2.江青与八个样板戏 3.第二批样板戏 样板戏的演出与传播 (五)“文革 文艺原则 1.“根本任务”论 2.“三突出”创作原则 3.“两结合”创作方法 4.“主题先行论” (六)天安门诗歌运动 1.1976年4月5日,“四五”天安门事件 2.《天安门诗抄》,童怀周,1978年12月出版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重点提示 建国初期三次大规模的文艺批判运动以及“文化大革命”对文艺的重创为本章重点内容, 学生须掌握三次批判运动的经过,理解“文化大革命”的巨大破坏性。 (二)难点提示 50-70年代文艺与政治的紧密复杂关系为本章难点,教学中须从理论上,以及从中国礼 会发展的历史与现实诸方面阐明其复杂关系。 (三)教学手段 课堂教授为主,结合幻灯图片展示。 四思考与练习 分析50-70年代文艺运动的突出特征。 6
6 2.江青与八个样板戏 3.第二批样板戏 4.样板戏的演出与传播 (五)“文革”文艺原则 1.“根本任务”论 2.“三突出”创作原则 3.“两结合”创作方法 4.“主题先行论” (六)天安门诗歌运动 1.1976 年 4 月 5 日,“四五”天安门事件 2.《天安门诗抄》,童怀周,1978 年 12 月出版 三 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重点提示 建国初期三次大规模的文艺批判运动以及“文化大革命”对文艺的重创为本章重点内容, 学生须掌握三次批判运动的经过,理解 “文化大革命”的巨大破坏性。 (二)难点提示 50~70 年代文艺与政治的紧密复杂关系为本章难点,教学中须从理论上,以及从中国社 会发展的历史与现实诸方面阐明其复杂关系。 (三)教学手段 课堂教授为主,结合幻灯图片展示。 四 思考与练习 分析 50~70 年代文艺运动的突出特征
第三章50年代、60年代小说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50年代、60年代小说创作概况与特点,理解重点作家作品及其 创作意义。本章计划九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50年代、60年代小说概述 (一)主要小说作家及作品 列举从1950年】月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人民文学》第一卷第三期)到1965年6月金 数迈《欧阳海之歌》(《解放军文艺》1965年第六期)50、60年代主要小说作品约30多篇(部)。 (二)总体创作特征 1.颗材集中 50、60年代小说创作主要集中于两类题材:革命斗争题材、农村题材 创作禁区的形 成,如知识分子题材、爱情题材等 其原因与结果。 2.风格单 50、60年代小说多为写实风格,运用传统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篇幅容量来说,多为长篇、短篇小说,中篇小说较少 3.主题明确 50、60年代小说主题多为关于民族国家的宏大叙事,并且多设置为正/反(革命/反革命)双 方对立冲突的线索,并最终正方取得斗争胜利。 (三)评价 150、60年代文学且有特定时代的思想史、文化史意义: 2.较之新文学传统来说其美学意义上的退步: 3.审美医乏时代的精神滋养。 第二节梁斌与《红旗谱》 (一)关于作家作品 梁斌(19141996),河北县人,早年参加革命,主要作品有《红旗谱、《播火记》、《烽烟 《红旗谱》,1957年11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后被改编为同名电影。 (二)《红旗增》 1.故事梗橱 三代中国农民寻求翻身解放的故事:朱老巩一朱老忠一一运涛、江涛 2.主题意 揭示中国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自发革命走想自觉革命的斗争历程。 3.人物形象 朱老忠:反抗性、侠义性、坚韧性:
7 第三章 50 年代、60 年代小说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 50 年代、60 年代小说创作概况与特点,理解重点作家作品及其 创作意义。本章计划九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50 年代、60 年代小说概述 (一)主要小说作家及作品 列举从 1950 年 1 月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人民文学》第一卷第三期)到 1965 年 6 月金 敬迈《欧阳海之歌》(《解放军文艺》1965 年第六期)50、60 年代主要小说作品约 30 多篇(部)。 (二)总体创作特征 1.题材集中 50、60 年代小说创作主要集中于两类题材:革命斗争题材、农村题材; 创作禁区的形成,如知识分子题材、爱情题材等; 其原因与结果。 2.风格单一 50、60 年代小说多为写实风格,运用传统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篇幅容量来说,多为长篇、短篇小说,中篇小说较少。 3.主题明确 50、60 年代小说主题多为关于民族国家的宏大叙事,并且多设置为正/反(革命/反革命)双 方对立冲突的线索,并最终正方取得斗争胜利。 (三)评价 1.50、60 年代文学具有特定时代的思想史、文化史意义; 2.较之新文学传统来说其美学意义上的退步; 3.审美匮乏时代的精神滋养。 第二节 梁斌与《红旗谱》 (一)关于作家作品 梁斌(1914~1996),河北蠡县人,早年参加革命,主要作品有《红旗谱》、《播火记》、《烽烟 图》; 《红旗谱》,1957 年 11 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后被改编为同名电影。 (二)《红旗谱》 1.故事梗概 三代中国农民寻求翻身解放的故事:朱老巩——朱老忠——运涛、江涛。 2.主题意蕴 揭示中国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自发革命走想自觉革命的斗争历程。 3.人物形象 朱老忠:反抗性、侠义性、坚韧性;
其典型意义在于,朱老忠的形象概括了新旧时代交替时期的中国农民,由草莽好汉成长为农 民革命英雄的历中踪迹, 其复仇意识的不断延宕:等待启蒙 4.艺术上的民族形式 其田园诗风格与“历史小说”意识的疏离、错位,其喜剧效果与内在紧张: 乡村民俗与地方性知识的意义。 第三节杨沫与《青春之歌》 (一)关于作家作品 杨沫(19141995),湖南湘阴人,主要作品有《青春之歌》、《芳菲之歌》、《英华之歌》: 《青春之歌》,1958年1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大受欢迎,同年被改变为电影,1960年3 月《青春之歌》修订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青春之歌 1,故事梗概 小说以林道静生活轨迹为主线,展现了她从争取个性解放到走向献身于社会解放的革命事 业,并最终实现人生价值与生命意义的曲折过程。 2.主题意蕴 小说揭示了青年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与个性解放只有投身社会解放事业才能真正实现,由 此,小说成为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成长史。 3.人物形象 林道静形象的多重意义:知识分子道路、女性解放、政治与情爱: 金永水泽一一卢嘉川 江华:人道主义一一理论马克思主义一一实践马克思主义 (三)关千《者春之歌》的过论 “小资产阶级的自我表现” “没有很好地描写工农样众” 主人公爱情、婚姻生活的“道德性”等。 第四节柳青与《创业史》 (一)关于作家作品 柳青(19161978),陕西吴堡人,早年参加革命,主要作品有《创业史》、《铜墙铁壁》: 《创业史》,1959年4月开始在《延河》连载,1960年6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二)《创业史 1.故事梗概 小说描写农村互助合作带头人梁生宝领导的互助组的成立、巩固与发展 活跃借贷会 一头稻种、分稻种一 一进山割竹一一新法有快。 2,主题意蕴 小说揭示了解放后的中国农民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共同富裕的集 体化道路,才能开始真正的“创业史”。 3.人物形象 梁生宝:50年代农村社会主义创业者的新人形象,完全摆脱了小生产者私有观念的羁绊: 梁三老汉:中国老一代农民典型,动摇与集体致富与个人发家两条道路中间的人物。 “三大能人”:富农姚士杰、富裕中农郭世富、新中农郭振山,走资本主义发家致富道路。 8
8 其典型意义在于,朱老忠的形象概括了新旧时代交替时期的中国农民,由草莽好汉成长为农 民革命英雄的历史踪迹; 其复仇意识的不断延宕:等待启蒙。 4.艺术上的民族形式 其田园诗风格与“历史小说”意识的疏离、错位,其喜剧效果与内在紧张; 乡村民俗与地方性知识的意义。 第三节 杨沫与《青春之歌》 (一)关于作家作品 杨沫(1914~1995),湖南湘阴人,主要作品有《青春之歌》、《芳菲之歌》、《英华之歌》; 《青春之歌》,1958 年 1 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大受欢迎,同年被改变为电影,1960 年 3 月《青春之歌》修订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二)《青春之歌》 1.故事梗概 小说以林道静生活轨迹为主线,展现了她从争取个性解放到走向献身于社会解放的革命事 业,并最终实现人生价值与生命意义的曲折过程。 2.主题意蕴 小说揭示了青年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与个性解放只有投身社会解放事业才能真正实现,由 此,小说成为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成长史。 3.人物形象 林道静形象的多重意义:知识分子道路、女性解放、政治与情爱; 余永泽——卢嘉川——江华:人道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 (三)关于《青春之歌》的讨论 “小资产阶级的自我表现”; “没有很好地描写工农群众”; 主人公爱情、婚姻生活的“道德性”等。 第四节 柳青与《创业史》 (一)关于作家作品 柳青(1916~1978),陕西吴堡人,早年参加革命,主要作品有《创业史》、《铜墙铁壁》; 《创业史》,1959 年 4 月开始在《延河》连载,1960 年 6 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二)《创业史》 1.故事梗概 小说描写农村互助合作带头人梁生宝领导的互助组的成立、巩固与发展; 活跃借贷会——买稻种、分稻种——进山割竹——新法育秧。 2.主题意蕴 小说揭示了解放后的中国农民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共同富裕的集 体化道路,才能开始真正的“创业史”。 3.人物形象 梁生宝:50 年代农村社会主义创业者的新人形象,完全摆脱了小生产者私有观念的羁绊; 梁三老汉:中国老一代农民典型,动摇与集体致富与个人发家两条道路中间的人物。 “三大能人”:富农姚士杰、富裕中农郭世富、新中农郭振山,走资本主义发家致富道路
4.时代局限与艺术创新 关于作品描写的农业合作化问题,应注意现实与艺术的界限,其各自的法则 梁生宝形象所体现出的对新文学传统中“农民”形象的改写, 一种新的关于“农民”的知识 生产。 第五节百花文学 (一)创作背景与概况 1.背景:双百方针与反右斗争 2.概况:列举从《人民文学》1956年第4期发表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到1957年第7 期《人民文学》集中发表李国文《改选》、宗璞《红豆》、丰村《美丽》间,各刊物发表的后 来被称之为“百花文学”的作品共约20篇:从题材上可分为两类:干预生活类、爱情婚烟 类。 于预生活类 1.官僚主义、教条主义批判: 2.社会批判,如对政策失误的批判以及对政策执行中的偏差的批判: 3。人性批判,如《明镜台》的人性深度: 4.悲剧色彩与喜剧效果。 (三)爱情婚姻类 1.爱情与政治的矛盾: 2.爱情与道德的冲突: 3。“小资产阶级趣味” (四)百花文学的历史命运 “百花” 击草 “重放的鲜花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重点提示 1.关于50、60年代小说创作的总体特征的理解 2.关于50、60年代重要作品如《创业史、《情春之歌、《红旗》的理解 (二)难点提示 如何理解50、60年代农村题材小说,特别是农业合作化题材小说在创作主题上的历史局限 性问题为本章难点,应注意区分现实与艺术的各自法则。 (三)教学手段 课堂讲授 四、思考与练习 认真阅读50、60年代长篇小说一部,并做读书笔记。 9
9 4.时代局限与艺术创新 关于作品描写的农业合作化问题,应注意现实与艺术的界限,其各自的法则; 梁生宝形象所体现出的对新文学传统中“农民”形象的改写,一种新的关于“农民”的知识 生产。 第五节 百花文学 (一)创作背景与概况 1.背景:双百方针与反右斗争 2.概况:列举从《人民文学》1956 年第 4 期发表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到 1957 年第 7 期《人民文学》集中发表李国文《改选》、宗璞《红豆》、丰村《美丽》间,各刊物发表的后 来被称之为“百花文学”的作品共约 20 篇;从题材上可分为两类:干预生活类、爱情婚姻 类。 (二)干预生活类 1.官僚主义、教条主义批判; 2.社会批判,如对政策失误的批判以及对政策执行中的偏差的批判; 3.人性批判,如《明镜台》的人性深度; 4.悲剧色彩与喜剧效果。 (三)爱情婚姻类 1.爱情与政治的矛盾; 2.爱情与道德的冲突; 3.“小资产阶级趣味”。 (四)百花文学的历史命运 “百花”——“毒草”——“重放的鲜花”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重点提示 1.关于 50、60 年代小说创作的总体特征的理解; 2.关于 50、60 年代重要作品如《创业史》、《青春之歌》、《红旗谱》的理解。 (二)难点提示 如何理解 50、60 年代农村题材小说,特别是农业合作化题材小说在创作主题上的历史局限 性问题为本章难点,应注意区分现实与艺术的各自法则。 (三)教学手段 课堂讲授。 四、思考与练习 认真阅读 50、60 年代长篇小说一部,并做读书笔记
第四章50年代、60年代新诗与散文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50、60年代新诗、散文发展概况。本章计划二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50年代、60年代新诗概述 (一)50年代、60年代新诗的曲折发展 50年代初“颂歌”: 1957 “双百 前后诗歌,揭露矛盾,触及时弊: 1958年大跃进“新民歌运动: 60年代政治抒情诗、“战歌”。 (二)诗坛的分化与组合 1.1949前的诗人 被区分为“革命的”和“反动的”两大阵营,“革命阵营”的诗人如郭沫若、藏克家、艾青 继续创作。 2.1949前开始创作,50、60年代成名的诗人 为本时期诗坛主力,如郭小川、贺敬之、闻捷。 3.青年一代诗人 50年代中期登上诗坛,活跃于60年代,如李瑛、公刘、邵燕祥等,多来自军队。 第二节50年代、60年代散文概述 本期散文创作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1949-1956、1957~1966 (一)第一个时期(19491956) 1.通讯报告空前发展,题材集中于抗美援朝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 2.抒情性散文:史传文学:杂文。 (二)第二个时期(19571966) 1,抒情散文较大发展,大批散文家风格成熟,如杨朔、秦牧、刘白羽、袁鹰、碧野等: 2.报告文学繁荣,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等: 3。杂文复苏,报刊杂文专栏,如“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长短录”等。 )本期散文缺陷 1.统一的歌颂模式: 2.单一的写作风格: 3。假、大、空倾向 三、教学手段 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诗歌朗读
10 第四章 50 年代、60 年代新诗与散文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 50、60 年代新诗、散文发展概况。本章计划二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50 年代、60 年代新诗概述 (一)50 年代、60 年代新诗的曲折发展 50 年代初“颂歌”; 1957 年“双百”前后诗歌,揭露矛盾,触及时弊; 1958 年大跃进“新民歌运动; 60 年代政治抒情诗、“战歌”。 (二)诗坛的分化与组合 1.1949 前的诗人 被区分为“革命的”和“反动的”两大阵营,“革命阵营”的诗人如郭沫若、臧克家、艾青 继续创作。 2.1949 前开始创作,50、60 年代成名的诗人 为本时期诗坛主力,如郭小川、贺敬之、闻捷。 3.青年一代诗人 50 年代中期登上诗坛,活跃于 60 年代,如李瑛、公刘、邵燕祥等,多来自军队。 第二节 50 年代、60 年代散文概述 本期散文创作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1949~1956、1957~1966。 (一)第一个时期(1949~1956) 1.通讯报告空前发展,题材集中于抗美援朝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 2.抒情性散文;史传文学;杂文。 (二)第二个时期(1957~1966) 1.抒情散文较大发展,大批散文家风格成熟,如杨朔、秦牧、刘白羽、袁鹰、碧野等; 2.报告文学繁荣,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等; 3.杂文复苏,报刊杂文专栏,如“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长短录”等。 (三)本期散文缺陷 1.统一的歌颂模式; 2.单一的写作风格; 3.假、大、空倾向。 三、教学手段 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诗歌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