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写作研究性课程教学方案 主题一律诗写作过程教学方案 律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体式中最重要的一种,让人文学科的本科生学会律诗的写作,一方 面有利于代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大学生人文素质水平的根高。因此在汉语 令人满意的律诗 容丰富与否,结构合理与否。有的学生会因为平时喜欢时尚,排斥古代,缺乏文言语感,因 此对律诗写作不感兴趣。如何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如何把看似复杂的律诗格律简单化、趣味 化,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常识讲解 首先把律诗的历史对学生做简单介绍, 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约等 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就开始出现广义五律 武周年代沈伦期、宋之问定型狭义七律,其成熟于中晚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 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超过8句,即10 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 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额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每首的二 二两联(即额联 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排律除首尾两联 9外 中间各联必须上 下句对仗。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 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 押可不押。广义律诗允许失粘,狭义律诗不允许失粘。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 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二、对格律进行讨论 (一)课章调查:同学们对写诗要有格律持肯定态度还是否定态度?同学们一般会分为 两类, 米古持 类反对 二)课堂探讨 1请反对格律的同学谈一谈看法 2.请肯定格律的同学对反对格律的同学进行反驳 3.最后授课老师进行总结,并引导同学们认识格律的重要性 王国维说,右音培自成高热 ,有意境则自有名句,可见诗词重在意思而不在格律,但 若完全失了格律 诗词就 比珍珠项链断了线 落。格律的 由来, 自然有它的道 理。无论是文字还是歌唱等等,我们都会说有没有融入自己的真感情,而且用了感情的东 西往往更美更动人。但是,并不是说这就是唯一。比如我说一句话:我很难过。而且是完完 全全融入了真感情在里面的,可是别人能体会吗?未必,所以我们就会通过组织文字的方式, 通过用艺术手法去加工,使其能更好地表达我们的感情。格律,就是一种更能表达感情、 产生美的艺术加工。比如“平仄四声的运 当交销 提供了音律协美的规范 再比如对仗的习 格要求,保证了诗在建筑形式上的美观”。打个比方:假如给你一张大小适中的纸,要求有 其上写一段话。格律好比字的多少、字体的大小与布局,而意境则可以说是单个字的好坏以
汉语写作研究性课程教学方案 主题一 律诗写作过程教学方案 律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体式中最重要的一种,让人文学科的本科生学会律诗的写作,一方 面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大学生人文素质水平的提高。因此在汉语 写作课中设律诗写作专题是有必要和有价值的。律诗写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想写出一首 令人满意的律诗,不仅要考虑布局谋篇、选词用句,最主要的还是要考虑格律准确与否,内 容丰富与否,结构合理与否。有的学生会因为平时喜欢时尚,排斥古代,缺乏文言语感,因 此对律诗写作不感兴趣。如何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如何把看似复杂的律诗格律简单化、趣味 化,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常识讲解 首先把律诗的历史对学生做简单介绍。 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就开始出现广义五律, 武周年代沈佺期、宋之问定型狭义七律,其成熟于中晚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 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 8 句。超过 8 句 ,即 10 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 8 句完篇的律诗,每 2 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 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每首的二、 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 下句对仗。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 押可不押。广义律诗允许失粘,狭义律诗不允许失粘。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 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二、对格律进行讨论 (一)课堂调查:同学们对写诗要有格律持肯定态度还是否定态度?同学们一般会分为 两类,一类支持,一类反对。 (二)课堂探讨: 1.请反对格律的同学谈一谈看法 2.请肯定格律的同学对反对格律的同学进行反驳 3.最后授课老师进行总结,并引导同学们认识格律的重要性。 王国维说,有意境则自成高格,有意境则自有名句,可见诗词重在意思而不在格律,但 若完全失了格律,诗词就好比珍珠项链断了线——七零八落。格律的由来,自然有它的道 理。 无论是文字还是歌唱等等,我们都会说有没有融入自己的真感情,而且用了感情的东 西往往更美更动人。但是,并不是说这就是唯一。比如我说一句话:我很难过。而且是完完 全全融入了真感情在里面的,可是别人能体会吗?未必。所以我们就会通过组织文字的方式, 通过用艺术手法去加工,使其能更好地表达我们的感情。 格律,就是一种更能表达感情、 产生美的艺术加工。比如“平仄四声的适当交错,提供了音律协美的规范;再比如对仗的严 格要求,保证了诗在建筑形式上的美观”。 打个比方:假如给你一张大小适中的纸,要求在 其上写一段话。格律好比字的多少、字体的大小与布局,而意境则可以说是单个字的好坏以
及这一段话的内容。不能只为了篇幅,而凑字数,这是对的。但如果能够做到每个字写得票 完,而布局又美观,岂不是更好吗?所以说,格律其实就是一种能使得诗句更关的规范,如 同排比和对偶等修辞手法 一样。 一段没用修辞的文字,可能会比一段没用好修辞的文字雪 写得好。但如果修辞用好了,一定会更有艺术效果。这就是格律。举例理解,如:枯藤老 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二字是下降的调,老树是上升,昏 鸦又是下降(下句亦如是),这就是一种结构美。再比如周总理的: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 边。樱花红,三字是下,陌上是上,然后柳叶绿是上,池边是下。同理。再配上极为工整的 对仗(这两句 任意哪个字或者多个字的组 合 对仗且平仄相反的),也就可称为佳 了。然而,为什么现在很多人不邀意学格律呢?因为相比古人而言,这确实挺难的。我 已经丧失了那个语言环境,顶多只能用通顺不通顺来去品读一下,而且格律没用好,很容易 适得其反。于是,当下很多人都排斥格律。但归根结底,【不是格律限制了我们,而是我们 驾取不了它】。因此,初学诗,还是要多注重意培的,提高意培为先、为上,因为格律使用 不当 或是太死, 就变成一种窠白了。(初学词,可以先不管词牌的深层感情,先选用一些 小令再慢慢提高。) 三、押韵 (一)设定问题:为什么写律诗要押韵? (二)分别找同学回答,然后进行总结: 所谓有音难谱曲,无韵不成诗”,确实韵很重要,但如果将它与诗的语言、意境相较, 使稍近一筹。诗最重要的不是平仄与叶韵,而是意境与语意!一首缺乏意境的韵诗只能是没 有意味的童谣:但是 韵是连接上下句的纽带 把分制的句子连接成 、再者,诗是 有声的文学,如果没有韵,语言再美,也只是视觉上的享受,而如果有韵,有得体的韵,便 能在声觉上得到肯定。 四、平仄 (一)首先简要说明平仄是怎么回事。平指字音发平声,平声即阴平和阳平,即拼音声 调中的一声和二声。仄指字音发仄声,仄声即上声、去声和入声,即拼音声调中的三声、四 声和依然保存在一些南 方 中的入 (二)提问:写律诗为什么要固定平仄格式? 1先提问部分同学,引起他们的思考。 2讲行总结说明: 启功《诗文声律论稿》:“诗文声调的律,都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句中各字平仄的运用 即是句式的问题: 二是篇中各句式的排列,即是篇式的问题 七言律诗以及 一些词 曲、文章、句中的平仄大部分是双叠的,因此试将平仄各自相重叠,排成一行如下: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1234567891011121314 这好比一根长竿,可按句子的尺寸来截取它。五言的可以截出四种句式: 仄仄平平仄(今称A句式)即3至7或7至1: 平平仄仄平(今称B句式)即1至5或5至 仄平平仄仄(今称C句式)即4至8或8至12: 平仄仄平平(今称D句式)即2至6或6至10
及这一段话的内容。不能只为了篇幅,而凑字数,这是对的。但如果能够做到每个字写得漂 亮,而布局又美观,岂不是更好吗?所以说,格律其实就是一种能使得诗句更美的规范,如 同排比和对偶等修辞手法一样。 一段没用修辞的文字,可能会比一段没用好修辞的文字要 写得好。但如果修辞用好了,一定会更有艺术效果。这就是格律。 举例理解,如:枯藤老 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二字是下降的调,老树是上升,昏 鸦又是下降(下句亦如是),这就是一种结构美。 再比如周总理的: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 边。樱花红,三字是下,陌上是上,然后柳叶绿是上,池边是下。同理。再配上极为工整的 对仗(这两句,任意哪个字或者多个字的组合都是对仗且平仄相反的),也就可称为佳作 了。 然而,为什么现在很多人不愿意学格律呢?因为相比古人而言,这确实挺难的。我们 已经丧失了那个语言环境,顶多只能用通顺不通顺来去品读一下,而且格律没用好,很容易 适得其反。于是,当下很多人都排斥格律。但归根结底,【不是格律限制了我们,而是我们 驾驭不了它】。 因此,初学诗,还是要多注重意境的,提高意境为先、为上,因为格律使用 不当、或是太死,就变成一种窠臼了。(初学词,可以先不管词牌的深层感情,先选用一些 小令再慢慢提高。) 三、押韵 (一)设定问题:为什么写律诗要押韵? (二)分别找同学回答,然后进行总结: 所谓“有音难谱曲,无韵不成诗”,确实韵很重要,但如果将它与诗的语言、意境相较, 便稍逊一筹。诗最重要的不是平仄与叶韵,而是意境与语意!一首缺乏意境的韵诗只能是没 有意味的童谣!但是,韵是连接上下句的纽带,把分割的句子连接成一幅画面。再者,诗是 有声的文学,如果没有韵,语言再美,也只是视觉上的享受,而如果有韵,有得体的韵,便 能在声觉上得到肯定。 四、平仄 (一)首先简要说明平仄是怎么回事。平指字音发平声,平声即阴平和阳平,即拼音声 调中的一声和二声。仄指字音发仄声,仄声即上声、去声和入声,即拼音声调中的三声、四 声和依然保存在一些南方方言中的入声。 (二)提问:写律诗为什么要固定平仄格式? 1.先提问部分同学,引起他们的思考。 2.进行总结说明: 启功《诗文声律论稿》:“诗文声调的律,都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句中各字平仄的运用, 即是句式的问题;二是篇中各句式的排列,即是篇式的问题。”“五、七言律诗以及一些词、 曲、文章、句中的平仄大部分是双叠的,因此试将平仄各自相重叠,排成一行如下: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121314 这好比一根长竿,可按句子的尺寸来截取它。五言的可以截出四种句式: 仄仄平平仄(今称 A 句式)即 3 至 7 或 7 至 11; 平平仄仄平(今称 B 句式)即 1 至 5 或 5 至 9; 仄平平仄仄(今称 C 句式)即 4 至 8 或 8 至 12; 平仄仄平平(今称 D 句式)即 2 至 6 或 6 至 10
四句排列成一五言绝句,再重复一次即成为一首五言律诗。 3.具体讲析一联之中上下句平仄相对的规则和上一联下句和下一联上句相粘的规则。 4找同学在黑板上写出后两个句式在前,前两个句式在后的体式。 5,再讲首句入韵的句式。 6列举四首古人写的五律请同学们分析其平仄体式。 7.依据五律的体式,请同学写出七律的四种体式。 五、对仗 (一)讲解对仗是汉字语言的特色 (二)请几位同学列举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对偶修辞的例证。 1律诗是八句四联的,中间两联要对仗,即额联要对仗,颈联也要对仗。 2.讲解对仗的好处和一般规则: 蔡元培《国文之将来》:“旧式的五七言律诗与骈文,音调铿锵,合乎调适 的原则:对仗工整,合乎均齐的原则,在美术上不能说毫无价值。 力《龙虫并雕斋文集语言与文字》 “对仗, 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 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 虚词对虚词。 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 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对仗的运用有 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 等。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 正对、反对等名目 司语对仗的要求是:词义必须同属 类,如以山川对山川,以草木对草木等 词性必须基本相同,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平仄必须相对,即以平对仄 或以仄对平;结构必须对称,即以单纯词对单纯词,以合成词对合成词:另外, 要避免同字相对。 句式的对仗,主要是句子的结构相同,如以主谓短语对主谓短语,以动宾短 语对动宾短语 对仗可使诗词在形式上和意义上显得整齐匀称,给人以美感,是汉语所特有 的艺术手段。 格律诗对仗规则: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 六、结构和手法 (一)结构:起承转合 1所谓的“起”,就是指诗的开头。 “起”的方式很多,或以事起,或以景起。总的说来,“起”有以下几种具体的方法。 是开门见山,直奔颗后。加“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秋登言城谢跳北楼》)概括得 楼所见的景色,将“江山如画”收于笔端。再如“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登太白峰) 描述自己在夕阳西下时分,登上太白峰顶, 交代时间、地点、事由。 二是倒戟而入,笔势轩 昂。此法即运用倒装手法。如王准的《观猎》一诗中“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如果按
四句排列成一五言绝句,再重复一次即成为一首五言律诗。 3.具体讲析一联之中上下句平仄相对的规则和上一联下句和下一联上句相粘的规则。 4.找同学在黑板上写出后两个句式在前,前两个句式在后的体式。 5.再讲首句入韵的句式。 6.列举四首古人写的五律请同学们分析其平仄体式。 7.依据五律的体式,请同学写出七律的四种体式。 五、对仗 (一)讲解对仗是汉字语言的特色。 (二)请几位同学列举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对偶修辞的例证。 (三)讲律诗对仗的规则。 1.律诗是八句四联的,中间两联要对仗,即颔联要对仗,颈联也要对仗。 2.讲解对仗的好处和一般规则: 蔡元培《国文之将来》:“旧式的五七言律诗与骈文,音调铿锵,合乎调适 的原则;对仗工整,合乎均齐的原则,在美术上不能说毫无价值。” 王力《龙虫并雕斋文集·语言与文字》:“对仗,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 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虚词对虚词。” 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 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对仗的运用有 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 等。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 词语对仗的要求是:词义必须同属一类,如以山川对山川,以草木对草木等; 词性必须基本相同,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平仄必须相对,即以平对仄 或以仄对平;结构必须对称,即以单纯词对单纯词,以合成词对合成词;另外, 要避免同字相对。 句式的对仗,主要是句子的结构相同,如以主谓短语对主谓短语,以动宾短 语对动宾短语等。 对仗可使诗词在形式上和意义上显得整齐匀称,给人以美感,是汉语所特有 的艺术手段。 格律诗对仗规则: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 六、结构和手法 (一)结构:起承转合 1.所谓的“起”,就是指诗的开头。 “起”的方式很多,或以事起,或以景起。总的说来,“起”有以下几种具体的方法。 一是开门见山,直奔题旨。如“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概括登 楼所见的景色,将“江山如画”收于笔端。再如“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登太白峰》) 描述自己在夕阳西下时分,登上太白峰顶,交代时间、地点、事由。二是倒戟而入,笔势轩 昂。此法即运用倒装手法。如王维的《观猎》一诗中“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如果按
照因果顺序关系,应先说“将军猎渭城”,然后才说“风劲角弓鸣”,但这样显得平淡直率 改用倒装起首。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先写狩猎时的风呼声、弦鸣声,彼此相应,再推出 猎的主角将军, 达到先 夺人的 艺术效果 是奇句夺目, 见而惊。如李白《宣州谢跳 线别校书叔云》开头写道:“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用 参差的句式、对比的手法,表达自己在岁月流逝中的追求和苦闷,给人以别开生面的感觉。 2所谓的“承”,即“承接”。 “承”的写法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一是加倍法,对上联(或上句)加倍强调。如杜甫的 时花溅 恨别鸟惊心】 将上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 痛之 二是递进法,对上联(或上句)递进一层的写法。如薛涛的《筹边楼》 首句“平临云鸟八窗秋”,写登临筹边楼所见之景,说楼与云中之鸟相平,极言其高。次句 递进一层:“壮压西川四十州”,说筹边楼压倒西川的形胜之地,最为壮观。三是反接法,采 用与上联(或上句)相反的意思来突出主题。如王维的《鹿柴》,首句说“空山不见人”,次 句却说“但闻人语响”,以动写静,愈见其静 3.所谓的“转 转折 “转”能使诗歌“峰回路转”,曲径通幽,进入新的境界。在律诗或绝句中,“转”是诗 歌结构上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因此,“转”是关键所在。如果“转”得巧妙,给人以 可环往复,摇曳多姿之感,使诗歌出现高潮。 4.所谓的“合”,即诗的结尾 古人喻之为“豹尾 就是指结句要有力,或提示题旨 或耐人寻味,“言虽止而意无穷” 诗的结句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以景结”。如王勃的《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这首诗写游子思归。开头两句直抒胸臆,结句写景的目的还是 为了抒情,那在秋风中飘零的黄叶,不就是漂泊天涯的游子的象征吗?二是“以情结”。即 用其奔放的感情,使读者引起心灵的共鸣。如李白的《杨叛儿》:“君歌《杨叛儿》,妾劝新 丰酒。何许最 关人?乌啼白门柳 墙隐杨花, 。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 紫霞。”此诗描写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从唱歌写到劝酒,从劝酒写到酒醉,从酒醉写 到留宿。诗的结句用熊熊火焰比喻彼此之间的恋情之炽热。大胆率直,显示出李白独有的豪 放的风格,真有“撞钟”之感。三是“以理结”。这种方法偏重于议论。如白居易的讽喻诗, 往往是“卒章显其志,”用拮辟的议论,概括诗歌的旨。《观刈考》结句云:“今我何功德 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 岩有金粮。今出私自愧,尽日不能点。”从农民的限苦黄动而 不得温饱,联想到自己尚有“ 三百石”的俸禄,年终还“有余粮 不由感到惭愧。四是“以 问句结”。这种方法即在诗词的结句提出疑问,让读者思索。如沈佺期的《杂诗三首》其三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国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 旗鼓,一为取龙城? (二)讲赋比兴手法 七.实训联系 (一)用一节课时间在老师的不断提示下写出一篇律诗,用投影仪投在幕布 上当堂点评 (二)对己给出评分的律诗作品,也鼓励学生在原文基础上修改甚至重写, 教师可以根据修改后的内容再次给与评定和分数。教学实践发现,修改后的作品 往往在各方面优于原文,通过修改,学生既意识到自己问题,也收获了进步,学 生写作的劲头会更足
照因果顺序关系,应先说“将军猎渭城”,然后才说“风劲角弓鸣”,但这样显得平淡直率。 改用倒装起首。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先写狩猎时的风呼声、弦呜声,彼此相应,再推出狩 猎的主角将军,达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三是奇句夺目,一见而惊。如李白《宣州谢朓楼 饯别校书叔云》开头写道:“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用 参差的句式、对比的手法,表达自己在岁月流逝中的追求和苦闷,给人以别开生面的感觉。 2.所谓的“承”,即“承接”。 “承”的写法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一是加倍法,对上联(或上句)加倍强调。如杜甫的 《春望》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将上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痛之情, 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二是递进法,对上联(或上句)递进一层的写法。如薛涛的《筹边楼》, 首句“平临云鸟八窗秋”,写登临筹边楼所见之景,说楼与云中之鸟相平,极言其高。次句 递进一层:“壮压西川四十州”,说筹边楼压倒西川的形胜之地,最为壮观。三是反接法,采 用与上联(或上句)相反的意思来突出主题。如王维的《鹿柴》,首句说“空山不见人”,次 句却说“但闻人语响”,以动写静,愈见其静。 3.所谓的“转”,即“转折”。 “转”能使诗歌“峰回路转”,曲径通幽,进入新的境界。在律诗或绝句中,“转”是诗 歌结构上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因此,“转”是关键所在。如果“转”得巧妙,给人以 回环往复,摇曳多姿之感,使诗歌出现高潮。 4.所谓的“合”,即诗的结尾。 古人喻之为“豹尾”,就是指结句要有力,或提示题旨,或耐人寻味,“言虽止而意无穷”。 诗的结句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以景结”。如王勃的《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这首诗写游子思归。开头两句直抒胸臆,结句写景的目的还是 为了抒情,那在秋风中飘零的黄叶,不就是漂泊天涯的游子的象征吗?二是“以情结”。即 用其奔放的感情,使读者引起心灵的共鸣。如李白的《杨叛儿》:“君歌《杨叛儿》,妾劝新 丰酒。何许最关人?乌啼白门柳。乌啼隐杨花,君醉留妾家。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 紫霞。”此诗描写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从唱歌写到劝酒,从劝酒写到酒醉,从酒醉写 到留宿。诗的结句用熊熊火焰比喻彼此之间的恋情之炽热。大胆率直,显示出李白独有的豪 放的风格,真有“撞钟”之感。三是“以理结”。这种方法偏重于议论。如白居易的讽喻诗, 往往是“卒章显其志,”用精辟的议论,概括诗歌的主旨。《观刈麦》结句云:“今我何功德, 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从农民的艰苦劳动而 不得温饱,联想到自己尚有“三百石”的俸禄,年终还“有余粮,”不由感到惭愧。四是“以 问句结”。这种方法即在诗词的结句提出疑问,让读者思索。如沈佺期的《杂诗三首》其三: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 旗鼓,一为取龙城?” (二)讲赋比兴手法 七.实训联系 (一)用一节课时间在老师的不断提示下写出一篇律诗,用投影仪投在幕布 上当堂点评。 (二)对已给出评分的律诗作品,也鼓励学生在原文基础上修改甚至重写, 教师可以根据修改后的内容再次给与评定和分数。教学实践发现,修改后的作品 往往在各方面优于原文,通过修改,学生既意识到自己问题,也收获了进步,学 生写作的劲头会更足
主题二单篇文章完整写作过程教学方案 写作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要想写出一篇令人满意的文章,不仅要考虑布 局谋篇、选词用句,还要考虑语法准确与否,内容丰富与否,结构合理与否,甚 至包括汉字的书写是否正确,标点的使用是否恰当。有的学生会因为写作耗时 费脑,讲光小,静得动节子,对汉语写作丧失信心和兴趣。如何帮助学生树立信 心,如何把看似复杂的写作简单化、趣味化,这是目前汉语写作课亟待解决的问 题。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把写作过程分解为“写作前”阶段, “写作”阶段和 “写作后”阶段。相对而言,写作更多的是个人行为,教师主要起到指导、督促 的作用。写作前的准备和写作后的总结是写作课堂教学的重点。 一、“写作前”阶段 ()内物用 构思的作用在于打开思路,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运用汉语甚至母语进行发散型 思考。用“搜肠刮肚”来形容我们对构思的要求并不为过。不同的话题,构思的 方式不同。笔者在课堂上主要采用“提示构思”法和“课堂讨论”法这两种方 法。 1.“提示构思”法一 一物师向学生预先提供与写作话颗相关的信息占,让学 生根据这些点来搜寻具体的内容,形成具体的想法。该法比较适合于个体色彩浓 重的记叙文。例如《.游记》一文,笔者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材料,并在写作前 周提前发放到学生手中: 任务一:根据提示完成下表 (1)尽可能回忆联想一切有关旅游目的地的信息 (2)上网或者去图书馆查阅有关旅游目的地的信息 (3)与同学、朋友交流旅游的感想和心得 上面的表格是实际材料的缩略版,在实际使用中,要留有足够的空间让学生 进行填写,鼓励学生放开来想,放开来写,可以同时使用汉语和母语。这一步骤 的目的在于:强调学生的职责,要求他们对材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加工。 )课微计论法 一通过对同一话题进行分组讨论,从而实现开拓思路、碰撞 思想的目的。课堂讨论法特别适用于介绍性的说明文和议论文的写作。在要求学 生就某个主题写作之前要允许他们互相讨论。这种讨论使学生在动笔之前能够共 享某些思想,同时又有助于形成他们自己的见解。 (二)结构的安排 “轻”“流水胀”是不小少受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往往是一 来就 “古脑儿地把想到的东西写出来,难有主次之分,想到哪儿, 写到哪儿。针 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梳理内容,合理安排,培养学生布局谋 篇的能力。我们将列提纲设计为一项任务,以练习的方式要求学生完成,而且这 项任务是每一篇作文都必须完成的。例如学生在搜集完《.游记》的相应资料 后,需通过列提纲的方式选择并安排具体内容。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共同分析范 文,并由老师将范文的提纲列在黑板上,为学生提供范本(详见下文5),范文的 提纲形式与学生的练习形式相同。 任务二:写出简要提纲,注意每段的内容构成 结构提纲
主题二 单篇文章完整写作过程教学方案 写作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要想写出一篇令人满意的文章,不仅要考虑布 局谋篇、选词用句,还要考虑语法准确与否,内容丰富与否,结构合理与否,甚 至包括汉字的书写是否正确,标点的使用是否恰当。有的学生会因为写作耗时、 费脑,进步小,懒得动脑子,对汉语写作丧失信心和兴趣。如何帮助学生树立信 心,如何把看似复杂的写作简单化、趣味化,这是目前汉语写作课亟待解决的问 题。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把写作过程分解为“写作前”阶段,“写作”阶段和 “写作后”阶段。相对而言,写作更多的是个人行为,教师主要起到指导、督促 的作用。写作前的准备和写作后的总结是写作课堂教学的重点。 一、“写作前”阶段 (一)内容构思 构思的作用在于打开思路,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运用汉语甚至母语进行发散型 思考。用“搜肠刮肚”来形容我们对构思的要求并不为过。不同的话题,构思的 方式不同。笔者在课堂上主要采用“提示构思”法和“课堂讨论”法这两种方 法。 1.“提示构思”法——教师向学生预先提供与写作话题相关的信息点,让学 生根据这些点来搜寻具体的内容,形成具体的想法。该法比较适合于个体色彩浓 重的记叙文。例如《.游记》一文,笔者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材料,并在写作前 一周提前发放到学生手中: 任务一:根据提示完成下表 (1)尽可能回忆、联想一切有关旅游目的地的信息 (2)上网或者去图书馆查阅有关旅游目的地的信息 (3)与同学、朋友交流旅游的感想和心得 上面的表格是实际材料的缩略版,在实际使用中,要留有足够的空间让学生 进行填写,鼓励学生放开来想,放开来写,可以同时使用汉语和母语。这一步骤 的目的在于:强调学生的职责,要求他们对材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加工。 2.课堂讨论法——通过对同一话题进行分组讨论,从而实现开拓思路、碰撞 思想的目的。课堂讨论法特别适用于介绍性的说明文和议论文的写作。在要求学 生就某个主题写作之前要允许他们互相讨论。这种讨论使学生在动笔之前能够共 享某些思想,同时又有助于形成他们自己的见解。 (二)结构的安排 “头重脚轻”、“流水账”是不少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往往是一上 来就一古脑儿地把想到的东西写出来,难有主次之分,想到哪儿,写到哪儿。针 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梳理内容,合理安排,培养学生布局谋 篇的能力。我们将列提纲设计为一项任务,以练习的方式要求学生完成,而且这 项任务是每一篇作文都必须完成的。例如学生在搜集完《.游记》的相应资料 后,需通过列提纲的方式选择并安排具体内容。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共同分析范 文,并由老师将范文的提纲列在黑板上,为学生提供范本(详见下文 5),范文的 提纲形式与学生的练习形式相同。 任务二:写出简要提纲,注意每段的内容构成 结构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