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统一的国家制度体系。如美国公务员养老保险过去一直单独立法,1987年开始实行新的退休制度,新制度 规定新公务员的退休待遇包括三项内容:国民社会保险津贴,基本津贴及个人储蓄计划,其中第一项纳入整个 国民保险体系。新加坡公务员在1986年4月以前实行退休金制度,但在此以后,除几类人员外,初聘的公务 员都被纳入了与雇员相同的中央公积金制度 取消公职人员待遇终身制不能一刀切,应根据国情逐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一位不愿意透 露姓名的专家认为,对解放前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干部,保持待遇不变:对解放后参加工作并已经退休的和尚未 退休但年龄超过55岁的,除了按政策保证其在职水平的工资待遇外,其他待遇可从简规定:对现年55岁以下 的公职人员,退休后就不应再享受工资外的其他待遇。"可实行退休公积金制度,即每月从公务员工资中抽提 定比例公积金,并由国家补给同样数额,作为退休公积金。"单纯取消公职人员待遇终身制,也可能会出现 负面效应,"对此,杜立元律师建议,"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可以用廉政奖励制取代公职人员待遇终身制,保 证其退休后生活水平不比退休前下降。奖励的标准不仅和退休前的级别挂钩,也和从政业绩等挂钩 "这样不仅可以规避取消高级别公职人员待遇终身制可能带来的负面问题,而且有利于促使公职人员在位时 廉政、勤政。"杜立元律师表示,"这项制度必须通过缜密、科学的立法来保证完成, 对于在职行政人员级别待遇终身制的问题,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人文学院杨钟红副教授说:"政府机关和相关 企事业单位应做到行政人员上了相应级别的岗位,履行相应的职责,便享受相应级别的待遇。一旦岗位降低或 提高,级别和待遇也相应降低或提高,真正实现不仅行政职务能上能下,而且相应的行政级别待遇也能上能
入统一的国家制度体系。如美国公务员养老保险过去一直单独立法,1987 年开始实行新的退休制度,新制度 规定新公务员的退休待遇包括三项内容:国民社会保险津贴,基本津贴及个人储蓄计划,其中第一项纳入整个 国民保险体系。新加坡公务员在 1986年 4月以前实行退休金制度,但在此以后,除几类人员外,初聘的公务 员都被纳入了与雇员相同的中央公积金制度。 取消公职人员待遇终身制不能'一刀切',应根据国情逐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一位不愿意透 露姓名的专家认为,对解放前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干部,保持待遇不变;对解放后参加工作并已经退休的和尚未 退休但年龄超过 55 岁的,除了按政策保证其在职水平的工资待遇外,其他待遇可从简规定;对现年 55 岁以下 的公职人员,退休后就不应再享受工资外的其他待遇。"可实行退休公积金制度,即每月从公务员工资中抽提 一定比例公积金,并由国家补给同样数额,作为退休公积金。""单纯取消公职人员待遇终身制,也可能会出现 负面效应,"对此,杜立元律师建议,"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可以用廉政奖励制取代公职人员待遇终身制,保 证其退休后生活水平不比退休前下降。奖励的标准不仅和退休前的级别挂钩,也和从政业绩等挂钩。" "这样不仅可以规避取消高级别公职人员待遇终身制可能带来的负面问题,而且有利于促使公职人员在位时 廉政、勤政。"杜立元律师表示,"这项制度必须通过缜密、科学的立法来保证完成。" 对于在职行政人员级别待遇终身制的问题,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人文学院杨钟红副教授说:"政府机关和相关 企事业单位应做到行政人员上了相应级别的岗位,履行相应的职责,便享受相应级别的待遇。一旦岗位降低或 提高,级别和待遇也相应降低或提高,真正实现不仅行政职务能上能下,而且相应的行政级别待遇也能上能 下
案例3:实施公务员分类制度乃当务之急 根据人事部一份名为《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流失问题不容忽视》的调研报告统计,自从机构改革、人员 定岗以来,从1998年到2002年,在人事部抽查的21个中央部委共流失本科学历以上公务员1039人,占同等 学历公务员总数的88 专业人员流失严重 “中央国家机关的公务员,应该说都是各方面素质相当不错的人才。一方面,保持这个队伍的稳定,对政府 的高效行政和政策稳定性、连续性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在现在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保持一定的流动比 率也是正常的,也是社会发展多元化选择的一种进步。”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系毛寿龙教授说 不过,人事部的统计情况表明,公务员流失在各方面都相当不平衡,外语、国际经济、国际法、国际金融、 国际贸易、涉外审计等涉外专业的人才流失相对严重。例如,外交部流失人员共164人,其中外交业务类136 人,占83%;文化部共流失22人,其中外语专业人才13人,占总数的59%。“这或许跟市场对外语专业需 求大、外语人才更容易将专业优势转化成市场价值有关。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他们获取更高收入的机会显然 多一些。”毛寿龙说 相应地,跟这些专业相关的机关,成为流失最突出的部门,如原外经贸部、外交部、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 等分别流失158、157、107和88人。而在一些对专业性要求比较严格的部门,如教育部、信息产业部、财政 部、原经贸委、知识产权局、建设部、科技部等流失也比较严重。 在这些流失公务员中,35岁以下年轻公务员流失的情况尤为严重。例如外交部的流失人员中,35岁以下的 占了80%:原外经贸部从1999年到2001年的3年中,有123名青年公务员流失,占同期录用大学毕业生总 数的72.8% 这些年轻人员具有相当好的知识结构,其中很多都是高学历人才和业务骨干,有的刚走上领导岗位不久,有 的甚至是某项工作或涉外谈判的核心成员。从发展趋势上看,处级公务员和有硕士、博士学位的公务员流失 的比例越来越大。例如原外经贸部在2001年流失的59人中,处级公务员就有19人:而原经贸委流失的51人 中,就有5位博士、15位硕士。 从趋势上看,公务员流失数量在逐年上升。例如原外经贸部从1999年到2001年,流失人数以24、40、59 人持续攀升。有专家称受近年来整个社会就业环境不佳所累,近一年来流失人数稍有下降:总体看来,这种 公务员流失的趋势已经损害了公务员整体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 “其实从调查结果中可以发现,流失的主要是专业人员。因为在机关里,专业人员没有太多的出路:与官员 相比,专业人员更是处于弱势,其升迁、成就感和获得官员同僚的尊重认同都很难。而在市场上,专业人员 是热门人才,其价值实现却远远要高得多。”毛寿龙说,“现代化的国家机关其特征之一是,除了大量雇用传统 的行政类工作人员之外,还将大量雇用具有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的专业人员,现代国家是典型的专业人员国 家',这些专业人员的水平决定着政府的效率和行政质量。所以,像我们发生这样专业人员流失的趋势其实不 薪酬与职务挂钩需改革 根据人事部的调查,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流失的主要去向是外企、待遇较高的国企或出国 人事部调査表明,其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是待遇偏低,特别是在社保改革和取消福利分房以后,待遇问题
案例 3:实施公务员分类制度乃当务之急 根据人事部一份名为《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流失问题不容忽视》的调研报告统计,自从机构改革、人员 定岗以来,从 1998 年到 2002 年,在人事部抽查的 21个中央部委共流失本科学历以上公务员 1039 人,占同等 学历公务员总数的 8.8%。 专业人员流失严重 “中央国家机关的公务员,应该说都是各方面素质相当不错的人才。一方面,保持这个队伍的稳定,对政府 的高效行政和政策稳定性、连续性是非常重 要的;另一方面,在现在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保持一定的流动比 率也是正常的,也是社会发展多元化选择的一种进步。”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系毛寿龙教授说。 不过,人事部的统计情况表明,公务员流失在各方面都相当不平衡,外语、国际经济、国际法、国际金融、 国际贸易、涉外审计等涉外专业的人才流失相对严重。例 如,外交部流失人员共 164人,其中外交业务类 136 人,占 83%;文化部共流失 22人,其中外语专业人才 13人,占总数的 59%。“这或许跟市场对外语 专业需 求大、外语人才更容易将专业优势转化成市场价值有关。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他们获取更高收入的机会显然 多一些。”毛寿龙说。 相应地,跟这些专业相关的机关,成为流失最突出的部门,如原外经贸部、外交部、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 等分别流失 158、157、107 和 88 人。而在一些对专业性要求比较严格的部门,如教育部、信息产业部、财政 部、原经贸委、知识产权局、建设部、科技部等流失也比较严重。 在这些流失公务员中,35 岁以下年轻公务员流失的情况尤为严重。例如外交部的流失人员中,35岁以下的 占了 80%;原外经贸部从 1999 年到 2001 年的 3 年中,有 123 名青年公务员流失,占同期录用大学毕业生总 数的 72.8%。 这些年轻人员具有相当好的知识结构,其中很多都是高学历人才和业务骨干,有的刚走上领导岗位不久,有 的甚至是某项工作或涉外谈判的核心成员。从发展趋势上 看,处级公务员和有硕士、博士学位的公务员流失 的比例越来越大。例如原外经贸部在 2001 年流失的 59 人中,处级公务员就有 19 人;而原经贸委流失的 51 人 中,就有 5位博士、15 位硕士。 从趋势上看,公务员流失数量在逐年上升。例如原外经贸部从 1999 年到 2001年,流失人数以 24、40、59 人持续攀升。有专家称受近年来整个社会就业 环境不佳所累,近一年来流失人数稍有下降;总体看来,这种 公务员流失的趋势已经损害了公务员整体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 “其实从调查结果中可以发现,流失的主要是专业人员。因为在机关里,专业人员没有太多的出路;与官员 相比,专业人员更是处于弱势,其升迁、成就感和获得官 员同僚的尊重认同都很难。而在市场上,专业人员 是热门人才,其价值实现却远远要高得多。”毛寿龙说,“现代化的国家机关其特征之一是,除了大量雇用传统 的 行政类工作人员之外,还将大量雇用具有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的专业人员,现代国家是典型的‘专业人员国 家’,这些专业人员的水平决定着政府的效率和行政质 量。所以,像我们发生这样专业人员流失的趋势其实不 是好现象。” 薪酬与职务挂钩需改革 根据人事部的调查,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流失的主要去向是外企、待遇较高的国企或出国。 人事部调查表明,其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是待遇偏低,特别是在社保改革和取消福利分房以后,待遇问题
更为突出。 “其实不能片面地讲待遇偏低”,毛寿龙说,“而是待遇结构不合理,目前的待遇结构是货币工资在其收入结 构中偏低:住房收入没有货币化:中层以上的公务员有隐性在职消费。把这3块综合起来看,其实公务员的 收入并不低。现在呼吁收入低的,其实是拿工资收入掩盖了整个收入。想想看,国家机关里小小一个办事员 都在北京二环以内有住房,这个房子的市场价值恐怕要比他购买时的房改价高好几倍吧。”收入或许不是唯 一的因素。外经贸部有一个高级公务员,是我国WTO服务贸易谈判的核心代表,其后不久被微软以100万年 薪挖走,结果没过多久他还是回到了公务员队伍。这很能说明问题。”国家发改委的一位官员评论说 “其实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创造足够的空间来留住人才。比如在公务员制度的建设上,既要保证其有职务 晋升上的动机,又要考虑非领导职务上的空间。毕竟能攀到职务金字塔尖上的是极少数,所以目前跟职务完 全挂钩的薪酬待遇有必要改革。”这位官员说 目前,新的《公务员法》正在起草过程中,这一法律将取代现行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为现代化的国 家公务员制度提供基本的法律基础。有关专家称,该法将解决目前公务员制度建设中的种种困难,新的《公 务员法》在把公务员分成领导类和非领导类,或者政务类和业务类的基础上,应该进一步把一般国家公务员分 成行政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 专家认为现行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的国家公务员级别只有15级,级别数太少,应该把级别数增 加一倍左右,达到2730级,以拉大不同级别之间公务员的工资差别。提高高级别公务员的工资,对相关的 职务消费实行承包制,当成其福利待遇的组成部分,从而减少低工资导致的无限制增加职务消费的激励,有助 于在制度上高薪养廉
更为突出。 “其实不能片面地讲待遇偏低”,毛寿龙说,“而是待遇结构不合理,目前的待遇结构是货币工资在其收入结 构中偏低;住房收入没有货币化;中层以上的公务员有 隐性在职消费。把这 3 块综合起来看,其实公务员的 收入并不低。现在呼吁收入低的,其实是拿工资收入掩盖了整个收入。想想看,国家机关里小小一个办事员, 都 在北京二环以内有住房,这个房子的市场价值恐怕要比他购买时的房改价高好几倍吧。”“收入或许不是唯 一的因素。外经贸部有一个高级公务员,是我国 WTO 服 务贸易谈判的核心代表,其后不久被微软以 100万年 薪挖走,结果没过多久他还是回到了公务员队伍。这很能说明问题。”国家发改委的一位官员评论说。 “其实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创造足够的空间来留住人才。比如在公务员制度的建设上,既要保证其有职务 晋升上的动机,又要考虑非领导职务上的空间。毕竟能攀 到职务金字塔尖上的是极少数,所以目前跟职务完 全挂钩的薪酬待遇有必要改革。”这位官员说。 目前,新的《公务员法》正在起草过程中,这一法律将取代现行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为现代化的国 家公务员制度提供基本的法律基础。有关专家称,该法将 解决目前公务员制度建设中的种种困难,新的《公 务员法》在把公务员分成领导类和非领导类,或者政务类和业务类的基础上,应该进一步把一般国家公务员分 成行 政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 专家认为现行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的国家公务员级别只有 15级,级别数太少,应该把级别数增 加一倍左右,达到 27-30级,以拉大不同级别之间公 务员的工资差别。提高高级别公务员的工资,对相关的 职务消费实行承包制,当成其福利待遇的组成部分,从而减少低工资导致的无限制增加职务消费的激励,有助 于在制度上高薪养廉
案例4:中国网上人事局雏形现 2005年8月,全国人事信息中心的消息称,据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43个副省级以上政府人事部门开通了 户网站,占总数的91%:41个副省级以上政府人事部门建立了办公局域网,占总数的87%。从全国范围 看,“网上人事局”雏形初现,广州、上海等地方运行良好。 据中国人事报报道,此项调查是在全国46个副省级以上政府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事部门网站中开展的 据全国人事信息中心负责同志介绍,和全国其他政府网站相类似,人事系统网站在政务公开方面成绩突出 调查的网站几乎都开设了政务公开栏目:提供咨询服务的网站有30个,占60%多:但实现网上审批的网站只 有15个,占32% 人事系统网站建设开始于“十五”期间上海、广州等城市,多数网站是在2000年左右建成的 人事政策法规、人才市场、公务员招考成为人事网站点击率最高的几项业务。据介绍,去年中央国家机关公 务员招考时,10天内招考信息点击率达到1亿3千多万次 人事部信息中心负责人介绍说,资金投入地区分布严重不平衡是人事系统网站建设面临的现状之一。 发达的省市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达到上千万元,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山东:而一些西部欠发达地区 此项支出仅为几十万元。人事网站还面临着信息更新不及时、服务功能较薄弱等难题。这些问题是下一步工作 中应着力解决的 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突飞猛进,以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水平为主要特征的 综合国力竟争日趋激烈,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的结合与应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深刻影响。人们 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都随之发生了极大变化,政府机构传统的管理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新环境的发展要求, 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积极推进政府工作的信息化,大力发展电子政务 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推行政府信息化计划,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现在政府的信息化工程已经取得 了非常大的进步。政府信息化对我国政府的管理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各级政府人事部门建立人事系统网 站,是我国政府上网工程的一部分。在当前社会网络普及化的背景下,人事部门开通门户网站,对公务员实行 网上管理,有利于节约管理成本,提高透明度,提高效率,显得非常切合实际, 从长远来看,人事系统网站的建立会对我国公务员人事管理机构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这种影响是什么、影 响有多深,还难以下结论。应该鼓励各级政府人事部门完善人事系统网站的建设,积极探索更好的管理方式。 另外,在人事系统网站的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应该积极加以解决。比如以上所提到的各地建设 资金的差别问题、信息更新不及时问题、服务功能较薄弱问题等,还有保密性与公开性的限度问题、安全问 题等,都是建设过程中应该慎重考虑的。各地政府应该予以统筹安排,加大对西部等落后地区的扶持
案例 4: 中国网上人事局雏形现 2005 年 8 月,全国人事信息中心的消息称,据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43个副省级以上政府人事部门开通了 门户网站,占总数的 91%;41个副省级以上政府 人事部门建立了办公局域网,占总数的 87%。从全国范围 看,“网上人事局”雏形初现,广州、上海等地方运行良好。 据中国人事报报道,此项调查是在全国 46 个副省级以上政府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事部门网站中开展的。 据全国人事信息中心负责同志介绍,和全国其他政府网站 相类似,人事系统网站在政务公开方面成绩突出, 调查的网站几乎都开设了政务公开栏目;提供咨询服务的网站有 30 个,占 60%多;但实现网上审批的网站只 有 15个,占 32%。 人事系统网站建设开始于“十五”期间上海、广州等城市,多数网站是在 2000 年左右建成的。 人事政策法规、人才市场、公务员招考成为人事网站点击率最高的几项业务。据介绍,去年中央国家机关公 务员招考时,10 天内招考信息点击率达到 1 亿 3 千多万次。 人事部信息中心负责人介绍说,资金投入地区分布严重不平衡是人事系统网站建设面临的现状之一。一些较 发达的省市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达到上千万元,如北京、 上海、广州、深圳、山东;而一些西部欠发达地区 此项支出仅为几十万元。人事网站还面临着信息更新不及时、服务功能较薄弱等难题。这些问题是下一步工作 中应 着力解决的。 20世纪 90 年代以后,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突飞猛进,以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水平为主要特征的 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的结合与 应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深刻影响。人们 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都随之发生了极大变化,政府机构传统的管理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新环境的发展要求, 特 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积极推进政府工作的信息化,大力发展电子政务, 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十分紧迫的任 务。 我国在 20 世纪 80年代就开始推行政府信息化计划,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现在政府的信息化工程已经取得 了非常大的进步。政府信息化对我国政府的管理方式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各级政府人事部门建立人事系统网 站,是我国政府上网工程的一部分。在当前社会网络普及化的背景下,人事部门开通门户网站,对公务员实行 网 上管理,有利于节约管理成本,提高透明度,提高效率,显得非常切合实际。 从长远来看,人事系统网站的建立会对我国公务员人事管理机构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这种影响是什么、影 响有多深,还难以下结论。应该鼓励各级政府人事部门完善人事系统网站的建设,积极探索更好的管理方式。 另外,在人事系统网站的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应该积极加以解决。比如以上所提到的各地建设 资金的差别问题、信息更新不及时问题、服务功能较薄弱 问题等,还有保密性与公开性的限度问题、安全问 题等,都是建设过程中应该慎重考虑的。各地政府应该予以统筹安排,加大对西部等落后地区的扶持
案例5:政府的全面改革与公务员制度运行机制的创新 压力、困难与误区 为什么对我国政府改革总体上我要作出上面的判断,主要基于对以下三个问题的分析。一是我国政府改革的 外部环境遇到了新的压力:二是我国政府改革有可能面临新的困难:三是我国政府改革要防止陷入新的误区 (1)关于我国政府改革的外部环境遇到了新的压力问题 就我国政府改革外部环境的压力加大问题,我认为主要是从以下两个方面表现出来的:一方面,从国际环境 来看,中国的和平崛起已经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引起了西方有些不愿意中国强大国家的恐惧和嫉 恨,我们韬光养晦的发展策略将受到挑战,有可能形成对我国的某些打压,其直接表现就是贸易摩擦加大,中 国发展受到国际社会的制约因素增加。另一方面,从我国的国内环境来看,目前我国经济形势的发展还有很 多不确定的因素,人们对中国宏观经济走势的看法,还有很多分歧。与此同时,由于资源环境的压力,可持 续发展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我国有必要调整国家的核心发展战略,用可持续发展为中心,替代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这需要我们从更高的层面上达成共识 (2)关于我国政府改革有可能面临新的困难问题 这方面主要有三个问题值得关注:一是市场化与行政化的内在冲突:二是旧体制复归的现象明显:三是政府 改革有可能引起新的权力和利益关系的冲突。 应该看到,我国市场化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似乎又发现有另一种现象,这就是在目 前的政府管理中,一方面是市场化在发展,而另一方面则是某些政府部门的行政化也在加强。一个突出的表 现是,某些国家公共投资项目、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等,几乎管理到事无巨细的地步,从而使市场化与行政化 的内在冲突加剧 与此相联系,在一些政府部门,甚至出现了某些旧体制复归的迹象。我们还不能简单地断言,是旧体制的 复归,但这种倾向是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因为这种旧体制复归的现象,实际上是在强化部门权力和部门利 益。一个突出的事例是,在此次宏观经济调控中,我们的一些政府机构,运用行政手段轻车熟路,过度依赖 行政手段进行调控,不善于运用其他手段。同时,在部门之间的协调方面,由于部门利益作祟,把相当多的 精力、时间都耗费在没有实质意义的推诿、扯皮方面,导致了严重的低效率。所有这些倾向,都告诉我们,旧 体制复归的问题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它的出现,无疑会对政府改革产生消极的影响。 从政府改革有可能引起权力和利益关系的冲突来看,由于我们历次政府改革,在精简机构人员等方面都曾出 现过严重的反弹,也引起了政府公职人员对改革的某些抵触和反感,使涉及权力和利益关系的政府改革,在 政府内部的阻力也会进一步增强,所有这些,都可能成为新的政府改革的阻力和困难 (3)关于政府改革要进免陷入新的误区和风险问题 中国政府改革已经经历了20多年的历程。目前的改革如何才能真正取得实效,避免陷入误区,同样值得我 们高度关注。就未来我国政府改革的发展趋势而言,要最大限度地避免三大误区,这就是:避免陷入低效率 重复的误区:避免陷入政府改革孤军深入的误区:避免解决政府管理问题的单一行政思维问题的误区。 政府改革的低效率重复问题来说,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试设想,早在1984年我们的改革中,就提出要实 现政企分开,1988年我们就提出要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目标,每一次行政改革几乎都有机构和人员裁减的任 务,但在这些最关键层面,我们似乎都正在遭遇着低效率重复的折磨,究竟是什么问题导致这样的后果,值 得我们深思
案例 5: 政府的全面改革与公务员制度运行机制的创新 压力、困难与误区 为什么对我国政府改革总体上我要作出上面的判断,主要基于对以下三个问题的分析。一是我国政府改革的 外部环境遇到了新的压力;二是我国政府改革有可能面临新的困难;三是我国政府改革要防止陷入新的误区。 (1)关于我国政府改革的外部环境遇到了新的压力问题 就我国政府改革外部环境的压力加大问题,我认为主要是从以下两个方面表现出来的:一方面,从国际环境 来看,中国的和平崛起已经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特别 是引起了西方有些不愿意中国强大国家的恐惧和嫉 恨,我们韬光养晦的发展策略将受到挑战,有可能形成对我国的某些打压,其直接表现就是贸易摩擦加大,中 国发 展受到国际社会的制约因素增加。另一方面,从我国的国内环境来看,目前我国经济形势的发展还有很 多不确定的因素,人们对中国宏观经济走势的看法,还有很多 分歧。与此同时,由于资源环境的压力,可持 续发展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我国有必要调整国家的核心发展战略,用可持续发展为中心,替代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这 需要我们从更高的层面上达成共识。 (2)关于我国政府改革有可能面临新的困难问题 这方面主要有三个问题值得关注:一是市场化与行政化的内在冲突;二是旧体制复归的现象明显;三是政府 改革有可能引起新的权力和利益关系的冲突。 应该看到,我国市场化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似乎又发现有另一种现象,这就是在目 前的政府管理中,一方面是市场化在发展,而另一方面则 是某些政府部门的行政化也在加强。一个突出的表 现是,某些国家公共投资项目、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等,几乎管理到事无巨细的地步,从而使市场化与行政化 的内 在冲突加剧。 与此相联系,在一些政府部门,甚至出现了某些旧体制复归的迹象。我们还不能简单地断言, 是旧体制的 复归,但这种倾向是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因为这种旧体制复归的现象,实际上是在强化部门权力和部门利 益。一个突出的事例是,在此次宏观经济调控 中,我们的一些政府机构,运用行政手段轻车熟路,过度依赖 行政手段进行调控,不善于运用其他手段。同时,在部门之间的协调方面,由于部门利益作祟,把相当 多的 精力、时间都耗费在没有实质意义的推诿、扯皮方面,导致了严重的低效率。所有这些倾向,都告诉我们,旧 体制复归的问题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它的出 现,无疑会对政府改革产生消极的影响。 从政府改革有可能引起权力和利益关系的冲突来看,由于我们历次政府改革,在精简机构人员等方面都曾出 现过严重的反弹,也引起了政府公职人员对改革的某些抵 触和反感,使涉及权力和利益关系的政府改革,在 政府内部的阻力也会进一步增强,所有这些,都可能成为新的政府改革的阻力和困难。 (3)关于政府改革要避免陷入新的误区和风险问题 中国政府改革已经经历了 20多年的历程。目前的改革如何才能真正取得实效,避免陷入误区,同样值得我 们高度关注。就未来我国政府改革的发展趋势而言,要最 大限度地避免三大误区,这就是:避免陷入低效率 重复的误区;避免陷入政府改革孤军深入的误区;避免解决政府管理问题的单一行政思维问题的误区。 就政府改革的低效率重复问题来说,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试设想,早在 1984 年我们的改革中,就提出要实 现政企分开,1988 年我们就提出要转变政府职能的 改革目标,每一次行政改革几乎都有机构和人员裁减的任 务,但在这些最关键层面,我们似乎都正在遭遇着低效率重复的折磨,究竟是什么问题导致这样的后果,值 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