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药及其应用基础知识 第五节中药的成分和功效 中药的成分 中药大多数是由动、植物为来源的、它们在维持生命的全过程中体内一系列新陈代 谢及复杂的化学变化必然有许多种化学物质在分布着,因此每一种中药即使是矿物药也 都同样是含有复杂的成分,一般某一种中药治疗疾病,也是由于其中所含的成份所致 现将常见成份简介如下 (一)糖类 在中药里普遍存在,但大多没有特殊生理作用,这类成份是可溶性的,主要可分为单 糖、低聚糖、多糖。单糖有葡萄糖、果糖,低聚糖如蔗糖、乳糖、麦芽糖等。由10个以上单 糖聚合而成的称为多糖,包括淀粉、果胶、树胶、糖质胶、纤维素等。 (二)鞣质 鞣质一大类化合物,又名鞣酸或单宁、多数中药含有鞣质、大部分为无定形浅棕色的 固体、有涩味,可溶于水及乙醇而形成胶状,有收敛作用 (三)树脂 是一大类分子化合物的混合体、当树脂与挥发油混合存在时称为油树脂,如松油脂、 与树胶混存的称胶树脂、如阿魏:与有机酸混存的称香树脂,如松香。 (四)色素 中药所含色素一般主要是叶绿素、叶黄素、胡罗卜素 (五)氨基酸类蛋白质 氨基酸在中药里广泛存在,是含氨基的有机酸,有些是中药的有效成分,如使君子中 的使君子氨酸、南瓜子中南瓜子氨酸,均为驱虫成分。此外如天门冬氨酸等。这些成分 增多易溶于水中。 蛋白质是由许多个氨基酸分子组成的较大分子化合物,多数能溶于水。如用较高浓 度的乙醇可将蛋白质由溶液中沉出,蛋白质性质不稳定。 酶类也是原于蛋白质类的化合物,但是它有特殊的催化能力,如淀粉酶可使淀粉水 解。无花果中的蛋白酶能溶解蛋白质等 (六)挥发油 是一大类能随水蒸气蒸馏而得到的水不溶性物质,具有芳香气味,如当归,川芎,薄 荷,荆芥。有香味的中药一般都含有挥发油。挥发油有消炎、抗菌、镇痛、驱风、健胃等广 1243
第五节 中药的成分和功效 一、中药的成分 中药大多数是由动、植物为来源的、它们在维持生命的全过程中体内一系列新陈代 谢及复杂的化学变化必然有许多种化学物质在分布着,因此每一种中药即使是矿物药也 都同样是含有复杂的成分,一般某一种中药治疗疾病,也是由于其中所含的成份所致。 现将常见成份简介如下: (一)糖类 在中药里普遍存在,但大多没有特殊生理作用,这类成份是可溶性的,主要可分为单 糖、低聚糖、多糖。单糖有葡萄糖、果糖,低聚糖如蔗糖、乳糖、麦芽糖等。由 !" 个以上单 糖聚合而成的称为多糖,包括淀粉、果胶、树胶、糖质胶、纤维素等。 (二)鞣质 鞣质一大类化合物,又名鞣酸或单宁、多数中药含有鞣质、大部分为无定形浅棕色的 固体、有涩味,可溶于水及乙醇而形成胶状,有收敛作用。 (三)树脂 是一大类分子化合物的混合体、当树脂与挥发油混合存在时称为油树脂,如松油脂、 与树胶混存的称胶树脂、如阿魏;与有机酸混存的称香树脂,如松香。 (四)色素 中药所含色素一般主要是叶绿素、叶黄素、胡罗卜素。 (五)氨基酸类蛋白质 氨基酸在中药里广泛存在,是含氨基的有机酸,有些是中药的有效成分,如使君子中 的使君子氨酸、南瓜子中南瓜子氨酸,均为驱虫成分。此外如天门冬氨酸等。这些成分 增多易溶于水中。 蛋白质是由许多个氨基酸分子组成的较大分子化合物,多数能溶于水。如用较高浓 度的乙醇可将蛋白质由溶液中沉出,蛋白质性质不稳定。 酶类也是原于蛋白质类的化合物,但是它有特殊的催化能力,如淀粉酶可使淀粉水 解。无花果中的蛋白酶能溶解蛋白质等。 (六)挥发油 是一大类能随水蒸气蒸馏而得到的水不溶性物质,具有芳香气味,如当归,川芎,薄 荷,荆芥。有香味的中药一般都含有挥发油。挥发油有消炎、抗菌、镇痛、驱风、健胃等广 · !%$# · 第一章 中药及其应用基础知识
第十二篇中药的临床合理应用 泛的药理作用 (七)油脂类 中药里尤其是种子类中药大多含有油脂类化合物,如火麻仁,蓖麻子仁等 (八)甙类 甙类又称苷,配糖体,杂糖体。在中药里分布很广泛,也是比较有生理作用的一大类 化合物,甙类可分为皂甙,强心甙,蒽甙,香豆精甙,酸甙,氰甙等。如山楂、洋地黄、紫花 地丁、黄芩、葛根、银杏、红花、夹竹桃、杏仁、白头翁、柴胡、人参、何首乌、大黄、穿山龙 …均含有不同的甙类。 (九)生物碱类 是一大类含氮的有机化合物,分布很广,一般生理活性比较明显:如喜树、黄连、乌 头、马钱子、山豆根、白屈菜、洋金花、元胡等等 这些生物碱类化合物在中药里大都与有机酸结合成盐而存在,有的呈游离状态存 在,多数味苦,呈无色结晶状固体。生物碱盐类,大多易溶于水,乙醇。游离性的生物碱, 大都易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媒中。 (十)无机成分 许多中药,尤其是矿物性药材,如石膏、雄黄、云母、以及海浮石、牡蛎、龙骨等均含有 大量无机成分,它们的药理作用研究的比较少,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二、中药的基本作用 作为中药使用的植物、动物和矿物,除了医疗用途之外,还具有多种多样的非医疗用 途,古代本草常常将这些作用混列其中。如《神农本草经》称曾青“能化金铜”,《名医别 录》称白青“可消为铜剑,辟五兵”等。对于药学专著来说,这些记载并无实际意义 这些物质作为药物使用,又有针对人体和其他生物的不同目的,如《神农本草经》称 乌头“杀禽兽”,目前一些中药书籍称毛茛“杀蛆”或以之作为兽药,则属于后者,实际上也 不是中药学研究的范围 中药对人体的作用,可能发生有利的效应,亦可能发生不良的反应,在本草文献中 常将此称为药物的“利”和“害”。同一药物,在人体脏腑生理功能或病理变化需要时使 用,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其是有利的:而在人体不需要时使用,则往往引起不良反应, 其是有害的。《素问·脏气法时论》将前者称为五脏所“欲”,并将药物有利的作用统称为 “补”;又将后者称为五脏所“苦”,并将药物的不利作用统称为“泻”。此即一些医药文献 中所说的“五脏苦欲补泻”。原书以举例的方式告诫人们,任何药物,哪怕是名贵的补虚 之品,若不为脏腑所“欲”就会干扰或破坏人体生理功能,或加剧病理改变,因而不可乱 用:相反,只要为脏腑所“欲”,哪怕是偏性强烈甚至有毒性的祛邪药,只要用之得当,都应 该果断使用。这对纠正人们喜补恶攻的不正确心理,具有积极意义 1244
泛的药理作用。 (七)油脂类 中药里尤其是种子类中药大多含有油脂类化合物,如火麻仁,蓖麻子仁等。 (八)甙类 甙类又称苷,配糖体,杂糖体。在中药里分布很广泛,也是比较有生理作用的一大类 化合物,甙类可分为皂甙,强心甙,蒽甙,香豆精甙,酸甙,氰甙等。如山楂、洋地黄、紫花 地丁、黄芩、葛根、银杏、红花、夹竹桃、杏仁、白头翁、柴胡、人参、何首乌、大黄、穿山龙 ……均含有不同的甙类。 (九)生物碱类 是一大类含氮的有机化合物,分布很广,一般生理活性比较明显:如喜树、黄连、乌 头、马钱子、山豆根、白屈菜、洋金花、元胡等等。 这些生物碱类化合物在中药里大都与有机酸结合成盐而存在,有的呈游离状态存 在,多数味苦,呈无色结晶状固体。生物碱盐类,大多易溶于水,乙醇。游离性的生物碱, 大都易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媒中。 (十)无机成分 许多中药,尤其是矿物性药材,如石膏、雄黄、云母、以及海浮石、牡蛎、龙骨等均含有 大量无机成分,它们的药理作用研究的比较少,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二、中药的基本作用 作为中药使用的植物、动物和矿物,除了医疗用途之外,还具有多种多样的非医疗用 途,古代本草常常将这些作用混列其中。如《神农本草经》称曾青“能化金铜”,《名医别 录》称白青“可消为铜剑,辟五兵”等。对于药学专著来说,这些记载并无实际意义。 这些物质作为药物使用,又有针对人体和其他生物的不同目的,如《神农本草经》称 乌头“杀禽兽”,目前一些中药书籍称毛茛“杀蛆”或以之作为兽药,则属于后者,实际上也 不是中药学研究的范围。 中药对人体的作用,可能发生有利的效应,亦可能发生不良的反应,在本草文献中, 常将此称为药物的“利”和“害”。同一药物,在人体脏腑生理功能或病理变化需要时使 用,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其是有利的;而在人体不需要时使用,则往往引起不良反应, 其是有害的。《素问·脏气法时论》将前者称为五脏所“欲”,并将药物有利的作用统称为 “补”;又将后者称为五脏所“苦”,并将药物的不利作用统称为“泻”。此即一些医药文献 中所说的“五脏苦欲补泻”。原书以举例的方式告诫人们,任何药物,哪怕是名贵的补虚 之品,若不为脏腑所“欲”,就会干扰或破坏人体生理功能,或加剧病理改变,因而不可乱 用;相反,只要为脏腑所“欲”,哪怕是偏性强烈甚至有毒性的祛邪药,只要用之得当,都应 该果断使用。这对纠正人们喜补恶攻的不正确心理,具有积极意义。 · #"!! · 第十二篇 中药的临床合理应用
第一章中药及其应用基础知识 药物对人体的医疗作用,习惯上叫做“功效”(或功能)。对人体的不良反应,则为副 作用或毒性作用。副作用是指药物在常用治疗剖量内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 应,而且比较轻微,对人体危害不大,一旦停药后多易于消除。副作用的产生,与药物的 加工炮制、配伍、用法、辨证是否准确、患者体质及禀赋等多种因素均有关。但更主要的 是一种中药有多种功效,对于某一证候,其中部分功效是与病相宜的,另一部分功效则与 病不宜,可能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而引起副作用。如麻黄最宜于外感风寒,表闭无汗之 喘咳。而对肺热壅盛,汗出而作喘者,其温散发汘的功效,则成为与用药目的相违背的副 作用。毒性反应是药物对人体组织和器官造成的损害,或对正常生理功能的破坏。这种 反应由药物的毒性引起,主要是用量过大或用药过久所致。副作用与毒性反应既有区 别,亦有联系,有时难以截然区分。这些内容,主要见于各药物的使用注意部分,一般又 将其称为药物的病证禁忌 全面认识中药的作用和特点,合理用药,充分发挥其防病治病优势,尽量避免不利的 副作用,严防发生毒性反应,确保用药安全而有效,这是临床用药的基本原则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在健康状态下,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正常,并与外界环境之间保 持着“阴平阳秘”的动态平衡状态。当各种致病因素影响人体后,便会破坏这种协调和谐 的关系,导致邪盛正衰,阴阳气血失常,脏腑经络功能紊乱等病理改变,发生疾病。针对 不同的病机,使用相应的中药,或祛除病邪,或扶助正气,或协调脏腑功能,纠正阴阳的盛 衰,使机体恢复或重建其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这就是中药的基本作用 三、中药的功效 分列专项对中药功效进行系统介绍,是现代中药学有别于传统本草的重要特征。古 代本草将功效与主治混言杂书,不仅影响了本学科的学术价值,也给读者的学习和记忆 带来了诸多不便。随着中医病因病机学及辨证理论的逐渐完善,为中药功效理论的发展 奠定了基础。中药功效认识的深入和功效专项的确立,促进了中药学学术水平的提高, 也使中医学的理、法、方、药真正成为统一的整体。目前,中药的功效部分,已成为中药学 的核心内容。由于功效的纽带作用,中药的性能与主治、配伍应用等知识得以有机地联 系在一起。中药的功效亦是中药进行现代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学科发展的最活跃部分。 因此,各药的功效内容是学习中药学时必须掌握的重点。抓住这一核心内容,可执简驭繁 功效一词,应用历史悠久,但中药功效专项内容的出现,却在明末清初时期。尽管人 们对药物的具体功效,如人参补气救脱、黄连清热解毒等,已十分熟悉,但对其概念的内 涵及总体情况,一直关注不够。故本课程增列本章予以必要的简介,以加深对于这一重 要理论的认识。 (一)功效的含义 从认识过程来看,人们在使用药物防治疾病的实践中,较早注意到的是药物所适用
药物对人体的医疗作用,习惯上叫做“功效”(或功能)。对人体的不良反应,则为副 作用或毒性作用。副作用是指药物在常用治疗剖量内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 应,而且比较轻微,对人体危害不大,一旦停药后多易于消除。副作用的产生,与药物的 加工炮制、配伍、用法、辨证是否准确、患者体质及禀赋等多种因素均有关。但更主要的 是一种中药有多种功效,对于某一证候,其中部分功效是与病相宜的,另一部分功效则与 病不宜,可能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而引起副作用。如麻黄最宜于外感风寒,表闭无汗之 喘咳。而对肺热壅盛,汗出而作喘者,其温散发汗的功效,则成为与用药目的相违背的副 作用。毒性反应是药物对人体组织和器官造成的损害,或对正常生理功能的破坏。这种 反应由药物的毒性引起,主要是用量过大或用药过久所致。副作用与毒性反应既有区 别,亦有联系,有时难以截然区分。这些内容,主要见于各药物的使用注意部分,一般又 将其称为药物的病证禁忌。 全面认识中药的作用和特点,合理用药,充分发挥其防病治病优势,尽量避免不利的 副作用,严防发生毒性反应,确保用药安全而有效,这是临床用药的基本原则。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在健康状态下,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正常,并与外界环境之间保 持着“阴平阳秘”的动态平衡状态。当各种致病因素影响人体后,便会破坏这种协调和谐 的关系,导致邪盛正衰,阴阳气血失常,脏腑经络功能紊乱等病理改变,发生疾病。针对 不同的病机,使用相应的中药,或祛除病邪,或扶助正气,或协调脏腑功能,纠正阴阳的盛 衰,使机体恢复或重建其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这就是中药的基本作用。 三、中药的功效 分列专项对中药功效进行系统介绍,是现代中药学有别于传统本草的重要特征。古 代本草将功效与主治混言杂书,不仅影响了本学科的学术价值,也给读者的学习和记忆 带来了诸多不便。随着中医病因病机学及辨证理论的逐渐完善,为中药功效理论的发展 奠定了基础。中药功效认识的深入和功效专项的确立,促进了中药学学术水平的提高, 也使中医学的理、法、方、药真正成为统一的整体。目前,中药的功效部分,已成为中药学 的核心内容。由于功效的纽带作用,中药的性能与主治、配伍应用等知识得以有机地联 系在一起。中药的功效亦是中药进行现代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学科发展的最活跃部分。 因此,各药的功效内容是学习中药学时必须掌握的重点。抓住这一核心内容,可执简驭繁。 功效一词,应用历史悠久,但中药功效专项内容的出现,却在明末清初时期。尽管人 们对药物的具体功效,如人参补气救脱、黄连清热解毒等,已十分熟悉,但对其概念的内 涵及总体情况,一直关注不够。故本课程增列本章予以必要的简介,以加深对于这一重 要理论的认识。 (一)功效的含义 从认识过程来看,人们在使用药物防治疾病的实践中,较早注意到的是药物所适用 · $#"! · 第一章 中药及其应用基础知识
第十二篇中药的临床合理应用 的疾病、症状或证候,即通常所说的主治。早期的本草主要反映了这种认识水平,在药名 之后着重罗列主治的病症名称。如《神农本草经》记载黄柏主治“黄疸、肠痔,止泄利,女 子漏下赤白”。随着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的发展,逐步认识这些不同的主治病证或症状,却 有着相同的病理基础,都是由于湿热内盛而引起。再结合中药的药性理论,黄柏性寒而 味苦,由此将其治疗这些病证或症状的功效总结为“清热燥湿”。从学习过程来看,则应 先掌握黄柏的淸热燥湿功效,其可主治湿热黄疸、泄痢、痔疮等证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分列功效,是对药物认识的一次飞跃 由此可见,中药的功效,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于药物治疗和保健作用的高度概 况,是药物对于人体医疗作用在中医学范畴内的特殊表述形式。中药功效的作用对象主 要是人体的病理状态,这是中药学的性质和形成历史所决定的。其在理论上、内容上和 形式上都有别于其他医药学对药物作用的认识和表述,具有明显的自身特色。 中药的功效虽然是从临床应用中总结的,但反过来又能更有效地指导临床用药。值 得注意的是,中药的各种功效至今还主要是内服或局部外用的医疗作用。随着中药应用 形式和给药途径的扩大,如青皮注射剂的升压作用等等,已成为中药功效的内容和表述 形式中出现的新问题。 (二)功效的分类 中药的功效可分为治疗功效和保健功效两大类。现分述如下: 1.中药的治疗功效中药的治疗功效,是迄今中药学所论功效内容的主体。由于中 药应用经验的积累,主治范围的增多,尤其是中医基础理论和应用知识的深入发展,中药 的治疗功效体系亦渐趋成熟,形成了一个由纵向的多系统(如清热、补虚、散寒等)和横向 的多层次(如补虚又分化为第二层次的补气、补血、补阳和补阴:补气又再分化为第三层 次的补肺气、补脾气等)组成的立体网络结构,成为临床辨证用药的主要依据 中药的基本作用是祛邪、扶正和调理脏腑功能。因此,中药的治疗功效主要是针对 这些病因而概括出来的。如外因有六淫,则功效就有祛风、散寒、解暑、除湿、润燥与泻 火;其他病因有气郁、血淤、痰凝、食滞及虫积等,则功效便有行气、活血、化痰、消食及驱 虫与之相应。这类功效能消除病因,可用以治本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中药功效在层次上的不断分化, 正是为了使药物作用与证候有机地相联系。如热邪可引起脏腑热证、气分热证、血分热 证、湿热证和热毒证等不同热证,清热系统的功效就有淸热泻火、清热凉血、淸热燥湿和 清热解毒的分化。所以,中药的对因功效,实质上主要是针对不同证候的。只有截疟、驱 绦虫等少数功效,主要是针对疾病而不是与具体证候相对应的 临床的证候,常常是由若干症状表现出来的,在中药的治疗功效中,客观存在一些主 要是针对症状的功效,如麻黄的平喘、生姜的止呕、柿蒂的止呃逆等等。这类功效可以直 接缓和其相应的主治症状,收到治标的目的。临床应用时将这些功效与该药对因治本的 1246·
的疾病、症状或证候,即通常所说的主治。早期的本草主要反映了这种认识水平,在药名 之后着重罗列主治的病症名称。如《神农本草经》记载黄柏主治“黄疸、肠痔,止泄利,女 子漏下赤白”。随着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的发展,逐步认识这些不同的主治病证或症状,却 有着相同的病理基础,都是由于湿热内盛而引起。再结合中药的药性理论,黄柏性寒而 味苦,由此将其治疗这些病证或症状的功效总结为“清热燥湿”。从学习过程来看,则应 先掌握黄柏的清热燥湿功效,其可主治湿热黄疸、泄痢、痔疮等证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分列功效,是对药物认识的一次飞跃。 由此可见,中药的功效,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于药物治疗和保健作用的高度概 况,是药物对于人体医疗作用在中医学范畴内的特殊表述形式。中药功效的作用对象主 要是人体的病理状态,这是中药学的性质和形成历史所决定的。其在理论上、内容上和 形式上都有别于其他医药学对药物作用的认识和表述,具有明显的自身特色。 中药的功效虽然是从临床应用中总结的,但反过来又能更有效地指导临床用药。值 得注意的是,中药的各种功效至今还主要是内服或局部外用的医疗作用。随着中药应用 形式和给药途径的扩大,如青皮注射剂的升压作用等等,已成为中药功效的内容和表述 形式中出现的新问题。 (二)功效的分类 中药的功效可分为治疗功效和保健功效两大类。现分述如下: ! " 中药的治疗功效 中药的治疗功效,是迄今中药学所论功效内容的主体。由于中 药应用经验的积累,主治范围的增多,尤其是中医基础理论和应用知识的深入发展,中药 的治疗功效体系亦渐趋成熟,形成了一个由纵向的多系统(如清热、补虚、散寒等)和横向 的多层次(如补虚又分化为第二层次的补气、补血、补阳和补阴;补气又再分化为第三层 次的补肺气、补脾气等)组成的立体网络结构,成为临床辨证用药的主要依据。 中药的基本作用是祛邪、扶正和调理脏腑功能。因此,中药的治疗功效主要是针对 这些病因而概括出来的。如外因有六淫,则功效就有祛风、散寒、解暑、除湿、润燥与泻 火;其他病因有气郁、血淤、痰凝、食滞及虫积等,则功效便有行气、活血、化痰、消食及驱 虫与之相应。这类功效能消除病因,可用以治本。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中药功效在层次上的不断分化, 正是为了使药物作用与证候有机地相联系。如热邪可引起脏腑热证、气分热证、血分热 证、湿热证和热毒证等不同热证,清热系统的功效就有清热泻火、清热凉血、清热燥湿和 清热解毒的分化。所以,中药的对因功效,实质上主要是针对不同证候的。只有截疟、驱 绦虫等少数功效,主要是针对疾病而不是与具体证候相对应的。 临床的证候,常常是由若干症状表现出来的,在中药的治疗功效中,客观存在一些主 要是针对症状的功效,如麻黄的平喘、生姜的止呕、柿蒂的止呃逆等等。这类功效可以直 接缓和其相应的主治症状,收到治标的目的。临床应用时将这些功效与该药对因治本的 · !%$# · 第十二篇 中药的临床合理应用
第一章中药及其应用基础知识 功效(如麻黄的发散风寒、生姜的温中散寒)相联系,或配伍对证之药,可以标本兼治,或 急则治标,这与中医学要求治病求本的整体思想并无矛盾。 2.中药的保健功效中药的保健功效,包括药物对疾病的预防作用,以及对“未病 状态下人体的养生作用两个方面。前者,如《本草纲目》所载苍术“除恶气,弭灾诊”;后 者,如《开宝本草》所载何首乌“黑须发,悦颜色,久服长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这些保 健功效,不仅客观存在,而且应用历史远久,是研制各种保健食品和预防药物的主要依 据,目前更加受到世人关注。由于中医药理论和认识方法的特殊性,至今中药学对这方 面功效的总结十分薄弱,内容极少而粗略,有时甚至缺如。这是中药学有待深入研究的 课题 人类的生、长、壮、老、已,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药物对人体的保健作用,相对于精 神、饮食及运动等调养来说,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而且必须科学合理地使用,不可盲目夸 大药物的保健作用而适得其反。 必须注意,总结药物功效的基础是对其主治病证的临床疗效。这种疗效应该是单味 药所具有的,不能与复方相混淆。功效还应当是直接作用,其与间接效果是有区别的 如黄连因清热,燥湿,解毒而对湿热痢疾有效,止痢是间接效果,不能视为独立的功效,必 要时可以称其清热燥湿止痢等。 种药物的功效是多样的,也是逐步被认识的。各药下所列的功效内容,只是当时 认为较重要或较常用的。其记述往往是不完整的,也是可以根据情况予以补充或减少 的。作为教材的中药功效,亦是如此。 对于功效术语的使用必须准确、规范,才能避免使用时的随意性,这将有利于中药学 学术水平的提高和交流。学习中药学各论中的具体药物时,只有抓住功效这一核心内 容,并用中医药理论为纽带,将其性、味、归经等性能,主治病证或临床应用,病证禁忌等 使用注意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牢固,融会贯通,收到事半功倍 的学习效果。 功效是药物防治疾病的基本作用,性能只是对功效性质的进一步概括,主治和应用 是与功效相对应的适应病证及常见配伍使用的实例。因此,功效既是总结性能的基础, 又是确定应用的依据,掌握了某药的功效,就抓住了该药的肯綮。 掌握功效,首先应理解各种功效术语的含义。从构词特点看,功效术语都是动宾结 构词组。其动词使用灵活,变化较多,有的功效术语中动词殊异,其作用含义极为近似, 甚至完全相同,如化淤、消淤、逐淤、散淤、行淤及破淤。有时动词不同,其功效含义迥异, 如化湿、利湿、燥湿及胜湿等。其次,应注意中药功效存在层次性,如石膏的清热泻火,包 括了清气分热、清肺热与清胃热;牡蛎的收敛固涩,包括了止汗、固精:麦冬养阴,包括了 养肺阴、养胃阴、养心阴等。功效的层次分化细致,对该药的认识就越深入,临床选用就 越准确。因此,掌握各药的功效不能满足于粗略而笼统的水平。 1247·
功效(如麻黄的发散风寒、生姜的温中散寒)相联系,或配伍对证之药,可以标本兼治,或 急则治标,这与中医学要求治病求本的整体思想并无矛盾。 ! " 中药的保健功效 中药的保健功效,包括药物对疾病的预防作用,以及对“未病” 状态下人体的养生作用两个方面。前者,如《本草纲目》所载苍术“除恶气,弭灾诊”;后 者,如《开宝本草》所载何首乌“黑须发,悦颜色,久服长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这些保 健功效,不仅客观存在,而且应用历史远久,是研制各种保健食品和预防药物的主要依 据,目前更加受到世人关注。由于中医药理论和认识方法的特殊性,至今中药学对这方 面功效的总结十分薄弱,内容极少而粗略,有时甚至缺如。这是中药学有待深入研究的 课题。 人类的生、长、壮、老、已,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药物对人体的保健作用,相对于精 神、饮食及运动等调养来说,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而且必须科学合理地使用,不可盲目夸 大药物的保健作用而适得其反。 必须注意,总结药物功效的基础是对其主治病证的临床疗效。这种疗效应该是单味 药所具有的,不能与复方相混淆。功效还应当是直接作用,其与间接效果是有区别的。 如黄连因清热,燥湿,解毒而对湿热痢疾有效,止痢是间接效果,不能视为独立的功效,必 要时可以称其清热燥湿止痢等。 一种药物的功效是多样的,也是逐步被认识的。各药下所列的功效内容,只是当时 认为较重要或较常用的。其记述往往是不完整的,也是可以根据情况予以补充或减少 的。作为教材的中药功效,亦是如此。 对于功效术语的使用必须准确、规范,才能避免使用时的随意性,这将有利于中药学 学术水平的提高和交流。学习中药学各论中的具体药物时,只有抓住功效这一核心内 容,并用中医药理论为纽带,将其性、味、归经等性能,主治病证或临床应用,病证禁忌等 使用注意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牢固,融会贯通,收到事半功倍 的学习效果。 功效是药物防治疾病的基本作用,性能只是对功效性质的进一步概括,主治和应用 是与功效相对应的适应病证及常见配伍使用的实例。因此,功效既是总结性能的基础, 又是确定应用的依据,掌握了某药的功效,就抓住了该药的肯綮。 掌握功效,首先应理解各种功效术语的含义。从构词特点看,功效术语都是动宾结 构词组。其动词使用灵活,变化较多,有的功效术语中动词殊异,其作用含义极为近似, 甚至完全相同,如化淤、消淤、逐淤、散淤、行淤及破淤。有时动词不同,其功效含义迥异, 如化湿、利湿、燥湿及胜湿等。其次,应注意中药功效存在层次性,如石膏的清热泻火,包 括了清气分热、清肺热与清胃热;牡蛎的收敛固涩,包括了止汗、固精;麦冬养阴,包括了 养肺阴、养胃阴、养心阴等。功效的层次分化细致,对该药的认识就越深入,临床选用就 越准确。因此,掌握各药的功效不能满足于粗略而笼统的水平。 · %!$# · 第一章 中药及其应用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