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篇中药的临床合理应用 酸、苦、咸五种基本味。但实际也包括了其它药味,如淡味、涩味等。药物的味,一般可以 通过口尝而辨别,但自从把五味作为概括药性的理论后,有些本草书中所记载的药味与 实际所尝得的药味不尽相符,是从药物的功效中概括出来的味。因此作为药性的五味, 应包括味觉感知的真实滋味与药物疗效概括出来的味。不同味的药物有不同的功效;其 味相同的药物,在药效上也有其共同或相近似之处。历代本草书籍中对五味的作用皆有 论述,现分别综述如下: 辛味:具行散之性。有发散、化湿、行气、行血等作用。一般用来治疗表证、湿阻、气 滞、血瘀等病证。如发散表邪的麻黄、薄荷:芳香化湿的藿香、白豆蔻:行气宽中的木香 乌药:活血化瘀的红花、川芎等,都具有辛味。 甘味:具缓和之性。有补益、和中、缓急等作用。一般用于虚弱病证,或缓解拘急疼 痛,或调和诸药等。如补中益气的人参、黄芪;补血滋阴的熟地黄、何首乌:缓急止痛、调 和诸药的甘草、蜂蜜等,都具有甘味。 酸(涩)味:具敛涩之性。有收敛、固涩等作用。多用于多汗、泄泻、尿频、滑精及出血 等滑脱病证。如山茱萸、五味子味酸,龙骨、牡蛎味涩,均能敛汘涩精:五倍子、赤石脂能 涩肠止泻,均具涩味 苫味:具燥泻之性。有燥湿、泻下、泻热等作用。多用于治疗湿证、热证、便秘等病 证。如黄连、龙胆草的淸热燥湿;黄芩、栀子的淸热泻火;大黄、芦荟的泻下通便等,都具 有苦味。此外,还有苦能降泻、苦能坚阴之说。前者如杏仁、葶苈子能降气平喘;后者如 知母、黄柏味苦性寒,能滋阴降火,用治阴虚火旺之证。虽曰坚阴,实亦取其泻火以存阴。 咸味:具软下之性。有软坚化结,泻下通便等作用。多用于瘰疬痰核、瘿瘤痞块及热 结便秘、大便燥结等病证。如昆布、海藻的软坚化结:芒硝的泻下通便等,都是以其咸味 获效。 淡味:具渗利之性。有渗湿、利水等作用。多用于水湿停蓄所致的泄泻、水肿、小便 不利等病证。如茯苓、薏苡仁的渗湿利水等,都取其淡味获效 五味既有各味的个性,有些又具有一定的共性。《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辛甘发散 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故按其阴阳属性归纳,辛、甘、淡属 阳,酸、苦、咸属阴 以上是五味药性的基本内容。但就某一具体药物来说,则当具体分析。多数药物具 有几种味,对于这些药物功效的认定,必须全面综合。此外,上述的五味作用,只是药性 的一个方面,必须结合其它特性,才能全面认识和掌握药物的功能。 (二)四性 四性,指药物所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药性,也称为四气。它是根据药物作用 于人体后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对寒热病证的不同治疗效果而为人们所认识的。四性是 从性质上对药物多种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古人把这些不同性质,用一年四季春温、夏
酸、苦、咸五种基本味。但实际也包括了其它药味,如淡味、涩味等。药物的味,一般可以 通过口尝而辨别,但自从把五味作为概括药性的理论后,有些本草书中所记载的药味与 实际所尝得的药味不尽相符,是从药物的功效中概括出来的味。因此作为药性的五味, 应包括味觉感知的真实滋味与药物疗效概括出来的味。不同味的药物有不同的功效;其 味相同的药物,在药效上也有其共同或相近似之处。历代本草书籍中对五味的作用皆有 论述,现分别综述如下: 辛味:具行散之性。有发散、化湿、行气、行血等作用。一般用来治疗表证、湿阻、气 滞、血瘀等病证。如发散表邪的麻黄、薄荷;芳香化湿的藿香、白豆蔻;行气宽中的木香、 乌药;活血化瘀的红花、川芎等,都具有辛味。 甘味:具缓和之性。有补益、和中、缓急等作用。一般用于虚弱病证,或缓解拘急疼 痛,或调和诸药等。如补中益气的人参、黄芪;补血滋阴的熟地黄、何首乌;缓急止痛、调 和诸药的甘草、蜂蜜等,都具有甘味。 酸(涩)味:具敛涩之性。有收敛、固涩等作用。多用于多汗、泄泻、尿频、滑精及出血 等滑脱病证。如山茱萸、五味子味酸,龙骨、牡蛎味涩,均能敛汗涩精;五倍子、赤石脂能 涩肠止泻,均具涩味。 苦味:具燥泻之性。有燥湿、泻下、泻热等作用。多用于治疗湿证、热证、便秘等病 证。如黄连、龙胆草的清热燥湿;黄芩、栀子的清热泻火;大黄、芦荟的泻下通便等,都具 有苦味。此外,还有苦能降泻、苦能坚阴之说。前者如杏仁、葶苈子能降气平喘;后者如 知母、黄柏味苦性寒,能滋阴降火,用治阴虚火旺之证。虽曰坚阴,实亦取其泻火以存阴。 咸味:具软下之性。有软坚化结,泻下通便等作用。多用于瘰疬痰核、瘿瘤痞块及热 结便秘、大便燥结等病证。如昆布、海藻的软坚化结;芒硝的泻下通便等,都是以其咸味 获效。 淡味:具渗利之性。有渗湿、利水等作用。多用于水湿停蓄所致的泄泻、水肿、小便 不利等病证。如茯苓、薏苡仁的渗湿利水等,都取其淡味获效。 五味既有各味的个性,有些又具有一定的共性。《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辛甘发散 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故按其阴阳属性归纳,辛、甘、淡属 阳,酸、苦、咸属阴。 以上是五味药性的基本内容。但就某一具体药物来说,则当具体分析。多数药物具 有几种味,对于这些药物功效的认定,必须全面综合。此外,上述的五味作用,只是药性 的一个方面,必须结合其它特性,才能全面认识和掌握药物的功能。 (二)四性 四性,指药物所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药性,也称为四气。它是根据药物作用 于人体后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对寒热病证的不同治疗效果而为人们所认识的。四性是 从性质上对药物多种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古人把这些不同性质,用一年四季春温、夏 · $#"! · 第十二篇 中药的临床合理应用
第一章中药及其应用基础知识 热、秋凉、冬寒的气候特征加以概括,所以称为“四气”。 药物的四性,虽有寒、热、温、凉四种,但归纳起来不过两类,就是寒凉类与温热类,这 是互相对立的两类药性。而各类中的温与热,寒与凉,则分别具有一定的共性,即温次于 热,凉次于寒,它们之间仅有程度上的差异,而无本质的区别。在历代本草书籍中还有大 热、大寒、微温等记述,也在于进一步区别其寒热的程度。药物的四性,根据阴阳属性归 纳,则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药性相同的药物,在作用上也具有一定的共性。四性的药性作用,可以根据其共性 分寒凉与温热两类来概括 寒凉性的药物:分别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多用于治疗阳盛热证。如石膏 栀子的清热泻火,黄连、金银花的清热解毒等,都属于寒凉性质的药物 温热性的药物:分别具有散寒、温里、助阳等作用。多用于治疗阴盛寒证。如附子、 肉桂能回阳救逆,干姜、吴茱萸能温中散寒等,都属于温热性质的药物。 此外,尚有一类平性药物,是指具寒热之性但不甚明显,或不具寒热之性质,作用比 较缓和的药物。这些药物的性能,大多由它所具有的“味”来体现 药物的四性,是临床辨证用药的重要依据。《神农本草经·序例》云:“疗寒以热药,疗 热以寒药”。这是寒热药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但对寒热错杂的病证,就须根据病情,选择 相应的寒热性质不同的药物配伍应用,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三)性味结合 中药的四性、五味,是中药的最基本特性,也是药物性能的主要标志。多数药物都具 有性和味的性能,性味性能相结合,就构成了该药性能的基础。因此,在认识具体药物的 作用时,必须把性味理论综合起来分析,才能比较全面地掌握药物的性能。如紫苏味辛 性温,辛能发表,温能散寒,故紫苏的主要作用为发表散寒。黄连味苦性寒,苦能燥湿,寒 能清热,故黄连的主要作用为清热燥湿。 般来说,性味相同的药物,其主要作用也大致相同。如辛温的药物,多具发散风寒 和温中散寒等作用;苫寒的药物多具有清热泻火、清热解毒等作用。性味不同的药物,其 作用则有很大差异。其中又有性同味异者,如同是温性的药物,具有散寒、温里的共同性 质,但桂枝辛温发表,黄芪甘温补气,苍术苦温燥湿。还有味同而性异者,如同是辛味药 物,具行散之性,但紫苏辛温,发散风寒;薄荷辛凉,发散风热;附子辛热,温里散寒;石膏 辛凉,清热散火。此外,性味相同的药物,还有兼味的不同,其性能也有差异。 只有全面地认识和掌握每一味药物的性味特点,才能准确地了解药物的功效,以指 导临床用药。 药物性味理论的结合,不仅构成了药性理论的核心,同时也是辨证用药的重要依据 在一般情况下,都是性与味的作用联合应用,既用性的作用,又用味的作用。但在某些情 况下,性味作用的应用,则有所偏重,或偏在用其性,或重在用其味。这又当在临床实际 1239
热、秋凉、冬寒的气候特征加以概括,所以称为“四气”。 药物的四性,虽有寒、热、温、凉四种,但归纳起来不过两类,就是寒凉类与温热类,这 是互相对立的两类药性。而各类中的温与热,寒与凉,则分别具有一定的共性,即温次于 热,凉次于寒,它们之间仅有程度上的差异,而无本质的区别。在历代本草书籍中还有大 热、大寒、微温等记述,也在于进一步区别其寒热的程度。药物的四性,根据阴阳属性归 纳,则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药性相同的药物,在作用上也具有一定的共性。四性的药性作用,可以根据其共性 分寒凉与温热两类来概括: 寒凉性的药物:分别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多用于治疗阳盛热证。如石膏、 栀子的清热泻火,黄连、金银花的清热解毒等,都属于寒凉性质的药物。 温热性的药物:分别具有散寒、温里、助阳等作用。多用于治疗阴盛寒证。如附子、 肉桂能回阳救逆,干姜、吴茱萸能温中散寒等,都属于温热性质的药物。 此外,尚有一类平性药物,是指具寒热之性但不甚明显,或不具寒热之性质,作用比 较缓和的药物。这些药物的性能,大多由它所具有的“味”来体现。 药物的四性,是临床辨证用药的重要依据。《神农本草经·序例》云:“疗寒以热药,疗 热以寒药”。这是寒热药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但对寒热错杂的病证,就须根据病情,选择 相应的寒热性质不同的药物配伍应用,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三)性味结合 中药的四性、五味,是中药的最基本特性,也是药物性能的主要标志。多数药物都具 有性和味的性能,性味性能相结合,就构成了该药性能的基础。因此,在认识具体药物的 作用时,必须把性味理论综合起来分析,才能比较全面地掌握药物的性能。如紫苏味辛 性温,辛能发表,温能散寒,故紫苏的主要作用为发表散寒。黄连味苦性寒,苦能燥湿,寒 能清热,故黄连的主要作用为清热燥湿。 一般来说,性味相同的药物,其主要作用也大致相同。如辛温的药物,多具发散风寒 和温中散寒等作用;苦寒的药物多具有清热泻火、清热解毒等作用。性味不同的药物,其 作用则有很大差异。其中又有性同味异者,如同是温性的药物,具有散寒、温里的共同性 质,但桂枝辛温发表,黄芪甘温补气,苍术苦温燥湿。还有味同而性异者,如同是辛味药 物,具行散之性,但紫苏辛温,发散风寒;薄荷辛凉,发散风热;附子辛热,温里散寒;石膏 辛凉,清热散火。此外,性味相同的药物,还有兼味的不同,其性能也有差异。 只有全面地认识和掌握每一味药物的性味特点,才能准确地了解药物的功效,以指 导临床用药。 药物性味理论的结合,不仅构成了药性理论的核心,同时也是辨证用药的重要依据。 在一般情况下,都是性与味的作用联合应用,既用性的作用,又用味的作用。但在某些情 况下,性味作用的应用,则有所偏重,或偏在用其性,或重在用其味。这又当在临床实际 · $#"! · 第一章 中药及其应用基础知识
第十二篇中药的临床合理应用 中灵活掌握 二、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趋向性能。药物的作用趋向特性,是与疾病所表现 的证候和病机的趋势相对而言的。各种疾病在病机和证候上,常常表现出向上(如呕吐、 喘咳)、向下(如泻利、崩漏、脱肛)、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如疹点隐没)等病势趋向 能够改善或消除这些病势趋向的药物性能,就把它称为升降浮沉。由于它是取法于自然 界生物在一年中的生长活动现象,即春升生、夏浮长、秋降成、冬沉藏的生长活动规律,以 概括药物的作用趋向,并用来指导临床用药,因此,有些书籍中也称它为“药类法象 升和降与浮和沉,是两类相对的药物趋向性能的概括。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 发散,沉表示泄利。综上可见,升与浮,沉与降,在其作用趋向上有其相似之处。归纳起 来,升浮的作用趋势是向上、向外:而沉降的作用趋向是向下、向内。用阴阳属性加以归 纳,则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药物的升降浮沉性能,总括起来在于调整脏腑气机的紊乱,使之恢复正常:或因势利 导,以驱邪外出 凡具有升阳、发表、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其作用趋向都是向上、向外,其药 性都主升浮。凡具淸热、泻下、渗湿利水、重镇安神、潜阳熄风、降逆平喘、收敛等功效的 药物,其作用趋向都是向下、向内的,故其药性多属沉降。 药物的各种功效,多数具有升降浮沉的趋向性,但有些药物功效则无明显的趋向性 如活血化瘀、化湿、杀虫等类药物的作用。还有一些药物的功效则呈双向性趋向。如麻 黄既能发汘解表,又能平喘、利水;川芎则具“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的作用。古人谓之“能 升能降”。然而此类药物为数不多 对于升降浮沉性能的认识,主要以其功效为依据,但与药物本身的气味、质地亦有密 切联系。以药物气味而论,一般其味辛甘、性温热的药物,多现升浮性能:而味酸苦咸、性 寒凉的药物,多具沉降性能。从药物的质地看,一般认为质地轻浮的药物,如花、叶、藤茎 之类,多主升浮;而质地沉重的种子、矿石、鳞介之类,多主沉降 然而,药物的升降浮沉,并非一成不变,常受不同的炮制方法与配伍组方的影响而改 变或消失。如药物的炮制,经酒制则能升,姜制则能散,醋制则收敛,盐水制则下行。为 了适应病情的需要,常用炮制方法来改变其作用趋向。药物配人复方之中,其功效的趋 性,亦受其它药物的制约或加强。升浮性质的药中配以沉降之品,可以改变其升浮程 度:沉降性质的药中配以升浮之品,其沉降的趋向亦受到一定的制约。故李时珍说:“升 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升降在物,亦在人 也。”说明配伍对升降的影响如何,关键在于用药的人 药物的趋向性能,也是药物应用的一个重要依据。一般说来,病位在上在表者,宜用 1240
中灵活掌握。 二、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趋向性能。药物的作用趋向特性,是与疾病所表现 的证候和病机的趋势相对而言的。各种疾病在病机和证候上,常常表现出向上(如呕吐、 喘咳)、向下(如泻利、崩漏、脱肛)、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如疹点隐没)等病势趋向。 能够改善或消除这些病势趋向的药物性能,就把它称为升降浮沉。由于它是取法于自然 界生物在一年中的生长活动现象,即春升生、夏浮长、秋降成、冬沉藏的生长活动规律,以 概括药物的作用趋向,并用来指导临床用药,因此,有些书籍中也称它为“药类法象”。 升和降与浮和沉,是两类相对的药物趋向性能的概括。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 发散,沉表示泄利。综上可见,升与浮,沉与降,在其作用趋向上有其相似之处。归纳起 来,升浮的作用趋势是向上、向外;而沉降的作用趋向是向下、向内。用阴阳属性加以归 纳,则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药物的升降浮沉性能,总括起来在于调整脏腑气机的紊乱,使之恢复正常;或因势利 导,以驱邪外出。 凡具有升阳、发表、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其作用趋向都是向上、向外,其药 性都主升浮。凡具清热、泻下、渗湿利水、重镇安神、潜阳熄风、降逆平喘、收敛等功效的 药物,其作用趋向都是向下、向内的,故其药性多属沉降。 药物的各种功效,多数具有升降浮沉的趋向性,但有些药物功效则无明显的趋向性, 如活血化瘀、化湿、杀虫等类药物的作用。还有一些药物的功效则呈双向性趋向。如麻 黄既能发汗解表,又能平喘、利水;川芎则具“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的作用。古人谓之“能 升能降”。然而此类药物为数不多。 对于升降浮沉性能的认识,主要以其功效为依据,但与药物本身的气味、质地亦有密 切联系。以药物气味而论,一般其味辛甘、性温热的药物,多现升浮性能;而味酸苦咸、性 寒凉的药物,多具沉降性能。从药物的质地看,一般认为质地轻浮的药物,如花、叶、藤茎 之类,多主升浮;而质地沉重的种子、矿石、鳞介之类,多主沉降。 然而,药物的升降浮沉,并非一成不变,常受不同的炮制方法与配伍组方的影响而改 变或消失。如药物的炮制,经酒制则能升,姜制则能散,醋制则收敛,盐水制则下行。为 了适应病情的需要,常用炮制方法来改变其作用趋向。药物配人复方之中,其功效的趋 向性,亦受其它药物的制约或加强。升浮性质的药中配以沉降之品,可以改变其升浮程 度;沉降性质的药中配以升浮之品,其沉降的趋向亦受到一定的制约。故李时珍说:“升 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升降在物,亦在人 也。”说明配伍对升降的影响如何,关键在于用药的人。 药物的趋向性能,也是药物应用的一个重要依据。一般说来,病位在上在表者,宜用 · $#"! · 第十二篇 中药的临床合理应用
第一章中药及其应用基础知识 升浮性质的药物,而不宜用沉降性质的药物;病位在下在里者,宜用沉降性质的药物,而 不宜用升浮的药物,以达因势利导、驱邪外出之效。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病势下陷 者,宜升不宜降,以收调整和恢复脏腑机能之效。因此,了解和掌握药物的升降浮沉性 能,也是辨证用药的一个重要法则。 三、归经 归经药性,是药物对于机体某一部分或某些部分(脏腑、经络)的选择性治疗作用,在 于指明药物在机体中的作用部位和范围。同一性味或同类性质的药物,其作用部位与作 用范围各有不同。如同属寒性药物,都具清热作用,但有的偏于清肺热,有的偏于清心 火,有的偏于泻胃火,有的偏于泻肝胆之火:又如同属补气药,亦有补肺气、益脾气、养心 气和温肾气的不同。因此,将各种药物对各脏腑、经络病变的治疗作用进行系统归纳,就 形成了归经的药性理论 归经理论,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药物具体疗效为其主要依据的。脏腑、经 络都是机体的机能单位和构成部分,也是疾病发生和传变的场所。人体各部所产生的病 变,可通过脏腑、经络而获得系统认识。如心经有病,每见心悸、失眠、健忘等症;脾经有 病每见倦怠、腹泻等症:肺经有病,每见咳嗽、气喘等症。归经理论把药物的具体疗效与 脏腑、经络的病症结合起来,用以说明某些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起主要作用。如 朱砂、茯苓,能宁心安神,归人心经:党参、白术,能健脾补中,故归人脾经:麻黄、杏仁,能 止咳平喘,而归入肺经等。可见归经理论,是具体指出药效的所在,同时也说明它主要是 从药物的疗效中总结出来的 药物的归经,还与药物本身的五味有一定联系。古人根据五行学说,把药物的五味 与五脏联系起来,用以说明药物与脏腑之间的关系。在《内经》中就有:辛入肺、甘入脾、 酸入肝、苦入心、咸入肾的论述。现在药物归经的实际中也不乏此类例证。但在应用这 些理论时,应当注意五脏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且药物的疗效也往往是多方面的。因此,在 确定药物的归经时,必须根据药物的各种特性进行全面分析,并结合具体情况来论定 不同的药物其归经的部位与范围各有不同。一般作用单纯的药物,只归某一经、一 脏,常谓专归某经。多数药物作用复杂,往往归入两经以上。这些药物常有主归某经,兼 人某经之称。例如杏仁,既能止咳平喘,又能润肠通便,而归肺与大肠两经。但以归肺经 为主:石膏既能清肺热,又能泻胃火,归肺胃两经,但以泻胃火为其主要作用而归胃经 有些药物的归经,除指出其归某脏某腑之外,还进一步指出其归某经气分或血分,对其作 用范围更为具体。药物归经的定位,主要以与脏腑有络属关系的十二正经为主,但部分 药物还兼归奇经八脉,具有一些特殊作用 掌握归经理论,有利于临床的辨证用药。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确定其脏腑经络部 位,按归经药性选择适当的药物组方,可提高用药的针对性。其次在了解和掌握药物功 1241
升浮性质的药物,而不宜用沉降性质的药物;病位在下在里者,宜用沉降性质的药物,而 不宜用升浮的药物,以达因势利导、驱邪外出之效。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病势下陷 者,宜升不宜降,以收调整和恢复脏腑机能之效。因此,了解和掌握药物的升降浮沉性 能,也是辨证用药的一个重要法则。 三、归经 归经药性,是药物对于机体某一部分或某些部分(脏腑、经络)的选择性治疗作用,在 于指明药物在机体中的作用部位和范围。同一性味或同类性质的药物,其作用部位与作 用范围各有不同。如同属寒性药物,都具清热作用,但有的偏于清肺热,有的偏于清心 火,有的偏于泻胃火,有的偏于泻肝胆之火;又如同属补气药,亦有补肺气、益脾气、养心 气和温肾气的不同。因此,将各种药物对各脏腑、经络病变的治疗作用进行系统归纳,就 形成了归经的药性理论。 归经理论,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药物具体疗效为其主要依据的。脏腑、经 络都是机体的机能单位和构成部分,也是疾病发生和传变的场所。人体各部所产生的病 变,可通过脏腑、经络而获得系统认识。如心经有病,每见心悸、失眠、健忘等症;脾经有 病每见倦怠、腹泻等症;肺经有病,每见咳嗽、气喘等症。归经理论把药物的具体疗效与 脏腑、经络的病症结合起来,用以说明某些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起主要作用。如 朱砂、茯苓,能宁心安神,归人心经;党参、白术,能健脾补中,故归人脾经;麻黄、杏仁,能 止咳平喘,而归入肺经等。可见归经理论,是具体指出药效的所在,同时也说明它主要是 从药物的疗效中总结出来的。 药物的归经,还与药物本身的五味有一定联系。古人根据五行学说,把药物的五味 与五脏联系起来,用以说明药物与脏腑之间的关系。在《内经》中就有:辛入肺、甘入脾、 酸入肝、苦入心、咸入肾的论述。现在药物归经的实际中也不乏此类例证。但在应用这 些理论时,应当注意五脏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且药物的疗效也往往是多方面的。因此,在 确定药物的归经时,必须根据药物的各种特性进行全面分析,并结合具体情况来论定。 不同的药物其归经的部位与范围各有不同。一般作用单纯的药物,只归某一经、一 脏,常谓专归某经。多数药物作用复杂,往往归入两经以上。这些药物常有主归某经,兼 人某经之称。例如杏仁,既能止咳平喘,又能润肠通便,而归肺与大肠两经。但以归肺经 为主;石膏既能清肺热,又能泻胃火,归肺胃两经,但以泻胃火为其主要作用而归胃经。 有些药物的归经,除指出其归某脏某腑之外,还进一步指出其归某经气分或血分,对其作 用范围更为具体。药物归经的定位,主要以与脏腑有络属关系的十二正经为主,但部分 药物还兼归奇经八脉,具有一些特殊作用。 掌握归经理论,有利于临床的辨证用药。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确定其脏腑经络部 位,按归经药性选择适当的药物组方,可提高用药的针对性。其次在了解和掌握药物功 · !#"! · 第一章 中药及其应用基础知识
第十二篇中药的临床合理应用 效上,对于那些功效复杂的药物,通过归经理论可以执简以驭繁,便于理解记忆 同一脏腑、经络的病变,又有寒热虚实的不同性质。因此,在药物应用时,除掌握药 物的归经之外,还必须结合药物的四性、五味、补泻等性能。如黄芩、干姜、人参、葶苈子 都归肺经,可治肺病喘咳之证,但黄芩苦寒,主治肺热咳嗽:干姜辛温,主治寒饮咳嗽;人 参甘温,可治肺虚喘咳:葶苈子苦寒,主治肺实喘咳。其它脏腑经络病变也是一样。可 见,只有综合考虑药物的各种性能,才能使药物的功效全面发挥 归经理论指导临床用药,还要根据脏腑经络相关学说,注意脏腑病变的相互影响,临 床用药往往不是单用某一经的药物。如肺病兼见脾虚之证,可兼用归脾经的药物以“补 脾益肺”:肝阳上亢之证,每见肾阴不足,可加用归肾经的药物,以“滋肾养肝”。因此,不 但要掌握每一药的归经,而且还要熟悉脏腑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得心应手,应用自如 四、有毒与无毒 关于“毒”的概念,古今认识不相一致。在古代医药文献中,常把药物统称为“毒药”, 认为凡是药物皆有偏性,这种偏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毒”。到《神农本草经》时代,则 根据其临床效用偏性来划分药物良毒,并以其良毒把药物分成上、中、下三品。凡能久服 补虚的药物,则称其为无毒;而能治病攻疾的药物,则称为有毒之品。这种药物分类虽然 比较粗略,但从历史发展的整体看,有其进步意义。现代对毒性的认识,是指药物的毒害 作用,许多药物在其性味之下,标注了大毒、小毒、有毒等内容,指明该药具有一定毒性或 副作用,应用不当,即可导致中毒或产生不良反应。 药物有无毒性,是通过药物的临床实践而为人们所认识的。本草书中有关毒性的记 载,都是古人经验教训的总结。对于这些内容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具有毒性的药物,大多具有较强的医疗作用。有些药物的毒性,本身就是它的治疗 作用所在。因此,只要使用得法,往往可获良效。尤其对某些沉疴痼疾,往往须应用一些 有毒之品才能奏效,古有“药弗眩瞑,厥疾弗瘳”的说法,即指此而言。对于一些久治不愈 的恶疮肿毒,更需“以毒攻毒”。因此,决不能因为这些药物具有毒性而拘泥不用 药物毒性的有无也是相对的,毒性的强弱大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毒的药物,通 过严格的加工炮制,适当的配伍,以及剂型的选择,用量的控制,可以减轻以至消除其毒 性。相反,无毒的药物,如果用不得法,超量久服,亦可产生毒性或副作用。如人参一药, 体实之人,大量或长期服用,即可引起中毒,甚至死亡。因此说没有绝对无毒的药物,从 这种意义上来看,古人以“毒药”作为药物的总称,是有一定道理的。 掌握药性的良毒,以及毒性之大小,可以帮助理解其作用的峻猛与缓和,从而根据病 情的虚实和疾病的浅深,来选择适当的药物和确定相应的剂量。并根据其毒性的性质 分别采用炮制、配伍、用法等措施来减轻或消除其毒性,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1242·
效上,对于那些功效复杂的药物,通过归经理论可以执简以驭繁,便于理解记忆。 同一脏腑、经络的病变,又有寒热虚实的不同性质。因此,在药物应用时,除掌握药 物的归经之外,还必须结合药物的四性、五味、补泻等性能。如黄芩、干姜、人参、葶苈子 都归肺经,可治肺病喘咳之证,但黄芩苦寒,主治肺热咳嗽;干姜辛温,主治寒饮咳嗽;人 参甘温,可治肺虚喘咳;葶苈子苦寒,主治肺实喘咳。其它脏腑经络病变也是一样。可 见,只有综合考虑药物的各种性能,才能使药物的功效全面发挥。 归经理论指导临床用药,还要根据脏腑经络相关学说,注意脏腑病变的相互影响,临 床用药往往不是单用某一经的药物。如肺病兼见脾虚之证,可兼用归脾经的药物以“补 脾益肺”;肝阳上亢之证,每见肾阴不足,可加用归肾经的药物,以“滋肾养肝”。因此,不 但要掌握每一药的归经,而且还要熟悉脏腑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得心应手,应用自如。 四、有毒与无毒 关于“毒”的概念,古今认识不相一致。在古代医药文献中,常把药物统称为“毒药”, 认为凡是药物皆有偏性,这种偏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毒”。到《神农本草经》时代,则 根据其临床效用偏性来划分药物良毒,并以其良毒把药物分成上、中、下三品。凡能久服 补虚的药物,则称其为无毒;而能治病攻疾的药物,则称为有毒之品。这种药物分类虽然 比较粗略,但从历史发展的整体看,有其进步意义。现代对毒性的认识,是指药物的毒害 作用,许多药物在其性味之下,标注了大毒、小毒、有毒等内容,指明该药具有一定毒性或 副作用,应用不当,即可导致中毒或产生不良反应。 药物有无毒性,是通过药物的临床实践而为人们所认识的。本草书中有关毒性的记 载,都是古人经验教训的总结。对于这些内容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具有毒性的药物,大多具有较强的医疗作用。有些药物的毒性,本身就是它的治疗 作用所在。因此,只要使用得法,往往可获良效。尤其对某些沉疴痼疾,往往须应用一些 有毒之品才能奏效,古有“药弗眩瞑,厥疾弗瘳”的说法,即指此而言。对于一些久治不愈 的恶疮肿毒,更需“以毒攻毒”。因此,决不能因为这些药物具有毒性而拘泥不用。 药物毒性的有无也是相对的,毒性的强弱大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毒的药物,通 过严格的加工炮制,适当的配伍,以及剂型的选择,用量的控制,可以减轻以至消除其毒 性。相反,无毒的药物,如果用不得法,超量久服,亦可产生毒性或副作用。如人参一药, 体实之人,大量或长期服用,即可引起中毒,甚至死亡。因此说没有绝对无毒的药物,从 这种意义上来看,古人以“毒药”作为药物的总称,是有一定道理的。 掌握药性的良毒,以及毒性之大小,可以帮助理解其作用的峻猛与缓和,从而根据病 情的虚实和疾病的浅深,来选择适当的药物和确定相应的剂量。并根据其毒性的性质, 分别采用炮制、配伍、用法等措施来减轻或消除其毒性,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 #!"! · 第十二篇 中药的临床合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