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篇 中药的临床合理应用
!!!!!!!!!!!!!!!!!!!!!!!!!!!!!!!!!!!!!!!!!!!!!!!!! ! !!!!!!!!!!!!!!!!!!!!!!!!!!!!!!!!!!!!!!!!!!!!!!!!!!!!!!!!!!!!!!!!!!!!!!!!!!! !!!!!!!!!!!!!!!!!!!!!!!!!!!!!!!!!!!!!!!!!!!!!!!!! ! !!!!!!!!!!!!!!!!!!!!!!!!!!!!!!!!!!!!!!!!!!!!!!!!!!!!!!!!!!!!!!!!!!!!!!!!!!! " " " " 第十二篇 中药的临床合理应用
第一章中药及其应用基础知识 第一章中药及其应用基础知识 第一节中药的起源和发展 、中药的起源 (一)原始社会药物知识的起源 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不断地进行采集和渔猎活动,经过长期的生活实 践,逐步了解到若干植物和动物对人体的影响。最初,由于缺少辨别能力,不可避免地会 出现一些中毒遭遇和药效反应,因而很自然地使先民们在觅食时有所选择和避忌。在罹 患疾病时,上述经验启示人们对这些植物和动物的药效作用加以利用,通过反复试验和 观察,逐步形成了简单的药物知识。自古相传的伏羲“尝味百药”和“神农尝百草之滋味 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生动而形象地概括了药物知识的起源,是与人类寻求食物 的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这一过程,充满着艰辛与危险,并为此付出过巨大的代价。 据医药学史专家研究,早期的人类主要以值物类食物充饥,所以最先发现和使用的 是植物药。将有毒植物用于狩猎,可谓原始社会利用植物药的一大创举。在渔猎生活和 生产大量开展之后,又认识了某些动物类药物。进入原始社会后期,随着采矿和治炼活 动的出现,才相继掌握了矿物药的加工和应用知识。在这一时期,我们的祖先还从野果 与谷物的自然发酵现象中,发明了酒的酿制,这对日后的医药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奴隶社会药物知识的累积 早期的药物知识出现以后,经历了由零星、分散而逐渐集中和系统的积累过程。进 入奴隶社会后,随着文字的出现和使用,药物知识也由口耳相伟到书面记载,其传播速度 得以大大加快 1219
第一章 中药及其应用基础知识 第一节 中药的起源和发展 一、中药的起源 (一)原始社会药物知识的起源 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不断地进行采集和渔猎活动,经过长期的生活实 践,逐步了解到若干植物和动物对人体的影响。最初,由于缺少辨别能力,不可避免地会 出现一些中毒遭遇和药效反应,因而很自然地使先民们在觅食时有所选择和避忌。在罹 患疾病时,上述经验启示人们对这些植物和动物的药效作用加以利用,通过反复试验和 观察,逐步形成了简单的药物知识。自古相传的伏羲“尝味百药”和“神农尝百草之滋味 ……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生动而形象地概括了药物知识的起源,是与人类寻求食物 的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这一过程,充满着艰辛与危险,并为此付出过巨大的代价。 据医药学史专家研究,早期的人类主要以值物类食物充饥,所以最先发现和使用的 是植物药。将有毒植物用于狩猎,可谓原始社会利用植物药的一大创举。在渔猎生活和 生产大量开展之后,又认识了某些动物类药物。进入原始社会后期,随着采矿和治炼活 动的出现,才相继掌握了矿物药的加工和应用知识。在这一时期,我们的祖先还从野果 与谷物的自然发酵现象中,发明了酒的酿制,这对日后的医药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奴隶社会药物知识的累积 早期的药物知识出现以后,经历了由零星、分散而逐渐集中和系统的积累过程。进 入奴隶社会后,随着文字的出现和使用,药物知识也由口耳相伟到书面记载,其传播速度 得以大大加快。 · "#"! · 第一章 中药及其应用基础知识
第十二篇中药的临床合理应用 殷商时期,酿洒业已十分兴盛。除了作为馀料之外,酒还具有祛寒邪,通血脉,行药 势,消毒和助溶等多方面的医疗作用,故古人将酒誉为“百药之长”。从繁体医(醫)字的 汉字结构中,亦体现了酒对早期中医药的影响。在当时青铜器上的钟鼎文中,又开始出 现了“药”字。东汉时的《说文解字》将其训释为:“治病草,从草,乐声。”不仅时确了药为 治病物质的基本含义,而且反映了药物以植物类为最多的客观事实 从现有文献可知,这一时期的药物品种已十分可观。如《诗经》一书,涉及植物和动 物330余种,其中有的还记述了产地和采收常识。《山海经》收录了值物、动物及矿物药 约120种,所言各物产地更加具体,还介绍了若干品种的药用知识。20世纪70年代初, 在长沙出土的西汉古墓的《五十二病方》,记载方剂达300多个,涉及药物240余种。当 时使用药物的数量,由此可见一斑。在《五十二病方》中,不仅以复方为主,而且对药物的 炮制、制剂、服法或外用方法、禁忌等,均在涉及,充分反映了当时积累的药学成就。《周 礼》称西周的医师“聚毒药以共医事”,并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可谓日后药物分类 及五味理论的先声。这些药学知识,为中药学的形成及本草专著的产生,打下了重要的 基础。 、中药学的发展 药学专著的出现,是中药学形成的重要标志。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药学著作,又是 中药学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现将其分述如下 (一)秦汉时期 药学专著在古代称为本草。本草的出现不晚于西汉。根据现有史料记载,西汉时己 有药学专著流行于世,而且达到了相当水平和规模。这一时期的本草已独立成为医生必 修的学科,并与医经、方术成为鼎足之热。当时还拥有一批被称为“本草待诏”的药学人 员,有的还被国家录用。 从典籍的零星资料中,可知汉代的药学书目至少有20种以上。因受世俗风气的影 响,大多假托神农等传说中人物而为名。至东汉后期,才有署名为真实作者的本草出现 通过境内外的交流,西域的胡麻、大蒜,越南的薏苡仁等相继传入中国:边远地区的麝香 羚羊角等大量进入内地。炼丹术的兴起,开创了化学药物的制作和使用。《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等对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用药的发展,以及对药学理论的补充,都在不同 程度上促进了本草的发展 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其作者已无法考证,但其非一时一人之 功,而是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过多人充实和修饰,是该时期最重要的本草,代表了秦汉 两代最高的药学成就。本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其“序例”部分,总结了中药三 品分类原则,采造时月、真伪陈新、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服药要求及药物对剂 型的选择等多方面的内容,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的基础。各论载药385种,以有毒无毒 1220·
殷商时期,酿洒业已十分兴盛。除了作为馀料之外,酒还具有祛寒邪,通血脉,行药 势,消毒和助溶等多方面的医疗作用,故古人将酒誉为“百药之长”。从繁体医(醫)字的 汉字结构中,亦体现了酒对早期中医药的影响。在当时青铜器上的钟鼎文中,又开始出 现了“药”字。东汉时的《说文解字》将其训释为:“治病草,从草,乐声。”不仅时确了药为 治病物质的基本含义,而且反映了药物以植物类为最多的客观事实。 从现有文献可知,这一时期的药物品种已十分可观。如《诗经》一书,涉及植物和动 物 !!" 余种,其中有的还记述了产地和采收常识。《山海经》收录了值物、动物及矿物药 约 #$" 种,所言各物产地更加具体,还介绍了若干品种的药用知识。$" 世纪 %" 年代初, 在长沙出土的西汉古墓的《五十二病方》,记载方剂达 !"" 多个,涉及药物 $&" 余种。当 时使用药物的数量,由此可见一斑。在《五十二病方》中,不仅以复方为主,而且对药物的 炮制、制剂、服法或外用方法、禁忌等,均在涉及,充分反映了当时积累的药学成就。《周 礼》称西周的医师“聚毒药以共医事”,并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可谓日后药物分类 及五味理论的先声。这些药学知识,为中药学的形成及本草专著的产生,打下了重要的 基础。 二、中药学的发展 药学专著的出现,是中药学形成的重要标志。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药学著作,又是 中药学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现将其分述如下: (一)秦汉时期 药学专著在古代称为本草。本草的出现不晚于西汉。根据现有史料记载,西汉时已 有药学专著流行于世,而且达到了相当水平和规模。这一时期的本草已独立成为医生必 修的学科,并与医经、方术成为鼎足之热。当时还拥有一批被称为“本草待诏”的药学人 员,有的还被国家录用。 从典籍的零星资料中,可知汉代的药学书目至少有 $" 种以上。因受世俗风气的影 响,大多假托神农等传说中人物而为名。至东汉后期,才有署名为真实作者的本草出现。 通过境内外的交流,西域的胡麻、大蒜,越南的薏苡仁等相继传入中国;边远地区的麝香、 羚羊角等大量进入内地。炼丹术的兴起,开创了化学药物的制作和使用。《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等对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用药的发展,以及对药学理论的补充,都在不同 程度上促进了本草的发展。 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其作者已无法考证,但其非一时一人之 功,而是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过多人充实和修饰,是该时期最重要的本草,代表了秦汉 两代最高的药学成就。本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其“序例”部分,总结了中药三 品分类原则,采造时月、真伪陈新、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服药要求及药物对剂 型的选择等多方面的内容,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的基础。各论载药 !’( 种,以有毒无毒 · #$$" · 第十二篇 中药的临床合理应用
第一章中药及其应用基础知识 之药性,以及养身延年与祛邪治病的作用为标准,分为上、中、下三品。各药之下,着重介 绍性、味、主治功效等内容。所记各药主治功效,如麻黄平喘、黄连治痢、茵陈退黄疸、苦 楝驱蛔虫、半夏止呕……大多朴实有验,历用不衰。此书为研究秦汉医药情况,留下了宝 贵的资料。其编写体例和内容,成为后世本草的典范和基础。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密集出现科学成果和科学人才的时期。由于相关科 学发展的影响,南北融合及中外交往的扩大,医学自身的进步,因而本草的内容更加丰富, 学术水平更加提高。现知此间的本草著作有近百种之多,其中有综合性的,也有炮制类的、 专科用药类的配伍忌宜类的、食物类的,以及单味药专论、采药、药图和药名音义等。对后 世影响较大者,有《吴普本草》、《名医别录》、《本草经集注》、《炮炙论》及《药对》诸书。 《本草经集注》(简称《集注》):作者陶弘景为南朝梁代的著名医药学家。该书辑成于 公元500年左右。书中“序例”部分,不仅对《神农本草经》原文逐一注释、发挥,而且补充 了许多医药发展史料的内容及药物采收、鉴别、加工、炮制、制剂、配伍、合理配方取量方 面的理论和操作原则。其增列的“诸病通用药”,实为病证用药索引。从而大大丰富了药 学总论的内容,又便于临床医生查阅。各论收录药物730种,首先采用按药物自然属性 分类的方法,列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末用七类,各类再分三品排序。在 编写体例上,陶氏还采用朱定《本经》文,墨写《别录》文,小字为自注的特殊书写体例:对 于药性,则以朱点为热,墨点为冷,无点为平。这种做法,不仅在全凭手抄书籍的当时起 到了精简篇幅而收事半功倍之效,而且使本草内容的源流清晰可见,是非曲直各有所归, 开创本草编纂的一大优良传统。该书代表了南北朝时期的药学成就,初步确立的综合性 本草的合理模式,为后世本草学家沿袭使用。其学术内容亦成为以后各主流本草著作的 基干。所以,《本草经集注》是我国药史上一部承上启下的划时代专著。 《炮炙论》:作者为南朝刘宋时雷敩。该书介绍了近300种药物的炮制方法,总结了 水飞、煨等多种炮制技术,其对辅料选用十分考究,主张淫羊藿用羊脂炙、厚朴用姜汁炙 茜草忌铁等内容,甚为合理。该书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标志着本草中一种新兴分支 学科的出现。该书一直受到药业人员的尊崇,并不断被增补充实,对中药的炮制产生了 重要影响 (三)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由于政权统一,经济、文化、交通和海外交往的进一步发展,医药学又有了 明显的进步。这一时期的本草已达百种之多。综合性大型本草的编修已成为国家的行 为,其规模更大,水平更高。药图、食疗、外来药等专门性本草的出现,又构成了此时本草 的另一特色。隋唐宫廷医药教育的开设,唐代药材交易的活跃,又促进了种药、采药、辨 药、贮药和制药知识的提高。当时各地使用的药物已达1000种以上,而且十分重视特效 药的应用,如以常山、蜀漆治疟,昆布、海藻及羊靥、鹿靥治瘿,动物肝脏治夜盲,粳米治脚
之药性,以及养身延年与祛邪治病的作用为标准,分为上、中、下三品。各药之下,着重介 绍性、味、主治功效等内容。所记各药主治功效,如麻黄平喘、黄连治痢、茵陈退黄疸、苦 楝驱蛔虫、半夏止呕……大多朴实有验,历用不衰。此书为研究秦汉医药情况,留下了宝 贵的资料。其编写体例和内容,成为后世本草的典范和基础。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密集出现科学成果和科学人才的时期。由于相关科 学发展的影响,南北融合及中外交往的扩大,医学自身的进步,因而本草的内容更加丰富, 学术水平更加提高。现知此间的本草著作有近百种之多,其中有综合性的,也有炮制类的、 专科用药类的、配伍忌宜类的、食物类的,以及单味药专论、采药、药图和药名音义等。对后 世影响较大者,有《吴普本草》《、名医别录》《、本草经集注》《、炮炙论》及《药对》诸书。 《本草经集注》(简称《集注》):作者陶弘景为南朝梁代的著名医药学家。该书辑成于 公元 !"" 年左右。书中“序例”部分,不仅对《神农本草经》原文逐一注释、发挥,而且补充 了许多医药发展史料的内容及药物采收、鉴别、加工、炮制、制剂、配伍、合理配方取量方 面的理论和操作原则。其增列的“诸病通用药”,实为病证用药索引。从而大大丰富了药 学总论的内容,又便于临床医生查阅。各论收录药物 #$" 种,首先采用按药物自然属性 分类的方法,列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末用七类,各类再分三品排序。在 编写体例上,陶氏还采用朱定《本经》文,墨写《别录》文,小字为自注的特殊书写体例;对 于药性,则以朱点为热,墨点为冷,无点为平。这种做法,不仅在全凭手抄书籍的当时起 到了精简篇幅而收事半功倍之效,而且使本草内容的源流清晰可见,是非曲直各有所归, 开创本草编纂的一大优良传统。该书代表了南北朝时期的药学成就,初步确立的综合性 本草的合理模式,为后世本草学家沿袭使用。其学术内容亦成为以后各主流本草著作的 基干。所以,《本草经集注》是我国药史上一部承上启下的划时代专著。 《炮炙论》:作者为南朝刘宋时雷学攴。该书介绍了近 $"" 种药物的炮制方法,总结了 水飞、煨等多种炮制技术,其对辅料选用十分考究,主张淫羊藿用羊脂炙、厚朴用姜汁炙、 茜草忌铁等内容,甚为合理。该书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标志着本草中一种新兴分支 学科的出现。该书一直受到药业人员的尊崇,并不断被增补充实,对中药的炮制产生了 重要影响。 (三)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由于政权统一,经济、文化、交通和海外交往的进一步发展,医药学又有了 明显的进步。这一时期的本草已达百种之多。综合性大型本草的编修已成为国家的行 为,其规模更大,水平更高。药图、食疗、外来药等专门性本草的出现,又构成了此时本草 的另一特色。隋唐宫廷医药教育的开设,唐代药材交易的活跃,又促进了种药、采药、辨 药、贮药和制药知识的提高。当时各地使用的药物已达 %""" 种以上,而且十分重视特效 药的应用,如以常山、蜀漆治疟,昆布、海藻及羊靥、鹿靥治瘿,动物肝脏治夜盲,粳米治脚 · %&&% · 第一章 中药及其应用基础知识
第十二篇中药的临床合理应用 气,人胞补虚等等。 在唐王軿“普颁天下,营求药物”的基础上,根据原有文献及全国性的药物调查资料, 于显庆四年(公元859年)颁行了由李勣、苏敬等23人编纂的《新修本草》,成为我国历史 上第一部官修本草。书中载药84种(当代有的统计的815年),新增的苏木、胡椒等至 今仍十分常用。除正文之外,《药图》部分的彩色图谱绘制考究,并辅以文字说明的《图 经》以介绍各药形态特征,这种图文对照的方法,开创了世界药学的先例。该书以其崭新 的形式和内容很快传入日本等国,并成为医生的必修课本。该书由国家颁行,代表了国 家的药学水平,虽然没有完全符合现代药典的要求,但仍被学术界多数人视为古代世界 上最早的药典,比第一部冠以药典之名的欧洲纽伦堡药典早出近900年。《新修本草》以 其丰富的药材基原考证和临床用药经验,一直受到中外医药界的高度重视 《新修本草》成书70余年后,陈藏器又广泛收集资料及民间新用,著成《本草拾遗》0 卷。该书依据药物性能功用,提出药有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十类,成为日后药物 和方剂按功效分类的发端。其收录《新修本草》末载药达690余种,因其资料广博,考订精 细,内容实用,被后世多种医药书籍引用而得以传世。该书对方剂分类的发展具有直接影 响。书中所录石油的发现、鸵鸟传入我国的历史及有关物理、化学现象,亦有重要文献价值。 此外,由孟诜原著,张鼎增补的《食疗本草》,较全面地总结了唐代的食疗经验。李珣 所辑《海药本草》充分反映了当时外来药的引进状况和应用经验。 (四)宋、金元时期 宋初的统治者,顺应了本草的发展趋势,利用了雕版印刷等先进技术和国家权力,进 行了药材来源和品种的全面考证,本草文献的广泛汇集和整理,相继刊行了《开宝本草》 《嘉祐补注本草》及《本草图经》等大型官修本草。《本草图经》由苏颂辑成,内容广泛,图 文合一,尤其在辨识药物方面成绩卓著。所附的900多幅药图,是现存最早的版刻本草 图谱,是宋代本草文献的精华,至今仍是本草考证的重要依据。 国家药局的设立,是北宋王朝的一大举措。1078年,在京城开封创办了由国家专卖 成和饮片的“熟药所”,其后发展为出售药物的“惠民局”和修合药物的“和剂局”。这些机 构的出现,促进了药材检验、处方优选、成药生产及药政管理,因而成为我国药学史上的 件大事。《苏沈良方》所记“秋石”的制备,采用了以皂甙从人尿中提取性激素的技术, 堪称制药化学的创举。其他书中关于“猪胆合为牛黄”,升华法制取龙脑及樟脑,发酵生 产红曲及蒸馏法的利用等,均反映出当时制药技术的领先水平。 宋代由私人著述的本草形式多样,成绩斐然。如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 称《证类本草》),载药1700余种(按《大观》等版本计算),药后附列单方3000余首。尤其 可贵的是唐氏转引了大批北宋以前的方药资料,而这些原书其后大多已佚失,全凭该书 摘录而得以流传后世,故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在宋代医药教育需要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出现了探索药效机制的风气,至金元则形 1222·
气,人胞补虚等等。 在唐王朝“普颁天下,营求药物”的基础上,根据原有文献及全国性的药物调查资料, 于显庆四年(公元 !"# 年)颁行了由李責力、苏敬等 $% 人编纂的《新修本草》,成为我国历史 上第一部官修本草。书中载药 !&& 种(当代有的统计的 !’" 年),新增的苏木、胡椒等至 今仍十分常用。除正文之外,《药图》部分的彩色图谱绘制考究,并辅以文字说明的《图 经》以介绍各药形态特征,这种图文对照的方法,开创了世界药学的先例。该书以其崭新 的形式和内容很快传入日本等国,并成为医生的必修课本。该书由国家颁行,代表了国 家的药学水平,虽然没有完全符合现代药典的要求,但仍被学术界多数人视为古代世界 上最早的药典,比第一部冠以药典之名的欧洲纽伦堡药典早出近 #(( 年。《新修本草》以 其丰富的药材基原考证和临床用药经验,一直受到中外医药界的高度重视。 《新修本草》成书 )( 余年后,陈藏器又广泛收集资料及民间新用,著成《本草拾遗》’( 卷。该书依据药物性能功用,提出药有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十类,成为日后药物 和方剂按功效分类的发端。其收录《新修本草》末载药达 *#( 余种,因其资料广博,考订精 细,内容实用,被后世多种医药书籍引用而得以传世。该书对方剂分类的发展具有直接影 响。书中所录石油的发现、鸵鸟传入我国的历史及有关物理、化学现象,亦有重要文献价值。 此外,由孟诜原著,张鼎增补的《食疗本草》,较全面地总结了唐代的食疗经验。李王旬 所辑《海药本草》充分反映了当时外来药的引进状况和应用经验。 (四)宋、金元时期 宋初的统治者,顺应了本草的发展趋势,利用了雕版印刷等先进技术和国家权力,进 行了药材来源和品种的全面考证,本草文献的广泛汇集和整理,相继刊行了《开宝本草》、 《嘉祐补注本草》及《本草图经》等大型官修本草。《本草图经》由苏颂辑成,内容广泛,图 文合一,尤其在辨识药物方面成绩卓著。所附的 #(( 多幅药图,是现存最早的版刻本草 图谱,是宋代本草文献的精华,至今仍是本草考证的重要依据。 国家药局的设立,是北宋王朝的一大举措。’()! 年,在京城开封创办了由国家专卖 成和饮片的“熟药所”,其后发展为出售药物的“惠民局”和修合药物的“和剂局”。这些机 构的出现,促进了药材检验、处方优选、成药生产及药政管理,因而成为我国药学史上的 一件大事。《苏沈良方》所记“秋石”的制备,采用了以皂甙从人尿中提取性激素的技术, 堪称制药化学的创举。其他书中关于“猪胆合为牛黄”,升华法制取龙脑及樟脑,发酵生 产红曲及蒸馏法的利用等,均反映出当时制药技术的领先水平。 宋代由私人著述的本草形式多样,成绩斐然。如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 称《证类本草》),载药 ’)(( 余种(按《大观》等版本计算),药后附列单方 %((( 余首。尤其 可贵的是唐氏转引了大批北宋以前的方药资料,而这些原书其后大多已佚失,全凭该书 摘录而得以流传后世,故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在宋代医药教育需要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出现了探索药效机制的风气,至金元则形 · ’$$$ · 第十二篇 中药的临床合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