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电子政务E- GOVERNMENT2012年第04期(总第112期) 学术篇 中国智慧城市战略规划比较研究 袁文蔚°郑磊° ①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084 ②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200433 要:通过文献研究对智慧城市的定义和内客进行了梳理界定,并将其与数字城市、智能城市、泛在城市等相关概念作了比较 分析;在此基础上从技术与人本两个视角对上海、宁波、佛山、深圳、台北等五个城市的智慧城市战略规划文件做了内 容分析,探讨了大陆各城市之间以及海峡两岸在智慧堿市建设目标和内容上的异同;最后就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 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电子政务;城市信息化;数字城市;智能城市;智慧城市;城市治理 战略.并相继与十余个省市签署了智慧城市共建协议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由此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等新概念开始引起人们 高。截至2009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46.6%,的广泛关注甚至热切追捧。 并自2007年起以每年不少于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显 然而,究竟何为智慧城市?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目 然,城市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载标与战略是否一致?为探究此答案,本文将试图通过对 体,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的多层次城市体大陆四地(上海、宁波、佛山、深圳)及台北这五个城 系逐步形成。然而,星罗棋布、快速扩张的城市也给人市的智慧城市战略规划文件进行内容分析.比较大陆各 类生活带来了许多痛苦的考验,城市公共服务和管理供城市之间以及海峡两岸在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和内容上的 不应求、市民就业教育困难、医疗卫生体系不完善、交异同点,探索各地建设智慧城市的不同模式,为中国智 通运输拥堵、社会公共安全存在隐患以及应急管理、环慧城市建设提出政策建议 境保护、节能减排等问题日益突出,降低了城市居民的 幸福感,这些都是全球城市治理者共同面临的挑战 智慧城市概念的梳理 智慧城市( Smart City)的理念作为应对诸多城市 智慧城市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或理念,目前仍处于 病、实现城市有效管理、提升城市生活水平的新路径,发展阶段,国内外学界尚未有统一且权威的定义和标 近年来引起了公共政策领域的极大关注。2008年,在全准,因此.本文将首先对国内外学者和机构对智慧城市 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BM发布了《智慧地球:下一代的界定及其他相关概念进行梳理。 领导人议程》主题报告,提出了“智慧的地球”这一理 (一)智慧城市的定义与内容 念,以应对危机、振兴产业。2009年2月,旧M在北京召智慧城市的概念最早来源于BM“智慧地球”的延 开的年度论坛上,又提出“智慧的城市在中国突破”的伸。“智慧地球”的核心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 91994-2012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54 电子政务 E-GOVERNMENT 2012年第04期(总第112期) 中国智慧城市战略规划比较研究 袁文蔚① 郑磊② ①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北京 100084 ②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上海 200433 摘 要: 关键词: 通过文献研究对智慧城市的定义和内容进行了梳理界定,并将其与数字城市、智能城市、泛在城市等相关概念作了比较 分析;在此基础上从技术与人本两个视角对上海、宁波、佛山、深圳、台北等五个城市的智慧城市战略规划文件做了内 容分析,探讨了大陆各城市之间以及海峡两岸在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和内容上的异同;最后就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 提出了政策建议。 电子政务;城市信息化;数字城市;智能城市;智慧城市;城市治理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 高。截至2009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46.6%[1], 并自2007年起以每年不少于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显 然,城市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载 体,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的多层次城市体 系逐步形成。然而,星罗棋布、快速扩张的城市也给人 类生活带来了许多痛苦的考验,城市公共服务和管理供 不应求、市民就业教育困难、医疗卫生体系不完善、交 通运输拥堵、社会公共安全存在隐患以及应急管理、环 境保护、节能减排等问题日益突出,降低了城市居民的 幸福感,这些都是全球城市治理者共同面临的挑战。 智慧城市(Smart City)的理念作为应对诸多城市 病、实现城市有效管理、提升城市生活水平的新路径, 近年来引起了公共政策领域的极大关注。2008年,在全 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IBM发布了《智慧地球:下一代 领导人议程》主题报告,提出了“智慧的地球”这一理 念,以应对危机、振兴产业。2009年2月,IBM在北京召 开的年度论坛上,又提出“智慧的城市在中国突破”的 战略,并相继与十余个省市签署了智慧城市共建协议, 由此“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等新概念开始引起人们 的广泛关注甚至热切追捧。 然而,究竟何为智慧城市?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目 标与战略是否一致?为探究此答案,本文将试图通过对 大陆四地(上海、宁波、佛山、深圳)及台北这五个城 市的智慧城市战略规划文件进行内容分析,比较大陆各 城市之间以及海峡两岸在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和内容上的 异同点,探索各地建设智慧城市的不同模式,为中国智 慧城市建设提出政策建议。 二、智慧城市概念的梳理 智慧城市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或理念,目前仍处于 发展阶段,国内外学界尚未有统一且权威的定义和标 准,因此,本文将首先对国内外学者和机构对智慧城市 的界定及其他相关概念进行梳理。 (一)智慧城市的定义与内容 智慧城市的概念最早来源于IBM“智慧地球”的延 伸。“智慧地球”的核心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 学术篇
电子政务E- GOVERNMENT2012年第04期(总第112期)55 袁文蔚郑磊·中国智慧城市战略规划比较研究 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政府.企业和公民相互交互的与新渠道来增进公民与政府之间的沟通,例如电子 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性、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政府( eGovernment)或者移动政府( mGovernmeηt);同 度,具体包括三个方面:更透彻的感知( Instrument),时,智慧城市的移动性也不仅指CT的移动性,还应包 更广泛的互联互通( interconnected),更深入的智能化括物理的城市交通体系;此外,低碳、节能、绿色、 Intelligent),即所谓的“3。在BM公司(2009)环保、宜居等内容都应包含于智慧城市的概念之内 看来,智慧城市就是在堿市发展过程中,在其管辖的环因此,维也纳技术大学区域科学中心( The Centre of 境、公用事业、城市服务、公民和本地产业发展中, Regional Science, Vien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 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Rudolf Giffinger'等人在其报告间(2007)中将智慧城市定 Technology.CT),智慧地感知、分析、集成和应对地义为智慧的经济( Smart Economy)、智慧的公民(Smar 方政府在行使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 People)、智慧的治理( Smart Governance)、智慧的移动 务政府职能的过程中的相关活动与需求,创造一个更好( Smart Mobility)、智慧的环境( Smart Environment)、智 的生活、工作、休息和娱乐环境。 慧的生活( Smart Living)。在此基础上, Andra Caraglio 目前,国内学界对智慧城市的概念界定大多沿用等(2009)将智慧城市的特点归纳为:①利用网络设 BM的定义。例如,吴胜武(2010)认为,智慧城市施提高政府、企业的效率并为社会、文化及城市发展 是用一种更为智慧的方法通过新一代的信息技术来改变带来益处;②推崇市场导向的城市发展;③为城市居 政府、社区或公司和公众相互交互的方式,以提高交互民提供优质公共服务;④推动高新技术及创新产业的发 的明确性、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通过城市空间信展;⑤注重社区的学习型及联动型功能;⑥推进城市的 息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设施等的结合,使得政府、社区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 或企业、城市居民做出更明智的决策。王辉(2010) 同时,美国独立研究机构 ForresterI(2010)也认 指出,智慧城市的核心思想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为,智慧城市就是通过智慧的计算技术为城市提供更好 全面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的基础设施与服务,包括使城市管理、教育、医疗、公 息并对城市管理和服务、工商业活动、居民生活等各层共安全、住宅、交通及公用事业更加智能、互通与高 次需求作出智能响应,为城市管理部门提供高效的城市效。在其为城市首席信息官(Clo)所提供的建设智慧 管理手段,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和广阔的创新空间,为城市的指南中,对以上七项内容提出了更具体的操作细 市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品质。 节:在城市管理领域实现无缝隙管理:在教育领域提供 然而,根据一些学者和机构的界定,智慧城市的更多接入,且更高质量以及更低成本;在医疗领域提高 内涵不应仅仅停留于信息通信技术,还应将人本因素便利性及快速准确的诊断;在公共安全方面提高突发灾 纳入其中。智慧城市不仅包括CT领域的新行业,也应难与危机的及时回应;在住宅方面降低建造成本、提升 将CT应用于其他传统行业:智慧城市还应有智慧 价值及增加空间利用率;在交通方面减少拥堵及提高道 其享有良好的教育及城市学习氛围:再者,善治也路利用率;最后在公用事业方面实现合理供给和杜绝浪 应是智慧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通过新技费。 91994-2012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电子政务 E-GOVERNMENT 2012年第04期(总第112期) 55 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政府、企业和公民相互交互的 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性、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 度,具体包括三个方面:更透彻的感知(Instrument), 更广泛的互联互通(Interconnected),更深入的智能化 (Intelligent),即所谓的“3I”[2]。在IBM公司(2009) 看来,智慧城市就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其管辖的环 境、公用事业、城市服务、公民和本地产业发展中, 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智慧地感知、分析、集成和应对地 方政府在行使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 务政府职能的过程中的相关活动与需求,创造一个更好 的生活、工作、休息和娱乐环境[3]。 目前,国内学界对智慧城市的概念界定大多沿用 IBM的定义。例如,吴胜武[4](2010)认为,智慧城市 是用一种更为智慧的方法通过新一代的信息技术来改变 政府、社区或公司和公众相互交互的方式,以提高交互 的明确性、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通过城市空间信 息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设施等的结合,使得政府、社区 或企业、城市居民做出更明智的决策。王辉[5](2010) 指出,智慧城市的核心思想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全面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 息并对城市管理和服务、工商业活动、居民生活等各层 次需求作出智能响应,为城市管理部门提供高效的城市 管理手段,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和广阔的创新空间,为 市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品质。 然而,根据一些学者和机构的界定,智慧城市的 内涵不应仅仅停留于信息通信技术,还应将人本因素 纳入其中。智慧城市不仅包括ICT领域的新行业,也应 将ICT应用于其他传统行业;智慧城市还应有智慧的公 民,其享有良好的教育及城市学习氛围;再者,善治也 应是智慧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通过新技 术与新渠道来增进公民与政府之间的沟通,例如电子 政府(eGovernment)或者移动政府(mGovernment);同 时,智慧城市的移动性也不仅指ICT的移动性,还应包 括物理的城市交通体系;此外,低碳、节能、绿色、 环保、宜居等内容都应包含于智慧城市的概念之内。 因此,维也纳技术大学区域科学中心(The Centre of Regional Science,Vien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 Rudolf Giffinger等人在其报告[6](2007)中将智慧城市定 义为智慧的经济(Smart Economy)、智慧的公民(Smart People)、智慧的治理(Smart Governance)、智慧的移动 (Smart Mobility)、智慧的环境(Smart Environment)、智 慧的生活(Smart Living)。在此基础上,Andera Caragliu 等[7](2009)将智慧城市的特点归纳为:①利用网络设 施提高政府、企业的效率并为社会、文化及城市发展 带来益处;②推崇市场导向的城市发展;③为城市居 民提供优质公共服务;④推动高新技术及创新产业的发 展;⑤注重社区的学习型及联动型功能;⑥推进城市的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 同时,美国独立研究机构Forrester[8](2010)也认 为,智慧城市就是通过智慧的计算技术为城市提供更好 的基础设施与服务,包括使城市管理、教育、医疗、公 共安全、住宅、交通及公用事业更加智能、互通与高 效。在其为城市首席信息官(CIO)所提供的建设智慧 城市的指南中,对以上七项内容提出了更具体的操作细 节:在城市管理领域实现无缝隙管理;在教育领域提供 更多接入,且更高质量以及更低成本;在医疗领域提高 便利性及快速准确的诊断;在公共安全方面提高突发灾 难与危机的及时回应;在住宅方面降低建造成本、提升 价值及增加空间利用率;在交通方面减少拥堵及提高道 路利用率;最后在公用事业方面实现合理供给和杜绝浪 费。 袁文蔚 郑磊·中国智慧城市战略规划比较研究
56电子政务E- GOVERNMENT2012年第04期(总第112期) 袁文蔚郑磊中国智慧城市战略规划比较研究 综上所述,中国学者对智慧城市的概念界定仍较偏是一个创新型城市,它通过鼓励发展物联网、云计算技 重于技术层面,尤其是以物联网为核心的信息通信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创新与研发,也是一个学习型城 术,而国外学者和机构则更侧重于人本因素,强调智慧市,它通过优质的高等教育、终生学习的社会文化氛围 公民、智慧环境与智慧生活等方面。 培育智慧的公民,最终创建以知识为导向的知识型城 (二)与智慧城市相关的其他概念 市。因此,智慧城市是高新技术范畴与人本范畴的完美 通过文献回顾,笔者发现智慧城市的概念在技术与整合,代表着城市发展的新形态。 人本因素这两个维度上与数字城市、智能城市、泛在城 进一步对侧重技术层面的相关概念进行分析可以发 市、创新型城市、学习型城市、知识型城市等相关概念现,从时间维度来看,数字城市、智能城市、泛在城市 存在一定的重叠与交叉(参见表1) 与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理念与信息技术各个发展阶段相 根据表1中侧重人本维度的相关概念,智慧城市既结合的产物,智慧城市可以说是继数字城市、智能城 表1智慧城市相关概念的定义 相关概念 数字城市是从信息化角度对信息时代及准信息时代城市状态的形象刻画,表征在花园城 数字城市市、园林城市、生态城市等工业城市文明基础之上,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备.信息数据资 Digital City)源丰富、信息化应用与信息产业高度发达、工业化与信息化持续协调发展、人居环境 更侧重 适的良性城市状态(李琦等,2003}同 技术层 智能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阶段,其核心思想是基于时空一体化模型,以网格化的传感器 面的相 智能城市网络作为其神经末梢形成自组织、自适应并具有进化能力的智能生命体;其关键是实时 关概念( Intelligent City)反馈的数字神经网络和自主决策系统,可以说,数字城市是智能城市的初级阶段(史文 勇等,2006 泛在城市泛在城市是数字城市的延伸,移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得公众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任何 biquitous City l)备实时地获取信息与服务( Anthopoulos L. Fitsilis P.2010)m 创新型城市是在新经济条件下,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应拥有优良 创新型城市的交通电信基础和功能完善的城市中心区:拥有充足的经营、文化、媒体、体育及学术 多样化的文化事业基础设施和政府服务高效,等等{世界银行,2005 Creative City)活动的场所设施:拥有研究、开发与创新能力,有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力队伍:拥有 更侧重 学习型城市是指在现代日新月异的时期,全体城市居民努力学习新知识从而不断提升城 以人为学习型城市市竞争力的域市;学习型城市是学习型社会理论在指导城市时的具体应用.一般认为 本的相| (Learning City)|学习型社会理论是由终身教育理论、学习化社会理论和学习型组织理论等融会贯通组合 关概念 而成的(周万生,2005}3 知识城市是追求知识和发展的城市,它超越传统的工业化城市模式.以知识社会、知 知识型城市经济为其深厚的生存背景和发展空间,视知识为再生资源,从而为培育新经济发展模式 ( Knowledge City)奠定基础:知识城市是以知识为生产与生活活动的基础.不断以知识武装各类产业 对知识自身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的城市(张黎等,2005) 91994-2012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56 电子政务 E-GOVERNMENT 2012年第04期(总第112期) 综上所述,中国学者对智慧城市的概念界定仍较偏 重于技术层面,尤其是以物联网为核心的信息通信技 术,而国外学者和机构则更侧重于人本因素,强调智慧 公民、智慧环境与智慧生活等方面。 (二)与智慧城市相关的其他概念 通过文献回顾,笔者发现智慧城市的概念在技术与 人本因素这两个维度上与数字城市、智能城市、泛在城 市、创新型城市、学习型城市、知识型城市等相关概念 存在一定的重叠与交叉(参见表1)。 根据表1中侧重人本维度的相关概念,智慧城市既 是一个创新型城市,它通过鼓励发展物联网、云计算技 术等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创新与研发,也是一个学习型城 市,它通过优质的高等教育、终生学习的社会文化氛围 培育智慧的公民,最终创建以知识为导向的知识型城 市。因此,智慧城市是高新技术范畴与人本范畴的完美 整合,代表着城市发展的新形态。 进一步对侧重技术层面的相关概念进行分析可以发 现,从时间维度来看,数字城市、智能城市、泛在城市 与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理念与信息技术各个发展阶段相 结合的产物,智慧城市可以说是继数字城市、智能城 袁文蔚 郑磊·中国智慧城市战略规划比较研究 表1 智慧城市相关概念的定义
电子政务E- GOVERNMENT2012年第04期(总第112期)57 袁文蔚郑磊·中国智慧城市战略规划比较研究 市、泛在城市之后的更高阶段,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新三、研究方法 目标。从借助的主要核心信息通信技术工具来看(参见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率先提出建设智慧城市战略 表2),尽管智慧城市所借助的核心CT技术与其他相关目标并已制定较详细规划的上海、宁波、佛山与深 概念存在一定差异,然而,智慧城市的概念与其他概念圳四个城市的政府文件进行分析比较,探讨国内智慧 的最大不同点在于—一智慧的技术只是智慧城市目标的城市建设的战略目标及主要内容的异同;并进一步将大 个组成部分而非全部,智慧城市中还包含了许多人本陆地区这4个城市与曾获世界通讯协会全球智慧城市首 因素。 奖的台北市智慧城市建设方案进行比较,解读海峡两岸 因此,文献梳理表明,智慧城市不仅是信息技术在的差异,并在研究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城市管理的最新实践,更应被视为城市治理理念的最新 根据文献梳理的结果,鉴于 Effinger等人理论框架的 突破。技术进步只是实现智慧城市的一个重要前提,如全面性,本研究将以智慧经济、智慧公民、智慧治理 何使技术带给人类更智慧、更美好、更可持续的生活才智慧移动、智慧环境、智慧生活六个维度作为基本框 是智慧城市的核心价值和内涵。然而,目前国内学界对架,对以上5个城市的智慧城市战略规划文本进行分类 智慧城市的研究主要基于旧M智慧地球的框架来介绍智编码与解析 慧城市的概念及技术发展,并介绍一些城市的战略规划 或具体技术应用方案。对于智慧城市的研究,仍侧重于四、研究发现 技术层面,较少涉及其他人本内涵:而且较侧重单个城 (一)战略目标比较 市的案例研究,缺少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横向比较。为 上海、宁波、佛山、深圳及台北5个城市都在相关 此,本研究将从技术与人本两个视角对多个城市的智慧政策文本中对智慧城市建设进行了描述,笔者对各城市 城市战略与规划文件进行内容分析和比较 关于战略目标的原文表述进行了整理(参见表3) 表2数字城市、智能城市、泛在城市、智慧城市借助的核心信息通信技术 概念 借助的核心CT技术 S(地理信息系统Gl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系统RS)、互联网、多媒体及虚 数字城市 拟仿真等 智能城市传感器网络.网格技术等 泛在城市无线宽带接入(WBo)、射频识别(RD)、无线传感器网络UsN等 智慧城市物联网、云技术及以上各类技术的整合 1本研究选取的各城市智慧城市战略规划文件包括:上海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及上海十二五规划:宁波十二五规划及市政府 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佛山《四化融合智慧佛山发展规划纲要》:;深圳十二五规划及深圳科委“智慧深圳¨工作思路;台 北《台北市政府推动智慧堿市建设纲要计划》等 91994-2012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电子政务 E-GOVERNMENT 2012年第04期(总第112期) 57 市、泛在城市之后的更高阶段,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新 目标。从借助的主要核心信息通信技术工具来看(参见 表2),尽管智慧城市所借助的核心ICT技术与其他相关 概念存在一定差异,然而,智慧城市的概念与其他概念 的最大不同点在于——智慧的技术只是智慧城市目标的 一个组成部分而非全部,智慧城市中还包含了许多人本 因素。 因此,文献梳理表明,智慧城市不仅是信息技术在 城市管理的最新实践,更应被视为城市治理理念的最新 突破。技术进步只是实现智慧城市的一个重要前提,如 何使技术带给人类更智慧、更美好、更可持续的生活才 是智慧城市的核心价值和内涵。然而,目前国内学界对 智慧城市的研究主要基于IBM智慧地球的框架来介绍智 慧城市的概念及技术发展,并介绍一些城市的战略规划 或具体技术应用方案。对于智慧城市的研究,仍侧重于 技术层面,较少涉及其他人本内涵;而且较侧重单个城 市的案例研究,缺少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横向比较。为 此,本研究将从技术与人本两个视角对多个城市的智慧 城市战略与规划文件进行内容分析和比较。 三、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率先提出建设智慧城市战略 目标并已制定较详细规划[15-20]的上海、宁波、佛山与深 圳四个城市的政府文件1 进行分析比较,探讨国内智慧 城市建设的战略目标及主要内容的异同;并进一步将大 陆地区这4个城市与曾获世界通讯协会全球智慧城市首 奖的台北市智慧城市建设方案进行比较,解读海峡两岸 的差异,并在研究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根据文献梳理的结果,鉴于Giffinger等人理论框架[6]的 全面性,本研究将以智慧经济、智慧公民、智慧治理、 智慧移动、智慧环境、智慧生活六个维度作为基本框 架,对以上5个城市的智慧城市战略规划文本进行分类 编码与解析。 四、研究发现 (一)战略目标比较 上海、宁波、佛山、深圳及台北5个城市都在相关 政策文本中对智慧城市建设进行了描述,笔者对各城市 关于战略目标的原文表述进行了整理(参见表3)。 袁文蔚 郑磊·中国智慧城市战略规划比较研究 表2 数字城市、智能城市、泛在城市、智慧城市借助的核心信息通信技术 1 本研究选取的各城市智慧城市战略规划文件包括:上海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及上海十二五规划;宁波十二五规划及市政府 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佛山《四化融合智慧佛山发展规划纲要》;深圳十二五规划及深圳科委“智慧深圳”工作思路;台 北《台北市政府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纲要计划》等
58电子政务E- GOVERNMENT2012年第04期(总第112期) 袁文蔚郑磊中国智慧城市战略规划比较研究 表3各城市建设智慧城市战略目标 文表述 关键词 把推进信息化作为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和覆盖现代化建设全 上海周的战路举描以提升网络宽带化和应用智能化水平为核心,如快推动信息|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 技术与城市发展全面深入融合建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智能化、创新、转型、融合 的“智慧城市 争取通过五年的努力,建成一批成熟的智慧应用系统,形成一批上规模的智 慧产业基地.智慧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十年的努力.把宁波建设成智慧应用、智慧产业、智慧 宁波 为智慧应用水平领先、智慧产业集群发展、智慧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具有国|基础设施 际港口城市特色的智慧城市 佛山/到2015年,把佛山建设成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四化融合”先行地,宜新兴产业,四化融合,宜居 居宜商宜发展的美好家园 宜商、宜发展、美好家园 实施信息化带动战略,把信息化作为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城市发展的重要信息化、创新、产业升级 深圳|支撑;加快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实城市发展、信息基础设施 现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全面建设智慧深圳 两化融合 以智慧城市及无所不在之整合服务为主轴,以“智慧城市优质生活”为愿 景提供全年24小时无所不在的政府服务通过全面普及的通信设备及快速无处不在、整合,优质生活 台北无障碍的网络连接服务,让所有的市民均能透过各种容易操作的智慧设备.政府服务、通信设备、网络 随时随地享受贴心的政府服务,并推动“发展优质网络社会”之政策,以连接、网络社会、永续发展 建松 构城市永续发展的优势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上海、宁波和深圳的智慧城市市战略规划文本中有关智慧城市建设的具体实施内容, 目标都更强调通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来推动创新、转依据六维度框架梳理出相同或类似的要点,并根据文 型、城市发展与产业升级,即更为强调技术层面的建设本中描述的详略程度分为略有提及(☆)与详细描述 目标;唯有佛山的智慧城市战略目标明确提出了宜居、(☆☆),分析结果参见表4。 宜商、宜发展和美好家园等“以人为本”的目标,更强 1大维度总体分布比较 调了生活、经济和环境目标。 表4显示,上海、宁波、深圳、佛山4个大陆城市的 与大陆地区4个城市的战略目标相比,台北市的战智慧城市的实施方案都主要聚焦于智慧经济、智慧移动、 略目标则明显地更为侧重公共服务、公民体验与可持续智慧生活三个方面,这也与前文所讨论的4个城市的智慧 发展,更细致明确地提岀了¨全面普及″快速"无城市战略目标相吻合,即深圳要“实施信息化带动战略 障碍”“随时随地”“贴心”等体现以人为本和用户导把信息化作为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城市发展的重要支 向的目标。 撑”;上海要“把推进信息化作为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 (二)实施内容比较 展的重要手段和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 进一步比较上海、宁波、佛山、深圳及台北5个堿相对于大陆城市,台北则更为强调智慧治理、智慧 91994-2012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58 电子政务 E-GOVERNMENT 2012年第04期(总第112期) 袁文蔚 郑磊·中国智慧城市战略规划比较研究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上海、宁波和深圳的智慧城市 目标都更强调通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来推动创新、转 型、城市发展与产业升级,即更为强调技术层面的建设 目标;唯有佛山的智慧城市战略目标明确提出了宜居、 宜商、宜发展和美好家园等“以人为本”的目标,更强 调了生活、经济和环境目标。 与大陆地区4个城市的战略目标相比,台北市的战 略目标则明显地更为侧重公共服务、公民体验与可持续 发展,更细致明确地提出了“全面普及”“快速”“无 障碍”“随时随地”“贴心”等体现以人为本和用户导 向的目标。 (二)实施内容比较 进一步比较上海、宁波、佛山、深圳及台北5个城 表3 各城市建设智慧城市战略目标 市战略规划文本中有关智慧城市建设的具体实施内容, 依据六维度框架梳理出相同或类似的要点,并根据文 本中描述的详略程度分为略有提及(☆)与详细描述 (☆☆),分析结果参见表4。 ⒈大维度总体分布比较 表4显示,上海、宁波、深圳、佛山4个大陆城市的 智慧城市的实施方案都主要聚焦于智慧经济、智慧移动、 智慧生活三个方面,这也与前文所讨论的4个城市的智慧 城市战略目标相吻合,即深圳要“实施信息化带动战略, 把信息化作为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城市发展的重要支 撑”;上海要“把推进信息化作为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 展的重要手段和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 相对于大陆城市,台北则更为强调智慧治理、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