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2017届高三第二轮复习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 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共36分) 、(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陈元靓《岁时广记》专记南宋以前岁时风俗。书中记载,清明节最重要的是改火, 古人是钻隧取火, 清明,正是要换榆柳之火的时候。这里面有旧象 更新的喜悦。据《岁时广记》记载,有的地方有清明淘井的风俗,因此饮用水是 新的;而此时又到了收茶的时令,因此茶也是新的。正是苏东坡所谓“且将新火 试新茶”的时候,这清明节着实过得风雅 清明节也上坟,但似乎没什么悲戚悼怀之意。《岁时广记》(居然/果然)是在“游 郊外”条目下写到民间祭扫的事。“自此三日,皆出城上坟”,简直就是郊游的 盛况。唐代杜甫曾诗云:“著处繁花矜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当时全民宴乐、 清明郊游的盛况,可见一斑。 从清明节的缘起看, 那是寒食节该做的事。只是这两个节距离太近 而寒食节又慢慢(消亡/消失),节俗就并到了清明里。或许正是因为人们在寒食 扫墓,发现春色可喜,所以才有了清明节专供(游玩/游览)吧。而最早之所以用 “清明”来指称这个节气,正是因为春风扫旧冬,有清爽明净之意。 1.文中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风雅悲戚 B.悼怀钻隧取火 C.祭扫盛况 D.缘起可见一斑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居然 消亡游览 B.果然 消失 游玩 C.居然 消亡游玩 D.果然 消失 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同季节得用不同木材来钻清明本来就不是用来扫墓的 B.不同季节得用不同木材来钻似乎本来就不是用来扫墓的 C.不同木材得在不同季节来钻似乎本来就不是用来扫墓的 D.不同木材得在不同季节来钻清明本来就不是用来扫墓的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奉献给观众的一道文化大餐,其中郦波、康 震、蒙曼等嘉宾的点评,无不言必有中,是这道大餐最好的作料。 ②网络上不乏飞短流长者,他们以传播“小道”“内幕”消息为能,博人眼球, 冲击法律底线,戏耍社会大众的认知,公众应予以坚决抵制 ③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只有满怀信心,才能勇敢进取,挥洒自如。宽阔的操场 上,1200 多名高三学生,在国旗下宣誓,给自己加油。 ④学会拒绝,学会淡然也是现代社会公民交际的基本素养,对于责任和义务要勇 于担当,而对别人过分的不情之请,也要敢于说“不”!
山东省泰安市 2017 届高三第二轮复习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 I 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 8 页。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考 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 I 卷(共 36 分) 一、(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陈元靓《岁时广记》专记南宋以前岁时风俗。书中记载,清明节最重要的是改火, 古人是钻隧取火,_________。清明,正是要换榆柳之火的时候。这里面有旧象 更新的喜悦。据《岁时广记》记载,有的地方有清明淘井的风俗,因此饮用水是 新的;而此时又到了收茶的时令,因此茶也是新的。正是苏东坡所谓“且将新火 试新茶”的时候,这清明节着实过得风雅。 清明节也上坟,但似乎没什么悲戚悼怀之意。《岁时广记》(居然/果然)是在“游 郊外”条目下写到民间祭扫的事。“自此三日,皆出城上坟”,简直就是郊游的 盛况。唐代杜甫曾诗云:“著处繁花矜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当时全民宴乐、 清明郊游的盛况,可见一斑。 从清明节的缘起看,________,那是寒食节该做的事。只是这两个节距离太近, 而寒食节又慢慢(消亡/消失),节俗就并到了清明里。或许正是因为人们在寒食 扫墓,发现春色可喜,所以才有了清明节专供(游玩/游览)吧。而最早之所以用 “清明”来指称这个节气,正是因为春风扫旧冬,有清爽明净之意。 1.文中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风雅 悲戚 B.悼怀 钻隧取火 C.祭扫 盛况 D.缘起 可见一斑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居然 消亡 游览 B.果然 消失 游玩 C.居然 消亡 游玩 D.果然 消失 游览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同季节得用不同木材来钻 清明本来就不是用来扫墓的 B.不同季节得用不同木材来钻 似乎本来就不是用来扫墓的 C.不同木材得在不同季节来钻 似乎本来就不是用来扫墓的 D.不同木材得在不同季节来钻 清明本来就不是用来扫墓的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奉献给观众的一道文化大餐,其中郦波、康 震、蒙曼 等嘉宾的点评,无不言必有中,是这道大餐最好的作料。 ②网络上不乏飞短流长者,他们以传播“小道”“内幕”消息为能,博人眼球, 冲击法律底线,戏耍社会大众的认知,公众应予以坚决抵制。 ③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只有满怀信心,才能勇敢进取,挥洒自如。宽阔的操场 上,1200 多名高三学生,在国旗下宣誓,给自己加油。 ④学会拒绝,学会淡然也是现代社会公民交际的基本素养,对于责任和义务要勇 于担 当,而对别人过分的不情之请,也要敢于说“不”!
⑤彼岸,就是我们念兹在兹的诗和远方吧。理想、青春、诗意,这些即使在暗夜 里也会闪烁星光的词汇,每一个都能征服我们年轻的心灵 ⑥研讨会上,与会者对雄安新区的规划蓝图见仁见智,发言热烈。大家时而面红 耳赤 争辩不已;时而疾首蹙额,冥思苦想。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③④⑥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俄罗斯圣彼得堡地铁恐怖袭击事件,彻底激怒了俄罗斯 民众 即使冰冷刺骨的雨雪也无法驱散示威者的民意表达 B.社会从管理走向治理,一方面需要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走向法治;一方面 还需净化政治生态,在用好人上做足文章。 C.为切实保护环境,应提髙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质量,确保实现应急减排比例, 同时加强精细化管理,做好建筑工地和道路扬尘管控。 D.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发现了美洲大陆,从而激发了欧洲各国的航海探索 热情,揭开了持续数百年的大航海时代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科举制首先是一种文官考试制度。目的是选拔官员。它以试艺优劣为决定录取与 否的主要依据,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科举制的创立十分有利于官僚政治的 发展。“科举制像从外部为中国官僚社会作了支撑的大杠杆,虽然它同时又当作 种配合物成为中国整个官僚体制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从唐代以后,科举出 身成为各个朝代首要的做官途径,中高层官员中大部分是进士出身。到宋代,科 举制已成为政治生活中的主要特征,是“帝制时代中国最为重要的一项政治及社 会制度” “牢笼英才,驱策志士”是科举制的政治功用之一,即让“天下英雄尽入吾彀 中”。政权向社会开放,使选才范围空前扩大,扩大了统治基础。能够将社会下 层的能人志士网罗进政府中去,既能树立政府的开明形象,又可以消弭社会上的 反抗力量。当然,唐末、北宋、明末、太平天国时都有一些落第举子的反叛行为, 但总体而言,科举时代多数士人都服膺于科举制度,所谓“国家以科名奔走天下 士”,便反映了科举制的政治用意。同时,宋末、金末、元末出现众多死节 进士,也说明科举所选拔的人才往往具有精忠报国的精神。科举制的目的是选拔 政诒人才或从政人才,就此看来,应该说科举制的目的是基本上达到了。 科举与中国官场的关系较为复杂。一方面,考试选官可以澄清吏治与杜绝私人, 防止在官场中植党营私;另一方面,因科举结成的座师与门生、同年关系又与朋 党之争有关。有的论者认为,回顾古代中国的廉政状况,不难发现,在科举制度 以前的秦汉魏晋南北朝以及元朝的贵族政治时期,世家大族利用其世袭的特权 贪赃枉法,腐败之风延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最腐败的时期。而在 科举制度鼎盛的宋明清时期,也是吏治相对清明的时期。在秦汉魏晋南北朝以及 元朝的贵族政治时期,监察、回避、考核制度同样存在,而且元朝的监察制度从 形式上和表面来看,还远比宋朝的健全。但由于没有科举制度的配套,它的吏治 实在是糟糕得透顶。所谓“非科举毋得与官”的规定,使官员的文化素质得到保 证 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明清时期科举实行区域定额取中制度,这虽与“一切以程 文定去留”的考试公平原则不一致,但对维护国家统一,改善各地政治、文化发 展的不平衡状态却有积极的作用。有学者认为,科举制是古代中国式的代议制度
⑤彼岸,就是我们念兹在兹的诗和远方吧。理想、青春、诗意,这些即使在暗夜 里也会闪烁星光的词汇,每一个都能征服我们年轻的心灵。 ⑥研讨会上,与会者对雄安新区的规划蓝图见仁见智,发言热烈。大家时而面红 耳赤, 争辩不已;时而疾首蹙额,冥思苦想。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③④⑥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俄罗斯圣彼得堡地铁恐怖袭击事件,彻底激怒了俄罗斯 民众, 即使冰冷刺骨的雨雪也无法驱散示威者的民意表达。 B.社会从管理走向治理,一方面需要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走向法治;一方面 还需净 化政治生态,在用好人上做足文章。 C.为切实保护环境,应提高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质量,确保实现应急减排比例, 同时加强精细化管理,做好建筑工地和道路扬尘管控。 D.1492 年哥伦布“第一次”发现了美洲大陆,从而激发了欧洲各国的航海探索 热情,揭开了持续数百年的大航海时代。 二、(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科举制首先是一种文官考试制度。目的是选拔官员。它以试艺优劣为决定录取与 否的主要依据,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科举制的创立十分有利于官僚政治的 发展。“科举制像从外部为中国官僚社会作了支撑的大杠杆,虽然它同时又当作 一种配合物成为中国整个官僚体制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从唐代以后,科举出 身成为各个朝代首要的做官途径,中高层官员中大部分是进士出身。到宋代,科 举制已成为政治生活中的主要特征,是“帝制时代中国最为重要的一项政治及社 会制度”。 “牢笼英才,驱策志士”是科举制的政治功用之一,即让“天下英雄尽入吾彀 中”。政权向社会开放,使选才范围空前扩大,扩大了统治基础。能够将社会下 层的能人志士网罗进政府中去,既能树立政府的开明形象,又可以消弭社会上的 反抗力量。当然,唐末、北宋、明末、太平天国时都有一些落第举子的反叛行为, 但总体而言,科举时代多数士人都服膺于科举制度,所谓“国家以科名奔走天下 士”,便反映了科举制的政治用意。 同时,宋末、金末、元末出现众多死节 进士,也说明科举所选拔的人才往往具有精忠报国的精神。科举制的目的是选拔 政诒人才或从政人才,就此看来,应该说科举制的目的是基本上达到了。 科举与中国官场的关系较为复杂。一方面,考试选官可以澄清吏治与杜绝私人, 防止在官场中植党营私;另一方面,因科举结成的座师与门生、同年关系又与朋 党之争有关。有的论者认为,回顾古代中国的廉政状况,不难发现,在科举制度 以前的秦汉魏晋南北朝以及元朝的贵族政治时期,世家大族利用其世袭的特权, 贪赃枉法,腐败之风延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最腐败的时期。而在 科举制度鼎盛的宋明清时期,也是吏治相对清明的时期。在秦汉魏晋南北朝以及 元朝的贵族政治时期,监察、回避、考核制度同样存在,而且元朝的监察制度从 形式上和表面来看,还远比宋朝的健全。但由于没有科举制度的配套,它的吏治 实在是糟糕得透顶。所谓“非科举毋得与官”的规定,使官员的文化素质得到保 证。 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明清时期科举实行区域定额取中制度,这虽与“一切以程 文定去留”的考试公平原则不一致,但对维护国家统一,改善各地政治、文化发 展的不平衡状态却有积极的作用。有学者认为,科举制是古代中国式的代议制度
除了考试官吏之外,更重要的作用是代议( Representation)。由于明代以后实行 分区或分省定额录取进士,且许多科举出身者未做官而成为乡里或地方与官府打 交道的代言人,而各地考上的官员参与“廷议”,这类似于西方的议会制度。 当不再用考试选官办法后,更显出科举制的政治功用。1905年废科举后出现官 员选任的制度真空,导致政府用人全无标准,人事奔竞,派系倾轧。民国初建, 孙中山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的社会特性,认为只有通过考试才能做到公平取才。为 此,孙中山提出五权宪法,主张建立考试院,使考试在民国时期的政治架构中占 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与“科举学”》 6.关于科举制,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科举制是一种以试艺结果为主要依据决定录取与否的文官考试选拔制度,进 士科是其主要科目 B.科举制既是中国整个官僚体制重要构成部分,又是中国官僚社会的重要支撑 力量 C.科举制从唐代以后成为各个朝代士人尤其是中高层官员官职提升的首要途径 D.科举制到宋代已成为政治生活中的主要特征,甚至成为帝制下中国最为重要 的政治及社会制度。 7.下列关于“科举与中国官场关系”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科举选官可以澄清吏治与杜绝私人,防止在官场中培植亲信、结党营私:因 科举结成的座师与门生、同年关系又可以防止朋党之争的发生。 B.宋朝实行科举制,官员的文化素质得到了保证,所以吏治清明:元朝虽有健 全的监察制度,但由于没有科举制度的配套,致使吏治糟糕到了极顶 C.明清时期科举实行区域定额取中制度。许多科举出身的人成为本地沟通官府 的代言人,而各地考上的官员参与“廷议”,这其实类似于西方的议会制度 D.古代中国的廉政状况与科举制度息息相关,在科举制度鼎盛的宋明清时期, 吏治比较清明;而在科举废止的清末,出现官员选仼的制度真空,官场乱象迭出 8.根据原文,下列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这句话形象地说出了科举制的重要政治功用,反 映了科举时代多数士人都服膺于科举制度,也即“国家以科名奔走天下士” B.科举制以科名驱策志士,消弭社会上的反抗力量:科举所选拔的人才都具有 为国牺牲精神,宋末、金末、元末出现众多死节进士,这些表明科举制的目的基 本达到。 C.明清时期的科举虽然违背了“一切以程文定去留”的考试公平原则,但客观 上却维护了国家统一,改善了各地政治、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状态 D.唐宋时期通过科举选拔出了许多杰出人才,如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 石、苏轼等,他们不但以文显名,而且为官也有很好的政声。 (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凡治人者何?曰,非五谷无以充腹,非丝麻无以盖形,故充腹有粒,盖形有缕, 夫在芸耨①,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夫无雕文刻镂之事,女无绣饰纂 组之作。木器液,金器腥,圣人饮于土,食于土,故埏埴②以为器,天下无费
除了考试官吏之外,更重要的作用是代议(Representation)。由于明代以后实行 分区或分省定额录取进士,且许多科举出身者未做官而成为乡里或地方与官府打 交道的代言人,而各地考上的官员参与“廷议”,这类似于西方的议会制度。 当不再用考试选官办法后,更显出科举制的政治功用。1905 年废科举后出现官 员选任的制度真空,导致政府用人全无标准,人事奔竞,派系倾轧。民国初建, 孙中山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的社会特性,认为只有通过考试才能做到公平取才。为 此,孙中山提出五权宪法,主张建立考试院,使考试在民国时期的政治架构中占 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与“科举学”》) 6.关于科举制,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科举制是一种以试艺结果为主要依据决定录取与否的文官考试选拔制度,进 士科是其主要科目。 B.科举制既是中国整个官僚体制重要构成部分,又是中国官僚社会的重要支撑 力量。 C.科举制从唐代以后成为各个朝代士人尤其是中高层官员官职提升的首要途径。 D.科举制到宋代已成为政治生活中的主要特征,甚至成为帝制下中国最为重要 的政治及社会制度。 7.下列关于“科举与中国官场关系”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科举选官可以澄清吏治与杜绝私人,防止在官场中培植亲信、结党营私;因 科举结成的座师与门生、同年关系又可以防止朋党之争的发生。 B.宋朝实行科举制,官员的文化素质得到了保证,所以吏治清明;元朝虽有健 全的监察制度,但由于没有科举制度的配套,致使吏治糟糕到了极顶。 C.明清时期科举实行区域定额取中制度。许多科举出身的人成为本地沟通官府 的代言人,而各地考上的官员参与“廷议”,这其实类似于西方的议会制度。 D.古代中国的廉政状况与科举制度息息相关,在科举制度鼎盛的宋明清时期, 吏治比较清明;而在科举废止的清末,出现官员选任的制度真空,官场乱象迭出。 8.根据原文,下列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这句话形象地说出了科举制的重要政治功用,反 映了科举时代多数士人都服膺于科举制度,也即“国家以科名奔走天下士”。 B.科举制以科名驱策志士,消弭社会上的反抗力量;科举所选拔的人才都具有 为国牺牲精神,宋末、金末、元末出现众多死节进士,这些表明科举制的目的基 本达到。 C.明清时期的科举虽然违背了“一切以程文定去留”的考试公平原则,但客观 上却维护了国家统一,改善了各地政治、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状态。 D.唐宋时期通过科举选拔出了许多杰出人才,如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 石、苏轼等,他们不但以文显名,而且为官也有很好的政声。 三、(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凡治人者何?曰,非五谷无以充腹,非丝麻无以盖形,故充腹有粒,盖形有缕, 夫在芸耨①,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夫无雕文刻镂之事,女无绣饰纂 组之作。木器液,金器腥,圣人饮于土,食于土,故埏埴②以为器,天下无费
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今短褐不蔽形,糟糠不充腹,失 其治也。古者土无肥硗③,人无勤惰,古人何得而今人何失邪?耕有不终亩织有 日断机而奈何寒饥盖古治之行今治之止也。 夫谓治者,使民无私也。民无私则天下为一家,而无私耕私织,共寒其寒,共饥 其饥。故如有子十人,不加一饭,有子一人,不损一饭,焉有喧呼酰④酒,以败 善类乎?民有轻佻,则欲心兴,争夺之患起矣。横生于一夫,则民私饭有储食, 私用有储财。民一犯禁,而拘以刑治,乌在其为人上也 善政执其制,使民无私,为下不敢私,则无力非者矣。反本缘理,出乎一道,则 欲心去,争夺止,囹圄空,野充粟多,安民怀远,外无天下之难,内无暴乱之事, 治之至也。苍苍之天,莫知其极。古之帝王,谁为法则?往世不可及,来世不可 待,求己者也。所谓天子者,四焉:一曰神明,二曰垂光,三曰洪叙,四曰无敌。 此天子之事也 今说者曰:“百里之海,不能饮一夫,三尺之泉,足止三军渴。”臣谓欲生于无 度,邪生于无禁。太上神化,其次因物,其下在于无夺民时,无损民财。夫禁必 以武而成,赏必以文而成。 (选自《尉缭子·治本第十一》) 注释:①耨(nou):古代锄草的农具;锄草。②埏埴( shan zh):用水和粘土, 制成陶器。③硗qiao):土地坚硬、不肥沃。④酰(dan):同“耽”。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丝麻无以盖形 盖:遮蔽 B.女无绣饰纂组之作 饰:修饰 C.则欲心兴,争夺之患起矣 患:祸患 D.安民怀远,外无天下之难 怀:怀想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圣人饮于土,食于土 故内惑于郑袖 B.古人何得而今人何失邪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民有轻佻,则欲心兴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民一犯禁,而拘以刑治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耕有不终亩/织有日断机/而奈何寒饥/盖古治之行/今治之止也 B.耕有不终/亩织有日/断机而奈何/寒饥盖古治之/行今治之止也 C.耕有不终亩/织有日断机而奈何/寒饥盖古/治之行/今治之止也 D.耕有不终/亩织有日/断机而奈何寒饥/盖古治之行/今治之止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认为,要想治理好民众,必须要让百姓专事耕织,做到有饭吃,有衣穿, 同时杜绝追求华丽纹饰,禁止奢侈浪费。 B.文章认为,治理国家要从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上解决问题,要因势利导,不 误农时,保护百姓财物,要教育民众不自私。 C.文章认为,最髙统治者要能敬畏天上的的神灵,能对天下普施恩泽,能建立 宏大的 功业,能让天下没有反对他的敌人。 D.文章认为,私欲的产生由于没有节制,而要想禁止坏人坏事,必须使用强制 手段;奖励好人好事,必须结合教化才能奏效
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今短褐不蔽形,糟糠不充腹,失 其治也。古者土无肥硗③,人无勤惰,古人何得而今人何失邪?耕有不终亩织有 日断机而奈何寒饥盖古治之行今治之止也。 夫谓治者,使民无私也。民无私则天下为一家,而无私耕私织,共寒其寒,共饥 其饥。故如有子十人,不加一饭,有子一人,不损一饭,焉有喧呼酰④酒,以败 善类乎?民有轻佻,则欲心兴,争夺之患起矣。横生于一夫,则民私饭有储食, 私用有储财。民一犯禁,而拘以刑治,乌在其为人上也。 善政执其制,使民无私,为下不敢私,则无力非者矣。反本缘理,出乎一道,则 欲心去,争夺止,囹圄空,野充粟多,安民怀远,外无天下之难,内无暴乱之事, 治之至也。苍苍之天,莫知其极。古之帝王,谁为法则?往世不可及,来世不可 待,求己者也。所谓天子者,四焉:一曰神明,二曰垂光,三曰洪叙,四曰无敌。 此天子之事也。 今说者曰:“百里之海,不能饮一夫,三尺之泉,足止三军渴。”臣谓欲生于无 度,邪生于无禁。太上神化,其次因物,其下在于无夺民时,无损民财。夫禁必 以武而成,赏必以文而成。 (选自《尉缭子·治本第十一》) 注释:①耨(nòu):古代锄草的农具;锄草。②埏埴(shān zhí):用水和粘土, 制成陶器。 ③硗(qiāo):土地坚硬、不肥沃。 ④酰(dān):同“耽”。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丝麻无以盖形 盖:遮蔽 B.女无绣饰纂组之作 饰:修饰 C.则欲心兴,争夺之患起矣 患:祸患 D.安民怀远,外无天下之难 怀:怀想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圣人饮于土,食于土 故内惑于郑袖 B.古人何得而今人何失邪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民有轻佻,则欲心兴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民一犯禁,而拘以刑治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耕有不终亩/织有日断机/而奈何寒饥/盖古治之行/今治之止也 B.耕有不终/亩织有日/断机而奈何/寒饥盖古治之/行今治之止也 C.耕有不终亩/织有日断机而奈何/寒饥盖古/治之行/今治之止也 D.耕有不终/亩织有日/断机而奈何寒饥/盖古治之行/今治之止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认为,要想治理好民众,必须要让百姓专事耕织,做到有饭吃,有衣穿, 同时杜 绝追求华丽纹饰,禁止奢侈浪费。 B.文章认为,治理国家要从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上解决问题,要因势利导,不 误农时,保护百姓财物,要教育民众不自私。 C.文章认为,最高统治者要能敬畏天上的的神灵,能对天下普施恩泽,能建立 宏大的 功业,能让天下没有反对他的敌人。 D.文章认为,私欲的产生由于没有节制,而要想禁止坏人坏事,必须使用强制 手段;奖励好人好事,必须结合教化才能奏效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古之帝王,谁为法则?往世不可及,来世不可待,求己者也。(5分) (2)太上神化,其次因物,其下在于无夺民时,无损民财。(5分) 14.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8分) 眼儿媚 王雾 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 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①。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 注:①秦楼:王雱妻子独居之处。 (1)词的第一句“杨柳丝丝弄轻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4 分) (2)请赏析“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4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离骚》中屈原表明自己因为德行美好而遭到小人诽谤的两句是: (2)在《陋室铭》中,刘禹锡描写了陋室的雅致环境和闲适生活,并以“ 。”为例,证明这样的陋室一点也不简陋。 (3)在《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李清照将“情”说成是一种能运动的有 形之物,表现其感情不可遏止的两句是 五、(12分) 16.请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为下面的文字续写出梅花绽放的热闹景象。不 超过40个字。(4分) 一夜春风后,那一树树梅花,昨天还是一簇簇密密实实的铁锈般的花蕾,仿佛转 眼便悄然绽放, 17.下面四副对联,分别是为作家、历史人物、楼阁、风景区所撰写的。读后请 分别写出它们所对应的名字。(4分) ①岂有真鬼狐,前贤形此箴世;安得装妖冶,后代剥它画皮 ②身入狼帮,壮志匹夫生死外;心存燕国,萧寒易水古今流 ③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古今才一瞬,问江上 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 ④多却怪武陵渔,自洞口归来,把古今游人忙煞;欲寻彭泽宰,问田园安在,惟 桃花流水依然。 ① 18.下面是山东省扶贫开发基金会的标识,请写出文字以外的图形部分的构图要 素,并说明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60个字。(4分)
第Ⅱ卷(共 114 分) 四、(24 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古之帝王,谁为法则?往世不可及,来世不可待,求己者也。(5 分) (2)太上神化,其次因物,其下在于无夺民时,无损民财。(5 分) 14.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8 分) 眼儿媚 王雱 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 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①。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 注:①秦楼:王雱妻子独居之处。 (1)词的第一句“杨柳丝丝弄轻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4 分) (2)请赏析“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4 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离骚》中屈原表明自己因为德行美好而遭到小人诽谤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陋室铭》中,刘禹锡描写了陋室的雅致环境和闲适生活,并以“_______, __________。”为例,证明这样的陋室一点也不简陋。 (3)在《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李清照将“情”说成是一种能运动的有 形之物,表现其感情不可遏止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12 分) 16.请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为下面的文字续写出梅花绽放的热闹景象。不 超过 40 个字。(4 分) 一夜春风后,那一树树梅花,昨天还是一簇簇密密实实的铁锈般的花蕾,仿佛转 眼便悄然绽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下面四副对联,分别是为作家、历史人物、楼阁、风景区所撰写的。读后请 分别写出它们所对应的名字。(4 分) ①岂有真鬼狐,前贤形此箴世;安得装妖冶,后代剥它画皮。 ②身入狼帮,壮志匹夫生死外;心存燕国,萧寒易水古今流。 ③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古今才一瞬,问江上 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 ④多却怪武陵渔,自洞口归来,把古今游人忙煞;欲寻彭泽宰,问田园安在,惟 桃花流水依然。 ①________ ②_______ ③_________ ④___________ 18.下面是山东省扶贫开发基金会的标识,请写出文字以外的图形部分的构图要 素,并说明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 60 个字。(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