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一轮复习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20173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東 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卷(共36分) (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凭高俯望云湖,只见一湾碧波,若隐若现地潜身在晨雾中,其安详静谧的神态,似乎还 在睡梦中。一道洁白的堤岸,玉带般呈弧线向远方弯去,约束着一池安澜净水。堤下①一 望无际的绿野中,散落着几处白墙黛瓦的古朴农舍,正随风飘来温馨的声声鸡鸣。空中觅食 的一群群白鹭,不断变幻着各种迷人的队形,悠闲地盘旋着:②不知发现了什么,又忽地从 天而降。散落在水面、树丛、③堤坝。这生态和谐、万类霜天竟自由的诗情画面,沉醉了大 地,沉醉了日月。然而,当你走上堤坝,才会在绿树掩影中,发现一道晶亮的水波正悄然远 去。那便是云湖泻出的纯净水二—④宣兴人民的饮用水源。 这深居太华山中的云湖,千百年来仰望着苍翠古木,(聆听/倾听)着竹林风语,翕敛 着涓涓溪流,融天地日月于怀中。静若处子般终日飘浮着朵朵白云,禅意地波动着涟漪。有 如太华纯洁的眼睛,洞悉着社会变迁。见证着山河沧桑,(守望/守护)着这方古老的土地。 于万物生长的节奏中,感知着大地的冷暖,虚怀若谷地默默(沉淀/沉潜)着历史岁月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堤(t) 纯净水 B.翕(xi)若隐若现 C.澜(ln) 竞自由D.漪y)绿树掩影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聆听守护沉潜 B.倾听守护沉淀 C.倾听守望沉潜 D.聆听守望沉淀 3.文中画线处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家庭医生的出现,使得普通家庭可望而不可即的高端医疗服务登堂入室,给普通人家 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却没有增加他们的经济负担。 B.他们这些同学,虽然都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但经过若干年打拼,有的大红大紫成为 明星,有的则灰头土脸,地位和身价已是天壤之别 C.徜徉在秀色可餐的山水间。从上屋场到铜像广场,再到秀拔的韶峰,我仿佛看到了一幅 游子披一袭风尘,在袅袅的炊烟下归来的画图 D.“撸起袖子加油干”已成为2017年的流行语,受此鼓舞,各行各业的人们无不以枕戈 待旦的精神,投入到新一轮生活和工作中去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电子论坛”是一种网络信息服务系统,其基本表现形式是网友在论坛规划出来的公 共电子白板上发帖、回帖并进行讨论,具有极强的交互性
高三第一轮复习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2017.3 本试卷分第 I 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 8 页。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考试结束 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 I 卷(共 36 分) 一、(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凭高俯望云湖,只见一湾碧波,若隐..若现地潜身在晨雾中,其安详静谧的神态,似乎还 在睡梦中。一道洁白的堤.岸,玉带般呈弧线向远方弯去,约束着一池安澜净水。堤下,①一 望无际的绿野中,散落着几处白墙黛瓦的古朴农舍,正随风飘来温馨的声声鸡鸣。空中觅食 的一群群白鹭,不断变幻着各种迷人的队形,悠闲地盘旋着;②不知发现了什么,又忽地从 天而降。散落在水面、树丛、③堤坝。这生态和谐、万类霜天竞自由 ...的诗情画面,沉醉了大 地,沉醉了日月。然而,当你走上堤坝,才会在绿树掩影 ....中,发现一道晶亮的水波正悄然远 去。那便是云湖泻出的纯净水 ...——④宜兴人民的饮用水源。 这深居太华山中的云湖,千百年来仰望着苍翠古木,(聆听/倾听)着竹林风语,翕.敛 着涓涓溪流,融天地日月于怀中。静若处子般终日飘浮着朵朵白云,禅意地波动着涟漪.。有 如太华纯洁的眼睛,洞悉着社会变迁。见证着山河沧桑,(守望/守护)着这方古老的土地。 于万物生长的节奏中,感知着大地的冷暖,虚怀若谷地默默(沉淀/沉潜)着历史岁月。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堤(tí) 纯净水 B.翕(xī) 若隐若现 C.澜(lán) 竞自由 D.漪(yī) 绿树掩影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聆听 守护 沉潜 B.倾听 守护 沉淀 C.倾听 守望 沉潜 D.聆听 守望 沉淀 3.文中画线处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家庭医生的出现,使得普通家庭可望而不可即的高端医疗服务登堂入室 ....,给普通人 家 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却没有增加他们的经济负担。 B.他们这些同学,虽然都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但经过若干年打拼,有的大红大紫成 为 明星,有的则灰头土脸 ....,地位和身价已是天壤之别。 C.徜徉在秀色可餐 ....的山水间。从上屋场到铜像广场,再到秀拔的韶峰,我仿佛看到了一幅 游子披一袭风尘,在袅袅的炊烟下归来的画图。 D.“撸起袖子加油干”已成为 2017 年的流行语,受此鼓舞,各行各业的人们无不以枕. 戈. 待旦..的精神,投入到新一轮生活和工作中去。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电子论坛”是一种网络信息服务系统,其基本表现形式是网友在论坛规划出来的 公 共电子白板上发帖、回帖并进行讨论,具有极强的交互性
B.舆论认为,“中国梦”鼓励每个人不仅敢于构想国家的未来,也敢于构想自己的未来 而且,中国青年已展示出对未来的憧憬,开始为梦想奋斗。 C.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总决赛上,武亦姝历经三轮比拼,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夺 得冠军。观众认为,武亦姝的水平达到了大学本科生行列 D.北京冬奥会的标识将中国文化、体育和奧林匹克精神相融合在一起。它既展现了冬季 运动的活力与激情,又传递出中国文化深厚内敛的独特魅力。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子曰《诗》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它暗示着先秦诗文化从西周时期礼乐文化向 春秋战国时期士人文化、儒学文化的重要转型,体现了“礼崩乐坏”“王纲解纽”的时代征 候,同时也是华夏诗性、诗化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古老标本,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经学 与诗学历史性融会的具体表征,“原道”“征圣”“宗经”精神的生动体现,也是儒家学说与 儒家诗学言说格局、言说路向、言说方式的重要范式。试问,六经之中,何以只有“子曰《诗》 云”积淀为成语,而没有生成“子曰《书》云”之类的成语? 《论语》开创以“子曰”起言之先例。《论语》记载孔子的话,基本采取以“子曰”为 中心的这样两种形式:单纯的“子曰”和针对于某人提问的“子曰”。这两种形式在表现上 有很大区别,前者相当于独白,后者才类似于问与答:前者的具体语境基本被省略掉了 后者则部分地保存了当时的语境。从全篇看,前者出现的频率远高于后者。《论语》的问答 形式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对话”,所以《论语》基本上是“子曰”式权威独白性质的。有学 者指出。孔子时代原来那种一体化的官方意识形态,尽管已经支离破碎,私学已经兴起,但 比较成系统并有较大影响、能与儒学分庭抗礼的学说却还未产生。在这样的文化空间之中弥 散的还是宗周礼乐文化的碎片。孔子作为第一个试图将这些碎片重新组合为一个整体的士人 思想家,其言说方式就必然充分显示一个“立法者”的特点:单向度的、传教式的或自言自 语式的 不仅如此,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言必称某某,大多内含某种心理值较高的情结。 《论语》频频出现的“子曰”,也同时体现了儒学门生对先师“执弟子礼甚恭”的敬重和儒 家一以贯之的“畏圣人之言”的敬畏。文化人类学告诉我们,在原始交感巫术思维的作用下, 幼稚的童年以及人类的早年往往热衷于对权威之言的直接引用以获得心理与精神助力。不托 之“子曰”则显得其道不尊,其说不灵。钱穆先生指出:“中国学术具最大权威者凡二: 曰孔子,一日《六经》。……则《六经》之内容,及孔子与《六经》之关系,终不可不一先 论也。” 《诗》经,堪称六经之首。故“《诗》云”的分量自不待言。除《左传》《礼记》外, “《诗》云”在《论语》《孟子》特别是《荀子》等著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和典型。以“《诗》 云”起言或结言的格式,显然是一种文化策略。先秦儒学三圣不约而同地以“《诗》云”起 言,《诗》才有可能被后儒抬升为“经”,才会形成后世“依经立义”与“征圣”“宗经”的 历史文化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诗》云”在言说范式上是对“子曰”的一次启示,“子 曰”则是对“《诗》云”言说方式的演绎与发扬光大,“子曰”与“《诗》云”一脉相承,故 而最终黏合到一起。孔子以《诗》设教,开先秦诗学儒学化之先河;孟子解《诗》尚法,推 进了诗学儒学化之进程;荀子引《诗》证言,为先秦高度儒学化的诗学自两汉走向彻底的经 学化打下伏笔。 (摘编自魏家川《<诗>经的经典化》)
B.舆论认为,“中国梦”鼓励每个人不仅敢于构想国家的未来,也敢于构想自己的未 来。 而且,中国青年已展示出对未来的憧憬,开始为梦想奋斗。 C.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总决赛上,武亦姝历经三轮比拼,一路过关斩将,最终 夺 得冠军。观众认为,武亦姝的水平达到了大学本科生行列。 D.北京冬奥会的标识将中国文化、体育和奥林匹克精神相融合在一起。它既展现了冬 季 运动的活力与激情,又传递出中国文化深厚内敛的独特魅力。 二、(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子曰《诗》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它暗示着先秦诗文化从西周时期礼乐文化向 春秋战国时期士人文化、儒学文化的重要转型,体现了“礼崩乐坏”“王纲解纽”的时代征 候,同时也是华夏诗性、诗化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古老标本,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经学 与诗学历史性融会的具体表征,“原道”“征圣”“宗经”精神的生动体现,也是儒家学说与 儒家诗学言说格局、言说路向、言说方式的重要范式。试问,六经之中,何以只有“子曰《诗》 云”积淀为成语,而没有生成“子曰《书》云”之类的成语? 《论语》开创以“子曰”起言之先例。《论语》记载孔子的话,基本采取以“子曰”为 中心的这样两种形式:单纯的“子曰”和针对于某人提问的“子曰”。这两种形式在表现上 有很大区别,前者相当于独白,后者才类似于问与答;前者的具体语境基本被省略掉了,而 后者则部分地保存了当时的语境。从全篇看,前者出现的频率远高于后者。《论语》的问答 形式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对话”,所以《论语》基本上是“子曰”式权威独白性质的。有学 者指出。孔子时代原来那种一体化的官方意识形态,尽管已经支离破碎,私学已经兴起,但 比较成系统并有较大影响、能与儒学分庭抗礼的学说却还未产生。在这样的文化空间之中弥 散的还是宗周礼乐文化的碎片。孔子作为第一个试图将这些碎片重新组合为一个整体的士人 思想家,其言说方式就必然充分显示一个“立法者”的特点:单向度的、传教式的或自言自 语式的。 不仅如此,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言必称某某,大多内含某种心理值较高的情结。 《论语》频频出现的“子曰”,也同时体现了儒学门生对先师“执弟子礼甚恭”的敬重和儒 家一以贯之的“畏圣人之言”的敬畏。文化人类学告诉我们,在原始交感巫术思维的作用下, 幼稚的童年以及人类的早年往往热衷于对权威之言的直接引用以获得心理与精神助力。不托 之“子曰”则显得其道不尊,其说不灵。钱穆先生指出:“中国学术具最大权威者凡二:一 曰孔子,一曰《六经》。……则《六经》之内容,及孔子与《六经》之关系,终不可不一先 论也。” 《诗》经,堪称六经之首。故“《诗》云”的分量自不待言。除《左传》《礼记》外, “《诗》云”在《论语》《孟子》特别是《荀子》等著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和典型。以“《诗》 云”起言或结言的格式,显然是一种文化策略。先秦儒学三圣不约而同地以“《诗》云”起 言,《诗》才有可能被后儒抬升为“经”,才会形成后世“依经立义”与“征圣”“宗经”的 历史文化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诗》云”在言说范式上是对“子曰”的一次启示,“子 曰”则是对“《诗》云”言说方式的演绎与发扬光大,“子曰”与“《诗》云”一脉相承,故 而最终黏合到一起。孔子以《诗》设教,开先秦诗学儒学化之先河;孟子解《诗》尚法,推 进了诗学儒学化之进程;荀子引《诗》证言,为先秦高度儒学化的诗学自两汉走向彻底的经 学化打下伏笔。 (摘编自魏家川《<诗>经的经典化》)
6.关于“子曰《诗》云”,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子曰《诗》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儒学、经学与诗学融会的具体表征,故积淀 为成语,并对中国文化一直有重要影响。 B.“子曰《诗》云”在形式上显示了先秦诗文化从西周时期礼乐文化向春秋战国时期士人 文化、儒学文化的重要转型 C.“子曰《诗》云”所反映的是“礼崩乐坏”“王纲解纽”的时代内容,是华夏诗性、诗化 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古老标本。 D.“子曰《诗》云”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原道”“征圣”“宗经”精神,是儒家学说与 儒家诗学言说诸方面的重要范式 7.下列关于“子曰”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子曰”是《论语》首创的言说方式,《论语》中单纯的独自性质的“子曰”出现频率远 高于问答式“子曰”,因而也更具有权威性。 B.《论语》采用以“子曰”为中心的言说形式,这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地位和一个“立法者” 单向度的、传教式的或自言自语式的语言特点。 C.“子曰”在《论语》中频频出现,内含着儒学门生对先师“执弟子礼甚恭”的敬重心 理和儒家一以贯之的“畏圣人之言”的敬畏心理 D.儒生托言“子曰”以显其道尊,完全体现了其某种心理值较高的情结,也体现了原始交 感巫术思维对幼稚的童年和人类的早年的作用。 8.根据原文,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所处的时代,曾为官方意识形态的西周礼乐文化已支离破碎,孔子是第一个试图 将这些礼乐文化碎片重新组合成一个整体的士人思想家 B.钱穆先生认为,孔子和《六经》是“中国学术具最大权威者”,而中国学术研究要解决 的核心问题,就是《六经》的内容及孔子与《六经》的关系。 C.先秦儒学三圣孔子、孟子、荀子均以“《诗》云”起言,是《诗》被确立为“经”书及 后世“依经立义”与“征圣”“宗经”历史文化局面形成的前提条件。 D.“子曰”与“《诗》云”一脉相承,后者在言说范式上为前者提供了启示,而前者又演绎 与发扬光大了后者的言说方式,这使两者最终联结在一起 三、(每小置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史昭,合肥人。永乐初,积功至都指挥佥事。八年充总兵官,镇凉州。大军老的先与 千户處保作乱處保败煮的就抚上书意其必叛状未顺的茱果叛。昭与都指挥满都等击 仁宗立,进都督佥事。上言西宁风俗鄙悍,请设学校如中土。报可。宣德初,昭以卫军 守御,不暇屯种,其家属愿力田者七百七十余人,上请俾耕艺,收其赋以足军食。从之。五 年,曲先卫都指挥使散即思邀劫西域使臣,昭率参将赵安偕中官王安、王瑾讨之。长驱至曲 先,散即思望风遁,擒其党答答不花等,获男女三百四十人,马驼牛羊三十余万。威震塞外。 捷闻,玺书慰劳,赏赉加等 七年春,以征西将军镇宁夏。孛的达里麻犯边,遣兵击之。至阔台察军,俘获甚众。进 都督同知。正统初,昭以宁夏孤悬河外,东抵绥德二千里,旷远难守,请于花马池筑哨马营, 增设烽堠,直接哈刺兀速之境。边备大固。寻进右都督。时阿台、朵儿只伯数寇边。诏昭与 甘肃守将蒋贵、赵安进剿。并无功,被诏切责,贬都督佥事。三年复右都督,八年以老召还
6.关于“子曰《诗》云”,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子曰《诗》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儒学、经学与诗学融会的具体表征,故积淀 为成语,并对中国文化一直有重要影响。 B.“子曰《诗》云”在形式上显示了先秦诗文化从西周时期礼乐文化向春秋战国时期士 人 文化、儒学文化的重要转型。 C.“子曰《诗》云”所反映的是“礼崩乐坏”“王纲解纽”的时代内容,是华夏诗性、诗化 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古老标本。 D.“子曰《诗》云”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原道”“征圣”“宗经”精神,是儒家学说与 儒家诗学言说诸方面的重要范式。 7.下列关于“子曰”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子曰”是《论语》首创的言说方式,《论语》中单纯的独自性质的“子曰”出现频率远 高于问答式“子曰”,因而也更具有权威性。 B.《论语》采用以“子曰”为中心的言说形式,这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地位和一个“立法 者” 单向度的、传教式的或自言自语式的语言特点。 C.“子曰”在《论语》中频频出现,内含着儒学门生对先师“执弟子礼甚恭”的敬重心 理和儒家一以贯之的“畏圣人之言”的敬畏心理。 D.儒生托言“子曰”以显其道尊,完全体现了其某种心理值较高的情结,也体现了原始 交 感巫术思维对幼稚的童年和人类的早年的作用。 8.根据原文,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所处的时代,曾为官方意识形态的西周礼乐文化已支离破碎,孔子是第一个试 图 将这些礼乐文化碎片重新组合成一个整体的士人思想家。 B.钱穆先生认为,孔子和《六经》是“中国学术具最大权威者”,而中国学术研究要解决 的核心问题,就是《六经》的内容及孔子与《六经》的关系。 C.先秦儒学三圣孔子、孟子、荀子均以“《诗》云”起言,是《诗》被确立为“经”书及 后世“依经立义”与“征圣”“宗经”历史文化局面形成的前提条件。 D.“子曰”与“《诗》云”一脉相承,后者在言说范式上为前者提供了启示,而前者又演绎 与发扬光大了后者的言说方式,这使两者最终联结在一起。 三、(每小置 3 分。共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史昭,合肥人。永乐..初,积功至都指挥佥事。八年充 ...总兵官,镇凉州。土军老的罕先与 千户虎保作乱虎保败老的罕就抚昭上书言其必叛状未至而老的军果叛。昭与都指挥满都等击 平之。移镇西宁。 仁宗..立,进都督佥事。上言西宁风俗鄙悍,请设学校如中土..。报可。宣德..初,昭以卫军 守御,不暇屯种,其家属愿力田者七百七十余人,上请俾耕艺,收其赋以足军食。从之。五 年,曲先卫都指挥使散即思邀劫西域..使臣,昭率参将赵安偕中官王安、王瑾讨之。长驱至曲 先,散即思望风遁,擒其党答答不花等,获男女三百四十人,马驼牛羊三十余万。威震塞外。 捷闻.,玺书慰劳,赏赉加等。 七年..春,以征西将军镇宁夏。孛的达里麻犯边,遣兵击之。至阔台察军,俘获甚众。进 都督同知。正统..初,昭以宁夏孤悬河外,东抵.绥德二千里,旷远难守,请于花马池筑哨马营, 增设烽堠,直接哈刺兀速之境。边备大固。寻进右都督。时阿台、朵儿只伯数寇边。诏昭与 甘肃守将蒋贵、赵安进剿。并无功,被诏切责,贬都督佥事。三年复右都督,八年以老召还
明年卒 昭居宁夏十二年,老成持重,兵政修举,亦会敌势衰弱,边境得无事。兵部尚书王骥、 宁夏参将王荣尝举其过。朝议,以昭守边久,习兵事,不易也。而与昭并为边将最久、有勋 绩可称者,都督同知刘昭镇西宁二十年,都指挥李达镇洮州至四十年。并为蕃汉所畏服 赞曰:时平则将略无由见。或绾符出镇,守疆御侮,著有劳效,以功名终,亦足尚矣。 (选自《明史·史昭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八年充总兵官 充:担任 B.捷闻,玺书慰劳 闻:听说 C.东抵绥德二千里 抵:到达 D.时平则将略无由见 见:通“现”,表现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宗是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皇 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B.西域、中土均为地理名词,其中,西域是汉代以后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中 土,则指中原地区 C.永乐、宣德、正统等均为用帝王年号纪年,文中的“八年、七年春”即指永乐八年、 宣德七年春 D.“赞”,又叫“论赞”,即史论。在史书中对此有不同的称谓,如《史记》称“太史公曰”, 《聊斋志异》称“异史氏曰”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土军老的罕先与千户虎保作乱/虎保败老的罕/就抚/昭上书言其必叛状/未至 而老的罕果叛 B.土军老的罕先与千户虎保作乱/虎保败/老的罕就抚/昭上书言其必叛状/未至 而老的罕果叛 C.土军老的罕先与千户虎保作乱/虎保败/老的罕就抚/昭上书/言其必叛状/未至 而老的罕果叛 D.土军老的罕先与千户虎保作乱/虎保败/老的罕就抚/昭上书言其必叛/状未至 而老的罕果叛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乐年间,史昭因战功卓著,先后被提升为都指挥佥事和总兵官。他在镇守凉州时平 定了土军老的罕和虎保的叛乱 B.史昭驻防西宁时,因戍守将士无暇耕种土地,便向朝廷请求允许随军家属愿意耕田者耕 种土地以补充军粮,得到朝廷的应允。 C史昭驻防宁夏时因宁夏孤悬河外,经向朝廷请求,增设了哨马营和烽火台,大大巩固 了边防,史昭也很快被提拔为右都督。 D.史昭曾被兵部尚书王骥等检举,但朝议认为他戍守边境长久。光镇守西宁就长达20年, 又加熟悉带兵打仗,就没有更换他。- 第l|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明年卒: 昭居宁夏十二年,老成持重,兵政修举,亦会敌势衰弱,边境得无事。兵部尚书王骥、 宁夏参将王荣尝举其过。朝议,以昭守边久,习兵事,不易也。而与昭并为边将最久、有勋 绩可称者,都督同知刘昭镇西宁二十年,都指挥李达镇洮州至四十年。并为蕃汉所畏服。 赞.曰:时平则将略无由见.。或绾符出镇,守疆御侮,著有劳效,以功名终,亦足尚矣。 (选自《明史·史昭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八年充.总兵官 充:担任 B.捷闻.,玺书慰劳 闻:听说 C.东抵.绥德二千里 抵:到达 D.时平则将略无由见. 见:通“现”,表现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宗是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皇 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B.西域、中土均为地理名词,其中,西域是汉代以后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 中 土,则指中原地区。 C.永乐、宣德、正统等均为用帝王年号纪年,文中的“八年、七年春”即指永乐八年、 宣德七年春。 D.“赞”,又叫“论赞”,即史论。在史书中对此有不同的称谓,如《史记》称“太史公曰”, 《聊斋志异》称“异史氏曰”。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土军老的罕先与千户虎保作乱/虎保败老的罕/就抚/昭上书言其必叛状/未至 / 而老的罕果叛 B.土军老的罕先与千户虎保作乱/虎保败/老的罕就抚/昭上书言其必叛状/未至 / 而老的罕果叛 C.土军老的罕先与千户虎保作乱/虎保败/老的罕就抚/昭上书/言其必叛状/未 至 而老的罕果叛 D.土军老的罕先与千户虎保作乱/虎保败/老的罕就抚/昭上书言其必叛/状未至 / 而老的罕果叛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乐年间,史昭因战功卓著,先后被提升为都指挥佥事和总兵官。他在镇守凉州时 平 定了土军老的罕和虎保的叛乱。 B.史昭驻防西宁时,因戍守将士无暇耕种土地,便向朝廷请求允许随军家属愿意耕田者耕 种土地以补充军粮,得到朝廷的应允。 C 史昭驻防宁夏时因宁夏孤悬河外,经向朝廷请求,增设了哨马营和烽火台,大大巩固 了边防,史昭也很快被提拔为右都督。 D.史昭曾被兵部尚书王骥等检举,但朝议认为他戍守边境长久。光镇守西宁就长达 20 年, 又加熟悉带兵打仗,就没有更换他。资*源%库 第 II 卷(共 114 分) 四、(24 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诏昭与甘肃守将蒋贵、赵安进剿。并无功,被诏切责,贬都督佥事。(5分) 译文 (2)昭居宁夏十二年,老成持重,兵政修举,亦会敌势衰弱,边境得无事。(5分) 译文: 4.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8分)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其 杜甫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1)这首诗的前四句是怎样抒写送别之情的?请简析。(4 (2)请赏析这首诗的结尾两句中“独”“残”两字的妙处。(4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在《劝学》中,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等一组比喻,论证了“ 的道理。 (2)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用“ 两句描写了春天鸟儿们充 满生机与情趣的活动。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两句,收束了 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五、(12分)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刚过去的春节,不仅搅动着中国人心中浓浓的乡愁,也带动全世界进入中国的“春节时 间”。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中国年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背后蕴藏着独特的价值诉求。春节 之所以能吸引不同国家的不同群体,①。在国外,许多人对春联感兴趣,但更中意“总把新 桃换旧符”的美好愿景;许多人爱吃饺子,②。和谐、团圆、重视家庭,中国人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中国文化对幸福美满的想象,正成为许多外国人新的精神追求 17.根据提示补写对联并说出补写部分的含意。(4分) 清朝有名的翰林院大学士周起谓为官之后,一日,路遇曾经教过他的私塾先生。先生见 到周起谓便生出一联“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过孔子”。“珠子”与“朱子”谐音,此处指 朱熹。眼珠子长得高过鼻子,意为学生周起谓的地位比他还高。周起谓稍作思考,对出下联 “眉先生,须后生,(1) 同样取自五观的生理特点,对得工整有力,实为绝对。 (2)含意是 18.阅读下面一则消息,就记者报道的事件发表自己的评论,不超过80个字。(4分) 安徽大学磬苑校区杏园学生公寓1612宿舍窗子却“关不上”了。学生们也不忍心关 l1月20日,记者在宿舍里看到,房间左侧向外推开的窗户顶部连杆上,有一个巴掌大小的 鸟巢,半倚着顶部的玻璃,里面窝着三只小雏鸟,十分显眼。为了呵护这些鸟儿,1612宿 舍的4位同学已有两个月没碰过窗户了,虽然寒冬来临,他们也决定绝不关窗,任由寒风吹 拂,以给“新邻居”长大的时间 六、(18分)
(1)诏昭与甘肃守将蒋贵、赵安进剿。并无功,被诏切责,贬都督佥事。(5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昭居宁夏十二年,老成持重,兵政修举,亦会敌势衰弱,边境得无事。(5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8 分)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其一) 杜甫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1)这首诗的前四句是怎样抒写送别之情的?请简析。(4 分) (2)请赏析这首诗的结尾两句中“独”“残”两字的妙处。(4 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荀子在《劝学》中,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等一组比喻,论证了“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的道理。 (2)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春天鸟儿们充 满生机与情趣的活动。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 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五、(12 分)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4 分) 刚过去的春节,不仅搅动着中国人心中浓浓的乡愁,也带动全世界进入中国的“春节时 间”。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中国年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背后蕴藏着独特的价值诉求。春节 之所以能吸引不同国家的不同群体,①。在国外,许多人对春联感兴趣,但更中意“总把新 桃换旧符”的美好愿景;许多人爱吃饺子,②。和谐、团圆、重视家庭,中国人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中国文化对幸福美满的想象,正成为许多外国人新的精神追求。 17.根据提示补写对联并说出补写部分的含意。(4 分) 清朝有名的翰林院大学士周起谓为官之后,一日,路遇曾经教过他的私塾先生。先生见 到周起谓便生出一联“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过孔子”。“珠子”与“朱子”谐音,此处指 朱熹。眼珠子长得高过鼻子,意为学生周起谓的地位比他还高。周起谓稍作思考,对出下联 “眉先生,须后生,(1)__________”。同样取自五观的生理特点,对得工整有力,实为绝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含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下面一则消息,就记者报道的事件发表自己的评论,不超过 80 个字。(4 分) 安徽大学磬苑校区杏园学生公寓 1612 宿舍窗子却“关不上”了。学生们也不忍心关。 11 月 20 日,记者在宿舍里看到,房间左侧向外推开的窗户顶部连杆上,有一个巴掌大小的 鸟巢,半倚着顶部的玻璃,里面窝着三只小雏鸟,十分显眼。为了呵护这些鸟儿,1612 宿 舍的 4 位同学已有两个月没碰过窗户了,虽然寒冬来临,他们也决定绝不关窗,任由寒风吹 拂,以给“新邻居”长大的时间。 六、(18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