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2019届上学期高三期末考试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了“知行合一”思想。 “知行之体本来如是”,即知与行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在王守仁看来,“知而不 行,只是未知”,他举例说,一个人只有已经孝敬父母、敬爱兄长,才称得上真 正知道孝与悌的含义。也就是说,知必须通过行才能知,行必须通过知才能行。 知而不行,其实不算真正知。王守仁还把“知行本体”与“心之本体”联系起来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 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既然“知行本体”就是“心之本体”,那也就 是“自然会知”“不假外求”的良知。也就是说,“知”是“良知”的自我体认, “行”是“良知”的落实。 “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即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王守仁说:“知是行 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凡谓之行者,只是着实 去做这件事。若着实做学问思辨的工夫,则学问思辨亦便是行矣。”这是强调知 指导行、行实践知,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结果。这里提到的“学问思辨行 就是《中庸》提出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王守仁用一个“做”字把 前四者都纳入“行”的范畴。他的理由是,行离不开知,因为“若行而不能明觉 精察,便是冥行”;同样,知也离不开行,因为“知而不能真切笃实,便是妄想” 这就是“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 知行是一事之两面,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觉悟理解的方面叫做知,切实 用力的方面叫做行,两者是不能分开的 “知行之合一并进”,即知与行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在朱熹、陈淳等人的著述 中,偶有提及“知行常相须”。但是他们所说的“相须”“并进”还是把知与行 作为两个主体。王守仁的“知行之合一并进”则把知与行作为一个主体,明确指 出:“知行之合一并进而不可以分为两节事矣。”王守仁“知行之合一并进”论 其理论根源就是他强调的“心理合一”。在“心理合一”理论指导下,他认为 “欲行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王守仁还援用一些为生活实践所证明了的 经验常识来论证他“知行之合一并进”的作用。如“路歧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 而后知”“学射,则必张弓挟矢,引满中的;学书,则必伸纸执笔,操觚染翰” 也就是强调不论走坎坷的道路,还是射箭、写字,都必须亲身经历才能有切实体 (宋建晓《王守仁“知行合一”思想的独特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知行本为一体,知通过行才能知,行通过知才能行。知而不行,并非真知。 B.“知行本体”中的“知”是对良知的自我体认,“行”是对良知的具体落实 C.知行是一事之两面,正所谓“行之真切笃实为知,知之明觉精察为行 D.“知行之合一并进”论源于“心理合一”的理论,它把知与行作为一个主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王守仁“知行合一”思想的内涵,层次分明,思路清晰。 B.第二段论述了“知行本为一体”的观点,采用了总分式结构,从两个方面展 开 C.文章大量引用王守仁的原话,加以阐释评析,论述透彻,增强了论证力度
山东省泰安市 2019 届上学期高三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了“知行合一”思想。 “知行之体本来如是”,即知与行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在王守仁看来,“知而不 行,只是未知”,他举例说,一个人只有已经孝敬父母、敬爱兄长,才称得上真 正知道孝与悌的含义。也就是说,知必须通过行才能知,行必须通过知才能行。 知而不行,其实不算真正知。王守仁还把“知行本体”与“心之本体”联系起来: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 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既然“知行本体”就是“心之本体”,那也就 是“自然会知”“不假外求”的良知。也就是说,“知”是“良知”的自我体认, “行”是“良知”的落实。 “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即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王守仁说:“知是行 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凡谓之行者,只是着实 去做这件事。若着实做学问思辨的工夫,则学问思辨亦便是行矣。”这是强调知 指导行、行实践知,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结果。这里提到的“学问思辨行”, 就是《中庸》提出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王守仁用一个“做”字把 前四者都纳入“行”的范畴。他的理由是,行离不开知,因为“若行而不能明觉 精察,便是冥行”;同样,知也离不开行,因为“知而不能真切笃实,便是妄想”。 这就是“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 知行是一事之两面,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觉悟理解的方面叫做知,切实 用力的方面叫做行,两者是不能分开的。 “知行之合一并进”,即知与行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在朱熹、陈淳等人的著述 中,偶有提及“知行常相须”。但是他们所说的“相须”“并进”还是把知与行 作为两个主体。王守仁的“知行之合一并进”则把知与行作为一个主体,明确指 出:“知行之合一并进而不可以分为两节事矣。”王守仁“知行之合一并进”论, 其理论根源就是他强调的“心理合一”。在“心理合一”理论指导下,他认为 “欲行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王守仁还援用一些为生活实践所证明了的 经验常识来论证他“知行之合一并进”的作用。如“路歧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 而后知”“学射,则必张弓挟矢,引满中的;学书,则必伸纸执笔,操觚染翰”, 也就是强调不论走坎坷的道路,还是射箭、写字,都必须亲身经历才能有切实体 会。 (宋建晓《王守仁“知行合一”思想的独特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知行本为一体,知通过行才能知,行通过知才能行。知而不行,并非真知。 B.“知行本体”中的“知”是对良知的自我体认,“行”是对良知的具体落实。 C.知行是一事之两面,正所谓“行之真切笃实为知,知之明觉精察为行”。 D.“知行之合一并进”论源于“心理合一”的理论,它把知与行作为一个主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王守仁“知行合一”思想的内涵,层次分明,思路清晰。 B.第二段论述了“知行本为一体”的观点,采用了总分式结构,从两个方面展 开。 C.文章大量引用王守仁的原话,加以阐释评析,论述透彻,增强了论证力度
D.文章引述朱熹等人的言论,通过正反对比,论证“知行合一”理论的独特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行离不开知,“妄想”和“冥行”,都算不上王守仁“知行合一”思想的 知”和“行 B.在王守仁看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即是“行”,与“笃行”并列 纯属多余。 C.“学射”和“学书”必须亲生经历才能有切身体会,由此可见,“行”比 知”更重要。 D.《尚书》的“知易行难”和孙中山的“知难行易”,都不如“知行合一”的 观点合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行为艺术的自行车 陈凤群 唧唧啾啾……唧唧啾啾· 小区门前那棵大榕树下常有鸟鸣,那是一辆自行车在欢歌。 一天,榕树下来了一位姓周的理发师傅。周师傅那辆自行车上挂满了竹篾编织的 各色鸟儿,铃铛发出的声音像鸟鸣。小区的老头、老太太每天带着牙牙学语的小 孩儿驻扎在这里,悠闲地唠嗑。放了散羊的小孩儿趣味盎然地看看这只鸟摸摸那 只雀,时不时去按按自行车的铃铛,鸟鸣声就袅袅绕树三匝。周师傅呢?只当没 见,任由小孩儿闹腾 那天下班,我没有如常见到周师傅。听不到熟悉的鸟鸣声,看不到熟悉的竹篾鸟, 我怅然若失。 走了,到别的小区去啦。一位老伯告诉我。 几天后,我参加一个人口普查活动,每天利用休息时间到小城各个住宅小区登记 住户情况。步履匆匆,心情匆匆,经过那棵大榕树时,我再也没闲情去惆怅那竹 篾鸟了 个周六早晨,我到圆和小区进行人口普查。 妹子,妹子…刚到小区门庭,有人在背后拽我的自行车。我扭头一看,乐了, 竟然是周师傅。周师傅在小区门前一棵紫荆花树下扎营了,顺着他的手指,我见 到那辆挂满竹篾鸟的自行车耀眼地停在紫荆花树下 周师傅见我迈步要走,一把握住我的手,急切地说,妹子,我想请你帮忙留意 个人 周师傅要我留意的人是个十四五岁的少年。少年生活在小城里,具体住哪个小区, 叫什么名字,周师傅一概不知。这个少年该不是周师傅和哪个女人的私生子吧? 看着周师傅红着黝黑的脸赧赧的表情,我轻笑一声 进了圆和小区,遇上十来岁的少年,我都仔细看一眼。忙了一上午,我没有留意 到周师傅描述的那个少年。走出圆和小区大门时,看到周师傅翘首企盼,我朝他 摇了摇头,周师傅黝黑发亮的脸膛瞬间便黯淡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我于心不忍,连忙走过去为周师傅按响铃铛招揽生意,告诉 他明天去普查最后一个小区下河小区,到时再留意找找。 次日一早,当我赶到下河小区时,周师傅已经驻扎在小区大门旁了,那辆挂满竹 篾鸟的自行车又在唧唧啾啾欢唱着
D.文章引述朱熹等人的言论,通过正反对比,论证“知行合一”理论的独特之 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行离不开知,“妄想”和“冥行”,都算不上王守仁“知行合一”思想的 “知”和“行”。 B.在王守仁看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即是“行”,与“笃行”并列 纯属多余。 C.“学射”和“学书”必须亲生经历才能有切身体会,由此可见,“行”比 “知”更重要。 D.《尚书》的“知易行难”和孙中山的“知难行易”,都不如“知行合一”的 观点合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行为艺术的自行车 陈凤群 唧唧啾啾……唧唧啾啾…… 小区门前那棵大榕树下常有鸟鸣,那是一辆自行车在欢歌。 一天,榕树下来了一位姓周的理发师傅。周师傅那辆自行车上挂满了竹篾编织的 各色鸟儿,铃铛发出的声音像鸟鸣。小区的老头、老太太每天带着牙牙学语的小 孩儿驻扎在这里,悠闲地唠嗑。放了散羊的小孩儿趣味盎然地看看这只鸟摸摸那 只雀,时不时去按按自行车的铃铛,鸟鸣声就袅袅绕树三匝。周师傅呢?只当没 见,任由小孩儿闹腾。 那天下班,我没有如常见到周师傅。听不到熟悉的鸟鸣声,看不到熟悉的竹篾鸟, 我怅然若失。 走了,到别的小区去啦。一位老伯告诉我。 几天后,我参加一个人口普查活动,每天利用休息时间到小城各个住宅小区登记 住户情况。步履匆匆,心情匆匆,经过那棵大榕树时,我再也没闲情去惆怅那竹 篾鸟了。 一个周六早晨,我到圆和小区进行人口普查。 妹子,妹子……刚到小区门庭,有人在背后拽我的自行车。我扭头一看,乐了, 竟然是周师傅。周师傅在小区门前一棵紫荆花树下扎营了,顺着他的手指,我见 到那辆挂满竹篾鸟的自行车耀眼地停在紫荆花树下. 周师傅见我迈步要走,一把握住我的手,急切地说,妹子,我想请你帮忙留意一 个人…… 周师傅要我留意的人是个十四五岁的少年。少年生活在小城里,具体住哪个小区, 叫什么名字,周师傅一概不知。这个少年该不是周师傅和哪个女人的私生子吧? 看着周师傅红着黝黑的脸赧赧的表情,我轻笑一声。 进了圆和小区,遇上十来岁的少年,我都仔细看一眼。忙了一上午,我没有留意 到周师傅描述的那个少年。走出圆和小区大门时,看到周师傅翘首企盼,我朝他 摇了摇头,周师傅黝黑发亮的脸膛瞬间便黯淡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我于心不忍,连忙走过去为周师傅按响铃铛招揽生意,告诉 他明天去普查最后一个小区下河小区,到时再留意找找。 次日一早,当我赶到下河小区时,周师傅已经驻扎在小区大门旁了,那辆挂满竹 篾鸟的自行车又在唧唧啾啾欢唱着
下河小区的情况同样让周师傅失望。 人口普查工作结束后,我再没有见到周师傅 转眼一秋。 这天傍晚回家,小区门卫告诉我周师傅在榕树下等我很久了。 找到啦!我找到那少年啦!周师傅一见我就激动地喊着 全城的小区査找无果后,周师傅就地毯式逐个零散居民点摆摊剃头去査找,终于 在一个城中村找到了少年。周师傅告诉我,少年父母离异后就随母亲搬离了小区 在这个城中村租房子住。 恭喜周师傅,你终于父子团圆、一家团聚啦!望着神采飞扬的周师傅,我高兴地 说 周师傅急了,说什么呢?他不是我儿子! 周师傅告诉我,少年原来是一个自闭症患者。一次周师傅在一个广场开档剃头时, 少年骑着自行车来了,不声不响坐上了理发椅。周师傅感觉少年有些不对劲,剃 头时就左一句又一句和少年打趣,可无论周师傅怎么说怎么逗他,少年就是木然 着脸一声不吭。少年走后,周师傅发现少年落下了自行车。一个前来剃头的老人 告诉周师傅,少年的父母闹离婚闹了三年,少年患自闭症三年。这三年里,少年 因为患有自闭症不能上学,经常骑着一辆自行车在街上晃荡。这三年里,少年不 会笑,不和任何人说话,只跟家里养的一只画眉鸟说鸟语。本来少年剃头那天, 我要结束剃头生涯回老家陪伴老伴的,现在找着少年了。我终于可以安心回家喽! 我以为少年当天会回来取回他的自行车,可是第二天第三天,我在原地摆摊一个 月了,少年始终没有露脸,那位知情的老人也没露脸。少年心里只有鸟只和鸟说 话,我就在自行车上挂满自己编织的鸟儿,在铃铛里安装了机关把铃声设置成鸟 鸣声,然后满城小区去摆摊剃头招引少年注意……说到最后,周师傅咧嘴笑得像 个孩子,当少年看到他的那辆自行车挂满竹篾鸟、铃声变成了鸟鸣声时,是多么 惊喜啊!嘿嘿,周师傅朝我绽开了一个大大的笑脸!那笑容,多么阳光,多么灿 烂!(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前三段描写了有关“行为艺术的自行车”的情景,既设置了悬念,又暗 示了小说的情节与少年儿童有关 B.“看着周师傅红着黝黑的脸赧赧的表情,我轻笑一声”,这句话意味深长, 坚定了“我”对少年身份的看法,使小说情节有了波澜。 C.小说中用“扎营”“驻扎”描写周师傅每到一处的动作行为,夸张地写出了 周师傅为寻找少年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 D.小说既叙述描写了周师傅寻找少年的经历,也叙写了少年因患自闭症走失的 过程,表现了上一代的不和谐必将给后代造成伤害的主题。 5.请赏析小说结尾处画线的部分。(6分) 6.“我”这一形象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 人工智能的方兴未艾,让“家教机器人”逐渐从梦想照进现实 如今的“家教机器人”具有各种各样的功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回答孩子不 少疑问。在选购智能“家教机器人”的受访家长中,看重其定制化、私人化配套 学习方案的有50.20%,重视解答多学科问题的有50%,认为它能够实现家庭内
下河小区的情况同样让周师傅失望。 人口普查工作结束后,我再没有见到周师傅。 转眼一秋。 这天傍晚回家,小区门卫告诉我周师傅在榕树下等我很久了。 找到啦!我找到那少年啦!周师傅一见我就激动地喊着。 全城的小区查找无果后,周师傅就地毯式逐个零散居民点摆摊剃头去查找,终于 在一个城中村找到了少年。周师傅告诉我,少年父母离异后就随母亲搬离了小区 在这个城中村租房子住。 恭喜周师傅,你终于父子团圆、一家团聚啦!望着神采飞扬的周师傅,我高兴地 说。 周师傅急了,说什么呢?他不是我儿子! 周师傅告诉我,少年原来是一个自闭症患者。一次周师傅在一个广场开档剃头时, 少年骑着自行车来了,不声不响坐上了理发椅。周师傅感觉少年有些不对劲,剃 头时就左一句又一句和少年打趣,可无论周师傅怎么说怎么逗他,少年就是木然 着脸一声不吭。少年走后,周师傅发现少年落下了自行车。一个前来剃头的老人 告诉周师傅,少年的父母闹离婚闹了三年,少年患自闭症三年。这三年里,少年 因为患有自闭症不能上学,经常骑着一辆自行车在街上晃荡。这三年里,少年不 会笑,不和任何人说话,只跟家里养的一只画眉鸟说鸟语。本来少年剃头那天, 我要结束剃头生涯回老家陪伴老伴的,现在找着少年了。我终于可以安心回家喽! 我以为少年当天会回来取回他的自行车,可是第二天第三天,我在原地摆摊一个 月了,少年始终没有露脸,那位知情的老人也没露脸。少年心里只有鸟只和鸟说 话,我就在自行车上挂满自己编织的鸟儿,在铃铛里安装了机关把铃声设置成鸟 鸣声,然后满城小区去摆摊剃头招引少年注意……说到最后,周师傅咧嘴笑得像 个孩子,当少年看到他的那辆自行车挂满竹篾鸟、铃声变成了鸟鸣声时,是多么 惊喜啊!嘿嘿,周师傅朝我绽开了一个大大的笑脸!那笑容,多么阳光,多么灿 烂!(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前三段描写了有关“行为艺术的自行车”的情景,既设置了悬念,又暗 示了小说的情节与少年儿童有关。 B.“看着周师傅红着黝黑的脸赧赧的表情,我轻笑一声”,这句话意味深长, 坚定了“我”对少年身份的看法,使小说情节有了波澜。 C.小说中用“扎营”“驻扎”描写周师傅每到一处的动作行为,夸张地写出了 周师傅为寻找少年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 D.小说既叙述描写了周师傅寻找少年的经历,也叙写了少年因患自闭症走失的 过程,表现了上一代的不和谐必将给后代造成伤害的主题。 5.请赏析小说结尾处画线的部分。(6 分) 6.“我”这一形象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的方兴未艾,让“家教机器人”逐渐从梦想照进现实。 如今的“家教机器人”具有各种各样的功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回答孩子不 少疑问。在选购智能“家教机器人”的受访家长中,看重其定制化、私人化配套 学习方案的有 50.20%,重视解答多学科问题的有 50%,认为它能够实现家庭内
部教育、足不出户方便家长的有34.6%,喜欢它拥有海量教育资源的占30.8%。 “家教机器人”也已经出现在农村家庭。即使要花费几千元钱,一些农村家长也 不吝付出。 尽管“家教机器人”具有一定的辅助学习的功能,但它不能替代父母的陪伴。 “家教机器人”功能再强大,科技再发达,也仍然需要家长用灵魂和爱为孩子的 教育注入生命力。 再高明的“家教机器人”,和孩子们之间也只是一种人与工具的关系,孩子们的 情绪、情感,“家教机器人”难以感同身受,只能机械化、模式化地进行反馈, 做不到“想孩子们所想,急孩子们所急”。更何况,“家教机器人”如果使用不 当,很容易沦为一个高级玩具,这一点在乡村家庭表现得尤为突出 现代化的进程让一些人患上了“技术依赖症”,什么问题都指望通过科技手段来 解决。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光有知识的学习,还有精神世 界的发育和建设,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能缺位。 (摘编自杨朝清《“家教机器人”不能替代父母陪伴》,《北京日报》2018年 12月19日) 材料二 为弄清楚具有一定“社交”功能的机器人对人类尤其是儿童的影响,英国、德国 等国研究人员采用“艾氏范式”测试法让参与者独自或者在有3个人或3个社交 机器人在场的情况下判定屏幕上四条线中哪两条长度相同。 般来说,在“艾氏范式”试验中,当人们独自作出判断时,基本不会出错。但 当有其他人参加时,他们倾向于与其他人保持一致,即便其他人出了错。这就是 所谓的“同伴压力”。 在最新的“艾氏范式”试验中,有2/3的“人类同伴”或“机器人同伴”会首先 有意地给出错误答案。结果显示,成人参与者通常给出与人类同伴一样的答案, 但不会受到机器人答案的影响。不过,儿童明显会受机器人同伴的影响。当儿童 独立作判断时,正确率为87%;有机器人加入后,其正确率降为75%,且错误的 答案中有74%与机器人相同 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科学·机器人学》杂志上指出,机器人作为儿童教育助 手或儿童治疗师广泛应用的时代并不遥远。在两者的互动过程中,机器人提供的 信息有可能对儿童造成显著影响,所以可能需要讨论是否应该出台诸如监管框架 之类的保护措施,积极发挥机器人对儿童的正面影响 (摘编自周舟《机器人或对儿童思维影响大》,《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8 月18日) 材料三 此前,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调研组曾做过一项调査,结 果显示,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往往是因为亲子关系存在四类问题:一是“不了 解”,即父母不了解孩子在网上干什么:二是“差关系”,即父母在线上和线下 都设有跟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三是“缺引导”,即父母放任孩子玩手机或 电脑,没有在时间和内容等方面进行必要的约定引导;四是“坏示范”,即父母 自身也是个沉迷网络的“低头族” 因此,对于孩子玩网络游戏,家长一定要避免两个极端,一种认为网游是洪水猛 兽,家长把持网络的控制权,绝对不让孩子接触网络游戏,这反而会激发孩子的 逆反心理;二是听任“电子保姆”控制孩子,直接把手机、电子产品扔给孩子 实际上,过度控制和过度放纵,都不是真正的教育,而且都容易使青少年沉迷网
部教育、足不出户方便家长的有 34.6%,喜欢它拥有海量教育资源的占 30.8%。 “家教机器人”也已经出现在农村家庭。即使要花费几千元钱,一些农村家长也 不吝付出。 尽管“家教机器人”具有一定的辅助学习的功能,但它不能替代父母的陪伴。 “家教机器人”功能再强大,科技再发达,也仍然需要家长用灵魂和爱为孩子的 教育注入生命力。 再高明的“家教机器人”,和孩子们之间也只是一种人与工具的关系,孩子们的 情绪、情感,“家教机器人”难以感同身受,只能机械化、模式化地进行反馈, 做不到“想孩子们所想,急孩子们所急”。更何况,“家教机器人”如果使用不 当,很容易沦为一个高级玩具,这一点在乡村家庭表现得尤为突出。 现代化的进程让一些人患上了“技术依赖症”,什么问题都指望通过科技手段来 解决。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光有知识的学习,还有精神世 界的发育和建设,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能缺位。 (摘编自杨朝清《“家教机器人”不能替代父母陪伴》,《北京日报》2018 年 12 月 19 日) 材料二 为弄清楚具有一定“社交”功能的机器人对人类尤其是儿童的影响,英国、德国 等国研究人员采用“艾氏范式”测试法让参与者独自或者在有3个人或3个社交 机器人在场的情况下判定屏幕上四条线中哪两条长度相同。 一般来说,在“艾氏范式”试验中,当人们独自作出判断时,基本不会出错。但 当有其他人参加时,他们倾向于与其他人保持一致,即便其他人出了错。这就是 所谓的“同伴压力”。 在最新的“艾氏范式”试验中,有 2/3 的“人类同伴”或“机器人同伴”会首先 有意地给出错误答案。结果显示,成人参与者通常给出与人类同伴一样的答案, 但不会受到机器人答案的影响。不过,儿童明显会受机器人同伴的影响。当儿童 独立作判断时,正确率为 87%;有机器人加入后,其正确率降为 75%,且错误的 答案中有 74%与机器人相同。 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科学·机器人学》杂志上指出,机器人作为儿童教育助 手或儿童治疗师广泛应用的时代并不遥远。在两者的互动过程中,机器人提供的 信息有可能对儿童造成显著影响,所以可能需要讨论是否应该出台诸如监管框架 之类的保护措施,积极发挥机器人对儿童的正面影响。 (摘编自周舟《机器人或对儿童思维影响大》,《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 年 8 月 18 日) 材料三 此前,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调研组曾做过一项调查,结 果显示,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往往是因为亲子关系存在四类问题:一是“不了 解”,即父母不了解孩子在网上干什么:二是“差关系”,即父母在线上和线下 都设有跟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三是“缺引导”,即父母放任孩子玩手机或 电脑,没有在时间和内容等方面进行必要的约定引导;四是“坏示范”,即父母 自身也是个沉迷网络的“低头族”。 因此,对于孩子玩网络游戏,家长一定要避免两个极端,一种认为网游是洪水猛 兽,家长把持网络的控制权,绝对不让孩子接触网络游戏,这反而会激发孩子的 逆反心理;二是听任“电子保姆”控制孩子,直接把手机、电子产品扔给孩子。 实际上,过度控制和过度放纵,都不是真正的教育,而且都容易使青少年沉迷网
络游戏的情况更加严重。更重要的是,家长一定要做好榜样,首先自己不能当网 络游戏沉迷者。 (摘编自付丽丽《长期玩手机影响大脑发育?》《科技日报》2018年12月20 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家教机器人”功能齐全,知识渊博,家长乐于选购,一是因为它能辅导孩 子学习,方便家庭教育,二是能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 B.尽管一些农村家长不吝付出,为孩子购买智能“家教机器人”,但如果使用 不当,很容易让机器人沦为孩子的高级玩具 C.在最新试验中.有三分之二的“人类同伴”或“机器人同伴”会首先有意给 出错误答案,目的是测试参与者受同伴影响的情况。 D.在“艾氏范式”试验中,儿童会受机器人同伴的影响,比做独立判断时,正 确率下降,且错误的答案大部分与机器人相同。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般来说,人们独自判断时,基本不会出错;当有其他人参加时,则会因受 到“同伴压力”的影响而可能出现错误 B.中国青少年宫协会相关机构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往往是由 存在多种问题的家庭亲子关系造成的。 C.家长完全掌控网络,把网游当洪水猛兽,绝对不让孩子越雷池一步,这反而 会适得其反,促使孩子更加沉迷网游。 D.三则材料,都谈了人工智能对儿童的影响,材料一强调家长不可缺位,材料 二、三则表明人工智能对儿童思维影响大。 9.面对人工智能机器人和网络游戏带来的新问题,你有哪些建议?请结合材料 简要概述。(6分) 、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辛彦之,陇西狄道人也。祖世叙,魏凉州刺史。父灵辅,周滑州刺史。彦之九岁 而孤,不交非类,博涉经史,与天水牛弘同志好学。后入关,遂家京兆。周太祖 见而器之,引为中外府礼曹,赐以衣马珠玉。时国家草创,百度伊始,朝贵多出 武人,修定仪注,唯彦之而已。寻拜中书侍郎。及周闵帝受禅,彦之与少宗伯卢 辩专掌仪制。明、武时,历职典祀、太祝、乐部、御正四曹大夫,开府仪同三司 奉使迎突厥皇后还,赉马二百匹,赐爵龙门县公,邑千户。寻进爵五原郡公,加 邑千户。宣帝即位,拜少宗伯。高祖受禅,除太常少卿,改封任城郡公,进位上 开府。寻转国子祭酒。岁余,拜礼部尚书,与秘书监牛弘撰《新礼》。吴兴沈重 名为硕学,高祖尝令彦之与重论,重不能抗。于是避席而谢曰:“辛君所谓金 汤池,无可攻之势。”高祖大悦。后拜随州刺史。于时州牧多贡珍玩,唯彦之所 贡,并供祭之物。高祖善之,顾谓朝臣曰:“人安得无学!彦之所贡,稽古之力 也。”迁潞州刺史,前后俱有惠政。彦之又崇信佛道,于城内立浮图二所,并十 五层。开皇十一年州人张元暴死教日乃苏云游天上见新构一堂制极崇丽元问其故 人云潞州剌史辛彥之有功德造此堂以待之彦之闻而不悦。其年卒官。谥曰宣。彦 之撰《坟典》一部,《六官》一部,《五经异义》一部,并行于世。 (选自《隋史·列传四十》,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络游戏的情况更加严重。更重要的是,家长一定要做好榜样,首先自己不能当网 络游戏沉迷者。 (摘编自付丽丽《长期玩手机影响大脑发育?》《科技日报》2018 年 12 月 20 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家教机器人”功能齐全,知识渊博,家长乐于选购,一是因为它能辅导孩 子学习,方便家庭教育,二是能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 B.尽管一些农村家长不吝付出,为孩子购买智能“家教机器人”,但如果使用 不当,很容易让机器人沦为孩子的高级玩具。 C.在最新试验中.有三分之二的“人类同伴”或“机器人同伴”会首先有意给 出错误答案,目的是测试参与者受同伴影响的情况。 D.在“艾氏范式”试验中,儿童会受机器人同伴的影响,比做独立判断时,正 确率下降,且错误的答案大部分与机器人相同。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一般来说,人们独自判断时,基本不会出错;当有其他人参加时,则会因受 到“同伴压力”的影响而可能出现错误。 B.中国青少年宫协会相关机构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往往是由 存在多种问题的家庭亲子关系造成的。 C.家长完全掌控网络,把网游当洪水猛兽,绝对不让孩子越雷池一步,这反而 会适得其反,促使孩子更加沉迷网游。 D.三则材料,都谈了人工智能对儿童的影响,材料一强调家长不可缺位,材料 二、三则表明人工智能对儿童思维影响大。 9.面对人工智能机器人和网络游戏带来的新问题,你有哪些建议?请结合材料 简要概述。(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辛彦之,陇西狄道人也。祖世叙,魏凉州刺史。父灵辅,周滑州刺史。彦之九岁 而孤,不交非类,博涉经史,与天水牛弘同志好学。后入关,遂家京兆。周太祖 见而器之,引为中外府礼曹,赐以衣马珠玉。时国家草创,百度伊始,朝贵多出 武人,修定仪注,唯彦之而已。寻拜中书侍郎。及周闵帝受禅,彦之与少宗伯卢 辩专掌仪制。明、武时,历职典祀、太祝、乐部、御正四曹大夫,开府仪同三司。 奉使迎突厥皇后还,赉马二百匹,赐爵龙门县公,邑千户。寻进爵五原郡公,加 邑千户。宣帝即位,拜少宗伯。高祖受禅,除太常少卿,改封任城郡公,进位上 开府。寻转国子祭酒。岁余,拜礼部尚书,与秘书监牛弘撰《新礼》。吴兴沈重 名为硕学,高祖尝令彦之与重论,重不能抗。于是避席而谢曰:“辛君所谓金城 汤池,无可攻之势。”高祖大悦。后拜随州刺史。于时州牧多贡珍玩,唯彦之所 贡,并供祭之物。高祖善之,顾谓朝臣曰:“人安得无学!彦之所贡,稽古之力 也。”迁潞州刺史,前后俱有惠政。彦之又崇信佛道,于城内立浮图二所,并十 五层。开皇十一年州人张元暴死数日乃苏云游天上见新构一堂制极崇丽元问其故 人云潞州刺史辛彦之有功德造此堂以待之彦之闻而不悦。其年卒官。谥曰宣。彦 之撰《坟典》一部,《六官》一部,《五经异义》一部,并行于世。 (选自《隋史·列传四十》,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