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的重量:《想象的共同体》导读 “想象的共同体”不是虚构的共同体,不是政客操纵人民的幻影,而是 ·一种与历史文化变迁相关,根植于人类深层意识的心理的建构。他同 情并尊敬切反帝、反压迫的民众的民族主义的奋斗,但也清清楚楚地 了解这些运动随时有堕落成反动的“官方民族主义”或者侵略扩张的帝 国主义的危险。他写作《想象的共同体》的目的并不是解构民族认 同。正如同他在本书正文前所引用的沃尔特·本雅明的警句“他认为 他的职责在于逆其惯常之理以爬梳历史”所提示的,安德森所关切的 “职责”是如何使民族认同“历史化”(historicize)与相对化:民族和 民族主义问题的核心不是“真实与虚构”,而是认识与理解。对他而 言,-一切既存或曾经出现的民族认同都是历史的产物,惟有通过客观理 解每一个独特的民族认同(包括自我的认同与“他者”的认同)形成的 历史过程与机制,才可能真正摆脱傲慢偏执的民族中心主义,从而寻求 共存之道,寻求不同的“想象的共同体”之间的和平共存之道。 “共同体的追寻”一寻找认同与故乡一是“人类的境况” (human condition)本然的一部分,但就像所有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样,这条道路上也遍布着荆棘和引人失足的陷阱。我们必须尽最大的 努力,在情感与理性之间、同情与戒慎之间以及行动与认识之间寻求平 衡。不管在这“一切都被允许”的虚无主义年代里,人类的理性能力 受到多么激烈的质疑,理性毕竟是卑微、善变和激情的人类最后的凭 借。安德森的这本《想象的共同体》一这本体现了汉娜·阿伦特所 谓海德格尔式的“热情的思考”(passionate thinking)的著作,就是试图 在犬儒与狂热之外寻找认同之路的理性的辛勤劳作。 吴权人 1999年4月7日午夜于密歌根湖畔斗室 注释: [I]本书是根据Benedict Anderson,.Imagined Communities: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Revised Edition(London,New York:Verso,l99l)的英文原文翻译而成 的。翻译过程中,译者也参考了该书1983年出版(初版)的日译本,入礻宁夕卜了夕 17
想象的共同体 一之著白行隆,白石兰ヤ澤“想像)共同體一十3十)又厶刀起源上流行”,束京:7 口ポ-卜,1987)。 [2]爱德华·萨伊德(Edward Said):《驱逐的政治一巴勒斯坦民族自决运动, 1969-1994)(The Politics of Dispossesion:The Struggle for Palestinian Self-Determination 1969-1994,London:Chatto and Windus,1994),第334页。 [3]本文中关于安德森个人背景的叙述,主要取材于他的两篇带有自述风格的导论文 章:他的《语言与权力》(Language and Power,1990)一书的导论,以及他最近-本著作 《比较的幽灵》(The Spectre of Comparisons,1998)的导论。 [4佩里·安德森于1938年一也就是本尼迪克特出生后两年一生于伦敦,但出生 后不久就被姨妈带到中国。请参见格里高利·艾略特(Gregory Elliot):《佩里·安德 森:历史无情的实验》(Perry Anderson:The Merciless Laboratory of History,Minneapolis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9)。艾略特的这本书是第-一本对佩里·安德森的 思想与实践作全面性研究的著作。 [5]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语言与权力》,第2页。 [6]主修西方古典研究意味着必须通晓古希腊文与拉丁文。在西方语言之中,除了希 腊文与拉丁文这两种古典语言以及母语英文之外,安德森至少还精通法文和德文。当他 后投身东南亚研究之后,他至少又先后学会了印尼文、泰文、菲律宾的塔加洛文以及西 班牙文。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语言与权力》,第1页。关于佩里·安德森的政治实 践,特别是他和英国新左派运动的关系,以及他的历史社会学理论的讨论,除了前述艾略 特的近著《佩里·安德森》(1999)可供参考之外,也可见于福尔布洛克与史考波(Mary Fulbrook and Theda Skocpol)的《命定的途径一佩里·安德森的历史社会学》(Destined Pathways:The Historical Sociology of Perry Anderson),载于史考波编著:《历史社会学之远 景研究方法》(Vision and Method in Historical Sociology,Cambridge:Cambridge UP,.l984), 第170一210页。 [8)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语言与权力》,第1一3页。 [9]同上书,第3页,《比较的幽灵》,第19页。 [10)]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比较的幽灵》,第18一19页。 [11)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语言与权力》,第4页。 [12]笔者在此借用了一本精彩的雷蒙·阿隆访谈录的书名来描述安德森的“实践的观 察者”的倾向。请参见詹姆士与玛丽·麦金塔什(James and Marie Mclntosh)、雷蒙·阿 隆(Raymond Aron)):《人戏的观众》[The Committed Observer(Le Spectateur Engage): Interviews with Jean-Louis Missika and Dominique Wolton,Chicago:Regnery Gateway,1983]. [l3)]这篇论文在1972年以原题出版。请参见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R.Ander son):《革命时期的爪哇一占领与抵抗,1944-l946》(Java in a Time of Revolution: Occupation and Resistance,1944-1946,Ithaca and Lond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4)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语言与权力》,第7页。关于柯许特的事迹,请参见本 书第六章。 [15)参见安德森的《比较的幽灵》内第二部所收诸文。 [16)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语言与权力》,第910页。 [17刀同上书,第10页。 [I8]虽然安德森和另外两个重要的英国民族主义理论家厄恩斯特·盖尔纳(Ernest Gellner)和汤姆·奈伦(Tom Nairn)都在他们的民族主义理论中使用“不平均与合并的发 展”这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理解资本主义的历史扩张模式的概念,不过他的用法和 后两者有很大的不同:后两位理论家直接以“不平均与合并的发展”论来解释民族主义 (资本主义化或工业化后进地区对来自先进地区剥削的一种反应),但安德森主要是借用 “不平均与合并的发展”来描述民族主义的历史扩张的模式。关于盖尔纳的理论,请参 见盖尔纳著:《民族与民族主义》(Nations and Nationalism,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3),关于汤姆·奈伦的理论,请参见汤姆·奈伦著:《不列颠的崩溃一危机与新民 族主义》(The Break Up of Britain:Crisis and Neo-Nationalism,London:NIB,l977)。 [I9]所谓布迪厄式论证指的是法国社会学家皮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关于社会 实践(social practice)如何产生“实体化”(reification)效果的理论。关于这个理论在民 族主义研究中的运用,请参见罗杰·布鲁贝克(Rogers Brubaker)的《重新架构的民族主 18
认同的重量:《想象的共同体》导读 义-新欧洲的民族与民族问题》(Nationalism Reframed:Nationhood and the National Question in the New Europ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安德森并未引用布迪 厄的理论,但他的论点与布迪厄的论证精神颇为接近,故笔者借用布迪厄之名。 [20]厄恩斯特·盖尔纳(Ernest Gellner):《民族与民族主义》(Nations and Nationalism, Ithaca and Lond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I983)。这本书和《想象的共同体》竞然是在同 一年由同一家出版社出版的!康乃尔大学出版部之中显然潜藏胸有丘壑之士。关于盖尔 纳的民族主义在西方社会科学界的讨论,请参见约翰·霍尔(John A.Hall)编:《民族国 家一 -厄恩斯特·盖尔纳与民族主义理论》(The State of the Nation:Ernest Gellner and the Theory of Nationali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21]汉斯·科恩(ans Kohn)的民族主义研究早期经典《民族主义的理念》(The Idea of Nationalism)只写到l8世纪末的欧洲就用了七百多页!请参见科恩著:《民族主 义的理念一起源与背景研究》(ans Kohn,.The Idea of Nationalism:A Study in Its Origins and Background,Toronto::Collier Books,1944)。另一个有类似计划的作品用了四百多页, 但基本上只完成民族主义的分类,无力建构一个系统性的解释。请参见约翰·布罗伊尔 (John Breuilly):《民族主义与国家》(Nationalism and the State,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l985)。霍布斯鲍姆的《1788年后的民族与民族主义》(Nations and Nationalism since1788)虽然也十分简洁,但该书以历史叙述为主,并未真正提出-个理论 性的解释,同时该书还是一本典型的“欧洲中心”观点的作品。请参见霍布斯鲍姆: 《1788年后的民族与民族主义》(Nations and Nationalism since1788:Programme,myth, realit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22]安东尼·史密斯非常多产,但比较重要的作品包括《民族主义理论》(Theories of Nationalism,London::Duckworth,197I),《民族的族群起源》(The Ethnic Origin of Nations, Oxford:Basil Blackwell,1986),以及扼要总结他对民族主义观点的小书《民族认同》 (National Identity,Reno:University of Nevada Press,1991) [23]关于年鉴学派的研究途径,请参见罗格·夏提尔(Roger Chartier):《智力史抑 或社会文化史?法国途径》(Intellectual History or Sociocultural History?The French Trai ectories'),收于拉卡波(D.La Capa)及卡普兰(S.L.Kaplan)合编的《现代欧洲智力史: 重新评价与新观点》(Modern European Intellectual History:Reappraisals and New Perspectives, Ithaca and London:Cornel University Press),第I3一46页。细心的读者当可在《想象的共 同体》当中看到安德森向年鉴学派致意的痕迹。 24无独有偶的是,安德森所敬重的“新左评论”友人,民族主义研究的前辈,苏格 兰的马克思主义者汤姆·奈伦在他最近一本新书中也同样抨击唯物论和盖尔纳的社会学 现代化论都无法解释民族主义这种极度复杂的现象一他甚至提出要回归“人性” (human nature),从人类心理和生理出发,重新理解民族主义!请参见《民族主义的面 相 一重新审视贾纳斯》(Faces of Nationalism:Janus Revisited,London:Verso.,1997)-书之 导论(“On Studying Nationalism”)。 [25]斯坦·东尼生(Stein Tonnesson)与汉斯·安德洛夫(ams Antlov)合著:《亚洲 的民族主义理论与民族认同》(Asia in Theories of Nationalism and National Identity),收于 东尼生与安德洛夫合编:《民族的亚洲形态》(Asian Forms of the Nation,Curzon,1996), 第14页。 [26]关于这方面较早期的研究成果,请参见洪米·巴巴(Homi K.Bhabha)编:《民族 与叙事》(Nation and Narration,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I99o),特别是编者洪米· 巴巴所写的“导论”和“散播民族一时间、叙事、与现代民族边缘”(“Dissemi Nation: Time,Narrative,and the Margins of the Modern Nation”)。这两篇文章是后殖民文学研究关 于民族主义的重要论文。 [27)]当代后殖民研究重镇,孟加拉的巴特·夏特吉(Partha Chatterjee)关于殖民地民 族主义的名著《民族主义思想与殖民地世界:衍生论述》(Nationalist Thought and the Colo nial World:A Derivative Discourse,.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da Press,l986)和著名的印 度裔中国史专家,芝加哥大学的杜赞奇(Prasenjit Duara)教授的近作《护史退族:现代中 国的问题叙事》(Rescuing History from the Nation:Questioning Narratives of Modern China, 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S)都可以说是和《想象的共同体》 的对话 [28]迈克·比利格(Michael Billig)著:《修辞的心理学、意识形态思考与想象的民 19
想象的共同体 族》(Rhetorical Psychology,Ideolgical Thinking,and Imagining Nationhood),收于汉克·强 生(ank Johnston)与勃特·克兰德门(Bert Klandermans)编:《社会运动与文化》(So cial Movements and Culture,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5),64-78 [29]其实这场论战早在1982年就因阿姆斯特朗(J.A.Armstrong)的原初主义论著《民 族主义形成之前的民族》(Nations before Nationalism)出版而被!发了。不过安德森似乎 并未直接参与辩论。后来持续参与论战的主要角色是现代派的盖尔纳和站在折衷立场、 不过较偏原初派的安东尼·史密斯。关于这两方意见的-一个简明而针锋相对的交换,请 参见《沃里克辩论:民族-一实质或想象》(The Warwick Debate:The Nation:Real or imag ined),载于《民族与民族主义期刊》[Nations and Nationalism,2(3),1996],第357- 370页。 [30]杜赞奇:《护史退族:现代中国的问题叙事》,第二章。 [31]巴特·夏特吉:《民族主义思想与殖民地世界》,第21-22页。 [32]最重要的两位思想家是法国的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和德国的赫德 (Johann Gottfried von Herder),请参见伯纳德(F.M.Barnard):《自我引导与政治合理 性一卢梭与赫德》(Sef-Direction and Political Legitimacy:Rousseau and Herder,Oxford: Clarendon Press,l988)。而将卢梭式的公民民族理念应用到法国大革命的最著名的例子, 是谢伊斯(Emmanuel-Joseph Sieves)所写的小册子《何谓第三阶级?》(Qu'est-ce que le Tiers etat),请参见威廉·索沃(William H.Sewell,Jr..):《资产阶级革命中的文采一谢 伊斯长老与何谓第三阶级》(A Rhetoric of Bourgeois Revolution:the Abbe Sieyes and What is the Third Estate?Durham and London:Duke University press,1994). [33]爱尔兰人安德森的这个立场和另一个对后殖民研究有深刻影响的杰出理论家巴勒 斯坦人爱德华·萨伊德有相近之处。这是一个颇值得台湾人玩味的政治和知识社会学上 的问题。 20
第二版序 有谁会想到那风暴越远离伊甸园就吹得越猛烈呢? 仅仅才过了12年,直接引发我写作《想象的共同体》初稿的那场 1978年到1979年在中南半岛的武装冲突,似乎已经属于另一个时代 了。那时,社会主义国家之间更进-一步的全面战争的前景始终在我的 脑中素绕不去。如今这些国家有一半已经加入了天使跟前的那堆残 骸了,而剩余的恐怕很快就要追随其后了。幸存者面临的战争是内 战。非常有可能在新世纪开始之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会 只剩下…共和国了。 是否这一切多少都应该先预见到呢?在1983年我写道,苏联“不 但是19世纪前民族期王朝国家的继承人,也是21世纪国际主义秩序的 先驱”。不过,在追溯摧毁了维也纳、伦敦、君士坦丁堡、巴黎和马德 里统治下的多语言、多族群的庞大帝国的民族主义之爆炸过程后,我却 没有能够见到导火线至少已经铺到莫斯科了。而令人忧郁的安慰是, 我们观察到历史似乎比作者更能证明想象的共同体的“逻辑”。 不只是世界已经在过去12年间改变了容貌,民族主义的研究也已 经令人震惊地改头换面了一一在方法、规模、深度上,还有纯粹在数量 上皆然。仅以英语著作而言,J.A阿姆斯特朗(J.A.Armstrong)的《民 族主义形成以前的民族》(Nations Before Nationalism)(1982),约翰· 布罗伊尔(John&euilly)的《民族主义与国家》(Nationalism and the State)(I982),厄恩斯特·盖尔纳(Ernest Gellner)的《民族与民族主 义》(Nations and Nationalism)(1983),米洛斯拉夫·罗奇(Miroslav roch)的《欧洲民族复兴的社会先决条件》(Social Preconditions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