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书:1分米=10厘米(齐读3遍) 及时练:2分米=()厘米4分米=()厘米50厘米=()分米 30厘米=()分米 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用你的拇指按在0刻度处,另一只手的食指按 在10刻度处,感受一下1分米有多长 3、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同桌互相比划1分米的长度。 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 分米。(钢笔的长,电灯开关盒。) 6、解决问题②,在直尺上10厘米10厘米的数,数到50厘米,问:50厘米 是几分米? 出示米尺,学生1分米1分米的数,问:米尺有几分米?(生答师板书) 米=10分米) 及时练:3米=()分米6米=()分米20分米=()米40分米=() 8、练:用分米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估的 然后再测量) 四、运用发展 练习一的第三题(教师指导完成,先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方法估计的 再动手测量) 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一条裤子长9分米()(2)一张床长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出示题后,同桌讨论完成,然后在全班订正,并把错的改正。 填空 分米=()厘米=()毫米 5分米=()厘米=()毫米30厘米=()分米 40毫米=()厘米=()分米2米=()厘米 抽生说第(题,其余3个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全班交流。 4、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 文具盒长2()跳绳长2()蜡笔长6( 曲别针长27( 课桌高7()铁钉长28()粉笔长约75() 语文书厚8() 按从大到小给毫米、分米、厘米、米排队。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四题和第五题,再集体订正。 五、全课总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课后心得(1) 课后心得(2) 课后心得(3)
板书:1 分米=10 厘米 (齐读 3 遍) 及时练:2 分米=( )厘米 4 分米=( )厘米 50 厘米=( )分米 30 厘米=( )分米 2、用手比划 1 分米有多长。用你的拇指按在 0 刻度处,另一只手的食指按 在 10 刻度处,感受一下 1 分米有多长。 3、闭上眼睛想一想 1 分米有多长。 4、同桌互相比划 1 分米的长度。 5、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 1 分米。(钢笔的长,电灯开关盒。) 6、解决问题②,在直尺上 10 厘米 10 厘米的数,数到 50 厘米,问:50 厘米 是几分米? 7、出示米尺,学生 1 分米 1 分米的数,问:米尺有几分米?(生答师板书) 1 米=10 分米) 及时练:3 米=( )分米 6 米=( )分米 20 分米=( )米 40 分米=( ) 米 8、练:用分米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估的, 然后再测量) 四、运用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教师指导完成,先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方法估计的, 再动手测量)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一条裤子长 9 分米( )(2)一张床长 5 分米 ( ) (3)小明高 14 分米 ( ) (4)一支毛笔长 2 分米也就是 20 厘米 ( ) 出示题后,同桌讨论完成,然后在全班订正,并把错的改正。 3、填空: 1 分米=( )厘米=( )毫米 5 分米=( )厘米=( )毫米 30 厘米=( )分米 40 毫米=( )厘米=( )分米 2 米=( )厘米 抽生说第⑴题,其余 3 个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全班交流。 4、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 文具盒长 2( ) 跳绳长 2( ) 蜡笔长 6( ) 曲别针长 27( ) 课桌高 7( ) 铁钉长 28( ) 粉笔长约 75( ) 语文书厚 8( ) 5、按从大到小给毫米、分米、厘米、米排队。 6、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四题和第五题,再集体订正。 五、全课总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课后心得(1) 课后心得(2) 课后心得(3)
进度萬第章(单元)第节(课)第课时课型 备课时间 课题(内容 上课时间 教 学|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标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点 难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教具 教学过程 旁批1旁批2旁批3 、复习: 1、用手势边比划边回忆所学的长度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抽生说 ,师板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问:我们可以看出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你知道在长度单位中还有没有比米更大的单位呢?(引出课题:千米) 、认识千米 1、说说你了解的有关千米的知识有哪些 2、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抽生汇报从图中观察到什么,引导学生理解 路标的含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 3、小结: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更大的长度单位 三、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你知道1千米有多长吗?我们现在就下去走一走。(课前带学生走一走 1、课前实践 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00米 有多远。 ②闭上眼睛想象一下2个100米有多远,3个100米有多远 ③如果我们要走1000,应走多少个100米?(10) ④学生分成4个大组,一组一组的走,按平时的速度走。看一看走完1千米 要多少时间 2、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①问:你平时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大约走了今天这么多时间?(学生说) ②教师举例介绍:从北转盘到皇冠灯大约就是1千米
进度 第 章(单元)第 节(课)第 课 时 课型 备课时间 课题(内容) 上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1、认识千米,建立 1 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 1 千米等于 1000 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重 点 难 点 建立 1 千米的长度概念。 教 具 教 学 过 程 旁批 1 旁批 2 旁批 3 一、复习: 1、用手势边比划边回忆所学的长度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抽生说 ,师板书: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厘米 1 厘米=10 毫米) 问:我们可以看出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你知道在长度单位中还有没有比米更大的单位呢?(引出课题:千米) 二、认识千米 1、说说你了解的有关千米的知识有哪些? 2、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抽生汇报从图中观察到什么,引导学生理解 路标的含义,理解到叶镇 21 千米、灵山 23 千米的意义。 3、小结: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更大的长度单位。 三、建立 1 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你知道 1 千米有多长吗?我们现在就下去走一走。(课前带学生走一走 ) 1、课前实践: ①到操场上量出 100 米的距离,走一走,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 100 米 有多远。 ②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2 个 100 米有多远,3 个 100 米有多远 ③如果我们要走 1000 米,应走多少个 100 米?(10) ④学生分成 4 个大组,一组一组的走,按平时的速度走。看一看走完 1 千米 要多少时间。 2、建立 1 千米的长度观念 ①问:你平时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大约走了今天这么多时间?(学生说) ②教师举例介绍:从北转盘到皇冠灯大约就是 1 千米
东山门到红绿灯大约1千米。 学校操场的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3、问:1千米有多少米?用米尺量多少次是1千米? 板书:1千米=1000米(齐读) 4、问:你知道哪些地方用千米作单位?小组交流,再全班汇报。(铁路长 城市间的距离、汽车的速度·· 教师告诉学生射洪到金华20千米,到绵阳大约120千米。(到成都20 千米) 四、运用发展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一题 指导学生先观察出行的方式,了解谁快、谁慢,再动手连线 2、第4题(结合第1题做) 3、指导完成第2题(生独立完成,再读一读) 4、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大树高约10() 火车每小时行120() 马拉松跑全场42() 飞机每小时飞行800() 大桥长约27() 双人床长2() 颗发夹长50( 小明身高13() 完成练习二第5题 五、全课总结: 千米是比米更大的长度单位,千米常用来表示长的路程。,如两地之间的距 离或者各种交通工具的时速等等。(具体举例)1千米=1000米 问:这节课你还学到了什么? 课后心得(1) 课后心得(2) 课后心得(3)
东山门到红绿灯大约 1 千米。 学校操场的一圈是 200 米, 5 圈就有 1 千米。 3、问:1 千米有多少米?用米尺量多少次是 1 千米? 板书:1 千米=1000 米(齐读) 4、问:你知道哪些地方用千米作单位?小组交流,再全班汇报。(铁路长 、城市间的距离、汽车的速度······) 5、教师告诉学生射洪到金华 20 千米,到绵阳大约 120 千米。(到成都 200 千米) 四、运用发展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一题 指导学生先观察出行的方式,了解谁快、谁慢,再动手连线 2、第 4 题(结合第 1 题做) 3、指导完成第 2 题(生独立完成,再读一读) 4、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大树高约 10( ) 火车每小时行 120( ) 马拉松跑全场 42( ) 飞机每小时飞行 800( ) 大桥长约 27( ) 双人床长 2( ) 一颗发夹长 50( ) 小明身高 13( ) 5、完成练习二第 5 题 五、全课总结: 千米是比米更大的长度单位,千米常用来表示长的路程。,如两地之间的距 离或者各种交通工具的时速等等。(具体举例)1 千米=1000 米 问:这节课你还学到了什么? 课后心得(1) 课后心得(2) 课后心得(3)
进度萬第章(单元)第节(课)第课时课型 备课时间 课题(内容单位换算 上课时间 教 学|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2、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标 点 难 记住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形成知识网络。 教具 教学过程 旁批1旁批2旁批3 、知识链接 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和进率。 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0 厘米 强调:(在米以内的长度单位中,两个相邻的单位进率是10,只有米与千米 的进率是1000(出示板书后,读一读,闭眼想一想) 填一填(开火车答题,其余学生判断) 8米=()分米50分米=()米9分米=()厘米 60厘米=()分米3厘米=()毫米2米=()厘米 100厘米=()米1千米=()米 、新知讲授 、出示:3千米=()米 ①提示或抽生说:1千米是多少米?(你是怎样想的?) 3千米里有几个1千米? 3千米是多少米 ②师小结:因为1千米=1000米,3千米有3个1千米,就是3个1000米, 1000×3=3000米,所以3千米=3000米 ③学生说一说过程 2、练:8千米=()米6千米=()米 、出示5000米=()千米 提示:多少米是1千米?(100
进度 第 章(单元)第 节(课)第 课 时 课型 备课时间 课题(内容)单位换算 上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2、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 点 难 点 记住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形成知识网络。 教 具 教 学 过 程 旁批 1 旁批 2 旁批 3 一、知识链接。 1、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和进率。 1 千米=1000 米 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厘米 1 厘米=10 毫米 1 米=100 厘米 强调:(在米以内的长度单位中,两个相邻的单位进率是 10,只有米与千米 的进率是 1000.)(出示板书后,读一读,闭眼想一想) 2、填一填(开火车答题,其余学生判断) 8 米=( )分米 50 分米=( )米 9 分米=( )厘米 60 厘米=( )分米 3 厘米=( )毫米 2 米=( )厘米 100 厘米=( )米 1 千米=( )米 二、新知讲授。 1、出示:3 千米=( )米 ①提示或抽生说:1 千米是多少米?(你是怎样想的?) 3 千米里有几个 1 千米? 3 千米是多少米? ②师小结:因为 1 千米=1000 米,3 千米有 3 个 1 千米,就是 3 个 1000 米, 1000×3=3000 米,所以 3 千米=3000 米 ③学生说一说过程。 2、练:8 千米=( )米 6 千米=( )米 3、出示 5000 米=( )千米 提示:多少米是 1 千米?(1000)
5000里有多少个1000?5000里有几个千米? 小结:因为1000米=1千米,5000米里面有5个1000米,也就是5千米。 4、练4000米=()千米(抽生说出过程) 5、完成P8的做一做 小结:无论是高级单位千米换算成低级的米,还是把低级单位米换算成 高级的千米,都必须根据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去想,所以要记住1千米=100 、巩固练习。 独立完成练习二第3题 ①3500米=()千米()米(引导学生想:因为100.k=1千米,3500 米里面有3个1000米还剩500米,所以3500米=3千米500米) 陈:2600.k=()千米()米 24千米600米=()米(想:1千米=100米,4千米是4个1000加 600米是4600米) 练:3千米20米=()米 ③7千米—5000米=()米(想:因为得数的单位是米,所以先把7千 米换成7000米再计算) 练:8千米2000米=()千米 ④4000米+600=()千米(抽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再同桌说想。) 四、课堂总结:单位的换算过程是根据什么来换算的?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心得(1) 课后心得(2) 课后心得(3)
5000 里有多少个 1000? 5000 里有几个千米? 小结:因为 1000 米=1 千米,5000 米里面有 5 个 1000 米,也就是 5 千米。 4、练 4000 米=( )千米(抽生说出过程) 5、完成 P8 的做一做 6、小结:无论是高级单位千米换算成低级的米,还是把低级单位米换算成 高级的千米,都必须根据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去想,所以要记住 1 千米=1000 米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练习二第 3 题 ①3500 米=( )千米( )米(引导学生想:因为 1000 米=1 千米,3500 米里面有 3 个 1000 米还剩 500 米,所以 3500 米=3 千米 500 米) 练:2600 米=( )千米( )米 ②4 千米 600 米=( )米(想:1 千米=1000 米,4 千米是 4 个 1000 米再加 600 米是 4600 米) 练:3 千米 20 米=( )米 ③7 千米—5000 米=( )米 (想:因为得数的单位是米,所以先把 7 千 米换成 7000 米再计算) 练:8 千米-2000 米=( )千米 ④4000 米+6000 米=( )千米(抽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再同桌说想。) 四、课堂总结:单位的换算过程是根据什么来换算的?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心得(1) 课后心得(2) 课后心得(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