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度萬第章(单元)第节(课)第课时课型 备课时间 课题(内容练习课 上课时间 教、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学|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 目通过教学,学会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整理知识的学习方法,训练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想 象、合作交流 点 难 重点难点:训练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想象、合作交流 教具 算式卡片和得数卡片 教学过程 旁批1旁批2旁批3 、课前复习 1、口算 50090140+50=1300+7004013700738+40=70+80= 960+500=69+8=60+20= 1100+300=24+30=190+30 5+9+1= 6+7+1=9+8=1= 4+8+1= 8+7+1=7+9+1= (1)生在练习本上直接写出得数 (2)抽生汇报,集体订正 2、先估后计算(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368+459 680+492 986+114= (1)抽生估算 (2)用竖式计算,抽生板演 (3)组织学生集体评议,以1题为例抽生口述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笔算 过程 (4)强调:笔算加法时应注意什么 (数位对齐,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不要忘记加上进上来的的1,横式 上不要忘记写答案。) 、基本练习 1、处理练习五第5题。 419+506=683+279=239+79=365+461=148+630=549+225= (1)生独立在练习本上用竖式计算,边计算,边检查 (2)进行集体交流。 (3)学生改错。 2、学生游戏中处理书上6题
进度 第 章(单元)第 节(课)第 课 时 课型 备课时间 课题(内容)练习课 上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 2、通过教学,学会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整理知识的学习方法,训练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想 象、合作交流 重 点 难 点 重点难点:训练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想象、合作交流 教 具 算式卡片和得数卡片 教 学 过 程 旁批 1 旁批 2 旁批 3 一、课前复习 1、口算 500+900= 140+50= 1300+700= 400+3700= 38+40= 70+80= 960+500= 69+8= 60+20= 1100+300= 24+30= 190+30= 5+9+1= 6+7+1= 9+8 =1= 4+8+1= 8+7+1= 7+9+1= (1)生在练习本上直接写出得数 (2)抽生汇报,集体订正 2、先估后计算(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368+459= 680+492= 986+114= (1)抽生估算。 (2)用竖式计算,抽生板演。 (3)组织学生集体评议,以 1 题为例抽生口述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笔算 过程。 (4)强调:笔算加法时应注意什么? (数位对齐,满十要向前一位进 1,不要忘记加上进上来的的 1,横式 上不要忘记写答案。) 二、基本练习 1、处理练习五第 5 题。 419+506= 683+279= 239+79= 365+461= 148+630= 549+225= (1)生独立在练习本上用竖式计算,边计算,边检查。 (2)进行集体交流。 (3)学生改错。 2、学生游戏中处理书上 6 题
三、综合练习 错题门诊 出示:135 427 163 +956 960 1011 (1)独立思考,检查三道竖式,作出判断 (2)同桌相互交流自己的判断 (3)抽生汇报错在那里,怎样改正,强调改正格式。 (4)我们在今后的计算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四、提高练习 1、下面哪两个数相加得1000呢?生仔细观察思考,(提醒观察每一个 数位上的数有什么关系)把你的答案和同桌交流。 出示:536、915、351、85、464、208、649、873、127、792 (1)抽生汇报: (536和464,915和85,351和649,127和873) 仔细观察,能发现什么?小组一起讨论讨论! 交流规律:我发现他们个位上的数相加是十;十位和百位上的数相加都 师小结:相加是1000的两个数,都是个位相加刚好满十,十位和百位 上的 数相加都是9 五、练习 作业 365+46l= 978+92 683+279 283+79= 536+464= 846+655= 338+751= 456+687= 课后心得(1)课后心得(2) 课后心得(3)
三、综合练习 错题门诊: 出示:1 3 5 4 2 7 1 6 3 +6 9 +5 4 3 +9 5 6 8 2 5 9 6 0 1 0 1 1 (1)独立思考,检查三道竖式,作出判断 (2)同桌相互交流自己的判断 (3)抽生汇报错在那里,怎样改正,强调改正格式。 (4)我们在今后的计算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四、提高练习 1、下面哪两个数相加得 1000 呢?生仔细观察思考,(提醒观察每一个 数位上的数有什么关系)把你的答案和同桌交流。 出示:536、915、351、85、464、208、649、873、127、 792 (1)抽生汇报: (536 和 464,915 和 85 ,351 和 649,127 和 873) 仔细观察,能发现什么?小组一起讨论讨论! 交流规律:我发现他们个位上的数相加是十;十位和百位上的数相加都 九 师小结:相加是 1000 的两个数,都是个位相加刚好满十,十位和百位 上的 数相加都是 9. 五、练习 作业 365+461= 978+92 = 683+279= 283+79= 536+464= 846+655= 338+751= 456+687= 课后心得(1) 课后心得(2) 课后心得(3)
进度萬第章(单元)第节(课)第课时课型 备课时间 课题(内容测量 上课时间 教 学/、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目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标|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点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 难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具 教学过程 旁批山旁批2旁批3 、自学 (一)口答: 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用手势比一比1米,1厘米各有多长? 2、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一般是怎样测的?(一般从0刻度起,将直 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在在直尺的什么位置。) (二)引入新课 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1)、分小组测量: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 (你是怎样估算的?)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分小组活动,组长 记录,看谁估得准) 估计测量 估计值 测量结果 数学书的长 数学书的宽 数学书的厚 2、汇报估测结果,并说说估测的方法。 生: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0厘米、宽大约是15厘米、厚大约有1厘米 师:你是怎么估的? 生: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盖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0个指甲 盖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5个指甲盖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盖那 么厚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发现测量时所遇到的问题 (数学书的厚度还不到1厘米,数学书的长和宽都不是整厘米) (3)板书揭题 问:当测量的结果不够整厘米数时怎么办?(要用到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 单位一一毫米) 师:生活中只有米厘米是远远不够的,要准确的量出物体的长度还得有比厘 米更小的单位一一一毫米。(板书:毫米的认识) (三)设疑自探
进度 第 章(单元)第 节(课)第 课 时 课型 备课时间 课题(内容)测量 上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 1 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 点 难 点 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 具 教 学 过 程 旁批 1 旁批 2 旁批 3 一、自学 (一)口答: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用手势比一比 1 米,1 厘米各有多长? 2、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一般是怎样测的?(一般从 0 刻度起,将直 尺的 0 刻度对齐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在在直尺的什么位置。) (二)引入新课 1、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⑴、分小组测量: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 ,(你是怎样估算的?)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分小组活动,组长 记录,看谁估得准) 估计测量 估计值 测量结果 数学书 的长: 数 学 书 的 宽 : 数 学 书 的 厚: ⑵、汇报估测结果,并说说估测的方法。 生:数学书的长大约是 20 厘米、宽大约是 15 厘米、厚大约有 1 厘米。 师:你是怎么估的? 生:因为 1 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盖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 20 个指甲 盖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 15 个指甲盖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 1 个指甲盖那 么厚。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⑴、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⑵、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发现测量时所遇到的问题 。 (数学书的厚度还不到 1 厘米,数学书的长和宽都不是整厘米) (3)板书揭题 问:当测量的结果不够整厘米数时怎么办?(要用到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 单位——毫米) 师:生活中只有米厘米是远远不够的,要准确的量出物体的长度还得有比厘 米更小的单位―――毫米。(板书:毫米的认识) (三)设疑自探
学生根据课题提问 师:看到课题,你想知道毫米的那些知识? 、出示自学提纲,生自主学习课本P-—3 ①在直尺上1厘米的长度里有几个小格?每个小格表示多少?请在练习本上 画出1,厘米和1毫米 ②厘米和毫米是什么关系? ③用直尺再次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将测量的结果填在数学书第1页 、解疑合探,师导学(建立1毫米的概念) 抽生回答自学提纲①介绍自己找的毫米。教师结合刻度尺向学生介绍1 毫米,并数一数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让学生在直尺上指出5毫米,6毫米、8 毫米10毫米和15毫米(同桌检查) 3、数一数0—1,1-2之间有多少毫米,比一比1厘米和10毫米,(观察直 尺)问:你发现了1厘米和10毫米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知道的?) 板书:1厘米=10毫米(齐读) 及时练:2厘米=()毫米4厘米=()毫米50毫米=()厘 30毫米=()毫米(抽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1分硬币的厚度,银行卡 的厚度,10页纸的厚度等) 6、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一般用“毫米”作单位?(较短的物体和需要 比较准确的结果时,如测量钉子的长度、墨水盒的髙度、橡皮檫的厚度等。 准确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抽生汇报,说说你是怎样知道的,师再 小结怎样认识的。 三、巩固运用 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抽生说①小题为什么是1厘米4毫米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其中第二题教师先帮助学生理解“用毫米作单位”的意思,学生再独立完 成,最后组织全班交流。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橡皮的厚度、 文具盒的长、宽。) 四、全课总结 今后我们在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或要求比较精确时,就可以用毫米作单 2、这节课你还收获了那些知识? 课后心得(2) 课后心得(3)
1、学生根据课题提问 师:看到课题,你想知道毫米的那些知识? 2、出示自学提纲,生自主学习课本 P1——3 ①在直尺上 1 厘米的长度里有几个小格?每个小格表示多少?请在练习本上 画出 1,厘米和 1 毫米。 ②厘米和毫米是什么关系? ③用直尺再次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将测量的结果填在数学书第 1 页。 二、解疑合探,师导学(建立 1 毫米的概念) 1、抽生回答自学提纲①,介绍自己找的毫米。教师结合刻度尺向学生介绍 1 毫米,并数一数 1 厘米里面有 10 个 1 毫米。 2、闭上眼睛想一想 1 毫米有多长,让学生在直尺上指出 5 毫米,6 毫米、8 毫米 10 毫米和 15 毫米(同桌检查) 3、数一数 0—1,1—2 之间有多少毫米,比一比 1 厘米和 10 毫 米,(观察直 尺)问:你发现了 1 厘米和 10 毫米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知道的?) 板书:1 厘米=10 毫米(齐读) 4、及时练:2 厘米=( )毫米 4 厘米=( )毫米 50 毫米=( )厘 米 30 毫米=( )毫米 (抽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5、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 1 毫米。(1 分硬币的厚度,银行卡 的厚度,10 页纸的厚度等) 6、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一般用“毫米”作单位?(较短的物体和需要 比较准确的结果时,如测量钉子的长度、墨水盒的高度、橡皮檫的厚度等。 7、准确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抽生汇报,说说你是怎样知道的,师再 小结怎样认识的。 三、巩固运用 1、完成数学课本第 3 页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抽生说①小题为什么是 1 厘米 4 毫米。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其中第二题教师先帮助学生理解“用毫米作单位”的意思,学生再独立完 成,最后组织全班交流。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橡皮的厚度、 文具盒的长、宽。) 四、全课总结 1、今后我们在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或要求比较精确时,就可以用毫米作单 位。 2、这节课你还收获了那些知识? 课后心得(1) 课后心得(2) 课后心得(3)
进度萬第章(单元)第节(课)第课时课型 备课时间 课题(内容 上课时间 教|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学 日P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标|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师准备米尺、学生每 点面重点: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准备一根20厘米左 难难点: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右的绳子 具 教学过程 旁批1旁批2旁批3 、自学 (一)基本练习 学生比一比,说一说1米,1厘米,1毫米各有多长?(学生比,教师观 察,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你能给这些单位按照大小排队吗?(1米 厘米>1毫米)这些单位间有什么关系?(抽生说,师板书:1米=10 厘米1厘米=10毫米) 填 米=()厘米 1厘米=()毫米 50毫米=()厘米 400厘米=()米27毫米=(厘米()毫米6厘米5毫米=() 毫米 (抽生板演,其余学生练习本上完成,再集体订正。) 、设疑自探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学生动手测量课桌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们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今天老师还想 知道桌面的长度你们会量吗? 学生动手操作: (1)两人为一组测量的长。(生测量,教师巡视,及时指导。) (2)全班交流,问:你们都用什么作单位来测量的?怎样测的?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师:有时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得到的数据很大、 不方便,需要学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一一分米(板书揭题:分米的认识) 2、学生根据课题提问 问:根据课题,你想知道分米的那些知识? 3、出示自学提纲,生自学P4 (1)分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在直尺上1厘米1厘米的数,数出1分米的 长度,再用手卡一卡 (2)如果将厘米、米、分米排大小,应怎样安排? 解疑合探,师导学(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抽生回答问题①,结合刻度尺讲解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 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进度 第 章(单元)第 节(课)第 课 时 课型 备课时间 课题(内容) 上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 1 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重 点 难 点 重点:认识分米,建立 1 分米的长度概念 难点: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 具 教师准备米尺、学生每 人准备一根 20 厘米左 右的绳子 教 学 过 程 旁批 1 旁批 2 旁批 3 一、自学 (一)基本练习: 1、学生比一比,说一说 1 米,1 厘米,1 毫米各有多长?(学生比,教师观 察,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你能给这些单位按照大小排队吗?(1 米>1 厘米>1 毫米)这些单位间有什么关系?(抽生说,师板书:1 米=100 厘米 1 厘米=10 毫米) 2、填一填: 1 米=( )厘米 1 厘米=( )毫米 50 毫米=( )厘米 400 厘米=( )米 27 毫米=( )厘米( )毫米 6 厘米 5 毫米=( ) 毫米 (抽生板演,其余学生练习本上完成,再集体订正。) 二、设疑自探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学生动手测量课桌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们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今天老师还想 知道桌面的长度你们会量吗? 学生动手操作: (1)两人为一组测量的长。(生测量,教师巡视,及时指导。) (2)全班交流,问:你们都用什么作单位来测量的?怎样测的?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师:有时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得到的数据很大、 不方便,需要学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板书揭题:分米的认识) 2、学生根据课题提问 问:根据课题,你想知道分米的那些知识? 3、出示自学提纲,生自学 P4 (1)分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在直尺上 1 厘米 1 厘米的数,数出 1 分米的 长度,再用手卡一卡。 (2)如果将厘米、米、分米排大小,应怎样安排? 三、解疑合探,师导学(建立 1 分米的空间观念) 1、抽生回答问题①,结合刻度尺讲解尺子上 0 刻度到刻度 10 之间的长度就 是 1 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 1 分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