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不同的两种地主 、农民阶级中的不同阶层 三、官私奴隶 五、商人、手工业者和游民 第三节秦末农民大起义 秦的残暴统治 田租口赋与兵徭役的繁多 2、大兴土木和战争的消耗 3、严酷的刑法 秦二世暴政的加剧 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 1、大泽乡起义 “张楚”政权的建立与各地的响应 3、义军的西征与主力的失败 4、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功绩。 三、项羽刘邦领导农民军继续斗争 1、钜鹿之战 2、刘邦入关与秦的灭亡 思考题 1、论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2、秦末农民战争发生的原因与历史意义
一、来源不同的两种地主 二、农民阶级中的不同阶层 三、官私奴隶 五、 商人、手工业者和游民 第三节 秦末农民大起义 一、秦的残暴统治 1、 田租口赋与兵徭役的繁多 2、 大兴土木和战争的消耗 3、 严酷的刑法 4、 秦二世暴政的加剧 二、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 1、 大泽乡起义 2、 “张楚”政权的建立与各地的响应 3、 义军的西征与主力的失败 4、 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功绩。 三、项羽刘邦领导农民军继续斗争 1、 钜鹿之战 2、 刘邦入关与秦的灭亡 思考题: 1、 论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2、 秦末农民战争发生的原因与历史意义
论秦亡汉兴的历史原因。 第七章西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一节西汉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巩固发展 楚汉战争和西汉王朝的建立 1、刘邦入关 项羽分封 234 楚汉战争 西汉的建立 汉初巩固封建统治的措施 稳定封建秩序 重建封建国家机器 234 重建赋役制度 翦灭异姓王 、文景之治 四、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 1、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推恩令,左官律,酎金夺爵,设十三州部刺史,迁徙 豪强); 2、强化国家机器(设立中朝,改革选官制,加强军队和法律); 3、加强中央集权的财经措施(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平准均输,算缗和告缗);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五、汉武帝后期的社会危机与昭宣中兴
3、 论秦亡汉兴的历史原因。 第七章 西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一节 西汉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巩固发展 一、楚汉战争和西汉王朝的建立 1、 刘邦入关 2、 项羽分封 3、 楚汉战争 4、 西汉的建立 二、汉初巩固封建统治的措施 1、 稳定封建秩序 2、 重建封建国家机器 3、 重建赋役制度 4、 翦灭异姓王 三、文景之治 四、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 1、 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推恩令,左官律,酎金夺爵,设十三州部刺史,迁徙 豪强); 2、 强化国家机器(设立中朝,改革选官制,加强军队和法律); 3、 加强中央集权的财经措施(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平准均输,算缗和告缗); 4、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五、汉武帝后期的社会危机与昭宣中兴
第二节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铁犁与牛耕的更加普遍,治理黄河与扩建关中水利工程,代田法,耧 车,区种法,垦田面积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 二、手工业:冶铁和炼钢技术的进步;纺织与漆器等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长 信宫灯金缕玉衣和透光镜等表现的工艺水平 三、商业和城市:商品范围的广泛;著名的大都市;发达的交通运输业。 第三节西汉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 汉与匈奴的关系 1、冒顿单于统一北方各部 2、匈奴的奴隶制国家机构 3、平城之围与汉匈和亲政策,文景时期的“实边”与养马措施 4、汉武帝反击匈奴战争的胜利 5、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与南匈奴呼韩邪单于的内附 汉匈经济文化交流。 汉与西域各族的经济文化联系 1、西域概况及匈奴对西域的控制 2、张骞两次通西域 3、汉对楼兰车师与大宛的战争,屯田校尉与西域都护的设立 4、汉与西域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 三、汉与西南东南各族的关系 1、西南地区的开发和七郡的设置;
第二节 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铁犁与牛耕的更加普遍,治理黄河与扩建关中水利工程,代田法,耧 车,区种法,垦田面积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 二、手工业:冶铁和炼钢技术的进步;纺织与漆器等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长 信宫灯金缕玉衣和透光镜等表现的工艺水平。 三、商业和城市:商品范围的广泛;著名的大都市;发达的交通运输业。 第三节 西汉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 一、汉与匈奴的关系 1、 冒顿单于统一北方各部 2、 匈奴的奴隶制国家机构 3、 平城之围与汉匈和亲政策,文景时期的“实边”与养马措施 4、 汉武帝反击匈奴战争的胜利 5、 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与南匈奴呼韩邪单于的内附 6、 汉匈经济文化交流。 二、汉与西域各族的经济文化联系 1、 西域概况及匈奴对西域的控制 2、 张骞两次通西域 3、 汉对楼兰车师与大宛的战争,屯田校尉与西域都护的设立 4、 汉与西域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 三、汉与西南东南各族的关系 1、 西南地区的开发和七郡的设置;
东瓯闽越与江淮人民的融合 3、平定南越与岭南九郡的设置 四、与东北各族的关系 东北各族概况 乌桓与鲜卑的内附 乌桓校尉的设置和玄菟等郡的设立 第四节西汉时期的中外关系 、西汉与中亚西亚印度的密切往来;丝绸之路 汉与朝鲜,越南,印尼,缅甸,日本,马来西亚等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三、西汉对外的水路交通 第五节绿林赤眉农民大起义 、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 1、土地兼并日益严重;2、统治集团更加荒淫腐朽;3、大量农民破产沦为流民 与奴婢;4、成帝年间的农民起义;5、师丹的限田限奴议;6、哀帝的“更受命” 丑剧。 、王莽改制及其失败 1、王莽代汉;2、王莽改制(王田与私属,五均赊贷及六管,改革币制,统一度 量衡,更改官名与地名,对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及其失败的原因 三、绿林、赤眉大起义 1、绿林、赤眉、铜马等农民起义的爆发;2、更始政权的建立与昆阳之战;3 绿林军进入长安与新莽政权的覆灭;4、赤眉军进入关中与绿林军更始政权的瓦 解;5、刘秀镇压赤眉军
2、 东瓯闽越与江淮人民的融合 3、 平定南越与岭南九郡的设置。 四、与东北各族的关系 1、 东北各族概况 2、 乌桓与鲜卑的内附 3、 乌桓校尉的设置和玄菟等郡的设立 第四节 西汉时期的中外关系 一、西汉与中亚西亚印度的密切往来;丝绸之路。 二、汉与朝鲜,越南,印尼,缅甸,日本,马来西亚等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三、西汉对外的水路交通。 第五节 绿林赤眉农民大起义 一、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 1、土地兼并日益严重;2、统治集团更加荒淫腐朽;3、大量农民破产沦为流民 与奴婢;4、成帝年间的农民起义;5、师丹的限田限奴议;6、哀帝的“更受命” 丑剧。 二、王莽改制及其失败 1、王莽代汉;2、王莽改制(王田与私属,五均赊贷及六管,改革币制,统一度 量衡,更改官名与地名,对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及其失败的原因。 三、绿林、赤眉大起义 1、绿林、赤眉、铜马等农民起义的爆发;2、更始政权的建立与昆阳之战;3、 绿林军进入长安与新莽政权的覆灭;4、赤眉军进入关中与绿林军更始政权的瓦 解;5、刘秀镇压赤眉军
第六节西汉时期的文化 、哲学 1、汉初的黄老学说与无为而治;2、董仲舒的神学化的儒家思想;3、经今古文 之争。 、史学文学和艺术 1、司马迁与《史记》,刘向刘歆等校书与目录学著作《七略》;2、汉赋乐府诗 与政论散文;3、音乐绘画与雕刻。 科学技术 1、天文历法(太阳黑子的记载,帛书《五星占》,落下闳、耿寿昌的天象观测 仪;《太初历》与《三统历》)。2、《周髀算经》与《九章算术》。3、医学(淳 于意的脉学,《黄帝明堂经》与针灸疗法,尸体防腐败术)。4、马王堆汉墓的 《舆地图》。5、造纸术。 思考题: 西汉初年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具体表现。 2、论汉初中央与地方势力斗争的原因及表现。 3、张骞通西域的历史意义, 4、论西汉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5、汉武帝评价。 6、评王莽改制。 第八章东汉豪强地主的经济和政治 第一节东汉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再建和恢复生产的措施
第六节 西汉时期的文化 一、哲学: 1、汉初的黄老学说与无为而治;2、董仲舒的神学化的儒家思想;3、经今古文 之争。 二、史学文学和艺术 1、司马迁与《史记》,刘向刘歆等校书与目录学著作《七略》;2、汉赋乐府诗 与政论散文;3、音乐绘画与雕刻。 三、科学技术 1、天文历法(太阳黑子的记载,帛书《五星占》,落下闳、耿寿昌的天象观测 仪;《太初历》与《三统历》)。2、《周髀算经》与《九章算术》。3、医学(淳 于意的脉学,《黄帝明堂经》与针灸疗法,尸体防腐败术)。4、马王堆汉墓的 《舆地图》。5、造纸术。 思考题: 1、 西汉初年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具体表现。 2、 论汉初中央与地方势力斗争的原因及表现。 3、 张骞通西域的历史意义。 4、 论西汉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5、 汉武帝评价。 6、 评王莽改制。 第八章 东汉豪强地主的经济和政治 第一节 东汉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再建和恢复生产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