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血缘家族 元谋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 禅让 少康中兴 二里头文化夏小正 甲骨文 青铜器 盘庚迁殷 人祭人殉 商汤西周 时王 牧野之战 周文王 周武王 周公制礼作乐成康之治 宣王中兴 井田制 分封制 共和行政 [平王东迁。春秋五霸。齐桓公 管仲改革 晋文公 弭兵之会 家分晋 田氏代齐 商鞅变法 马陵之战 桂林之战 长平之战 孙子兵法 「百家争鸣 「庄子 旬于 易经 ‖秦始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焚书坑儒 大泽乡起义 楚汉之争 汉高祖 汉武帝 文景之治 昭宣中兴 吴楚七国之乱算缗告缗 中朝 左官律 平准均输 ‖董仲舒 王莽改制 太初历 七略 今文经学 刘秀 尚书台 度田 张仲景 党锢之祸 班超 太平道 地动仪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夷陵之战 九品中正制占田制 淝水之战 北魏均田制」三长制 宗主督护制六条诏书后汉书三国志 鲍敬言与无君「神灭论 洛阳伽蓝记 世说新语 论 颜氏家训 隋文帝 输籍之法大索貌阅 大运河 唐高祖 三省六部制府兵制 唐律疏议 科举制 政事堂会议贞观之治 租庸调制 安史之乱 唐蕃会盟碑 二税法 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 鉴真东渡 史通 通典 李白 杜甫 古文运动 孙思邈 周世宗改革官职差遣 庆历新政 主户客户(宋) 景德镇瓷器王安石 靖康之难 猛安谋克 军州 澶渊之盟 绍兴和议 开禧北伐 陆九渊 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通志 活字印刷 宋词 活本小说 梦溪笔谈
名词解释 血缘家族 元谋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母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公社 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 禅让 少康中兴 二里头文化 夏小正 甲骨文 青铜器 盘庚迁殷 人祭人殉 商汤西周 纣王 牧野之战 周文王 周武王 周公制礼作乐 成康之治 宣王中兴 井田制 宗法制 分封制 共和行政 平王东迁 春秋五霸 齐桓公 管仲改革 晋文公 弭兵之会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商鞅变法 马陵之战 桂林之战 长平之战 孙子兵法 孟子 墨子 韩非 百家争鸣 庄子 荀子 易经 孔子 老子 秦始皇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焚书坑儒 大泽乡起义 楚汉之争 汉高祖 汉武帝 文景之治 昭宣中兴 吴楚七国之乱 算缗告缗 中朝 左官律 平准均输 董仲舒 张骞 王莽改制 汉赋 太初历 史记 七略 今文经学 刘秀 尚书台 度田 张仲景 党锢之祸 班超 太平道 谶纬 论衡 汉书 地动仪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夷陵之战 九品中正制 占田制 八王之乱 士族 淝水之战 典签 北魏均田制 三长制 宗主督护制 六条诏书 后汉书 三国志 鲍敬言与无君 论 神灭论 洛阳伽蓝记 世说新语 颜氏家训 隋文帝 输籍之法 大索貌阅 大运河 唐高祖 三省六部制 府兵制 唐律疏议 科举制 政事堂会议 贞观之治 租庸调制 安史之乱 唐蕃会盟碑 唐三彩 二税法 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 鉴真东渡 玄奘 禅宗 史通 通典 李白 杜甫 古文运动 孙思邈 周世宗改革 官职差遣 庆历新政 主户客户(宋) 景德镇瓷器 王安石变法 交子 靖康之难 猛安谋克 李元昊 头下军州 澶渊之盟 绍兴和议 开禧北伐 二程 朱熹 陆九渊 资治通鉴 通鉴纪事本末 通志 活字印刷 宋词 话本小说 梦溪笔谈
成吉思汗 四大汗国 行省制 四等人制 马可·波罗 朱元璋 靖难之役 大诰 内阁制(明) 条鞭法 张居正 木之变 奴儿干都司皇太极 郑和下西洋农政全书 王守仁 李贽 三国演义 水浒传 本草纲目 天工开物 徐霞客游记永乐大典 郑成功 机处 「消代文字狱「改土归流 三藩之乱 准噶尔部 金本巴瓶制摊丁入亩 尼布楚条约 顾炎武 王夫之 黄宗羲 乾嘉考据学四库全书 红楼梦 梅文鼎 填空题 )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人类,距今约有( 2.“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大致可以分为( 尖状器三种类型。 3.尧、舜、禹的时期,就是“军事民主制”的时期,也称作 4.( )是商代最发达的手工业,其代表性产品( 重达875公斤。 5、夏商时期宗教信仰的对象较宽泛,可分为( )和 6、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仪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占有重 要地位。礼一般又分为“五礼”,即:( ):;有不同的“仪” 与之相配以区别尊卑贵贱之等,其中重要者又称“八纲”,即:( 7、中国奴隶社会的典型土地制度是( ),春秋后期该制度逐渐瓦解;战 国时( )变法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秦始皇颁布 )”的法令,标志着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确认。西 汉后期土地兼并和奴婢问题愈益严重,大司马师丹为缓和此种严重情况,提出了 )”主张,但未能实施;王莽改制中的( )与( 制,及光武帝的( )与( )政策也是为了要解决这两大问题。 8、战国时李悝变法中( )的措施、吴起在楚国变法中 )的措施、商鞅变法中( )的措施,均是为了否定奴隶 社会的世卿世禄制。秦始皇在中央实行( )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以 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设置( 光武帝设立( )以削弱相权, 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9、我国农业在原始社会时期经历了刀耕火种、()耕和( )耕三个 阶段;商朝、西周与春秋时期,农业耕作的主要方式分别是()、(
成吉思汗 四大汗国 行省制 驱口 四等人制 马可·波罗 朱元璋 靖难之役 大诰 卫所制 内阁制(明) 一条鞭法 张居正 土木之变 奴儿干都司 皇太极 郑和下西洋 农政全书 王守仁 李贽 三国演义 水浒传 本草纲目 天工开物 徐霞客游记 永乐大典 郑成功 军机处 清代文字狱 改土归流 三藩之乱 准噶尔部 金本巴瓶制 摊丁入亩 尼布楚条约 顾炎武 王夫之 黄宗羲 乾嘉考据学 四库全书 红楼梦 梅文鼎 填空题 1 ( )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人类,距今约有( )。 2.“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大致可以分为( )、( )、 尖状器三种类型。 3.尧、舜、禹的时期,就是“军事民主制”的时期,也称作 。 4.( )是商代最发达的手工业,其代表性产品( ) 重达 875 公斤。 5、夏商时期宗教信仰的对象较宽泛,可分为( )和 ( ) 6、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仪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占有重 要地位。礼一般又分为“五礼”,即:( ) ;有不同的“仪” 与之相配以区别尊卑贵贱之等,其中重要者又称“八纲”,即:( )。 7、中国奴隶社会的典型土地制度是( ) ,春秋后期该制度逐渐瓦解;战 国时( )变法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秦始皇颁布 “( )”的法令,标志着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确认。西 汉后期土地兼并和奴婢问题愈益严重,大司马师丹为缓和此种严重情况,提出了 “( )”主张,但未能实施;王莽改制中的( )与( ) 制,及光武帝的( )与( )政策也是为了要解决这两大问题。 8、战国时李悝变法中( )的措施、吴起在楚国变法中 ( )的措施、商鞅变法中( )的措施,均是为了否定奴隶 社会的世卿世禄制。秦始皇在中央实行( )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以 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设置( )、光武帝设立( ) 以削弱相权, 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9、我国农业在原始社会时期经历了刀耕火种、( )耕和 ( )耕三个 阶段;商朝、西周与春秋时期,农业耕作的主要方式分别是( )、( )
与( ):西汉时发明了开沟与播种合一的工具( ),赵过推广 )于西北干旱地区,农学家氾胜之发明的( )法被推广于关中地区, 使农业飞速发展。 10、从新石器时代( 期开始,中国从石器时代进入铜石并用时代:() 时期是我国青铜时代的繁荣期,()后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制农具,( 时期铁制农具在我国已普遍使用。 11、《孟子·滕文公上》曰:“夏后氏五十而(),殷人七十而( ),周 人百亩而彻。”西汉 (景帝以后)的田租税率是 12、我国是丝绸与瓷器之国,养蚕织绢及用高岭土(瓷土)烧制白陶均开始 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 代晚期,商代出现的( )己经具备了瓷器的基本特点。两类,宗教迷信 占据着支配地位,( )和巫觋盛行。 13.商代奴隶主贵族把奴隶杀死,以供奉祖先、鬼神,叫( );用奴隶为奴隶 主贵族殉葬, 叫( )。4.井田制、( ),是西周统治的三大支柱。 14.周初共分封了七十多个国家,其中最重要的有( )、鲁、晋、卫 )、宋等国。 15、西周是各种礼仪制度创建和完善的时期,周文化被称为( 从出生、成人到婚嫁、 死丧都有一定的仪礼来规范人(主要是贵族)的行为。生( )男称“弄 璋之庆”;生女称( )。男孩子20岁时,要行成人的冠礼,冠礼 还包括命字的仪礼,有了字,表示( 姻和丧葬是人生的大事, 16、西周承袭商代已形成一套礼仪制度,据《仪礼》载当时的婚姻普遍实行 和( )的原 则,禁止男女自由结合。一般男娶女嫁,要经过( )和亲迎等 六个程序。丧礼经长时期 的演变,到西周时日趋复杂,死者在埋葬时间、方位 等方面仪礼而有身份地位的区别。丧礼的等级是( )的延续。 17.“五经”是指《诗》、《书》、( 《春秋》五部儒家经典
与( );西汉时发明了开沟与播种合一的工具( ),赵过推广 ( )于西北干旱地区,农学家氾胜之发明的( )法被推广于关中地区, 使农业飞速发展。 10、从新石器时代( )期开始,中国从石器时代进入铜石并用时代;( ) 时期是我国青铜时代的繁荣期,( )后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制农具,( ) 时期铁制农具在我国已普遍使用。 11、《孟子·滕文公上》曰:“夏后氏五十而( ),殷人七十而( ),周 人百亩而彻。”西汉 (景帝以后)的田租税率是( )。 12、我国是丝绸与瓷器之国,养蚕织绢及用高岭土(瓷土)烧制白陶均开始 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 代晚期,商代出现的( )己经具备了瓷器的基本特点。两类,宗教迷信 占据着支配地位,( )和巫觋盛行。 13.商代奴隶主贵族把奴隶杀死,以供奉祖先、鬼神,叫( );用奴隶为奴隶 主贵族殉葬, 叫( )。4.井田制、( )、( ),是西周统治的三大支柱。 14.周初共分封了七十多个国家,其中最重要的有( )、鲁、晋、卫、 ( )、宋等国。 15、西周是各种礼仪制度创建和完善的时期,周文化被称为( )。 从出生、成人到婚嫁、 死丧都有一定的仪礼来规范人(主要是贵族)的行为。生( )男称“弄 璋之庆”;生女称( )。男孩子 20 岁时,要行成人的冠礼,冠礼 还包括命字的仪礼,有了字,表示( )了。婚 姻和丧葬是人生的大事, 16、西周承袭商代已形成一套礼仪制度,据《仪礼》载当时的婚姻普遍实行 和( )的原 则,禁止男女自由结合。一般男娶女嫁,要经过( )和亲迎等 六个程序。丧礼经长时期 的演变,到西周时日趋复杂,死者在埋葬时间、方位 等方面仪礼而有身份地位的区别。丧礼的等级是( )的延续。 17.“五经”是指《诗》、《书》、 ( )、( )、 《春秋》五部儒家经典
18.“三传”是指《左传》、( 《谷梁传》三部书。 19.公元前770年,( )迁都洛邑,以后的周朝史称 20、春秋时期两次弭兵之会的发起人是( )。战国时期合纵的代 表人是公孙衍与(),而连横的代表人是( 21.战国七雄是指齐、( )、韩、赵、魏、秦 七个国家。 22.战国时楚国的主币为“( )”,辅币为铜质币,俗名 23.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国的货币主要是( ):周和秦使用圆 钱;齐、燕两国 的货币主要是 24.公元前632年,晋楚之间爆发了( ),使楚国北进的势力受到 了严重打击。 25.四川的( )和关中的( ),是战国时期著名的 两大水利工程 26、先秦车一般用四马,称为“驷”;用十六匹马驾车称为 四马驾车,驾辕 用两马,称为“服”;“服”两旁马称为( 分布于河 南、山东、河北等省的 我国父系氏族社会阶段的典型代表之 27、元前221年,秦灭掉关东最后一个政权( 国,统一了中国。 28、西汉对地方的统治,名义上是实行( ),实际上是 29、公元9年,( )废掉西汉最后一个皇帝孺子婴,自立为帝, 改国号为( 30、西汉时称帽子为“头衣”或( )。贵族的头衣为 ),平民的头 衣为.(
18.“三传”是指《左传》、( )、《谷梁传》三部书。 19.公元前 770 年,( )迁都洛邑,以后的周朝史称 。 20、春秋时期两次弭兵之会的发起人是( )、( )。战国时期合纵的代 表人是公孙衍与( ),而连横的代表人是( )。 21.战国七雄是指齐、( )、( )、韩、赵、魏、秦 七个国家。 22.战国时楚国的主币为“( )”,辅币为铜质币,俗名 ( )。 23.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国的货币主要是( );周和秦使用圆 钱;齐、燕两国 的货币主要是 。 24.公元前 632 年,晋楚之间爆发了( ),使楚国北进的势力受到 了严重打击。 25.四川的( )和关中的 ( ),是战国时期著名的 两大水利工程。 26、先秦车一般用四马,称为“驷”;用十六匹马驾车称为( )。 四马驾车,驾辕 用两马,称为“服”;“服”两旁马称为( )。1.分布于河 南、山东、河北等省的 我国父系氏族社会阶段的典型代表之一。 27、元前 221 年,秦灭掉关东最后一个政权( )国,统一了中国。 28、西汉对地方的统治,名义上是实行( ),实际上是 ( )。 29、公元 9 年,( )废掉西汉最后一个皇帝孺子婴,自立为帝, 改国号为( )。 30、西汉时称帽子为“头衣”或( )。贵族的头衣为 ( ),平民的头 衣为. ( )
31、东汉的饮食习俗大体与秦、西汉相似,不同身份地位的人有不同的饮 食习惯 日或分( )不等。 32、公元( )年,刘秀称帝于鄗,年号( 建立了东汉政权。 33、汉明帝永平十二年, )55万人归附汉朝,东汉因此设( )郡 从此云南 西部正式列入中国版图。 34、公元92年,汉和帝依靠宦官( )等人,诛灭了外戚窦氏势力,东汉 宦官专权从此开始。 35、公元184年爆发的黄巾起义有三支主力部队,即由张角兄弟领导的冀州黄巾; 领导的颍川黄巾和 )领导的南阳黄巾。 36、张衡在天文学上的重大成就,一是继承并发展了( )的宇宙理 论,二是制作了 东汉时传入中国的佛教,属于( )教派,其教义的关键部分是“因 果报应”和( )。4、东汉王朝的信仰禁忌,大体沿袭秦和西汉之 俗,崇信“皇天上帝后土神祗”,( )五帝,( 山 7、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仪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 地位。礼一般又分为“五礼”,即:( ;有不同的“仪” 与之相配以区别尊卑贵贱之等,其中重要者又称“八纲”,即:( 38、中国奴隶社会的典型土地制度是( 春秋后期该制度逐渐瓦解; 战国时 )变法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秦始皇颁布 )”的法令,标志着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确认。西 汉后期土地兼并和奴婢问题愈益严重,大司马师丹为缓和此种严重情况,提出了 )”主张,但未能实施;王莽改制中的( )与( 制,及光武帝的( )与( )政策也是为了要解决这两大问题 39、战国时李悝变法中( )的措施、吴起在楚国变法中 )的措施、商鞅变法中( )的措施,均是为了否定奴隶 社会的世卿世禄制。秦始皇在中央实行( )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以 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设置( 、光武帝设立( )以削弱相权, 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我国农业在原始社会时期经历了刀耕火种、( 耕和( )耕三个 阶段;商朝、西周与春秋时期,农业耕作的主要方式分别是
31、东汉的饮食习俗大体与秦、西汉相似,不同身份地位的人有不同的饮 食习惯, 一日或分( )不等。 32、公元( )年,刘秀称帝于鄗,年号( ),建立了东汉政权。 33、汉明帝永平十二年,( ) 55 万人归附汉朝,东汉因此设 ( )郡, 从此云南 西部正式列入中国版图。 34、公元 92 年,汉和帝依靠宦官( )等人,诛灭了外戚窦氏势力,东汉 宦官专权从此开始。 35、公元 184 年爆发的黄巾起义有三支主力部队,即由张角兄弟领导的冀州黄巾; ( ) 领导的颍川黄巾和( )领导的南阳黄巾。 36、张衡在天文学上的重大成就,一是继承并发展了( )的宇宙理 论,二是制作了 东汉时传入中国的佛教,属于( )教派,其教义的关键部分是“因 果报应”和( ) 。4、东汉王朝的信仰禁忌,大体沿袭秦和西汉之 俗,崇信“皇天上帝后土神祗”,( )五帝,( )泰 山。 37、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仪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 地位。礼一般又分为“五礼”,即:( ) ;有不同的“仪” 与之相配以区别尊卑贵贱之等,其中重要者又称“八纲”,即:( )。 38、中国奴隶社会的典型土地制度是( ) ,春秋后期该制度逐渐瓦解; 战国时( )变法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秦始皇颁布 “( )”的法令,标志着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确认。西 汉后期土地兼并和奴婢问题愈益严重,大司马师丹为缓和此种严重情况,提出了 “( )”主张,但未能实施;王莽改制中的( )与( ) 制,及光武帝的( )与( )政策也是为了要解决这两大问题。 39、战国时李悝变法中( )的措施、吴起在楚国变法中 ( )的措施、商鞅变法中( )的措施,均是为了否定奴隶 社会的世卿世禄制。秦始皇在中央实行( )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以 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设置( )、光武帝设立( ) 以削弱相权, 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40、我国农业在原始社会时期经历了刀耕火种、( )耕和 ( )耕三个 阶段;商朝、西周与春秋时期,农业耕作的主要方式分别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