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部落氏族华夏四夷黄帝炎帝蚩尤尊王攘夷 五服华夷之辨平王东迁百越秦霸西戎东夷集团 胡服骑射古滇国夜郎五尺道南越和亲《华阳国志》 氐羌《十六国春秋》赵佗西南夷月氏西域永嘉之乱 左郡、左县土断吴平山越鲜卑乌桓乌孙蜀身毒道 边郡制度属国制度南中大姓淝水之战刘渊西域都护 使匈奴中郎将护乌桓校尉西域长史白登之围太和改制 冒顿《徙戎论》李特起义府兵制六镇起义苻坚榷场 宣抚使南诏六诏文成公主松赞干布安西四镇乌蛮 云南安抚使司白蛮六曹九爽《蛮书》羈縻府州天宝战争 苍洱会盟阁罗凤长庆会盟郑回黑水靺褐噶逻禄都护府 启民可汗东丹国九姓回鹘可汗碑爨甘州回鹘大理西辽 薛延陀头下军州捺钵猛安谋克《岭外代答》元吴女真 大祚荣突骑施謗面南北面官制勃极烈澶渊之盟西夏 嘉定议和吐谷浑茶马互市耶律阿保机朱温清水会盟 渤海国成吉思汗忽必烈八思巴赛典赤?瞻思丁忽辛 兀良合台四大汗国叶尔羌汗国斡腹之举站赤达鲁花赤 土司制度宣政院行省制度四等人制《元朝秘史》斡耳朵 怯薛制度乡兵探马赤军爨爕军《百夷传》也先郑和 元跨革囊俺答汗努尔哈赤别失八里《西南夷风土记》 威远营四夷馆奴儿干都司伯克制度达赖喇嘛三大法王 乌斯藏行都指挥使司土木之变鞑靼、瓦剌萨满教建州女真 八旗制度萨尔浒之战大理战书三征麓川三宣六慰活佛 奢安之乱门宦制度扎萨克制度伯克制度黄教班禅额尔德尼 金瓶掣签噶厦理蕃院改土归流忽里勒台台吉九边 卡伦包衣马市会同馆满洲根本盟旗制度摆夷康熙 驻藏大臣伊犁将军满蒙联姻绿营兵 二、简答题 为什么要学习中国民族史? 略述中国民族史研究对象、基本内容与学科体系。 中国民族史的分期有哪几种?你的意见如何? 中国的民族是什么时候形成的,为什么? 简述华夏的来源及其形成 简述中华民族起源及其的特点。 简评“华夷之辨”与“尊王攘夷 简论汉民族的形成 简述和亲的由来、发展、本质及作用 试论两汉羁縻之制的类型及特点 简论汉王朝与匈奴的关系 简述西南夷的族类、分布及经济文化
一、名词解释: 部落 氏族 华夏 四夷 黄帝 炎帝 蚩尤 尊王攘夷 五服 华夷之辨 平王东迁 百越 秦霸西戎 东夷集团 胡服骑射 古滇国 夜郎 五尺道 南越 和亲 《华阳国志》 氐 羌 《十六国春秋》 赵佗 西南夷 月氏 西域 永嘉之乱 左郡、左县 土断 吴平山越 鲜卑 乌桓 乌孙 蜀身毒道 边郡制度 属国制度 南中大姓 淝水之战 刘渊 西域都护 使匈奴中郎将 护乌桓校尉 西域长史 白登之围 太和改制 冒顿 《徙戎论》 李特起义 府兵制 六镇起义 苻坚 榷场 宣抚使 南诏 六诏 文成公主 松赞干布 安西四镇 乌蛮 云南安抚使司 白蛮 六曹九爽 《蛮书》 羈縻府州 天宝战争 苍洱会盟 阁罗凤 长庆会盟 郑回 黑水靺鞨 噶逻禄 都护府 启民可汗 东丹国 九姓回鹘可汗碑 爨 甘州回鹘 大理 西辽 薛延陀 头下军州 捺钵 猛安谋克 《岭外代答》 元昊 女真 大祚荣 突骑施 剺面 南北面官制 勃极烈 澶渊之盟 西夏 嘉定议和 吐谷浑 茶马互市 耶律阿保机 朱温 清水会盟 渤海国 成吉思汗 忽必烈 八思巴 赛典赤?瞻思丁 忽辛 兀良合台 四大汗国 叶尔羌汗国 斡腹之举 站赤 达鲁花赤 土司制度 宣政院 行省制度 四等人制 《元朝秘史》 斡耳朵 怯薛制度 乡兵 探马赤军 爨僰军 《百夷传》 也先 郑和 元跨革囊 俺答汗 努尔哈赤 别失八里 《西南夷风土记》 威远营 四夷馆 奴儿干都司 伯克制度 达赖喇嘛 三大法王 乌斯藏行都指挥使司 土木之变 鞑靼、瓦剌 萨满教 建州女真 八旗制度 萨尔浒之战 大理战书 三征麓川 三宣六慰 活佛 奢安之乱 门宦制度 扎萨克制度 伯克制度 黄教 班禅额尔德尼 金瓶掣签 噶厦 理蕃院 改土归流 忽里勒台 台吉 九边 卡伦 包衣 马市 会同馆 满洲根本 盟旗制度 摆夷 康熙 驻藏大臣 伊犁将军 满蒙联姻 绿营兵 二、简答题 为什么要学习中国民族史? 略述中国民族史研究对象、基本内容与学科体系。 中国民族史的分期有哪几种?你的意见如何? 中国的民族是什么时候形成的,为什么? 简述华夏的来源及其形成。 简述中华民族起源及其的特点。 简评“华夷之辨”与“尊王攘夷”。 简论汉民族的形成。 简述和亲的由来、发展、本质及作用。 试论两汉羁縻之制的类型及特点。 简论汉王朝与匈奴的关系。 简述西南夷的族类、分布及经济文化
简论北魏孝文帝改革及其历史意义。 简述滇东爨氏始末。 试述魏蜀吴三国对周边各民族的招抚和利用情况 十六国各是哪些民族建立的,试简述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哪些新的民族,试概述其分布及发展情况 试阐述鲜卑族的发展演变情况 简论唐代羁縻府州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简述突厥的兴亡与文化特点。 简述吐蕃的历史与文化 简述回纥的历史与文化。 简述渤海与唐朝的关系 简论宋朝与周边诸族的关系 简述契丹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以历史事实论述“宋挥玉斧”之不可信 简述西夏的历史与文化 简论元代行省制度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作用。 试论蒙古国的建立与蒙古族的形成。 略论回族的起源与形成 略论满族的形成及其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贡献 简论改土归流的背景、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略论元明清三代对西藏的管理。 简述清代巩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主要措施 简述藏族的经济结构、社会体制与文化生活。 试论土司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其历史作用 简论元朝行省制的推行对各民族发展的影响 略论清代我国的少数民族 略述边疆危机与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对“边疆民族型近代化模式”做简要评述。 为什么会出现跨国界民族? 试评晚清政府对民族政策的调整。 简评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 简述中华民国建立在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上的历史意义。 简述“五族共和”思想。 简述“中国近代民族史”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简述鸦片战争前各民族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状况。 简述晚清时期各民族社会发展变化的表现 简述19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的边疆危机 试评述太平天国的民族政策。 简述晚清时期中国各民族人民觉醒的表现。 略论洋务运动时期清廷对民族问题的认识。 简述清末“新政”时期清廷对民族问题的认识。 简论晚清政府对边疆民族事务的中央行政机构理藩院的改革 简述晚清民族主义思潮形成的原因及其过程 简述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
简论北魏孝文帝改革及其历史意义。 简述滇东爨氏始末。 试述魏蜀吴三国对周边各民族的招抚和利用情况。 十六国各是哪些民族建立的,试简述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哪些新的民族,试概述其分布及发展情况。 试阐述鲜卑族的发展演变情况。 简论唐代羁縻府州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简述突厥的兴亡与文化特点。 简述吐蕃的历史与文化。 简述回纥的历史与文化。 简述渤海与唐朝的关系。 简论宋朝与周边诸族的关系。 简述契丹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以历史事实论述“宋挥玉斧”之不可信。 简述西夏的历史与文化。 简论元代行省制度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作用。 试论蒙古国的建立与蒙古族的形成。 略论回族的起源与形成。 略论满族的形成及其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贡献。 简论改土归流的背景、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略论元明清三代对西藏的管理。 简述清代巩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主要措施。 简述藏族的经济结构、社会体制与文化生活。 试论土司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其历史作用。 简论元朝行省制的推行对各民族发展的影响。 略论清代我国的少数民族。 略述边疆危机与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对“边疆民族型近代化模式”做简要评述。 为什么会出现跨国界民族? 试评晚清政府对民族政策的调整。 简评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 简述中华民国建立在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上的历史意义。 简述“五族共和”思想。 简述“中国近代民族史”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简述鸦片战争前各民族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状况。 简述晚清时期各民族社会发展变化的表现。 简述 19 世纪 70 年代以来中国的边疆危机。 试评述太平天国的民族政策。 简述晚清时期中国各民族人民觉醒的表现。 略论洋务运动时期清廷对民族问题的认识。 简述清末“新政”时期清廷对民族问题的认识。 简论晚清政府对边疆民族事务的中央行政机构理藩院的改革。 简述晚清民族主义思潮形成的原因及其过程。 简述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
简述杨度对清末民族问题的认识 试述清末民初各民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运动。 简述北洋政府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和治理 简述北洋政府时期各民族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简述北洋政府时期各民族社会的发展变化。 试评述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思想 略述早期中国共产党对民族问题的认识 略述国民政府处理民族问题的观念与策略 试评述以顾颉刚先生为代表的知识界对民族问题的认识及其变化 简评国民政府设置蒙藏委员会的目的与作用。 简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民族基础 从民族自决到民族区域自治:略述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理论来源及其深远影响 略述早期蒋介石国民政府对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继承及其实质。 略述以龙云为代表的云南地方政府的民族政策及其统治时期的云南边政建设。 简述蒋介石国民政府时期各民族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简述蒋介石国民政府时期各民族社会的发展变化 简述20世纪50年代各族社会的大致状况 简述中央人民政府为实现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采取的政策措施 对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与实践作简要评述 简述民族识别的理论与实践。 三、论述题 试述中国民族史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及你的观点。 试从考古资料与远古传说分析中国远古时的族类。 试述夏商周族的形成及活动范围 谈谈你对民族形成问题的看法 试述秦汉王朝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开拓及统治制度 试评论曹魏蜀汉孙吴三国对周边各民族政策的得失。 为什么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华民族融合与重组的时代? 试论述汉民族形成的条件和表现 试述匈奴的形成、发展及衰落情况。 试述隋唐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 试比较汉唐和亲政策的异同。 试论唐王朝与吐蕃、南诏之间的关系。 白族形成问题有几种观点?谈谈你的意见。 试述宋辽西夏金时期民族发展基本线索和特点 试述羁縻府州的形成与发展,并评述其对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的作用。 隋唐时期有些有哪些民族融合到其他民族中,试述其基本情况。试述吐蕃、突厥、南诏、回纥等少数民族 建立的政权对中国民族关系的影响 试论移民对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 简述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与巩固的历史。 试述土司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程、基本内容、特点,并对其进行评价。 清代巩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措施对当时的民族关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简述杨度对清末民族问题的认识。 试述清末民初各民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运动。 简述北洋政府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和治理。 简述北洋政府时期各民族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简述北洋政府时期各民族社会的发展变化。 试评述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思想。 略述早期中国共产党对民族问题的认识。 略述国民政府处理民族问题的观念与策略。 试评述以顾颉刚先生为代表的知识界对民族问题的认识及其变化 简评国民政府设置蒙藏委员会的目的与作用。 简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民族基础。 从民族自决到民族区域自治:略述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理论来源及其深远影响。 略述早期蒋介石国民政府对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继承及其实质。 略述以龙云为代表的云南地方政府的民族政策及其统治时期的云南边政建设。 简述蒋介石国民政府时期各民族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简述蒋介石国民政府时期各民族社会的发展变化。 简述 20 世纪 50 年代各族社会的大致状况。 简述中央人民政府为实现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采取的政策措施。 对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与实践作简要评述。 简述民族识别的理论与实践。 三、论述题 试述中国民族史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及你的观点。 试从考古资料与远古传说分析中国远古时的族类。 试述夏商周族的形成及活动范围。 谈谈你对民族形成问题的看法。 试述秦汉王朝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开拓及统治制度。 试评论曹魏蜀汉孙吴三国对周边各民族政策的得失。 为什么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华民族融合与重组的时代? 试论述汉民族形成的条件和表现。 试述匈奴的形成、发展及衰落情况。 试述隋唐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 试比较汉唐和亲政策的异同。 试论唐王朝与吐蕃、南诏之间的关系。 白族形成问题有几种观点?谈谈你的意见。 试述宋辽西夏金时期民族发展基本线索和特点。 试述羁縻府州的形成与发展,并评述其对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的作用。 隋唐时期有些有哪些民族融合到其他民族中,试述其基本情况。试述吐蕃、突厥、南诏、回纥等少数民族 建立的政权对中国民族关系的影响。 试论移民对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 简述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与巩固的历史。 试述土司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程、基本内容、特点,并对其进行评价。 清代巩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措施对当时的民族关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晚清民族主义思潮述评。 孙中山民族主义述评。 试述晚清以来中国民族关系的重大变化。 试述中国传统民族观念的形成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试述清廷最后十年间的化除“满汉畛域”问题 试评晚清民族主义思潮 试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族主义思想。 试评述刀安仁在滇西德宏干崖傣族地区的近代化改革及其影响。 试述蒋介石国民政府对民族问题的认识及其民族政策的发展演变过程。 试述民国初年云南地方政府的民族政策及其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引导全民族抗战走向胜利的旗帜? 为什么说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 试论中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重要性。 试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中国共产党对民族问题的认识及其民族政策的发展演变过程 试论20世纪下半叶中国民族地区社会变革的经验教训。 简述20世纪50年代各族社会的大致状况 简述中央人民政府为实现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采取的政策措施。 对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与实践作简要评述 试论20世纪下半叶中国民族地区社会变革的经验教训 中国56个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在20世纪发生了重大变迁,试以其中两三个民族的变迁详加论述 史料选读 祭法”条 曰:“祭法:有虞氏黄帝而郊醫,祖顓頊而宗堯:夏后氏亦諦黄帝而郊鯀,祖顓頊而宗禹:殷人醫而郊 冥,祖契而宗湯:周人渧礐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史记五帝本纪第一》:“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 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 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 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 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东至于海 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 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 《禮記註疏》卷46 “(舜)流共工于幽洲,放驩兜于崇山,竄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尚书?舜典》 昔者三苗之居,左有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恃此險也。”《战国策》卷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顓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 而帝颛顼之孙也。…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 鲧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于是尧听四岳,用鲧 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 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 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 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陆行乘车,水行乘 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樺。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 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
晚清民族主义思潮述评。 孙中山民族主义述评。 试述晚清以来中国民族关系的重大变化。 试述中国传统民族观念的形成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试述清廷最后十年间的化除“满汉畛域”问题。 试评晚清民族主义思潮。 试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族主义思想。 试评述刀安仁在滇西德宏干崖傣族地区的近代化改革及其影响。 试述蒋介石国民政府对民族问题的认识及其民族政策的发展演变过程。 试述民国初年云南地方政府的民族政策及其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引导全民族抗战走向胜利的旗帜? 为什么说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 试论中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重要性。 试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中国共产党对民族问题的认识及其民族政策的发展演变过程。 试论 20 世纪下半叶中国民族地区社会变革的经验教训。 简述 20 世纪 50 年代各族社会的大致状况。 简述中央人民政府为实现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采取的政策措施。 对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与实践作简要评述。 试论 20 世纪下半叶中国民族地区社会变革的经验教训。 中国 56 个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在 20 世纪发生了重大变迁,试以其中两三个民族的变迁详加论述。 三、史料选读 “祭法”条 曰:“祭法: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嚳,祖顓頊而宗堯;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鯀,祖顓頊而宗禹;殷人禘嚳而郊 冥,祖契而宗湯;周人禘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史记·五帝本纪第一》:“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 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 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 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 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东至于海, 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 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 《禮記註疏》卷 46 “(舜)流共工于幽洲,放驩兜于崇山,竄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尚书?舜典》 “昔者三苗之居,左有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恃此險也。” 《战国策》卷 22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 而帝颛顼之孙也。……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 鲧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于是尧听四岳,用鲧 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 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 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陆行乘车,水行乘 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 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
之便利 是九州攸同,四奥既居,九山琹旅,九川涤原,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六府甚修,众土交 正,致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 令天子之国以外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總,二百里纳铚,三百里纳秸 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甸服外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任国,三百里诸侯。侯服外五百里绥服: 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绥服外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要服外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 百里流。…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 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史记夏本纪第二》 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 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時享,崴貢,終王,先王之訓也。有不祭則修意,有不祀則修言,有 不享則修文,有不貢則修名,有不王則修德,序成而有不至則修刑。于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 讓不貢,告不王:于是乎,有刑罰之辟,有攻伐之兵,有征討之備,有威讓之令,有文告之辭。布令陳辭 而又不至,則増修于徳,而無勤民于遠,是以近無不聽,遠無不服。今自大畢伯仕之終也,犬戎氏以其職 來王。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觀之兵,其無乃廢先王之訓而王幾頓乎?吾聞夫犬戎樹惇,能帥舊德 而守終純固,其有以禦我矣。王不聽,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自是荒服者不至。 《国语·周语上》 九州攸同,四陕既宅,九山旅九川滌源九澤既陂,四海会同,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底慎財賦,咸則三 壤,成賦中邦。錫土姓袛,台徳先不距朕行。五百里甸服,百里賦納總,三百里納銍,三百里納秸服,四 百里粟五百里米。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諸侯。五百里綏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 奮武威。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蠻,二百里流。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 朔南暨,聲教託于四海。禹錫玄圭,告厥成功。 《尚书·禹贡》 “無怠無荒,四夷來王。”《尚书·大禹谟》 殷契,母曰简狄,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 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赐姓子氏。契兴于唐 虞、大禹之际,功业著于百姓,百姓以平。 《史记》卷3《殷本纪第三》 維女荆楚,居國南鄉,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诗经·商颂·殷武》 伊尹受命,於是為四方令曰:臣請正東,符屢仇州伊慮深,九夷、十蠻,越骺髮文身,請令以魚支之 睥,鯛之醬,鮫之利劍為獻:正南,甌鄧、桂國、損子、產里、濮、九菌,請令以珠璣、珻瑁、象齒、文 犀、翠羽、菌鶴、短狗為獻(六者,南蠻之别名):正西,崑崙、狗國、鬼親、枳已、鬧耳、貫胸、雕題 離丘、漆齒,請令以丹青、白旄、紕罻、江慝、龍角、神龜為獻:正北,,空同、大夏、莎車、姑他、旦 晷、貌胡、戎翟、匈奴、樓煩、月氏、熾犁、其龍、東胡,請令以葉騊、白玉、野馬、騊驗、駃騠、良弓 為獻。湯曰善(十二者北狄之别名也,戎狄在西北,界戎翟之間,國名也) 《逸周书》卷7《王·解第五十九 百濮,劉伯莊《史記地名》曰:濮在楚西南。 《惠氏春秋左传补注》卷2 濮,按《左传》文十六年,庸人、麋人率百濮伐楚。疏孔安國云:庸濮在江漢之南。 《尚書地理今釋》 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 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初欲弃之,因名曰弃。…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宣谷者 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 百谷。”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 刘立。公刘 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宣,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
之便利。……于是九州攸同,四奥既居,九山栞旅,九川涤原,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六府甚修,众土交 正,致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令天子之国以外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緫,二百里纳铚,三百里纳秸 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甸服外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任国,三百里诸侯。侯服外五百里绥服: 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绥服外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要服外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 二百里流。……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 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 《史记·夏本纪第二》 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 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時享,嵗貢,終王,先王之訓也。有不祭則修意,有不祀則修言,有 不享則修文,有不貢則修名,有不王則修徳,序成而有不至則修刑。于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 讓不貢,告不王;于是乎,有刑罰之辟,有攻伐之兵,有征討之備,有威讓之令,有文告之辭。布令陳辭 而又不至,則増修于徳,而無勤民于逺,是以近無不聴,逺無不服。今自大畢伯仕之終也,犬戎氏以其職 來王。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觀之兵,其無乃廢先王之訓而王幾頓乎?吾聞夫犬戎樹惇,能帥舊徳 而守終純固,其有以禦我矣。王不聽,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自是荒服者不至。 《国语·周语上》 “九州攸同,四隩既宅,九山刋旅九川滌源九澤既陂,四海会同,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底慎財賦,咸則三 壤,成賦中邦。錫土姓祗,台徳先不距朕行。五百里甸服,百里賦納總,三百里納銍,三百里納秸服,四 百里粟五百里米。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諸侯。五百里綏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 奮武威。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蠻,二百里流。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 朔南暨,聲教託于四海。禹錫玄圭,告厥成功。” 《尚书·禹贡》 “無怠無荒,四夷來王。” 《尚书·大禹谟》 殷契,母曰简狄,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 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赐姓子氏。契兴于唐、 虞、大禹之际,功业著于百姓,百姓以平。” 《史记》卷 3《殷本纪第三》 維女荆楚,居國南鄉,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 《诗经·商颂·殷武》 伊尹受命,於是為四方令曰:臣請正東,符屢仇州伊慮漚深,九夷、十蠻,越漚鬋髪文身,請令以魚支之 鞞,鰂之醬,鮫之利劒為獻;正南,甌鄧、桂國、損子、産里、濮、九菌,請令以珠璣、珻瑁、象齒、文 犀、翠羽、菌鸖、短狗為獻(六者,南蠻之别名);正西,崑崙、狗國、鬼親、枳已、闟耳、貫胸、雕題、 離丘、漆齒,請令以丹青、白旄、紕罽、江厯、龍角、神龜為獻;正北,,空同、大夏、莎車、姑他、旦 畧、貎胡、戎翟、匈奴、樓煩、月氏、孅犁、其龍、東胡,請令以槖駞、白玉、野馬、騊駼、駃騠、良弓 為獻。湯曰善(十二者北狄之别名也,戎狄在西北,界戎翟之間,國名也)。 《逸周书》卷 7《王·解第五十九》 百濮,劉伯莊《史記地名》曰:濮在楚西南。 《惠氏春秋左传补注》卷 2 濮,按《左传》文十六年,庸人、麋人率百濮伐楚。疏孔安國云:庸濮在江漢之南。 《尚書地理今釋》 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 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初欲弃之,因名曰弃。……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 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 百谷。”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公刘立。公刘 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