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卷第3期 人类学学报 Vol 18. No. 3 1999年8月 ACTA ANTHRO ICA SNCA 中国古人类牙齿尺寸演化特点及 东亚直立人的系统地位 刘武 (中国科学院百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10004 杨茂有 (长春中医学院中医系,长春130021) 摘要 对中国境内不同时代人类牙齿测量数据的分析显示:中国古人类牙齿尺寸的总体演化趋势 与世界其它地区人类一致,呈缩小变化,其中一个表现特点是中国直立人与早期智人在牙齿尺 寸上差别不大。但作者根据对中国古人类化石形态特征、生存年代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认为中国 直立人在化石形态、生存年代等方面均与智人有明显的不同,取消直立人,将其并入智人意见 的证据还是不够充分的。目前仍宜将直立人与智人作为人属内两个不同的种来看待,两者在演 化关系上是一种系统渐变的过程,中国古人类演化的阶段性在总体上是明显的 关键词牙齿尺寸,人类演化,直立人,智人 1前 近10余年来,随着分布范围广泛的各种人类化石的进一步发现、研究工作的深入及研 究方法的多样化,学术界对涉及人类起源与演化的有关问题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同时,对 理解并解释整个人类演化过程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吴汝康,1994,1995)。其中一个较为引 人注目的争论点就是直立人的系统地位问题 虽然直立人作为人属内一个种的观点自50年代以来已被学术界广泛接受Mayr 1950),但近年来,一些国内外学者不断提出无论在生存时间上还是在化石形态特征上直立 人与早期智人都没有明确的界限,因此,应该把人属中的两个种,即直立人种(Hmo erectus)和智人种( 1 an o sap iens)合并为一,取消直立人种,将直立人并入智人种( Kram er 1993 Wolpoff et al,194, Tob jas,1995)。此外,在关于直立人在人类演化上系统地位的 讨论中,另一个值得注意的争论点是有关直立人是单一物种或多物种及直立人与智人是否 曾经同时生存。一些国外学者通过分支系统学的研究辨识出一些亚洲直立人特有的自近裔 收稿日期:1998-04-07 因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49702032)资助项目 201994-200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l
第18卷 第3期 1999年8月 人 类 学 学 报 A CTA AN THRO POLO G ICA S IN ICA V o l118, N o13 A ug. , 1999 中国古人类牙齿尺寸演化特点及 东亚直立人的系统地位 刘 武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北京 100044) 杨茂有 (长春中医学院中医系, 长春 130021) 摘 要 对中国境内不同时代人类牙齿测量数据的分析显示: 中国古人类牙齿尺寸的总体演化趋势 与世界其它地区人类一致, 呈缩小变化, 其中一个表现特点是中国直立人与早期智人在牙齿尺 寸上差别不大。但作者根据对中国古人类化石形态特征、生存年代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认为中国 直立人在化石形态、生存年代等方面均与智人有明显的不同, 取消直立人, 将其并入智人意见 的证据还是不够充分的。目前仍宜将直立人与智人作为人属内两个不同的种来看待, 两者在演 化关系上是一种系统渐变的过程, 中国古人类演化的阶段性在总体上是明显的。 关键词 牙齿尺寸, 人类演化, 直立人, 智人 收稿日期: 199820420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批准号 49702032) 资助项目 1 前 言 近10余年来, 随着分布范围广泛的各种人类化石的进一步发现、研究工作的深入及研 究方法的多样化, 学术界对涉及人类起源与演化的有关问题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同时, 对 理解并解释整个人类演化过程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 (吴汝康, 1994, 1995)。其中一个较为引 人注目的争论点就是直立人的系统地位问题。 虽然直立人作为人属内一个种的观点自 50 年代以来已被学术界广泛接受 (M ayr, 1950) , 但近年来, 一些国内外学者不断提出无论在生存时间上还是在化石形态特征上直立 人与早期智人都没有明确的界限, 因此, 应该把人属中的两个种, 即直立人种 (H om o erectus) 和智人种(H om o sap iens) 合并为一, 取消直立人种, 将直立人并入智人种(K ram er, 1993; W o lpoff et a l. , 1994; Tob ias, 1995)。此外, 在关于直立人在人类演化上系统地位的 讨论中,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争论点是有关直立人是单一物种或多物种及直立人与智人是否 曾经同时生存。一些国外学者通过分支系统学的研究辨识出一些亚洲直立人特有的自近裔
刘武等:中国古人类牙齿尺寸演化特点及东亚直立人的系统地位 177 特征( au tapon o rph ic features),认为亚洲直立人与非洲直立人分属两个不同的种,亚洲直 立人是一个灭绝的旁枝,应被排除在人类演化主干之外。正是由于这一问题的提出,导致了 目前国际人类学界关于直立人在整个人类演化树上的系统地位及人类演化模式的讨论。如 果已经提出的某些观点得到证实,直立人与智人之间年代和形态上的界线将重新修订,或 者将直立人置于人类演化的主干之外,成为一个灭绝的旁枝。而现代智人的祖先是直立人以 外的另一人属成员,从而导致对现存的人类进化理论做出重大的修正 R ioh tm ire,1987, Turner et al, 1989, Fo ley, 1991, Km bel, 1991, Tate: sall, 1992, Wood, 1992) 关于直立人演化及直立人与智人的关系,我国学者根据对一些化石地点的年代测定数 据及化石形态特征的研究提出了直立人与早期智人在中国并存的可能性。同时也对传统的 直立人与早期智人形态划分标准、直立人与智人在演化上的关系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然而,这些研究基本是建立在对少数几个化石地点和标本材料对比分析基础上的,有关作 者在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看法时所持态度是非常谨慎的,仅仅指出这是一种值得深入探讨的 可能性(张银运,19881997, Chen T iem ei and zhang Y inyun,199; Zhang Y nyun, 1991)。这就说明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尤其这些论证东亚地区直立 人演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颅骨化石,涉及牙齿化石的特征仅包括铲形门齿等少数形态特征。 而有关中国古人类牙齿大小的表现特点、时序性演化规律及其在中国古人类演化上的意义 方面的系统研究基本属于空白。由于还缺乏对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中国古人 类化石材料,包括牙齿尺寸演化特点较为全面系统的对比研究,所以目前有关中国直立人 与早期智人演化关系的新观点还有待于进一步论证 有鉴于此,本文准备对在中国境内发现的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直至现代人各 阶段人类牙齿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获得中国古人类牙齿测量性特征及演化特点较 为全面的数据资料。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直立人与早期智人在牙齿测量特征上的异同,进 而探讨中国直立人与早期智人的关系及中国古人类演化的阶段性 2材料与方法 2.1用于本研究的牙齿标本和数据 本文分析的资料为中国境内不同时代人类牙齿测量数据。测量的标本范围包括中国直立 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阶段的牙齿化石及模型,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现代人牙齿。其中 晚期智人阶段以前的牙齿测量数据主要是在国内外刊物上获得的,这些数据包括了已发现的 中国古人类牙齿化石的绝大部分。本文作者只亲自测量了未有测量数据公开发表并可以获得 的的少数标本和模型。这些标本和模型包括附有牙齿的山顶洞人101号头骨、102号头骨、103 号头骨、101号下颌骨、104号下颌骨、109号下颌骨,及柳江人头骨。测量的牙齿包括山顶 洞人牙齿50枚,柳江人牙齿14枚。表1列出了用于本文分析的中国古人类牙齿化石的情况。用于 本文数据分析的中国近代和现代人类牙齿标本包括中国新石器时代中国青铜时代及现代中 国人3批材料,均由 Brace测量。其中,新石器时代人类牙齿标本包括1921-1924年由安特生 在河南和甘肃发掘的仰韶文化类型新石器时代人类、1960-1964年在江苏柳林发掘的新石器 时代人类及70年代在河南淅川发掘的下王岗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3处地点出土的材料。年代范 围在距今大约5000-6000年( B race et al,1984)。中国青铜时代人类牙齿测量数据为收藏在 91994-200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
特征 (au tapom o rph ic featu res) , 认为亚洲直立人与非洲直立人分属两个不同的种, 亚洲直 立人是一个灭绝的旁枝, 应被排除在人类演化主干之外。正是由于这一问题的提出, 导致了 目前国际人类学界关于直立人在整个人类演化树上的系统地位及人类演化模式的讨论。如 果已经提出的某些观点得到证实, 直立人与智人之间年代和形态上的界线将重新修订, 或 者将直立人置于人类演化的主干之外, 成为一个灭绝的旁枝。而现代智人的祖先是直立人以 外的另一人属成员, 从而导致对现存的人类进化理论做出重大的修正 (R igh tm ire, 1987; T u rner et a l. , 1989; Fo ley, 1991; K im bel, 1991; T attersall, 1992; W ood, 1992)。 关于直立人演化及直立人与智人的关系, 我国学者根据对一些化石地点的年代测定数 据及化石形态特征的研究提出了直立人与早期智人在中国并存的可能性。同时也对传统的 直立人与早期智人形态划分标准、直立人与智人在演化上的关系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然而, 这些研究基本是建立在对少数几个化石地点和标本材料对比分析基础上的, 有关作 者在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看法时所持态度是非常谨慎的, 仅仅指出这是一种值得深入探讨的 可能性 (张银运, 1988, 1997; Chen T iem ei and Zhang Y inyun, 1991; Zhang Y inyun, 1991)。这就说明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尤其这些论证东亚地区直立 人演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颅骨化石, 涉及牙齿化石的特征仅包括铲形门齿等少数形态特征。 而有关中国古人类牙齿大小的表现特点、时序性演化规律及其在中国古人类演化上的意义 方面的系统研究基本属于空白。由于还缺乏对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中国古人 类化石材料, 包括牙齿尺寸演化特点较为全面系统的对比研究, 所以目前有关中国直立人 与早期智人演化关系的新观点还有待于进一步论证。 有鉴于此, 本文准备对在中国境内发现的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直至现代人各 阶段人类牙齿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从而获得中国古人类牙齿测量性特征及演化特点较 为全面的数据资料。在此基础上, 分析中国直立人与早期智人在牙齿测量特征上的异同, 进 而探讨中国直立人与早期智人的关系及中国古人类演化的阶段性。 2 材料与方法 211 用于本研究的牙齿标本和数据 本文分析的资料为中国境内不同时代人类牙齿测量数据。测量的标本范围包括中国直立 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阶段的牙齿化石及模型, 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现代人牙齿。其中 晚期智人阶段以前的牙齿测量数据主要是在国内外刊物上获得的, 这些数据包括了已发现的 中国古人类牙齿化石的绝大部分。本文作者只亲自测量了未有测量数据公开发表并可以获得 的的少数标本和模型。这些标本和模型包括附有牙齿的山顶洞人101号头骨、102号头骨、103 号头骨、101号下颌骨、104号下颌骨、109号下颌骨, 及柳江人头骨。测量的牙齿包括: 山顶 洞人牙齿50枚, 柳江人牙齿14枚。表1列出了用于本文分析的中国古人类牙齿化石的情况。用于 本文数据分析的中国近代和现代人类牙齿标本包括中国新石器时代、中国青铜时代及现代中 国人3批材料, 均由B race 测量。其中, 新石器时代人类牙齿标本包括1921—1924年由安特生 在河南和甘肃发掘的仰韶文化类型新石器时代人类、1960—1964年在江苏柳林发掘的新石器 时代人类及70年代在河南淅川发掘的下王岗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3处地点出土的材料。年代范 围在距今大约5 000—6 000年(B race et a l. , 1984)。中国青铜时代人类牙齿测量数据为收藏在 3 期 刘 武等: 中国古人类牙齿尺寸演化特点及东亚直立人的系统地位 · 771 ·
178· 人。类学。学。报 台湾中央研究院的安阳殷墟人类头骨和牙齿标本( B race,1976)。现代中国人牙齿测量数据来 源于 B race测量的现代中国人牙齿标本( B race et al,1984)。 表1用于本文牙齿测量数据分析的中国古人类牙齿化石数 The human fossil tee th used for metr ic analyses in present study 下颌牙齿 I1 22 C Pl P2 MI M2 M3 1 22 PP2M1M2M3合计 直立人9337161299711111610221911175 早期智人3125263 晚期智人 3264413106106 2.2牙齿非测量性特征观察标准及数据分析方法 本文采用美国密西根大学 Brace和Wopo的方法 Wolpoff,1971; B race,1979)进行 齿冠长度,即近中远中径( mesial-distal d iam eterMD)和宽度,即颊舌径( buccal- lingual d iam eter-BL)两个项目的测量。牙齿测量数据分析方法除进行齿冠近中远中径和颊舌径平 均值的直接对比外, Brace提出体现牙齿大小的最好指标是齿冠横切面面积,以齿冠近中远 中径与齿冠颊舌径的乘积为代表 B race,1967,1980)。在此基础上, B race进一步设计了若干 不同的牙齿面积指标用于人类演化及群体对比研究( B race,1967,1980, Brace et al 1971)。这些牙齿测量数据的分析方法在人类学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牙齿测量数据分 析部分采用 B race的牙齿面积指标及分析方法。使用的牙齿面积指标有 (1)平均牙齿面积 m ean cro ss-sect ional areas, or averge cro ss-sect ional areas),计算方法 如下 ∑MD×BL) Ni为牙齿的例数 i为上下颌牙齿Iln…M3,Iln2…M3 (2)上颌牙齿面积( cross-sect onal areas of upper teeth),为各上颌牙齿平均齿冠面积之和 即∑ⅹixi为相应上颌牙齿的牙齿平均面积,i为Ⅱ、2M3 (3)下颌牙齿面积( cro ss-sectional areas of lower teeth),为各下颌牙齿平均齿冠面积之和 即∑xixi为相应下颌牙齿的牙齿面积i为Ⅱ、…M3 (4)牙齿组合面积( com po site cro ss-sectinal areas为各上下颌对应牙齿平均齿冠面积之和 即∑x计xiXi和xi为对应上下颌牙齿的面积,i为Ⅱ、p…M3 (5)牙齿总面积( summ ary too th size-TS),为上下颌全部16个牙齿平均齿冠面积之和 TS即∑ⅹxi为上下颌牙齿平均面积i为上下颌牙齿、…M3,、n…M3 从以上5种牙齿测量数据分析方法看,牙齿总面积(TS)最为简单、方便,能够直接反映 出个体或群体牙齿的大小。因此牙齿总面积这一指标在人类演化及群体关系研究中使用较 多。但这个指标也有其不足之处。首先,由于牙齿总面积是上下颌及前部牙齿与后部牙齿面 积之和,这一数据就不能反映出上下颌及前后不同部位牙齿面积的差别及其对牙齿总面积 的贡献比例。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发现两个群体具有相近的牙齿总面积,但很可能他们之间 不同部位牙齿面积差别很大。其次,计算牙齿总面积需要有上下颌全部16个牙齿面积数 据。而在古人类学及考古学研究中,材料大多较为破碎。许多情况下难以计算出牙齿总面积 o1994-200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l
台湾中央研究院的安阳殷墟人类头骨和牙齿标本 (B race, 1976)。现代中国人牙齿测量数据来 源于B race 测量的现代中国人牙齿标本 (B race et a l. , 1984)。 表1 用于本文牙齿测量数据分析的中国古人类牙齿化石数 The human fossil teeth used for m etr ic analyses in presen t study 标 本 上颌牙齿 I1 I2 C P1 P2 M 1 M 2 M 3 下颌牙齿 I1 I2 C P1 P2 M 1 M 2 M 3 合计 直立人 9 3 3 7 16 12 9 9 7 11 11 16 10 22 19 11 175 早期智人 3 1 2 5 2 6 3 1 1 1 1 26 晚期智人 7 5 8 5 5 15 8 5 3 2 6 4 4 13 10 6 106 212 牙齿非测量性特征观察标准及数据分析方法 本文采用美国密西根大学B race 和W o lpoff 的方法(W o lpoff, 1971; B race, 1979) 进行 齿冠长度, 即近中远中径 (m esial2distal diam eter2M D ) 和宽度, 即颊舌径 (buccal2lingual diam eter2BL ) 两个项目的测量。牙齿测量数据分析方法除进行齿冠近中远中径和颊舌径平 均值的直接对比外,B race 提出体现牙齿大小的最好指标是齿冠横切面面积, 以齿冠近中远 中径与齿冠颊舌径的乘积为代表(B race, 1967, 1980)。在此基础上,B race 进一步设计了若干 不同的牙齿面积指标用于人类演化及群体对比研究 (B race, 1967, 1980; B race et a l. , 1971)。这些牙齿测量数据的分析方法在人类学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牙齿测量数据分 析部分采用B race 的牙齿面积指标及分析方法。使用的牙齿面积指标有: (1) 平均牙齿面积(m ean cro ss2sectional areas, o r averge cro ss2sectional areas) , 计算方法 如下: X i = ∑(M D ×BL ) N i N i 为牙齿的例数 i 为上下颌牙齿 I1、I2…M 3, I1、I2…M 3 (2) 上颌牙齿面积(cro ss2sectional areas of upper teeth) , 为各上颌牙齿平均齿冠面积之和。 即∑X i, X i 为相应上颌牙齿的牙齿平均面积, i 为 I1、I2…M 3。 (3) 下颌牙齿面积(cro ss2sectional areas of low er teeth) , 为各下颌牙齿平均齿冠面积之和。 即∑X i, X i 为相应下颌牙齿的牙齿面积, i 为 I1、I2…M 3。 (4) 牙齿组合面积(com po site cro ss2sectional areas) 为各上下颌对应牙齿平均齿冠面积之和。 即∑X i+ X i, X i 和X i 为对应上下颌牙齿的面积, i 为 I1、I2…M 3。 (5) 牙齿总面积(summ ary too th size2T S) , 为上下颌全部16个牙齿平均齿冠面积之和。 T S 即∑X i, X i 为上下颌牙齿平均面积, i 为上下颌牙齿 I1、I2…M 3, I1、I2…M 3。 从以上5种牙齿测量数据分析方法看, 牙齿总面积(T S) 最为简单、方便, 能够直接反映 出个体或群体牙齿的大小。因此, 牙齿总面积这一指标在人类演化及群体关系研究中使用较 多。但这个指标也有其不足之处。首先, 由于牙齿总面积是上下颌及前部牙齿与后部牙齿面 积之和, 这一数据就不能反映出上下颌及前后不同部位牙齿面积的差别及其对牙齿总面积 的贡献比例。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发现两个群体具有相近的牙齿总面积, 但很可能他们之间 不同部位牙齿面积差别很大。其次, 计算牙齿总面积需要有上下颌全部 16 个牙齿面积数 据。而在古人类学及考古学研究中, 材料大多较为破碎。许多情况下难以计算出牙齿总面积 · 871 · 人 类 学 学 报 18 卷
刘武等:中国古人类牙齿尺寸演化特点及东亚直立人的系统地位 数据。所以,通过使用平均牙齿面积、上颌牙齿面积、下颌牙齿面积及牙齿组合面积这4项指 标可以克服牙齿总面积的不足。在本文研究中,作者将根据数据情况分别使用上述不同的牙 齿面积数据指标。本文使用的全部牙齿测量数据单位为毫米,当双侧牙齿测量数据同时存在 时,采用左右侧平均值。由于乳齿数目太少,本文数据分析对比只采用恒齿。 果 3.1中国古人类牙齿大小的演化特点 表2和表3分别列出了中国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上下颌单个牙齿齿冠的近中远 中径、颊舌径和齿冠面积。表4则进一步列出了包括新石器时代以后的不同时代中国人牙齿 组合面积及牙齿总面积 表2中国古人类上颌牙齿测量数据 Statistics of upper too th measurem en ts of fossil humans in Chna 近中远中径 烦舌径 齿冠面积 Mesah ital BuccaL, unguaL Cross-Sectional A reas Range 直立人 ll10.60.69.8-11.588.00.47.5-8.6985.47.875.2-98.98 8.30.1 8,2-8.328.10.1 8.0-8.2367.31.266.4-68,12 C9.40.78.5-10.56 20.49.8-10.6695.99.483.3-109.26 7.4-9.2712.10.910.5-12.87102.913.577.7-117.87 7.2-9.21611.60.99.9-13.41694.514.274.2-120.616 M111.71.110.0-13.11213.31.111.7-14.811154.824.7117.0-188.0 M210.90.610.2-12.2912.80.412.2-13.49139.87.6129.2-148,89 39.60.58.7—10.4912.00.810.4-13.09115.011.890.5-126.39 早期智人 ll9.51.18.3-10.337.71,16.4-8.4 74.218.353.1-85.53 0-8.337.5 C10.11.09.4-10.829.60.98.7-10.43101.814.991.2-112.32 P18.50.7 7.4-9.0511.50.910.6-12.8 97.813.478.4-115.25 8.1—8.1211.5 11.5-11.5293.2 93.2-93.22 M111.51.010.5-13.4612.91.111.1-14.06147.823.9116.6-18766 M211.50.511.0-12.0313.40.612.8-13.8 154.212.1140.8-164.43 晚期智人 l18.20.2 5.5-8.5759.58.545.1-68.07 6.4-7.556.90.6 6.1-7.8 48.62.1 C8.00.57.4-9.088.91.06.9—10.4871.711.353.8-93.68 P17.10.8 9.8 P27.00.96,3-7.559.90.39.6-10.3569.45.961.7-76.25 Ml10.80.99.5-12.7151240.811.0-13.815133.418.5111.1-172.715 M29.90.98.2-11.1812.01.49.9-13.47119.722.783.6-148.77 M39.41.38.1-11.4511.00.610.1-1.65 103.011.6 201904-200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
数据。所以, 通过使用平均牙齿面积、上颌牙齿面积、下颌牙齿面积及牙齿组合面积这4项指 标可以克服牙齿总面积的不足。在本文研究中, 作者将根据数据情况分别使用上述不同的牙 齿面积数据指标。本文使用的全部牙齿测量数据单位为毫米, 当双侧牙齿测量数据同时存在 时, 采用左右侧平均值。由于乳齿数目太少, 本文数据分析对比只采用恒齿。 3 结 果 311 中国古人类牙齿大小的演化特点 表2和表3分别列出了中国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上下颌单个牙齿齿冠的近中远 中径、颊舌径和齿冠面积。表4则进一步列出了包括新石器时代以后的不同时代中国人牙齿 组合面积及牙齿总面积。 表2 中国古人类上颌牙齿测量数据 Statistics of upper tooth m easurem en ts of fossil human s in Ch ina 近中远中径 M esial2D istal M ean SD Range N 颊舌径 Buccal2L ingual M ean SD Range N 齿冠面积 C ro ss2Sectional A reas M ean SD Range N 直立人 I1 1016 016 918—1115 8 810 014 715— 816 9 8514 718 7512—9819 8 I2 813 011 812—813 2 811 011 810—812 3 6713 112 6614—6811 2 C 914 017 815—1015 6 1012 014 918—1016 6 9519 914 8313—10912 6 P1 814 016 714—912 7 1211 019 1015—1218 7 10219 1315 7717—11718 7 P2 811 016 712— 912 16 1116 019 919—1314 16 9415 1412 7412—12016 16 M 1 1117 111 1010—1311 12 1313 111 1117—1418 11 15418 2417 11710—18810 11 M 2 1019 016 1012—1212 9 1218 014 1212—1314 9 13918 716 12912—14818 9 M 3 916 015 817—1014 9 1210 018 1014—1310 9 11510 1118 9015—12613 9 早期智人 I1 915 111 813—1013 3 717 111 614—814 3 7412 1813 5311—8515 3 I2 719 018 710—813 3 715 113 610—815 3 5917 1514 4210—7016 3 C 1011 110 914—1018 2 916 019 817—1014 3 10118 1419 9112—11213 2 P1 815 017 714—910 5 1115 019 1016—1218 5 9718 1314 7814—11512 5 P2 811 811— 811 2 1115 1115—1115 2 9312 9312—9312 2 M 1 1115 110 1015—1314 6 1219 111 1111—1410 6 14718 2319 11616—18716 6 M 2 1115 015 1110—1210 3 1314 016 1218—1318 3 15412 1211 14018—16414 3 晚期智人 I1 812 012 810—815 7 712 110 515—815 7 5915 815 4511—6810 7 I2 711 014 614—715 5 619 016 611—718 5 4816 211 4511—5013 5 C 810 015 714—910 8 819 110 619—1014 8 7117 1113 5318—9316 8 P1 711 018 612—810 5 1012 013 918—1017 5 7216 618 6210— 7814 5 P2 710 019 613—715 5 919 013 916—1013 5 6914 519 6117—7612 5 M 1 1018 019 915—1217 15 1214 018 1110—1318 15 13314 1815 11111—17217 15 M 2 919 019 812—1111 8 1210 114 919—1314 7 11917 2217 8316—14817 7 M 3 914 113 811—1114 5 1110 016 1011—1116 5 10310 1116 9115—12210 5 3 期 刘 武等: 中国古人类牙齿尺寸演化特点及东亚直立人的系统地位 · 971 ·
人类学学 23中国古人类下颌牙齿测量数据 Statistics of lower too th mea suremen ts of fossil humans in Ch ina 近中远中径 烦舌径 MesioDistaL Buccal nguaL Cross-Sectonal A reas 直立人 6.0-6.8 76.40.4 40.72.4 n6.90.46.3-7.7107.10.56.4-8.41149.46.540.3-64.710 C8.50.4 8.1-9.099.10.78,2-10.4 176.910.866.4-93.68 P18.50.67.9-9.8 39.764.8-100.016 7.2-9.9 99.8 7.1-11.210 612.769.1-102.19 Ml12.31.09.9-14.12112.00.910.1-13.722148.520.2100.0-180.521 M212.60.711,3-14.31912.71.210.7-15.519159.720.4120.9-193.819 M311.71.310.0-13.81111.20.810.0—12411131.622.2100.0-162 早期智人 C7.9 8.3-8.3165.6 8.3-8.3 l10.6 10.6-10.6 M111.6 11.6-11.6 l125.3 125.3-125.3 M211.2 11.2-11.2 113,I-113.1 晚期智人 l14.70.74.3-5.535.80. 5.7-6.1 327.43.624.5-31.43 D4.40.1 4.3-4.4 26.40.2 6.2-6.5 227.70.527.3-28.02 P17.40.9 6.9-8.8 0.87.1-8.9 06.6-8.749.10.68,6-10.0 67.014.056.8-87.0 Ml11.10.510.2-12.11311.00.510.2-11.613122. M211.40.810.5—13.01010.70.89.7-11.710122.517.0102,8-152.110 M310.90.410.4-11.3 610.40.59.5-10.9 6112.98.299.8—119. 表4不同时代中国人牙齿组合面积及牙齿总面积 Com posite cross- sectional areas and summary too th size of Ch nese in differen t per iod 16.7172.8186.2181.1303.3299.5246,6 1632.3 早期智人 l81.2 晚期智人 86.976.3135.9133.8136.4255.4242.2215.9 1282.8 新石器时代 121.2128.2122.8244.6230.1208.5 90.881.4118.2121.9116.7235.6221.3205,1 1191.0 现代人 91.982.6120.1124.5121.2231.7220.7217,3 l210.0 201994-200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
表3 中国古人类下颌牙齿测量数据 Statistics of lower tooth m easurem en ts of fossil human s in Ch ina 近中远中径 M esial2D istal M ean SD Range N 颊舌径 Buccal2L ingual M ean SD Range N 齿冠面积 C ro ss2Sectional A reas M ean SD Range N 直立人 I1 614 013 610—618 7 614 014 518—618 7 4017 214 3718—4412 7 I2 619 014 613—717 10 711 015 614—814 11 4914 615 4013—6417 10 C 815 014 811—910 9 911 017 812—1014 11 7619 1018 6614—9316 8 P1 815 016 719—918 17 918 017 812—1018 16 8313 917 6418—10010 16 P2 817 018 712—919 9 918 113 711—1112 10 8616 1217 6911—10211 9 M 1 1213 110 919—1411 21 1210 019 1011—1317 22 14815 2012 10010—18015 21 M 2 1216 017 1113—1413 19 1217 112 1017—1515 19 15917 2014 12019—19318 19 M 3 1117 113 1010—1318 11 1112 018 1010—1214 11 13116 2212 10010—16218 11 早期智人 C 719 719—719 1 813 813—813 1 6516 6516—6516 1 P2 813 813—813 1 1016 1016—1016 1 8810 8810—8810 1 M 1 1116 1116—1116 1 1018 1018—1018 1 12513 12513—12513 1 M 2 1112 1112—1112 1 1011 1011—1011 1 11311 11311—11311 1 晚期智人 I1 417 017 413—515 3 518 012 517—611 3 2714 316 2415—3114 3 I2 414 011 413—414 2 614 012 612—615 2 2717 015 2713—2810 2 C 713 015 614—718 6 818 014 813—912 6 6412 710 5510—7110 6 P1 714 019 619—818 4 812 018 711—819 4 6112 1213 4910—7813 4 P2 714 110 616—817 4 911 016 816—1010 4 6710 1410 5618—8710 4 M 1 1111 015 1012—1211 13 1110 015 1012—1116 13 12210 716 11012—13515 13 M 2 1114 018 1015—1310 10 1017 018 917—1117 10 12215 1710 10218—15211 10 M 3 1019 014 1014—1113 6 1014 015 915—1019 6 11219 812 9918—11919 6 表4 不同时代中国人牙齿组合面积及牙齿总面积 Com posite cross- sectional areas and summary tooth size of Ch inese in differen t per iods I1 I2 C P1 P2 M 1 M 2 M 3 牙齿总面积 直立人 12611 11617 17218 18612 18111 30313 29915 24616 163213 早期智人 16714 18112 27311 26713 晚期智人 8619 7613 13519 13318 13614 25514 24212 21519 128218 新石器时代 9610 8511 12112 12812 12218 24416 23011 20815 123610 青铜时代 9018 8114 11812 12119 11617 23516 22113 20511 119110 现代人 9119 8216 12011 12415 12112 23117 22017 21713 121010 · 081 · 人 类 学 学 报 18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