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卷第3期 人类学学报 ACTA ANTHROROLOGICA SINICA 柳江人头骨形态特征及柳江人 演化的一些问题 刘武,吴秀杰,汪良2 (1.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10004;2,纽约市立大学,纽约10016) 摘要:为深入探讨柳江人化石形态特征的表现特点、进化程度及其与其年代数据的吻合性,本文对柳江 山项洞、资阳、丽江等主要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头骨化石及1114例全新世以来不同地区现代中国人头骨进 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柳江人头骨绝大多数特征的出现情况位于现代中因入的变异范围,只有极个别 特征与现代人不同;柳江人头骨具有的低眶等特征也可见于其他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说明柳江人化 石上保留有少量常见于更新世晚期入类的原始特征,但与其他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尤其是山顶洞人头骨 相比,柳江人显得要现代的多;柳江八与山顶洞人之间头骨形态特征的差异以体现头骨原始性及粗硕强壮 程度上的差别居多,而个别特征差异或许与气候环境适应有关。我们认为:柳江人在形态进化上与现代中 国人已经非常接近,他们之间的差别非常小;柳江人与山顶洞人头骨特征表现上的差异主要反映了他们之 间在演化程度上的差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各自的生存环境;现有的形态学证据不大可能为柳江 人较早的时代提供支持 关键词:柳江;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头骨特征 中图法分类号:Q98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93(2006)03017718 1与柳江人有关的一些问题 1958年在广西柳江县通天岩发现的人类头骨及部分体骨化石是迄今在华南地区发现 的最为完整的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根据吴汝康的研究柳江人与山顶洞人一样,一方面 保留有一些相对于现代人类原始的特征,另一方面已经具有了一系列现代蒙古人种的特点, 表明柳江人是正在形成中的蒙古人种的一种早期类型。多年来,吴汝康对柳江人化石研究 的特征描述、数据及一些看法一直被用作论证柳江人演化地位的主要依据。然而,由于柳江 人化石系非专业人员发现,其出土的确切层位一直不清楚,加之对该地点年代测定的不同数 据相差较大,柳江人的年代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柳江人发现以来的40余年里,古人 类学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除新发现了一批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并在年代测定方法与精度 方面有明显改进外,学术界对人类化石形态特征的表现特点演化变化、地区差异、形成机制 及可能的环境影响因素有了更深入的认识3。尤其在对人类化石形态特征的定义观测及 理解方面有了明显的改进,更加关注从特征的演化变化、人群差别及影响因素等方面探讨其 收稿日期:20060-26;定稿日期:2000407 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972011)和特殊学科点人才培养基金00530189)资助 作者简介:刘武,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古人类学研究。 E-mail : liumu@vp,ac c1994-2007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vnw.cnki.ner
第 25 卷 第 3 期 2006 年 8 月 人 类 学 学 报 ACTA ANTHROPOLOGICA SINICA Vol125 ,No13 Aug. ,2006 柳江人头骨形态特征及柳江人 演化的一些问题3 刘 武1 , 吴秀杰1 , 汪 良2 (11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北京 100044 ; 21 纽约市立大学 ,纽约 10016) 摘要 : 为深入探讨柳江人化石形态特征的表现特点、进化程度及其与其年代数据的吻合性 ,本文对柳江、 山顶洞、资阳、丽江等主要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头骨化石及1 114例全新世以来不同地区现代中国人头骨进 行了对比分析 ,结果发现 :柳江人头骨绝大多数特征的出现情况位于现代中国人的变异范围 ,只有极个别 特征与现代人不同 ;柳江人头骨具有的低眶等特征也可见于其他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 ,说明柳江人化 石上保留有少量常见于更新世晚期人类的原始特征 ,但与其他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 ,尤其是山顶洞人头骨 相比 ,柳江人显得要现代的多 ;柳江人与山顶洞人之间头骨形态特征的差异以体现头骨原始性及粗硕强壮 程度上的差别居多 ,而个别特征差异或许与气候环境适应有关。我们认为 :柳江人在形态进化上与现代中 国人已经非常接近 ,他们之间的差别非常小 ;柳江人与山顶洞人头骨特征表现上的差异主要反映了他们之 间在演化程度上的差异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各自的生存环境 ;现有的形态学证据不大可能为柳江 人较早的时代提供支持。 关键词 : 柳江 ; 更新世晚期 ; 人类演化 ; 头骨特征 中图法分类号 : Q9811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023193 (2006) 0320177218 收稿日期 : 2006201226 ; 定稿日期 : 2006204207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972011) 和特殊学科点人才培养基金(J0530189) 资助 作者简介 : 刘武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从事古人类学研究。E2mail :liuwu @ivpp. ac. cn 1 与柳江人有关的一些问题 1958 年在广西柳江县通天岩发现的人类头骨及部分体骨化石是迄今在华南地区发现 的最为完整的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根据吴汝康的研究[1 ] ,柳江人与山顶洞人一样 ,一方面 保留有一些相对于现代人类原始的特征 ,另一方面已经具有了一系列现代蒙古人种的特点 , 表明柳江人是正在形成中的蒙古人种的一种早期类型。多年来 ,吴汝康对柳江人化石研究 的特征描述、数据及一些看法一直被用作论证柳江人演化地位的主要依据。然而 ,由于柳江 人化石系非专业人员发现 ,其出土的确切层位一直不清楚 ,加之对该地点年代测定的不同数 据相差较大 ,柳江人的年代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2 ,3 ] 。柳江人发现以来的 40 余年里 ,古人 类学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 ,除新发现了一批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 ,并在年代测定方法与精度 方面有明显改进外 ,学术界对人类化石形态特征的表现特点、演化变化、地区差异、形成机制 及可能的环境影响因素有了更深入的认识[4 ,5 ] 。尤其在对人类化石形态特征的定义、观测及 理解方面有了明显的改进 ,更加关注从特征的演化变化、人群差别及影响因素等方面探讨其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78 人类学学报 25卷 意义7,这些研究进展无疑会更大限度地提取化石中蕴藏的信息。近年来,随着对现代人 起源研究与争论的深入,学术界对与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现代种族(人群)形成与分化有关 的许多问题有了不同于以往的认识。一些学者对东亚地区现代人群(蒙古人种)形成与分化 的时间,以及这一地区重要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的演化地位提出了新的看法 柳江人化石发现以来,仅吴汝康对这些化石作了专门的研究。而此后数十年来的研 究进展使得当初的研究积累已不能满足目前研究的需要。本文作者认为有必要对柳江人化 石形态特征做进一步的研究,并据此对涉及其演化的一些问题进行重新探讨。从近年国际 学术界在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研究领域关注的问题及国内研究情况看,目前在柳江人演化 研究方面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1)柳江人化石形态特征的表现特点与其年代数据的吻 合性。提出这一问题是基于对柳江人年代的争议,存在不同的年代数据(2)柳江人化石形 态特征的进化程度。与现代东亚地区人类相比,柳江人何种程度上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 征,是否还保留一些原始特征;(3)柳江人与山顶洞人形态上的差别程庋,与现代蒙古人种南 方类型之间是否存在演化上的联系?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将有助于澄清与柳江人演化 有关的一些问题,同时对于硏究东亚地区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尤其是现代蒙古人种起源具 有积极的作用。有鉴于此,本文将通过对柳江人与现代中国人头骨形态特征的对比研究,同 时结合与山顶洞等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对比分析,围绕上述与柳江人演化有关的学术 问题进行探讨 2研究材料与头骨特征 2.1研究材料 本文观测的标本主要是柳江人化石和现代中国人头骨。此外还包括山顶洞、资阳、丽江 等主要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或模型)。为尽可能全面体现现代中国人头骨特征的变异 范围并扩大标本的地域代表性,本文使用的现代中国人头骨标本包括在多处考古遗址出土 的全新世以来人骨标本及现生人类骨骼标本。表1详细罗列了本文观测的现代人头骨标 22头骨特征 由于本文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比柳江人与其他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及现代中国人头骨特 征的相似及差别程度,研究柳江人的演化程度及与上述人群的关系,选用的应该是具有演化 变化及人群差别的头骨特征。这些特征的表现及承继应该主要是受遗传基因控制的,环境 或功能作用不应该成为影响这些特征表现的主要因素。然而,由于我们对骨骼形态特征的 表现与遗传控制机制还不是很清楚,用 表1本文使用的现代人头骨标本 这样的标准筛选特征在现阶段的实际工 The modern crania used in the present paper 作中还难以做到。在这样的情况下,我 标本 数量 时代 们只能依据现有的理论和研究基础,通 华北 现代 现代 过扩大观测项目,增加提取颅骨蕴藏的中原及黄河流域 新石器时代南北朝 信息来探讨这些问题。本文研究在选取新疆 汉代铁器时代 观测的头骨特征时,在参考吴汝康对柳一内蒙古 149新石器时代·元代 江人头骨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参照近车合计 l114 201994-2007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nnwcnkinet
意义[6 ,7 ] ,这些研究进展无疑会更大限度地提取化石中蕴藏的信息。近年来 ,随着对现代人 起源研究与争论的深入 ,学术界对与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现代种族(人群) 形成与分化有关 的许多问题有了不同于以往的认识。一些学者对东亚地区现代人群(蒙古人种) 形成与分化 的时间 ,以及这一地区重要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的演化地位提出了新的看法[8 —10 ] 。 柳江人化石发现以来 ,仅吴汝康对这些化石作了专门的研究[1 ] 。而此后数十年来的研 究进展使得当初的研究积累已不能满足目前研究的需要。本文作者认为有必要对柳江人化 石形态特征做进一步的研究 ,并据此对涉及其演化的一些问题进行重新探讨。从近年国际 学术界在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研究领域关注的问题及国内研究情况看 ,目前在柳江人演化 研究方面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 : (1) 柳江人化石形态特征的表现特点与其年代数据的吻 合性。提出这一问题是基于对柳江人年代的争议 ,存在不同的年代数据 ; (2) 柳江人化石形 态特征的进化程度。与现代东亚地区人类相比 ,柳江人何种程度上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 征 ,是否还保留一些原始特征 ; (3) 柳江人与山顶洞人形态上的差别程度 ,与现代蒙古人种南 方类型之间是否存在演化上的联系 ?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 ,将有助于澄清与柳江人演化 有关的一些问题 ,同时对于研究东亚地区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 ,尤其是现代蒙古人种起源具 有积极的作用。有鉴于此 ,本文将通过对柳江人与现代中国人头骨形态特征的对比研究 ,同 时结合与山顶洞等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对比分析 ,围绕上述与柳江人演化有关的学术 问题进行探讨。 2 研究材料与头骨特征 211 研究材料 本文观测的标本主要是柳江人化石和现代中国人头骨。此外还包括山顶洞、资阳、丽江 等主要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或模型) 。为尽可能全面体现现代中国人头骨特征的变异 范围并扩大标本的地域代表性 ,本文使用的现代中国人头骨标本包括在多处考古遗址出土 的全新世以来人骨标本及现生人类骨骼标本。表 1 详细罗列了本文观测的现代人头骨标 本。 表 1 本文使用的现代人头骨标本 The modern crania used in the present paper 标本 数量 时代 华北 149 现代 云南 311 现代 中原及黄河流域 388 新石器时代 - 南北朝 新疆 117 汉代 - 铁器时代 内蒙古 149 新石器时代 - 元代 合计 1 114 212 头骨特征 由于本文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比柳江人与其他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及现代中国人头骨特 征的相似及差别程度 ,研究柳江人的演化程度及与上述人群的关系 ,选用的应该是具有演化 变化及人群差别的头骨特征。这些特征的表现及承继应该主要是受遗传基因控制的 ,环境 或功能作用不应该成为影响这些特征表现的主要因素。然而 ,由于我们对骨骼形态特征的 表现与遗传控制机制还不是很清楚 ,用 这样的标准筛选特征在现阶段的实际工 作中还难以做到。在这样的情况下 ,我 们只能依据现有的理论和研究基础 ,通 过扩大观测项目 ,增加提取颅骨蕴藏的 信息来探讨这些问题。本文研究在选取 观测的头骨特征时 ,在参考吴汝康对柳 江人头骨研究的基础上 ,主要参照近年 · 871 · 人 类 学 学 报 25 卷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3期 刘武等:柳江人头骨形态特征及柳江人演化的一些问题 179 有关学者对世界范围内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及全新世人群关系研究所使用的头骨形态特 征。这些特征包括颅骨整体形态、面部与枕部形态、反映骨骼粗壮程度的局部特殊形态特征 等。这些特征主要反映了头骨整体及各组成部分的形态及比例关系。我们在观测分析时除 关注这些特征表现的时代变化及人群差异外,还根据观测标本的背景情况,试图对一些特征 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及研究价值进行探讨。观测标准基本按照有关作者的研究,有些 根据本文的需要做了一些调整,具体特征及其观测方法详见结果与分析部分。 3结果与分析 由于本文观测的头骨特征较多,逐一列举篇幅过大,故根据这些特征的大致性质特点及 解剖部位将其分为以下几类,分别描述如下。 3.1颅骨整体形态 柳江人颅骨整体观显得比较圆隆。颅骨最宽处的位置仼前后方向大致位于颅骨中1/3 略偏后,在上下方向位于颅骨中1/3。颅顶形状略呈圆穹隆形,颅侧壁呈弧形外凸,尤以右侧 明显。顶骨与枕骨相交的枕项平面呈较圆钝转折。矢状脊在柳江人头骨发育非常弱,仅局 部存在于额鳞前1/3,隆起极微弱,整个顶骨区无矢状脊可见。前囟区平坦,无前囟隆起。从 前囟点到人字点,有一沟状凹陷存在于顶骨全程。这一被称为顶间沟的顶骨矢状凹陷在柳 江人贯穿整个顶骨矢状行程,宽阔且下陷明显 根据本文对不同地区现代中国人头骨的观察,这些特征在现代人都具有各自的变异分 布范围,如枕项平面交界具有直线或浅弧形、角状及圆隆形三种转折形态,但每一特征在现 代人群都有其出现率最高的表现方式。本研究发现颅骨最宽处的位置在绝大多数的现代中 国人无论在前后方向还是在上下方向均位于颅骨中1/3,其出现率分别为92.5%和83.7%。 颅顶形态在本文观测的现代标本表现为两侧顶骨略平坦的两面坡及隆起的圆穹两种形式 多数标本(59.9%)颅顶呈圆穹隆状。颅侧壁在大多数(80.3%现代中国人颅骨呈弧形外 凸,少部分呈垂直状。枕项平面在87.6%的现代中国人颅骨呈圆弧或钝角状转折。额骨及 顶骨矢状脊在现代中国人的出现率较高(分别为59.5%和75.9%),但出现位置大多局限在 额骨和顶骨的中1/3部位且隆起微弱。49.0%的现代中国人颅骨出现有顶间沟,这一数据 比作者在此之前的观察数据806%为低。这个差别可能与使用的标本来源不同有关。顶 间沟的出现部位多在顶骨中后部及顶孔区。上述这些颅骨特征在柳江人的表现与现代人非 常接近。此外,与颅骨整体大小比例关系有关的一些测量数据及指数在柳江人与现代中国 人非常接近(详见表2) 以上观测对比结果显示所有这些特征在柳江人头骨的表现都位于现代中国人变异范 围,其中多数特征还处在现代中国人出现率最高的平均范围。 32额骨形态 如前述,柳江人头骨整体形态及尺寸比例与现代中国人非常接近,多数特征几乎难以区 分。为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本文选择了几项反映额骨隆起程度的测量数据及指数,并对这 些数据在柳江人与现代中国人的各自表现进行了对比。我们首先用额骨矢状弦与额骨矢弧 之比计算了代表额骨隆起程度的额骨曲度指数。根据吴汝康的研究山,柳江人这一指数为 85.9。对于额骨最隆起处位置我们参照吴新智的研究,用鼻根点到额骨最隆起点的距离 2 01994-2007 China Academie 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p: /hrww cnki ner
有关学者对世界范围内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及全新世人群关系研究所使用的头骨形态特 征。这些特征包括颅骨整体形态、面部与枕部形态、反映骨骼粗壮程度的局部特殊形态特征 等。这些特征主要反映了头骨整体及各组成部分的形态及比例关系。我们在观测分析时除 关注这些特征表现的时代变化及人群差异外 ,还根据观测标本的背景情况 ,试图对一些特征 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及研究价值进行探讨。观测标准基本按照有关作者的研究[6 —8 ] ,有些 根据本文的需要做了一些调整 ,具体特征及其观测方法详见结果与分析部分。 3 结果与分析 由于本文观测的头骨特征较多 ,逐一列举篇幅过大 ,故根据这些特征的大致性质特点及 解剖部位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分别描述如下。 311 颅骨整体形态 柳江人颅骨整体观显得比较圆隆。颅骨最宽处的位置在前后方向大致位于颅骨中 1Π3 略偏后 ,在上下方向位于颅骨中 1Π3。颅顶形状略呈圆穹隆形 ,颅侧壁呈弧形外凸 ,尤以右侧 明显。顶骨与枕骨相交的枕项平面呈较圆钝转折。矢状脊在柳江人头骨发育非常弱 ,仅局 部存在于额鳞前 1Π3 ,隆起极微弱 ,整个顶骨区无矢状脊可见。前囟区平坦 ,无前囟隆起。从 前囟点到人字点 ,有一沟状凹陷存在于顶骨全程。这一被称为顶间沟的顶骨矢状凹陷在柳 江人贯穿整个顶骨矢状行程 ,宽阔且下陷明显。 根据本文对不同地区现代中国人头骨的观察 ,这些特征在现代人都具有各自的变异分 布范围 ,如枕项平面交界具有直线或浅弧形、角状及圆隆形三种转折形态 ,但每一特征在现 代人群都有其出现率最高的表现方式。本研究发现颅骨最宽处的位置在绝大多数的现代中 国人无论在前后方向还是在上下方向均位于颅骨中 1Π3 ,其出现率分别为 9215 %和 8317 %。 颅顶形态在本文观测的现代标本表现为两侧顶骨略平坦的两面坡及隆起的圆穹两种形式。 多数标本(5919 %) 颅顶呈圆穹隆状。颅侧壁在大多数 (8013 %) 现代中国人颅骨呈弧形外 凸 ,少部分呈垂直状。枕项平面在 8716 %的现代中国人颅骨呈圆弧或钝角状转折。额骨及 顶骨矢状脊在现代中国人的出现率较高(分别为 5915 %和 7519 %) ,但出现位置大多局限在 额骨和顶骨的中 1Π3 部位且隆起微弱。4910 %的现代中国人颅骨出现有顶间沟 ,这一数据 比作者在此之前的观察数据 8016 %为低。这个差别可能与使用的标本来源不同有关。顶 间沟的出现部位多在顶骨中后部及顶孔区。上述这些颅骨特征在柳江人的表现与现代人非 常接近。此外 ,与颅骨整体大小比例关系有关的一些测量数据及指数在柳江人与现代中国 人非常接近(详见表 2) 。 以上观测对比结果显示所有这些特征在柳江人头骨的表现都位于现代中国人变异范 围 ,其中多数特征还处在现代中国人出现率最高的平均范围。 312 额骨形态 如前述 ,柳江人头骨整体形态及尺寸比例与现代中国人非常接近 ,多数特征几乎难以区 分。为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 ,本文选择了几项反映额骨隆起程度的测量数据及指数 ,并对这 些数据在柳江人与现代中国人的各自表现进行了对比。我们首先用额骨矢状弦与额骨矢弧 之比计算了代表额骨隆起程度的额骨曲度指数。根据吴汝康的研究[1 ] ,柳江人这一指数为 8519。对于额骨最隆起处位置 ,我们参照吴新智的研究[8 ] ,用鼻根点到额骨最隆起点的距离 3 期 刘 武等 : 柳江人头骨形态特征及柳江人演化的一些问题 · 971 ·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人类学学报 25卷 -2 CM 图1柳江人头骨化石不同侧面的整体观 Different side views of Liujiang cranium 0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p. //nn. cnkiner
图 1 柳江人头骨化石不同侧面的整体观 Different side views of Liujiang cranium · 081 · 人 类 学 学 报 25 卷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3期 刘武等:柳江人头骨形态特征及柳江人演化的一些问题 与额骨矢状弦之比构成的指数来反映这一位置。这一指数在柳江人为45.0。根据本文对 现代中国人头骨测量数据的计算(表2),这两项指数在现代中国人的分布范围分别为 84.3-94.4和40.9-59.1。因而柳江人这两项指数位于现代中国人的变异范围。但这两项 指数的平均值在现代中国人分别为89.7和49.6,提示柳江人额骨隆起程度似乎更为显著 表2柳江人与现代中国人头骨各项测量数据指数及角度 The cranial measurements and indices of Liujiang and modern Chinese 项目 柳江人 颅长宽指数 71m.16471.2:7(n=92)51 66.4-93.0 颅长高指数 71266.776.57.776.5(n=619) 66.9-86.4 颅宽高指数 4895.1110.3109.297.8(n=617) 78.1-109 额骨曲度指数 88.4 84.3-94.4 顶骨曲度指数 90391.58899.6|904n=697)26 84.0-95.0 86778486284.585.1(n=636) 78.5-93.2 额颅矢状弧指数 36.5303283.3 30.5-36.3 顶颅矢状弧指数 333.03.236.53.0(7=362) 9.3-38.6 枕颅矢状弧指数 27.4-35.8 额骨最隆起 046.043.743.049.6(n=920)2.940.9 处位置指数 眶后缩狭指数 92.393.585 90.2(n=884 眶指数(左) 8.364.972.368,983.8(n=862) 69.6-100.3 f眶缘(mm)(左) 26.018.916.215.2(n=867 9.7-22 ffn(mm)(左) l8.4 24,9 18.0 19.2(n=865) 12.6-26.2 颧骨额蝶突前 外侧面的朝向 91°|74.0°(n=798)7.6560°-91.0° 面宽指数 9561009%63104.695.3(n=669)43 83.8-106.9 颅面高指数 489s:4646.951.2(m=5)3.843,7-6:2 指数 48553.852.750.0527(n=656) 45.5-60.4 鼻颧角 43.5°135°13 48|146.6°(n=458 额指数 717.5(n=44 0.1-29 面部突度指数 695.7979100796.4(n=584) 85.0-106.1 鼻指数 58.555.255.950.049.6(n=913) 注:柳江人数据引自吴汝康叮;山顶洞数据引自吴新智 对于眶后缩窄程度及位置,我们用两侧额鳞之间的最短径与两侧眉脊外侧端之间最大 径之比计算了眶后缩窄指数。同时参照Lahr的方法,分别测量了f眶缘和ffmt两项数 据,用来反映两侧颞上线间最短距离的位置。眶后缩窄指数、以及f眶缘和 ft-fmt记录在柳 江人分别为91.0、19.lmn和18.4mm。根据本文对现代中国人头骨的测量数据(表2),柳江 人这三项数据不仅位于现代中国人的变异范围,而且与现代中国人的平均值(眶后缩窄指数 90.2ft-眶缘15.2 ft-fmt19.2)也非常接近。 除上述反映额骨隆起及眶后缩窄的数据与指数外,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额骨特征就是前 囟点位置。吴汝康用鼻根点到前囟点的额骨矢状弧长与鼻根点到枕骨大孔后缘点的头骨矢 状弧全长之比计算了额颅矢状弧指数,发现柳江人额骨矢状弧长大于头骨矢状弧全长的1/3 (指数为36.5)。他根据现代人头骨前囟点大约位于头骨前1/3处,而资阳、周口店直立人及 部分尼安德特人前囟点的位置较现代人为后的情况,认为柳江人头骨具有一定的原始性 2 0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up:/nnw. cnki net
与额骨矢状弦之比构成的指数来反映这一位置。这一指数在柳江人为 4510。根据本文对 现代中国人头骨测量数据的计算 (表 2) ,这两项指数在现代中国人的分布范围分别为 8413 —9414 和 4019 —5911。因而柳江人这两项指数位于现代中国人的变异范围。但这两项 指数的平均值在现代中国人分别为 8917 和 4916 ,提示柳江人额骨隆起程度似乎更为显著。 表 2 柳江人与现代中国人头骨各项测量数据指数及角度 The cranial measurements and indices of Liujiang and modern Chinese 项目 柳江人 山顶洞人 现代中国人 101 102 103 平均值 标准差 范围 颅长宽指数 7511 7011 6914 7112 7817 ( n = 932) 511 6614 —9310 颅长高指数 7112 6617 7615 7717 7615 ( n = 619) 411 6619 —8614 颅宽高指数 9418 9511 11013 10912 9718 ( n = 617) 514 7811 —10915 额骨曲度指数 8519 8715 9212 8814 8917 ( n = 957) 213 8413 —9414 顶骨曲度指数 9013 9115 8819 9016 9014 ( n = 697) 216 8410 —9510 枕骨曲度指数 8617 7814 8612 8415 8511 ( n = 636) 312 7815 —9312 额颅矢状弧指数 3615 3410 3218 3313 3315 ( n = 357) 112 3015 —3613 顶颅矢状弧指数 3513 3410 3512 3615 3317 ( n = 362) 116 2913 —3816 枕颅矢状弧指数 2812 3210 3210 3013 3111 ( n = 363) 115 2714 —3518 额骨最隆起 处位置指数 4510 4610 4317 4310 4916 ( n = 920) 219 4019 —5911 眶后缩狭指数 9110 9213 9315 8514 9012 ( n = 884) 219 8212 —9710 眶指数(左) 6813 6419 7213 6819 8318 ( n = 862) 616 6916 —10013 ft2眶缘(mm) (左) ft2fmt (mm) (左) 1911 1814 2610 2419 1819 1910 1612 1810 1512 ( n = 867) 1912 ( n = 865) 217 310 917 —2218 1216 —2612 颧骨额蝶突前 外侧面的朝向 78° 83° 58° 91° 7410°( n = 798) 716 5610°—9110° 颅面宽指数 9516 10010 9613 10416 9513 ( n = 669) 413 8318 —10619 颅面高指数 4819 5511 4416 4619 5112 ( n = 572) 318 4317 —6112 上面指数 4815 5318 5217 5010 5217 ( n = 656) 315 4515 —6014 鼻颧角 14315° 135° 130° 148° 14616°( n = 458) 511 13310°—16010° 额指数 1517 1915 2216 1217 1715 ( n = 444) 812 011 —2916 面部突度指数 9616 9517 9719 10017 9614 ( n = 584) 415 8510 —10611 鼻指数 5815 5512 5519 5010 4916 ( n = 913) 510 3713 —6318 注 :柳江人数据引自吴汝康[1 ] ;山顶洞数据引自吴新智[11 ] 对于眶后缩窄程度及位置 ,我们用两侧额鳞之间的最短径与两侧眉脊外侧端之间最大 径之比计算了眶后缩窄指数。同时参照 Lahr 的方法[6 ] ,分别测量了 ft2眶缘和 ft2fmt 两项数 据 ,用来反映两侧颞上线间最短距离的位置。眶后缩窄指数、以及 ft2眶缘和 ft2fmt 记录在柳 江人分别为 9110、1911mm 和 1814mm。根据本文对现代中国人头骨的测量数据(表 2) ,柳江 人这三项数据不仅位于现代中国人的变异范围 ,而且与现代中国人的平均值(眶后缩窄指数 9012、ft2眶缘 1512、ft2fmt 1912) 也非常接近。 除上述反映额骨隆起及眶后缩窄的数据与指数外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额骨特征就是前 囟点位置。吴汝康用鼻根点到前囟点的额骨矢状弧长与鼻根点到枕骨大孔后缘点的头骨矢 状弧全长之比计算了额颅矢状弧指数 ,发现柳江人额骨矢状弧长大于头骨矢状弧全长的 1Π3 (指数为 3615) 。他根据现代人头骨前囟点大约位于头骨前 1Π3 处 ,而资阳、周口店直立人及 部分尼安德特人前囟点的位置较现代人为后的情况 ,认为柳江人头骨具有一定的原始性。 3 期 刘 武等 : 柳江人头骨形态特征及柳江人演化的一些问题 · 181 ·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