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卷第4期 人类学学报 Vol 21 No 4 2002年11月 ACTA ANTHROROLOGICA SINICA 非洲和中国直立人某些颅骨特征的比较 中国与非洲人类头骨特征对比之 刘武, Emma mba2,吴秀杰3 (1.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100044 2.肯尼亚国家博物馆,内罗毕;3.中国科学院研況生院北京10009) 摘要:针对学术界有关非洲与亚洲直立人关系的争论,本又对一些用来支持非洲早期直立人从直立人中 分离出来而归入匠人的主要形态学证据进行了检验。用于研究的标本包括迄今在东非发现的年代最早的 直立人KMER3733、NNME3883和 KNMWI15000头骨化石。这些化石是被提倡非洲与亚洲的直立人 分属两个种的学者归入匠人的主要标本。对这些非洲早期直立人与中国直立人18项头骨特征对比显示 一些被认为是局限于亚洲直立人的独有特征在上述非洲直立人头骨都有出现。存在于非洲直立人与中国 直立人之间颅骨特征上的差别主要体现在特征的表现程度与方式的不同。作者认为根据本文对比的颅骨 特征,非洲直立人与中国直立人在颅骨形态上非常相似,他们之间的形态差异反映了直立人具有较宽的形 态变异范围。认为亚洲直立人具有特化的衍生性状的观点在本文不能得到支持。 关键词:直立人;匠人;颅骨特征;中国;非洲 中图法分类号:Q98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193(2002)04025513 1引言 爪哇与周口店人类化石的发现与研究确立了直立人在人类演化上的系统地位。此后直 立人化石在非洲的进一步发现使人们认识到这一生物种在亚洲和非洲的广泛分布。70-80 年代在肯尼亚特卡纳湖( Lake Turkana)地区发现了丰富直立人化石,包括几乎完整的头骨 KNMER3733、KMER3883和迄今最为完整的直立人骨架 KNM WT5000。这些化石以其保 存状态良好的形态特征和可靠的古老年代数据使学术界普遍认为直立人最初出现在非洲 然后向亚洲和欧洲扩散并成为后期人类的祖先。然而,在过去的10多年里这种对直立 人演化模式的传统解释不断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他们认为爪哇和周口店直立人化石具有 些特化的头骨特征,如额矢状脊、角圆枕、枕圆枕等。而这些特征在东非标本缺如说明其 是东亚直立人的自近裔特征( autapomorphic features)。他们据此提出直立人是局限于东亚地 区的一个演化旁支,而将年代较早的 KNMFER3733、 KNMER3883及KMWm5000等东非化 石归入匠人( Homo ergaster),并认为匠人是后期人类的祖先。近年,有学者提出将在格 鲁吉亚 Dmanisi地点发现的距今170万年前的头骨化石也归入匠人-。对于这种将非洲 收稿日期:2002-0723;定稿日期:2002-08-13 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972011)及科技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专项(200CCA01700)资助 作者简介:刘武(1959-),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古人类学研究 o1994-2006ChinaAcademic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cnki.net
第 21 卷 第 4 期 2002 年 11 月 人 类 学 学 报 ACTA ANTHROPOLOGICA SINICA Vol121 ,No14 Nov. ,2002 非洲和中国直立人某些颅骨特征的比较 ———中国与非洲人类头骨特征对比之一 刘 武1 , Emma Mbua2 , 吴秀杰1 ,3 (11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北京 100044 ; 21 肯尼亚国家博物馆 ,内罗毕 ; 31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39) 摘要 : 针对学术界有关非洲与亚洲直立人关系的争论 ,本文对一些用来支持非洲早期直立人从直立人中 分离出来而归入匠人的主要形态学证据进行了检验。用于研究的标本包括迄今在东非发现的年代最早的 直立人 KNM2ER 3733、KNM2ER 3883 和 KNM2WT 15000 头骨化石。这些化石是被提倡非洲与亚洲的直立人 分属两个种的学者归入匠人的主要标本。对这些非洲早期直立人与中国直立人 18 项头骨特征对比显示 : 一些被认为是局限于亚洲直立人的独有特征在上述非洲直立人头骨都有出现。存在于非洲直立人与中国 直立人之间颅骨特征上的差别主要体现在特征的表现程度与方式的不同。作者认为根据本文对比的颅骨 特征 ,非洲直立人与中国直立人在颅骨形态上非常相似 ,他们之间的形态差异反映了直立人具有较宽的形 态变异范围。认为亚洲直立人具有特化的衍生性状的观点在本文不能得到支持。 关键词 : 直立人 ; 匠人 ; 颅骨特征 ; 中国 ; 非洲 中图法分类号 : Q9811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023193 (2002) 0420255213 收稿日期 : 2002207223 ; 定稿日期 : 2002208213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972011) 及科技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专项(2001CCA01700) 资助 作者简介 : 刘武(1959 - ) ,男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从事古人类学研究。 1 引 言 爪哇与周口店人类化石的发现与研究确立了直立人在人类演化上的系统地位。此后直 立人化石在非洲的进一步发现使人们认识到这一生物种在亚洲和非洲的广泛分布。70 —80 年代在肯尼亚特卡纳湖 (Lake Turkana) 地区发现了丰富直立人化石 ,包括几乎完整的头骨 KNM2ER3733、KNM2ER3883 和迄今最为完整的直立人骨架 KNM2WT15000。这些化石以其保 存状态良好的形态特征和可靠的古老年代数据使学术界普遍认为直立人最初出现在非洲 , 然后向亚洲和欧洲扩散并成为后期人类的祖先[1 —3 ] 。然而 ,在过去的 10 多年里这种对直立 人演化模式的传统解释不断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他们认为爪哇和周口店直立人化石具有 一些特化的头骨特征 ,如额矢状脊、角圆枕、枕圆枕等。而这些特征在东非标本缺如说明其 是东亚直立人的自近裔特征(autapomorphic features) 。他们据此提出直立人是局限于东亚地 区的一个演化旁支 ,而将年代较早的 KNM2ER3733、KNM2ER3883 及 KNM2WT15000 等东非化 石归入匠人( Homo ergaster) ,并认为匠人是后期人类的祖先[4 —7 ] 。近年 ,有学者提出将在格 鲁吉亚 Dmanisi 地点发现的距今 170 万年前的头骨化石也归入匠人[8 —10 ] 。对于这种将非洲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56· 人类学学报 21卷 和欧亚地区年代较早(150-180万前)与年代较晚(100-20万前)的直立人分为两个种的观 点,许多学者对此持不同意见。这一领域已成为目前古人类研究的前沿和争论的热 点。由于将非洲和亚洲的直立人划分为两个种的观点意味着东亚的直立人是灭绝的旁支, 而不是现代亚洲人的祖先,所以这一争论对于中国直立人演化及现代中国人起源的研究有 着特别意义。有鉴于此,本文准备对学术界争议较大的区分亚洲直立人与非洲匠人的一些 颅骨特征在非洲早期直立人(或匠人)和中国直立人标本的表现情况进行对比并对与此有关 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 2特征 在过去的10余年里,在探讨亚洲直立人演化及亚洲直立人与非洲直立人关系的研究领 域,有关学者使用的颅骨特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支持亚洲直立人与非洲直立人分 属两个种并将非洲直立人归入匠人的所谓亚洲直立人特化的独有特征。如 Andrews提出的 亚洲直立人具有的7个自近裔特征额矢状脊、顶矢状脊、厚的颅盖骨、角圆枕、枕外隆突点 远离枕内隆突点乳突裂、盂内突与鼓板之间的隐窝。另外还包括 Stringer、Wd等提出 的其它一些此类特征。所有这些特征都被认为是局限于亚洲直立人的衍生性状。另 类则被认为在中国古人类演化的过程中一直或在相当一段时期连续存在的共同特征,这类 特征一直被用作支持中国古人类连续演化的证据。然而,学术界对这两类特征在中国和 非洲直立人的表现情况及其含义存在着很大的争议,12-。本文作者认为这两类特征都 在很大程度上与研究中国直立人与非洲直立人在形态特征上的差异及其程度密切相关。所 以,本文参照有关学者的工作2-0,确定以下颅骨特征用于本文研究矢状脊颅骨厚度、角 圆枕、乳突裂、盂内突与鼓板之间的隐窝、前囟隆起、额最隆突的位置、两侧颞上线间最短距 离的位置、顶间沟、颅最大宽处的位置、印加骨、枕骨隆突、枕圆枕、项区形态、上颌颧突的下 缘、眉脊形态颅骨侧面观、颅骨后面观 图1MMER3733(左)和 KNMFER3883(右)头骨 c1994-200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rightsreservedhttp://nn.cnkinet
和欧亚地区年代较早(150 —180 万前) 与年代较晚(100 —20 万前) 的直立人分为两个种的观 点 ,许多学者对此持不同意见[11 —14 ] 。这一领域已成为目前古人类研究的前沿和争论的热 点。由于将非洲和亚洲的直立人划分为两个种的观点意味着东亚的直立人是灭绝的旁支 , 而不是现代亚洲人的祖先 ,所以这一争论对于中国直立人演化及现代中国人起源的研究有 着特别意义。有鉴于此 ,本文准备对学术界争议较大的区分亚洲直立人与非洲匠人的一些 颅骨特征在非洲早期直立人(或匠人) 和中国直立人标本的表现情况进行对比并对与此有关 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 2 特 征 在过去的 10 余年里 ,在探讨亚洲直立人演化及亚洲直立人与非洲直立人关系的研究领 域 ,有关学者使用的颅骨特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支持亚洲直立人与非洲直立人分 属两个种并将非洲直立人归入匠人的所谓亚洲直立人特化的独有特征。如 Andrews 提出的 亚洲直立人具有的 7 个自近裔特征 :额矢状脊、顶矢状脊、厚的颅盖骨、角圆枕、枕外隆突点 远离枕内隆突点、乳突裂、盂内突与鼓板之间的隐窝[4 ] 。另外还包括 Stringer、Wood 等提出 的其它一些此类特征[5 —6 ] 。所有这些特征都被认为是局限于亚洲直立人的衍生性状。另一 类则被认为在中国古人类演化的过程中一直或在相当一段时期连续存在的共同特征 ,这类 特征一直被用作支持中国古人类连续演化的证据[15 ] 。然而 ,学术界对这两类特征在中国和 非洲直立人的表现情况及其含义存在着很大的争议[4 —6 ,12 —16 ] 。本文作者认为这两类特征都 在很大程度上与研究中国直立人与非洲直立人在形态特征上的差异及其程度密切相关。所 以 ,本文参照有关学者的工作[12 —16 ] ,确定以下颅骨特征用于本文研究 :矢状脊、颅骨厚度、角 圆枕、乳突裂、盂内突与鼓板之间的隐窝、前囟隆起、额最隆突的位置、两侧颞上线间最短距 离的位置、顶间沟、颅最大宽处的位置、印加骨、枕骨隆突、枕圆枕、项区形态、上颌颧突的下 缘、眉脊形态、颅骨侧面观、颅骨后面观。 图 1 KNM2ER 3733(左) 和 KNM2ER 3883(右) 头骨 · 652 · 人 类 学 学 报 21 卷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4期刘武等:非洲和中国直立人某些颅骨特征的比较一中国与非洲人类头骨特征对比之一·257 3研究材料 用于本文研究的非洲直立人(匠人)标本为收藏在肯尼亚国家博物馆的 KNMER3733 KNMER3883及 KNMWT5000头骨化石。这3件化石也是被Wod等归入匠人的典型标 本。非洲标本还包括OH12化石和OH9头骨模型。中国直立人标本包括周口店直立人2 号3号、10号、11号和12号头骨、蓝田直立人头骨、和县直立人头骨和汤山直立人I号头 骨。除蓝田直立人标本为化石外,所有中国标本为模型。在对比分析时参照了 Dmanisi和 最近在埃塞俄比亚发现距今100万年前Daka直立人头骨和其它文献记述的资料。表1罗 列了用于本文研究的标本情况 表1本文便用的直立人头骨标 The cranial specimens of Howo erectus used in present study 标本 年代(百万年前) 非洲 KNM ER3733 KNM ER3883 18 KNMWIS000 OHg 12 周口店 0.23-. 蓝田 0.75-.15 [15」 和县 0.15-6.20 20 图2 KNMWT15000头骨 4结果 矢状脊 KMER3733头骨存在较明显的矢状隆起,从眉脊上沟后缘起始,向上向后呈增强趋 势,一直延伸到前囟区骨面破损处(前囟区颅骨表面有缺损),在缺损后方的顶骨表面矢状隆 起不明显。矢状脊的两侧平坦或略凹陷( parasagittal flattening or depression)。KMER3883头 骨前额部矢状隆起非常微弱,但在靠近前囟点后方的顶骨前部,矢状隆起略为明显,其两侧 呈现有平坦区。 KNMWT15000头骨额骨后2/3沿正中矢状线破损缺失一块,但从保存的左 半侧额骨看,从眉间上方一直到前囟存在正中矢隆起,程度不是很明显。前囟后方的顶骨矢 状缝有破损缺失,无法判定是否有矢状隆起。发现于奥杜威的两件标本OH9保存的额骨 无矢状隆起。年代较晚的OH12化石前囟区前方保存的少许额骨和后方的顶骨均有矢状 隆起结构并以额段明显。 201994-200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nnw.cnkinet
3 研究材料 用于本文研究的非洲直立人 (匠人) 标本为收藏在肯尼亚国家博物馆的 KNM2ER3733、 KNM2ER3883 及 KNM2WT15000 头骨化石。这 3 件化石也是被 Wood 等归入匠人的典型标 本。非洲标本还包括 OH212 化石和 OH29 头骨模型。中国直立人标本包括周口店直立人 2 号、3 号、10 号、11 号和 12 号头骨、蓝田直立人头骨、和县直立人头骨和汤山直立人 I 号头 骨。除蓝田直立人标本为化石外 ,所有中国标本为模型。在对比分析时参照了 Dmanisi 和 最近在埃塞俄比亚发现距今 100 万年前 Daka 直立人头骨和其它文献记述的资料。表 1 罗 列了用于本文研究的标本情况。 图 2 KNM2WT 15000 头骨 表 1 本文使用的直立人头骨标本 The cranial specimens of Homo erectus used in present study 标本 年代(百万年前) 文献 非洲 KNM2ER3733 1178 [17] KNM2ER3883 1157 [18] KNM2WT15000 116 [19] OH29 1148 [19] OH212 017 [19] 中国 周口店 0123 —0158 [15] Ⅹ号 Ⅺ号 Ⅻ号 Ⅱ号 Ⅲ号 蓝田 0175 —1115 [15] 和县 0115 —0120 [20] 汤山 Ⅰ号 0135 —0162 [21 —22 ] 4 结 果 矢状脊 KNM2ER3733 头骨存在较明显的矢状隆起 ,从眉脊上沟后缘起始 ,向上向后呈增强趋 势 ,一直延伸到前囟区骨面破损处(前囟区颅骨表面有缺损) ,在缺损后方的顶骨表面矢状隆 起不明显。矢状脊的两侧平坦或略凹陷(parasagittal flattening or depression) 。KNM2ER3883 头 骨前额部矢状隆起非常微弱 ,但在靠近前囟点后方的顶骨前部 ,矢状隆起略为明显 ,其两侧 呈现有平坦区。KNM2WT 15000 头骨额骨后 2Π3 沿正中矢状线破损缺失一块 ,但从保存的左 半侧额骨看 ,从眉间上方一直到前囟存在正中矢隆起 ,程度不是很明显。前囟后方的顶骨矢 状缝有破损缺失 ,无法判定是否有矢状隆起。发现于奥杜威的两件标本 ,OH29 保存的额骨 无矢状隆起。年代较晚的 OH212 化石前囟区前方保存的少许额骨和后方的顶骨均有矢状 隆起结构并以额段明显。 4 期 刘 武等 : 非洲和中国直立人某些颅骨特征的比较 ———中国与非洲人类头骨特征对比之一 · 752 ·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58 人类学学报 21卷 矢状脊在中国直立人化石的出现非常普遍,表现程度也很显著。在本文观察的周口店 10号、l号、2号2号和3号5个头骨,额矢状隆起均非常明显,形态基本呈脊状,向后一 直延续到顶骨中后1/3处。除2号和3号头骨外,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旁矢状凹陷。矢状脊 的起始位置在本文观察的中国标本有所不同。周口店10号、2号和3号头骨矢状脊起始位 置靠前,从眉间略上方起始。11号的起始位置稍偏后。矢状脊也存在于和县和汤山直立人 头骨,但表现程度较周口店标本明显为弱。总体上看,矢状脊在中国直立人的表现明显较非 洲标本为显著,向后延伸的长度超过非洲直立人 颅骨厚度 表2列出了 Brauer等根据有关文献总结的非洲和中国直立人颅骨厚度的平均值 从对比的4项颅骨厚度的平均值看,亚洲直立人的颅骨厚度六于非洲直立人,但彼此之间的 数据差异并不大。 表2中国与非洲直立人颅骨厚度对比(平均值及范围,毫米) The comparisons of cranial thickness between Chinese and African Hom erectus 前囟 顶骨隆起点人字点枕外隆突点 颞鳞中点 下颌窝点 Panetal emi Lamba Mid- squama teporal Mandibular fossa 周口店 70-9.9 0)-16.0 5.2-10.0 非洲 17.6 6.0-11.0 7.0-11.0 6.5-11.013.0-21.0 6.5-.5 注:括号内为估计数据 角圆枕 在 KNMER3733和 KNMER3883右侧顶骨均存在沿人字缝外侧段分布的细条状隆起的 角圆枕。这一点与 Brauer1的观察结果不一致,他认为这两件标本没有角圆枕结构。在 KNMFWT15000头骨,角圆枕在两侧微弱存在。在OH9和OH12标本,顶骨角区域略呈隆 起状,角圆枕不明显。此外 Brauer的观察显示在阿尔及利亚 Ternifine地点发现的直立人顶 骨化石也具有微弱的角圆枕。 本文观察的5件周口店直立人头骨标本都存在明显的角圆枕,呈圆丘形或略长的圆丘 形,隆起显著,其程度明显超过非洲标本。这5件中国直立人标本颞线都非常弱,几乎难以 辨认。故呈现在顶骨角的角圆枕并不是以颞线末端膨大的方式出现。但在和县直立人头 骨,左侧颞线较明显,其末端在顶骨角膨大隆起,形成宽条状的丘形角圆枕。汤山直立人头 骨的左侧颞线也可见,但不明显,在其末端过渡为宽条状的角圆枕 角圆枕的形态和表现程度在中国直立人与非洲标本之间存在一些差异。中国标本的角 圆枕的形态近似圆丘形,隆起显著;非洲标本的角圆枕多呈条状,隆起程度明显较中国标本 为弱 乳突裂 乳突裂( mastoid fissure)是指出现在颞骨乳突( mastoid process)与鼓板( ( tympanic plate)之 间的一个沟状裂隙。在现代人,鼓板一般与乳突融合在一起,故不存在乳突裂。 Andrews 和 Stringer1认为乳突裂是仅见于亚洲直立人的衍生特征。在本文作者观察的5件周口店 201994-200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nnwcnkinet
矢状脊在中国直立人化石的出现非常普遍 ,表现程度也很显著。在本文观察的周口店 10 号、11 号、12 号、2 号和 3 号 5 个头骨 ,额矢状隆起均非常明显 ,形态基本呈脊状 ,向后一 直延续到顶骨中后 1Π3 处。除 2 号和 3 号头骨外 ,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旁矢状凹陷。矢状脊 的起始位置在本文观察的中国标本有所不同。周口店 10 号、12 号和 3 号头骨矢状脊起始位 置靠前 ,从眉间略上方起始。11 号的起始位置稍偏后。矢状脊也存在于和县和汤山直立人 头骨 ,但表现程度较周口店标本明显为弱。总体上看 ,矢状脊在中国直立人的表现明显较非 洲标本为显著 ,向后延伸的长度超过非洲直立人。 颅骨厚度 表 2 列出了 Brauer 等 [12 ] 根据有关文献总结的非洲和中国直立人颅骨厚度的平均值。 从对比的 4 项颅骨厚度的平均值看 ,亚洲直立人的颅骨厚度大于非洲直立人 ,但彼此之间的 数据差异并不大。 表 2 中国与非洲直立人颅骨厚度对比 (平均值及范围 ,毫米) The comparisons of cranial thickness between Chinese and African Homo erectus 前囟 Bregma 顶骨隆起点 Parietal eminence 人字点 Lamdba 枕外隆突点 Inion 颞鳞中点 Mid2squama temporal 下颌窝点 Mandibular fossa 周口店 818 1014 — — 719 410 710 —919 (510) —1610 512 —1010 410 —410 非洲 813 816 813 1716 710 615 610 —1110 710 —1110 615 —1110 1310 —2110 615 —715 注 : 括号内为估计数据 角圆枕 在 KNM2ER3733 和 KNM2ER3883 右侧顶骨均存在沿人字缝外侧段分布的细条状隆起的 角圆枕。这一点与 Brauer[12 ] 的观察结果不一致 ,他认为这两件标本没有角圆枕结构。在 KNM2WT 15000 头骨 ,角圆枕在两侧微弱存在。在 OH29 和 OH212 标本 ,顶骨角区域略呈隆 起状 ,角圆枕不明显。此外 ,Brauer 的观察显示在阿尔及利亚 Ternifine 地点发现的直立人顶 骨化石也具有微弱的角圆枕。 本文观察的 5 件周口店直立人头骨标本都存在明显的角圆枕 ,呈圆丘形或略长的圆丘 形 ,隆起显著 ,其程度明显超过非洲标本。这 5 件中国直立人标本颞线都非常弱 ,几乎难以 辨认。故呈现在顶骨角的角圆枕并不是以颞线末端膨大的方式出现。但在和县直立人头 骨 ,左侧颞线较明显 ,其末端在顶骨角膨大隆起 ,形成宽条状的丘形角圆枕。汤山直立人头 骨的左侧颞线也可见 ,但不明显 ,在其末端过渡为宽条状的角圆枕。 角圆枕的形态和表现程度在中国直立人与非洲标本之间存在一些差异。中国标本的角 圆枕的形态近似圆丘形 ,隆起显著 ;非洲标本的角圆枕多呈条状 ,隆起程度明显较中国标本 为弱。 乳突裂 乳突裂(mastoid fissure) 是指出现在颞骨乳突(mastoid process) 与鼓板(tympanic plate) 之 间的一个沟状裂隙。在现代人 ,鼓板一般与乳突融合在一起 ,故不存在乳突裂。Andrews[4 ] 和 Stringer[5 ]认为乳突裂是仅见于亚洲直立人的衍生特征。在本文作者观察的 5 件周口店 · 852 · 人 类 学 学 报 21 卷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4期刘武等:非洲和中国直立人某些颅骨特征的比较一中国与非洲人类头骨特征对比之一·259 直立人头骨中,有4件标本,即3号、10号、1号、和12号保存有可以观察这一特征的部位 乳突裂在这4件标本都有出现,沟深而明显。在可以观察的和县直立人头骨左侧也存在有 明显的乳突裂。在本文观察的非洲直立人标本(如OH12),鼓板与乳突并未完全融合在 起,彼此之间仍存在一裂隙。故可以认为乳突裂还是存在于非洲直立人。但在表现程度上 乳突裂在非洲标本明显较中国标本为弱,沟浅而不明显。值得一提的是,乳突裂在非洲早期 人属成员变异较大。在 KNM ER1805,乳突裂窄而浅;在NMER1805呈小的裂隙状;而 乳突裂在OH4则呈现出更为独特的表现形式( unique configuration)。此外,乳突裂在非洲化 石智人也具有不同的表现。在 ve Spring没有乳突裂出现,而在KE384乳突裂表现 为较宽的沟。所以,这是一个变异范围较大且定义也不明确的特征 盂内突与鼓板之间的隐窝 存在于盂内突与豉板之间的隐窝( recess between entoglemid and tympanic plate)也被 Ande认为是局限于亚洲直立人的独有特征。但 Rightmire认为这个特征是亚洲直立人 和非洲直立人共有的共近裔特征( synapomrphic feature)。根据本文作者观察,这个裂隙状的 隐窝在非洲和中国标本都有不同程度的出现。在本文观察的4件周口店标本,3号和11号 头骨盂内突与鼓板之间有较明显的沟状裂隙。另外两件周口店标本10号和12号头骨未出 现有这一特征。在非洲标本OH9的裂隙较深而明显,而KMFR3733和KMER3883的 裂隙则略为宽阔,不太明显。 前囟隆起 在KMFR3733头骨,前囟区域骨面破损,无法判定是否存在前囟隆起。但从其强烈的 额段矢状隆起判断,估计应存在有前囟隆起及顶骨前段矢状隆起。 KNMFER3883头骨从前 囟点后方开始出现有隆起结构但在此点前方没有隆起,并略下凹。KMWT1500头骨此 区有破损拼接,但从保存的右后部分看,存在明显的前囟隆起。前囟隆起在OH12标本也存 在 本文观察的5件周口店直立人头骨均存在矢状脊隆起,并且跨越前囟区。作者注意到 在周口店标本,矢状脊经过的前囟区隆起似乎更为显著,很可能是与存在的前囟隆起完全重 叠。如果是这样,前囟隆起在中国直立人的表现比非洲标本更为显著。但前囟隆起在和县 和汤山直立人头骨不明显。 额最隆突的位置 吴新智在对比中国和非洲古老型智人颅骨特征时采用了两项指数来表示额骨最隆 突部分的相对位置。本文使用同样的指数来对比两地直立人前额的形态。从表3罗列的测 量值和指数看,非洲标本的指数值均较中国标本明显为大,说明额最隆突的位置在中国直立 人较非洲标本靠前。 两侧颞上线间最短距离的位置 KNMFER3733头骨两侧颞上线间最短距离的位置大致位于冠状缝与眼眶之间的中部 KNMER3883、KMW5000和OH9头骨这一点的位置较靠前,位于冠状缝与眼眶之间的 前1/3处。颞上线的形态在非洲标本也呈现不同的表现方式。 KNMER3733头骨两侧颞上 线从眶后外侧缘起始后,先向内行。然后大致平行向后延伸,越过冠状缝后,继续平行向后 延伸。大约行走到冠状缝与人字缝之间的中部水平,两侧颞线略向两侧分开,向后外侧行 走,至人字缝处消失。整个行程,两侧颞上线一直非常明显,呈脊状。而另外三件非洲标本 2 0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utp: /wwcnki.net
直立人头骨中 ,有 4 件标本 ,即 3 号、10 号、11 号、和 12 号保存有可以观察这一特征的部位。 乳突裂在这 4 件标本都有出现 ,沟深而明显。在可以观察的和县直立人头骨左侧也存在有 明显的乳突裂。在本文观察的非洲直立人标本 (如 OH12) ,鼓板与乳突并未完全融合在一 起 ,彼此之间仍存在一裂隙。故可以认为乳突裂还是存在于非洲直立人。但在表现程度上 , 乳突裂在非洲标本明显较中国标本为弱 ,沟浅而不明显。值得一提的是 ,乳突裂在非洲早期 人属成员变异较大[4 ] 。在 KNM2ER 1805 ,乳突裂窄而浅 ;在 KNM2ER 1805 呈小的裂隙状 ;而 乳突裂在 OH24 则呈现出更为独特的表现形式(unique configuration) 。此外 ,乳突裂在非洲化 石智人也具有不同的表现。在 Eliye Spring 没有乳突裂出现 ,而在 KNM2ER 3884 乳突裂表现 为较宽的沟。所以 ,这是一个变异范围较大且定义也不明确的特征。 盂内突与鼓板之间的隐窝 存在于盂内突与鼓板之间的隐窝 (recess between entoglenoid and tympanic plate) 也被 Andrew[4 ]认为是局限于亚洲直立人的独有特征。但 Rightmire[13 ]认为这个特征是亚洲直立人 和非洲直立人共有的共近裔特征(synapomorphic feature) 。根据本文作者观察 ,这个裂隙状的 隐窝在非洲和中国标本都有不同程度的出现。在本文观察的 4 件周口店标本 ,3 号和 11 号 头骨盂内突与鼓板之间有较明显的沟状裂隙。另外两件周口店标本 10 号和 12 号头骨未出 现有这一特征。在非洲标本 ,OH29 的裂隙较深而明显 ,而 KNM2ER 3733 和 KNM2ER 3883 的 裂隙则略为宽阔 ,不太明显。 前囟隆起 在 KNM2ER3733 头骨 ,前囟区域骨面破损 ,无法判定是否存在前囟隆起。但从其强烈的 额段矢状隆起判断 ,估计应存在有前囟隆起及顶骨前段矢状隆起。KNM2ER3883 头骨从前 囟点后方开始出现有隆起结构 ,但在此点前方没有隆起 ,并略下凹。KNM2WT 15000 头骨此 区有破损拼接 ,但从保存的右后部分看 ,存在明显的前囟隆起。前囟隆起在OH212 标本也存 在。 本文观察的 5 件周口店直立人头骨均存在矢状脊隆起 ,并且跨越前囟区。作者注意到 在周口店标本 ,矢状脊经过的前囟区隆起似乎更为显著 ,很可能是与存在的前囟隆起完全重 叠。如果是这样 ,前囟隆起在中国直立人的表现比非洲标本更为显著。但前囟隆起在和县 和汤山直立人头骨不明显。 额最隆突的位置 吴新智[23 ]在对比中国和非洲古老型智人颅骨特征时采用了两项指数来表示额骨最隆 突部分的相对位置。本文使用同样的指数来对比两地直立人前额的形态。从表 3 罗列的测 量值和指数看 ,非洲标本的指数值均较中国标本明显为大 ,说明额最隆突的位置在中国直立 人较非洲标本靠前。 两侧颞上线间最短距离的位置 KNM2ER3733 头骨两侧颞上线间最短距离的位置大致位于冠状缝与眼眶之间的中部。 KNM2ER3883、KNM2WT15000 和 OH29 头骨这一点的位置较靠前 ,位于冠状缝与眼眶之间的 前 1Π3 处。颞上线的形态在非洲标本也呈现不同的表现方式。KNM2ER3733 头骨两侧颞上 线从眶后外侧缘起始后 ,先向内行。然后大致平行向后延伸 ,越过冠状缝后 ,继续平行向后 延伸。大约行走到冠状缝与人字缝之间的中部水平 ,两侧颞线略向两侧分开 ,向后外侧行 走 ,至人字缝处消失。整个行程 ,两侧颞上线一直非常明显 ,呈脊状。而另外三件非洲标本 4 期 刘 武等 : 非洲和中国直立人某些颅骨特征的比较 ———中国与非洲人类头骨特征对比之一 · 952 ·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