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条件密切相关,施用富含硅酸盐的肥料(如草木灰、矿渣等物质),以及合理排 灌,可增加稻株硅质化程度;过多施用氮肥,增强原生质的透水能力,而使细胞 膨压降低。另外,品种间也有差异 ③稻株体内可溶性氮化物的含量髙,抗病能力较低。稻株内谷氨酸、天冬氨 酸等可溶性氮含量髙时,为病菌提供有利的营养条件,有利于病菌的生长繁殖, 而且稻株细胞积累可溶性氮过多时,则贪青徒长,组织柔弱,叶片披垂,也有利 于病菌的侵入,因而表现感病。如果稻株内蛋白质氮(非可溶性氮)较多,则抗病 性增强。因此,凡合成蛋白质氮机能旺盛的品种和体内可溶性氮形成与积累少的 生育时期,其抗病也较强 ④稻株内多元酚含量高时,抗病性增强 ⑤稻株受病菌侵染后表现过敏性反应的品种,抗病强。抗病品种的细胞在菌 丝侵入初期迅速发生过敏性反应变褐坏死。坏死细胞充一满树脂状物质且不收缩, 使病菌被限制在侵染点细胞中不久即死亡,因而所引起的褐色小斑不再扩大。过 敏性反应是品种抗扩展的主要机制,常在抗病品种上产生,是鉴定抗性品种的主 要标志。这种褐变过敏性反应,是水稻组织中的多元酚经多酚氧化酶氧化为醌, 再与氨基酸缩合而成黑色素所致。稻瘟病菌所产生的毒素有抑制褐变的作用,但 抗病品种中稻株内的绿原酸和阿魏酸含量高,这两种多元酚可以与病菌产生的毒 素(稻瘟菌素和吡啶羧酸)结合成复合体而呈无毒状态,使寄主细胞原生质保持正 常的机能,褐变反应能迅速进行,因此,褐变不是直接起抗病作用,而是绿原酸 和阿魏酸等在植株体内起了抗病作用的结果。⑥感病品种不产生褐点型病斑。感 病品种受侵染后,利用寄主细胞内的淀粉酶和蛋白质酶使稻株内的淀粉和蛋白质 水解成糖类和氨基酸。病菌从中取得良好营养,迅速扩展蔓延,而且稻株内可溶 性氮和某些还原物质(如维生素C、谷胱甘肽等)含量的增加又可延缓褐变速度;
理条件密切相关,施用富含硅酸盐的肥料(如草木灰、矿渣等物质),以及合理排 灌,可增加稻株硅质化程度;过多施用氮肥,增强原生质的透水能力,而使细胞 膨压降低。另外,品种间也有差异。 ③稻株体内可溶性氮化物的含量高,抗病能力较低。稻株内谷氨酸、天冬氨 酸等可溶性氮含量高时,为病菌提供有利的营养条件,有利于病菌的生长繁殖, 而且稻株细胞积累可溶性氮过多时,则贪青徒长,组织柔弱,叶片披垂,也有利 于病菌的侵入,因而表现感病。如果稻株内蛋白质氮(非可溶性氮)较多,则抗病 性增强。因此,凡合成蛋白质氮机能旺盛的品种和体内可溶性氮形成与积累少的 生育时期,其抗病也较强。 ④稻株内多元酚含量高时,抗病性增强。 ⑤稻株受病菌侵染后表现过敏性反应的品种,抗病强。抗病品种的细胞在菌 丝侵入初期迅速发生过敏性反应变褐坏死。坏死细胞充—满树脂状物质且不收缩, 使病菌被限制在侵染点细胞中不久即死亡,因而所引起的褐色小斑不再扩大。过 敏性反应是品种抗扩展的主要机制,常在抗病品种上产生,是鉴定抗性品种的主 要标志。这种褐变过敏性反应,是水稻组织中的多元酚经多酚氧化酶氧化为醌, 再与氨基酸缩合而成黑色素所致。稻瘟病菌所产生的毒素有抑制褐变的作用,但 抗病品种中稻株内的绿原酸和阿魏酸含量高,这两种多元酚可以与病菌产生的毒 素(稻瘟菌素和吡啶羧酸)结合成复合体而呈无毒状态,使寄主细胞原生质保持正 常的机能,褐变反应能迅速进行,因此,褐变不是直接起抗病作用,而是绿原酸 和阿魏酸等在植株体内起了抗病作用的结果。⑥感病品种不产生褐点型病斑。感 病品种受侵染后,利用寄主细胞内的淀粉酶和蛋白质酶使稻株内的淀粉和蛋白质 水解成糖类和氨基酸。病菌从中取得良好营养,迅速扩展蔓延,而且稻株内可溶 性氮和某些还原物质(如维生素 C、谷胱甘肽等)含量的增加又可延缓褐变速度;
病株呼吸作用显著增强大量消耗碳水化合物,甚至绿原酸等也被利用消耗,褐变 反应很缓慢。当病斑扩展后,病斑周围变褐,而中央部分的细胞组织受害收缩, 最后死亡崩解 2.栽培管理 在栽培措施中与病害关系最密切的是施肥和灌水。 (1)施肥:在氮、磷、钾三种肥料中,一般是施用氮肥过多,可降低抗病力。因为 氮肥施用过多,可使稻株矽化作用减弱,表皮细胞厚度变薄,植株生长柔弱易受 感染,所以氮肥施用不当,或过多偏施时极易诱发病害的发生和加重。增施钾肥 可以提高抗病性,从而减轻发病;但氮肥施用过多时,增施钾肥不但不能抑制发 病,反可起到加重发病作用。磷肥一般影响较小,但土壤缺磷,或冷水灌溉地区, 增施磷肥可以减轻发病。所以氮、磷、钾三种肥料要配合得当,并要合理施用, 才能减轻发病。 (2)灌、排水:灌水一方面影响田间小气候,另一方面又影响水稻的抗病性。长 期深水灌溉,田间湿度髙,有利病菌繁育和侵入,而且造成根部氧气不足,稻株 生长不良,抗病力降低,会加重发病。实行浅水勤灌,或根据水稻生长情况,适 时进行灌、排水,以及落水晒田等,以控制水稻营养生长,可减轻发病。如生长 期缺水受旱,灌不上水也会加重发病。尤其孕穗及抽穗期间缺水干旱,穗颈瘟及 节瘟均易发生。黑龙江省气温低,水温也低,所以近山冷水灌区或者人水口处 病害常常发生重。另外,地势不平,稻田处于低洼地内,地块水层深浅不匀,整 个地块不能及时排水晒田等,均有助病害的发生。 3.菌源 当年越冬菌量的多少及稻田离菌源供应地的距离,均直接影响到病害发生程度 般菌源量大,稻田距菌源近,病害发生重。田间发病后,离发病中心越近,病
病株呼吸作用显著增强大量消耗碳水化合物,甚至绿原酸等也被利用消耗,褐变 反应很缓慢。当病斑扩展后,病斑周围变褐,而中央部分的细胞组织受害收缩, 最后死亡崩解。 2.栽培管理 在栽培措施中与病害关系最密切的是施肥和灌水。 (1)施肥:在氮、磷、钾三种肥料中,一般是施用氮肥过多,可降低抗病力。因为 氮肥施用过多,可使稻株矽化作用减弱,表皮细胞厚度变薄,植株生长柔弱易受 感染,所以氮肥施用不当,或过多偏施时极易诱发病害的发生和加重。增施钾肥 可以提高抗病性,从而减轻发病;但氮肥施用过多时,增施钾肥不但不能抑制发 病,反可起到加重发病作用。磷肥一般影响较小,但土壤缺磷,或冷水灌溉地区, 增施磷肥可以减轻发病。所以氮、磷、钾三种肥料要配合得当,并要合理施用, 才能减轻发病。 (2)灌、排水:灌水一方面影响田间小气候,另一方面又影响水稻的抗病性。长 期深水灌溉,田间湿度高,有利病菌繁育和侵入,而且造成根部氧气不足,稻株 生长不良,抗病力降低,会加重发病。实行浅水勤灌,或根据水稻生长情况,适 时进行灌、排水,以及落水晒田等,以控制水稻营养生长,可减轻发病。如生长 期缺水受旱,灌不上水也会加重发病。尤其孕穗及抽穗期间缺水干旱,穗颈瘟及 节瘟均易发生。黑龙江省气温低,水温也低,所以近山冷水灌区或者人水口处, 病害常常发生重。另外,地势不平,稻田处于低洼地内,地块水层深浅不匀,整 个地块不能及时排水晒田等,均有助病害的发生。 3.菌源 当年越冬菌量的多少及稻田离菌源供应地的距离,均直接影响到病害发生程度。 一般菌源量大,稻田距菌源近,病害发生重。田间发病后,离发病中心越近,病
害也越重。 4.气象条件 在黑龙江省叶瘟大发生条件是在水稻分蘖期,如温度下降,7月上旬平均气温在 10℃以下,7月中旬平均气温在19℃以下,旬日照时数60小时以下,则水稻生长 发育受到抑制,抗病力下降,到7月下旬至8月上旬平均气温20℃左右,此期多 雨,相对湿度在95%以上,旬日照时数60小时以下,叶瘟将会流行。不具备上 述条件,叶瘟发生轻。穗颈瘟大发生条件是在叶瘟发生的基础上,8月中、下旬 温度低,降雨多,相对湿度85%以上,旬降雨量50毫米以上,有利于病菌繁殖, 给后期侵染提供一定数量菌源,接着水稻抽穗扬花期温度又下降到18℃以下,水 稻生长不利,穗颈瘟往往发生重。此期温度高且少雨,穗颈瘟发生轻。总之,多 雨、寡照、温度低的年份病害发生严重。因为上述条件对水稻生长发育不利,使 抗病性下降,但对病菌产生孢子、孢子萌发、侵入是有利的,所以多雨、寡照、 温度低是促使黑龙江省稻瘟病大发生的主要气候因子 (五)防治方法 防治稻瘟病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措施,才能取得较高的防治效果。 1.消灭越冬菌源 对病稻草及病秕谷要在春季之前,彻底处理干净,以消灭越冬菌源。收割时发病 田的稻草单放,并及时处理。对散于田间、场院及田旁的病稻草亦应处理干净。 以减少病菌孢子传播为害 播种应从无病田选种,有病种子在播前应进行消毒处理。 2.选用抗病品种 因为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所以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经济有效措施。但 应注意选择高产、优质、抗病品种,如空育131、合江19等品种较抗病。品种的
害也越重。 4.气象条件 在黑龙江省叶瘟大发生条件是在水稻分蘖期,如温度下降,7 月上旬平均气温在 10℃以下,7 月中旬平均气温在 19℃以下,旬日照时数 60 小时以下,则水稻生长 发育受到抑制,抗病力下降,到 7 月下旬至 8 月上旬平均气温 20℃左右,此期多 雨,相对湿度在 95%以上,旬日照时数 60 小时以下,叶瘟将会流行。不具备上 述条件,叶瘟发生轻。穗颈瘟大发生条件是在叶瘟发生的基础上,8 月中、下旬 温度低,降雨多,相对湿度 85%以上,旬降雨量 50 毫米以上,有利于病菌繁殖, 给后期侵染提供一定数量菌源,接着水稻抽穗扬花期温度又下降到 18℃以下,水 稻生长不利,穗颈瘟往往发生重。此期温度高且少雨,穗颈瘟发生轻。总之,多 雨、寡照、温度低的年份病害发生严重。因为上述条件对水稻生长发育不利,使 抗病性下降,但对病菌产生孢子、孢子萌发、侵入是有利的,所以多雨、寡照、 温度低是促使黑龙江省稻瘟病大发生的主要气候因子。 (五)防治方法 防治稻瘟病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措施,才能取得较高的防治效果。 1.消灭越冬菌源 对病稻草及病秕谷要在春季之前,彻底处理干净,以消灭越冬菌源。收割时发病 田的稻草单放,并及时处理。对散于田间、场院及田旁的病稻草亦应处理干净。 以减少病菌孢子传播为害。 播种应从无病田选种,有病种子在播前应进行消毒处理。 2.选用抗病品种 因为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所以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经济有效措施。但 应注意选择高产、优质、抗病品种,如空育 131、合江 19 等品种较抗病。品种的
抗病性是有条件的,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尚应注意本地病菌生理小种分化问 题 3.加强栽培管理 为了提高植株抗病性,尤其肥、水管理对抗病性影响最大。 (1)合理施肥:追氮肥宜早不宜迟,追肥时,全部或大部分化肥应在分蘖初期施用, 以促进分蘖,加速生长。底肥要施匀、施足,以免诱发病害,形成发病中心,以 至导致病害扩展蔓延。此外増施磷、钾肥可提髙抗病力。但一定注意氮、磷、钾 肥要合理配合,尤其施用硅酸钙、硅酸镁等硅质肥料更有助提髙抗病力。 (2)灌溉:应根据水稻生育阶段不同而采取的灌溉方法也不同。苗期宜浅灌,以利 于培育壮苗。在叶瘟有发生趋势,对生长繁茂或徒长的田块,应根据气候条件, 进行排水晒田,进行蹲苗,以促进组织坚固,增强抗病力。 4.药剂防治 适期应用药剂防治效果良好,而指导适期防治的关键是做好病害预测预报工作。 一般防治适期是 ①叶瘟防治应着重保护分蘖盛期,自水稻分蘖期开始勤检査,如发现发病中心, 或零星出现急性病斑,应立即喷药一次,若病势仍在发展应过5-7天再喷药一次。 ②穗颈瘟防治着重保护抽穗期,根据测报估计有可能发病的稻田,应在孕穗末期 (破肚抽穗时)、齐穗期各喷一次。防治用的药剂有①20%三环唑(比艳)可湿性粉 剂,每公顷用药1.)251.5千克 ②40%稻瘟灵(富土1号)可湿性粉剂,每公顷用药1.125;1.5千克:③21.2% 加收必热(春日霉素+稻瘟酞)水剂,每公顷用药1.125-1.5升。上述药剂,不 论用飞机、机械、人工喷雾,均以喷洒均匀、周到为标准,据此确定对水用量 、水稻恶苗病( Rice bakanal disease)
抗病性是有条件的,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尚应注意本地病菌生理小种分化问 题。 3.加强栽培管理 为了提高植株抗病性,尤其肥、水管理对抗病性影响最大。 (1)合理施肥:追氮肥宜早不宜迟,追肥时,全部或大部分化肥应在分蘖初期施用, 以促进分蘖,加速生长。底肥要施匀、施足,以免诱发病害,形成发病中心,以 至导致病害扩展蔓延。此外增施磷、钾肥可提高抗病力。但一定注意氮、磷、钾 肥要合理配合,尤其施用硅酸钙、硅酸镁等硅质肥料更有助提高抗病力。 (2)灌溉:应根据水稻生育阶段不同而采取的灌溉方法也不同。苗期宜浅灌,以利 于培育壮苗。在叶瘟有发生趋势,对生长繁茂或徒长的田块,应根据气候条件, 进行排水晒田,进行蹲苗,以促进组织坚固,增强抗病力。 4.药剂防治 适期应用药剂防治效果良好,而指导适期防治的关键是做好病害预测预报工作。 一般防治适期是 ①叶瘟防治应着重保护分蘖盛期,自水稻分蘖期开始勤检查,如发现发病中心, 或零星出现急性病斑,应立即喷药一次,若病势仍在发展应过 5—7 天再喷药一次。 ②穗颈瘟防治着重保护抽穗期,根据测报估计有可能发病的稻田,应在孕穗末期 (破肚抽穗时)、齐穗期各喷一次。防治用的药剂有①20%三环唑(比艳)可湿性粉 剂,每公顷用药 1.)25—1.5 千克; ②40%稻瘟灵(富土 l 号)可湿性粉剂,每公顷用药 1.125;1.5 千克;③21.2% 加收必热(春日霉素+稻瘟酞)水剂,每公顷用药 1.125—1.5 升。上述药剂,不 论用飞机、机械、人工喷雾,均以喷洒均匀、周到为标准,据此确定对水用量。 二、水稻恶苗病(Rice bakanal disease)
水稻恶苗病俗称“徒长病”等。遍及世界各水稻产区,在我国各主要稻区都有发 生,为害较重。黑龙江省水稻产区均有发生,在一些地区发生较重,对产量有 定影响。因此,必须进行种子处理。 (一)症状 整个水稻生育期均可发生。 水稻播种后就可发病,带病重的种子于发芽后不久即可枯死。一般病苗尚可生长, 当幼苗长到3-4厘米时才开始表现症状,6-10厘米时症状更为明显 幼苗:病苗比健苗纤细而高,呈淡黄绿色,叶片及叶鞘狭窄而长,根部发育 不良,根毛数减少。有的很快枯死,在死苗近地面部分生有淡红色或白色粉状物, 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有的苗期外表不显症状,成株以后再表现症状 成株期:病株也比健株长的细长,分蘖少,叶片及叶鞘亦呈淡黄绿色,节间 长而节部弯曲,根部发育不良,多从下部节上倒生许多不定须根。多数于孕穗期 枯死,少数虽能结实,但穗小而粒也小,有的多为秕粒。枯死病株的茎秆上亦密 生淡红色或白色粉状物。 谷粒:重者谷粒变褐,不饱满,或在颖壳接缝处产生淡红色的粉状物;感病 轻者仅在谷粒基部或尖端变为褐色;有的外表全无病变,但内部却有菌丝体潜伏。 (二)病原 学名:恶苗病菌为藤仓赤霉菌[ Gibberella fujikuroi( sawad)Wr.],属 子囊菌亚门,球壳目真菌,最常见者为无性世代串珠镰孢菌( 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属半知菌亚门 病原形态:分生孢子有大、小两种类型。小型分生孢子为卵形、椭圆形、纺 缍形,五色,单胞,极少多胞,。大型分生孢子细长,镰刀形或长纺缍形,五色, 两端尖,有0—7个分隔,通常为3-5个。大分生孢子散生或群生于孢子座上(图
水稻恶苗病俗称“徒长病”等。遍及世界各水稻产区,在我国各主要稻区都有发 生,为害较重。黑龙江省水稻产区均有发生,在一些地区发生较重,对产量有一 定影响。因此,必须进行种子处理。 (一)症状 整个水稻生育期均可发生。 水稻播种后就可发病,带病重的种子于发芽后不久即可枯死。一般病苗尚可生长, 当幼苗长到 3-4 厘米时才开始表现症状,6-10 厘米时症状更为明显。 幼苗:病苗比健苗纤细而高,呈淡黄绿色,叶片及叶鞘狭窄而长,根部发育 不良,根毛数减少。有的很快枯死,在死苗近地面部分生有淡红色或白色粉状物, 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有的苗期外表不显症状,成株以后再表现症状。 成株期:病株也比健株长的细长,分蘖少,叶片及叶鞘亦呈淡黄绿色,节间 长而节部弯曲,根部发育不良,多从下部节上倒生许多不定须根。多数于孕穗期 枯死,少数虽能结实,但穗小而粒也小,有的多为秕粒。枯死病株的茎秆上亦密 生淡红色或白色粉状物。 谷粒:重者谷粒变褐,不饱满,或在颖壳接缝处产生淡红色的粉状物;感病 轻者仅在谷粒基部或尖端变为褐色;有的外表全无病变,但内部却有菌丝体潜伏。 (二)病原 学名:恶苗病菌为藤仓赤霉菌[Gibberella fujikuroi(sawad)Wr.],属 子囊菌亚门,球壳目真菌,最常见者为无性世代串珠镰孢菌(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属半知菌亚门。 病原形态:分生孢子有大、小两种类型。小型分生孢子为卵形、椭圆形、纺 缍形,五色,单胞,极少多胞,。大型分生孢子细长,镰刀形或长纺缍形,五色, 两端尖,有 0—7 个分隔,通常为 3-5 个。大分生孢子散生或群生于孢子座上(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