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国际货币制度 国际货币制度是各国为适应国际经济交往的需要,对货币的本位、货币的兑换、国际 收支的调节所做出的安排、遵循的原则、建立的组织形式,以及各国之间相互协调的通称。 国际货币制度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汇率制度的确定、各国货币的兑换性、国际储备资 产的确定、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和国际金融事务的协商和组织。从国际货币制度的发展和演 变的历史中,可以发现国际货币制度经历一个从自发调节到有序调节的过程。 第一节国际货币制度的变迁和发展 历史上出现过的国际货币制度有国际金本位、国际金块本位、国际金汇兑本位和布雷顿 森林体系等四种类型。 、国际金本位制 世界上首次出现的国际货币制度是金本位制度,大约形成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结東 于1914年。在金本位制度下,黄金具有货币的所有职能,如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 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1816年英国率先颁布了《金本位制》,大约半个世纪以后,欧美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才相继在国内实行了金本位制,国际金本位制度大致形成。国际金本位制 度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黄金充当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 国际金本位制度是建立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实行的金铸币本位制基础之上的,其 主要特征是: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兑换、黄金可以自由进出口:储备货币使用黄金,并 以黄金作为国际结算工具,各国的国际收支可以用黄金的输出入自动平衡。因此金本位制是 种相对稳定的货币制度 (二)、各国货币间的汇率由各自货币的含金量决定 金铸币本位条件下金币的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和黄金的自由输出入,使得外汇市场上汇 率的波动始终维持在金平价和黄金运输费用规定的黄金输送点之内。因此,国际金本位制是 种极其严格的固定汇率制 (三)、国际金本位制具有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的机制 英国经济学家休谟(Hume,1752)最早提出“物价——铸币流动机制”,其具体内容是: 当一国出现对外收支逆差时,黄金流出,国内货币供给量减少,导致物价和成本的下降:于
第二十章 国际货币制度 国际货币制度是各国为适应国际经济交往的需要,对货币的本位、货币的兑换、国际 收支的调节所做出的安排、遵循的原则、建立的组织形式,以及各国之间相互协调的通称。 国际货币制度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汇率制度的确定、各国货币的兑换性、国际储备资 产的确定、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和国际金融事务的协商和组织。从国际货币制度的发展和演 变的历史中,可以发现国际货币制度经历一个从自发调节到有序调节的过程。 第一节 国际货币制度的变迁和发展 历史上出现过的国际货币制度有国际金本位、国际金块本位、国际金汇兑本位和布雷顿 森林体系等四种类型。 一、国际金本位制 世界上首次出现的国际货币制度是金本位制度,大约形成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结束 于 1914 年。在金本位制度下,黄金具有货币的所有职能,如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 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1816 年英国率先颁布了《金本位制》,大约半个世纪以后,欧美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才相继在国内实行了金本位制,国际金本位制度大致形成。国际金本位制 度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黄金充当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 国际金本位制度是建立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实行的金铸币本位制基础之上的,其 主要特征是: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兑换、黄金可以自由进出口;储备货币使用黄金,并 以黄金作为国际结算工具,各国的国际收支可以用黄金的输出入自动平衡。因此金本位制是 一种相对稳定的货币制度。 (二)、各国货币间的汇率由各自货币的含金量决定 金铸币本位条件下金币的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和黄金的自由输出入,使得外汇市场上汇 率的波动始终维持在金平价和黄金运输费用规定的黄金输送点之内。因此,国际金本位制是 一种极其严格的固定汇率制。 (三)、国际金本位制具有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的机制 英国经济学家休谟(Hume,1752)最早提出“物价——铸币流动机制”,其具体内容是: 当一国出现对外收支逆差时,黄金流出,国内货币供给量减少,导致物价和成本的下降;于 1
是会刺激出口、抑制进口,国际收支得以改善:反之,当一国出现对外收支顺差时,黄金流 入,国内货币供给量增加,导致物价和成本的上升;于是会抑制出口、刺激进口,国际收支 顺差得以减轻。 一般地,国际金本位制自动调节国际收支机制作用的发挥应满足三个条件:其一,各国 货币与黄金挂钩,并随时可以兑换黄金:其二,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其三,中央银行或货 币当局必须在黄金准备的基础上发行货币 二、国际金块本位制 国际金块本位制是一种不完全的金本位制,其特点是:尽管规定金币作为本位币,但在 国内不流通金币,只流通银行券;银行券不具有无限的法偿力:不能自由铸造金币,但仍然 规定单位货币的含金量,并且规定黄金的官方价格:银行券不能自由兑换成黄金,但在需要 进行国际支付时,可以用银行券到中央银行根据规定的数量兑换黄金 金块本位制是的金本位制度崩溃之后,经济实力较强的国家所使用的货币制度。 1925—1928年期间,英国、法国、比利时和荷兰曾经使用过金块本位制度。 三、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度 国际金汇兑本位是一种不完全的金本位制,也称虚金本位制,其特点是:国内不流通金 币,只流通银行券;银行券在国内不能兑换成黄金或金币;实行这种货币制度的国家需将本 国货币与另一个实行金本位制国家的货币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并在该国存放外汇和黄金作 为储备金;通过自由买卖外汇维护本国货币币值的稳定。实际上是一种“盯住汇率制度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实行这种货币制度的国家是那些从属于经济实力较强国家的殖民 地和半殖民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战败国德国、意大利和奥地利曾经实行过这种货币制 四、布雷顿森林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一些国家深知,国际经济的动荡乃至战争的爆发与国际经 济秩序的混乱存在着某种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的。因此,重建国际经济秩序成为保持战后经济 恢复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正如我们前面所指出的,在国际金融领域中重建经济秩序就是建立 能够保证国际经济正常运行的国际货币制度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所谓布雷顿森林体系就是指,1944年7月1日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由44 个国家参加会议,并商定建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 1944年7月1——22日,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了由44个国家参加的
是会刺激出口、抑制进口,国际收支得以改善;反之,当一国出现对外收支顺差时,黄金流 入,国内货币供给量增加,导致物价和成本的上升;于是会抑制出口、刺激进口,国际收支 顺差得以减轻。 一般地,国际金本位制自动调节国际收支机制作用的发挥应满足三个条件:其一,各国 货币与黄金挂钩,并随时可以兑换黄金;其二,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其三,中央银行或货 币当局必须在黄金准备的基础上发行货币。 二、国际金块本位制 国际金块本位制是一种不完全的金本位制,其特点是:尽管规定金币作为本位币,但在 国内不流通金币,只流通银行券;银行券不具有无限的法偿力;不能自由铸造金币,但仍然 规定单位货币的含金量,并且规定黄金的官方价格;银行券不能自由兑换成黄金,但在需要 进行国际支付时,可以用银行券到中央银行根据规定的数量兑换黄金。 金块本位制是的金本位制度崩溃之后,经济实力较强的国家所使用的货币制度。 1925—1928 年期间,英国、法国、比利时和荷兰曾经使用过金块本位制度。 三、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度 国际金汇兑本位是一种不完全的金本位制,也称虚金本位制,其特点是:国内不流通金 币,只流通银行券;银行券在国内不能兑换成黄金或金币;实行这种货币制度的国家需将本 国货币与另一个实行金本位制国家的货币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并在该国存放外汇和黄金作 为储备金;通过自由买卖外汇维护本国货币币值的稳定。实际上是一种“盯住汇率制度”。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实行这种货币制度的国家是那些从属于经济实力较强国家的殖民 地和半殖民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战败国德国、意大利和奥地利曾经实行过这种货币制 度。 四、布雷顿森林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一些国家深知,国际经济的动荡乃至战争的爆发与国际经 济秩序的混乱存在着某种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的。因此,重建国际经济秩序成为保持战后经济 恢复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正如我们前面所指出的,在国际金融领域中重建经济秩序就是建立 能够保证国际经济正常运行的国际货币制度。 (一)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所谓布雷顿森林体系就是指,1944 年 7 月 1 日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由 44 个国家参加会议,并商定建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 1944 年 7 月 1——22 日,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了由 44 个国家参加的 2
“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讨论了战后国际货币制度的结构和运行等问题。会议通过了《国 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会议确立了新的国际货币制度的基本 内容。由于美国的黄金外汇储备当时已经占到资本主义世界的3/4。因此如果建立的货币体 系仍然与黄金有密切联系的话,实际上就是要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布雷 顿森林体系的内容也正好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 布雷顿森林体系包括五方面的内容,即本位制度、汇率制度和汇率制度的维持、储备制 度、国际收支调整制度、以及相应的组织形式。 本位制度 在本位制方面,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确认1934年1月美国规 定的一美元的含金量为0.888671克纯金,35美元换一盎司黄金的黄金官价。美国承担向各 国政府或中央银行按官价兑换美元的义务;同时,为了维护这一黄金官价不受国际金融市场 金价的冲击,各国政府需协同美国政府干预市场的金价 2.汇率制度 在汇率制度方面,它规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各国货币与美 元保持稳定的汇率。各国货币与美元的汇率按照各自货币的含金量与美元含金量的比较确 定,或者不规定本国货币含金量,只规定与美元的汇率。这意味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 国之间的汇率是固定汇率。各国不能任意改变其含金量。如果某种货币的含金量需要做10% 以上的调整,就必须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批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允许的汇率波动度为 正负1%,只有在成员国的国际收支发生根本性不平衡时,才能改变其货币平价。 3.储备制度 在储备制度方面,美元取得了与黄金具有同等地位的国际储备资产的地位 4.国际收支调整制度 在国际收支调整机制方面,会员国对于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外汇交易不得加以限制。不 得施行歧视性的货币措施或多种货币汇率制度。 5.组织形式 为了保证上述货币制度的贯彻执行,1945年12月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其宗旨是: 就国际货币问题进行合作:促进国际贸易的平衡发展;提高就业水平:增加收入:避免会员 国货币的竞争性贬值:向成员国提供所需要的临时性贷款:设法消除国际收支的严重失衡。 该组织的职能主要有两个:一是当成员国出现短期性经常项目逆差,而紧缩性货币政策 或紧缩性财政政策会影响国内就业水平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随时准备向它们提供外币贷 款,以帮助它们度过难关。用于这种贷款的黄金与外币由该组织成员国交纳的基金提供。二 是可调整的货币平价。尽管该货币体系规定成员国之间的汇率保持固定,但是如果该组织认 为该国的国际收支处于“根本性不平衡”状态时,该国可以调整其汇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的最高决策机构是理事会,日常工作由执行董事会负责。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基本职能是向国际收支失衡的成员国提供临时性贷款,以解决成员 国暂时性的国际收支失衡的问题。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这些国家处在经济发展的
“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讨论了战后国际货币制度的结构和运行等问题。会议通过了《国 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会议确立了新的国际货币制度的基本 内容。由于美国的黄金外汇储备当时已经占到资本主义世界的 3/4。因此如果建立的货币体 系仍然与黄金有密切联系的话,实际上就是要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布雷 顿森林体系的内容也正好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 布雷顿森林体系包括五方面的内容,即本位制度、汇率制度和汇率制度的维持、储备制 度、国际收支调整制度、以及相应的组织形式。 1.本位制度 在本位制方面,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确认 1934 年 1 月美国规 定的一美元的含金量为 0.888671 克纯金,35 美元换一盎司黄金的黄金官价。美国承担向各 国政府或中央银行按官价兑换美元的义务;同时,为了维护这一黄金官价不受国际金融市场 金价的冲击,各国政府需协同美国政府干预市场的金价。 2.汇率制度 在汇率制度方面,它规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各国货币与美 元保持稳定的汇率。各国货币与美元的汇率按照各自货币的含金量与美元含金量的比较确 定,或者不规定本国货币含金量,只规定与美元的汇率。这意味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 国之间的汇率是固定汇率。各国不能任意改变其含金量。如果某种货币的含金量需要做 10% 以上的调整,就必须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批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允许的汇率波动度为 正负 1%,只有在成员国的国际收支发生根本性不平衡时,才能改变其货币平价。 3.储备制度 在储备制度方面,美元取得了与黄金具有同等地位的国际储备资产的地位。 4.国际收支调整制度 在国际收支调整机制方面,会员国对于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外汇交易不得加以限制。不 得施行歧视性的货币措施或多种货币汇率制度。 5.组织形式 为了保证上述货币制度的贯彻执行,1945 年 12 月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其宗旨是: 就国际货币问题进行合作;促进国际贸易的平衡发展;提高就业水平;增加收入;避免会员 国货币的竞争性贬值;向成员国提供所需要的临时性贷款;设法消除国际收支的严重失衡。 该组织的职能主要有两个:一是当成员国出现短期性经常项目逆差,而紧缩性货币政策 或紧缩性财政政策会影响国内就业水平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随时准备向它们提供外币贷 款,以帮助它们度过难关。用于这种贷款的黄金与外币由该组织成员国交纳的基金提供。二 是可调整的货币平价。尽管该货币体系规定成员国之间的汇率保持固定,但是如果该组织认 为该国的国际收支处于“根本性不平衡”状态时,该国可以调整其汇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的最高决策机构是理事会,日常工作由执行董事会负责。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基本职能是向国际收支失衡的成员国提供临时性贷款,以解决成员 国暂时性的国际收支失衡的问题。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这些国家处在经济发展的 3
过程中,它们国际收支的基本特征是收支长期逆差,因此它们的汇率将难以保持不变。要维 持它们的汇率必须从基础入手,解决其经济发展问题 1945年12月,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或世界银行)成立。其宗旨是:对发展中国家用于 生产目的的投资提供便利,以协助会员国的复兴与开发,并鼓励发展中国家生产与资源的开 发:通过保证或参与私人贷款和私人投资的方式,促进私人对外投资;用鼓励国际投资以开 发会员国生产资源的方法,促进国际贸易的长期平衡发展,维持国际收支平衡:在提供贷款 保证时,应同其他来源的国际贷款进行配合。世界银行的组织形式是股份制,其最高的决策 机构是理事会。世界银行作为国际货币制度的辅助性机构在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摆脱 长期贸易收支,或国际收支逆差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局限性 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是一种金汇兑本位制度。尽管这种制度可以在经济实力较强和较 弱的国家之间维持一种货币、特别是汇率的稳定。但是当它作为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时,存 在着一国能否支撑的问题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之后,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在1960年发表了《黄金与美元之危机》 一书,提出了著名的“特里芬两难问题”,即无论美国的国际收支是顺差还是逆差,都会给 这一货币体系的运行带来困难。在这一制度下,如果美国要保持国际社会有足够的美元用于 国际支付,那么人们就会担心美国持有的黄金能否兑换各国持有的美元,从而对美元的信心 进而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信心发生动摇;另一方面,如果美国力图消除国际收支逆差,以维 持人们对美元的信任,美元的供应就不可能充足。因此在这个货币体系中存在着“美元灾 或“美元慌”的双重威胁。 事实上,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之日起,这种两难就一直伴随国际经济的发展。1960 年以前,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问题是“美元慌”;而1960年以后,主要问题是“美元灾”。 这种问题的不断困扰终于使美国感到,它难以靠自己的力量支撑起整个国际货币制度。1971 年8月,美国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这一行动意味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发生动摇,该 体系瓦解。 五、“牙买加协定”与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后,重新建立、至少是改革原有货币体系的工作成了国际金融领 域的中心问题。 1971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提出了修改《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意见。972 年7月,理事会决定成立“20国委员会”,具体研究改革国际货币制度的方案。该委员会以 及后来替代这个委员会的“临时委员会”为改革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1976年1月成员国 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举行会议,讨论修改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条款,会议结束时达成了《牙 买加协定》。同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又通过了以修改《牙买加协定》为基础的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第二次修正案,并于1978年4月1日起生效。实际上形成了以《牙 买加协议》为基础的新的国际货币制度
过程中,它们国际收支的基本特征是收支长期逆差,因此它们的汇率将难以保持不变。要维 持它们的汇率必须从基础入手,解决其经济发展问题。 1945 年 12 月,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或世界银行)成立。其宗旨是:对发展中国家用于 生产目的的投资提供便利,以协助会员国的复兴与开发,并鼓励发展中国家生产与资源的开 发;通过保证或参与私人贷款和私人投资的方式,促进私人对外投资;用鼓励国际投资以开 发会员国生产资源的方法,促进国际贸易的长期平衡发展,维持国际收支平衡;在提供贷款 保证时,应同其他来源的国际贷款进行配合。世界银行的组织形式是股份制,其最高的决策 机构是理事会。世界银行作为国际货币制度的辅助性机构在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摆脱 长期贸易收支,或国际收支逆差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局限性 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是一种金汇兑本位制度。尽管这种制度可以在经济实力较强和较 弱的国家之间维持一种货币、特别是汇率的稳定。但是当它作为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时,存 在着一国能否支撑的问题。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之后,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在 1960 年发表了《黄金与美元之危机》 一书,提出了著名的“特里芬两难问题”,即无论美国的国际收支是顺差还是逆差,都会给 这一货币体系的运行带来困难。在这一制度下,如果美国要保持国际社会有足够的美元用于 国际支付,那么人们就会担心美国持有的黄金能否兑换各国持有的美元,从而对美元的信心, 进而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信心发生动摇;另一方面,如果美国力图消除国际收支逆差,以维 持人们对美元的信任,美元的供应就不可能充足。因此在这个货币体系中存在着“美元灾” 或“美元慌”的双重威胁。 事实上,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之日起,这种两难就一直伴随国际经济的发展。1960 年以前,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问题是“美元慌”;而 1960 年以后,主要问题是“美元灾”。 这种问题的不断困扰终于使美国感到,它难以靠自己的力量支撑起整个国际货币制度。1971 年 8 月,美国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这一行动意味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发生动摇,该 体系瓦解。 五、“牙买加协定”与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后,重新建立、至少是改革原有货币体系的工作成了国际金融领 域的中心问题。 1971 年 10 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提出了修改《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意见。1972 年 7 月,理事会决定成立“20 国委员会”,具体研究改革国际货币制度的方案。该委员会以 及后来替代这个委员会的“临时委员会”为改革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1976 年 1 月成员国 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举行会议,讨论修改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条款,会议结束时达成了《牙 买加协定》。同年 4 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又通过了以修改《牙买加协定》为基础的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第二次修正案,并于 1978 年 4 月 1 日起生效。实际上形成了以《牙 买加协议》为基础的新的国际货币制度。 4
新的国际货币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汇率制度、储备制度和资金融通问题, 《牙买加协议》认可了浮动汇率的合法性。它指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同意固定汇率和浮动 汇率的暂时并存,但成员国必须接受基金组织的监督,以防止出现各国货币的竞相贬值的现 象:该协议明确提出黄金非货币化,会员国可以按市价在市场上买卖黄金。取消会员国之间、 会员国与基金组织之间以黄金清偿债权债务的义务,降低黄金的货币作用。逐步处理基金组 织持有的黄金,按市场价格出售基金组织黄金总额的1/6,另一个1/6归还各会员国:确定 以特别提款权为主要的储备资产,将美元本位改为特别提款权本位。特别提款权是国际货币 基金组织1969年为解决国际清偿能力不足而创立的一种国际储备资产和计帐单位。代表会 员国在普通提款权之外的一种特别使用资金的权利。普通提款权是基金组织提供的最基本的 普通贷款,用以解决受贷国因国际收支逆差而产生的短期资金需要。特别提款权按照会员国 在基金组织认缴份额比例进行分配,分配到的特别提款权可通过基金组织提取外汇,可同黄 金、外汇一起作为会员国的储备,故又称“纸黄金”设立时的价值相当于1美元。1974年7 月1日以后改用一篮子16种货币定植。1981年1月1日以后又该用美元、马克、法郎、英 镑和日圆5种货币定植: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基金组织用出售黄金所得收益建立 信托基金,以优惠条件向最贫穷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将基金组织的贷款额度从100%提 高到145%,并提高基金组织“出口波动补偿贷款”在份额中的比重,由占份额的50%增加到 75% 牙买加会议后,国际货币制度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它体现在国际储备走向多元化、汇率 制度多元化、国际收支调节多样化三个方面。首先,尽管牙买加协议提出用特别提款权代替 美元的方案,但是由于特别提款权只是一个计帐单位,现实中需要有实在的货币作为国际经 济交往的工具。客观上形成了国际储备多元化的结构。其次,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所选择 的汇率制度也有不同,牙买加协议的接纳精神是避免会员国竞争性货币贬值的出现,因此只 要各国的汇率制度是相对稳定或合理的,它就可以合法存在。这这是牙买加协议能够获得 泛认可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三,从国际收支的调节看,在允许汇率调整的情况下,各国国际 收支调节的政策选择增加了。各国既可动用本国储备,又可借入国外资金或货币基金组织的 贷款,也可以调整汇率,所以在新的国际货币制度下,会员国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但是整齐 划一的国际货币制度消失了,代替它的是多样化的、灵活的体系。正是由于这一点,每个国 家需要自我约束,自主管理的责任也日趋重要了,换句话说,在新的国际货币制度下,会员 国要好自为之,否则要承受痛苦的经济调整。 第二节欧洲货币体系 欧洲共同体的货币一体化,从70年代初即开始拟议并实行,但波折反复,进展缓慢, 只是由于部分成员国勉力支持,才没有完全垮台。及至1978年下半年,欧共体各成员国的 经济情况不同程度地好转,于是改弦更张,建立了欧洲货币体系(EMS)。名号变了,实质 依旧,它不过是欧洲货币联盟长征中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稳定汇率的基本目标在
新的国际货币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汇率制度、储备制度和资金融通问题。 《牙买加协议》认可了浮动汇率的合法性。它指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同意固定汇率和浮动 汇率的暂时并存,但成员国必须接受基金组织的监督,以防止出现各国货币的竞相贬值的现 象;该协议明确提出黄金非货币化,会员国可以按市价在市场上买卖黄金。取消会员国之间、 会员国与基金组织之间以黄金清偿债权债务的义务,降低黄金的货币作用。逐步处理基金组 织持有的黄金,按市场价格出售基金组织黄金总额的 1/6,另一个 1/6 归还各会员国;确定 以特别提款权为主要的储备资产,将美元本位改为特别提款权本位。特别提款权是国际货币 基金组织 1969 年为解决国际清偿能力不足而创立的一种国际储备资产和计帐单位。代表会 员国在普通提款权之外的一种特别使用资金的权利。普通提款权是基金组织提供的最基本的 普通贷款,用以解决受贷国因国际收支逆差而产生的短期资金需要。特别提款权按照会员国 在基金组织认缴份额比例进行分配,分配到的特别提款权可通过基金组织提取外汇,可同黄 金、外汇一起作为会员国的储备,故又称“纸黄金”设立时的价值相当于 1 美元。1974 年 7 月 1 日以后改用一篮子 16 种货币定植。1981 年 1 月 1 日以后又该用美元、马克、法郎、英 镑和日圆 5 种货币定植;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基金组织用出售黄金所得收益建立 信托基金,以优惠条件向最贫穷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将基金组织的贷款额度从 100%提 高到 145%,并提高基金组织“出口波动补偿贷款”在份额中的比重,由占份额的 50%增加到 75%。 牙买加会议后,国际货币制度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它体现在国际储备走向多元化、汇率 制度多元化、国际收支调节多样化三个方面。首先,尽管牙买加协议提出用特别提款权代替 美元的方案,但是由于特别提款权只是一个计帐单位,现实中需要有实在的货币作为国际经 济交往的工具。客观上形成了国际储备多元化的结构。其次,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所选择 的汇率制度也有不同,牙买加协议的接纳精神是避免会员国竞争性货币贬值的出现,因此只 要各国的汇率制度是相对稳定或合理的,它就可以合法存在。这这是牙买加协议能够获得广 泛认可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三,从国际收支的调节看,在允许汇率调整的情况下,各国国际 收支调节的政策选择增加了。各国既可动用本国储备,又可借入国外资金或货币基金组织的 贷款,也可以调整汇率,所以在新的国际货币制度下,会员国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但是整齐 划一的国际货币制度消失了,代替它的是多样化的、灵活的体系。正是由于这一点,每个国 家需要自我约束,自主管理的责任也日趋重要了,换句话说,在新的国际货币制度下,会员 国要好自为之,否则要承受痛苦的经济调整。 第二节 欧洲货币体系 欧洲共同体的货币一体化,从 70 年代初即开始拟议并实行,但波折反复,进展缓慢, 只是由于部分成员国勉力支持,才没有完全垮台。及至 1978 年下半年,欧共体各成员国的 经济情况不同程度地好转,于是改弦更张,建立了欧洲货币体系(EMS)。名号变了,实质 依旧,它不过是欧洲货币联盟长征中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稳定汇率的基本目标在一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