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国际要素流动 和商品在国际间流动一样,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也是国际分工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且其相对地位随国际分工的发展而日显突出。本章我们探讨国际要素流动的若干基本原 理。这对于进一步理解国际分工和国际间的经济联系是必要的,因为要素的流动不仅直接或 间接地对国际贸易发生影响,而且它本身就作为联系各国经济的重要渠道在发挥作用。 第一节国际资本流动 我们在本书中讨论国际资本流动时,经常使用国际投资这一概念。实际上,正是投资 者的对外投资行为,才造成了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因此,当我们不是特别强调投资主体的 行为时,这两个概念完全可以互换使用。国际投资,按照投资者对所投资项目的实际控制程 度而被划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证券投资)。所谓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对所入的资金 的实际运行过程具有足够的影响力和控制权的投资。比如,在国外投资建立独资企业,便是 典型的例子。但不是所有的直接投资都要求有100%的股权,实际上由于现代公司所有权的 极度分散,往往只持有一小部分股权便已形成实际控制权,所以许多西方国家在统计上把拥 有10%的股仅作为区分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的标准。关于直接投资的分析是下一章的任务 我们这里在不涉及投资主体和企业行为的情况下讨论资本的国际流动问题,也就是间接投资 问题。所谓间接投资就是指投资者不直接操纵或影响资金的实际运行过程的投资。比如,投 资者购买了国外某独立企业的债券,投资者只是作为一个债权人,至于他所投下的资金在企 业中怎样使用则与他没有直接关系,他的关心的只是投资的回报率,他所能决定的只是是否 进行这项投资。所以对于间接投资,我们将把它作为纯金融资产的流动来对待,并把它放在 这一章,作为抽象意义上的要素流动问题进行讨论 资本流动纯理论 在经济学原理中,我们把投资视为一种推迟消费的行为,或者说,进行投资就是用目 前的消费去换取未来的(通常是更多的)消费。根据这一解释,我们也可以把国际投资看作 是一种国际交换,但不象国际贸易理论所描述的是用一种商品交换另一种商品,而是用现在 的商品去换取未来的商品。这样,我们便可以用我们所熟悉的相对价格原理来分析资本流 的发生机制了
第十一章 国际要素流动 和商品在国际间流动一样,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也是国际分工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且其相对地位随国际分工的发展而日显突出。本章我们探讨国际要素流动的若干基本原 理。这对于进一步理解国际分工和国际间的经济联系是必要的,因为要素的流动不仅直接或 间接地对国际贸易发生影响,而且它本身就作为联系各国经济的重要渠道在发挥作用。 第一节 国际资本流动 我们在本书中讨论国际资本流动时,经常使用国际投资这一概念。实际上,正是投资 者的对外投资行为,才造成了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因此,当我们不是特别强调投资主体的 行为时,这两个概念完全可以互换使用。国际投资,按照投资者对所投资项目的实际控制程 度而被划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证券投资)。所谓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对所入的资金 的实际运行过程具有足够的影响力和控制权的投资。比如,在国外投资建立独资企业,便是 典型的例子。但不是所有的直接投资都要求有 100%的股权,实际上由于现代公司所有权的 极度分散,往往只持有一小部分股权便已形成实际控制权,所以许多西方国家在统计上把拥 有 10%的股仅作为区分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的标准。关于直接投资的分析是下一章的任务。 我们这里在不涉及投资主体和企业行为的情况下讨论资本的国际流动问题,也就是间接投资 问题。所谓间接投资就是指投资者不直接操纵或影响资金的实际运行过程的投资。比如,投 资者购买了国外某独立企业的债券,投资者只是作为一个债权人,至于他所投下的资金在企 业中怎样使用则与他没有直接关系,他的关心的只是投资的回报率,他所能决定的只是是否 进行这项投资。所以对于间接投资,我们将把它作为纯金融资产的流动来对待,并把它放在 这一章,作为抽象意义上的要素流动问题进行讨论。 一、资本流动纯理论 在经济学原理中,我们把投资视为一种推迟消费的行为,或者说,进行投资就是用目 前的消费去换取未来的(通常是更多的)消费。根据这一解释,我们也可以把国际投资看作 是一种国际交换,但不象国际贸易理论所描述的是用一种商品交换另一种商品,而是用现在 的商品去换取未来的商品。这样,我们便可以用我们所熟悉的相对价格原理来分析资本流动 的发生机制了。 - 1 -
(一)相对价格与资本流动 现在假设有两个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为简单起见,我们分别称这两人为甲和乙, 他们都生产一种商品Ⅹ,生产活动可以有选择地在两个时期进行,即今年或明年,如果某个 选择今年生产商品,我们就说他在生产“现在商品”( present goods)-为满足现在消费的 商品,如果他选择明年生产这种商品,我们就说他在生产“将来商品”( future goods) 为满足将来消费的商品。我们再进一步假设,每个人都拥有一定规模的有形资本,如果他增 加这一资本存量,意味着他愿意放弃现在商品的生产,而增加未来商品的生产,并减少现在 商品的供应 实际生活中存在这样的情况,我们以一个独立经营的农场主为例。根据前面的假设, 他可以通过改变其有形资本存量的办法来改变他的现在商品和未来商品的供应量。最明显的 表现就是,他可以用今年产的谷物的一部分作为种子保存起来,增加有形资本的存量,这会 增加明年的生产和消费。当然这种跨时期的选择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表现出来。比如他把时 间、精力或其他资源用于现有作物的田间管理,或者是用于改良土壤、增强地力等基本建设, 这些都可以改变产出量在两个时期的分配。实际上所有的工商企业,包括一些大公司也都面 临着同样的选择,他们必须选择考虑在现在用途和将来用途之间如何分配其资源的问题。我 们下面应用图11-1来分析甲和乙所面临的选择。 将来商品 将来商品 甲 l l1 现在商品 现在商品 图11-1
(一) 相对价格与资本流动 现在假设有两个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为简单起见,我们分别称这两人为甲和乙, 他们都生产一种商品 X,生产活动可以有选择地在两个时期进行,即今年或明年,如果某个 选择今年生产商品,我们就说他在生产“现在商品”(present goods)──为满足现在消费的 商品,如果他选择明年生产这种商品,我们就说他在生产“将来商品”(future goods)── 为满足将来消费的商品。我们再进一步假设,每个人都拥有一定规模的有形资本,如果他增 加这一资本存量,意味着他愿意放弃现在商品的生产,而增加未来商品的生产,并减少现在 商品的供应。 实际生活中存在这样的情况,我们以一个独立经营的农场主为例。根据前面的假设, 他可以通过改变其有形资本存量的办法来改变他的现在商品和未来商品的供应量。最明显的 表现就是,他可以用今年产的谷物的一部分作为种子保存起来,增加有形资本的存量,这会 增加明年的生产和消费。当然这种跨时期的选择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表现出来。比如他把时 间、精力或其他资源用于现有作物的田间管理,或者是用于改良土壤、增强地力等基本建设, 这些都可以改变产出量在两个时期的分配。实际上所有的工商企业,包括一些大公司也都面 临着同样的选择,他们必须选择考虑在现在用途和将来用途之间如何分配其资源的问题。我 们下面应用图 11—1 来分析甲和乙所面临的选择。 将来商品 将来商品 A C1 A C0 B C0 B C1 甲 乙 O 现在商品 B I2 I1 K K O 现在商品 A I1 I2 K K 图 11—1 - 2 -
图中纵轴表示将来商品C1的数量;横轴表示现在商品Co的数量:生产可能性线KK 表示现在商品和将来商品的转换关系;无差异曲线族I表示效用水平,当然它们表示的是 两个时期的消费组合而成的效用水平,而不是两种商品组合而成的效用水平,但分析方法没 有什么不同。如果他们两人之间不存在交换关系的话,他们将分别在A点和B点达到各自 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A、B两点处的斜率则分别表示无交换条件下现在商品和将来商品的 相对价格”,但我们在多数情况下通常用“利率”来表示这种“相对价格”。比如,如果在 A点处,放弃1单位现在商品可以换得12单位将来商品,或者说1单位现在商品值1.2单 位将来商品,那么边际利率便是20%。也就是说,在这个例子中,实际利率等于以明年商 品表示的今年商品的价格减1 熟悉上述图形的读者一定会发现,由于A、B两点处的实际利率不同,这便使甲乙两 人拥有不同的相对优势。因为A点处的斜率大于B点处的斜率,这意味着甲所面临的以将 来商品表示的现在商品的价格高于乙,所以甲在将来商品上拥有相对优势,也就是说,他可 以牺牲较少的现在商品生产较多的将来商品,乙则在现在商品上拥有相对优势,即他每放弃 单位将来商品,便可享有较多的现在商品。这里显然存在一种“贸易”的机会。根据比较 优势原则,甲可以“出口”将来商品,“进口”现在商品,乙则相反。但是仅仅从上面的图 中,我们还无从知道贸易和贸易条件是怎样决定的,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分析储蓄和投资的 关系,并将其纳入上述分析中去。 (二)储蓄与投资 为了完成从相对价格的差异到资本流动的过渡,我们在甲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图中加入 有关储蓄和投资的分析(如图11-2) 将来商品 A Co Yo 现在商品 图
图中纵轴表示将来商品 C1 的数量;横轴表示现在商品 C0 的数量;生产可能性线 KK 表示现在商品和将来商品的转换关系;无差异曲线族 IiIi 表示效用水平,当然它们表示的是 两个时期的消费组合而成的效用水平,而不是两种商品组合而成的效用水平,但分析方法没 有什么不同。如果他们两人之间不存在交换关系的话,他们将分别在 A 点和 B 点达到各自 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A、B 两点处的斜率则分别表示无交换条件下现在商品和将来商品的 “相对价格”,但我们在多数情况下通常用“利率”来表示这种“相对价格”。比如,如果在 A 点处,放弃 1 单位现在商品可以换得 1.2 单位将来商品,或者说 1 单位现在商品值 1.2 单 位将来商品,那么边际利率便是 20%。也就是说,在这个例子中,实际利率等于以明年商 品表示的今年商品的价格减 1。 熟悉上述图形的读者一定会发现,由于 A、B 两点处的实际利率不同,这便使甲乙两 人拥有不同的相对优势。因为 A 点处的斜率大于 B 点处的斜率,这意味着甲所面临的以将 来商品表示的现在商品的价格高于乙,所以甲在将来商品上拥有相对优势,也就是说,他可 以牺牲较少的现在商品生产较多的将来商品,乙则在现在商品上拥有相对优势,即他每放弃 一单位将来商品,便可享有较多的现在商品。这里显然存在一种“贸易”的机会。根据比较 优势原则,甲可以“出口”将来商品,“进口”现在商品,乙则相反。但是仅仅从上面的图 中,我们还无从知道贸易和贸易条件是怎样决定的,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分析储蓄和投资的 关系,并将其纳入上述分析中去。 (二) 储蓄与投资 为了完成从相对价格的差异到资本流动的过渡,我们在甲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图中加入 有关储蓄和投资的分析(如图 11—2)。 现在商品 E 甲 K O C0 Y0 Y1 C1 A R R I I 将来商品 图 11—2 - 3 -
图11-2中的KK曲线仍旧表示甲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假如给定一有形资本存量,甲 最初生产现在商品OY0,生产将来商品OY1,这一组合由E点表示。现在商品OY0便是甲 当前的收入。但如果给出反映甲在现在商品和将来商品之间的偏好的无差异曲线,我们立即 发现,E点并不是最佳的均衡点,沿KK曲线向A点移动会提高甲的效用水平。在没有交换 的条件下,A点将是甲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与E点相比,向A点移动意味着甲将放 弃生产现在商品C0Y0,而增加将来商品的生产Y1C1。因为OY0是甲的当前收入,因此减少 当前商品的生产CoYo实际上就是他将这部分资源从现在转移到将来,那么CoY0就可理解为 当前收入的储蓄和对未来生产的投资,在量上储蓄和投资是相等的。换言之,CoY对应于 RR线所表示的实际利息率r,表示甲的储蓄和投资水平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交换条件下的实际利率r(RR线的斜率)实际上是由甲自己的生 产可能性曲线和他的无差异曲线共同决定的,也就是说甲自己的行为决定两个时期商品的相 对价格。现在我们放弃这一假设,把甲看作一个价格接受者,那他就只能根据市场利率来决 定他的储蓄与投资。这样我们便可根据市场条件来推导他的储蓄与投资水平。图11-3是存 在交换时的储蓄与投资的决定。 将来商品 A Y E Q0 CoY 现在商品 图11-3
图 11—2 中的 KK 曲线仍旧表示甲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假如给定一有形资本存量,甲 最初生产现在商品 OY0,生产将来商品 OY1,这一组合由 E 点表示。现在商品 OY0便是甲 当前的收入。但如果给出反映甲在现在商品和将来商品之间的偏好的无差异曲线,我们立即 发现,E 点并不是最佳的均衡点,沿 KK 曲线向 A 点移动会提高甲的效用水平。在没有交换 的条件下,A 点将是甲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与 E 点相比,向 A 点移动意味着甲将放 弃生产现在商品 C0Y0,而增加将来商品的生产 Y1C1。因为 OY0 是甲的当前收入,因此减少 当前商品的生产 C0Y0 实际上就是他将这部分资源从现在转移到将来,那么 C0Y0 就可理解为 当前收入的储蓄和对未来生产的投资,在量上储蓄和投资是相等的。换言之,C0Y0 对应于 RR 线所表示的实际利息率 r,表示甲的储蓄和投资水平。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交换条件下的实际利率 r(RR 线的斜率)实际上是由甲自己的生 产可能性曲线和他的无差异曲线共同决定的,也就是说甲自己的行为决定两个时期商品的相 对价格。现在我们放弃这一假设,把甲看作一个价格接受者,那他就只能根据市场利率来决 定他的储蓄与投资。这样我们便可根据市场条件来推导他的储蓄与投资水平。图 11—3 是存 在交换时的储蓄与投资的决定。 将来商品 Q E O Q0 C0 Y0 Y1 C1 Q1 R1 R1 W I I A 现在商品 图 11—3 - 4 -
图1-3中的R1R1线的斜率r表示由市确定的实际利率水平,它比图11-2中的r低, 也就是说,在该图中以将来商品表示的现在商品的价格比先前要低。根据新的相对价格水平 甲将选择Q点生产,且在该点生产可使他实现总财富最大化。我们用OW表示他的总财富, 因为W点和Q点所表示的产出组合在价值上是相等的,也就是说QW表示的是将来商品 OQ1的现值(以现在商品表示的价值)。注意,由于我们并没有声明横轴和纵轴的度量单位 是统一的,所以从坐标图上看R1R1线的斜率小于1,但这并不意味着实际利率是负数。这 样,甲可以根据市场利率水平沿R1R1线以将来商品交换现在商品(因为他在将来商品的生 产上拥有相对优势),交换使他获得新的商品组合,并随之提高其效用水平,直到达到A点 处,即R1R1线与他的最高一条无差异曲线相切,此时,甲便实现其效用最大化。整个这 过程意味着甲用将来商品CQ1换取了现在商品QC.在r1的利率水平下,现在商品的生产 减少了Q0Y0以增加生产将来商品Y1Q1,那么QoYo也就是对将来生产的投资。但是根据前 面的分析,OY是甲当前的收入,而它的消费(对应于A点)却是OCo,也就是说,他的 储蓄仅为CYω.比较CoYo和QoYo,我们发现他的储蓄低于他的投资,这个差额如何弥补呢? 其实答案已经隐含在我们上面的分析当中了,甲在出售将来商品时,实际上出售的不是别的 而是一种对将来商品的要求权( claim)。这种要求权通常是以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的形式存 在的,出售这些金融资产所获得的资金便可弥补甲在储蓄和投资之间存在的差额。换一个说 法,就是甲出售将来商品的过程也就是他引进“外资”的过程。这样,我们便完成了对资本 流动的初步解释。当然我们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推导出乙的储蓄与投资水平的决定过程。 如果一个社会就只由甲乙两个人组成的话,我们便可以通过两者的储蓄和投资函数来 最终确定交换的条件和交换的规模。注意,这里所说的交换或贸易,是指现在商品和将来商 品的交换,在这种交换的背后则是资本的流动。 图11-4中分别给出甲乙两人的储蓄函数和投资函数,在没有交换的情况下,实际利 率分别由各自的储蓄与投资曲线的交点决定。因此rA和rB的利率水平分别对应于图1-1 中的A、B两点的利率水平 实际利率 实际利率 甲 r 现在商品 现在商品 图11-4 对甲来说,如果实际利率低于rA,便会出现现阶段储蓄小于投资的情况。在图11-3
图 11—3 中的 R1R1 线的斜率 r1 表示由市确定的实际利率水平,它比图 11—2 中的 r 低, 也就是说,在该图中以将来商品表示的现在商品的价格比先前要低。根据新的相对价格水平, 甲将选择 Q 点生产,且在该点生产可使他实现总财富最大化。我们用 OW 表示他的总财富, 因为 W 点和 Q 点所表示的产出组合在价值上是相等的,也就是说 Q0W 表示的是将来商品 OQ1 的现值(以现在商品表示的价值)。注意,由于我们并没有声明横轴和纵轴的度量单位 是统一的,所以从坐标图上看 R1R1 线的斜率小于 1,但这并不意味着实际利率是负数。这 样,甲可以根据市场利率水平沿 R1R1 线以将来商品交换现在商品(因为他在将来商品的生 产上拥有相对优势),交换使他获得新的商品组合,并随之提高其效用水平,直到达到 A 点 处,即 R1R1 线与他的最高一条无差异曲线相切,此时,甲便实现其效用最大化。整个这一 过程意味着甲用将来商品 C1Q1 换取了现在商品 Q0C0。在 r1 的利率水平下,现在商品的生产 减少了 Q0Y0 以增加生产将来商品 Y1Q1,那么 Q0Y0 也就是对将来生产的投资。但是根据前 面的分析,OY0 是甲当前的收入,而它的消费(对应于 A 点)却是 OC0,也就是说,他的 储蓄仅为 C0Y0。比较 C0Y0 和 Q0Y0,我们发现他的储蓄低于他的投资,这个差额如何弥补呢? 其实答案已经隐含在我们上面的分析当中了,甲在出售将来商品时,实际上出售的不是别的, 而是一种对将来商品的要求权(claim)。这种要求权通常是以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的形式存 在的,出售这些金融资产所获得的资金便可弥补甲在储蓄和投资之间存在的差额。换一个说 法,就是甲出售将来商品的过程也就是他引进“外资”的过程。这样,我们便完成了对资本 流动的初步解释。当然我们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推导出乙的储蓄与投资水平的决定过程。 如果一个社会就只由甲乙两个人组成的话,我们便可以通过两者的储蓄和投资函数来 最终确定交换的条件和交换的规模。注意,这里所说的交换或贸易,是指现在商品和将来商 品的交换,在这种交换的背后则是资本的流动。 图 11—4 中分别给出甲乙两人的储蓄函数和投资函数,在没有交换的情况下,实际利 率分别由各自的储蓄与投资曲线的交点决定。因此 rA 和 rB 的利率水平分别对应于图 11—1 中的 A、B 两点的利率水平。 甲 乙 实际利率 实际利率 S S I I O O S I S I rB rA 现在商品 现在商品 图 11—4 对甲来说,如果实际利率低于 rA,便会出现现阶段储蓄小于投资的情况。在 图 11—3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