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 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经济学的微观理论部分,它以微观经济学为理论基础,解释国际贸 易的起因和影响。在正式学习国际贸易理论之前,在本章,我们首先熟悉一下国际贸易理论 的研究范围、研究方法以及所采用的一些主要分析工具。 第一节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与目的 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主要通过市场的结合,即把国内市场扩展为国际 市场,形成一个国际经济社会。在这样的国际大市场上,商品的跨国流动将各个经济社会联 接在一起。除此之外,可移动的生产要素,如资本、劳动力,以及服务的国际流动也是各个 经济社会之间的另一种重要联系方式。通常从狭义上讲,国际贸易系指商品(或货物)的跨 国流动,而在广义上,国际贸易既包括商品贸易也包括要素贸易。在理论体系上,国际贸易 理论主要是以商品贸易作为研究对象,但也涉及一些国际要素流动问题 国际贸易理论与微观经济学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单个经济 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而国际贸易理论则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经济社会之间的资源配置问 题,即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由微观经济学可知,在单个经济体内部,经济资源是通 过价格机制的运转来进行分配的,而市场价格又是由各种市场上的供求力量共同决定的。同 样地,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也是通过市场的运行来进行的,各个经济社会的价格体系共同 决定了国际市场的运行。因此,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研究国际贸易相关问题的理论基础。 既然国际贸易理论与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存在着一致性,为什么还要区分国际贸易与国内 贸易,将国际贸易作为一个独立的问题来研究呢?这样做的理由主要有两条。 第一,一般来说,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程度要比其在国内的流动程度低得多,例 如,由于各国制度、法律、语言、文化、宗教和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劳动力的国际流动性会 受到诸多限制,在不同国家之间很难能像在国内一样自由流动。因此,关于要素流动性的假 设是国际贸易理论区别于微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一国情况下,生产要素价格(或报 酬)的任何差异,都会引起资源的重新配置,要素会从报酬低的部门流向报酬高的部门,最 终导致要素价格的均等。虽然在每个国家里,要素价格都趋于一致,但由于要素在国际间不 能自由流动,各国之间的要素价格可能并不一致,因此,要素价格在国际间的差异表明,对 于国际间的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不能完全照搬微观经济学关于资源配置的理论,也就是说, 国际贸易需要有一种不同于国内贸易的解释 第二,现实中,国际贸易常会受到一些人为障碍的影响,如政府通过设置关税和非关
第一章 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 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经济学的微观理论部分,它以微观经济学为理论基础,解释国际贸 易的起因和影响。在正式学习国际贸易理论之前,在本章,我们首先熟悉一下国际贸易理论 的研究范围、研究方法以及所采用的一些主要分析工具。 第一节 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与目的 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主要通过市场的结合,即把国内市场扩展为国际 市场,形成一个国际经济社会。在这样的国际大市场上,商品的跨国流动将各个经济社会联 接在一起。除此之外,可移动的生产要素,如资本、劳动力,以及服务的国际流动也是各个 经济社会之间的另一种重要联系方式。通常从狭义上讲,国际贸易系指商品(或货物)的跨 国流动,而在广义上,国际贸易既包括商品贸易也包括要素贸易。在理论体系上,国际贸易 理论主要是以商品贸易作为研究对象,但也涉及一些国际要素流动问题。 国际贸易理论与微观经济学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单个经济 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而国际贸易理论则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经济社会之间的资源配置问 题,即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由微观经济学可知,在单个经济体内部,经济资源是通 过价格机制的运转来进行分配的,而市场价格又是由各种市场上的供求力量共同决定的。同 样地,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也是通过市场的运行来进行的,各个经济社会的价格体系共同 决定了国际市场的运行。因此,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研究国际贸易相关问题的理论基础。 既然国际贸易理论与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存在着一致性,为什么还要区分国际贸易与国内 贸易,将国际贸易作为一个独立的问题来研究呢?这样做的理由主要有两条。 第一,一般来说,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程度要比其在国内的流动程度低得多,例 如,由于各国制度、法律、语言、文化、宗教和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劳动力的国际流动性会 受到诸多限制,在不同国家之间很难能像在国内一样自由流动。因此,关于要素流动性的假 设是国际贸易理论区别于微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一国情况下,生产要素价格(或报 酬)的任何差异,都会引起资源的重新配置,要素会从报酬低的部门流向报酬高的部门,最 终导致要素价格的均等。虽然在每个国家里,要素价格都趋于一致,但由于要素在国际间不 能自由流动,各国之间的要素价格可能并不一致,因此,要素价格在国际间的差异表明,对 于国际间的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不能完全照搬微观经济学关于资源配置的理论,也就是说, 国际贸易需要有一种不同于国内贸易的解释。 第二,现实中,国际贸易常会受到一些人为障碍的影响,如政府通过设置关税和非关 1
税措施限制进口,而这种主要由政府构筑的贸易障碍在国内贸易中则很少见。这种内外贸易 在实际生活中的差异,反映了长期以来一部分人对两种贸易的不同认识:国内贸易会给交易 各方带来好处,改善人们的福利,但国际贸易并不一定会给参与贸易的各国都带来利益。例 如,历史上贸易保护主义的一个典型代表——“重商主义”便是持这种观点,认为在国际 贸易中,一国所获得的利益是以他国的损失为代价的,因此,他们主张一国政府应采取限制 进口或“奖入限出”的干预政策。正是因为如此,对于国际贸易利益和贸易政策的经济影响 和福利效应的说明和解释,是国际贸易理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问题,也是国际贸易理论 不同于微观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体现。 与一般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相同,国际贸易理论在分析上也分为实证分析(po analysis)和规范分析( normative analysis)两种。前者主要针对某一与国际贸易有关现象, 提供理论分析框架,旨在解释诸如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贸易型态的决定、贸易政策措施对 国内经济活动(如价格、生产、消费、收入分配)的影响等问题;后者则就某一与贸易有关 的现象,进行价值判断,即说明其好坏,例如就一国贸易政策的制定(是采用自由贸易的作 法还是应采取贸易保护主义作法)提出依据。 另外,在研究内容上,国际贸易理论又区分为国际贸易纯理论和国际贸易政策理论两 部分。国际贸易纯理论主要说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从事贸易的利益及贸易利益的分配问 题。它所探讨的主要问题包括贸易动机、贸易方向及贸易结构的决定因素;国际市场的均衡, 以及贸易对各国生产、消费与福利的影响。而国际贸易政策理论则主要探讨贸易政策,如关 税、配额、区域一体化,对各国各项经济活动与福利的影响,以及在不同条件或环境下,政 府在贸易政策制定中的最佳选择(事实上,有时政府的决策并非是最佳的)。 第二节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与模型框架 、国际贸易研究方法的特点 国际贸易理论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本工具。微观经济学通常是以单 个消费者和厂商为基本单位,研究个体之间的经济关系,经济行为主体背后并无政治文化背 景的差异,而国际贸易则涉及到国家的界限,所以,经济学家在研究国际贸易时,都是以国 家为单位,既考虑个体的行为,又考虑国家(或政府)的行为。概括起来,国际贸易理论在 研究方法上,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第一,国际贸易理论分析不涉及货币因素,不考虑各国货币制度的差异与关系的影 响,即在分析时假定这是一个物物交易的世界。因此,国际贸易理论实际上是一种实质面的 分析( real analysis)。至于货币因素的影响,则在国际金融理论部分专门探讨 这种处理方法,与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是一致的。其主要理由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
税措施限制进口,而这种主要由政府构筑的贸易障碍在国内贸易中则很少见。这种内外贸易 在实际生活中的差异,反映了长期以来一部分人对两种贸易的不同认识:国内贸易会给交易 各方带来好处,改善人们的福利,但国际贸易并不一定会给参与贸易的各国都带来利益。例 如,历史上贸易保护主义的一个典型代表——“重商主义” 便是持这种观点,认为在国际 贸易中,一国所获得的利益是以他国的损失为代价的,因此,他们主张一国政府应采取限制 进口或“奖入限出”的干预政策。正是因为如此,对于国际贸易利益和贸易政策的经济影响 和福利效应的说明和解释,是国际贸易理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问题,也是国际贸易理论 不同于微观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体现。 与一般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相同,国际贸易理论在分析上也分为实证分析(positive analysis)和规范分析(normative analysis)两种。前者主要针对某一与国际贸易有关现象, 提供理论分析框架,旨在解释诸如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贸易型态的决定、贸易政策措施对 国内经济活动(如价格、生产、消费、收入分配)的影响等问题;后者则就某一与贸易有关 的现象,进行价值判断,即说明其好坏,例如就一国贸易政策的制定(是采用自由贸易的作 法还是应采取贸易保护主义作法)提出依据。 另外,在研究内容上,国际贸易理论又区分为国际贸易纯理论和国际贸易政策理论两 部分。国际贸易纯理论主要说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从事贸易的利益及贸易利益的分配问 题。它所探讨的主要问题包括贸易动机、贸易方向及贸易结构的决定因素;国际市场的均衡, 以及贸易对各国生产、消费与福利的影响。而国际贸易政策理论则主要探讨贸易政策,如关 税、配额、区域一体化,对各国各项经济活动与福利的影响,以及在不同条件或环境下,政 府在贸易政策制定中的最佳选择(事实上,有时政府的决策并非是最佳的)。 第二节 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与模型框架 一、国际贸易研究方法的特点 国际贸易理论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本工具。微观经济学通常是以单 个消费者和厂商为基本单位,研究个体之间的经济关系,经济行为主体背后并无政治文化背 景的差异,而国际贸易则涉及到国家的界限,所以,经济学家在研究国际贸易时,都是以国 家为单位,既考虑个体的行为,又考虑国家(或政府)的行为。概括起来,国际贸易理论在 研究方法上,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第一, 国际贸易理论分析不涉及货币因素,不考虑各国货币制度的差异与关系的影 响,即在分析时假定这是一个物物交易的世界。因此,国际贸易理论实际上是一种实质面的 分析(real analysis)。至于货币因素的影响,则在国际金融理论部分专门探讨。 这种处理方法,与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是一致的。其主要理由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 2
经济行为主体的决策取决于所有价格,而不是仅仅依靠部分价格信息①,在“实际”经济没 有变动的情形下,他不会改变决策。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这里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假设某一农场主在决定种植哪一种农产品时,面临两个选择:小麦与玉 米,并且两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完全相同。一开始,两种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假设是相同的 那么对于该农场主来说,无论种植哪一种作物,利润都是一样的,不妨假定农场主选择种植 玉米。过了一段时间后,农场主发现市场上小麦价格翻了一番,那么这时农场主是否就决定 下一年改种小麦呢?回答是不一定。因为农场主是否决定改种小麦,不仅依赖小麦价格的变 化,而且还要视玉米价格的变化而定。如果玉米的价格也翻了一番,那么对于农场主来说, 无论种植哪一种作物,利润也还都是一样的,因此农场主没有必要改种小麦:如果玉米价格 未变或上涨幅度小于小麦,那么种植小麦要比种植玉米收入更高,这时农场主肯定会改种小 麦。在这个例子中,农场主决定将来种植哪一种作物,取决于两种作物价格的相对变化,而 不是其中某一种作物的价格变化。 第二个例子:假设某一消费者的货币收入(又称名义收入)提高了10%,那么他所消 费的商品数量是否也会增加10%呢?回答也是不一定。例如若物价水平也上涨了10%,那 么消费者的名义收入虽然增加了,但其实际购买力并没有增加,即实际收入不变 以上两个例子说明,理性经济行为主体不会被某些货币变化因素所蒙蔽,能够作出正 确判断。为了描述经济行为主体不受“货币幻觉”的影响这一现象,这里引入相对价格这 概念。假设P和P分别表示两种商品X和Y的货币价格,又称为名义价格,那么PP定 义为商品X的相对价格。它的含义是用商品Y代替货币,作为商品X的计价单位,它表示 用一个单位的商品X与商品Y进行交换,所能得到的商品Y的数量。如果两种商品的货币 价格同比例变化,则相对价格并不改变,因此相对价格表达的是一种纯粹的物物交换关系, 与货币因素无关。这里,经济行为主体的行为只取决于相对价格,而与名义价格无关 第二,在分析框架上,各种贸易理论模型大都假定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两种商品(或 部门)以及生产要素不超过两个。这种处理方法与所选择的经济模型形式有关。一般来说 大学本科阶段的经济学类教材所采用的理论模型大都以几何形式为主。这种二维坐标图分析 法的最大优点是不仅直观明了,便于学生理解,而且论证过程也较为严密,但缺点也较为明 显,即经济模型不得不加以简化,限定在二维范围内 第三,国际贸易理论多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前面曾提到,研究国际贸易必然会涉 及不同国家的价格体系,所以一般均衡分析方法是不可或缺的。 第四,大多数贸易理论都是一种静态或比较静态分析,时间因素在国际贸易理论分析 中较少体现 ①经济行为主体根据部分价格信息,而不考虑其他价格信息,进行决策制定,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中被 称为“货币幻觉”( money illusion ②经济模型作为对经济行为模式的抽象描述,有很多不同的表达方式,如它可以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文 字表达( verbal statement)形式,以便于大多数人的理解,也可以采用数学表达( mathematical expression) 形式,以便于严密的逻辑推理。其中数学表达形式又区分为几何形式模型( geometric model)和代数形式 模型( algebraic model)两类
经济行为主体的决策取决于所有价格,而不是仅仅依靠部分价格信息①,在“实际”经济没 有变动的情形下,他不会改变决策。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这里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假设某一农场主在决定种植哪一种农产品时,面临两个选择:小麦与玉 米,并且两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完全相同。一开始,两种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假设是相同的, 那么对于该农场主来说,无论种植哪一种作物,利润都是一样的,不妨假定农场主选择种植 玉米。过了一段时间后,农场主发现市场上小麦价格翻了一番,那么这时农场主是否就决定 下一年改种小麦呢?回答是不一定。因为农场主是否决定改种小麦,不仅依赖小麦价格的变 化,而且还要视玉米价格的变化而定。如果玉米的价格也翻了一番,那么对于农场主来说, 无论种植哪一种作物,利润也还都是一样的,因此农场主没有必要改种小麦;如果玉米价格 未变或上涨幅度小于小麦,那么种植小麦要比种植玉米收入更高,这时农场主肯定会改种小 麦。在这个例子中,农场主决定将来种植哪一种作物,取决于两种作物价格的相对变化,而 不是其中某一种作物的价格变化。 第二个例子:假设某一消费者的货币收入(又称名义收入)提高了 10%,那么他所消 费的商品数量是否也会增加 10%呢?回答也是不一定。例如若物价水平也上涨了 10%,那 么消费者的名义收入虽然增加了,但其实际购买力并没有增加,即实际收入不变。 以上两个例子说明,理性经济行为主体不会被某些货币变化因素所蒙蔽,能够作出正 确判断。为了描述经济行为主体不受“货币幻觉”的影响这一现象,这里引入相对价格这一 概念。假设 Px 和 Py分别表示两种商品 X 和 Y 的货币价格,又称为名义价格,那么 Px/Py定 义为商品 X 的相对价格。它的含义是用商品 Y 代替货币,作为商品 X 的计价单位,它表示 用一个单位的商品 X 与商品 Y 进行交换,所能得到的商品 Y 的数量。如果两种商品的货币 价格同比例变化,则相对价格并不改变,因此相对价格表达的是一种纯粹的物物交换关系, 与货币因素无关。这里,经济行为主体的行为只取决于相对价格,而与名义价格无关。 第二, 在分析框架上,各种贸易理论模型大都假定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两种商品(或 部门)以及生产要素不超过两个。这种处理方法与所选择的经济模型形式有关②。一般来说, 大学本科阶段的经济学类教材所采用的理论模型大都以几何形式为主。这种二维坐标图分析 法的最大优点是不仅直观明了,便于学生理解,而且论证过程也较为严密,但缺点也较为明 显,即经济模型不得不加以简化,限定在二维范围内。 第三, 国际贸易理论多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前面曾提到,研究国际贸易必然会涉 及不同国家的价格体系,所以一般均衡分析方法是不可或缺的。 第四, 大多数贸易理论都是一种静态或比较静态分析,时间因素在国际贸易理论分析 中较少体现。 ① 经济行为主体根据部分价格信息,而不考虑其他价格信息,进行决策制定,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中被 称为“货币幻觉”(money illusion)。 ② 经济模型作为对经济行为模式的抽象描述,有很多不同的表达方式,如它可以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文 字表达(verbal statement)形式,以便于大多数人的理解,也可以采用数学表达(mathematical expression) 形式,以便于严密的逻辑推理。其中数学表达形式又区分为几何形式模型(geometric model)和代数形式 模型(algebraic model)两类。 3
、主要分析工具 人们从事国际贸易的动机,与其从事国内贸易的动机一样,都是为了自身利益的改善 具体地说就是,消费者追求个人效用的最大化,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因此,微观经济学关 于消费者行为理论和厂商理论,对于我们分析国际贸易的相关问题都是十分有益的工具。 为了让读者在接触国际贸易理论之前,对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常用分析方法预先有个了 解,以下对本书国际贸易理论部分所使用的主要分析工具作一简要介绍。熟悉微观经济学的 读者可以跳过这一部分。 (一)产可能性边界与供给 1.生产可能性边界 在微观经济学中,生产可能性边界( 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是一个在分析生产 和供给时十分有用的工具。它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物 品或劳务的最大产量。在导出生产可能性边界之前,首先对我们所考察的经济社会作一简化 处理:假设该经济社会只生产两种产品——X和Y;并且只使用两种生产要素一—资本(K) 和劳动(L)。其他的一些基本假设如下所述 (1)所有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2)所有商品的生产技术条件都是既定的,并且规模收益不变 (3)所有生产要素的总供给都是固定不变 (4)生产要素可在各部门间自由流动 (5)所有生产要素都充分利用 (6)经济活动中不存在外在性( externality.) 根据假设,X和Y两种产品的生产函数可表示成如下形式: X=F(KI, L) Y=F,(Ky,,) 其中,Kx、Lx、Ky、L分别表示Ⅹ和Y两种产品所使用资本和劳动投入。F(·)和Fy (·)表示分别代表X和Y生产技术条件,由于生产技术遵循规模收益不变规律,所以F(·) 和Fy(·)均为线性齐次函数;假设资本和劳动的总供应量并分别为K和L,那么,充分 就业意味着两个部门所使用的资本及劳动之和分别等于资本和劳动的总给量,即: K= L=L+l X和Y两个部门的产出由两个部门的生产要素投入量决定,而生产要素在两个部门之 间的配置取决于两个部门的要素报酬之间的关系。如果一开始两个部门的生产要素报酬不 致,那么生产要素将会从报酬低的部门流向报酬高的部门,直至两个部门的要素报酬达到 致,生产要素的流动才会停止下来,这时,生产要素在两部门中的投入便确定下来。上述过
二、主要分析工具 人们从事国际贸易的动机,与其从事国内贸易的动机一样,都是为了自身利益的改善, 具体地说就是,消费者追求个人效用的最大化,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因此,微观经济学关 于消费者行为理论和厂商理论,对于我们分析国际贸易的相关问题都是十分有益的工具。 为了让读者在接触国际贸易理论之前,对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常用分析方法预先有个了 解,以下对本书国际贸易理论部分所使用的主要分析工具作一简要介绍。熟悉微观经济学的 读者可以跳过这一部分。 (一)产可能性边界与供给 1. 生产可能性边界 在微观经济学中,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是一个在分析生产 和供给时十分有用的工具。它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物 品或劳务的最大产量。在导出生产可能性边界之前,首先对我们所考察的经济社会作一简化 处理:假设该经济社会只生产两种产品——X 和 Y;并且只使用两种生产要素——资本(K) 和劳动(L)。其他的一些基本假设如下所述: (1)所有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2)所有商品的生产技术条件都是既定的,并且规模收益不变; (3)所有生产要素的总供给都是固定不变; (4)生产要素可在各部门间自由流动; (5)所有生产要素都充分利用; (6)经济活动中不存在外在性(externality)。 根据假设,X 和 Y 两种产品的生产函数可表示成如下形式: ( , ) (1.1) X = Fx Kx Lx Y ( , ) (1.2) = Fy Ky Ly 其中,Kx、Lx、Ky、Ly分别表示 X 和 Y 两种产品所使用资本和劳动投入。Fx(·)和 Fy (•)表示分别代表 X 和 Y 生产技术条件,由于生产技术遵循规模收益不变规律,所以 Fx(·) 和 Fy(· )均为线性齐次函数;假设资本和劳动的总供应量并分别为 K 和 L ,那么,充分 就业意味着两个部门所使用的资本及劳动之和分别等于资本和劳动的总给量,即: K = Kx + Ky (1.3) L = Lx + Ly (1.4) X 和 Y 两个部门的产出由两个部门的生产要素投入量决定,而生产要素在两个部门之 间的配置取决于两个部门的要素报酬之间的关系。如果一开始两个部门的生产要素报酬不一 致,那么生产要素将会从报酬低的部门流向报酬高的部门,直至两个部门的要素报酬达到一 致,生产要素的流动才会停止下来,这时,生产要素在两部门中的投入便确定下来。上述过 4
程可通过所谓的埃基沃斯盒状图( Edgeworth box)来描述。 在图1—1中,方框的长度表示劳动的总供应量L,宽度表示资本的总供应量K,图 中曲线X0表示以Ok为原点的X的一条等产量曲线,Yo表示以O为原点的Y的一条等产 量曲线。对于一个单个生产者来说,其均衡状态(利润最大化)是由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 线的切点决定的。也就是说,在厂商达到利润最大化时,要素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要素价格 之比(或相对价格),即: MRTS (1.5)式中,MRTS表示Ⅹ部门的要素边际技术替代率,w、r分别表示K和L的价格 在两个厂商或两种产品的情况下,上式条件仍然成立(由利润最大化定律保证!)。因此,当 生产要素通过自由流动,导致两个部门的要素价格趋同时,两个部门所采用的要素投入要素 组合点所对应的要素边际技术替代率应当相同。图1-1中,E点是两个部门的等产量曲线 相切的切点,在这一点,两个部门的要素边际技术替代率相同(因为两条等产量曲线在E 点拥有共同的切线),同时两个部门的生产要素投入满足(1.3)式和(14)式两个条件,即此 时生产要素得到了充分利用,因此E点是生产要素配置的一个均衡点 L 事实上,在图1—-1中,类似E点的均衡点,不止一个,而有无限多个,所有这些点连 成一条曲线,即契约线(图中没有显示出来)。在契约线上,任何一点都表示生产要素得到 了充分利用,并且所有生产者都实现了利润最大化 根据契约线上所有各点对应的X、Y的产出组合,可在图1-2中绘制出表示X和Y各 种可能组合的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就是所谓的生产可能性边界。这条生产可能性边界线描述 了一国的供给条件,它告诉我们在一国的技术、要素总量和某一个产品(比如Y)的产出水
程可通过所谓的埃基沃斯盒状图(Edgeworth box)来描述。 在图 1—1 中,方框的长度表示劳动的总供应量 L ,宽度表示资本的总供应量 K ,图 中曲线 X0 表示以 Ox 为原点的 X 的一条等产量曲线,Y0 表示以 Oy为原点的 Y 的一条等产 量曲线。对于一个单个生产者来说,其均衡状态(利润最大化)是由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 线的切点决定的。也就是说,在厂商达到利润最大化时,要素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要素价格 之比(或相对价格),即: r w MRTS = (1.5) (1.5)式中,MRTS 表示 X 部门的要素边际技术替代率,w、r 分别表示 K 和 L 的价格。 在两个厂商或两种产品的情况下,上式条件仍然成立(由利润最大化定律保证!)。因此,当 生产要素通过自由流动,导致两个部门的要素价格趋同时,两个部门所采用的要素投入要素 组合点所对应的要素边际技术替代率应当相同。图 1—1 中,E 点是两个部门的等产量曲线 相切的切点,在这一点,两个部门的要素边际技术替代率相同(因为两条等产量曲线在 E 点拥有共同的切线),同时两个部门的生产要素投入满足(1.3)式和(1.4)式两个条件,即此 时生产要素得到了充分利用,因此 E 点是生产要素配置的一个均衡点。 Ly Kx K L X0 Y0 E Ky Lx Oy Ox 图 1—1 事实上,在图 1—1 中,类似 E 点的均衡点,不止一个,而有无限多个,所有这些点连 成一条曲线,即契约线(图中没有显示出来)。在契约线上,任何一点都表示生产要素得到 了充分利用,并且所有生产者都实现了利润最大化。 根据契约线上所有各点对应的 X、Y 的产出组合,可在图 1—2 中绘制出表示 X 和 Y 各 种可能组合的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就是所谓的生产可能性边界。这条生产可能性边界线描述 了一国的供给条件,它告诉我们在一国的技术、要素总量和某一个产品(比如 Y)的产出水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