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 在上一章分析国际间要素流动时,我们讨论了纯资本流动的发生机制。在资本流 动的过程中,资本连同对它的实际控制权一同转手,交易过程不管通过什么环节和中介 机构来进行,最终大都表现为资金的借出和借入。投资者(债权人)所关心的只是对其 投资的报酬,除此并无其他要求和权利。我们把这种投资定义为间接投资或证券投资 ( portfolio investment)。但在国际资本流动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采取另一种方式进行 的,这便是国际直接投资。如前文所述,它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投资者在以资本流动的 方式转移资源的同时,还获得对投资对象的直接控制权。当一个跨国公司在国外建立分 支企业后,分支企业不仅对母公司承担纯金融上的义务,而且它本身也成为其母公司整 个组织结构的一部分。正是从这个意义讲,国际直接投资便不再只是一个资本流动的问 题,它同时也是个企业组织问题 自本世纪50年代以来,有关跨国公司和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随着实践一起获得 了迅速的发展,迄今已形成流派纷呈的局面。在这一章中,我们将概要地介绍其中的基 本原理,以便为读者进一步学习有关理论和理解实践中的相关问题,提供一个可供参考 的线索。 第一节企业优势、交易成本及内部化 现代跨国公司理论的出现,首先是为了解释战后美国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特别 是对西欧的投资。由于当时的投资又多集中于制造业,所以理论研究的侧重点也是制造 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这一理论在先驱者首先碰到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即对外投资的企 业在自己所不熟悉的环境下组织生产和经营,与当地的竞争对手相比,要承担一定的附 加成本。这些成本可能是由于文化、法律、制度和语言差别以及缺少对当地市场的了解 所引起的,也可能是因为远距离的经营活动所带来的通讯开支和误解的增加所引起的。 因此,外来企业必须具有某种当地企业所不具备的优势,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研究跨国公司的特有优势,便成为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理论后的一个出发点
第十二章 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 在上一章分析国际间要素流动时,我们讨论了纯资本流动的发生机制。在资本流 动的过程中,资本连同对它的实际控制权一同转手,交易过程不管通过什么环节和中介 机构来进行,最终大都表现为资金的借出和借入。投资者(债权人)所关心的只是对其 投资的报酬,除此并无其他要求和权利。我们把这种投资定义为间接投资或证券投资 (portfolio investment)。但在国际资本流动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采取另一种方式进行 的,这便是国际直接投资。如前文所述,它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投资者在以资本流动的 方式转移资源的同时,还获得对投资对象的直接控制权。当一个跨国公司在国外建立分 支企业后,分支企业不仅对母公司承担纯金融上的义务,而且它本身也成为其母公司整 个组织结构的一部分。正是从这个意义讲,国际直接投资便不再只是一个资本流动的问 题,它同时也是个企业组织问题。 自本世纪 50 年代以来,有关跨国公司和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随着实践一起获得 了迅速的发展,迄今已形成流派纷呈的局面。在这一章中,我们将概要地介绍其中的基 本原理,以便为读者进一步学习有关理论和理解实践中的相关问题,提供一个可供参考 的线索。 第一节 企业优势、交易成本及内部化 现代跨国公司理论的出现,首先是为了解释战后美国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特别 是对西欧的投资。由于当时的投资又多集中于制造业,所以理论研究的侧重点也是制造 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这一理论在先驱者首先碰到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即对外投资的企 业在自己所不熟悉的环境下组织生产和经营,与当地的竞争对手相比,要承担一定的附 加成本。这些成本可能是由于文化、法律、制度和语言差别以及缺少对当地市场的了解 所引起的,也可能是因为远距离的经营活动所带来的通讯开支和误解的增加所引起的。 因此,外来企业必须具有某种当地企业所不具备的优势,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研究跨国公司的特有优势,便成为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理论后的一个出发点。 - - 177
垄断优势的获得和实现 企业的特有优势的获得和维持只有在非完全竞争的市场上才能实现。因此,市场 不完性假设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前提,把国际直接投资同一般的国际资本流动严格地区 分了开来。在这一前提下,跨国公司的优势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对某种技术的垄断。这里我们是在广义上使用技术这一概念的,它既包括了 生产过程中所实际运用的具体的技术,也包括了诸如知识、信息、诀窍等以无形资产形 式存在的技术。所有这些都是跨国公司特有优势的重要来源。 2.产业组织形式的寡占特点。跨国公司的行业分布情况表明,国际直接投资与 行业集中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世界上400家或500家最大的企业几乎都己成为跨国企 业。这是因为规模经济对通过研究与开发而获得技术上的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 时,在对已经获得的优势的维持和保护方面,由规模因素而形成的垄断也是十分重要的 3.企业家才能或管理能力的“过剩”。卓越的管理才能作为企业优势的一个重要 来源是显而易见的。但更重要的是,管理能力在其发展的某些阶段常出现利用不足的现 象。这种管理能力的“过剩”是推动企业不断扩大其规模并进而发展为跨国公司的重要 动力源泉。因此,它比资本过剩论的解释力更强。 4.获取廉价的原材料和资金的渠道。对特殊原材料的需求,可能使东道国的国 家特有优势成为跨国公司选择投资区位的重要决定因素,但是如果跨国公司已经有了获 得原材料或矿山的特权,那么它就成了企业特有优势。这种优势的产生基于这样一个基 本事实:一般说来,一个已经建立市场购销体系的企业,比一个在工业国没有市场渠道 的当地企业,可能会从开发外国原材料中获取更多的利润。与获取原材料同样重要的是 进入资本市场的能力。跨国公司的母公司由于上述提及的各种优势,特别是与其规模优 势相联系的资金实力和信用等级,能使跨国公司子公司在当地筹资中得到较优惠的条 件 当然,跨国公司的优势的来源也可能从其他角度或方面进行概括,我们可以罗列更 多条件使上面的清单变得更长。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企业优势的获得总是与其生存 发展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考察企业特有优势就必须与考察国家特有优势联系 起来进行。国家特有优势在贸易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要素禀赋论便是其中一例。但我 们在这里所强调的国家特有优势,主要着眼于一国的经济环境对该国企业的成长过程的 影响。因为企业的特有优势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形成的,一个企业的对外投资活动很大程 度上受其国内经验的影响。众所周知,在企业所表现出来的技术优势方面,美国显然在 有利于节约劳动的技术上独领风骚,而欧洲企业则多以节约原材料的耗费见长。日本企 业的成功当然也与他们创造性地将西方的技术与本国国情恰当地结合起来有关,他们不 78
一、垄断优势的获得和实现 企业的特有优势的获得和维持只有在非完全竞争的市场上才能实现。因此,市场 不完性假设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前提,把国际直接投资同一般的国际资本流动严格地区 分了开来。在这一前提下,跨国公司的优势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 对某种技术的垄断。这里我们是在广义上使用技术这一概念的,它既包括了 生产过程中所实际运用的具体的技术,也包括了诸如知识、信息、诀窍等以无形资产形 式存在的技术。所有这些都是跨国公司特有优势的重要来源。 2. 产业组织形式的寡占特点。跨国公司的行业分布情况表明,国际直接投资与 行业集中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世界上 400 家或 500 家最大的企业几乎都已成为跨国企 业。这是因为规模经济对通过研究与开发而获得技术上的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 时,在对已经获得的优势的维持和保护方面,由规模因素而形成的垄断也是十分重要的。 3. 企业家才能或管理能力的“过剩”。卓越的管理才能作为企业优势的一个重要 来源是显而易见的。但更重要的是,管理能力在其发展的某些阶段常出现利用不足的现 象。这种管理能力的“过剩”是推动企业不断扩大其规模并进而发展为跨国公司的重要 动力源泉。因此,它比资本过剩论的解释力更强。 4. 获取廉价的原材料和资金的渠道。对特殊原材料的需求,可能使东道国的国 家特有优势成为跨国公司选择投资区位的重要决定因素,但是如果跨国公司已经有了获 得原材料或矿山的特权,那么它就成了企业特有优势。这种优势的产生基于这样一个基 本事实:一般说来,一个已经建立市场购销体系的企业,比一个在工业国没有市场渠道 的当地企业,可能会从开发外国原材料中获取更多的利润。与获取原材料同样重要的是 进入资本市场的能力。跨国公司的母公司由于上述提及的各种优势,特别是与其规模优 势相联系的资金实力和信用等级,能使跨国公司子公司在当地筹资中得到较优惠的条 件。 当然,跨国公司的优势的来源也可能从其他角度或方面进行概括,我们可以罗列更 多条件使上面的清单变得更长。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企业优势的获得总是与其生存 发展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考察企业特有优势就必须与考察国家特有优势联系 起来进行。国家特有优势在贸易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要素禀赋论便是其中一例。但我 们在这里所强调的国家特有优势,主要着眼于一国的经济环境对该国企业的成长过程的 影响。因为企业的特有优势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形成的,一个企业的对外投资活动很大程 度上受其国内经验的影响。众所周知,在企业所表现出来的技术优势方面,美国显然在 有利于节约劳动的技术上独领风骚,而欧洲企业则多以节约原材料的耗费见长。日本企 业的成功当然也与他们创造性地将西方的技术与本国国情恰当地结合起来有关,他们不 - - 178
仅在节约能源、原材料方面成就卓然,而且有效地节约空间也是日本技术优势的重要表 现之一。所有这一切无不同各有关国家和地区独特的资源条件、市场结构,乃至于文化 背景等条件密切相关。所以我们说,只有将国家特有优势与企业特有优势结合起来,才 能更加清楚地认识跨国公司垄断优势的来源。 二、市场交易内部化 如果说企业所拥有的特殊优势是它成功地进行对外投资的必要条件的话,那么拥 有优势并不意味着必须对外投资,或者说拥有优势还不能构成对外直接投资的充分条 件。因为,如果一个企业拥有某种垄断优势,并希望在国外市场实现其价值,那么它至 少有三种途径可供选择:(1)在国内生产,将这种优势凝结在商品中并以出口的方式进 入国外市场,使企业的优势通过商品竞争力表现出来并实现其价值;(2)企业也可以通 过向国外独立企业发放许可证的方式将其技术优势(包括其他以无形资产形式存在的特 殊优势)有偿转让出去,直接在技术市场上实现其价值:(3)当然企业也可以选择我们 正在讨论的这种方式,即通过直接投资到国外设分支企业,在当地生产并就地销售,把 它拥有的优势就地市场化 现在我们的问题是,跨国公司为什么选择上述最后一种方式而不是前两种呢?这 里,我们再一次体会到市场不完全性假设的重要意义。商品市场的不完全在国际市场的 表现已经是人所共知的事,如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同时还由于要素市场的不完全,使 要素价格均等化还只是一个理论上的推论,这就造成了各区位间成本水平的差异,这些 方面市场失灵连同运输成本等因素一起,对解释企业进行直接投资,选择成本较低的区 位进行生产有重要意义,而且它还可以作为企业在出口和就地生产之间的选择的依据。 但这并没有回答向国外企业发放许可证为什么被排除在跨国公司的选择之外。显 然我们必须从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性上寻找答案。这也正是内部化理论的基础。这里 所说的中间产品,是指在基本投入和最终产品之间,为生产过程所不可缺少的所有中间 投入,其中尤其重要的是上面己经提到的以无形资产形式存的,诸名技术、信息(渠道) 诀窍、营销方式和经验等,正是在这些方面所存在的优势,把成功的企业同一般的企业 区别开来。 由于中间产品市场是不完全的,所以这些无形资产通过市场交易很难实现价值, 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无形资产某种程度上都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一旦某个地方发明并应用 了一种新“主意”(或知识),那么在另一个地方使用它的边际成本很低甚至为零,并且 也并不减少原产地所能使用的这种“主意”的数量。从社会的观点看来,有效地配置这 179
仅在节约能源、原材料方面成就卓然,而且有效地节约空间也是日本技术优势的重要表 现之一。所有这一切无不同各有关国家和地区独特的资源条件、市场结构,乃至于文化 背景等条件密切相关。所以我们说,只有将国家特有优势与企业特有优势结合起来,才 能更加清楚地认识跨国公司垄断优势的来源。 二、市场交易内部化 如果说企业所拥有的特殊优势是它成功地进行对外投资的必要条件的话,那么拥 有优势并不意味着必须对外投资,或者说拥有优势还不能构成对外直接投资的充分条 件。因为,如果一个企业拥有某种垄断优势,并希望在国外市场实现其价值,那么它至 少有三种途径可供选择:(1)在国内生产,将这种优势凝结在商品中并以出口的方式进 入国外市场,使企业的优势通过商品竞争力表现出来并实现其价值;(2)企业也可以通 过向国外独立企业发放许可证的方式将其技术优势(包括其他以无形资产形式存在的特 殊优势)有偿转让出去,直接在技术市场上实现其价值;(3)当然企业也可以选择我们 正在讨论的这种方式,即通过直接投资到国外设分支企业,在当地生产并就地销售,把 它拥有的优势就地市场化。 现在我们的问题是,跨国公司为什么选择上述最后一种方式而不是前两种呢?这 里,我们再一次体会到市场不完全性假设的重要意义。商品市场的不完全在国际市场的 表现已经是人所共知的事,如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同时还由于要素市场的不完全,使 要素价格均等化还只是一个理论上的推论,这就造成了各区位间成本水平的差异,这些 方面市场失灵连同运输成本等因素一起,对解释企业进行直接投资,选择成本较低的区 位进行生产有重要意义,而且它还可以作为企业在出口和就地生产之间的选择的依据。 但这并没有回答向国外企业发放许可证为什么被排除在跨国公司的选择之外。显 然我们必须从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性上寻找答案。这也正是内部化理论的基础。这里 所说的中间产品,是指在基本投入和最终产品之间,为生产过程所不可缺少的所有中间 投入,其中尤其重要的是上面已经提到的以无形资产形式存的,诸名技术、信息(渠道)、 诀窍、营销方式和经验等,正是在这些方面所存在的优势,把成功的企业同一般的企业 区别开来。 由于中间产品市场是不完全的,所以这些无形资产通过市场交易很难实现价值, 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 无形资产某种程度上都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一旦某个地方发明并应用 了一种新“主意”(或知识),那么在另一个地方使用它的边际成本很低甚至为零,并且 也并不减少原产地所能使用的这种“主意”的数量。从社会的观点看来,有效地配置这 - - 179
种资源的条件是根据其边际成本定价,那么这种无形资产的价格就该为零或接近于零。 这样便会出现两种情况:要么这种无形资产没有人愿意提供,要么订价不合乎效率原则。 2.无形资产的订价受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困绕。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很容易说明 这一现象。假如某人对你说:“我有一项技术,我确信对你很有用。”并且他通过描述这 项技术的一般性特点和大略的机理使你相信他的话。但无论如何,在你付钱之前他不会 将该项技术的全部细节都向你公布,否则便等于你已免费得到了该项技术。于是你们俩 之间便存在一种信息不对称问题。他会根据他掌握的全部情况向你索取某一价格,为了 获得这一价格他不肯预先公布他掌握的全部信息:而对你来说,如果不了解有关细节 你又怎么样准确地判断这一价格是否合理并接受它呢?这个例子说明,这种无形资产的 交易或者难以成交、或者要付出较高的交易成本。在交易成本过高的情况下,无形资产 的持有人便倾向于自己使用这种资产来实现其价值。 3.不确定性( uncertainty)的存在也使上述的不对称现象难以克服。假如在上面 的例子中,对方打算向你出售的是制造一种新型蛋糕的技术,他可以让你亲口尝一尝用 这种技术所制造的蛋糕,并且告诉你购买并恰当地使用这项技术的话,你也可以制造出 同样高级的产品来。但你们谁有把握保证你能真正恰当地使用这项技术呢?特别是涉及 到诀窍之类的技术转让时,问题就更为复杂。这种不确定性的存在无疑会减少成交的可 能性。 上述情况如果发生在两个企业之间,转移这种技术的一个最好地办法就是两个企 业合而为一,共同分享这项技术。换言之,在一个企业内部转移和使用这种无形资产, 比通过外部市场来解决这一问题要更有效率。显然,把这一逻辑再引伸一步,如果上述 交易涉及的是两个不同国家的企业,那么最有效的解决办法便是采取直接投资的方式而 不是发放许可证的办法来完成这一无形资产的转移 以上分析表明,市场不完全性导致许多交易无法通过外部市场达成,或即使达成 也要承担较高的交易成本。所谓交易成本,从狭义上说指的是通过市场进行交易时而必 须付出的代价。它包括寻找相应价格的成本,确定成交条件,签约、履约以及为避免对 方违约而付出的成本等。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企业作为一种组织便具备了一定意义上 替代市场的功能。凡是企业内部组织交易的成本低于市场的交易成本时,企业便获得了 扩张的动力,这种扩张过程跨越国界便产生跨国企业。而企业创造其内部“市场”的过 程,便是所谓的内部化过程。 内部化理论的核心原理可以用图12-1加以进一步解释。假设每一个市场交易关 系的建立都需要付出一定的固定成本,比如建立交易双方联系的渠道等所必须付出的成 本。同时双方每一笔交易的谈判和履约还需付出追加的可变成本。这种可变以成本独立 于每次交易的规模,因为谈判过程所需要的费用不会因为交易额是100万还是10万而 有所不同。同时,我们还假设每次成交额有一个最高限额,受仓储和分销能力的限制。 80
种资源的条件是根据其边际成本定价,那么这种无形资产的价格就该为零或接近于零。 这样便会出现两种情况:要么这种无形资产没有人愿意提供,要么订价不合乎效率原则。 2. 无形资产的订价受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困绕。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很容易说明 这一现象。假如某人对你说:“我有一项技术,我确信对你很有用。”并且他通过描述这 项技术的一般性特点和大略的机理使你相信他的话。但无论如何,在你付钱之前他不会 将该项技术的全部细节都向你公布,否则便等于你已免费得到了该项技术。于是你们俩 之间便存在一种信息不对称问题。他会根据他掌握的全部情况向你索取某一价格,为了 获得这一价格他不肯预先公布他掌握的全部信息;而对你来说,如果不了解有关细节, 你又怎么样准确地判断这一价格是否合理并接受它呢?这个例子说明,这种无形资产的 交易或者难以成交、或者要付出较高的交易成本。在交易成本过高的情况下,无形资产 的持有人便倾向于自己使用这种资产来实现其价值。 3. 不确定性(uncertainty)的存在也使上述的不对称现象难以克服。假如在上面 的例子中,对方打算向你出售的是制造一种新型蛋糕的技术,他可以让你亲口尝一尝用 这种技术所制造的蛋糕,并且告诉你购买并恰当地使用这项技术的话,你也可以制造出 同样高级的产品来。但你们谁有把握保证你能真正恰当地使用这项技术呢?特别是涉及 到诀窍之类的技术转让时,问题就更为复杂。这种不确定性的存在无疑会减少成交的可 能性。 上述情况如果发生在两个企业之间,转移这种技术的一个最好地办法就是两个企 业合而为一,共同分享这项技术。换言之,在一个企业内部转移和使用这种无形资产, 比通过外部市场来解决这一问题要更有效率。显然,把这一逻辑再引伸一步,如果上述 交易涉及的是两个不同国家的企业,那么最有效的解决办法便是采取直接投资的方式而 不是发放许可证的办法来完成这一无形资产的转移。 以上分析表明,市场不完全性导致许多交易无法通过外部市场达成,或即使达成 也要承担较高的交易成本。所谓交易成本,从狭义上说指的是通过市场进行交易时而必 须付出的代价。它包括寻找相应价格的成本,确定成交条件,签约、履约以及为避免对 方违约而付出的成本等。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企业作为一种组织便具备了一定意义上 替代市场的功能。凡是企业内部组织交易的成本低于市场的交易成本时,企业便获得了 扩张的动力,这种扩张过程跨越国界便产生跨国企业。而企业创造其内部“市场”的过 程,便是所谓的内部化过程。 内部化理论的核心原理可以用图 12—1 加以进一步解释。假设每一个市场交易关 系的建立都需要付出一定的固定成本,比如建立交易双方联系的渠道等所必须付出的成 本。同时双方每一笔交易的谈判和履约还需付出追加的可变成本。这种可变以成本独立 于每次交易的规模,因为谈判过程所需要的费用不会因为交易额是 100 万还是 10 万而 有所不同。同时,我们还假设每次成交额有一个最高限额,受仓储和分销能力的限制。 - - 180
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还假定这一最高成交限额都非常小,因此交易额的扩大直接表现 为交易次数的增多。这样交易中所发生的总可变成本的水平就直接与交易量成正比关 成本、利润 A F 交易量 图12-1 考虑一种把生产过程的两阶段联系起来的中间产品市场。每一个生产阶段由一家独 立的工厂来完成,并且市场上不存在阻碍厂商联合或合并的障碍,证券市场的均衡条件 要求这两家工厂的联合利润( joint profit)实现最大化。如果卖方厂家的成本函数和买 方厂家的成本及收益函数给定,我们便可以得到中间产品交易对联合利润的贡献的曲 线,即图12-1中的AA曲线,它在B点处达到最高点,这一点所对应的交易量G便 是没有交易成本情况下,使联合利润最大化的中间产品交易量。 现在我们再假定企业通过内部化过程建立内部“市场”的固定成本比建立外部市场 交易渠道的固定成本高。这一假定显然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因为建立内部市场的过程就 是这两家工厂合并并同时建立一体化的控制系统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成本当然要比两家 企业在外部市场上建立业务联系的成本要高得多。但是内部“市场”建立以后,随后发 生的企业内部交易所需追加的可变以成本则要比外部市场的交易成本低,因为在一家厂 商内部不会产生违约等问题。这样我们用图12-1中的CC"代表内部市场的交易成本曲 线,用DD代表外部市场的交易成本曲线。根据上面的假定,CC线的截距比DD大 而斜率则比DD低。 8
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还假定这一最高成交限额都非常小,因此交易额的扩大直接表现 为交易次数的增多。这样交易中所发生的总可变成本的水平就直接与交易量成正比关 系。 成本、利润 q3 交易量 E B D' A' F' G q1 q2 D O C C' A F 图 12—1 考虑一种把生产过程的两阶段联系起来的中间产品市场。每一个生产阶段由一家独 立的工厂来完成,并且市场上不存在阻碍厂商联合或合并的障碍,证券市场的均衡条件 要求这两家工厂的联合利润(joint profit)实现最大化。如果卖方厂家的成本函数和买 方厂家的成本及收益函数给定,我们便可以得到中间产品交易对联合利润的贡献的曲 线,即图 12—1 中的 AA'曲线,它在 B 点处达到最高点,这一点所对应的交易量 G0便 是没有交易成本情况下,使联合利润最大化的中间产品交易量。 现在我们再假定企业通过内部化过程建立内部“市场”的固定成本比建立外部市场 交易渠道的固定成本高。这一假定显然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因为建立内部市场的过程就 是这两家工厂合并并同时建立一体化的控制系统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成本当然要比两家 企业在外部市场上建立业务联系的成本要高得多。但是内部“市场”建立以后,随后发 生的企业内部交易所需追加的可变以成本则要比外部市场的交易成本低,因为在一家厂 商内部不会产生违约等问题。这样我们用图 12—1 中的 CC' 代表内部市场的交易成本曲 线,用 DD' 代表外部市场的交易成本曲线。根据上面的假定,CC' 线的截距比 DD' 大, 而斜率则比 DD' 低。 - - 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