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程度上实现了。及至1986年,欧共体提出“单一欧洲文件”,“文件”肯定了欧洲货币联 盟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为应该继续积极推行,拟订了初步计划,并决定从1990年7月 日起实行。这可以说是欧洲货币联盟的第三个回合的开始。三个回合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脉相 承的,它表明,欧共体始终希望建立欧洲货币的集体,尽量摆脱其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货 币汇率波动的影响。更重要的动因还是来自内部:欧洲共同体的工业品与农产品的共同市场 的继续巩固与完善,以及资本流动与劳动力流动的自由化目标的有待实现,不能不依赖共同 体的货币一体化的进展,不能不以共同体各成员货币间的比价的稳定为基础要求。欧共体各 国还期待各国货币的对内价值与对外价值的稳定,创造促进投资的条件 魏尔纳计划 在原来的罗马条约中,并没有要建立一个欧洲货币联盟的规定,及至60年代末、70年 代初,由于欧共体的关税同盟已经基本上建成,建设过程向着资本与劳动流动自由化的领域 推进,从而也就客观上推动了势必开展的货币一体化的形势。1969年12月在海牙举行的欧 共体首脑会议,决定筹建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为此欧共体的专家们在1970年5月拟订了 初步计划,这个计划交由以卢森堡首相兼财政大臣皮埃尔·魏尔纳( Pierre Werner)为首的 工作组审议。同年10月工作组向欧共体理事会及委员会提交了最后报告,这就是后来一般 所称的“魏尔纳报告”或“魏尔纳计划”。 这个计划为欧洲货币联盟的实现规划了一个10年过渡期,过渡期分为三个阶段。大致 说来,第一阶段从1971年初至1973年底,主要目标是缩小成员国货币汇率的波动幅度,着 手建立货币储备基金,以支援干预外汇市场的活动,并着手协调货币政策与经济政策。第二 阶段从1974年初至1976年底,主要目标是集中成员国的部分外汇储备,以充实货币储备基 金从而加强干预外汇市场的力量,此外,并要使欧共体内部汇率进一步稳定下来,并促使相 互间资本流动进一步自由化。第三阶段从1977年初至1980年底,目标是欧共体内部商品、 资本及劳动力的流动将完全免除汇率波动的干扰,汇率趋于完全稳定,并着手规划统一货币, 与此同时,货币储备基金则向联合中央银行发展。在这三个阶段中,事实上规划得比较具体 的只是第一阶段的措施,对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只是展望了前景,具体措施不可能预作安排 计划中曾指出,在10年过渡期中,指望能够逐步建立起超国家的决策中心。 欧共体部长理事会经过几个月的审议才在1971年3月达成协议。部长理事会的决议强 调了稳定汇率的重要性,强调了建立外汇干预基金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协调经济政策与货币 政策的协议却成了装点门面的具文,超国家的权利问题几乎没有触及。 在魏尔纳计划酝酿期间,在舆论界兴起了两种互相对立的有关理论。一派主张“经济先 行”,认为如果成员国的经济政策与货币政策差异太大,汇率的稳定将是很困难的,具体说 来,也就是说,如果成员国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增长率彼此悬殊,货币的一体化就难于贯彻。 因此强调治本溯源,不赞成一味治标。另一派正好相反,主张“货币先行”,认为通过治标 可以促进治本,认为为了维护规定的汇率或其可容许波动的幅度,各成员国的货币政策与经 济政策就不得不逐渐趋于协调。在当时的成员国中,法国、比利时和卢森堡朝野比较倾向于
定程度上实现了。及至 1986 年,欧共体提出“单一欧洲文件”,“文件” 肯定了欧洲货币联 盟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为应该继续积极推行,拟订了初步计划,并决定从 1990 年 7 月 1 日起实行。这可以说是欧洲货币联盟的第三个回合的开始。三个回合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脉相 承的,它表明,欧共体始终希望建立欧洲货币的集体,尽量摆脱其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货 币汇率波动的影响。更重要的动因还是来自内部:欧洲共同体的工业品与农产品的共同市场 的继续巩固与完善,以及资本流动与劳动力流动的自由化目标的有待实现,不能不依赖共同 体的货币一体化的进展,不能不以共同体各成员货币间的比价的稳定为基础要求。欧共体各 国还期待各国货币的对内价值与对外价值的稳定,创造促进投资的条件。 一、魏尔纳计划 在原来的罗马条约中,并没有要建立一个欧洲货币联盟的规定,及至 60 年代末、70 年 代初,由于欧共体的关税同盟已经基本上建成,建设过程向着资本与劳动流动自由化的领域 推进,从而也就客观上推动了势必开展的货币一体化的形势。1969 年 12 月在海牙举行的欧 共体首脑会议,决定筹建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为此欧共体的专家们在 1970 年 5 月拟订了 初步计划,这个计划交由以卢森堡首相兼财政大臣皮埃尔·魏尔纳(Pierre Werner)为首的 工作组审议。同年 10 月工作组向欧共体理事会及委员会提交了最后报告,这就是后来一般 所称的“魏尔纳报告”或“魏尔纳计划”。 这个计划为欧洲货币联盟的实现规划了一个 10 年过渡期,过渡期分为三个阶段。大致 说来,第一阶段从 1971 年初至 1973 年底,主要目标是缩小成员国货币汇率的波动幅度,着 手建立货币储备基金,以支援干预外汇市场的活动,并着手协调货币政策与经济政策。第二 阶段从 1974 年初至 1976 年底,主要目标是集中成员国的部分外汇储备,以充实货币储备基 金从而加强干预外汇市场的力量,此外,并要使欧共体内部汇率进一步稳定下来,并促使相 互间资本流动进一步自由化。第三阶段从 1977 年初至 1980 年底,目标是欧共体内部商品、 资本及劳动力的流动将完全免除汇率波动的干扰,汇率趋于完全稳定,并着手规划统一货币, 与此同时,货币储备基金则向联合中央银行发展。在这三个阶段中,事实上规划得比较具体 的只是第一阶段的措施,对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只是展望了前景,具体措施不可能预作安排。 计划中曾指出,在 10 年过渡期中,指望能够逐步建立起超国家的决策中心。 欧共体部长理事会经过几个月的审议才在 1971 年 3 月达成协议。部长理事会的决议强 调了稳定汇率的重要性,强调了建立外汇干预基金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协调经济政策与货币 政策的协议却成了装点门面的具文,超国家的权利问题几乎没有触及。 在魏尔纳计划酝酿期间,在舆论界兴起了两种互相对立的有关理论。一派主张“经济先 行”,认为如果成员国的经济政策与货币政策差异太大,汇率的稳定将是很困难的,具体说 来,也就是说,如果成员国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增长率彼此悬殊,货币的一体化就难于贯彻。 因此强调治本溯源,不赞成一味治标。另一派正好相反,主张“货币先行”,认为通过治标 可以促进治本,认为为了维护规定的汇率或其可容许波动的幅度,各成员国的货币政策与经 济政策就不得不逐渐趋于协调。在当时的成员国中,法国、比利时和卢森堡朝野比较倾向于 6
“货币先行论”,而联邦德国与荷兰朝野则比较倾向于“经济先行论”。 魏尔纳计划以及1971年初部长理事会的协议,有人说是一个“折衷而又折衷的方案”, 实质上应该说,“折衷”只是表面现象,它主要是体现了“货币先行”的理论,这就注定整 个计划的进程是坎坷不平的。平心而论,整个货币一体化的宏图是可以从“货币先行”论着 手的,但是在具体规划中确实应该对成员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给予足够的考虑。 欧共体部长理事会达成协议不久就发生了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市场 以美元下跌为中心发生了一系列动乱。为了应付动乱,欧共体各国各行其是(西德马克浮动 意大利里拉继之,法国实行双重汇率并加强外汇管制,比利时法郎与荷兰盾联合浮动),直 至1972年初,欧共体部长理事会才决定着手推行货币联盟的措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汇率管理机制 在汇率管理机制方面,欧共体曾有过比较高的目标。具体情况是:1971年底,“十国集 团”的华盛顿会议达成了所谓的“史密森协议”,协议规定各国货币汇率的可容许波动幅度 (主要是各国货币对美元比价的可容许波动幅度)为上下225%(总幅度为45%),也就是 说,放宽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定的上下1%的波动幅度。这个规定对欧共体成员国来说, 当然也是要遵守的。可是,欧共体在1972年4月10日作出决定,通过了“巴塞尔协议”, 各成员国货币间的汇率可容许波动幅度只能是上下1.125%(总幅度为2.25%),比史密森协 议的规定小一半,换言之,欧共体对内部的汇率波动要求更加严格,拟推行内外有别的汇率 政策。用当时比较通俗的比喻来说,这叫做“蛇洞制”:“洞”是指史密森协议规定的大幅度 蛇”是指欧共体自己规定的小幅度。参加蛇洞制的各国货币彼此间的汇率可容许波动幅度 比它们对外实行的汇率联合波动的可容许幅度要小,这是国际金融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可是 在整个金融领域陷入风雨飘摇之中的情况下,它不可能顺利推行。蛇洞制的始行日期是1972 年4月24日,参加者先是欧共体原6国,同年5月,当时准备参加欧共体的英国、爱尔兰、 丹麦、挪威决定在1973年1月1日正式参加欧共体之前就先参加蛇洞制,以表明它们的积 极态度。 可是,英镑的地位实际上比较虚弱,英国的通货膨胀率较高,英镑对内价值的降低使得 它的对外价值也下跌。英国为了维持英镑汇率,不得不抛售外汇储备以收回英镑,单是在 1972年6月15日至22日的短短6天中,英国就丧失了多达26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花了这 么昂贵的代价去维持显然与英镑的实际购买力不相称的高汇率,对英国的国际收支的调整也 不利。英国终于在1972年6月23日宣布退出蛇洞制,实行英镑自由浮动。与此同时,爱尔 兰也采取了同样的措施 意大利里拉的地位也比较虚弱,主要也是由于意大利的通货膨胀问题比较严重。1972 年底和1973年初,里拉汇率大幅度下跌,短期货币资金大量外流。意大利当局不得已在1973 年1月21日宣布实行双重汇率制,也就是说,意大利当局只负责维持商业里拉汇率的波动 不超过规定的幅度。同年2月,商业里拉的汇率也维持不住,和金融里拉一样单独自由浮动 1972年9月,挪威公民投票否决了参加共同体一案,挪威克郎于是退出蛇洞制 史密森制度在1973年3月终于维持不住而告崩溃。各国货币或者单独自由浮动,或者 7
“货币先行论”,而联邦德国与荷兰朝野则比较倾向于“经济先行论”。 魏尔纳计划以及 1971 年初部长理事会的协议,有人说是一个“折衷而又折衷的方案”, 实质上应该说,“折衷”只是表面现象,它主要是体现了“货币先行”的理论,这就注定整 个计划的进程是坎坷不平的。平心而论,整个货币一体化的宏图是可以从“货币先行”论着 手的,但是在具体规划中确实应该对成员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给予足够的考虑。 欧共体部长理事会达成协议不久就发生了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市场 以美元下跌为中心发生了一系列动乱。为了应付动乱,欧共体各国各行其是(西德马克浮动, 意大利里拉继之,法国实行双重汇率并加强外汇管制,比利时法郎与荷兰盾联合浮动),直 至 1972 年初,欧共体部长理事会才决定着手推行货币联盟的措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 、汇率管理机制 在汇率管理机制方面,欧共体曾有过比较高的目标。具体情况是:1971 年底,“十国集 团”的华盛顿会议达成了所谓的“史密森协议”,协议规定各国货币汇率的可容许波动幅度 (主要是各国货币对美元比价的可容许波动幅度)为上下 2.25%(总幅度为 4.5%),也就是 说,放宽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定的上下 1%的波动幅度。这个规定对欧共体成员国来说, 当然也是要遵守的。可是,欧共体在 1972 年 4 月 10 日作出决定,通过了“巴塞尔协议”, 各成员国货币间的汇率可容许波动幅度只能是上下 1.125 %(总幅度为 2.25%),比史密森协 议的规定小一半,换言之,欧共体对内部的汇率波动要求更加严格,拟推行内外有别的汇率 政策。用当时比较通俗的比喻来说,这叫做“蛇洞制”:“洞”是指史密森协议规定的大幅度; “蛇”是指欧共体自己规定的小幅度。参加蛇洞制的各国货币彼此间的汇率可容许波动幅度 比它们对外实行的汇率联合波动的可容许幅度要小,这是国际金融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可是 在整个金融领域陷入风雨飘摇之中的情况下,它不可能顺利推行。蛇洞制的始行日期是 1972 年 4 月 24 日,参加者先是欧共体原 6 国,同年 5 月,当时准备参加欧共体的英国、爱尔兰、 丹麦、挪威决定在 1973 年 1 月 1 日正式参加欧共体之前就先参加蛇洞制,以表明它们的积 极态度。 可是,英镑的地位实际上比较虚弱,英国的通货膨胀率较高,英镑对内价值的降低使得 它的对外价值也下跌。英国为了维持英镑汇率,不得不抛售外汇储备以收回英镑,单是在 1972 年 6 月 15 日至 22 日的短短 6 天中,英国就丧失了多达 26 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花了这 么昂贵的代价去维持显然与英镑的实际购买力不相称的高汇率,对英国的国际收支的调整也 不利。英国终于在 1972 年 6 月 23 日宣布退出蛇洞制,实行英镑自由浮动。与此同时,爱尔 兰也采取了同样的措施。 意大利里拉的地位也比较虚弱,主要也是由于意大利的通货膨胀问题比较严重。1972 年底和 1973 年初,里拉汇率大幅度下跌,短期货币资金大量外流。意大利当局不得已在 1973 年 1 月 21 日宣布实行双重汇率制,也就是说,意大利当局只负责维持商业里拉汇率的波动 不超过规定的幅度。同年 2 月,商业里拉的汇率也维持不住,和金融里拉一样单独自由浮动 了。 1972 年 9 月,挪威公民投票否决了参加共同体一案,挪威克郎于是退出蛇洞制。 史密森制度在 1973 年 3 月终于维持不住而告崩溃。各国货币或者单独自由浮动,或者 7
联合自由浮动,都不遵守正负225%波动幅度的约束。史密森制度原是为了弥补以美元为中 心的国际货币制度而提出来的,结果也以崩溃告终。这时,蛇洞制的“洞”不存在了,“蛇” 还在,但它可以离洞自由波动了。欧共体的成员国中,英国、爱尔兰、意大利的货币汇率继 续单独自由浮动,其余成员国的货币汇率则联合自由浮动。可是,在1973年3月16日,挪 威却又和瑞典一道,把它们的货币汇率与这些成员国的汇率波动联系起来,成为蛇形联合浮 动集团的非共同体成员国的两个参加国 进入1974年后,通货膨胀与经济危机相结合的问题在许多国家日益恶化,很多国家的 国际收支逆差越来越大。法国的问题较严重,法国法郎的汇率总是高于它的购买力水平,使 法国的国际收支情况很难改善。法国终于在1974年1月19日退出联合浮动,实行单独自由 浮动。法国的情况在一年半以后有所改善,为了表明法国对欧洲共同体货币一体化的维护 法国法郎于1975年7月10日重新参加联合浮动。可是,为时不过半年多一点,法国法郎购 买力的下降使得法国法郎的汇率相形较高,资金外流很难阻挡,终于在1975年3月15日再 度退出 在法国法郎酝酿第一次退出之际,欧共体感到再继续维持全幅为2.25%的可容许波动幅 度实际上比较困难了,于是将可容许波动幅度扩大一倍,即扩大到全幅45%(1972年4月 10日的建立蛇洞制的决议始终未正式声明失效),希望借此将法国留在联合浮动制内,然而 法国还是退出了 法国第二次退出联合浮动制后,瑞典这个非成员国也于1977年退出联合浮动。至此, 参加联合浮动的只剩下联邦德国、丹麦、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以及非共同体成员国的挪威。 法国、英国、意大利、爱尔兰四国游离在外。直到1979年欧洲货币体系建立时(即第二回 合开始),情况才有所改变 (二)、货币储备基金的建立 按照魏尔纳报告的设想,应该以美国的联邦储备系统作为样板,组织统一的中央银行系 统,而作为它的始基的,则是建立“欧洲货币合作基金”( European Monetary Cooperation Fund,EMCF)。这个基金建立于1973年4月3日,其中包括20亿美元的短期货币支持基 金和20亿美元的中期财政支持基金。其职责主要是:支持成员国在外汇市场上的干预活动 以促进汇率的稳定,管理成员国中央银行间的信贷,逐步集中成员国的外汇储备,并逐步发 展为各成员国间的划拨结算中心 按照原来的设想,基金应着手集中各成员国的20%的国际储备,但是这个设想没有实现。 1973年秋,欧洲发生石油危机,欧共体各国国际收支恶化,各国忙于自寻出路,集中部分 国际储备的问题根本提不上日程。石油危机较为缓和后的谈判也没有什么结果。按照魏尔纳 计划,自1974年起即应转入过渡期第二阶段,在此阶段中,欧洲货币合作基金还应进一步 充实,但这时各国都在忙于应付经济危机,自顾不暇,事情只能拖延下来。事实上,在70 年代中期这个多事之秋,各国对欧洲货币联盟的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的安排已淡焉若忘了。 (三)、欧洲共同体内部核算筹码的建立 关于欧共体内部使用核算筹码问题,经历了一个原来魏尔纳计划所没有计议的变化,这 是由资本主义世界金融危机所促成的 8
联合自由浮动,都不遵守正负 2.25%波动幅度的约束。史密森制度原是为了弥补以美元为中 心的国际货币制度而提出来的,结果也以崩溃告终。这时,蛇洞制的“洞”不存在了,“蛇” 还在,但它可以离洞自由波动了。欧共体的成员国中,英国、爱尔兰、意大利的货币汇率继 续单独自由浮动,其余成员国的货币汇率则联合自由浮动。可是,在 1973 年 3 月 16 日,挪 威却又和瑞典一道,把它们的货币汇率与这些成员国的汇率波动联系起来,成为蛇形联合浮 动集团的非共同体成员国的两个参加国。 进入 1974 年后,通货膨胀与经济危机相结合的问题在许多国家日益恶化,很多国家的 国际收支逆差越来越大。法国的问题较严重,法国法郎的汇率总是高于它的购买力水平,使 法国的国际收支情况很难改善。法国终于在 1974 年 1 月 19 日退出联合浮动,实行单独自由 浮动。法国的情况在一年半以后有所改善,为了表明法国对欧洲共同体货币一体化的维护, 法国法郎于 1975 年 7 月 10 日重新参加联合浮动。可是,为时不过半年多一点,法国法郎购 买力的下降使得法国法郎的汇率相形较高,资金外流很难阻挡,终于在 1975 年 3 月 15 日再 度退出。 在法国法郎酝酿第一次退出之际,欧共体感到再继续维持全幅为 2.25%的可容许波动幅 度实际上比较困难了,于是将可容许波动幅度扩大一倍,即扩大到全幅 4.5%(1972 年 4 月 10 日的建立蛇洞制的决议始终未正式声明失效),希望借此将法国留在联合浮动制内,然而 法国还是退出了。 法国第二次退出联合浮动制后,瑞典这个非成员国也于 1977 年退出联合浮动。至此, 参加联合浮动的只剩下联邦德国、丹麦、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以及非共同体成员国的挪威。 法国、英国、意大利、爱尔兰四国游离在外。直到 1979 年欧洲货币体系建立时(即第二回 合开始),情况才有所改变。 (二)、货币储备基金的建立 按照魏尔纳报告的设想,应该以美国的联邦储备系统作为样板,组织统一的中央银行系 统,而作为它的始基的,则是建立“欧洲货币合作基金”(European Monetary Cooperation Fund, EMCF)。这个基金建立于 1973 年 4 月 3 日,其中包括 20 亿美元的短期货币支持基 金和 20 亿美元的中期财政支持基金。其职责主要是:支持成员国在外汇市场上的干预活动 以促进汇率的稳定,管理成员国中央银行间的信贷,逐步集中成员国的外汇储备,并逐步发 展为各成员国间的划拨结算中心。 按照原来的设想,基金应着手集中各成员国的 20%的国际储备,但是这个设想没有实现。 1973 年秋,欧洲发生石油危机,欧共体各国国际收支恶化,各国忙于自寻出路,集中部分 国际储备的问题根本提不上日程。石油危机较为缓和后的谈判也没有什么结果。按照魏尔纳 计划,自 1974 年起即应转入过渡期第二阶段,在此阶段中,欧洲货币合作基金还应进一步 充实,但这时各国都在忙于应付经济危机,自顾不暇,事情只能拖延下来。事实上,在 70 年代中期这个多事之秋,各国对欧洲货币联盟的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的安排已淡焉若忘了。 (三)、欧洲共同体内部核算筹码的建立 关于欧共体内部使用核算筹码问题,经历了一个原来魏尔纳计划所没有计议的变化,这 是由资本主义世界金融危机所促成的。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