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 关于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与影响,最早是由英国古典学派经济学家在劳动价值学说基 础上,从生产成本方面,提出了绝对优势( absolute advantage)与比较优势学说,来说明国 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古典学派的劳动价值学说认为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生产成 本取决于劳动生产率,因此,劳动生产率就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决定因素。从本质上讲,古 典贸易理论是从技术差异的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只不过,当假设劳动是唯一的生 产要素时,生产技术差异就具体表现为劳动生产率差异。本章着重介绍由英国经济学家大 卫·李嘉图( David ricardo)提出的比较利益或比较成本学说 第一节古典贸易理论的演变 在经济思想史上,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 Adam smith)被尊为古典经济学派的创 始人。他的思想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国际贸易领域也不例外。亚当·斯密对 于国际贸易学说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亚当·斯密有力地抨击了重商主义,主张自由经济,为自由贸易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在十五世纪初到十八世纪中叶,重商主义在经济学发展史上占据着主导地位。重商主 义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在当时,货币主要是一些贵重金属,如金、银。所以重商主 义强调国库和王室成员所拥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寡是衡量国家是否繁荣昌盛的最重要标志(正 因为如此,历史上,重商主义有时又被称为“重金主义”)。所以,他们为政府开具的调节经 济的处方是取消进口,因为进口会导致本国贵重金属的流失,同时鼓励出口,因为出口会导 致贵重金属的流入。这一观点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本家对货币或贵重金属的认 识 亚当·斯密在其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对重商主义 的思想进行了深刻比判,他指出衡量一国财富的不是其所拥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少,而是这些 贵重金属所能购买的商品数量。一国拥有的贵重金属再多,但如果可供消费的商品的数量和 种类少得可怜,那么该国的实际生活水平不会高。可供消费的商品增加,才意味着一国财富 的增加。怎样才能增加一国的财富?亚当·斯密认为扩大生产才能提高本国的生活水平,而 生产的扩大最根本的动力是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取决于社会分工 专业化的不断深化,简而言之,财富增加依赖于劳动分工,这就是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 学说的基本思想。 亚当·斯密进一步将其学说应用于国际贸易,认为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可以使每个国家 Φ在李嘉图模型中,比较优势和比较成本这两个概念以任意替换使用,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比较优 势不等同于比较成本,前者是根据商品相对价格的比较确定的,而后者是指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在李嘉 图模型里,商品的相对价格差是由相对成本差引起的,故比较成本等同于比较优势
第二章 古典贸易理论 关于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与影响,最早是由英国古典学派经济学家在劳动价值学说基 础上,从生产成本方面,提出了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与比较优势学说,来说明国 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古典学派的劳动价值学说认为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生产成 本取决于劳动生产率,因此,劳动生产率就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决定因素。从本质上讲,古 典贸易理论是从技术差异的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只不过,当假设劳动是唯一的生 产要素时,生产技术差异就具体表现为劳动生产率差异。本章着重介绍由英国经济学家大 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提出的比较利益或比较成本学说①。 第一节 古典贸易理论的演变 在经济思想史上,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被尊为古典经济学派的创 始人。他的思想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国际贸易领域也不例外。亚当·斯密对 于国际贸易学说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亚当·斯密有力地抨击了重商主义,主张自由经济,为自由贸易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在十五世纪初到十八世纪中叶,重商主义在经济学发展史上占据着主导地位。重商主 义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在当时,货币主要是一些贵重金属,如金、银。所以重商主 义强调国库和王室成员所拥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寡是衡量国家是否繁荣昌盛的最重要标志(正 因为如此,历史上,重商主义有时又被称为“重金主义”)。所以,他们为政府开具的调节经 济的处方是取消进口,因为进口会导致本国贵重金属的流失,同时鼓励出口,因为出口会导 致贵重金属的流入。这一观点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本家对货币或贵重金属的认 识。 亚当·斯密在其 1776 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对重商主义 的思想进行了深刻比判,他指出衡量一国财富的不是其所拥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少,而是这些 贵重金属所能购买的商品数量。一国拥有的贵重金属再多,但如果可供消费的商品的数量和 种类少得可怜,那么该国的实际生活水平不会高。可供消费的商品增加,才意味着一国财富 的增加。怎样才能增加一国的财富?亚当·斯密认为扩大生产才能提高本国的生活水平,而 生产的扩大最根本的动力是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取决于社会分工- -专业化的不断深化,简而言之,财富增加依赖于劳动分工,这就是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 学说的基本思想。 亚当·斯密进一步将其学说应用于国际贸易,认为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可以使每个国家 ① 在李嘉图模型中,比较优势和比较成本这两个概念以任意替换使用,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比较优 势不等同于比较成本,前者是根据商品相对价格的比较确定的,而后者是指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在李嘉 图模型里,商品的相对价格差是由相对成本差引起的,故比较成本等同于比较优势。 24
都增加财富。原因如下:国际贸易可以通过市场的拓展,将社会分工由国内延伸到国外,而 国内分工变为国际分工,社会分工范围的扩大,意味着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不 断提高,最终将促进实际收入意义上的财富增长。亚当·斯密实际上证明了国际贸易是实现 专业化分工利益的重要途径,他的这一思想为自由贸易提供了有力的论据 第二,亚当·斯密提出了绝对优势这一概念,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基础,他认为贸易之 所以发生,其基础在于各国生产成本上存在绝对差异。他的这一理论虽然不够全面,并存在 着一些缺陷,但它的启示意义却是巨大的,为之后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关于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是这样阐述的: “如果一件东西在购买时所费的代价比在家内生产时所花费的小,就永远不会想在家 内生产,这是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裁缝不想制作他自己的鞋子,而是向鞋匠购 买。鞋匠不想制作他自己的衣服,而雇裁缝裁制……他们都感到,为了他们自身的利益,应 当把他们的全部精力集中使用到比邻人处于某种有利地位的方面,而以劳动生产物的一部分 或同样的东西,即其一部分的价格,购买他们所需的任何其他物品。 在每一个私人家庭的行为中是精明的事情,在一个大国的行为中就很少是荒唐的。如 果外国能以比我们自己制造还便宜的商品供应我们,我们最好就用我们有利地使用自己的产 业生产出的物品的一部分向他们购买 亚当·斯密的论述虽然精辟,但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它不能解释现实中所有国家之间 国际贸易的基础,因为亚当·斯密假设参与贸易的各国都拥有于一个处于绝对优势的生产部 门。但假如一个国家在所有部门的生产成本上都处于绝对劣势的话,那该怎么办呢?亚当嘶 密的分析无法解释这一种情况。直到大卫·李嘉图对国际贸易基础作了更为确切的论述后」 人们在这个问题上才有了一个一般的认识 李嘉图在斯密的绝对优势论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指出决定国际贸易 的因素是两个国家商品的相对劳动成本,而不是生产这些商品所需要的绝对劳动成本,很显 然,李嘉图的学说比斯密的见解更进了一步。一个国家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即使劳动成本 皆高于他国,但只要在劳动投入量上有所不同,则亦可进行贸易。每个国家只要比较劳动投 入量的相对水平,但可决定比较利益之所在,进而决定贸易的方向 李嘉图证明了成本条件的相对差异,可以成为获得贸易利益的基础,但和斯密一样, 他的理论仍集中在成本分析方面,忽略需求面的影响:所以无法解释贸易利益在各国间的分 配问题。直到约翰·斯图亚特·穆勒( John S.Mi)提出“相互需求理论”( Reciprocal Demand Theory),才正式将需求面的分析纳入到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中,回答了国际价格比率即 贸易条件是如何决定的这一问题 第二节劳动生产率差异与国际贸易 下面以李嘉图模型为例,说明古典贸易理论是如何从技术差异角度,解释国际贸易的 ①亚当斯密(1776):《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3年
都增加财富。原因如下:国际贸易可以通过市场的拓展,将社会分工由国内延伸到国外,而 国内分工变为国际分工,社会分工范围的扩大,意味着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不 断提高,最终将促进实际收入意义上的财富增长。亚当·斯密实际上证明了国际贸易是实现 专业化分工利益的重要途径,他的这一思想为自由贸易提供了有力的论据。 第二,亚当·斯密提出了绝对优势这一概念,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基础,他认为贸易之 所以发生,其基础在于各国生产成本上存在绝对差异。他的这一理论虽然不够全面,并存在 着一些缺陷,但它的启示意义却是巨大的,为之后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关于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是这样阐述的: “如果一件东西在购买时所费的代价比在家内生产时所花费的小,就永远不会想在家 内生产,这是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裁缝不想制作他自己的鞋子,而是向鞋匠购 买。鞋匠不想制作他自己的衣服,而雇裁缝裁制……他们都感到,为了他们自身的利益,应 当把他们的全部精力集中使用到比邻人处于某种有利地位的方面,而以劳动生产物的一部分 或同样的东西,即其一部分的价格,购买他们所需的任何其他物品。 在每一个私人家庭的行为中是精明的事情,在一个大国的行为中就很少是荒唐的。如 果外国能以比我们自己制造还便宜的商品供应我们,我们最好就用我们有利地使用自己的产 业生产出的物品的一部分向他们购买。”① 亚当·斯密的论述虽然精辟,但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它不能解释现实中所有国家之间 国际贸易的基础,因为亚当·斯密假设参与贸易的各国都拥有于一个处于绝对优势的生产部 门。但假如一个国家在所有部门的生产成本上都处于绝对劣势的话,那该怎么办呢?亚当·斯 密的分析无法解释这一种情况。直到大卫·李嘉图对国际贸易基础作了更为确切的论述后, 人们在这个问题上才有了一个一般的认识。 李嘉图在斯密的绝对优势论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指出决定国际贸易 的因素是两个国家商品的相对劳动成本,而不是生产这些商品所需要的绝对劳动成本,很显 然,李嘉图的学说比斯密的见解更进了一步。一个国家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即使劳动成本 皆高于他国,但只要在劳动投入量上有所不同,则亦可进行贸易。每个国家只要比较劳动投 入量的相对水平,但可决定比较利益之所在,进而决定贸易的方向。 李嘉图证明了成本条件的相对差异,可以成为获得贸易利益的基础,但和斯密一样, 他的理论仍集中在成本分析方面,忽略需求面的影响;所以无法解释贸易利益在各国间的分 配问题。直到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 Mill)提出“相互需求理论”(Reciprocal Demand Theory),才正式将需求面的分析纳入到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中,回答了国际价格比率即 贸易条件是如何决定的这一问题。 第二节 劳动生产率差异与国际贸易 下面以李嘉图模型为例,说明古典贸易理论是如何从技术差异角度,解释国际贸易的 ① 亚当斯密(1776):《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3 年。 25
起因和影响的。 、模型基本结构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模型是以古典学派的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它建立在以下几条假设 (1)生产素只有劳动一种 (2)劳动在一国之内是完全同质的 (3)劳动在一国之内可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不能流动 (4)规模收益不变 (5)商品和劳动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6)不考虑运输成本和其它交易费用 另外,我们仍然以两个国家和两种产品为考察对象,有时为了方便起见,我们称这 模型为2×2×1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要素)。 (1)、(2)两条假设意味着生产成本只取决于劳动投入量,劳动投入量越多,生产成 本就越高。根(1)和(4)两条假设,A和B两国的X和Y两种产品的生产函数形式可分 别写成如下的线性形式(详见附录): X=aL, X=b. (2.1) Y=al Y=bL (2.2) 上述两式中,a、b、ay、by均为正的常数,其中,a、b分别表示A、B两国的X部 门劳动生产率;a、b分别表示A、B两国的Y部门劳动生产率:Lx、L分别表示X、Y部 门的劳动投入 现在,我们放松第一章最后一节所列的5项条件中的第一个,而其他条件仍然保持不 变。因此,模型的另外两条假设为: (7)两国的生产函数不相同; (8)两国的消费者偏好相同。 根据生产函数的表达式(2.1)、(22)两式可知,在劳动是唯一生产要素和规模收益不 变的条件下,两国间生产技术差异就具体表现为两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因此,可以说李嘉 图从劳动生产率差异角度来说明国际贸易决定的理论模型,实际上是国际贸易技术差异决定 论的一个特例。 、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 李嘉图认为生产成本取决于劳动投入,而劳动生产率与生产单位商品的劳动投入量之 间成倒数关系。因此,劳动生产率较高的部门,使用较少的劳动就能生产出一单位产品,其 价格也就比较便宜。反之,劳动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其价格就比较昂贵。也就是说,商品的 生产成本或价格与其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起因和影响的。 一、模型基本结构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模型是以古典学派的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它建立在以下几条假设 之上: (1)生产素只有劳动一种; (2)劳动在一国之内是完全同质的; (3)劳动在一国之内可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不能流动; (4)规模收益不变; (5)商品和劳动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6)不考虑运输成本和其它交易费用。 另外,我们仍然以两个国家和两种产品为考察对象,有时为了方便起见,我们称这一 模型为 2×2×1 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要素)。 (1)、(2)两条假设意味着生产成本只取决于劳动投入量,劳动投入量越多,生产成 本就越高。根(1)和(4)两条假设,A 和 B 两国的 X 和 Y 两种产品的生产函数形式可分 别写成如下的线性形式(详见附录): X = axLx , X = bxLx (2.1) Y = ayLy , Y = byLy (2.2) 上述两式中,ax、bx、ay、by均为正的常数,其中,ax、bx 分别表示 A、B 两国的 X 部 门劳动生产率;ay、by分别表示 A、B 两国的 Y 部门劳动生产率;Lx、Ly分别表示 X、Y 部 门的劳动投入。 现在,我们放松第一章最后一节所列的 5 项条件中的第一个,而其他条件仍然保持不 变。因此,模型的另外两条假设为: (7)两国的生产函数不相同; (8)两国的消费者偏好相同。 根据生产函数的表达式(2.1)、(2.2)两式可知,在劳动是唯一生产要素和规模收益不 变的条件下,两国间生产技术差异就具体表现为两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因此,可以说李嘉 图从劳动生产率差异角度来说明国际贸易决定的理论模型,实际上是国际贸易技术差异决定 论的一个特例。 二、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 李嘉图认为生产成本取决于劳动投入,而劳动生产率与生产单位商品的劳动投入量之 间成倒数关系。因此,劳动生产率较高的部门,使用较少的劳动就能生产出一单位产品,其 价格也就比较便宜。反之,劳动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其价格就比较昂贵。也就是说,商品的 生产成本或价格与其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6
表2-1给出了A、B两国生产技术差异的两个实例。这两个例子的形式与古典经济学 家在论述问题时所采用的例子是一致的,为了与我们的模型相一致,我们在表2-2中列出 对应的以劳动生产率表示的情况 表2-1(a)两国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量 X的劳动投入量 12 Y的劳动投入量 表2-1(b)两国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量 X的劳动投入量 Y的劳动投入量 A36 8 表2-2(a)两国的劳动生产率 B X的劳动生产率 l/3 l/12 Y的劳动生产率 1/6 1/4 表2-2(b)两国的劳动生产率 X的劳动生产 l/12 Y的劳动生产率 1/6 1/8 在表2-1(a)中,A国X单位产品的劳动投入量是3个单位,B国Ⅹ的单位产品的 劳动投入量是12个单位,因此,A国的X生产成本小于B国的X生产成本;而A国的Y 生产成本(为6个单位的劳动投入量)则大于B国的Y生产成本(为4个单位的劳动投入 量)。从劳动生产率的方面看,则是A在X生产上,A国的劳动生产率大于B的劳动生产率; B国的Y劳动生产率大于A国的劳动生产,为此,我们说A国在X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 因为其生产成本低于对方,或劳动生产率高于对方:而B国在Y产品上具绝对优势,因为 其生产成本也低于对方,或劳动生产率大于对方。在定义上,如果ax>bx,则说A国在X 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如果b>a,则说B国在Y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表2-1(b)或表2—2(b)所给出的两国生产技术差异的实例,与第一个实例相比, 不同的是A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成本上都优于B国,因此,A国在两种产品生产上都处于 绝对优势。但两种产品的绝对优势程度并不相同,其中,在X产品上A国的生产成本是对 方的1/4,或劳动生产率是对方的4倍,而在Y产品上A国的生产成本只是对方的3/4,或 劳动生产率只是对方的43倍。相比之下,A国X的生产成本相对比对方更低(3/6<12/8), 或A国ⅹ的劳动生产率相对更高(11>1/1,即A国在x生产上优势更为突出。为此, 我们定义:如果ax/a>a1/b,则称A国在Ⅹ生产具具有比较优势。同理,B国在Y生 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因为若an1a,>a1/b,成立,则必定有b/b2>a/an)
表 2—1 给出了 A、B 两国生产技术差异的两个实例。这两个例子的形式与古典经济学 家在论述问题时所采用的例子是一致的,为了与我们的模型相一致,我们在表 2—2 中列出 对应的以劳动生产率表示的情况。 表 2—1(a) 两国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量 A B X 的劳动投入量 3 12 Y 的劳动投入量 6 4 表 2—1(b) 两国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量 A B X 的劳动投入量 3 12 Y 的劳动投入量 6 8 表 2—2(a) 两国的劳动生产率 A B X 的劳动生产率 1/3 1/12 Y 的劳动生产率 1/6 1/4 表 2—2(b) 两国的劳动生产率 A B X 的劳动生产率 1/3 1/12 Y 的劳动生产率 1/6 1/8 在表 2—1(a)中,A 国 X 单位产品的劳动投入量是 3 个单位,B国 X 的单位产品的 劳动投入量是 12 个单位,因此,A 国的 X 生产成本小于B国的 X 生产成本;而 A 国的 Y 生产成本(为 6 个单位的劳动投入量)则大于B国的 Y 生产成本(为 4 个单位的劳动投入 量)。从劳动生产率的方面看,则是 A 在 X 生产上,A 国的劳动生产率大于B的劳动生产率; B 国的 Y 劳动生产率大于 A 国的劳动生产,为此,我们说 A 国在X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 因为其生产成本低于对方,或劳动生产率高于对方;而B国在 Y 产品上具绝对优势,因为 其生产成本也低于对方,或劳动生产率大于对方。在定义上,如果 ax>bx,则说 A 国在 X 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如果 by>ay,则说B国在 Y 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表 2—1(b)或表 2—2(b)所给出的两国生产技术差异的实例,与第一个实例相比, 不同的是 A 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成本上都优于 B 国,因此,A 国在两种产品生产上都处于 绝对优势。但两种产品的绝对优势程度并不相同,其中,在 X 产品上 A 国的生产成本是对 方的 1/4,或劳动生产率是对方的 4 倍,而在 Y 产品上 A 国的生产成本只是对方的 3/4,或 劳动生产率只是对方的 4/3 倍。相比之下,A 国 X 的生产成本相对比对方更低(3/6<12/8), 或 A 国 X 的劳动生产率相对更高( 1 3 1 6 1 12 1 8 / > a b x y / > / / y / ),即 A 国在 X 生产上优势更为突出。为此, 我们定义:如果 ,则称 A 国在 X 生产具具有比较优势。同理,B国在 Y 生 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因为若a a 成立,则必定有 a a a b x y x / > x y y x y x b b > a a )。 27
如果两国按照绝对优势或比较优势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与贸易,那结果会怎么样呢? 在第一个实例子,若A、B两国依据绝对优势进行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即A国专门 生产与出口X,B国专门生产与出口Y,则两国的资源配置均要调整。对于A国来说,劳 动就会由Y部门转移到X部门,而B国Ⅹ部门的劳动则转移至Y部门,这样一来,两种 产品的生产均发生变化,A国X生产增加、Y生产下降,而B国正相反。 表2-3(a)以放弃1个单位处于绝对劣势地位的部门生产为例,说明专业化分工后的 净效果。如表所示,A国Y部门每减少一个单位的生产,可以释放出6个单位的劳动,这6 个单位的劳动用于X部门,则可生产出2个单位的X:同样,B国减少1个单位的Ⅹ所释 放出的劳动(12个单位),可生产出3个单位的Y。从整个世界的角度看,国际分工后,虽 然世界劳动总量并没有任何的增加,但X和Y的总产出则分别净增1个单位和2个单位。 这说明,国际分工后,两个部门的世界生产均增加了。 另外,假设两国按1:1的国际比价进行交换,那么,A国用放弃1个单位Y生产的劳 动所生产出的Ⅹ与B国交换,可得到2个单位的Y,这要比自己直接生产Y更为有利可图! 同样,B国用以牺牲1个单位的X为代价,通过国际贸易可得到更多的Ⅹ(3个单位)。因 此,依据比较优势原则,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后,世界和各国的福利水平都会提高 表2-3(a)国际分工后生产变化的净效果 A 世界生产的净变化 +3 +2 表2-3(b)国际分工后生产变化的净效果 世界生产的净变化 +1.5 +0.5 在第二个例子中,A国虽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若依照比较利益,A 国专门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X商品,B则专门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Y商品,以同样的 方式,我们可以看出,国际分工后,Ⅹ、Y的世界产量都较之前提高了(如表2-3(b)所示) 如果两国仍按1:1的国际比价进行贸易,那么,在同等代价下,A、B两国通过国 贸易获得的商品数量均要比自己直接生产更多。由此可见贸易对二国均有好处 由以上两个实例不难看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比斯密的绝对优势学说更具有普遍 意义,只要两国间存在成本上的差异,即使其中一国处于全面的劣势地位,国际贸易动仍会 发生,而且贸易可以使所有国家获利 这里由于未考虑需求因素,所以两国之间的交换比价无法确定,贸易利益在两国之间 如何分配尚不能明确下来。以下我们以前面的基本模型为基础,对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进 行完整的阐述
如果两国按照绝对优势或比较优势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与贸易,那结果会怎么样呢? 在第一个实例子,若 A、B两国依据绝对优势进行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即 A 国专门 生产与出口 X,B国专门生产与出口 Y,则两国的资源配置均要调整。对于 A 国来说,劳 动就会由 Y 部门转移到 X 部门,而 B 国 X 部门的劳动则转移至 Y 部门,这样一来,两种 产品的生产均发生变化,A 国 X 生产增加、Y 生产下降,而 B 国正相反。 表 2—3(a)以放弃 1 个单位处于绝对劣势地位的部门生产为例,说明专业化分工后的 净效果。如表所示,A 国 Y 部门每减少一个单位的生产,可以释放出 6 个单位的劳动,这 6 个单位的劳动用于 X 部门,则可生产出 2 个单位的 X;同样,B 国减少 1 个单位的 X 所释 放出的劳动(12 个单位),可生产出 3 个单位的 Y。从整个世界的角度看,国际分工后,虽 然世界劳动总量并没有任何的增加,但 X 和 Y 的总产出则分别净增 1 个单位和 2 个单位。 这说明,国际分工后,两个部门的世界生产均增加了。 另外,假设两国按 1:1 的国际比价进行交换,那么,A 国用放弃 1 个单位 Y 生产的劳 动所生产出的 X 与 B 国交换,可得到 2 个单位的 Y,这要比自己直接生产 Y 更为有利可图! 同样,B 国用以牺牲 1 个单位的 X 为代价,通过国际贸易可得到更多的 X(3 个单位)。因 此,依据比较优势原则,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后,世界和各国的福利水平都会提高。 表 2—3(a) 国际分工后生产变化的净效果 A B 世界生产的净变化 X +2 -1 +1 Y -1 +3 +2 表 2—3(b)国际分工后生产变化的净效果 A B 世界生产的净变化 X +2 -1 +1 Y -1 +1.5 +0.5 在第二个例子中,A 国虽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若依照比较利益,A 国专门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 X 商品,B则专门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 Y 商品,以同样的 方式,我们可以看出,国际分工后,X、Y 的世界产量都较之前提高了(如表 2—3(b)所示)。 如果两国仍按 1:1 的国际比价进行贸易,那么,在同等代价下,A、B 两国通过国际 贸易获得的商品数量均要比自己直接生产更多。由此可见贸易对二国均有好处。 由以上两个实例不难看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比斯密的绝对优势学说更具有普遍 意义,只要两国间存在成本上的差异,即使其中一国处于全面的劣势地位,国际贸易动仍会 发生,而且贸易可以使所有国家获利。 这里由于未考虑需求因素,所以两国之间的交换比价无法确定,贸易利益在两国之间 如何分配尚不能明确下来。以下我们以前面的基本模型为基础,对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进 行完整的阐述。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