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建立在相对价格差基础上的贸易理论,大都强调国家间技术、资源及偏好等方面的差 异在国际贸易中的决定作用。依据这些理论,国际贸易应主要发生在供给或需求条件不同的 国家之间,而且国家间的差异性越大,它们之间的贸易基础就越雄厚。另外,贸易型态属 产业间贸易 但是,现实中国际贸易所表现出的特征与比较优势理论所预计的情形并不完全一致 根据关贸总协定(GATT)及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统计资料,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 约二分之二甚至更多的世界贸易是发生在技术、资源和偏好均比较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而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 则不足三分之一。此外,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主要以制成品贸易为主,其中大部分贸易发生 在机械、运输设备等行业内部,也就是说,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而且这 种类型的贸易主要集中于一些制造业部门。这些事实说明以比较优势原理为核心的传统贸 易理论,已不能解释战后以来国际贸易发展中的一些新现象,国际贸易理论面临着新的挑战。 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贸易理论在经历了二十余年的沉寂之后,终于出现了一次大的 突破,以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克曼( Paul Krugman)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了所 谓的“新贸易理论”( New Trade Theory),该理论从规模经济的角度说明国际贸易的起因和 利益来源,对国际贸易基础作出了一种新的解释, 关于规模经济的作用,实际上并不是“新贸易理论”的一个新提法,在此之前,无论 是亚当·斯密还是俄林在论述国际贸易问题时都曾提及到这一因素,但在贸易理论模型中引 入这一因素,又会带来两个难题,一个是规模经济可能会导致递减的机会成本,即生产可能 性边界的形状可能不像前几章所假设的那样:但最大的难题还是规模经济与我们前面所假定 的完全竞争市场结构是相冲突的,引入这一假设,意味着就不得不放弃完全竞争这一基本假 设,从而导致理论分析复杂化,因为,迄今为止,关于不完全竞争分析还没有形成象完全竞 争理论那样完善的一套理论体系。不过,当规模经济对厂商来说是一种外部效应,而不是内 在的时候,市场结构则仍然是完全竞争的,即市场中厂商数目众多,规模很小,厂商行为仍 是价格接受者。为更好地理解规模经济在国际贸易中的决定作用,本章首先从外部规模经济 入手,然后再引入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介绍两种比较典型的不完全竞争贸易理论模型。 第一节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规模经济的含义 规模经济系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规模经济通常 D GATT, International Trade 87-88, vol II: WTO(1995), International Trade: Trends and Statistics,table
第六章 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建立在相对价格差基础上的贸易理论,大都强调国家间技术、资源及偏好等方面的差 异在国际贸易中的决定作用。依据这些理论,国际贸易应主要发生在供给或需求条件不同的 国家之间,而且国家间的差异性越大,它们之间的贸易基础就越雄厚。另外,贸易型态属于 产业间贸易。 但是,现实中国际贸易所表现出的特征与比较优势理论所预计的情形并不完全一致。 根据关贸总协定(GATT)及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统计资料,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 约二分之二甚至更多的世界贸易是发生在技术、资源和偏好均比较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而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 则不足三分之一。此外,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主要以制成品贸易为主,其中大部分贸易发生 在机械、运输设备等行业内部,也就是说,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而且这 种类型的贸易主要集中于一些制造业部门①。这些事实说明以比较优势原理为核心的传统贸 易理论,已不能解释战后以来国际贸易发展中的一些新现象,国际贸易理论面临着新的挑战。 20 世纪 70 年代末,国际贸易理论在经历了二十余年的沉寂之后,终于出现了一次大的 突破,以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克曼(Paul Krugman)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了所 谓的“新贸易理论”(New Trade Theory),该理论从规模经济的角度说明国际贸易的起因和 利益来源,对国际贸易基础作出了一种新的解释。 关于规模经济的作用,实际上并不是“新贸易理论”的一个新提法,在此之前,无论 是亚当·斯密还是俄林在论述国际贸易问题时都曾提及到这一因素,但在贸易理论模型中引 入这一因素,又会带来两个难题,一个是规模经济可能会导致递减的机会成本,即生产可能 性边界的形状可能不像前几章所假设的那样;但最大的难题还是规模经济与我们前面所假定 的完全竞争市场结构是相冲突的,引入这一假设,意味着就不得不放弃完全竞争这一基本假 设,从而导致理论分析复杂化,因为,迄今为止,关于不完全竞争分析还没有形成象完全竞 争理论那样完善的一套理论体系。不过,当规模经济对厂商来说是一种外部效应,而不是内 在的时候,市场结构则仍然是完全竞争的,即市场中厂商数目众多,规模很小,厂商行为仍 是价格接受者。为更好地理解规模经济在国际贸易中的决定作用,本章首先从外部规模经济 入手,然后再引入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介绍两种比较典型的不完全竞争贸易理论模型。 第一节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一、规模经济的含义 规模经济系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规模经济通常 ① GATT, International Trade 87-88, vol II;WTO(1995), International Trade: Trends and Statistics, table A2. 76
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内在的,即厂商的平均生产成本随着其自身生产规模扩大而下降: 另一种是对单个厂商来说是外在的,而对整个行业来说是内在的,即平均成本与单个厂商的 生产规模无关,但与整个行业的规模有关。外部规模经济是一种经济外部性表现,其产生的 源泉有很多,例如,行业地理位置的集中往往会带来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因为随着行业集中, 相应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也逐渐完善起来,这对行业内的每个企业来说都是一件好事,有 利于企业成本的降低。再例如,生产中的一些技能或知识往往直接来自于实践经验的积累 对于单个企业来说,由于生产规模较少,这种直接来源于单个企业生产活动的经验积累是极 其有限的,但从整个行业角度,随着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来自于实践的经济积累则就比较 显著了,因此,行业内每个企业都可从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中获得更多的知识积累,这变是 阿罗(Arow)所说的“干中学”( Learning by doing)效应 规模经济往往与另一个概念——规模收益递增联系在一起,后者是指一种纯粹的技术 特征,它指生产过程中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当生产过程遵循规模报酬 递増规律时,自然存在规模经济,但反过来,规模经济并不要求规模报酬递増一定存在。在 外部规模经济情况下,企业的生产过程仍是规模收益不变的,规模收益递增只发生在产业层 次上,即整个产业增加比例大于整个产业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 二、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直观地看,在国际贸易中规模经济的意义在于,无论国家间是否存在相对价格差别, 规模经济的存在都会引导各国厂商专门生产部分产品,而不再独自生产所有产品,这样便可 获得来自于规模经济的好处,而消费者所需的产品,则部分来自于国内,部分来自于国外, 因此,规模经济可以说是有别于比较优势的另一种独立的国际贸易起因。 这里我们仍以2×2模型为基础,假设Ⅹ和Y两个部门中至少有一个部门存在外部规 模经济,为简单起见,不妨假设X部门存在外部规模经济,而Y部门仍为规模收益不变部 门。由于市场结构仍是完全竞争的,而且两国的相同部门的生产函数、要素禀赋、消费者偏 好以及市场规模假设均相同,所以在封闭条件下当达到均衡时,两国的相对价格完全一致 即不存在比较优势,那么在没有比较优势的情况下,两国之间还会发生贸易吗? 在规模经济(无论是外部的,还是内在的)存在的情况下,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可 能会不同于前面几章所提到的两种形式。这里,影响生产可能性边界形状的因素不光有要素 密集度,而且规模经济也会直接影响生产可能性边界形状,一般来说,部门间要素密集度的 差异会产生一种将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凸的“张力”,而规模经济则生产一种将生产可能边 界向厚点凹(机会成本递减)的“吸力”,最终整条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则取决于两股相 反“力量”的对比。这里,为了简化模型,假设规模经济的影响超过了要素密集度的影响, 因此,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的形状如图6-1所示,是一条凹向原点的曲线TT。 封闭条件下,一般均衡点在图中的E点,在E点相对价格线(PP)与生产可能性边 界相交,而不是相切,这是因为X部门存在外部规模经济,所以Ⅹ部门厂商所面对的相对 价格要低于社会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切斜率的绝对值)。在均衡状态时,社会福利 ①关于一般情况下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的讨论详见 Herberg,H.与Kemp,M.C(1969),“Some Implications of Variables Returns to Scale,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3, pp. 403-415
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内在的,即厂商的平均生产成本随着其自身生产规模扩大而下降; 另一种是对单个厂商来说是外在的,而对整个行业来说是内在的,即平均成本与单个厂商的 生产规模无关,但与整个行业的规模有关。外部规模经济是一种经济外部性表现,其产生的 源泉有很多,例如,行业地理位置的集中往往会带来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因为随着行业集中, 相应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也逐渐完善起来,这对行业内的每个企业来说都是一件好事,有 利于企业成本的降低。再例如,生产中的一些技能或知识往往直接来自于实践经验的积累, 对于单个企业来说,由于生产规模较少,这种直接来源于单个企业生产活动的经验积累是极 其有限的,但从整个行业角度,随着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来自于实践的经济积累则就比较 显著了,因此,行业内每个企业都可从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中获得更多的知识积累,这变是 阿罗(Arrow)所说的“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效应。 规模经济往往与另一个概念——规模收益递增联系在一起,后者是指一种纯粹的技术 特征,它指生产过程中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当生产过程遵循规模报酬 递增规律时,自然存在规模经济,但反过来,规模经济并不要求规模报酬递增一定存在。在 外部规模经济情况下,企业的生产过程仍是规模收益不变的,规模收益递增只发生在产业层 次上,即整个产业增加比例大于整个产业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 二、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直观地看,在国际贸易中规模经济的意义在于,无论国家间是否存在相对价格差别, 规模经济的存在都会引导各国厂商专门生产部分产品,而不再独自生产所有产品,这样便可 获得来自于规模经济的好处,而消费者所需的产品,则部分来自于国内,部分来自于国外, 因此,规模经济可以说是有别于比较优势的另一种独立的国际贸易起因。 这里我们仍以 2×2 模型为基础,假设 X 和 Y 两个部门中至少有一个部门存在外部规 模经济,为简单起见,不妨假设 X 部门存在外部规模经济,而 Y 部门仍为规模收益不变部 门。由于市场结构仍是完全竞争的,而且两国的相同部门的生产函数、要素禀赋、消费者偏 好以及市场规模假设均相同,所以在封闭条件下当达到均衡时,两国的相对价格完全一致, 即不存在比较优势,那么在没有比较优势的情况下,两国之间还会发生贸易吗? 在规模经济(无论是外部的,还是内在的)存在的情况下,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可 能会不同于前面几章所提到的两种形式。这里,影响生产可能性边界形状的因素不光有要素 密集度,而且规模经济也会直接影响生产可能性边界形状,一般来说,部门间要素密集度的 差异会产生一种将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凸的“张力”,而规模经济则生产一种将生产可能边 界向厚点凹(机会成本递减)的“吸力”, 最终整条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则取决于两股相 反“力量”的对比①。这里,为了简化模型,假设规模经济的影响超过了要素密集度的影响, 因此,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的形状如图 6-1 所示,是一条凹向原点的曲线 TT'。 封闭条件下,一般均衡点在图中的 E 点,在 E 点相对价格线(Px/Py)与生产可能性边 界相交,而不是相切,这是因为 X 部门存在外部规模经济,所以 X 部门厂商所面对的相对 价格要低于社会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切斜率的绝对值)。在均衡状态时,社会福利 ① 关于一般情况下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的讨论详见 Herberg, H. 与 Kemp, M. C.(1969), “Some Implications of Variables Returns to Scale”,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3, pp.403-415. 77
则由通过E点与相对价格线相切的社会无差曲线表示。 由于两国所有条件均完全相同,所以图6-1则可同时描述两国在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 衡状。由图可知,在封闭条件下,两国的相对价格完全相同,两国两种产品都生产,社会福 利也相同。但在开放条件下,均衡点E对两国来说都不再是稳定的,两国都会立即发现通 过国际分工与贸易可以改善各自的福利。此时,如果A国专门生产X,B国专门生产Y 由于Ⅹ部门存在外部规模经济,对整个世界来说,由一国专门生产X,要比两国都生产X, 会得到更多的X。在此基础上,如果A、B两国都愿意将各自所生产出的产品一半与对方进 行交换,那么两国的消费点都会超过生产可能性边界,位于图6-1中直线TT的中点C, 这时,很明显,两国都会获益。因此,既使不存在比较优势,外部规模经济也可导致国际贸 易的产生 C 图6 在上述情形中,两国在开放条件下,消费均衡点重合,即两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的好处 是相同的。但在一般情形下,贸易利益在两国间的分配可能是不均等的,也就是说,图6一 中两国消费点重合可能只是一种巧合,两国的社会无差曲线不见得正好都相切于直线TT 的中点。例如,如果两国一开始都希望消费更多的Ⅹ弱品,那么这意味A国X产品的出口 供给就要小于B国的X产品的进口需求于是X的价格就要上升,Y的价格就要下降,随着 价格的变化,A国X产品的出口供给就会增加,B国X产品的进口需求则下降,最终两国 的贸易达到平衡,这时国际均衡价格p=(P/P)要低于图6-1中的国际均衡价格(等 于TT的斜率绝对值)。两国的消费均衡点如图6-2所示,A国的消费点为CaB国的消费 均衡点为Cb。在图6-2中,通过Ca点与国际相对价格线pw相切的社会无差曲线,位于通过 Cb点与国际相对价格线相切的社会无差曲线之上,这说明,A国从国际分工与贸易中获得 好处要多于B国
则由通过 E 点与相对价格线相切的社会无差曲线表示。 由于两国所有条件均完全相同,所以图 6-1 则可同时描述两国在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 衡状。由图可知,在封闭条件下,两国的相对价格完全相同,两国两种产品都生产,社会福 利也相同。但在开放条件下,均衡点 E 对两国来说都不再是稳定的,两国都会立即发现通 过国际分工与贸易可以改善各自的福利。此时,如果 A 国专门生产 X,B 国专门生产 Y, 由于 X 部门存在外部规模经济,对整个世界来说,由一国专门生产 X,要比两国都生产 X, 会得到更多的 X。在此基础上,如果 A、B 两国都愿意将各自所生产出的产品一半与对方进 行交换,那么两国的消费点都会超过生产可能性边界,位于图 6-1 中直线 TT'的中点 C, 这时,很明显,两国都会获益。因此,既使不存在比较优势,外部规模经济也可导致国际贸 易的产生。 Y T C· E O T’ X 图 6—1 在上述情形中,两国在开放条件下,消费均衡点重合,即两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的好处 是相同的。但在一般情形下,贸易利益在两国间的分配可能是不均等的,也就是说,图 6- 1 中两国消费点重合可能只是一种巧合,两国的社会无差曲线不见得正好都相切于直线 TT' 的中点。例如,如果两国一开始都希望消费更多的 X 弱品,那么这意味 A 国 X 产品的出口 供给就要小于 B 国的X产品的进口需求,于是X的价格就要上升,Y 的价格就要下降,随着 价格的变化,A 国 X 产品的出口供给就会增加,B 国 X 产品的进口需求则下降,最终两国 的贸易达到平衡,这时国际均衡价格 pw=( )要低于图 6-1 中的国际均衡价格(等 于 TT w y w Px / P ’ 的斜率绝对值)。两国的消费均衡点如图 6-2 所示,A 国的消费点为 Ca,B 国的消费 均衡点为 Cb。在图 6-2 中,通过 Ca点与国际相对价格线 pw相切的社会无差曲线,位于通过 Cb 点与国际相对价格线相切的社会无差曲线之上,这说明,A 国从国际分工与贸易中获得 好处要多于 B 国。 78
E 图6-2 以上我们说明了外部规模经济可成为国际贸易的一个独立起因,但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 决,即国际分工格局如何决定?在我们所采用的这个简单模型里,由于两国情况完全相同 所以国际分工及国际贸易格局并不确定,两国无论生产或出口哪种产品都能从国际贸易中获 益。在图6-1和图6-2中,开放条件下,两国的一般衡解并不不是唯一,例如对A国来 说,其生产均衡点即可以是T′点(完全生产X),也可以是T点(完全生产Y),但对应于 不同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格局,一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则可能会有所不同,甚至相差 甚远。 在存在多种均衡解的情况下,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格局的确定可能完全由偶然或历史因 素决定。以瑞士的钟表行业为例,在18世纪,钟表行业主要是手工作坊式的,属于技能劳 动密集型的,当时瑞士恰好满足该行业的这种特点,所以早期钟表行业在瑞士率先得到了发 展,随着瑞士钟表业的发展壮大,这种在发展初期“领先一步”的优势,由于规模经济的存 在,转化为成本上的优势,从而限制了“后来者”的进入,奠定了瑞士钟表行业在国际分工 中的地位。从历史角度看,很多国家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地位,与这种“先行优势”(frst nover advantage)有密切关系。 另外,国与国之间市场的差别也会对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格局产生实质影响。在以上 模型里,如果允许两国市场规模存在差异的话,那么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格局的不确定性就 会大大降低。一般来说,如果两国的国内市场规模存在差异,而其它条件完全相同,那么国 内市场规模相对较大的国家将完全专业化生产具有外部规模经济的产品(X),而国内市场 规模较小的国家将只能完全专业化生产规模收益不变的产品(Y)。理由如下:在封闭条件 下,大国由于国内市场较大,可为X产品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从而其X产品的生产成本 相对更低,相对价格也就低于小国,那么在自由贸易下,由于价格差别,大国将选择出口X 并完全专业化生产X(因为存在规模经济);而小国将出口Y,并且也完全专业化生产Y 虽然小国完全专业化生产Y(规模收益不变),并不降低成本,但放弃Ⅹ生产,只从大国进
· Ca Y T ·Cb E · O T’ X 图 6—2 以上我们说明了外部规模经济可成为国际贸易的一个独立起因,但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 决,即国际分工格局如何决定?在我们所采用的这个简单模型里,由于两国情况完全相同, 所以国际分工及国际贸易格局并不确定,两国无论生产或出口哪种产品都能从国际贸易中获 益。在图 6-1 和图 6-2 中,开放条件下,两国的一般衡解并不不是唯一,例如对 A 国来 说,其生产均衡点即可以是 T'点(完全生产 X),也可以是 T 点(完全生产 Y),但对应于 不同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格局,一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则可能会有所不同,甚至相差 甚远。 在存在多种均衡解的情况下,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格局的确定可能完全由偶然或历史因 素决定。以瑞士的钟表行业为例,在 18 世纪,钟表行业主要是手工作坊式的,属于技能劳 动密集型的,当时瑞士恰好满足该行业的这种特点,所以早期钟表行业在瑞士率先得到了发 展,随着瑞士钟表业的发展壮大,这种在发展初期“领先一步”的优势,由于规模经济的存 在,转化为成本上的优势,从而限制了“后来者”的进入,奠定了瑞士钟表行业在国际分工 中的地位。从历史角度看,很多国家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地位,与这种“先行优势”(first nover advantage)有密切关系。 另外,国与国之间市场的差别也会对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格局产生实质影响。在以上 模型里,如果允许两国市场规模存在差异的话,那么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格局的不确定性就 会大大降低。一般来说,如果两国的国内市场规模存在差异,而其它条件完全相同,那么国 内市场规模相对较大的国家将完全专业化生产具有外部规模经济的产品(X),而国内市场 规模较小的国家将只能完全专业化生产规模收益不变的产品(Y)。理由如下:在封闭条件 下,大国由于国内市场较大,可为 X 产品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从而其 X 产品的生产成本 相对更低,相对价格也就低于小国,那么在自由贸易下,由于价格差别,大国将选择出口 X, 并完全专业化生产 X(因为存在规模经济);而小国将出口 Y,并且也完全专业化生产 Y, 虽然小国完全专业化生产 Y(规模收益不变),并不降低成本,但放弃 X 生产,只从大国进 79
口,要比自己生产Y的代价更少。 最后,必须指出的是,在现实中,由于经济发展或工业化的需要,一些小国也可能会 通过进口保护或出口促进等政策措施,改变其在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格局中的地位,从而在 些具有规模经济的部门上拥有竞争优势,例如,日本在经济发展初期以及东亚的“四小龙” 的一些经验便是这方面的一些典型例子。 第二节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当引入内在规模经济时,我们的注意力将转移到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和厂商行为上, 但国际贸易的起因仍然是规模经济,这一点并不会改变。不过,我们不得不面临一个新问题: 由于市场结构不再是完全竞争的了,所以第一章所建立的分析框架在这里已经不再适用,我 们需要在不完全竞争理论的基础上,来阐述国际贸易的起因和影响。 与完全竞争理论不同,不完全竞争理论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造成这种局面 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完全是市场结构过于复杂。图6-3是关于市场结构的一个直观说明。 假设图中的原点代表一种极端的市场结构一一完全垄断,即市场上只有一家厂商。由原点出 发沿着箭头方向右移动,表示竞争程度在不断加剧,垄断程度在不断下降,无穷远处代表另 种极端的市场结构一一完全竞争。那么在O和无穷大之间任何一点都表示一种介于两个极 端市场结构之间的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比如,图中A和B就表示两种不同的不完全竞争 市场结构,A和原点更接近,表示与B相比,前者市场竞争程度要低于后者市场竞争程度。 完全垄断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 图6-3 由于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千差万别,所以无法用一种统一的“语言”去描述。但在经济 理论中,有两种市场结构经常成为不完全竞争理论的研究对象。这两种典型的不完全市 场就是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市场。目前,垄断竞争模型和寡头模型已成为不完全竞争理论中 最成熟的理论模型,应用也最为广泛 以下我们就以这两个模型为基础,讨论在不完全竞争下的产业内贸易问题 、垄断竞争与差异产品下的产业内贸易 (一)、垄断竞争市场特征 关于垄断竞争市场的界定,可由完全竞争市场的定义为基准,稍加引伸而来。在完全 竞争市场中,产品假设是同质( homogeneous)或标准化的。现在放宽这个条件,保持其他 条件不变,即允许差异产品 differentiated product)的存在,那么原来的完全竞争市场就转变 为所谓的垄断竞争市场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某一行业在市场上提供的产品往往是不同的,或者至少被消费者 认为是不同的,即同一行业的产品是不同质的。产品的差异性可以是客观的,也可以是主观
口,要比自己生产 Y 的代价更少。 最后,必须指出的是,在现实中,由于经济发展或工业化的需要,一些小国也可能会 通过进口保护或出口促进等政策措施,改变其在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格局中的地位,从而在 一些具有规模经济的部门上拥有竞争优势,例如,日本在经济发展初期以及东亚的“四小龙” 的一些经验便是这方面的一些典型例子。 第二节 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当引入内在规模经济时,我们的注意力将转移到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和厂商行为上, 但国际贸易的起因仍然是规模经济,这一点并不会改变。不过,我们不得不面临一个新问题: 由于市场结构不再是完全竞争的了,所以第一章所建立的分析框架在这里已经不再适用,我 们需要在不完全竞争理论的基础上,来阐述国际贸易的起因和影响。 与完全竞争理论不同,不完全竞争理论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造成这种局面 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完全是市场结构过于复杂。图 6—3 是关于市场结构的一个直观说明。 假设图中的原点代表一种极端的市场结构——完全垄断,即市场上只有一家厂商。由原点出 发沿着箭头方向右移动,表示竞争程度在不断加剧,垄断程度在不断下降,无穷远处代表另 一种极端的市场结构——完全竞争。那么在O和无穷大之间任何一点都表示一种介于两个极 端市场结构之间的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比如,图中 A 和 B 就表示两种不同的不完全竞争 市场结构,A 和原点更接近,表示与 B 相比,前者市场竞争程度要低于后者市场竞争程度。 完全垄断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 O A · B · 图 6—3 由于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千差万别,所以无法用一种统一的“语言”去描述。但在经济 理论中,有两种市场结构经常成为不完全竞争理论的研究对象。这两种典型的不完全 市 场就是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市场。目前,垄断竞争模型和寡头模型已成为不完全竞争理论中 最成熟的理论模型,应用也最为广泛。 以下我们就以这两个模型为基础,讨论在不完全竞争下的产业内贸易问题。 一、垄断竞争与差异产品下的产业内贸易 (一)、 垄断竞争市场特征 关于垄断竞争市场的界定,可由完全竞争市场的定义为基准,稍加引伸而来。在完全 竞争市场中,产品假设是同质(homogeneous)或标准化的。现在放宽这个条件,保持其他 条件不变,即允许差异产品(differentiated product)的存在,那么原来的完全竞争市场就转变 为所谓的垄断竞争市场。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某一行业在市场上提供的产品往往是不同的,或者至少被消费者 认为是不同的,即同一行业的产品是不同质的。产品的差异性可以是客观的,也可以是主观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