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主干课程教学大纲第二节灾荒与中华文明.14、严重的自然灾害与政治社会生活的关系..14二、中国历代的救灾经验.14三、中国历代的救灾模式.....14第三节人口间题与中华文明....14一、中国古代人口发展特点.14二、影响人口发展的因素.15三、古代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15复习与思考题:.15拓展与阅读书目:.15第三章社会生活与中华文明.....16第一节衣冠之治与中国社会变迁...16一、传统社会中衣服的功能.16二、衣冠之治..16三、衣冠之治的解体,..16第二节婚姻家庭与中华文明..17一、婚姻的定义及形式,.17二、婚姻的选择与解除.17三、家庭类型与孝道伦理....17四、家庭的教与养17第三节历法与中华文明。.17一、时间以及时间的计量单位..17..18三、阴历、阳历和阴阳合历,三、二十四节气与中国传统节日..18四、历法与中国的政治。..18第四节中医与中华文明...18一、从中医视角看中华文明的具体特点.18..19二、作为中华文明代表的中医复习与思考题:..19拓展阅读书目:.19第四章文化信仰与中华文明.....20第一节儒家与礼乐文化...20..20一、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贡献二、孔子的精神气质..20..20三、孔子的思想:儒家倡导的礼乐文化精神第二节中国文人隐逸生活的实质及表现..20.20一、出处进退一以贯之:隐逸的实质..21二、三教合流,隐于日用:隐逸的表现三、内外交养,下学上达:自在的生活.21第三节道教与中华文明,.21、道教哲学的形成..212
通识主干课程教学大纲 2 第二节 灾荒与中华文明.14 一、严重的自然灾害与政治社会生活的关系.14 二、中国历代的救灾经验.14 三、中国历代的救灾模式.14 第三节 人口问题与中华文明.14 一、中国古代人口发展特点.14 二、影响人口发展的因素.15 三、古代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15 复习与思考题:.15 拓展与阅读书目:.15 第三章 社会生活与中华文明.16 第一节 衣冠之治与中国社会变迁.16 一、传统社会中衣服的功能.16 二、衣冠之治.16 三、衣冠之治的解体.16 第二节 婚姻家庭与中华文明.17 一、婚姻的定义及形式.17 二、婚姻的选择与解除.17 三、家庭类型与孝道伦理.17 四、家庭的教与养.17 第三节 历法与中华文明.17 一、时间以及时间的计量单位.17 二、阴历、阳历和阴阳合历.18 三、二十四节气与中国传统节日.18 四、历法与中国的政治.18 第四节 中医与中华文明.18 一、从中医视角看中华文明的具体特点.18 二、作为中华文明代表的中医.19 复习与思考题:.19 拓展阅读书目:.19 第四章 文化信仰与中华文明.20 第一节 儒家与礼乐文化.20 一、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贡献.20 二、孔子的精神气质.20 三、孔子的思想:儒家倡导的礼乐文化精神.20 第二节 中国文人隐逸生活的实质及表现.20 一、出处进退一以贯之:隐逸的实质.20 二、三教合流,隐于日用:隐逸的表现.21 三、内外交养,下学上达:自在的生活.21 第三节 道教与中华文明.21 一、道教哲学的形成.21
中华文明通论.21二、道教在中华文化自身范围内的调整...21三、道教对佛教文化挑战的回应第四节儒释道的冲融与中华文明.22..22第五节书法与中华文明.一、汉字一一书法的本源与母体...23...23二、宗教与书法三、书法中的审美哲学。..23复习与思考题:.23.23拓展阅读书目:.24第五章革故鼎新中的中华文明,..24第一节全球化挑战与中华文明复兴..24一、当东方遭遇西方二、全球化的挑战,..24三、中华文明的复兴.24第二节现代化与中华文明的未来.24..24一、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和大致脉络二、中华文明的反思..25三、中华文明前景展望..25复习与思考题:..25拓展阅读书目:.25余论..26复习与思考题:..26..26拓展阅读书目:3
中华文明通论 3 二、道教在中华文化自身范围内的调整.21 三、道教对佛教文化挑战的回应.21 第四节 儒释道的冲融与中华文明.22 第五节 书法与中华文明.22 一、汉字——书法的本源与母体.23 二、宗教与书法.23 三、书法中的审美哲学.23 复习与思考题:.23 拓展阅读书目:.23 第五章 革故鼎新中的中华文明.24 第一节 全球化挑战与中华文明复兴.24 一、当东方遭遇西方.24 二、全球化的挑战.24 三、中华文明的复兴.24 第二节 现代化与中华文明的未来.24 一、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和大致脉络.24 二、中华文明的反思.25 三、中华文明前景展望.25 复习与思考题:.25 拓展阅读书目:.25 余 论.26 复习与思考题:.26 拓展阅读书目:.26
通识主干课程教学大纲前言一、本课程性质、编写目的、课程简介、编写人员课程性质:通识核心课程编写目的:明确课程定位和课程目标,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和框架,使教学工作更程序化、正规化:加强课堂教学效果。课程简介:本课程力图以最新的学术成果为基础,通过整体架构和专题讲授配合、课堂和讲座协作的方式,叙述中华文明的基本面貌及其成因,揭示中华文明“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生生不已”的基本特点,彰显中华文明的发展持续性、文化整体性、文明包容性,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文明建设的当代使命、实现“向学识真,闻道求实,博雅文明,心仪君子”的课程目标。编写人员:俞学明赵晓华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教学目的:向学识真,闻道求实,博雅文明,心仪君子基本要求: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了解中华文明发展的特点、变化及发展趋势在认真理解文明史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文明观,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学会科学理性地思考未来中华文明的走向和建设。三、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本课程共54学时,具体如下:导论3课时第一章典章制度与中华文明9课时第二章经济与中华文明9课时第三章社会生活与中华文明12课时第四章文化信仰与中华文明12课时第五章革故鼎新中的中华文明6课时余论3课时4
通识主干课程教学大纲 4 前 言 一、本课程性质、编写目的、课程简介、编写人员 课程性质:通识核心课程 编写目的:明确课程定位和课程目标,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和框架,使教学工作更程序化、正规 化;加强课堂教学效果。 课程简介:本课程力图以最新的学术成果为基础,通过整体架构和专题讲授配合、课堂和讲座 协作的方式,叙述中华文明的基本面貌及其成因,揭示中华文明“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生生不已”的基本特点,彰显中华文明的发展持续性、文化整体性、文明包容性,帮助学生理解中 华文明建设的当代使命、实现“向学识真,闻道求实,博雅文明,心仪君子”的课程目标。 编写人员:俞学明 赵晓华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向学识真,闻道求实,博雅文明,心仪君子 基本要求: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了解中华文明发展的特点、变化及发展趋势, 在认真理解文明史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文明观,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学会科学理性地思考未来 中华文明的走向和建设。 三、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共 54 学时,具体如下: 导论 3 课时 第一章 典章制度与中华文明 9 课时 第二章 经济与中华文明 9 课时 第三章 社会生活与中华文明 12 课时 第四章 文化信仰与中华文明 12 课时 第五章 革故鼎新中的中华文明 6 课时 余论 3 课时
中华文明通论导论:文明、文明观、文明的历史和未来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作为通识核心课程,除了介绍中华文明的元素和特质之外,还需要关注不同文明观对文明解读的影响,启发学生思考如何看待文明问题的方法和路径。本章通过三个概念、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了解课程设置的目的和听课方法。学时分配:3第一节文明观、文明史、文明我们往往通过文明史、文明课去了解中华文明,但是文明史为何这门写?本身就蕴含着一个前提:什么是文明?文明的要素是什么?文明该如何评价?也就是说,在所有的文明史、文明理论的背后,都站着文明观。有什么样的“文明”概念,树立了什么样的文明观,就有什么样的对文明的历史阐释,就有什么样的对文明的未来的态度。我们现在对于文明以及人类文明史的考察,受到西方近现代社会发展和思想发展的深刻影响。尽管西方有关“文明”的思考和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但我们目前对“文明”的思考,更多的,还是近现代西方社会发展和反思的产物。不同的文明观往往意味着对文明史的不同定位和整理。文明观的发展,也折射了世界各国各族之间的关系。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的civis(市民),以后派生出civitas(城邦)、civilitas(市民资格),原意与城市或城邦有关。城市是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更是文明的载体。中华文化语境中的“文明”概念,《易经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文明是文采光明的意思。文明社会所指的社会,已经形成了一个结构复杂、秩序优良的社会制度。这样的社会往往具备以下基本特征:城镇或城市的出现,不断增加并越来越精细的劳动分工,贸易、制造业和商业的发展,日益发达的政治、法律、宗教等管理制度和组织,冶金术的出现、高度发展的艺术、文学、音乐以及其他表现形式的出现等。20世纪中期以来,受汤因比、克罗伯、怀特、斯图尔德等的影响,西方学者多试图从社会整体众多因素的相互作用中考察文明形成的原因及文明最终形成的标志。虽然在世界各地的古文明社会中,各有不同,但综合各家意见,促进文明形成最重要的因素有生态环境、经济形式、人口增长的速度以及带来的压力、远程贸易、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改变、技术的进步等。这些因素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组成一个复杂的关系网。“文明”这个概念从18世纪中叶出现时起,其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人们对文明的看法(文明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西方近现代文明理论的发展,也往往随着欧洲的开疆拓土活动的展开。也正因此,文明与其他社会形式、精神形式、道德形式形成了高下的比较。自启蒙时代以来,文明的观念往往是与社会进步的观念交织在一起的,因而往往伴随着理性、发展、科学兴起等现象。文明被赋予了一系列价值观念,如人文性、理智、安全、自由、所有制、容忍等,从而成为一种理想。甚至,在西方殖民过程中,那种把文明与“野蛮”、“蒙味”等对立起来,与进步、发展等联系起来的观念,表明了西方文明之文化优势、政治优势,体现了西方文明的开化力量,从而也为殖民活动的正当性提供了论证,甚至成为殖民政权推行“文明传播者”政策的依据。这种理论,迄今仍具有深厚的影响力总的来说,从文明理论的发展来看,线性一阶段性文明理论从一开始就占据重要地位,并带有明显的欧洲中心主义的思想痕迹。他们大多坚持发展、进步的信念,相信人类未来的处境将不断得以改善。但从19世纪中叶以后,地域文明理论发展很快,到20世纪,文明理论进入一个各种流派纷呈的局面。尽管,二十世纪科学技术进步的实际规模和速度远远地超过了以前的几百年,人民的5
中华文明通论 5 导论:文明、文明观、文明的历史和未来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作为通识核心课程,除了介绍中华文明的元素和特质之外,还需要 关注不同文明观对文明解读的影响,启发学生思考如何看待文明问题的方法和路径。本章通过三个 概念、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了解课程设置的目的和听课方法。 学时分配:3 第一节 文明观、文明史、文明 我们往往通过文明史、文明课去了解中华文明,但是文明史为何这门写?本身就蕴含着一个前 提:什么是文明?文明的要素是什么?文明该如何评价?也就是说,在所有的文明史、文明理论的 背后,都站着文明观。有什么样的“文明”概念,树立了什么样的文明观,就有什么样的对文明的 历史阐释,就有什么样的对文明的未来的态度。我们现在对于文明以及人类文明史的考察,受到西 方近现代社会发展和思想发展的深刻影响。尽管西方有关“文明”的思考和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 但我们目前对“文明”的思考,更多的,还是近现代西方社会发展和反思的产物。不同的文明观往 往意味着对文明史的不同定位和整理。文明观的发展,也折射了世界各国各族之间的关系。 文明 Civilization 一词源于拉丁文的 civis(市民),以后派生出 civitas(城邦)、civilitas(市民资 格),原意与城市或城邦有关。城市是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更是文明的载体。中华文化语境中的 “文明”概念,《易经 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文明是文采光明的 意思。 文明社会所指的社会,已经形成了一个结构复杂、秩序优良的社会制度。这样的社会往往具备 以下基本特征:城镇或城市的出现,不断增加并越来越精细的劳动分工,贸易、制造业和商业的发 展,日益发达的政治、法律、宗教等管理制度和组织,冶金术的出现、高度发展的艺术、文学、音 乐以及其他表现形式的出现等。20 世纪中期以来,受汤因比、克罗伯、怀特、斯图尔德等的影响, 西方学者多试图从社会整体众多因素的相互作用中考察文明形成的原因及文明最终形成的标志。虽 然在世界各地的古文明社会中,各有不同,但综合各家意见,促进文明形成最重要的因素有生态环 境、经济形式、人口增长的速度以及带来的压力、远程贸易、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改变、技术的 进步等。这些因素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组成一个复杂的关系网。 “文明”这个概念从 18 世纪中叶出现时起,其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人们对文明的看法(文 明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西方近现代文明理论的发展,也往往随着欧洲的开疆拓土活动的展开。 也正因此,文明与其他社会形式、精神形式、道德形式形成了高下的比较。自启蒙时代以来,文明 的观念往往是与社会进步的观念交织在一起的,因而往往伴随着理性、发展、科学兴起等现象。文 明被赋予了一系列价值观念,如人文性、理智、安全、自由、所有制、容忍等,从而成为一种理想。 甚至,在西方殖民过程中,那种把文明与“野蛮”、“蒙昧”等对立起来,与进步、发展等联系起来 的观念,表明了西方文明之文化优势、政治优势,体现了西方文明的开化力量,从而也为殖民活动 的正当性提供了论证,甚至成为殖民政权推行“文明传播者”政策的依据。这种理论,迄今仍具有 深厚的影响力 总的来说,从文明理论的发展来看,线性-阶段性文明理论从一开始就占据重要地位,并带有 明显的欧洲中心主义的思想痕迹。他们大多坚持发展、进步的信念,相信人类未来的处境将不断得 以改善。但从 19 世纪中叶以后,地域文明理论发展很快,到 20 世纪,文明理论进入一个各种流派 纷呈的局面。尽管,二十世纪科学技术进步的实际规模和速度远远地超过了以前的几百年,人民的
通识主干课程教学大纲生活水准比以前提高厂,健康状况也有了改善,人的寿命也延长了。但是,肯定进步的重要意义把改善人类处境视为社会理想的核心并坚信人类的未来将越来越美好的声音却明显的比以前的几百年低了。相反的,另一部分人的声音遂渐升高,这些人怀疑发展的意义,对于他们来说,人类美好的未来或本民族的未来并不是什么特别值得追求的东西,他们把对社会的信念寄予现代、寄予对本民族的维护和保存。他们把现存的社会形体、过去的东西、传统的东西以及传统的社会体系视为最高价值并把它们理想化。20世纪的西方文明理论,随着世界大战、环境问题、道德问题的出现,体现出很强的反思特征。尤其是战争,不仅使人们怀疑科学和理性的力量,同时也改变着人们对文明的理解。汤因比、雅斯贝尔斯、亨廷顿、福山等的文明理论,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全球化的多元性意识,加速了世界新秩序的建立,如何在对话的共识下,进行西方一非西方文化的沟通,成为世界瞩目的议题。从文明的角度对世界历史进行重新整理和判定,这是文明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工作。在这种整理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个倾向:1)文明的特点,决定了世界史的分期和国家文化的分判2)对文明特点的设定,受到了西方文化,尤其是现代化理念的影响。对于中华文明的探讨,也常常被纳入这种框架下。第二节启蒙话语下的“中华文明”及其反思我们对中华文明的了解,首先是通过当下对“中华文明”的叙述获得的;而对“中华文明”的叙述,根基于文明现象和文明史,可是,文明现象的选取、文明史的建构,却又受到现在对中华文明的基本定位(文明观)的深刻影响。前人对中华文明的认识和叙述很丰富,但我们主要是按照近代以来启蒙、现代化语境对中华文明进行解读,其中夹杂着对启蒙的反思、民族主体文化的感情和振兴诉求。近代以来对中华文明的叙述,是在古今、中西、传统与现代的对比中展开的。受到保国保种的现实处境和使命的激励,受到西方现代文明强势话语体系的深刻影响,对中华文明的历史认识、评价,往往是与西方对照得出的,即彼有我无、彼无我有:对未来文明的设计,是以西方现代化为标杆展开的。自近代以来,中国有没有哲学?中国有没有宗教?儒教是不是宗教?李约瑟问题:中国传统为何不能发展出科学?中国有没有民主?中国有没有法制?中国传统文化能否开出法治?这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提出,本身就蕴含着启蒙话语和西方标准。我们,作为中国人,中华文明的承继者,如何面对中华文明的全部历史,如何面向中华文明的未来。在现实中,我们面临着重建中华文明的任务。我们希望首先重建对“中华文明”的叙述。重建“中华文明”的叙述,在于要明白中华文明是怎么样的?为何会如此?其次,才是如何评价中华文明,以及如何考量中华文明的传统和现代的问题。第三节中华文明的历史和未来中华文明是指包括当代56个民族以及曾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古代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华文明与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古代巴比伦共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在四大文明中,古埃及文明和古巴比伦文明的发展中断了,印度文明也由于雅利安人的侵入而被覆盖。而中华文明,则绵延不断,一脉相承。20世纪中国史学的重要问题,如古史辨、中国社会性质论战、社会史论战,以及后来被称为6
通识主干课程教学大纲 6 生活水准比以前提高了,健康状况也有了改善,人的寿命也延长了。但是,肯定进步的重要意义、 把改善人类处境视为社会理想的核心并坚信人类的未来将越来越美好的声音却明显的比以前的几 百年低了。相反的,另一部分人的声音逐渐升高,这些人怀疑发展的意义,对于他们来说,人类美 好的未来或本民族的未来并不是什么特别值得追求的东西,他们把对社会的信念寄予现代、寄予对 本民族的维护和保存。他们把现存的社会形体、过去的东西、传统的东西以及传统的社会体系视为 最高价值并把它们理想化。20 世纪的西方文明理论,随着世界大战、环境问题、道德问题的出现, 体现出很强的反思特征。尤其是战争,不仅使人们怀疑科学和理性的力量,同时也改变着人们对文 明的理解。汤因比、雅斯贝尔斯、亨廷顿、福山等的文明理论,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全球化的多 元性意识,加速了世界新秩序的建立,如何在对话的共识下,进行西方-非西方文化的沟通,成为 世界瞩目的议题。从文明的角度对世界历史进行重新整理和判定,这是文明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工 作。在这种整理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个倾向: 1)文明的特点,决定了世界史的分期和国家文化的分判; 2)对文明特点的设定,受到了西方文化,尤其是现代化理念的影响。 对于中华文明的探讨,也常常被纳入这种框架下。 第二节 启蒙话语下的“中华文明”及其反思 我们对中华文明的了解,首先是通过当下对“中华文明”的叙述获得的;而对“中华文明”的 叙述,根基于文明现象和文明史,可是,文明现象的选取、文明史的建构,却又受到现在对中华文 明的基本定位(文明观)的深刻影响。前人对中华文明的认识和叙述很丰富,但我们主要是按照近 代以来启蒙、现代化语境对中华文明进行解读,其中夹杂着对启蒙的反思、民族主体文化的感情和 振兴诉求。 近代以来对中华文明的叙述,是在古今、中西、传统与现代的对比中展开的。受到保国保种的 现实处境和使命的激励,受到西方现代文明强势话语体系的深刻影响,对中华文明的历史认识、评 价,往往是与西方对照得出的,即彼有我无、彼无我有;对未来文明的设计,是以西方现代化为标 杆展开的。自近代以来,中国有没有哲学?中国有没有宗教?儒教是不是宗教?李约瑟问题:中国 传统为何不能发展出科学?中国有没有民主?中国有没有法制?中国传统文化能否开出法 治?.这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提出,本身就蕴含着启蒙话语和西方标准。 我们,作为中国人,中华文明的承继者,如何面对中华文明的全部历史,如何面向中华文明的 未来。在现实中,我们面临着重建中华文明的任务。我们希望首先重建对“中华文明”的叙述。重 建“中华文明”的叙述,在于要明白中华文明是怎么样的?为何会如此?其次,才是如何评价中华 文明,以及如何考量中华文明的传统和现代的问题。 第三节 中华文明的历史和未来 中华文明是指包括当代 56 个民族以及曾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古代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 在数千年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优秀成果。 中华文明与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古代巴比伦共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在四大文明中,古埃及文 明和古巴比伦文明的发展中断了,印度文明也由于雅利安人的侵入而被覆盖。而中华文明,则绵延 不断,一脉相承。 20 世纪中国史学的重要问题,如古史辨、中国社会性质论战、社会史论战,以及后来被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