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 译 序 过一些量子力学的书,但是到底理解多少却是很难说的。在这样 的背景上去接近“互补性”思想,就如同一个武功一点也没有根基 的小伙子去迎敌一位武林高手,其不被对手戏弄得眼花缭乱、晕头 转向者几希哉!第三,玻尔的说理风格向来是高度“非公理化的”, 是非常平易近人的、循循善诱的和“辩证式的”(真正意义下的“辩 证”)。他总是抓住一个话头儿就一路谈下去,从来不先列下什么 “定义”、“假设”之类,他只是娓娓而谈,谈到最后就告诉你,这就是 “互补性”。他从来不肯把自己的和别人的思想纳入一个死硬的 “构架”中一他也谈论“构架”,但他对“构架”的理解却显然和“专 业哲学家”们的理解很不相同。他坚持自己的风格,以致谈论了一 辈子“互补性”却从未给出“互补性”的明确的、普遍的成文定义。 这种情况,使那些习惯于“公理化”思维方式的人们大为困惑。然 而,很可能玻尔却认为,用“公理化”的方式去理解“互补性”,不可 能达到真正的理解!玻尔的得力助手之一,比利时物理学家L.罗 森菲耳德曾经说“互补性”观点是研究如何适当使用语言的学问, 他讥笑那些利用“符号逻辑的手术刀”来解剖这种学问的人们。他 平生对玻尔的思想进行过许多很有见解的阐述。但是有一次我在 哥本哈根提到罗森菲耳德可算互补哲学中的“亚圣”,却受到奥格· 玻尔的反对。他说罗森菲耳德太武断、太“教条”,算不得“亚圣”。 请想,连悟性那样深邃、思想那样圆通的罗森菲耳德都不免“教条” 之讥,那些挥舞“符号逻辑手术刀”的高明人物岂不永世也进不了 “互补之门”乎? 玻尔风格的另一特点是从来不追求“出奇制胜”,从来没有那 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习气。我国古人论诗文,原也有“冲淡”一
译序 境,例如陶渊明的诗,向来是备受推崇的,只是后人渐难领会而已。 玻尔的文章多用长句,那是他不肯把意思说“死”,力求把各种的条 件都讲明白的原故。但是他文章中的每一句话,都绝无那种学究 “掉书袋”的倾向。他不用怪名词,不说俏皮话,绝不卖弄花腔,更 不大言欺世。他只是闲闲说来,一步一步把你引向他的结论。这 种办法有如武技中的“内功”门派,看似不甚费力,挥洒自如,其实 内中包蕴着绝顶的功夫—一玻尔写文章时的反复修改是非常有名 的。因此我总是认为,玻尔的文章其实非常难以读懂,他说出来的 东西比他所想的东西少了许多,若不反复体会、细心追索,你就根 本不能理解文章的精髓所在。至于说用“符号逻辑”之类的东西去 “套”它,那几乎肯定会是非徒无益而又害之的。当年孔子早就说 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确实讲出了十分重要的“治 学”道理。非常粗浅地说来,这意思就是:如果只是囫囵吞枣地学 习许多东西,而不去认真思索它,消化它,你就会搞得糊里糊涂 (“罔”),成为书呆子;如果只顾天天胡思乱想而不去吸收具体的知 识,你就有成为精神变态的“狂人”的危险(那样的狂人我们也见过 许多)。古人论“禅”,也有名言日:“譬如人载一车兵器,弄了一件, 又取出一件来弄,便不是杀人手段。我则只有寸铁,便可杀人。”这 也是说,浮光掠影地发表各种议论,花花哨哨,不得要领,那并不是 作学问的正道,重要的是理解事物的实质。现在,互补性概念提出 了70余年了,各派学者与非学者与非非学者所写的关于玻尔哲学 的书籍和论文也颇有汗牛充栋之概,其中真正有所阐发的固然不 能说没有,但是扪烛扣盘、郢书燕说、向壁虚造、以讹传讹者却实在 俯拾即是,所以我们才说互补性观点也是一种最常受到歪曲和枉
vi 译 序 指的观点。 我国儒家的“经书”在传世图书中形成一“库”,亦不可谓不多 矣。但是其中最基本和最权威者应该得算《四书》中的《论语〉。那 是古人作学问、应科举的基本教科书。至于后世之经生小儒为求 蜗名蝇利而强扭出来的那些八股文和试帖诗,则只能和今日报刊, 上的许多破烂文字具有同样的烟消云散、归于无何有之乡的命运。 现在我们在本书中提供出来的这些材料,都是玻尔本人的原始著 作。因此,对于“互补哲学”而言,本书的地位有如儒家典籍中的 《论语〉。八股文必然归于尘土,而《论语》则永世常存。习儒学而 不读《论语〉,当然是天大的笑话。论“互补”而不读玻尔原著,只凭 道听途说就来乱发许多诞妄不经的言论,当然只能算得野狐参禅, 绝对难成“正果”。这也是十分明显的道理,绝非我们之耸人听闻 也。 古今中外之书,都各自有其等级和品格。小说就是小说,永远 当不得正史。正史就是正史,绝不能把它写成小说。同样是纪史 之书,也因作者的身分、见识、文笔之不同而有不同的价值,不可把 它们摆错了地位。这本是作学问的基本常识和入门功夫,可惜我 们许多“著名学者”却连这个也不懂。随便抓到一本地位低劣的外 文书就把它当作枕中秘本,动不动引证出来以骄人惑众,这也是我 国知识界常见的衰退败坏之象,老夫常为之扼腕而叹! 中外各人之言“互补”者也有各种身分,我们先取其上者。有 一些外国很有功力的正派学者,写了一些完全正经的书,绝不是那 种市井谣传、哗众取宠的东西所能比拟。但是,即使在这一类真正
译 序 i 学术性的著作中,一谈到玻尔及其哲学,也往往出现一些皮相之言 与耳食之论。例如所谓互补性的“根源”问题,连许多真有学问的 大教授也常常停止在人云亦云的水平上,而译者本人当年也误信 过他们的轻率结论,实在惭愧之至! 在几部非常正式的量子力学史的著作中,几位国际闻名的学 者异口同声地指称玻尔的互补性观念可以在某些先辈哲学家那里 找到“根源”。哈佛的霍耳顿教授也在一篇长文《互补性的根源》中 开列了一张似乎很全面但也有点杂乱的名单。所有这些可敬的人 们当然也举出了“证据”,尽管全都说得语焉不详。在这样的形势 下,后学者们也难免信了他们的话。译者在第二次(1991一1992) 访问丹麦时,曾系统地检视过“尼耳斯·玻尔文献馆(NBA)”中所 藏的各国大学中的博士研究生们所作的关于互补原理的论文,发 现他们几乎无例外地依据了以上所提到的那些权威著作,有的作 者甚至像咱们一些中国“(伪)学者”一样作了荒唐的外推。在这方 面,人们谈论得最多和最肯定的“互补哲学的先驱者们”,是丹麦的 神学一哲学家基尔凯郭尔和玻尔上大学时的哲学老师赫弗丁。但 是,在这儿,人们所举的“证据”却都是间接的和片段的,只根据了 玻尔和别人通信时的几句偶尔提及的话。这原因也很简单。丹麦 是一个小国,从而丹麦文在国际上甚不通行(以“发音奇特”著称), 而那几位权威作家又都是学物理的出身,对一般哲学和哲学史并 不十分内行。他们不可能直接认真阅读过基尔凯郭尔和赫弗丁的 书(他们有许多别的事要作,而且也不是研究玻尔的专家)。因此, 他们在别的问题上虽然各有专长,高名并非倖致,但是谈到“玻尔 的哲学”,他们也许比初学者和外行人高明不了多少
vii 译 序 丹麦奥登塞大学的大卫·否尔霍耳特教授(丹麦的教授必为 “系主任”),没有例如霍耳顿那样的国际声望,但是丹麦语是他的 母语,他又是精通哲学史的专家,一生在丹麦工作,对本国的文化 背景当然比外国人熟悉许多倍;当人们开始编辑出版《尼耳斯·玻 尔集》时,他应邀担任了第十卷(一般哲学卷,即将出版)的分卷编 辑,已经为此工作了十几年。因此,在有关玻尔的哲学渊源的问题 上,他比别人有大得多的优势和发言权。他从1985年以来发表了 一系列文章,后来写了一本小书叫做《尼耳斯·玻尔的哲学背景》 (汉译本于1993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他把关于玻尔思想“起源 于”某某人的说法称为“神话”,在书中举出了有说服力的证据反驳 了几个流行最广的“神话”。他批评说(译本第81页): “斯坎普看到了相似性,只是因为他对哲学所知甚少。对 艺术毫无所知的人们要区分巴洛克派、洛可可派和古典派是 困难的。同样,对哲学所知甚少的人们也会到处都看到‘相似 性’。” 这真是洞中时弊、一针见血的批评。在我国,也有许多人写了许多 “编造”玻尔的劣文,他们不但对哲学、物理学和人文科学所知甚 少,而且是完全地无知,因此他们那些胡言乱语只能算是影响甚坏 的文化垃圾! 否尔霍耳特又引了也很著名的约翰·霍纳的《自然的描述:尼 耳斯·玻尔和量子力学的哲学〉中的一段话来说明他自已的观点: 把玻尔和这一位或那一位哲学家等同起来的尝试已经多 次作过了。他的道路曾经被分别追溯到基尔凯郭尔、赫弗丁、 马赫、詹姆士,而特别是追湖到康德。这样地搜索是可以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