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大外交 更白主的外交政策。 至于目前已逐渐成为南亚主要国家的印度,其外交政策在许多方 面仍留有欧洲帝国主义全盛时期的遗风,并掺杂着古老文化的传统。 在被英国人征服以前,印度次太陆千百年来从未被当作单~·的政治实 体统治过。英国派出小规模的军队便完成了殖民目标,因为起初当地 人认为这头是一批统治者取代了另一批统治者。然而大英帝国建立起 统一的统治后,她却被本身所引进印度的民主政治及文化民族主义所 动摇。然而就民族国家而言,印度仍算是后起之秀。她忙于解决庞大 人口食粮的问题,在冷战时期曾半认真地投入不结盟运动。但她尚未 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扮演与其幅员相当的角色。 因此,事实上这些必须承担建立世界新秩序的最重要的国家中,没 有一国有面对正逐渐形成的多国体系的经验。过去从未有必须从如此 众多的歧异观点中,或是在全球牵涉如此之广的规模上,组合出世界新 秩序的例子。也不曾有必须将历史的均势体系与全球民主意见及当代 爆炸性科技相结合的先例。 回顾历史,仿佛每一国际体系都必然有一个内在的一致性。一旦 某个体系建立之后,我们很难想象如果作了不同的选择历史会如何演 变,或是当时究竟可不可能作其他的选择。 在国际秩序形成之初,或许有许多的抉择可选,但任一选择均会挤 压其他选项的空间。由愈复杂愈难保持弹性,因此最初的抉择尤为 重要。国际秩序是稳定,如维也纳会议后的情势:或是动荡不安,如威 斯特伐利亚和约及凡尔赛和约后的情势,取决于这一国际秩序对相关 各方对于安全与正义的要求能够作何种程度的协调。 最稳定的两种国际秩序,即维也纳会议的产物及美国在二次大战 后主导的国际秩序,占了观念一致的优势。参与维也纳会议的领袖,是 对抽象事物有相同看法、对基本原则有共识的各国贵族:而塑造战后世 界的美国领袖,恻出身于极为一贯且历久不衰的思想传统。 跟前正在成形的世界秩序,则有待来自截然不同文化背景的政治 领袖们加以建构。由于他们主掌着庞大而错综复杂的官僚体系,不得 不耗费更多心力子行政管理,反而无暇顾及大局;他们崛起于政坛所依
第一章世界新秩序 ·1」* 猿的也不必然是主政者所应具备的条件,更邊论建立国际秩序了。月 前惟-可资偕鉴的多国体系范例是欧洲社会所建立的,因此可能遭致 许多国家反对。 但过去建立在多因基础上的世界秩序,不论是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或当代,其兴起及衰落是了解现今政治领袖所面临的挑战惟-…可资借 鉴的经验。研究历史虽不能提供我们即学即用的操作手段;但历史教 圳是类比式的,可帮助我有1了解类似的情形可能有什么结果,而且每-· 世代必须自行决定,哪些情形确实可与历史相类比。 学者分析国际体系的运作;政治领袖则建立国际体系,分析者与从 政者的观点大异其趣。分析者自定研究主题,而政治人物所面对的 却是客观环境塑造的问题。分析者可投人充分的时间追求确切的结 论;但政治领袖最大的挑战却是时间压力。学者没有风险,如果结论错 误,大可重新来过;政治领袖却只有一次选择,一县出带便覆水难收。 学者可掌握所有相关事实,其成败取决于个人学养:政治人物必须在限 前尤法断定利弊得失的情况下当机立断,历史对他的评价将根据他! 何明智地面对无可避免的变局,尤其是他如何维护和!平矿定。这正是 为什么分析政治领袖如何解决世界秩序问题,检讨成败及其成因,只可 说是个开端,却绝非研究当代外交的止境
第二章 关键人物:西奥多·罗斯福 或是伍德罗·威尔逊
在本世纪初之前,美国外交政策始终倾向于孤立主义。当时有两 项因素促使美国走向国际事务:一是国力日渐强大,一是以欧洲为重心 的国际秩序逐渐瓦解。在此过程中,老罗斯福总统(Theodore Roo- sevelt)与威尔逊(Woodrow Wilson)总统是两位关键人物。在他们主政 期间,美国不情愿地涉入了世局的漩祸。两人均体认到美国在世局中 应扮演重要角色,但他们却是以相反的理念解释美国走出孤立的原因。 老罗斯福总统是分析均势的老手,他坚持美国参与国际事务是基 于国家利益需要,而且没有美国参与的全球均势对他而言简直无法想 象。在威尔逊看来,美国是基于弥赛亚式的理由扮演国际角色:美国的 义务不是维持均势,而是向全世界传播美国的原则。威尔逊执政时期 美国成为世界事务的要角,他所宣扬的原则虽反映出美国思想中的真 理,对旧世界外交官却代表革命性的转变。这些原则主张,和平有赖于 民主的传播,国家应以与个人相同的伦理标准来评断,国家利益包括遵 守-·套普遍的法律。 在欧洲均势外交的沙场老将看来,域尔逊这种外交政策根本是道 德的观点,令人诧异,甚至显得虚伪。但历史无视当时人们对其所持的 保留意见,让威尔逊主义流传下来。威尔逊率先倡议成立世界性组织 国际联盟,通过集体安全而非结盟来维持和平。虽然他未能说服美国 民众接纳此议,但这个构想仍未天折。最重要的是,自威尔逊关键性的 任期之后,美国外交政策一直是遵循着他的理想主义方向前进,直到今 天仍是如此。 美国对国际事务独到的应对之道并非一夕之间形成,亦非受单独 -·人之感召而形成。美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其实颇贴切地反映着美 国的国家利益,即仪在于强化新国家的独立地位。 由于只要欧洲各国相互争斗便不致真正威胁到美国,因此开国元 老显得很乐意在需要时运用人们嗤之以鼻的权力政治:他们的确特别 擅长在英法之间玩弄这些手腕,不仪保往美国的独立,更得以开疆辟 上。在法国革命战争中,他们实在不希望任何一方获得决定性胜利,因
第二章关键人物:西奥多,罗斯福或是伍德罗成尔逊·15, 而宣布中立。拿破仑战争在杰斐逊眼中,是陆上暴君(法国)与海上暴 君(英国)的争斗。换句话说,欧洲交战的各方在道德上是-·丘之貉。 刚独立不久的美国实行着较原始的不结盟策略,由此领悟到以巾立作 谈判筹码的好处,此后的许多新兴国家也颇懂得个中之道。 但美国反对旧世界的传统尚未到达肯放弃领土扩张的程度;相反 地自-·开始,美国便专心一致在美洲开拓领土。一七九四年后,美国签 订了-·系列对美国较有利的条约,解决了与加拿大及佛罗里达的边界 问题,使密西西比河对美国开放贸易,并开始在英属西印度群岛建立关 国的商业利益。其中最大的收获,是在-…八○三年自法国购得路易斯 安那(the Louisiana Purchase),带来密西西比河以西一片庞大的界线未 定地,还连带酉班牙在佛罗里达及得克萨斯境内的领土,由此奠定成为 -·大强国的基础。 决定出售这片土地的法国领袖拿破仑(Napoleon Bonaparte),对此 种一面倒的交易有其旧世界的说法: “进入这片领土可使美国的地位永远屹立不摇,而我则为英国 创造了一个迟早会挫其锋芒的海上对手。” 美国政治领袖不在乎法国是基于什么理由出售国家的财产,在他 们眼里,谴责旧世界的权力政治似乎与美国在北美大肆扩张的作为毫 不矛盾,因为他们不把向西开拓当作外交事务,而是视为美国的内政。 在这种情形下,詹姆士·麦迪逊(James Madison)谴责战争是所有 罪恶的渊数,是税捐、军队及其他-一切“使多数人受少数人宰制的]具” 的罪魁祸首。他的继任者詹姆士·门罗(James Monroe)却认为,从美国 必须成为强国的角度替美国的西进政策辩护,就没有任何矛盾之处: “大家必然看得出来,领土拓展得愈远,只要不超出合理的限 度,则两级(联邦及州)政府行动的自由便愈大,它们在安全上及其 他各方面愈完善,对全体美国人民愈有利。领土的范围,不论大 小,均赋予一个国家许多特点。它决定国家的资源、人口、自然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