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BY ALEXANDER WENDT 国际政治的 东 社会理论 【美亚历山大·温特 著 秦亚青 译 译 所 译 GROUP OF SHANGHAI
译者前言 自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 经历了从现实主义一统天下到多种理论竞相争鸣的转化,期间 呈现出库恩所说的科学革命时期的一些特征。80年代中期至90 年代,主流理论范畴内的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辩论被普遍 视为“范式间”辩论(inter--paradigm debate》的重心和焦点。同 时,非主流学派也迅速发展,批判理论、后现代理论、女性主义理 论等纷纷向主流理论发起挑战,对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 基本假定和实质内容都提出了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质疑。冷战的结束更是给这种多元竞争增加了活力。社会建构 主义在这种争鸣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成为90年代国际关系 的重要理论学派之一,其主要理论家和最重要的代表就是亚历 山大·温特。 一、亚历山大·温特与建构主义 国际关系理论的兴起 国际政治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在80年代中后期兴起,80 年代末和90年代初开始成型并受到学术界重视,90年代中后 期成为强劲的理论学派。温特的论文《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施动 1
者一结构问题》(1987)、《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1992)以及 他的理论专著《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1999)分别代表了这三个 发展阶段。另外,克拉托奇维尔(Freidrich Kratochwil)的《规则、 规范和决策》、奥努弗(Nicholas Onuf)的《我们造就的世界》、芬 尼莫尔(Martha Finnimore)的《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利益》、卡赞 斯坦(Peter Katzenstein)主编的《国家安全的文化》等都是建构 主义的重要著作,1在建构主义的发展过程中,最具影响的理论 学者是亚历山大·温特,他的《国际玫治的社会理论》一书全面 提出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体系。 温特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的Macalester学院完成本科学业, 主修政治学、辅修哲学,并对国际关系学和哲学的联系深感兴 趣。他认真研读了马克思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理论,本科毕业论文 就是论述依附理论(Dependency Theory)的,并以这一理论为基 本框架讨论了南北关系。他于1982年进入明尼苏达大学研究生 院,主修政治学,主要研究领域是国际关系理论,1989年获博士 学位。毕业后曾先后执教于耶鲁大学(1989一1997)、达特茅斯学 院(1997一1999),现任教于芝加哥大学政治学系。 温特引起国际关系学界注意的是他1987年博士研究生时 期在国际关系学重要杂志《国际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 2aitn)上发表的文章《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施动者一结构问题》 ("The Agent-structure 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这篇论文提出了施动者和结构互相建构的基本论 断,为从社会互动角度研究国际关系做了铺垫,开始系统地提出 国际政治社会特性的具体研究问题,也为温特本人的博士论文 打下了基础。1992年,温特在《国际组织》杂志上又发表题为《无 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权力政治的社会建构》(“Anarchy is What States Make of It: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Power 、2·
Politics”),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一致认可并作为研究起点的核 心概念一无政府状态一提出了质疑,强调了无政府状态的 社会建构特征,否定了国际社会存在单一无政府逻辑的假说。这 篇论文的题目点明社会建构的概念,在国际关系学界引起了高 度的关注,开始引发学理辩论,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建构主义 学派的正式宣言。因此,这篇论文成为90年代国际关系学界引 用次数最多的一篇论文。2对于温特本人来说,这篇论文不但奠 定了这位年轻学者作为国际关系社会建构学派领袖人物的地 位,更重要的是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他认识到符号互动理论对 他自己理论体系的重要意义。1994年,温特在美国政治学最权 威的f刊物《美国政治学评论》(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 viee)上发表了《集体身份形成和国际性国家》(“Collective Identity Form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State”),进一步阐述 了国际政治的社会建构,也使国际关系的社会建构理论进一步 趋于成熟。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是一部全面提出和阐述温特社会建 构理论的著作。作者自己说,这部著作的最初构思是1987年《国 际组织》发表的论文,原型是他1989年的博士论文,1992年论 文则是撰写这部著作的关键环节。31993年温特正式开始写这 部著作,经过6年的思考与创作,该书于1999年由剑桥大学出 版社列入该社学理色彩极其厚重的“剑桥国际关系研究丛书”出 版。当然,在《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问世之前,已经出现以建构 主义为理论框架的著作,并得到了广泛的重视。4但是,这些著作 主要是经验层面的研究,没有对建构主义进行全面的理论阐述。 在《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这部著作里,温特借鉴了哲学和社会 学理论,全面提出了国际政治的社会建构理论。温特尤其重视建 立理论体系,所以著作的第一部分基本上是社会学理论和哲学 ·3+
理论,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各个方面讨论了社会建构问 题;第二部分则集中讨论了国际政治中的社会建构,尤其强调了 国家施动性、无政府文化和国际体系的发展变化。如果说温特 1992年的论文是社会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宣言的话,这部 著作的出版则标志着社会建构主义在理论体系上趋于成熟。这 部还在手稿阶段就已经被广泛引用的著作,出版后立即引起了 高度重视和极大反响,主流学派反应强烈,温特本人也作出了一 系列的回应,建构主义作为一个重要国际关系理论学派的地位 和学理意义得到了广泛的承认。 温特学术思想的发展与他的学问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他 就读于明尼苏达大学,在这个学校的政治学系,有一批重视社会 理论研究,质疑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学生,他们认真思 考、互相切磋,推动了社会建构学派的发展,启发了温特本人的 学术思维。温特在谢辞中所说“明尼苏达社会建构主义学派”实 际上就是指这些80年代未毕业于明尼苏达大学政治学系的年 轻学者,包括迈克·巴尼特(Michael Barnett)、贾塔·韦尔兹 (Jutta Weldes)、马克·拉菲(Mark Laffey)和希马迪普·穆皮 蒂(Himadeep Muppidi)等人。他们都是明尼苏达政治学教授巴 德·杜瓦尔(Bud Duvall)的学生,也受到这位主要是研究新马 克思主义教授的影响。明尼苏达学派的年轻学者有着不同的学 术观点,但是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不满足于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 论的本体论和方法论,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是“建构主义”,即认 为国家的身份和利益不是预先给定的因素,而是在国家之间的 互动中得以建构的;主权、无政府状态等国际制度同样也是社会 建构的结果。进而,他们年轻,学术思想活跃,较少受权威理论的 约束,敢于把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的新知识运用到国际关系领域 中来。其中,温特的间级同学巴尼特的《制度、角色和无序状态》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