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临幕与创作(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行书临摹与创作(一)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必修课 适用专业:书法学 考核方式:考试 总学时、学分: 8学时4学分 其中实验学时: 0学时 一、课程教学目的 1.通过教师进行系统的理论讲解、,使学生了解行书的发展简史。 2.通过学习行书的基本技法,教师进行示范,逐步掌握行书的基本用 笔特点。 3.通过比较初步实现由楷书到行书的书体书写技法的转化。 二、课程教学要求 1.充分掌握行书的基础理论和传统技法。 2.掌握和规范行书正确的书写姿势和执笔法。 3.“熟能生巧”,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达到质的飞跃。 三、先修课程 《中国书法史》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重点: 行书临摹与创作的书写技法。 难点: 1.行书用笔要领与楷书的区别。 2.了解碑和帖的不同风格。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改变传统的书法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
11 《行书临摹与创作(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行书临摹与创作(一)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必修课 适用专业: 书法学 考核方式: 考试 总学时、学分: 68 学时 4 学分 其中实验学时: 0 学时 一、课程教学目的 1.通过教师进行系统的理论讲解、,使学生了解行书的发展简史。 2.通过学习行书的基本技法,教师进行示范,逐步掌握行书的基本用 笔特点。 3.通过比较初步实现由楷书到行书的书体书写技法的转化。 二、课程教学要求 1.充分掌握行书的基础理论和传统技法。 2.掌握和规范行书正确的书写姿势和执笔法。 3.“熟能生巧”,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达到质的飞跃。 三、先修课程 《中国书法史》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重点: 行书临摹与创作的书写技法。 难点: 1.行书用笔要领与楷书的区别。 2.了解碑和帖的不同风格。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改变传统的书法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
方法,使书法教学进入现代教学阶段。让学生更直观的比较出行书和 楷书之间的不同点。 2.书法课堂教学要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的训练。 3.注重创作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经常组织学生参观书法展览, 游览名胜古迹,举办书法比赛。通过书法教学,不断引导学生应用 所学技能进行艺术创作,培养创新精神。 4.书法教学以临摹为主,教师要直观书写示范,精讲多练,讲练结 合,让学生感受书法笔墨技法神韵。 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1学时) 1.教学内容 (1)行书的概念 (2)行书与其他各书体的关系,及其在书法发展中所处的地位 2.重、难点提示 行书临墓与创作的书写技法 第二章行书的发展简史(4学时) 1.教学内容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行书 (2)唐宋时期的行书 (3)元明清时期的行书 (4)近现代的行书 2.重、难点提示 行书临墓与创作的书写技法 第三章行书的书写姿势与执笔法(4学时) 1.教学内容 (1)行书的书写姿势与执笔法
12 方法, 使书法教学进入现代教学阶段。让学生更直观的比较出行书和 楷书之间的不同点。 2.书法课堂教学要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的训练。 3.注重创作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经常组织学生参观书法展览, 游览名 胜古迹,举办书法比赛。通过书法教学,不断引导学生应用 所学技能进行艺术创 作,培养创新精神。 4.书法教学以临摹为主,教师要直观书写示范,精讲多练,讲练结 合,让 学生感受书法笔墨技法神韵。 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1 学时) 1.教学内容 (1)行书的概念 (2)行书与其他各书体的关系,及其在书法发展中所处的地位 2.重、难点提示 行书临摹与创作的书写技法 第二章 行书的发展简史(4 学时) 1. 教学内容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行书 (2)唐宋时期的行书 (3)元明清时期的行书 (4)近现代的行书 2.重、难点提示 行书临摹与创作的书写技法 第三章 行书的书写姿势与执笔法(4 学时) 1. 教学内容 (1)行书的书写姿势与执笔法
(2)行书用笔的基本特点 2.重、难点提示 行书临墓与创作的书写技法 第四章行书笔画的变化(8学时) 1.教学内容 (1)点画撇捺、挑钩的变化及书写练习 (2)转折、长短、笔顺的变化书写练习 (3)行书偏旁部首的特点及书写要点 2.重、难点提示 行书临墓与创作的书写技法 第五章行书的结体(4学时) 1.教学内容 (1)行书结体的原则 (2)行书结体的方法 2.重、难点提示 行书临墓与创作的书写技法 第六章行书的章法(4学时) 1.教学内容 (1)行书章法的特点 (2)分行布白的问题 (3)呼应与连断 (4)节奏与气势 2.重、难点提示 行书临墓与创作的书写技法 第七章历代行书法帖临摹及初步模拟创作(43学时) 1.教学内容 (1)晋王羲之《兰亭序》《圣教序》的简介、笔法特点、章法特点、临墓练习、模拟创作练习 (2)宋米芾《蜀素帖》的简介、笔法特点、章法特点、临墓练习、模拟创作练习
13 (2)行书用笔的基本特点 2.重、难点提示 行书临摹与创作的书写技法 第四章 行书笔画的变化 (8 学时) 1. 教学内容 (1)点画撇捺、挑钩的变化及书写练习 (2)转折、长短、笔顺的变化书写练习 (3)行书偏旁部首的特点及书写要点 2.重、难点提示 行书临摹与创作的书写技法 第五章 行书的结体(4 学时) 1.教学内容 (1)行书结体的原则 (2)行书结体的方法 2.重、难点提示 行书临摹与创作的书写技法 第六章 行书的章法(4 学时) 1. 教学内容 (1)行书章法的特点 (2)分行布白的问题 (3)呼应与连断 (4)节奏与气势 2.重、难点提示 行书临摹与创作的书写技法 第七章 历代行书法帖临摹及初步模拟创作(43 学时) 1.教学内容 (1)晋王羲之《兰亭序》《圣教序》的简介、笔法特点、章法特点、临摹练习、模拟创作练习 (2)宋米芾《蜀素帖》的简介、笔法特点、章法特点、临摹练习、模拟创作练习
(3)元赵孟頫《前后赤壁赋》的简介、笔法特点、章法特点、临摹练习、模拟创作练习 2.重、难点提示 行书临墓与创作的书写技法 七、学时分配 教学环节 章目 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学时 实验教学学时 绪论 1 0 二 行书的发展简史 4 0 三 行书的书写姿势与执笔法 4 0 四 行书笔画的变化 8 0 五 行书的结体 4 0 六 行书的章法 4 0 历代行书法帖临摹及初步 七 43 0 模拟创作 总计 68 0 八、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 考试 2.成绩构成 平时成绩、期末考评成绩 九、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目 [1]《行书教程》(2011年版),上海书画出版社编,上海书画出版社,2011年; [2]《王義之·兰亭序》(2006年第一版),上海书画出版社编,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7年: [3]《王羲之·圣教序》(2012年版),上海书画出版社编,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 年; [4]《米芾·蜀素帖》(2000年一版两印),米芾,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年: [5]《赵孟頫·前后赤壁赋》,(2012年版),赵孟頫,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
14 (3)元赵孟頫《前后赤壁赋》的简介、笔法特点、章法特点、临摹练习、模拟创作练习 2.重、难点提示 行书临摹与创作的书写技法 七、学时分配 章目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理论教学学时 实验教学学时 一 绪论 1 0 二 行书的发展简史 4 0 三 行书的书写姿势与执笔法 4 0 四 行书笔画的变化 8 0 五 行书的结体 4 0 六 行书的章法 4 0 七 历代行书法帖临摹及初步 模拟创作 43 0 总计 68 0 八、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 考试 2.成绩构成 平时成绩、期末考评成绩 九、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目 [1]《行书教程》(2011 年版),上海书画出版社编,上海书画出版社,2011 年; [2]《王羲之·兰亭序》(2006 年第一版),上海书画出版社编,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7 年; [3]《王羲之·圣教序》(2012 年版),上海书画出版社编,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 年; [4]《米芾·蜀素帖》(2000 年一版两印),米芾,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 年; [5]《赵孟頫·前后赤壁赋》,(2012 年版),赵孟頫,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 年
《篆书临幕与创作(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篆书临摹与创作(一)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必修课 适用专业:书法学 考核方式:考试 总学时、学分:68学时4学分 其中实验学时:0学时 一、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旨在于通过对篆书字体系统的学习,从笔法、结构、章法 几个方面全面掌握篆书(尤其是小篆)的书写技法,理解篆书艺术的 发展规律,通晓篆书史上重要书家的书法风格、特征,能够形神兼备 的临写篆书史上的重要篆书作品,最后在博涉的基础上选取自己喜欢 的一家风格进行专攻,并据而达到创作一副作品的程度和能力。 二、课程教学要求 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和审美、鉴赏能力,并通过大量的临摹、仿 作和创作训练,提高对古代经典作品的理解能力,从中继承传统的精 华,继而锻炼创新精神。掌握篆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法,提高鉴赏 和审美能力、对所临各帖的风格有准确的把握。 三、先修课程 《中国书法史》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1.主要侧重对篆书用笔技巧、各种基本笔画及结构规律的学习与实 践,旨在通过临摹练习,探究并掌握用笔的技巧和结构规律。 2.了解篆书的结构规律,并能在创作中较好地运用,能较为准确地掌 握篆书的特征。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5 《篆书临摹与创作(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篆书临摹与创作(一)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必修课 适用专业:书法学 考核方式:考试 总学时、学分: 68 学时 4 学分 其中实验学时: 0 学时 一、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旨在于通过对篆书字体系统的学习,从笔法、结构、章法 几个方面全面掌握篆书(尤其是小篆)的书写技法,理解篆书艺术的 发展规律,通晓篆书史上重要书家的书法风格、特征,能够形神兼备 的临写篆书史上的重要篆书作品,最后在博涉的基础上选取自己喜欢 的一家风格进行专攻,并据而达到创作一副作品的程度和能力。 二、课程教学要求 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和审美、鉴赏能力,并通过大量的临摹、仿 作和创作训练,提高对古代经典作品的理解能力,从中继承传统的精 华,继而锻炼创新精神。掌握篆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法,提高鉴赏 和审美能力、对所临各帖的风格有准确的把握。 三、先修课程 《中国书法史》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1.主要侧重对篆书用笔技巧、各种基本笔画及结构规律的学习与实 践,旨在通过临摹练习,探究并掌握用笔的技巧和结构规律。 2.了解篆书的结构规律,并能在创作中较好地运用,能较为准确地掌 握篆书的特征。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