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过理论讲解、基本笔画分析、课堂练习、示范辅导,提高对我国 书法艺术和篆书书法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了解汉字书法的一般知识, 熟悉、掌握篆书书法的技巧。 2.课堂教学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布置临摹、仿作和创作 等作业。 3.授课以个别辅导为主,结合集中讲评。 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篆书笔法通论(4学时) 1.教学内容 (1)篆书的执笔及书写姿势。 (2)篆书笔法探源一一据出土先秦墨迹,归纳出古代篆书笔法的三种类型。 ①丰中锐末的波磔体。 ②笔画等粗的玉箸体。 ③侧锋的手写体。 (3)理解“玉箸体”从古至今一直被作为篆书正宗的原因。 2.重、难点提示 理解“玉箸体”,为何“玉箸体”一直被视为篆书正宗。 第二章小篆的学习(8学时) 1.教学内容 (1)小篆的笔法(以玉箸体为例) ①玉箸篆的外形特点: ②玉箸篆书写的基本笔画(直画、弧画、圆圈): ③阐释孙过庭《书谱》“篆尚婉而通”,以及古人对中锋篆法“折股钗”的形容。 (2)直画的书写原则(无往不回,无垂不缩)和书写要领 (3)左右弧的书写要领 (4)圆圈的书写要领(接笔的方法) (5)篆书的标准中锋及其变化,后世篆书大家的变化皆在其中
16 1.通过理论讲解、基本笔画分析、课堂练习、示范辅导,提高对我国 书法艺术和篆书书法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了解汉字书法的一般知识, 熟悉、掌握篆书书法的技巧。 2.课堂教学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布置临摹、仿作和创作 等作业。 3.授课以个别辅导为主,结合集中讲评。 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篆书笔法通论(4 学时) 1.教学内容 (1)篆书的执笔及书写姿势。 (2)篆书笔法探源——据出土先秦墨迹,归纳出古代篆书笔法的三种类型。 ①丰中锐末的波磔体。 ②笔画等粗的玉箸体。 ③侧锋的手写体。 (3)理解“玉箸体”从古至今一直被作为篆书正宗的原因。 2.重 、难 点提示 理解“玉箸体”,为何“玉箸体”一直被视为篆书正宗。 第二章 小篆的学习(8 学时) 1.教学内容 (1)小篆的笔法(以玉箸体为例) ①玉箸篆的外形特点; ②玉箸篆书写的基本笔画(直画、弧画、圆圈); ③阐释孙过庭《书谱》“篆尚婉而通”,以及古人对中锋篆法“折股钗”的形容。 (2)直画的书写原则(无往不回,无垂不缩)和书写要领 (3)左右弧的书写要领 (4)圆圈的书写要领(接笔的方法) (5)篆书的标准中锋及其变化,后世篆书大家的变化皆在其中
(6)小篆结体的特点:对称、均衡、疏密相间。 (7)小篆两种基本章法构成及在此之上的两种变例 (8)篆书的落款 (9)篆书章法创作的形式一一中堂、条幅、条屏、对联等 2.重、难点提示 熟练掌握玉箸篆的书写方法:小篆结体特点的掌握。 第三章《秦峄山刻石》的学习(8学时) 1.教学内容 (1)标准中锋笔法的代表一一 《秦峄山刻石》 (2)《秦峄山刻石》的时代背景、版本、意义 (3)《秦峄山刻石》的书法风格特点 (4)《秦峄山刻石》的笔法、结体、章法特点 (5)参考秦《泰山刻石》的风格,写出与《峄山刻石》在风格、笔法、结体的不同特点 2.重、难点提示 写出秦《泰山刻石》、《峄山刻石》两幅作品的差别。 第四章清代邓石如篆书的学习(8学时) 1.教学内容 (1)邓石如篆书出现的时代背景(生平、交游)。 (2)邓石如篆书出现之前的篆书整体发展面貌。 (3)邓石如篆书的艺术成就及对篆书发展的贡献(康有为称其为“广大教化主”")。 (4)邓石如篆书的特点一一①参以汉碑额,行笔有提按、粗细的变化。 ②参以隶意,笔画、体势取法隶书的笔意。 (5)以能够反映邓石如典型书法风格的《韩山朱公(座右编〉篆书》(文物出版社)、《邓石 如篆书〈弟子职》》、《邓石如篆书庾信〈四赞屏〉》为主要字帖进行临墓学习。 (6)邓石如其他篆书作品的欣赏、分析,增强对其篆书特点的认识。 2.重、难点提示 体会邓石如篆书与前代篆书不同的特点。 第五章清代吴让之篆书的学习(8学时)
17 (6)小篆结体的特点:对称、均衡、疏密相间。 (7)小篆两种基本章法构成及在此之上的两种变例 (8)篆书的落款 (9)篆书章法创作的形式——中堂、条幅、条屏、对联等 2.重 、难 点提示 熟练掌握玉箸篆的书写方法;小篆结体特点的掌握。 第三章 《秦峄山刻石》的学习(8 学时) 1.教学内容 (1)标准中锋笔法的代表——《秦峄山刻石》 (2)《秦峄山刻石》的时代背景、版本、意义 (3)《秦峄山刻石》的书法风格特点 (4)《秦峄山刻石》的笔法、结体、章法特点 (5)参考秦《泰山刻石》的风格,写出与《峄山刻石》在风格、笔法、结体的不同特点 2.重 、难 点提示 写出秦《泰山刻石》、《峄山刻石》两幅作品的差别。 第四章 清代邓石如篆书的学习(8 学时) 1.教学内容 (1)邓石如篆书出现的时代背景(生平、交游)。 (2)邓石如篆书出现之前的篆书整体发展面貌。 (3)邓石如篆书的艺术成就及对篆书发展的贡献(康有为称其为“广大教化主”)。 (4)邓石如篆书的特点——①参以汉碑额,行笔有提按、粗细的变化。 ②参以隶意,笔画、体势取法隶书的笔意。 (5)以能够反映邓石如典型书法风格的《韩山朱公〈座右编〉篆书》(文物出版社)、《邓石 如篆书〈弟子职〉》、《邓石如篆书庾信〈四赞屏〉》为主要字帖进行临摹学习。 (6)邓石如其他篆书作品的欣赏、分析,增强对其篆书特点的认识。 2.重 、难 点提示 体会邓石如篆书与前代篆书不同的特点。 第五章 清代吴让之篆书的学习(8 学时)
1.教学内容 (1)吴让之是包世臣的学生,也是邓石如的再传弟子,故深得邓石的嫡传。 (2)比较吴让之与邓石如的差异,体会吴昌硕所说的“学完白不若取径于让翁”的用意。 (3)吴让之对篆书发展的贡献。 (4)吴让之的篆书特点分析。 (5)吴让之的代表作品《宋武帝与臧焘敕》、《三乐三忧帖》的临习。 2.重、难点提示 表现出吴让之篆书以长势取胜,笔画婀娜多姿又挺拔有力的特点。 第六章清代徐三庚、胡澍、赵之谦、杨沂孙、吴大澂篆书的学习(26 学时) 1.教学内容 (1)清代后期的篆书在邓石如基础上的发展。 (2)徐三庚的篆书特点、书法风格、艺术成就。 (以徐三庚《篆书〈前后出师表〉》为主要字帖临习) (3)赵之谦的篆书特点、书法风格、艺术成就。 (以赵之谦的《篆书铙歌册》、《篆书〈说文叙)》为主要字帖临习) (4)胡澍的篆书风格。 (5)杨沂孙的篆书特点、书法风格、艺术成就。 (以杨沂孙的《篆书〈诗经〉》等为主要字帖临习) (6)吴大澂的篆书特点、书法风格、艺术成就。 (以吴大澂的《篆书(说文部首)》、《篆书孝经》、《临秦诏版》等为主要字帖临习) (7)体会这些清代大家是如何在邓石如篆书基础上进行发展、变革的。 2.重、难点提示 让学生在临墓中体会徐三庚用笔的熟练、精致,赵之谦的以北碑入篆的特点,胡澍用笔 的尖锋,杨沂孙篆书的融汇大篆以及其中蕴含的的学者之气,吴大澂篆书方正谨严。 第七章清代吴昌硕、黄士陵篆书的学习(8学时) 1.教学内容 (1)吴昌硕篆书的意义(真正开启了大篆书风)。 (2)吴昌硕的篆书特点、书法风格、艺术成就(以吴昌硕的《临〈石鼓文〉》、《临金文(散
18 1.教学内容 (1)吴让之是包世臣的学生,也是邓石如的再传弟子,故深得邓石的嫡传。 (2)比较吴让之与邓石如的差异,体会吴昌硕所说的“学完白不若取径于让翁”的用意。 (3)吴让之对篆书发展的贡献。 (4)吴让之的篆书特点分析。 (5)吴让之的代表作品《宋武帝与臧焘敕》、《三乐三忧帖》的临习。 2.重 、难 点提示 表现出吴让之篆书以长势取胜,笔画婀娜多姿又挺拔有力的特点。 第六章 清代徐三庚、胡澍、赵之谦、杨沂孙、吴大澂篆书的学习(26 学时) 1.教学内容 (1)清代后期的篆书在邓石如基础上的发展。 (2)徐三庚的篆书特点、书法风格、艺术成就。 (以徐三庚《篆书〈前后出师表〉》为主要字帖临习) (3)赵之谦的篆书特点、书法风格、艺术成就。 (以赵之谦的《篆书铙歌册》、《篆书〈说文叙〉》为主要字帖临习) (4)胡澍的篆书风格。 (5)杨沂孙的篆书特点、书法风格、艺术成就。 (以杨沂孙的《篆书〈诗经〉》等为主要字帖临习) (6)吴大澂的篆书特点、书法风格、艺术成就。 (以吴大澂的《篆书〈说文部首〉》、《篆书孝经》、《临秦诏版》等为主要字帖临习) (7)体会这些清代大家是如何在邓石如篆书基础上进行发展、变革的。 2.重 、难 点提示 让学生在临摹中体会徐三庚用笔的熟练、精致,赵之谦的以北碑入篆的特点,胡澍用笔 的尖锋,杨沂孙篆书的融汇大篆以及其中蕴含的的学者之气,吴大澂篆书方正谨严。 第七章 清代吴昌硕、黄士陵篆书的学习(8 学时) 1.教学内容 (1)吴昌硕篆书的意义(真正开启了大篆书风)。 (2)吴昌硕的篆书特点、书法风格、艺术成就(以吴昌硕的《临〈石鼓文〉》、《临金文〈散
氏盘)》、《临庚罷(赢)卣》等为主要字帖临习)。 (3)黄士陵篆书特点、书法风格和艺术成就。 2.重、难点提示 找出吴昌硕所临《石鼓文》与《石鼓文》原作相同的字,让学生比较二者的差异,使学 生理解临习古代作品与创出自己风格之间的关系,并据此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七、学时分配 教学环节 章目 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学时 实验教学学时 一 篆书笔法通论(4学时) 4 二 小篆的学习(8学时) P 《秦峰山刻石》的学习(8 三 8 学时) 清代邓石如篆书的学习(8 四 学时) 清代吴让之篆书的学习(8 五 8 学时) 清代徐三庚、胡澍、赵之谦、 六 杨沂孙、吴大澂篆书的学习 26 (26学时) 清代吴昌硕、黄士陵篆书的 七 8 学习(8学时) 合计 68 68 八、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 考试 2.成绩构成 平时成绩、期末考评成绩 九、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目
19 氏盘〉》、《临庚羆(赢)卣》等为主要字帖临习)。 (3)黄士陵篆书特点、书法风格和艺术成就。 2.重、难点提示 找出吴昌硕所临《石鼓文》与《石鼓文》原作相同的字,让学生比较二者的差异,使学 生理解临习古代作品与创出自己风格之间的关系,并据此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七、学时分配 章目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理论教学学时 实验教学学时 一 篆书笔法通论(4 学时) 4 二 小篆的学习(8 学时) 8 三 《秦峄山刻石》的学习(8 学时) 8 四 清代邓石如篆书的学习(8 学时) 8 五 清代吴让之篆书的学习(8 学时) 8 六 清代徐三庚、胡澍、赵之谦、 杨沂孙、吴大澂篆书的学习 (26 学时) 26 七 清代吴昌硕、黄士陵篆书的 学习(8 学时) 8 合计 68 68 八、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 考试 2.成绩构成 平时成绩、期末考评成绩 九、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目
[1]《大学书法篆书临摹教程》(第一版),陈振濂,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8年; [2]《文字学概要》(第一版),裘锡圭,商务印书馆,2013年: [3]《峄山碑》、《吴让之》、《吴昌硕》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 [4]《中国书法史》,(全7册,第一版),黄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年: [5]《大学书法创作教程》(第一版),陈振濂编,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8 年
20 [1]《大学书法篆书临摹教程》(第一版),陈振濂,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8 年; [2]《文字学概要》(第一版),裘锡圭,商务印书馆,2013 年; [3]《峄山碑》、《吴让之》、《吴昌硕》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 年; [4]《中国书法史》,(全 7 册,第一版),黄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年; [5]《大学书法创作教程》(第一版),陈振濂编,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8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