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临幕与创作(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隶书临摹与创作(一)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必修课 适用专业:书法学 考核方式:考试 总学时、学分:8学时4学分 其中实验学时:0学时 一、课程教学目的 设置本课程具体的目的是较为系统的了解中国隶书的基础知识, 并进一步掌握隶书基本技法,认识汉碑、简牍隶书、清人隶书的几个 隶书重要组成内容,着重于掌握隶书的运笔、结构和章法的基础技法 知识,并能从掌握基本技法,到逐步临摹,最后到隶书创作。在基本 技法理论的学习和理解的基础上,比较全面而深入地掌握隶书的实践 技能,为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要求 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和审美、鉴赏能力,并通过大量的临摹、仿 作和创作训练,提高对古代经典作品的理解能力,从中继承传统的精 华,继而锻炼创新精神。 掌握隶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法,提高鉴赏和审美能力、对所临 各帖的风格有准确的把握。 三、先修课程 《中国书法史》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1.主要侧重对隶书用笔技巧、各种基本笔画及结构规律的学习与实 践,旨在通过临摹练习,探究并掌握用笔的技巧和结构规律。 2.了解隶书的结构规律,并能在创作中较好地运用,能较为准确地掌
5 《隶书临摹与创作(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隶书临摹与创作(一)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必修课 适用专业:书法学 考核方式:考试 总学时、学分: 68 学时 4 学分 其中实验学时: 0 学时 一、课程教学目的 设置本课程具体的目的是较为系统的了解中国隶书的基础知识, 并进一步掌握隶书基本技法,认识汉碑、简牍隶书、清人隶书的几个 隶书重要组成内容,着重于掌握隶书的运笔、结构和章法的基础技法 知识,并能从掌握基本技法,到逐步临摹,最后到隶书创作。在基本 技法理论的学习和理解的基础上,比较全面而深入地掌握隶书的实践 技能,为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要求 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和审美、鉴赏能力,并通过大量的临摹、仿 作和创作训练,提高对古代经典作品的理解能力,从中继承传统的精 华,继而锻炼创新精神。 掌握隶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法,提高鉴赏和审美能力、对所临 各帖的风格有准确的把握。 三、先修课程 《中国书法史》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1.主要侧重对隶书用笔技巧、各种基本笔画及结构规律的学习与实 践,旨在通过临摹练习,探究并掌握用笔的技巧和结构规律。 2.了解隶书的结构规律,并能在创作中较好地运用,能较为准确地掌
握隶书的特征。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通过理论讲解、基本笔画分析、课堂练习、示范辅导,提高对我国 书法艺术和隶书书法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了解汉字书法的一般知识, 熟悉、掌握隶书书法的技巧。 2.课堂教学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布置临摹、仿作和创作 等作业。 3.授课以个别辅导为主,结合集中讲评。 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隶书书体论(4学时) 1.教学内容 第一节隶书的起源、称谓的演变 隶书的定义:隶书的演变过程:对草书和楷书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古隶、今隶、秦 隶、汉隶、佐书、八分、草隶、魏隶。 第二节隶书在文字学和书法学中的地位 从文字学角度考察隶变的意义:从书法学角度考察隶变的意义: 2.重、难点提示 隶与篆有什么样的严格区别。 隶书在书法史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第二章隶书书体史(8学时) 1.教学内容 第一节隶书的形成时期 隶书的形成经历了两个阶段:草篆阶段和隶化阶段。 第二节隶书的发展兴盛时期 两汉隶书的发展和兴盛,分别从墨迹和铭刻论述。 汉文化因素对隶书碑刻、摩崖等不同风格的形成起到的重要作用。 6
6 握隶书的特征。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通过理论讲解、基本笔画分析、课堂练习、示范辅导,提高对我国 书法艺术和隶书书法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了解汉字书法的一般知识, 熟悉、掌握隶书书法的技巧。 2.课堂教学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布置临摹、仿作和创作 等作业。 3.授课以个别辅导为主,结合集中讲评。 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隶书书体论(4 学时)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隶书的起源、称谓的演变 隶书的定义;隶书的演变过程;对草书和楷书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古隶、今隶、秦 隶、汉隶、佐书、八分、草隶、魏隶。 第二节 隶书在文字学和书法学中的地位 从文字学角度考察隶变的意义;从书法学角度考察隶变的意义; 2.重、难点提示 隶与篆有什么样的严格区别。 隶书在书法史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第二章 隶书书体史(8 学时)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隶书的形成时期 隶书的形成经历了两个阶段:草篆阶段和隶化阶段。 第二节 隶书的发展兴盛时期 两汉隶书的发展和兴盛,分别从墨迹和铭刻论述。 汉文化因素对隶书碑刻、摩崖等不同风格的形成起到的重要作用
东汉碑刻风格的分类研究。 第三节隶书的衰退式微时期 宋、明隶书虽不及,但是传世的汉隶珍拓本,大多由宋明人留下来,对我们现在学习隶书提 供了可贵的范本。 第四节隶书的复兴时期 隶书复兴的元气得力于清代的金石学、考据学、文字学等朴学文化的影响。 隶书的复兴发展,可分为清朝前期、清朝后期、近现代时期。 2.重、难点提示 秦简在隶化阶段的重要性。 隶书作为两汉时期的主流文化和通行的整体文字,是否也像秦代对篆书那样经过整理和规 范。 清代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与汉隶艺术风格的多样性的区别。 第三章隶书的技法解说(8学时) 1.教学内容 古隶--一-简牍隶书 一一汉碑 -清人隶书 2.重、难点提示 简、碑、清人隶书三类隶书的技法特点。 第四章隶书笔画的变化(8学时) 1.教学内容 点画撇捺、挑钩的变化及书写练习:转折、长短、笔顺的变化书写练习:隶书偏旁部首的 特点及书写要点。 2.重、难点提示 重点是隶书基本笔画变化及偏旁部首的特点。难点是隶书基本笔画及偏旁部首的书写技法。 第五章隶书的结体(4学时) 1.教学内容 隶书结体的原则。 隶书结体的方法。 2.重、难点提示 重点是结体原则,难点是结体方法。 >
7 东汉碑刻风格的分类研究。 第三节 隶书的衰退式微时期 宋、明隶书虽不及,但是传世的汉隶珍拓本,大多由宋明人留下来,对我们现在学习隶书提 供了可贵的范本。 第四节 隶书的复兴时期 隶书复兴的元气得力于清代的金石学、考据学、文字学等朴学文化的影响。 隶书的复兴发展,可分为清朝前期、清朝后期、近现代时期。 2.重、难点提示 秦简在隶化阶段的重要性。 隶书作为两汉时期的主流文化和通行的整体文字,是否也像秦代对篆书那样经过整理和规 范。 清代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与汉隶艺术风格的多样性的区别。 第三章 隶书的技法解说(8 学时) 1.教学内容 古隶------简牍隶书-------汉碑--------清人隶书 2.重、难点提示 简、碑、清人隶书三类隶书的技法特点。 第四章 隶书笔画的变化(8 学时) 1.教学内容 点画撇捺、挑钩的变化及书写练习 ;转折、长短、笔顺的变化书写练习;隶书偏旁部首的 特点及书写要点。 2.重、难点提示 重点是隶书基本笔画变化及偏旁部首的特点。难点是隶书基本笔画及偏旁部首的书写技法。 第五章 隶书的结体(4 学时) 1.教学内容 隶书结体的原则。 隶书结体的方法。 2.重、难点提示 重点是结体原则,难点是结体方法
第六章隶书的章法(2学时) 1.教学内容 隶书章法的特点:隶书分行布白:隶书节奏与气势。 2.重、难点提示 重点是章法,难点是节奏与气势。 第七章历代法帖临摹(34学时) 1.教学内容 (1)《睡虎地秦简》、《武威汉简》、《内蒙古汉简》的简介,笔法特点、结构特点和章 法特点,临墓练习、模拟创作练习。 (2)《曹全碑》、《礼器碑》、《张迁碑》的简介,笔法特点、结构特点和章法特点,临 摹练习、模拟创作练习。 (3)《石门颂》、《莱子侯刻石》、《五凤二年刻石》的简介,笔法特点、结构特点和章 法特点,临墓练习、模拟创作练习。 (4)邓石如、郑簠、何绍基、伊秉绶隶书的简介,笔法特点、结构特点和章法特点,临摹 练习、模拟创作练习。 2.重、难点提示 重点是对各字帖的准确性临墓,掌握其笔法、字法、章法特点。 难点是能够对各字帖进行基本的模拟创作。 七、学时分配 教学环节 章目 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学时 实验教学学时 一 隶书书体论(4学时 4 二 隶书书体史(8学 8 三 隶书的技法解说(8学时) 8 四 隶书笔画的变化(8学时) P 五 隶书的结体(4学时) 4 六 隶书的章法(2学时) 2
8 第六章 隶书的章法(2 学时) 1.教学内容 隶书章法的特点;隶书分行布白;隶书节奏与气势。 2.重、难点提示 重点是章法,难点是节奏与气势。 第七章 历代法帖临摹 (34 学时) 1.教学内容 (1)《睡虎地秦简》、《武威汉简》、《内蒙古汉简》的简介,笔法特点、结构特点和章 法特点,临摹练习、模拟创作练习。 (2)《曹全碑》、《礼器碑》、《张迁碑》的简介,笔法特点、结构特点和章法特点,临 摹练习、模拟创作练习。 (3)《石门颂》、《莱子侯刻石》、《五凤二年刻石》的简介,笔法特点、结构特点和章 法特点,临摹练习、模拟创作练习。 (4)邓石如、郑簠、何绍基、伊秉绶隶书的简介,笔法特点、结构特点和章法特点,临摹 练习、模拟创作练习。 2.重、难点提示 重点是对各字帖的准确性临摹,掌握其笔法、字法、章法特点。 难点是能够对各字帖进行基本的模拟创作。 七、学时分配 章目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理论教学学时 实验教学学时 一 隶书书体论(4 学时 4 二 隶书书体史(8 学 8 三 隶书的技法解说(8 学时) 8 四 隶书笔画的变化(8 学时) 8 五 隶书的结体(4 学时) 4 六 隶书的章法(2 学时) 2
七 历代法帖临摹(34学时) 34 总计 68 68 八、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 考试 2.成绩构成 平时成绩、期末考评成绩 九、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目 [1]《大学书法隶书临摹教程》,陈振濂,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8: [2]《文字学概要》,裘锡圭,商务印书馆,2005: [3]《中国简牍书法系列》(一版一印),重庆出版社编,重庆出版社,2008: [4]《曹全碑》、《礼器碑》、《张迁碑》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 [5]《中国书法史》(全7册,第一版),刘恒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9
9 七 历代法帖临摹 (34 学时) 34 总计 68 68 八、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 考试 2.成绩构成 平时成绩、期末考评成绩 九、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目 [1]《大学书法隶书临摹教程》,陈振濂,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8; [2]《文字学概要》,裘锡圭,商务印书馆,2005; [3]《中国简牍书法系列》(一版一印),重庆出版社编,重庆出版社,2008; [4]《曹全碑》、《礼器碑》、《张迁碑》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 [5]《中国书法史》(全 7 册,第一版),刘恒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