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 CHENGDU UNIVERSITY 视觉传达专业 课程教学大纲 美术与设计学院 二0一八年七月
视觉传达专业 课程教学大纲 美术与设计学院 二 O 一八年七月
目录 视觉传达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一)理论课程 1.《中外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1 2.《平面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10 3.《设计素描》课程教学大纲. … 14 4.《立体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18 5.《中外设计艺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23 6.《色彩》课程教学大纲. .27 7.《设计色彩》课程教学大纲. .31 8.《设计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36 9.《图形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40 10.《中国传统艺术》课程教学大纲. 45 11.《版式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49 12.《创意思维训练》课程教学大纲 55 13.《设计美学》课程教学大纲… 59 14.《书籍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64 15.《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70 16.《插画》课程教学大纲. 75 17.《用户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79 18.《广告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83 19.《市场营销》课程教学大纲.… .88 20.《GUI界面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93 21.《包装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97 22.《展示与陈设》课程教学大纲 .102 23.《信息设计(创意)》课程教学大纲 105 24.《信息设计(数字)》课程教学大纲 109 25.《文字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113 (二)实验课程 26.《网页设计基础》实验教学大纲 118 27.《交互设计基础》实验教学大纲. 122 28.《三维图形设计》实验教学大纲, .126 29.《动态图形设计》实验教学大纲」 .132
目 录 视觉传达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一)理论课程 1.《中外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1 2.《平面构成》课程教学大纲...........................................................................10 3.《设计素描》课程教学大纲...........................................................................14 4.《立体构成》课程教学大纲...........................................................................18 5.《中外设计艺术史》课程教学大纲...............................................................23 6.《色彩》课程教学大纲...................................................................................27 7.《设计色彩》课程教学大纲...........................................................................31 8.《设计导论》课程教学大纲...........................................................................36 9.《图形设计》课程教学大纲...........................................................................40 10.《中国传统艺术》课程教学大纲.................................................................45 11.《版式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49 12.《创意思维训练》课程教学大纲.................................................................55 13.《设计美学》课程教学大纲.........................................................................59 14.《书籍设计》课程教学大纲.........................................................................64 15.《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教学大纲.................................................................70 16.《插画》课程教学大纲.................................................................................75 17.《用户研究》课程教学大纲.........................................................................79 18.《广告设计》课程教学大纲.........................................................................83 19.《市场营销》课程教学大纲.........................................................................88 20.《GUI 界面设计》课程教学大纲................................................................93 21.《包装设计》课程教学大纲.........................................................................97 22.《展示与陈设》课程教学大纲...................................................................102 23.《信息设计(创意)》课程教学大纲.........................................................105 24.《信息设计(数字)》课程教学大纲.........................................................109 25.《文字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113 (二)实验课程 26.《网页设计基础》实验教学大纲............................................................... 118 27.《交互设计基础》实验教学大纲...............................................................122 28.《三维图形设计》实验教学大纲...............................................................126 29.《动态图形设计》实验教学大纲...............................................................132
30.《摄影》实验教学大纲… .137 31.《广告摄影》实验教学大纲.… .140 32.《三维图形设计》实验教学大纲. 143 33.《设计基础软件》实验教学大纲 .148 34.《数字媒体设计》实验教学大纲152 (三)实践课程 35.《中国传统艺术考查》实践教学大纲 156 36.《印刷与制作工艺考察》实践教学大纲 160 37.《毕业实习》实践教学大纲. 163 38.《毕业设计考察》实践教学大纲.…… .166 39.《毕业设计(论文)》实践教学大纲 ..169 40.《摄影考查》实践教学大纲.… 174
30.《摄影》实验教学大纲...............................................................................137 31.《广告摄影》实验教学大纲.......................................................................140 32.《三维图形设计》实验教学大纲...............................................................143 33.《设计基础软件》实验教学大纲...............................................................148 34.《数字媒体设计》实验教学大纲...............................................................152 (三)实践课程 35.《中国传统艺术考查》实践教学大纲.......................................................156 36.《印刷与制作工艺考察》实践教学大纲...................................................160 37.《毕业实习》实践教学大纲.......................................................................163 38.《毕业设计考察》实践教学大纲...............................................................166 39.《毕业设计(论文)》实践教学大纲.........................................................169 40.《摄影考查》实践教学大纲.......................................................................174
《中外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况 课程代码:10420000 课程名称:中外美术史 课程学分:2 课程学时:32(理论学时:32;实验(实践)学时:0)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 开课部门:美术与设计学院 建议修读学期:1 建议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方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二、课程地位、作用与任务 《中外美术史》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理论课。它以人类社会、历史为背景,以造型艺 术为基本对象,研究有史以来世界范围出现的美术作品、现象、事件、思潮以及美术家等等。 学生通过系统学习,能够掌握美术史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理解美术史的人文性质及发展 规律,对学生起到构建专业理论框架、提升人文与审美素质、开拓设计创意思维的作用。 三、课程目标 (一)教学目标 为专业学习莫定必要的思想与理论基础,确立专业化的审美心理及情感的认同,实现团队协 作、沟通、表达等能力。具体要求达到的特定教学目标包括: 1教学目标1熟悉和了解美术史,掌握人类历史各个时期典型的造型艺术样式、风格艺、术 家、艺术作品,加深对视觉艺术语言和艺术规律的认识。( 2.教学目标2使学生认识、理解并表达中外美术发展植根于不同的历史条件、民族心理、文 化要素,以及中国传统美术具有独特的审美精神和文化背景等内涵,具备归纳、总结知识和 规律的能力,能够综合运用美术史知识进行鉴赏、评价、交流。 3教学目标3.使学生增强国家、民族文化认同感,确立建设基于本民族历史经验和价值体系 的文化、审美的自觉意识。 (二)本课程支撑的半业要求 1.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1、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高新科技设计手段。 2、具有理性的思维方式和有条理地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具有广阔的视野和交流能力,以 1
1 《中外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况 课程代码:10420000 课程名称:中外美术史 课程学分:2 课程学时:32(理论学时:32;实验(实践)学时:0)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 开课部门:美术与设计学院 建议修读学期:1 建议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方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二、课程地位、作用与任务 《中外美术史》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理论课。它以人类社会、历史为背景,以造型艺 术为基本对象,研究有史以来世界范围出现的美术作品、现象、事件、思潮以及美术家等等。 学生通过系统学习,能够掌握美术史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理解美术史的人文性质及发展 规律,对学生起到构建专业理论框架、提升人文与审美素质、开拓设计创意思维的作用。 三、课程目标 (一)教学目标 为专业学习奠定必要的思想与理论基础,确立专业化的审美心理及情感的认同,实现团队协 作、沟通、表达等能力。具体要求达到的特定教学目标包括: 1.教学目标 1.熟悉和了解美术史,掌握人类历史各个时期典型的造型艺术样式、风格艺、术 家、艺术作品,加深对视觉艺术语言和艺术规律的认识。( 2.教学目标 2.使学生认识、理解并表达中外美术发展植根于不同的历史条件、民族心理、文 化要素,以及中国传统美术具有独特的审美精神和文化背景等内涵,具备归纳、总结知识和 规律的能力,能够综合运用美术史知识进行鉴赏、评价、交流。 3.教学目标 3.使学生增强国家、民族文化认同感,确立建设基于本民族历史经验和价值体系 的文化、审美的自觉意识。 (二)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1. 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1、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高新科技设计手段。 2、具有理性的思维方式和有条理地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具有广阔的视野和交流能力,以
及软件应用、获取信息和文献检索的能力。 3、具备创意解说能力、文字语言的表达能力和社会沟通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4、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2.本课程支撑的指标点:1.1、32、5.1、5.2、6.1 (1)指标点11:系统学习并掌握视觉传达设计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指标点3.2: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 力。 (3)指标点51:掌握创意解说能力、文字语言的表达能力和社会沟通能力,能够从事相邻 专业业务工作。 (4)指标点5.2: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能够在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 的角色。 (5)指标点61:对自我有着清晰的认知,具有自主学习的精神。 (三)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表 《中外美术史》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表 课程名称:中外美术史 任课教师:曾越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 课程学分:2 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课程目标、达成途径、评价依据 毕业要求1: 教学目标:熟悉和了解美术史,掌握人类历史各个时期 1.1:系统学习并掌握视觉传达设 典型的造型艺术样式、风格艺、术家、艺术作品,加深 计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 对视觉艺术语言和艺术规律的认识。 技能。 达成途径:通过教师课堂讲授,以及学生课堂问答、课 外作业、期末考试,使学生掌握中外美术史的基本知识、 美术史发展脉络与规律、专业术语,培养学生分析、归 纳、表达以及思辨能力。 评价依据:课堂问答、课外作业的准确度、熟练度;课 堂展示的流畅度、思辨能力;考试的正确率、深入度。 毕业要求3: 教学目标:熟悉和了解美术史,掌握人类历史各个时期 32: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 典型的造型艺术样式、风格艺、术家、艺术作品,加深 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 对视觉艺术语言和艺术规律的认识。 和实际工作能力。 达成途径:通过课堂讲授和课外作业,使学生掌握检索 文献、查询资料的方法,训练其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 工作能力。 评价依据:课外作业的饱满度、深入度、准确度,以及 观点及其论证的拓展性、前沿性、科学性。 毕业要求5: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理解并表达中外美术发展植根 5.1:掌握创意解说能力、文字语 于不同的历史条件、民族心理、文化要素,以及中国传 言的表达能力和社会沟通能力, 统美术具有独特的审美精神和文化背景等内涵,具备归 能够从事相邻专业业务工作。 纳、总结知识和规律的能力,能够综合运用美术史知识 进行鉴赏、评价、交流。 达成途径:通过课堂问答、课外作业及其课堂展示,训 2
2 及软件应用、获取信息和文献检索的能力。 3、具备创意解说能力、文字语言的表达能力和社会沟通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4、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2. 本课程支撑的指标点:1.1、3.2、5.1、5.2、6.1 (1)指标点 1.1:系统学习并掌握视觉传达设计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指标点 3.2: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 力。 (3)指标点 5.1:掌握创意解说能力、文字语言的表达能力和社会沟通能力,能够从事相邻 专业业务工作。 (4)指标点 5.2: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能够在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 的角色。 (5)指标点 6.1:对自我有着清晰的认知,具有自主学习的精神。 (三)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表 《中外美术史》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表 课程名称:中外美术史 任课教师:曾越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 课程学分:2 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课程目标、达成途径、评价依据 毕业要求 1: 1.1:系统学习并掌握视觉传达设 计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 技能。 教学目标:熟悉和了解美术史,掌握人类历史各个时期 典型的造型艺术样式、风格艺、术家、艺术作品,加深 对视觉艺术语言和艺术规律的认识。 达成途径:通过教师课堂讲授,以及学生课堂问答、课 外作业、期末考试,使学生掌握中外美术史的基本知识、 美术史发展脉络与规律、专业术语,培养学生分析、归 纳、表达以及思辨能力。 评价依据:课堂问答、课外作业的准确度、熟练度;课 堂展示的流畅度、思辨能力;考试的正确率、深入度。 毕业要求 3: 3.2: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 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 和实际工作能力。 教学目标:熟悉和了解美术史,掌握人类历史各个时期 典型的造型艺术样式、风格艺、术家、艺术作品,加深 对视觉艺术语言和艺术规律的认识。 达成途径:通过课堂讲授和课外作业,使学生掌握检索 文献、查询资料的方法,训练其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 工作能力。 评价依据:课外作业的饱满度、深入度、准确度,以及 观点及其论证的拓展性、前沿性、科学性。 毕业要求 5: 5.1:掌握创意解说能力、文字语 言的表达能力和社会沟通能力, 能够从事相邻专业业务工作。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理解并表达中外美术发展植根 于不同的历史条件、民族心理、文化要素,以及中国传 统美术具有独特的审美精神和文化背景等内涵,具备归 纳、总结知识和规律的能力,能够综合运用美术史知识 进行鉴赏、评价、交流。 达成途径:通过课堂问答、课外作业及其课堂展示,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