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八次质量检测 命题人:罗莉琴 审题人:李林 一、现代文阅读(2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商鞅改法为律之说,最早源于《唐律疏议》。唐廷诏令集体编纂的《唐律疏议》 说:“商鞅传授,改法为律。”《唐律疏议》为官修,既有奉诏的政治权威,也 有专业人士,更有大量可资借鉴的官方文献、民间私家著述与收藏,该不是部分 人的即兴创造。老辈法史学者与当代多数法史学者普持此说。 但是,更权威的历史文献却对此事件均无记载,一些人便以为此说并无确证,当 存而不论。1975年《睡虎地秦墓竹简》出土,证实了秦《法经》和秦律的存在, 秦国改法为律成为了不争的事实,也为商鞅“改法为律”提供了间接证据。然而, 反对者依据商鞅同时代文献中,无法律之“律”解,《商君书》及秦汉史集又未 见“改法为律”痕迹,断定《睡虎地秦墓竹简》不足为据,“改法为律”当在商 鞅死后。 其实,“律”作为法律、法令,起始于战争中的军律,而军律来源于音律。战鼓 之音为军令,配以军功赏罚之率(“率”同“律”),最终演变成法律之“律” 它的出现,至晚不迟于商代。殷商甲骨文就有“师惟律用”,商周之际的《易经 师卦》也有“师出以律”。秦国“改法为律”是将军纪、军令之律以法律形式 拓展到各个领域,即以军法之律,移刑典之称 《商君书》中“律”字五见,仅从《商君书》之“律”来看,其一为兵律,其余 均为与土地相关之法律。这说明“律”已非单指乐律,而是兼指兵律、法律,与 其它同时代著述之“律”指乐律者不同 《睡虎地秦墓竹简》律文涉及机构及官吏,绝大部分称县、令、丞,未见丞相之 名。据《史记·商君列传》与《史记·秦本纪》载,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 始为县,置令、丞。这反映了出土秦律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商鞅秦律的内容。《史 记·秦本纪》载惠文王之子武烈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初置丞相”。据1980 年在四川青川县出土的战国秦墓木牍载,武烈王二年(公元前309年)王命丞相 修《为田律》。《为田律》行之既久,故而修订。那么,秦律出现的年份是否与 商鞅主持变法的时间(公元前359-338年)大体一致呢? 《睡虎地秦墓竹简》的“法律答问”里引一条律文时用了公祠一词,而解释的部 分则用了王室祠。吴建瑶指出:研究秦简的学者认为,律本是在秦称王前制定的, 故称公祠,解释则作于称王之后,故改称王室祠,所引用的律文很可能是商鞅时 期制定的原文。我们知道,秦孝公之子惠文王于公元前324年称王,这条律文的 制定时间不应晚于此年。惠文王称王的年代与商鞅被车裂的公元前338年只相隔 14年。由此是否可以推断,秦“改法为律”活动即施行于商鞅变法期间? (节选 自武树臣《秦“改法为律”原因考》,略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商鞅“改法为律”之说,因缺乏更权威的历史文献记载而引起少数学者的质 疑,《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出土,改变了这个局面。 B.老辈学者与当代多数学者信奉商鞅改法为律之说,是因为《唐律疏议》为官 修,具有官方的严肃性与专业的权威性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 2018 届高三上学期第八次质量检测 命题人:罗莉琴 审题人:李林 一、现代文阅读(23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商鞅改法为律之说,最早源于《唐律疏议》。唐廷诏令集体编纂的《唐律疏议》 说:“商鞅传授,改法为律。”《唐律疏议》为官修,既有奉诏的政治权威,也 有专业人士,更有大量可资借鉴的官方文献、民间私家著述与收藏,该不是部分 人的即兴创造。老辈法史学者与当代多数法史学者普持此说。 但是,更权威的历史文献却对此事件均无记载,一些人便以为此说并无确证,当 存而不论。1975 年《睡虎地秦墓竹简》出土,证实了秦《法经》和秦律的存在, 秦国改法为律成为了不争的事实,也为商鞅“改法为律”提供了间接证据。然而, 反对者依据商鞅同时代文献中,无法律之“律”解,《商君书》及秦汉史集又未 见“改法为律”痕迹,断定《睡虎地秦墓竹简》不足为据,“改法为律”当在商 鞅死后。 其实,“律”作为法律、法令,起始于战争中的军律,而军律来源于音律。战鼓 之音为军令,配以军功赏罚之率(“率”同“律”),最终演变成法律之“律”。 它的出现,至晚不迟于商代。殷商甲骨文就有“师惟律用”,商周之际的《易经 •师卦》也有“ 师出以律”。秦国“改法为律”是将军纪、军令之律以法律形式 拓展到各个领域,即以军法之律,移刑典之称。 《商君书》中“律”字五见,仅从《商君书》之“律”来看,其一为兵律,其余 均为与土地相关之法律。这说明“律”已非单指乐律,而是兼指兵律、法律,与 其它同时代著述之“律”指乐律者不同。 《睡虎地秦墓竹简》律文涉及机构及官吏,绝大部分称县、令、丞,未见丞相之 名。据《史记•商君列传》与《史记•秦本纪》载,孝公十二年(公元前 350 年) 始为县,置令、丞。这反映了出土秦律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商鞅秦律的内容。《史 记•秦本纪》载惠文王之子武烈王二年(公元前 309 年)“初置丞相”。据 1980 年在四川青川县出土的战国秦墓木牍载,武烈王二年(公元前 309 年)王命丞相 修《为田律》。《为田律》行之既久,故而修订。那么,秦律出现的年份是否与 商鞅主持变法的时间(公元前 359-338 年)大体一致呢? 《睡虎地秦墓竹简》的“法律答问”里引一条律文时用了公祠一词,而解释的部 分则用了王室祠。吴建瑶指出:研究秦简的学者认为,律本是在秦称王前制定的, 故称公祠,解释则作于称王之后,故改称王室祠,所引用的律文很可能是商鞅时 期制定的原文。我们知道,秦孝公之子惠文王于公元前 324 年称王,这条律文的 制定时间不应晚于此年。惠文王称王的年代与商鞅被车裂的公元前 338 年只相隔 14 年。由此是否可以推断,秦“改法为律”活动即施行于商鞅变法期间? (节选 自武树臣《秦“改法为律”原因考》,略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商鞅“改法为律”之说,因缺乏更权威的历史文献记载而引起少数学者的质 疑,《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出土,改变了这个局面。 B.老辈学者与当代多数学者信奉商鞅改法为律之说,是因为《唐律疏议》为官 修,具有官方的严肃性与专业的权威性
C.《睡虎地秦墓竹简》为秦国“改法为律”的真实存在提供了充分的依据,而 且同时也明确证明了商鞅“改法为律”的说法。 D.商鞅“改法为律”之说,最早见于唐廷诏令集体编纂的《唐律疏议》,此外 任何历史文献都没有出现这样的历史论断。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律”作为法律、法令含义的出现,至晚不迟于商代。甲骨文中的“师惟律 用”与《易经·师卦》中的“师出以律”是有力的证据。 B.设县置令丞应在秦孝公十二年,而《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律文出现县、令、 丞,这反映了出土秦律保留了商鞅秦律绝大部分内容 C.《商君书》“律”字出现了五次,其一是指兵律,其余则均为与土地相关之法 律,这与同时代著述中的“律”字含义有着明显的区别。 D.“法律答问”引的一条律文用了“公祠”二字,而解释部分则用了“王室 祠”,这说明律文是在秦称王前制定,解释则作于称王之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改法为律”的记载出现在与商鞅变法相隔日久的唐代,而且更权威的历史 文献对此事件均无直接记载,是商鞅“改法为律”受到人们质疑的原因。 B.研究秦简的学者早就注意到“法律答问”引的律文里的“公祠”与解释部分 用的“王室祠”的不同,而且推测所引律文可能是商鞅时期制定的原文。 C.孤立地看《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律文与《史记》中的相关内容记载,没有将 者有机结合起来,导致反对者没有发现商鞅“改法为律”的历史痕迹。 D.“律”最早指音律,后因战时用战鼓之音来发号施令,且配以军功赏罚,律 的含义逐渐演变为军中的法律。至秦时又把军中的法改称为律。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记者被取消获普利策奖资格 [美]大卫·马纳尼斯 【本报讯】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昨天宣布取消《华盛顿邮报》记者珍妮特·库克 的获奖资格。这个决定,是在该记者承认她的获奖作品纯属捏造后宣布的 库克的报道《吉米的世界》,讲的是哥伦比亚特区一个八岁男孩吸食海洛因成了 瘾。这篇报道据说是通过采访吉米本人、他母亲及其同伴写成的。现在库克承认, 她从未采访过其中任何一个人,而是根据华盛顿社会工作者和其他来源提供的关 于吸毒者的材料编造了这篇报道 在她承认编造假报道后,有人揭发她提交给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的自传也是编造 的。库克曾说过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瓦萨学院,并在托莱多大学获得了硕士学 位 昨天,库克辞去了在《华盛顿邮报》的职务 “像珍妮特·库克这样一个前途无量的青年居然编造假报道,这实在是一幕悲 剧,”《华盛顿邮报》主编本杰明·布莱德里说,“对报纸来说,信誉是最宝贵 的,而报纸的信誉完全取决于记者的道德品质。记者的品行不端,会造成严重后 果。目前情况下,唯一的办法是向读者交代清楚事实真相,向普利策奖评奖委员 会道歉,并立即设法完成恢复报纸信誉这一极为艰巨的任务。” 负责普利策奖评奖工作的哥伦比亚新闻学院院长奥斯卡·艾里奥特昨天下午说, 委员会经电话投票决定撤销库克受奖的资格,由候补受奖人领奖。艾里奥特说: “我很伤心,这位优秀女记者的锦绣前程就这样毫无必要地给毁掉了
C .《睡虎地秦墓竹简》为秦国“改法为律”的真实存在提供了充分的依据,而 且同时也明确证明了商鞅“改法为律”的说法。 D.商鞅“改法为律”之说,最早见于唐廷诏令集体编纂的《唐律疏议》,此外 任何历史文献都没有出现这样的历史论断。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律”作为法律、法令含义的出现,至晚不迟于商代。甲骨文中的“师惟律 用”与《易经•师卦》中的“师出以律”是有力的证据。 B.设县置令丞应在秦孝公十二年,而《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律文出现县、令、 丞,这反映了出土秦律保留了商鞅秦律绝大部分内容。 C.《商君书》“律”字出现了五次,其一是指兵律,其余则均为与土地相关之法 律,这与同时代著述中的“律”字含义有着明显的区别。 D.“法律答问”引的一条律文用了“公祠”二字,而解释部分则用了“王室 祠”,这说明律文是在秦称王前制定,解释则作于称王之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改法为律”的记载出现在与商鞅变法相隔日久的唐代,而且更权威的历史 文献对此事件均无直接记载,是商鞅“改法为律”受到人们质疑的原因。 B.研究秦简的学者早就注意到“法律答问”引的律文里的“公祠”与解释部分 用的“王室祠”的不同,而且推测所引律文可能是商鞅时期制定的原文。 C.孤立地看《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律文与《史记》中的相关内容记载,没有将 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导致反对者没有发现商鞅“改法为律”的历史痕迹。 D.“律”最早指音律,后因战时用战鼓之音来发号施令,且配以军功赏罚,律 的含义逐渐演变为军中的法律。至秦时又把军中的法改称为律。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记者被取消获普利策奖资格① [美]大卫•马纳尼斯 【本报讯】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昨天②宣布取消《华盛顿邮报》记者珍妮特•库克 的获奖资格。这个决定,是在该记者承认她的获奖作品纯属捏造后宣布的。 库克的报道《吉米的世界》,讲的是哥伦比亚特区一个八岁男孩吸食海洛因成了 瘾。这篇报道据说是通过采访吉米本人、他母亲及其同伴写成的。现在库克承认, 她从未采访过其中任何一个人,而是根据华盛顿社会工作者和其他来源提供的关 于吸毒者的材料编造了这篇报道。 在她承认编造假报道后,有人揭发她提交给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的自传也是编造 的。库克曾说过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瓦萨学院,并在托莱多大学获得了硕士学 位。 昨天,库克辞去了在《华盛顿邮报》的职务。 “像珍妮特•库克这样一个前途无量的青年居然编造假报道,这实在是一幕悲 剧,”《华盛顿邮报》主编本杰明•布莱德里说,“对报纸来说,信誉是最宝贵 的,而报纸的信誉完全取决于记者的道德品质。记者的品行不端,会造成严重后 果。目前情况下,唯一的办法是向读者交代清楚事实真相,向普利策奖评奖委员 会道歉,并立即设法完成恢复报纸信誉这一极为艰巨的任务。” 负责普利策奖评奖工作的哥伦比亚新闻学院院长奥斯卡•艾里奥特昨天下午说, 委员会经电话投票决定撤销库克受奖的资格,由候补受奖人领奖。艾里奥特说: “我很伤心,这位优秀女记者的锦绣前程就这样毫无必要地给毁掉了
二十六岁的库克昨天发表声明说:“这篇报道严重歪曲了事实,对此,我追悔莫 及。我谨向我的报社、我的职业、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致歉。 库克的报道是1980年9月28日发表的。报道发表之前,库克对主编说,她得对 吉米及其母亲负责,因为她曾答应不透露这母子俩的真实姓名。库克还说,吉米 母亲的男朋友威胁说,假如有关方面或警察找到了吉米,他就要记者的命。库克 的报道发表后,立刻就在该城引起了强烈反应。马里昂·巴里市长和警察局长B. 杰弗逊立即组织了一个小组,设法找到吉米以便给他治疗。但这项工作毫无结果。 巴里表示,有可能根本不存在一个叫“吉米”的孩子。 《华盛顿邮报》还了解到,星期二午后库克提交给普利策奖评奖委员的自传也 有失实之处。原来,瓦萨学院的官员前来拜访布莱德里,指出库克只在那里上过 一年级。同时,美联社也派人来反映:库克在托莱多大学只获得过学士学位。了 解以上情况后,布莱德里、经营主编和都市版主编立即同库克进行了一系列谈话, 她由矢口否认到后来终于逐项承认了自传中的编造。库克的交代,使主编们进而 怀疑使她获得普利策奖的作品是否属实和吉米是否确有其人。 后来,库克同城市版主编一道驱车前往华盛顿东南区某处,据库克说吉米就住在 那里,但她却找不到他的住所。《华盛顿邮报》的几位编辑同时査阅了库克报道 这件事时的采访笔记,并审听了几卷当时的采访录音带,随后确定,《吉米的世 界》一文是库克仅仅根据她得到的某些真人真事拼凑起来的 星期三凌晨,库克承认吉米根本不存在,报道是她根据几个年轻吸毒者的真实故 事编造的。 《华盛顿邮报》发行人唐纳德·格拉汉姆昨天说:“本报同仁均认为,首要的义 务是尽力査明我们为什么刊登了这篇假报道。”在谈到库克时,他说:“本报许 多同仁一直同她的亲属保持联系,我们将尽一切力量帮助她。 (选自《新闻阅读与写作》,有删节) 相关链接 ①《华盛顿邮报》1981年4月16日(星期四)。普利策奖:以美国著名报人J 普利策的遗赠为基金设立的奖金,新闻奖每年一次授予有优异成就的美国新闻工 作者和新闻机构。②1981年4月15日。③l981年4月14日。 4.下列对这篇报道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则新闻的导语是第一自然段。导语部分用简明的语言叙述并突出了新闻的 核心内容,涵盖了新闻六要素中的“人物”“时间”“经过”“原因”和“结 果”的五个要素,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B.库克因编造报道《吉米的世界》和完全失实的自传,而被取消获普利策奖资 格,并辞去了在《华盛顿邮报》的职务 C.库克承认《吉米的世界》是纯属捏造的,并对自己的这一行为追悔莫及,说 明她还没有完全丧失新闻工作者的良知 D.库克编造虚假新闻,不仅违背了记者的用事实说话、凭良知报道的职业操守, 败坏了《华盛顿邮报》的宝贵信誉,而且也毁掉了自己的锦绣前程。 5.下列对这篇报道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昨天”这个词多次出现在这篇报道的文字中,这样做不仅突出了报道的时 效性,也表明了发布本报道的急迫性 B.文中先后引用了《华盛顿邮报》主编、普利策奖评奖工作负责人和库克本人 的话,重在突出炮制假新闻的危害
二十六岁的库克昨天发表声明说:“这篇报道严重歪曲了事实,对此,我追悔莫 及。我谨向我的报社、我的职业、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致歉。” 库克的报道是 1980 年 9 月 28 日发表的。报道发表之前,库克对主编说,她得对 吉米及其母亲负责,因为她曾答应不透露这母子俩的真实姓名。库克还说,吉米 母亲的男朋友威胁说,假如有关方面或警察找到了吉米,他就要记者的命。库克 的报道发表后,立刻就在该城引起了强烈反应。马里昂•巴里市长和警察局长 B. 杰弗逊立即组织了一个小组,设法找到吉米以便给他治疗。但这项工作毫无结果。 巴里表示,有可能根本不存在一个叫“吉米”的孩子。 《华盛顿邮报》还了解到,星期二③午后库克提交给普利策奖评奖委员的自传也 有失实之处。原来,瓦萨学院的官员前来拜访布莱德里,指出库克只在那里上过 一年级。同时,美联社也派人来反映:库克在托莱多大学只获得过学士学位。了 解以上情况后,布莱德里、经营主编和都市版主编立即同库克进行了一系列谈话, 她由矢口否认到后来终于逐项承认了自传中的编造。库克的交代,使主编们进而 怀疑使她获得普利策奖的作品是否属实和吉米是否确有其人。 后来,库克同城市版主编一道驱车前往华盛顿东南区某处,据库克说吉米就住在 那里,但她却找不到他的住所。《华盛顿邮报》的几位编辑同时查阅了库克报道 这件事时的采访笔记,并审听了几卷当时的采访录音带,随后确定,《吉米的世 界》一文是库克仅仅根据她得到的某些真人真事拼凑起来的。 星期三凌晨,库克承认吉米根本不存在,报道是她根据几个年轻吸毒者的真实故 事编造的。 《华盛顿邮报》发行人唐纳德•格拉汉姆昨天说:“本报同仁均认为,首要的义 务是尽力查明我们为什么刊登了这篇假报道。”在谈到库克时,他说:“本报许 多同仁一直同她的亲属保持联系,我们将尽一切力量帮助她。” (选自《新闻阅读与写作》,有删节) 相关链接 ①《华盛顿邮报》1981 年 4 月 16 日(星期四)。普利策奖:以美国著名报人 J. 普利策的遗赠为基金设立的奖金,新闻奖每年一次授予有优异成就的美国新闻工 作者和新闻机构。②1981 年 4 月 15 日。③1981 年 4 月 14 日。 4.下列对这篇报道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这则新闻的导语是第一自然段。导语部分用简明的语言叙述并突出了新闻的 核心内容,涵盖了新闻六要素中的“人物”“时间”“经过”“原因”和“结 果”的五个要素,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B.库克因编造报道《吉米的世界》和完全失实的自传,而被取消获普利策奖资 格,并辞去了在《华盛顿邮报》的职务。 C.库克承认《吉米的世界》是纯属捏造的,并对自己的这一行为追悔莫及,说 明她还没有完全丧失新闻工作者的良知。 D.库克编造虚假新闻,不仅违背了记者的用事实说话、凭良知报道的职业操守, 败坏了《华盛顿邮报》的宝贵信誉,而且也毁掉了自己的锦绣前程。 5.下列对这篇报道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昨天”这个词多次出现在这篇报道的文字中,这样做不仅突出了报道的时 效性,也表明了发布本报道的急迫性。 B.文中先后引用了《华盛顿邮报》主编、普利策奖评奖工作负责人和库克本人 的话,重在突出炮制假新闻的危害
C.《华盛顿邮报》几位编辑査阅库克的采访笔记和审听其采访录音带后认为, 库克的报道虽属拼凑但有一定真实性。 D.文中不厌其烦地列出了发现和处理库克造假丑闻的有关人物,表明了人们对 待这一事件的严肃态度和重视程度 从全文看,披露库克编造自传事件,不仅是要表明库克造假的错误,更在于 表明对库克错误的深恶痛绝。 6.文中回顾了揭露珍妮特·库克炮制虚假报道的过程,请简要概括这样写的作用。 (6分) 二、古诗文阅读(4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 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 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 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五年九月,和等 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和献所俘旧港酋长。帝大悦,爵赏有差。旧港者,故三 佛齐国也,其酋陈祖义,剽掠商旅。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和大 败其众,擒祖义,献俘,戮于都市。六年九月,再往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诱 和至国中,索金币,发兵劫和舟。和觇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 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官属。劫和舟者闻之,还自救,官军 复大破之。九年六月献俘于朝。帝赦不诛,释归国。是时,交阱已破灭,郡县其 地,诸邦益震詟,来者日多。 十年十一月,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其前伪王子苏干刺者,方谋弑主自立, 怒和赐不及己,率兵邀击官军。和力战,追擒之喃渤利,并俘其妻子,以十三年 七月还朝。帝大喜,赉诸将士有差。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遣使朝 贡,辞还。复命和等偕往,赐其君长。十七年七月还。十九年春复往,明年八月 还。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赍敕印往赐之。比还,而 成祖已晏驾。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以下番诸军守备南京。南京设守备,自和 始也。宣德五年六月,帝以践阼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和、景弘复 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 耗废亦不赀。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老且死。自和 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 云。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 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B.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 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C.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 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C.《华盛顿邮报》几位编辑查阅库克的采访笔记和审听其采访录音带后认为, 库克的报道虽属拼凑但有一定真实性。 D.文中不厌其烦地列出了发现和处理库克造假丑闻的有关人物,表明了人们对 待这一事件的严肃态度和重视程度。 E.从全文看,披露库克编造自传事件,不仅是要表明库克造假的错误,更在于 表明对库克错误的深恶痛绝。 6.文中回顾了揭露珍妮特•库克炮制虚假报道的过程,请简要概括这样写的作用。 (6 分) 二、古诗文阅读(43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10 题。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 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 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 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五年九月,和等 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和献所俘旧港酋长。帝大悦,爵赏有差。旧港者,故三 佛齐国也,其酋陈祖义,剽掠商旅。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和大 败其众,擒祖义,献俘,戮于都市。六年九月,再往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诱 和至国中,索金币,发兵劫和舟。和觇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 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官属。劫和舟者闻之,还自救,官军 复大破之。九年六月献俘于朝。帝赦不诛,释归国。是时,交阯已破灭,郡县其 地,诸邦益震詟,来者日多。 十年十一月,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其前伪王子苏干刺者,方谋弑主自立, 怒和赐不及己,率兵邀击官军。和力战,追擒之喃渤利,并俘其妻子,以十三年 七月还朝。帝大喜,赉诸将士有差。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遣使朝 贡,辞还。复命和等偕往,赐其君长。十七年七月还。十九年春复往,明年八月 还。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赍敕印往赐之。比还,而 成祖已晏驾。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以下番诸军守备南京。南京设守备,自和 始也。宣德五年六月,帝以践阼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和、景弘复 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 耗废亦不赀。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老且死。自和 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 云。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 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B.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 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C.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 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D.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 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永乐为皇帝年号,是明朝第二个皇帝明成祖朱棣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 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一生只能用一个年号。 B.酋长是一个部落的首领。酋长制度最初是从原始的氏族制度发展演变而来的。 据考察,这种制度尤其盛行在广大偏远、落后的地区。 C.晏驾古时帝王死亡的讳称,类似于“驾崩”。《战国策》和《史记》中都 此称法。如《战国策·秦策五》:“秦王老矣,一日晏驾,虽有子异人,不足以 结秦。 D.践阼亦作“践胙”“践祚”。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 上为主位。因而践阼指皇帝登基。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郑和历经三朝,七次出使。其中六次都是永乐年间奉明成祖之命出使,只有 次出使是在明成祖晏驾之后,先后出使过三十多个国家。 B.明成祖命令郑和出使是出于政治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追寻明惠帝的下 落,另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炫耀军力的强大和国家的富裕。 C.郑和出使西洋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扫清海道,保护商旅;发展了明朝政府 与海外国家的外交关系,所出使的国家纷纷纳贡称臣。 D.郑和深通外交之道,对番国君长恩威并施。他在外交上主要采用怀柔的方式, 动用武力大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 10.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是时,交吐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詟,来者日多。(5分 (2)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1.下列对词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B.“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清笳乱起”和 “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漏声断”中“断” 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D.“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E.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12.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 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3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3分)
D.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 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 /不服则以武慑之。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永乐为皇帝年号,是明朝第二个皇帝明成祖朱棣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 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一生只能用一个年号。 B.酋长是一个部落的首领。酋长制度最初是从原始的氏族制度发展演变而来的。 据考察,这种制度尤其盛行在广大偏远、落后的地区。 C.晏驾古时帝王死亡的讳称,类似于“驾崩”。《战国策》和《史记》中都有 此称法。如《战国策•秦策五》:“ 秦王老矣,一日晏驾,虽有子异人,不足以 结秦 。” D.践阼亦作“践胙” “践祚”。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 上为主位。因而践阼指皇帝登基。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郑和历经三朝,七次出使。其中六次都是永乐年间奉明成祖之命出使,只有 一次出使是在明成祖晏驾之后,先后出使过三十多个国家。 B.明成祖命令郑和出使是出于政治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追寻明惠帝的下 落,另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炫耀军力的强大和国家的富裕。 C.郑和出使西洋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扫清海道,保护商旅;发展了明朝政府 与海外国家的外交关系,所出使的国家纷纷纳贡称臣。 D.郑和深通外交之道,对番国君长恩威并施。他在外交上主要采用怀柔的方式, 动用武力大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 10.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是时,交阯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詟,来者日多。(5 分) (2)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 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1.下列对词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B.“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清笳乱起”和 “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 ,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漏声断”中“断”, 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D.“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E.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12.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 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13 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