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的理论,如无法在.个简单的个案中得以证实,便不是·个普 遍适用的理论,因而,我的信念便是:虽然我的素材是地方性、 边际性的,但它们也是反思超地方性的主流社会理论(如现代化 理论)的有力证括. 1996年9月,我在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中国民间文化高级 研讨班上发表了“民间文化研究与多元史观的建构"的讲演(附 录1),对中国民间文化的历史时间观的理论与描写文本体例进 行探讨。这个演讲的出发点是对现代性话语提出反思,因而涉 及到民间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文化的表述以及社会心忆等问 题。我通过对人类学与民俗学的“过去”理念的批评性分析,指 出:海内外中[国民问文化研究的概念基础在]严一一种把历史两分 为过去与现在的“二心论史观”,面近年的田野资料和理论反思 证明二元论史观更多地是现代性话语的分述,并不能反映现代 化过程中民间文化的事实,也不能反映人的具体实践与经历。 从这一反思出发,我建议中国民间文化研究者应回归H常生活, 从中发掘多种历史线路的并行观。 现在看来,这个想法依然是我想坚持的。我的文化研究之 所以与现代性的反思构成密切的关系,是因为我意识到有必要 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之间体验民间文化生活和民间文化研究者本 身的社会生活。中国社会人类学和民间文化研究向米善于不断 地界说研究对象,并惯于利用Pierre Bourdieu所批评的“概括性 幻想”(synoptic illusion)将研究对象加以“客观化”和“占有”,阿 甚少对我们赖以描写和分析的制度和概念加以反思我在本书 的写作中,始终没有忘记从民间文化的角度对现代性进行反思, 这不只是为了民间文化的理解本身,也是为了对我!研究者本 身的阿题加以思考,为了使我们的探讨不仪有用于对研究对象 10
(民间文化)的理解,而且也有用于我们白身的规念(现代性话 语)的重新思考。至于我是否成功地达到了这些口的,则只有希 冀读者加以评判了。 最后必须说明的是,资助本书的田野研究的,先后有 Economic and Social Research(Council、CCK Foundation及f伦敦 城市大学中国研究项目,我想借此机会向这两个基金会表示感 谢。此外,本书基本保留了论文的不同原貌(包括论文的引文注 释、外文人名标注的不同方法),也基本保留了个别重复之处,这 使本书看起来不十分统·。考虑到这不是-.本专著,我就不拟 做重新编写工作了,还望读者能够给予谅解。 作者1997年7月于北大燕东园
目 录 序 美法村.1 一村落视野屮的家族、社会与国家 地方、社会与国家. 区城与村落背景.0 1368年一1949年的地方性制度.18 1911年以后民族一国家在社区生活中的渗透 39 1979年以来地方性制度的复兴及其原因 .63 结语. .85 塘东村.116 村落传统作为现代化理论的反思 现代化理论的局限 .119 闽南农村的社区视察.124 塘东村及其地方传统的组合 .l27 地方传统在现代化中的角色.135 现代化理论的反思 .147 结语.15 1
二美法村与塘东村.61 一历史,人情与民间福利模式 回归中的民间互助模式 .164 人情:道德感受与交换意识.172 互助的社会圈子 .178 历史与社会过程 .182 互助:情谊的交换.195 物品的感情属性 203 人缘:社会能力与等级序列.205 区域性变异与历史性调适 209 结语:民间模式与福利理论 214 四美法村.224 “相”、自我权力与社会本体论 “福”与社会理论 .225 美法村和它的幸福观 .233 命运及其他 237 财富、寿命、儿子与幸福. 240 实践、仪式或幸福的获得. 243 对占卜和仪式专家的信任.249 意识形态和自我技术.252 道德与自我权力.256 结语.259
五石碇村. .267 —民间权威、生活史与社会动力 民间权威研究的缘起 .268 地方头人的初步调查.26 石碇历史上的宗教与民间权威.282 群体的动力.293 宗教世俗化与神异式权威 , 302 文化危机与信任制度.313 结语.325 [附录1] 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史诗: 民间文化研究与多元史观的建构.331 [附录2] 小地方与大社会: 中国社会人类学的社区方法论.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