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量子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研究报告(2018年) 美国大力投入量子计算领域,取得系列重要成果并建立领先优势 科研领域顶尖人才聚集,加州大学、马里兰大学、哈佛大学和耶鲁大 学等研究机构取得大量原创开拓性成果。谷歌、IBM、英特尔和微软 等科技巨头近年来大举进军量子计算领域,发展模式如图2所示。 科技巨头:通过高额利润贴补研发开支, 依靠研发成果进一步稳固和强化优势地位 初创企业:某领域掌握核心技术 研究机构:前沿研究,与企 进行特色或细分领域的产品研发 业合作或创业进行成果转化 模式1: 模式2 模式 科技巨头+研究机构 商业资本+初创企业 科技巨头+扔创企业‖政府+其他 Google +(P 动ARUs NANS+ Goog (nteD+TU Delft a Microsoft TU Delf Dwave 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根据文献及公开信息整理 图2美欧领先国家量子计算发展模式 美国已形成政府、科研机构、产业和投资力量多方协同的良好局 面。 Rigetti computing、lonQ和 Qubitek等初创公司极具创新活力, 涵盖芯片、硬件、软件和云平台等多个领域。2013年谷歌联合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成立人工智能实验室,与 D-Wave合作开展量子退火 模拟专用机研究;2014年谷歌与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顶尖 科研团队合作,共同进行通用量子计算机研发;2017年谷歌与创业 公司 Rigetti Computing合作推出开源量子计算软件平台。荷兰代尔夫 特理工大学和应用科学研究组联合成立的 QUTech研究所在超导、半 导体硅量子点和拓扑路线均有布局,并与英特尔、微软等紧密合作。 英国、奥地利在离子阱量子计算领域均有布局。澳大利亚集中研究半 导体量子计算技术路线。此外,美欧日澳等国家通过联合研究和成果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量子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研究报告(2018 年) 7 美国大力投入量子计算领域,取得系列重要成果并建立领先优势。 科研领域顶尖人才聚集,加州大学、马里兰大学、哈佛大学和耶鲁大 学等研究机构取得大量原创开拓性成果。谷歌、IBM、英特尔和微软 等科技巨头近年来大举进军量子计算领域,发展模式如图 2 所示。 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根据文献及公开信息整理 图 2 美欧领先国家量子计算发展模式 美国已形成政府、科研机构、产业和投资力量多方协同的良好局 面。Rigetti computing、IonQ 和 Qubitek 等初创公司极具创新活力, 涵盖芯片、硬件、软件和云平台等多个领域。2013 年谷歌联合美国 国家航空航天局成立人工智能实验室,与 D-Wave 合作开展量子退火 模拟专用机研究;2014 年谷歌与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顶尖 科研团队合作,共同进行通用量子计算机研发;2017 年谷歌与创业 公司 Rigetti Computing 合作推出开源量子计算软件平台。荷兰代尔夫 特理工大学和应用科学研究组联合成立的 QUTech 研究所在超导、半 导体硅量子点和拓扑路线均有布局,并与英特尔、微软等紧密合作。 英国、奥地利在离子阱量子计算领域均有布局。澳大利亚集中研究半 导体量子计算技术路线。此外,美欧日澳等国家通过联合研究和成果
量子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研究报告(2018年)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共享,形成并不断强化的联盟优势。 2产业巨头开展全球合作,推动技术与应用加速发展 目前,量子计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探索广受重视,成为新兴技术 领域热点,并已经初具产业生态,如图3所示。 构 科技巨头 初创企业 传统制造企业 rigetti DWaU【 .Microsoft 妻②! O IONG amazon fa Bai@es Tencent HR xE TO HITACHI o Ranch 航空航天行业 军工行业 盒融行业 石化工 资询机构 AIRBUS“ accenture BARCLAYS 生态应 汽车行业日福式 SAMSUNG DAIMLER M NAGASE 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根据文献及公开信息整理 图3量子计算初具产业生态 谷歌、IBM、英特尔和微软等科技巨头已成为推动量子计算原理 样机研发加速发展的重要力量。从技术路线来看,谷歌和IBM致力 于超导体系, Intel同时涉猎硅半导体和超导体系,微软布局全新的拓 扑路线。从发展模式来看,几大巨头在全球范围内联动优势资源展开 广泛合作。英特尔与荷兰 QuTech研究所、德国马普量子光学中心 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等硏究机构联合推进硅半导体量子计算。微 软与荷兰α uTech研究所、丹麦玻尔研究所等合作研究拓扑量子计算。 IBM对金融、汽车、电子、材料等不同应用领域的全球合作伙伴开放 量子计算云平台,推动产业应用,量子计算初具产业生态 从研究成果来看,Goge、IBM等产业巨头加入超导量子比特技 术研究后,量子比特数量迭代速度明显加快,尤其近三年由9位拓展
量子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研究报告(2018 年)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8 共享,形成并不断强化的联盟优势。 2.产业巨头开展全球合作,推动技术与应用加速发展 目前,量子计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探索广受重视,成为新兴技术 领域热点,并已经初具产业生态,如图 3 所示。 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根据文献及公开信息整理 图 3 量子计算初具产业生态 谷歌、IBM、英特尔和微软等科技巨头已成为推动量子计算原理 样机研发加速发展的重要力量。从技术路线来看,谷歌和 IBM 致力 于超导体系,Intel 同时涉猎硅半导体和超导体系,微软布局全新的拓 扑路线。从发展模式来看,几大巨头在全球范围内联动优势资源展开 广泛合作。英特尔与荷兰 QuTech 研究所、德国马普量子光学中心、 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等研究机构联合推进硅半导体量子计算。微 软与荷兰 QuTech 研究所、丹麦玻尔研究所等合作研究拓扑量子计算。 IBM 对金融、汽车、电子、材料等不同应用领域的全球合作伙伴开放 量子计算云平台,推动产业应用,量子计算初具产业生态。 从研究成果来看,Google、IBM 等产业巨头加入超导量子比特技 术研究后,量子比特数量迭代速度明显加快,尤其近三年由 9 位拓展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量子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研究报告(2018年) 至72位,实现了8倍迅速提升,如图4所示。尽管几家公司在量子 比特数量的成果中未披露全部技术细节,引发一定争议,但不可否认 的是量子计算近年来在科技巨头的推动下发展速度十分迅速 2017年IBM 超导量子比特位数 2018年 G。。gle72位 2010年 2015年 立2004年 UcsB4位 G。。gle9位 Delf1位 2013年 G。。gles位 2005 2010 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根据文献及公开信息整理 图4量子计算物理比特位数发展趋势 从专利申请量来看,如图5所示,量子计算2000年之前专利量 较少,2001-2011年期间专利量开始出现增长,近年来进入快速增长 期。全球专利申请主要来自美、中、日、韩、欧等国,中国受理的专 利申请数量近年来快速增长,一方面是由于国内高校和科研单位越来 越重视知识产权,另一方面也源于国外公司的在华专利布局。 量子计算技术专利年度申请量 ∞∞ iiiI 美国■中国m日本m韩国■欧洲 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知识产权中心 图5量子计算技术专利申请情况 3.我国近年来研究发展较快,与欧、美尚有一定差距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量子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研究报告(2018 年) 9 至 72 位,实现了 8 倍迅速提升,如图 4 所示。尽管几家公司在量子 比特数量的成果中未披露全部技术细节,引发一定争议,但不可否认 的是量子计算近年来在科技巨头的推动下发展速度十分迅速。 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根据文献及公开信息整理 图 4 量子计算物理比特位数发展趋势 从专利申请量来看,如图 5 所示,量子计算 2000 年之前专利量 较少,2001-2011 年期间专利量开始出现增长,近年来进入快速增长 期。全球专利申请主要来自美、中、日、韩、欧等国,中国受理的专 利申请数量近年来快速增长,一方面是由于国内高校和科研单位越来 越重视知识产权,另一方面也源于国外公司的在华专利布局。 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知识产权中心 图 5 量子计算技术专利申请情况 3.我国近年来研究发展较快,与欧、美尚有一定差距
量子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研究报告(2018年)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我国量子计算以科硏机构为主,在量子计算基础理论、物理实现 体系、软件算法等领域均有研究布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清华大学 浙江大学等研究机构近年来取得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 果,为我国量子计算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从各国高水平SCI论文总 量和热点论文来看,美国位列第一,我国、德国分列第二和第三位; 在被引次数方面,我国紧随美国、德国和英国之后。在代表性研究成 果方面,中科大、浙江大学等联合实现了11位超导量子比特纠缠, 中科大分别实现了光量子体系18比特纠缠和半导体体系3比特逻辑 门,清华大学实现了相干时间最长的离子阱体系量子储存。阿里巴巴 腾讯、百度和华为等科技公司开始关注和投资量子计算领域,阿里与 中科大联合发布量子计算云平台,华为宣布了由量子计算模拟器和编 程框架组成的云平台,但总体而言进入较晚、参与度有限,在产品工 程化及应用推动方面与美国科技巨头存在明显差距。国内首家量子计 算初创企业合肥本源量子2017年成立,为研究和应用注入了新动力。 我国在量子计算领域虽已取得一定成绩,但在关键技术指标、重大创 新成果、发展模式与体制、产业基础与应用、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 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与挑战,与美国存在较大差距。 (三)我国发展应用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关键技术尚未突破,算力优势仍待证明 量子计算技术研究与应用仍处于发展早期阶段,大规模量子比特 物理实现、量子纠错编码、量子算法软件等关键技术仍处于艰难的研
量子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研究报告(2018 年)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10 我国量子计算以科研机构为主,在量子计算基础理论、物理实现 体系、软件算法等领域均有研究布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清华大学、 浙江大学等研究机构近年来取得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 果,为我国量子计算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从各国高水平 SCI 论文总 量和热点论文来看,美国位列第一,我国、德国分列第二和第三位; 在被引次数方面,我国紧随美国、德国和英国之后。在代表性研究成 果方面,中科大、浙江大学等联合实现了 11 位超导量子比特纠缠, 中科大分别实现了光量子体系 18 比特纠缠和半导体体系 3 比特逻辑 门,清华大学实现了相干时间最长的离子阱体系量子储存。阿里巴巴、 腾讯、百度和华为等科技公司开始关注和投资量子计算领域,阿里与 中科大联合发布量子计算云平台,华为宣布了由量子计算模拟器和编 程框架组成的云平台,但总体而言进入较晚、参与度有限,在产品工 程化及应用推动方面与美国科技巨头存在明显差距。国内首家量子计 算初创企业合肥本源量子 2017 年成立,为研究和应用注入了新动力。 我国在量子计算领域虽已取得一定成绩,但在关键技术指标、重大创 新成果、发展模式与体制、产业基础与应用、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 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与挑战,与美国存在较大差距。 (三)我国发展应用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关键技术尚未突破,算力优势仍待证明 量子计算技术研究与应用仍处于发展早期阶段,大规模量子比特 物理实现、量子纠错编码、量子算法软件等关键技术仍处于艰难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