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稿件 论美东亚经济一体化战略的调整 与日本的战略响应 王厚双宋春子 【内容摘要】美国的东亚经济一体化战略经历了有限支持、局外搅局和局内控制等几个次大的调整, 而加入TPP是美国深度介入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战略大转轨。这一战略大转轨的目的就是诱使相关国 家牢牢地捆绑在美国的“重返亚洲战略”的战车之上,迟滞东亚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的势头,巩固和扩 大其在东亚的战略利益。日本作为东亚的主要国家之一,在东亚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也 曾提出自身的一体化战略。但是日本作为美国的同盟国,其战略主要是与美国相符合的。美国东亚经济 一体化战略大转轨给我国的和平崛起带来了严峻的影响,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予以积极地应对。 【关键词】东亚经济一体化TTP东亚共同体重返亚洲战略APEC 【中图分类号】F114【文章编号】1003-4048(2015)01-0001-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6/ j. enki.tbyj.2015.01.00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全球经济失衡与治理对我国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的影响 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4ZDA085);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我国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路径与 对策研究”(项目编号:YJA790113)。 【作者简介】王厚双,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沈阳110036) 宋春子,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沈阳11006) 美国虽然不是东亚国家,但是美国从其全球研究 战略需要出发,对东亚经济一体化始终给予高度 首先,从地理位置上看,美国显然不是东亚 的关注和积极介入,不断地调整其东亚地区经济国家,但是,由于美国是当代世界的超级大国, 体化战略。美国的东亚经济一体化战略经历了特别是在前苏联解体后,美国是当代世界唯一的 有限支持、局外搅局和局内控制几次大的战略调超级大国,其利益具有世界性,在东亚地区美国 整,美国加入并主导跨太平洋伙伴协议(TPP)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利益和影响;而且随着冷战 其东亚经济一体化战略的大转轨。日本也相应地的结束、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实施,美国在东亚 对其东亚共同体战略进行了调整。美、日两国的地区的战略利益更加突出。据此,许多学者常常 战略大转轨给我国的和平崛起带来了严峻的影响,模糊地理概念,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认为,美国是 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予以积极的应对。 东亚地区的一员(彭述华,2007),而且美国 文献回顾 的亚太战略(甚至其全球战略)的核心就是在东 亚地区(魏红霞,2008)。其次,东亚国家普 学术界对美国对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战略遍存在着对美国的“敏感性”与“脆弱性”(彭述 与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下几个方面 华,2007;陈奕平,2007)再次,美国的东亚 (一)对美国介入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动因的经济一体化战略与策略的基本出发点是防止该地 日本研究·2015年第1期
日本研究·2015 年第 1 期 1 论美国东亚经济一体化战略的调整 与日本的战略响应 王厚双 宋春子 【内容摘要】 美国的东亚经济一体化战略经历了有限支持、局外搅局和局内控制等几个次大的调整, 而加入 TPP 是美国深度介入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战略大转轨。这一战略大转轨的目的就是诱使相关国 家牢牢地捆绑在美国的“重返亚洲战略”的战车之上,迟滞东亚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的势头,巩固和扩 大其在东亚的战略利益。日本作为东亚的主要国家之一,在东亚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也 曾提出自身的一体化战略。但是日本作为美国的同盟国,其战略主要是与美国相符合的。美国东亚经济 一体化战略大转轨给我国的和平崛起带来了严峻的影响,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予以积极地应对。 【关键词】 东亚经济一体化 TTP 东亚共同体 重返亚洲战略 APEC 【中图分类号】 F114 【文章编号】 1003-4048(2015)01-0001-11 【文献标识码】 A 【 DOI】 10.16496/j.cnki.rbyj.2015.01.001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全球经济失衡与治理对我国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的影响 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4ZDA085);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我国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路径与 对策研究”(项目编号:YJA790113)。 【作者简介】 王厚双,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沈阳 110036)。 宋春子,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沈阳 110036)。 美国虽然不是东亚国家,但是美国从其全球 战略需要出发,对东亚经济一体化始终给予高度 的关注和积极介入,不断地调整其东亚地区经济 一体化战略。美国的东亚经济一体化战略经历了 有限支持、局外搅局和局内控制几次大的战略调 整,美国加入并主导跨太平洋伙伴协议(TPP)是 其东亚经济一体化战略的大转轨。日本也相应地 对其东亚共同体战略进行了调整。美、日两国的 战略大转轨给我国的和平崛起带来了严峻的影响, 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予以积极的应对。 一、文献回顾 学术界对美国对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战略 与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下几个方面: (一)对美国介入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动因的 研究 首先,从地理位置上看,美国显然不是东亚 国家,但是,由于美国是当代世界的超级大国, 特别是在前苏联解体后,美国是当代世界唯一的 超级大国,其利益具有世界性,在东亚地区美国 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利益和影响;而且随着冷战 的结束、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实施,美国在东亚 地区的战略利益更加突出。据此,许多学者常常 模糊地理概念,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认为,美国是 东亚地区的一员(彭述华,2007)[1],而且美国 的亚太战略(甚至其全球战略)的核心就是在东 亚地区(魏红霞,2008)[2]。其次,东亚国家普 遍存在着对美国的“敏感性”与“脆弱性”(彭述 华,2007[3];陈奕平,2007[4])。再次,美国的东亚 经济一体化战略与策略的基本出发点是防止该地 特约稿件
论美国东亚经济一体化战略的调整与日本的战略响应 区任何一个国家借助东亚经济一体化而迅速崛起,研究 从而威胁美国在东亚地区的领导地位和既得利益 魏红霞(2008)指出,随着东亚经济的迅速 (信强,2009)。默顿·阿伯纳莫维茨( Morton发展,美国政府希望东亚地区能够在贸易和经济 abramowitz)与斯蒂芬·博斯韦尔斯( Stephen等方面确保对美国的开放。在这样的条件下,美 Bosworth)、阿米蒂奇( Richard L armitage)和国不但希望融入到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当中,还 Robert sutter(罗伯特·萨特,2003)就明确地要组织东亚用多边合作的方式来替代美国在东亚 指出,改革开放后,中国处于快速崛起的进程之的双边同盟安全框架。美国这种互相矛盾的态度 中,其在亚洲特别是东亚地区的影响迅速增强,对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消极和积极的双重 中国对东亚经济一体化主导性的显现可能对美国影响。郭才华(2012)认为,美国的阻挠和反 在东亚的战略地位产生不小的影响,甚至一旦中对已经成为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能够快速推进的 国主导了东亚经济一体化,这将会导致中国把美重要阻碍因素,美国所推行的亚太经济战略严重 国势力驱出东亚的后果 阻碍了东亚区域合作。全毅、方颖(2011)认 (二)对美国国内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态度、为,美国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立场、东亚对美国 政策的研究 市场和美国货币的非对称依赖都在一定程度上限 美国学者爱德华·格雷塞尔( Edward gresser)制了东亚地区一体化的发展 认为,一旦中国主导了东亚经济一体化,亚洲 (四)对美国因素影响下的东亚经济一体化走 (至少是东亚)将会形成一个中国领导下的“拥势的研究 有(GDP)11万亿美元、类似欧盟的联合体(an 在复杂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制约下,虽 integrated union)”,美国对此应该给予足够的然东亚经济一体化趋势不可阻挡,但可能面临着 警惕。对于可能出现的上述情形,弗里德·博格重重困难。赵文秀(2012)认为,中日韩FTA的 森( Fred bergsten,2007)认为,美国应通过对亚建立是东亚经济一体化能够实现的重要因素,但 太地区的多边区域经济一体化、双边政治军事同是美国因其在东亚国家当中的重要出口市场地 盟和双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整合来加强美国对亚位而对中日韩之间的合作施加影响;张蕴岭 太地区,特别是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影响(2008)指出,在历经全球经济危机之后,世界经 力。具体来讲,一是美国应通过强化亚太经济合济将进行深刻的调整,因而,势必推动东亚经济 作组织(APEC)这一机制,通过“亚太自贸区”、一体化的合作。赵贞(2012)则认为,地区行 太平洋共同体”等的建立来进一步提升APEC的为能力和地区意志是能够实现地区一体化的重要 影响力,使亚洲的环太平洋部分融入“亚太”,实因素,在特殊的状况下,域外因素能够通过作用 现东亚地区一体化与外部世界的一致性;二是美于特定地区的地区行为能力和地区意志来影响某 国要加强与日本等东亚国家的双边政治军事同盟区域的走向。在美国因素和东亚地区自身因素的 以应对中国崛起的影响,并通过双边政治军事同双重影响下,东亚区域一体化建设的地区行为能 盟的整合和巩固来保持美国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力和地区意志较为薄弱,因而,东亚区域一体化 影响;三是美国要通过高调重返亚洲,积极谋进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叫。 求与东亚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协定(FTA),以此弱 (五)对中国在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角色定位和 化、离散东盟对中国的向心力(朱修安,朱孔未来策略选择的研究 明,2011),阻止东亚联合的“去美国化”的趋 张蕴岭(2012)指出:中国需要考虑如何构 势(陈奕平2007;信强,20094)。当然,也有建一个从美国不参与到美国参与的、多重的、同 学者不同意上述观点,克劳德·巴菲尔德( Claude时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的东亚合作框架。原因 Barfield)就认为,东亚合作处于起步阶段,而且面有两点:一是经济,二是政治安全。保证一个稳 临不少难题,因而不必太担心其对美国的影响吗。定的亚太,一个稳定的东亚,是中国发展之所 (三)对美国与东亚经济一体化的互动关系的需,但需要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解决问题的方式, 2日本研究·2015年第1期
2 日本研究·2015 年第 1 期 区任何一个国家借助东亚经济一体化而迅速崛起, 从而威胁美国在东亚地区的领导地位和既得利益 (信强,2009)[5]。默顿·阿伯纳莫维茨(Morton Abramowitz) 与 斯 蒂 芬· 博 斯 韦 尔 斯(Stephen Bosworth)[6]、 阿 米 蒂 奇(Richard L Amitage) 和 Robert Sutter(罗伯特·萨特,2003)[7] 就明确地 指出,改革开放后,中国处于快速崛起的进程之 中,其在亚洲特别是东亚地区的影响迅速增强, 中国对东亚经济一体化主导性的显现可能对美国 在东亚的战略地位产生不小的影响,甚至一旦中 国主导了东亚经济一体化,这将会导致中国把美 国势力驱出东亚的后果。 (二)对美国国内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态度、 政策的研究 美国学者爱德华·格雷塞尔(Edward Gresser) 认为,一旦中国主导了东亚经济一体化,亚洲 (至少是东亚)将会形成一个中国领导下的“拥 有(GDP)11 万亿美元、类似欧盟的联合体(an integrated union)”[8],美国对此应该给予足够的 警惕。对于可能出现的上述情形,弗里德·博格 森(Fred Bergsten,2007)认为,美国应通过对亚 太地区的多边区域经济一体化、双边政治军事同 盟和双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整合来加强美国对亚 太地区,特别是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影响 力 [9]。具体来讲,一是美国应通过强化亚太经济合 作组织(APEC)这一机制,通过“亚太自贸区”、 “太平洋共同体”等的建立来进一步提升 APEC 的 影响力,使亚洲的环太平洋部分融入“亚太”,实 现东亚地区一体化与外部世界的一致性;二是美 国要加强与日本等东亚国家的双边政治军事同盟 以应对中国崛起的影响,并通过双边政治军事同 盟的整合和巩固来保持美国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 影响;[10] 三是美国要通过高调重返亚洲,积极谋 求与东亚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协定(FTA),以此弱 化、离散东盟对中国的向心力(朱修安 [11],朱孔 明 [12],2011),阻止东亚联合的“去美国化”的趋 势(陈奕平 2007[13];信强,2009[14])。当然,也有 学者不同意上述观点,克劳德·巴菲尔德(Claude Barfield)就认为,东亚合作处于起步阶段,而且面 临不少难题,因而不必太担心其对美国的影响 [15] 。 (三)对美国与东亚经济一体化的互动关系的 研究 魏红霞(2008)指出,随着东亚经济的迅速 发展,美国政府希望东亚地区能够在贸易和经济 等方面确保对美国的开放。在这样的条件下,美 国不但希望融入到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当中,还 要组织东亚用多边合作的方式来替代美国在东亚 的双边同盟安全框架。美国这种互相矛盾的态度 对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消极和积极的双重 影响 [16]。郭才华(2012)认为,美国的阻挠和反 对已经成为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能够快速推进的 重要阻碍因素,美国所推行的亚太经济战略严重 阻碍了东亚区域合作 [17]。全毅、方颖(2011)认 为,美国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立场、东亚对美国 市场和美国货币的非对称依赖都在一定程度上限 制了东亚地区一体化的发展 [18] 。 (四)对美国因素影响下的东亚经济一体化走 势的研究 在复杂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制约下,虽 然东亚经济一体化趋势不可阻挡,但可能面临着 重重困难。赵文秀(2012)认为,中日韩 FTA 的 建立是东亚经济一体化能够实现的重要因素,但 是美国因其在东亚国家当中的重要出口市场地 位而对中日韩之间的合作施加影响 [19];张蕴岭 (2008)指出,在历经全球经济危机之后,世界经 济将进行深刻的调整,因而,势必推动东亚经济 一体化的合作 [20]。赵贞(2012)则认为,地区行 为能力和地区意志是能够实现地区一体化的重要 因素,在特殊的状况下,域外因素能够通过作用 于特定地区的地区行为能力和地区意志来影响某 区域的走向。在美国因素和东亚地区自身因素的 双重影响下,东亚区域一体化建设的地区行为能 力和地区意志较为薄弱,因而,东亚区域一体化 进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21] 。 (五)对中国在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角色定位和 未来策略选择的研究 张蕴岭(2012)指出:中国需要考虑如何构 建一个从美国不参与到美国参与的、多重的、同 时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的东亚合作框架 [22]。原因 有两点:一是经济,二是政治安全。保证一个稳 定的亚太,一个稳定的东亚,是中国发展之所 需,但需要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解决问题的方式, 论美国东亚经济一体化战略的调整与日本的战略响应
论美国东亚经济一体化战略的调整与日本的战略响应 不能只是简单地回应。处于快速崛起的进程之中是到了不可控的程度,于是美国就很快就搁置了 的中国,本着“睦邻、安邻、富邻”的共贏得其与东盟达成自由贸易协定的设想。而随着“冷 政策,积极推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2002战”的结束,世界形势趋向缓和,经济全球化 年11月,中国率先与东盟签署中国-东盟自由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快,在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 贸易区协议( China and asean free Trade area,倡议召开亚太地区部长级会议,讨论加强相互间 CAFTA)中国的这一种战略举措大大地推动了东经济合作,这一倡议得到美国、加拿大、日本和 亚一体进程的发展,随后日本、韩国、印度、澳东盟的积极响应,1989年11月6-7日,澳大利 大利亚、新西兰纷纷与东盟开始FTA谈判并签署亚、美国、日本、韩国、新西兰、加拿大及当时 协议,在东亚一体化进程中起到了率先垂范的作的东盟六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了亚太经 用。随着中国与东亚各国的经贸往来日益密切,合组织首届部长级会议,亚太经合组织(APEC 中国与东亚经济融为一体的趋势也越来越显著正式成立。APEC的成立成为美国全方位参与和干 (李海燕,2011)两。 预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平台 二、美国东亚经济一体化战略演变的历程 (二)抑制、打压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 离心倾向”(90年代初至20世纪末) (一)寻找全方位参与和干预东亚经济一体化 APEC成立后,虽然每年都举行一系列会议 进程的平台(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末) 并且自1993年11月起每年都举行亚太经合组织 东亚经济一体化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东最高级别的会议—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通过 盟的前身——东南亚协会(ASA)。在冷战时期,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经济展望声明》、《茂物 美国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态度基本上是围绕着宣言》、《大阪宣言》、《大阪行动议程》等一系列 遏制战略”来展开的,由于1954年东南亚条约倡议、行动计划等,但APEC的“清谈馆”特征 组织就已组建,因此,当东南亚协会(ASA)1961明显,而此时组建或扩大排他性贸易集团高潮迭 年成立时,美国采取的是放任的态度,只是当美起,乌拉圭回合谈判破裂,这对高度依赖外向型 国直接卷入越南战争之后,为了减少负担,美国经济的东亚各国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对此,东盟 才开始将ASA看作是美国可资利用的一个主要、的策略是:一方面建立“东盟经济共同体(AEC 有效的工具。1977年6月东南亚条约组织正式”,以集体力量应对外部的挑战;另一方面,试 解散的三个月后,1977年9月美国就与东盟举行图以东盟为核心,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于是, 了第一次会议,显示出美国对东盟的态度在快速在1990年12月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提出了组 升温。这次会议的联合公报宣称:会议注意到了建“东亚经济集团( East Asian Economic Group 东盟作为一支维护地区和平、发展和繁荣的积极EAEG)”的倡议,他主张东亚国家应该建立自己 力量的重要性。由于此时中美关系已解冻,因此,的经济联合体以和美国和欧洲的影响力抗衡,推 美国和东盟的关系偏重于经济合作关系。为了反动多边贸易谈判,为东亚的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对贸易保护主义,美国试图拉东盟一起反对欧盟 EAEG构想提出以后,特别是马哈蒂尔提出 和日本对东盟的特惠贸易安排,特别是在20世纪邀请日本在其中发挥领导作用的倡议后,遭到了 80年代中期,随着美国和日本贸易摩擦的加剧,美国的严厉抨击。美国认为,这是在“太平洋划 美国试图同东盟达成一个自由贸易协定以培育东 条线,将美日分开的设想”,“剥夺了美国经济 盟作为东亚一支重要的力量来抵制日本的贸易保参与权”四。美国联合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向 护主义。不过,由于东盟不愿意放弃对内部市场日韩施加压力,阻止EAEG计划的实施。在美国 的保护,没有同美国进行大幅度贸易自由化的准的竭力阻挠之下,EAEG变成务虚的东亚经济论 备,而美国又担心东盟可能成为一个美国扶持的坛(EAEC),并且EAEC也被并入了美国领导的 却又没有美国参加的“针对第三国的贸易壁垒”,APEC,“东亚经济集团”的构想被搁置。 再加上美日军事同盟的存在,美日贸易摩擦又不 然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再次给东亚经 日本研究·2015年第1期3
日本研究·2015 年第 1 期 3 不能只是简单地回应。处于快速崛起的进程之中 的 中 国, 本 着“睦 邻、 安 邻、 富 邻 ” 的 共 赢 得 政策,积极推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2002 年 11 月,中国率先与东盟签署中国 - 东盟自由 贸 易 区 协 议(China and ASEAN Free Trade Area, CAFTA)。中国的这一种战略举措大大地推动了东 亚一体进程的发展,随后日本、韩国、印度、澳 大利亚、新西兰纷纷与东盟开始 FTA 谈判并签署 协议,在东亚一体化进程中起到了率先垂范的作 用。随着中国与东亚各国的经贸往来日益密切, 中国与东亚经济融为一体的趋势也越来越显著 (李海燕,2011)[23] 。 二、美国东亚经济一体化战略演变的历程 (一)寻找全方位参与和干预东亚经济一体化 进程的平台(20 世纪 60 年代初至 80 年代末) 东亚经济一体化起源于 20 世纪 60 年代初东 盟的前身——东南亚协会(ASA)。在冷战时期, 美国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态度基本上是围绕着 “遏制战略”来展开的,由于 1954 年东南亚条约 组织就已组建,因此,当东南亚协会(ASA)1961 年成立时,美国采取的是放任的态度,只是当美 国直接卷入越南战争之后,为了减少负担,美国 才开始将 ASA 看作是美国可资利用的一个主要、 有效的工具 [24]。1977 年 6 月东南亚条约组织正式 解散的三个月后,1977 年 9 月美国就与东盟举行 了第一次会议,显示出美国对东盟的态度在快速 升温。这次会议的联合公报宣称:会议注意到了 东盟作为一支维护地区和平、发展和繁荣的积极 力量的重要性。由于此时中美关系已解冻,因此, 美国和东盟的关系偏重于经济合作关系。为了反 对贸易保护主义,美国试图拉东盟一起反对欧盟 和日本对东盟的特惠贸易安排,特别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随着美国和日本贸易摩擦的加剧, 美国试图同东盟达成一个自由贸易协定以培育东 盟作为东亚一支重要的力量来抵制日本的贸易保 护主义。不过,由于东盟不愿意放弃对内部市场 的保护,没有同美国进行大幅度贸易自由化的准 备,而美国又担心东盟可能成为一个美国扶持的 却又没有美国参加的“针对第三国的贸易壁垒”, 再加上美日军事同盟的存在,美日贸易摩擦又不 是到了不可控的程度,于是美国就很快就搁置了 其与东盟达成自由贸易协定的设想。而随着“冷 战”的结束,世界形势趋向缓和,经济全球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快,在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 倡议召开亚太地区部长级会议,讨论加强相互间 经济合作,这一倡议得到美国、加拿大、日本和 东盟的积极响应,1989 年 11 月 6-7 日,澳大利 亚、美国、日本、韩国、新西兰、加拿大及当时 的东盟六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了亚太经 合组织首届部长级会议,亚太经合组织(APEC) 正式成立。APEC 的成立成为美国全方位参与和干 预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平台。 (二)抑制、打压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 “离心倾向”(90 年代初至 20 世纪末) APEC 成立后,虽然每年都举行一系列会议, 并且自 1993 年 11 月起每年都举行亚太经合组织 最高级别的会议——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通过 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经济展望声明》、《茂物 宣言》、《大阪宣言》、《大阪行动议程》等一系列 倡议、行动计划等,但 APEC 的“清谈馆”特征 明显,而此时组建或扩大排他性贸易集团高潮迭 起,乌拉圭回合谈判破裂,这对高度依赖外向型 经济的东亚各国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对此,东盟 的策略是:一方面建立“东盟经济共同体 (AEC) ”,以集体力量应对外部的挑战;另一方面,试 图以东盟为核心,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于是, 在 1990 年 12 月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提出了组 建“东 亚 经 济 集 团(East Asian Economic Group, EAEG)”的倡议,他主张东亚国家应该建立自己 的经济联合体以和美国和欧洲的影响力抗衡,推 动多边贸易谈判,为东亚的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EAEG 构想提出以后,特别是马哈蒂尔提出 邀请日本在其中发挥领导作用的倡议后,遭到了 美国的严厉抨击。美国认为,这是在“太平洋划 一条线,将美日分开的设想”,“剥夺了美国经济 参与权”[25]。美国联合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向 日韩施加压力,阻止 EAEG 计划的实施。在美国 的竭力阻挠之下,EAEG 变成务虚的东亚经济论 坛(EAEC),并且 EAEC 也被并入了美国领导的 APEC,“东亚经济集团”的构想被搁置。 然 而,1997 年 亚 洲 金 融 危 机 再 次 给 东 亚 经 论美国东亚经济一体化战略的调整与日本的战略响应
论美国东亚经济一体化战略的调整与日本的战略响应 济一体化提供了契机和动力。危机使窘迫的东亚鲍威尔于2004年7月14日针对拟议中的“东亚共 国家看清了美国的利己主义的真面目:危机中的同体”(“10+3”)提出,美国认为没有必要达成新 东亚国家不但没有得到美国的及时援助,而且在协议。同年8月,鲍威尔在接受日本媒体访问时提 申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援助时被迫接受出了东亚地区一体化进程的底线,即如果美国和东 了极为苛刻的条件,这迫使东盟把眼光再次聚焦亚各国之间的双边关系没有遭到破坏,各个国家之 在东亚经济一体化之上,并且得到了中日韩的积间可以加入到东亚一体化这个组织当中。同年 极回应。日本提出了创立“亚洲货币基金组织12月,美国国务院政策计划负责人雷斯对东亚峰 (AMF)”的倡议,但立即遭到了美国和IMF强烈会表达了美国的担忧和不满,他认为,亚洲正在 反对。AMF又不得不搁置。 构建一个“试图将美国排除在外,进行对话的机 然而,东亚经济一体化仍以其旺盛的生命力构以及新的合作(框架)”,东亚峰会“便是这样的 继续向前推进。1997年底东盟10国和中日韩3构想之一”。2005年2月,刚上任的美国国务 国领导人举行了首次非正式会晤(自2000年起卿赖斯表达了美国对东亚峰会的不满:“东亚峰会 改为正式会晤),自此形成“10+3”机制和3个将成为内向性和排外性组织”凹。美国前副国务 “10+1”机制,构成了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卿阿米蒂奇在内的部分官员更是公开反对东亚共 机制框架。该机制启动后,2000年5月,中日韩同体的构想,要求美国采取相应的外交行动,以 与东盟达成《清迈协议》同意建立双边货币互换阻止亚洲联合、“去美国化”的趋势。 网络(BSA),以防范金融危机、促进区域金融稳 美国的上述做法体现出鲜明的局外搅局、抑 定与合作。2002年1月,日本正式提出了东亚共制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的特征。 同体构想即“小泉构想”。2003年6月2日, (三)局内控制——强力介入东亚经济一体化 亚洲债券基金正式启动,以“减少正在克服经济进程(21世纪初至今) 危机的亚洲国家对全球最大国家的依赖”,维持亚 面对快速推进的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美国 洲货币的稳定。2004年11月29日,东盟峰会越发感到采取局外搅局的策略不但难以奏效,反 同意,自2005年起将“10+3”机制改为“东亚峰而会真的被东亚经济一体化所抛弃。于是,美国 会”。东亚峰会的正式召开,标志着东亚国家在东改弦更张,采取了强力介入和主导东亚经济一体 亚经济共同体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2007化进程的战略。 年5月初,“10+3”财长会议原则上同意建立 第一,依托亚太经合组织(APEC)控制东亚 个共同的外汇储备库,以防止重蹈亚洲金融危机经济一体化进程。 的覆辙。2008年10月24日,中日韩三国和东盟 美国强力介入和主导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是 决定于2009年6月前共同出资建立一项800亿美早有所谋的。早在APEC成立之初,美国就将其 元的“亚洲货币基金”,并设立一个独立的地区金视为其在局内控制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防止 融市场监管组织,以加强地区合作和政策配合。区域内出现除美国之外的其他支配性权力的有 2009年3月1日,第14届东盟峰会郑重宣布要在力工具。1993年,美国在西雅图领导人峰会 2015年将东盟建成“第二个欧盟 提出了APEC合作的等级并确立了在亚太地区实 面对快速推进的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现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长期目标。自此以后的4 美国的学界和政界对此进行了激烈的争论。 年中,APEC一直围绕着这个核心目标稳步而坚 弗雷德·伯格斯滕指岀,东亚共同体将损害美定地前进,包括确定“茂物目标”及两个时间 国利益并对世界经济造成重大冲击。拉尔夫·科萨表(1994)、制定“大阪行动纲领”(1995)、“马 提出,应该警惕“东亚地区主义”以及“10+3”向尼拉行动计划”(1996)、“部门自愿提前自由化 东亚共同体的转变,并保守支持东亚多边合作。福(EVSL)(1997),等等。 山和德温·斯图尔指出,美国应在建立“东亚民 但是,由于APEC在推进自由化的进程中成 主的自由贸易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在美国,员之间的内部矛盾日益明显,几乎成了一个“清 4日本研究·2015年第1期
4 日本研究·2015 年第 1 期 济一体化提供了契机和动力。危机使窘迫的东亚 国家看清了美国的利己主义的真面目:危机中的 东亚国家不但没有得到美国的及时援助,而且在 申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援助时被迫接受 了极为苛刻的条件,这迫使东盟把眼光再次聚焦 在东亚经济一体化之上,并且得到了中日韩的积 极回应 [26]。日本提出了创立“亚洲货币基金组织 (AMF) ”的倡议,但立即遭到了美国和 IMF 强烈 反对。AMF 又不得不搁置。 然而,东亚经济一体化仍以其旺盛的生命力 继续向前推进。1997 年底东盟 10 国和中日韩 3 国领导人举行了首次非正式会晤 (自 2000 年起 改为正式会晤),自此形成“10+3”机制和 3 个 “10+1”机制,构成了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 机制框架。该机制启动后,2000 年 5 月,中日韩 与东盟达成《清迈协议》同意建立双边货币互换 网络 (BSA),以防范金融危机、促进区域金融稳 定与合作。2002 年 1 月,日本正式提出了东亚共 同 体 构 想 即“小 泉 构 想 ”[27]。2003 年 6 月 2 日, 亚洲债券基金正式启动,以“减少正在克服经济 危机的亚洲国家对全球最大国家的依赖”,维持亚 洲货币的稳定 [28]。2004 年 11 月 29 日,东盟峰会 同意,自 2005 年起将“10+3”机制改为“东亚峰 会”。东亚峰会的正式召开,标志着东亚国家在东 亚经济共同体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2007 年 5 月初,“10+3”财长会议原则上同意建立一 个共同的外汇储备库,以防止重蹈亚洲金融危机 的覆辙。2008 年 10 月 24 日,中日韩三国和东盟 决定于 2009 年 6 月前共同出资建立一项 800 亿美 元的“亚洲货币基金”,并设立一个独立的地区金 融市场监管组织,以加强地区合作和政策配合。 2009 年 3 月 1 日,第 14 届东盟峰会郑重宣布要在 2015 年将东盟建成“第二个欧盟 ”。 面对快速推进的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 美国的学界和政界对此进行了激烈的争论。 弗雷德·伯格斯滕指出,东亚共同体将损害美 国利益并对世界经济造成重大冲击。拉尔夫·科萨 提出,应该警惕“东亚地区主义”以及“10+3”向 东亚共同体的转变,并保守支持东亚多边合作。福 山和德温·斯图尔指出,美国应在建立“东亚民 主的自由贸易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 [29]。在美国, 鲍威尔于 2004 年 7 月 14 日针对拟议中的“东亚共 同体”(“10+3”) 提出,美国认为没有必要达成新 协议。同年 8 月,鲍威尔在接受日本媒体访问时提 出了东亚地区一体化进程的底线,即如果美国和东 亚各国之间的双边关系没有遭到破坏,各个国家之 间可以加入到东亚一体化这个组织当中 [30]。同年 12 月,美国国务院政策计划负责人雷斯对东亚峰 会表达了美国的担忧和不满,他认为,亚洲正在 构建一个“试图将美国排除在外,进行对话的机 构以及新的合作 ( 框架 )”,东亚峰会“便是这样的 构想之一”[31]。 2005 年 2 月,刚上任的美国国务 卿赖斯表达了美国对东亚峰会的不满:“东亚峰会 将成为内向性和排外性组织 ”[32]。美国前副国务 卿阿米蒂奇在内的部分官员更是公开反对东亚共 同体的构想,要求美国采取相应的外交行动,以 阻止亚洲联合、“去美国化”的趋势。 美国的上述做法体现出鲜明的局外搅局、抑 制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的特征。 (三)局内控制——强力介入东亚经济一体化 进程(21 世纪初至今) 面对快速推进的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美国 越发感到采取局外搅局的策略不但难以奏效,反 而会真的被东亚经济一体化所抛弃。于是,美国 改弦更张,采取了强力介入和主导东亚经济一体 化进程的战略。 第一,依托亚太经合组织(APEC)控制东亚 经济一体化进程。 美国强力介入和主导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是 早有所谋的。早在 APEC 成立之初,美国就将其 视为其在局内控制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防止 区域内出现除美国之外的其他支配性权力的有 力工具 [33]。1993 年,美国在西雅图领导人峰会 提出了 APEC 合作的等级并确立了在亚太地区实 现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长期目标。自此以后的 4 年中,APEC 一直围绕着这个核心目标稳步而坚 定地前进,包括确定“茂物目标”及两个时间 表(1994)、 制 定“大 阪 行 动 纲 领 ”(1995)、“马 尼拉行动计划”(1996)、“部门自愿提前自由化” (EVSL)(1997),等等 [34] 。 但是,由于 APEC 在推进自由化的进程中成 员之间的内部矛盾日益明显,几乎成了一个“清 论美国东亚经济一体化战略的调整与日本的战略响应
论美国东亚经济一体化战略的调整与日本的战略响应 谈馆”。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和EVSL计的重要手段,进而在未来的东亚自贸区中占据主 划的流产也使得APEC贸易自由化进程受到重创,导地位。因此,美国一反常态,加快了与东亚国 尤其是美国借助“91”事件强行将反恐等问题家组建FTA的步伐。 纳入到APEC议程,冲淡了对经济一体化的热情, 2002年8月,在布什政府的努力下,当中断 引起许多国家的逆反,使美国主导东亚经济一体了八年的“贸易促进授权”重新获得国会授予后, 化进程的难度加大。 10月布什就提出了一个“东盟事业动议”:美国和 在依托“清谈馆”式的APEC控制东亚经济单个的东盟国家确定启动双边自由贸易谈判的时间 体化进程难以奏效的情况下,美国就试图提升和方式。美国的步骤是先把新加坡作为突破口,再 其权威性和有效性,于是1993年初,克林顿政府与东盟其它国家分别缔结FTA,最终建立“美国 便提出了建立“新太平洋共同体”的倡议,随即东盟自由贸易区”。除此之外,经过近10个月的谈 又发起召开了首届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予以判,2007年4月美国与韩国签订FTA。但是,美 推动。在意识到建立“新太平洋共同体”的艰难国在东亚组建FTA是一种应急性、权益性的对策 性后,1998年美国倡议由美国、智利、澳大利亚、美国的真正意图是通过与重点国家组建FTA,构建 新西兰和新加坡五国组成“太平洋五国自由贸易自己为中心的FTA网,形成“轮轴一辐条”效应, 区”(简称P5),美国想把它变成APEC的“核心最终还是要将双边FTA融人到APEC框架下的亚 集团”。然而,1999年WTO西雅图会议的失太自由贸易区( FTAAP)之中,形成以美国为中 败导致全球出现了声势浩大的反对全球化和自由心的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局面。这从美国于2006年 贸易的浪潮,美国不得不搁置P5的构想而另谋他的河内APEC会议上正式提出“亚太自由贸易区 途 ( FTAAP)倡议中可以得到验证。而 FTAAP的 第二,构建东亚地区的双边FTA作为介入东约束性与APEC的非约束性相背离,成员国的经 亚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切入点 济实力和贸易政策倾向上存在巨大差异,大多数 长期以来,美国一直认为在东亚地区组建APEC核心成员对 FTAAP这样一个野心勃勃、困 FTA将会损害美国在东亚的贸易和投资利益,美难重重的愿景规划都持有谨慎观望的态度,再加 国反对在东亚组建rTA。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上美国国内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十分严重,导致 后,东亚地区的HTA迅速形成高潮。而对美国刺有关 FTAAP的谈判进展缓慢,使得 FTAAP始终 激最大的当属2000年由中国倡议、2002年11月处于“深入讨论与研究”阶段。美国的矛盾做法 签署的《中国一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并使其通过在东亚构建双边FTA作为介入东亚经济 同时启动了“早期收获”计划。之后,中国又同 体化进程的打算陷入了困境。 韩国、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等国家展开了FTA谈 第三,加入TPP深度介入东亚经济一体化进 判。2002年,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同意开展中日韩程 自由贸易区相关民间研究。2004年10月7日,温 在东亚经济一体化快速推进的严峻形势下, 家宝总理正式提出了“研究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曾作为“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发 的可行性”的建议。受中国影响,日本自2002年起者之一的美国明确表示将加入TPP,并于2009 加速和东亚国家进行FTA的谈判,已和新加坡、年11月14日正式宣布美国将加入TPP。2010年 泰国、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签署了EPA,3月,美国、澳大利亚、秘鲁、越南和原来四国协 与东盟和韩国的FTA谈判也在进行当中。韩国也定成员国共8国开始了多边谈判。2010年10月 与东盟、新加坡等国签署了FTA,与中国的FTA马来西亚正式参加谈判。2011年11月10日,日 谈判将在2012年正式启动。在东亚区域内的FTA本决定加入TP谈判。11月14日,加拿大和 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美国开始高度紧张,担心东墨西哥加入。2012年3月9日,TPP第11轮谈判 亚最终发展出一个覆盖整个东亚地区的自由贸易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结束,成员国就削减关税、知 区,特别担心中国有可能利用FTA作为地区外交识产权等20多个领域制定具体规则进行了磋商。 日本研究·2015年第1期5
日本研究·2015 年第 1 期 5 谈馆”。而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和 EVSL 计 划的流产也使得 APEC 贸易自由化进程受到重创, 尤其是美国借助“911”事件强行将反恐等问题 纳入到 APEC 议程,冲淡了对经济一体化的热情, 引起许多国家的逆反,使美国主导东亚经济一体 化进程的难度加大。 在依托“清谈馆”式的 APEC 控制东亚经济 一体化进程难以奏效的情况下,美国就试图提升 其权威性和有效性,于是 1993 年初,克林顿政府 便提出了建立“新太平洋共同体”的倡议,随即 又发起召开了首届 APEC 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予以 推动。在意识到建立“新太平洋共同体”的艰难 性后,1998 年美国倡议由美国、智利、澳大利亚、 新西兰和新加坡五国组成“太平洋五国自由贸易 区”(简称 P5),美国想把它变成 APEC 的“核心 集团”[35]。然而,1999 年 WTO 西雅图会议的失 败导致全球出现了声势浩大的反对全球化和自由 贸易的浪潮,美国不得不搁置 P5 的构想而另谋他 途。 第二,构建东亚地区的双边 FTA 作为介入东 亚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切入点 长期以来,美国一直认为在东亚地区组建 FTA 将会损害美国在东亚的贸易和投资利益,美 国反对在东亚组建 FTA。而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 后,东亚地区的 FTA 迅速形成高潮。而对美国刺 激最大的当属 2000 年由中国倡议、2002 年 11 月 签署的《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并 同时启动了“早期收获”计划。之后,中国又同 韩国、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等国家展开了 FTA 谈 判。2002 年,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同意开展中日韩 自由贸易区相关民间研究。2004 年 10 月 7 日,温 家宝总理正式提出了“研究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 的可行性”的建议。受中国影响,日本自 2002 年 加速和东亚国家进行 FTA 的谈判,已和新加坡、 泰国、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签署了 EPA, 与东盟和韩国的 FTA 谈判也在进行当中。韩国也 与东盟、新加坡等国签署了 FTA,与中国的 FTA 谈判将在 2012 年正式启动。在东亚区域内的 FTA 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美国开始高度紧张,担心东 亚最终发展出一个覆盖整个东亚地区的自由贸易 区,特别担心中国有可能利用 FTA 作为地区外交 的重要手段,进而在未来的东亚自贸区中占据主 导地位。因此,美国一反常态,加快了与东亚国 家组建 FTA 的步伐。 2002 年 8 月,在布什政府的努力下,当中断 了八年的“贸易促进授权”重新获得国会授予后, 10 月布什就提出了一个“东盟事业动议”:美国和 单个的东盟国家确定启动双边自由贸易谈判的时间 和方式。美国的步骤是先把新加坡作为突破口,再 与东盟其它国家分别缔结 FTA,最终建立“美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除此之外,经过近 10 个月的谈 判,2007 年 4 月美国与韩国签订 FTA。但是,美 国在东亚组建 FTA 是一种应急性、权益性的对策, 美国的真正意图是通过与重点国家组建 FTA,构建 自己为中心的 FTA 网,形成“轮轴—辐条”效应, 最终还是要将双边 FTA 融入到 APEC 框架下的亚 太自由贸易区(FTAAP)之中,形成以美国为中 心的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局面。这从美国于 2006 年 的河内 APEC 会议上正式提出 “亚太自由贸易区” (FTAAP)倡议中可以得到验证 [36]。而 FTAAP 的 约束性与 APEC 的非约束性相背离,成员国的经 济实力和贸易政策倾向上存在巨大差异,大多数 APEC 核心成员对 FTAAP 这样一个野心勃勃、困 难重重的愿景规划都持有谨慎观望的态度,再加 上美国国内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十分严重,导致 有关 FTAAP 的谈判进展缓慢,使得 FTAAP 始终 处于“深入讨论与研究”阶段。美国的矛盾做法, 使其通过在东亚构建双边 FTA 作为介入东亚经济 一体化进程的打算陷入了困境。 第三,加入 TPP 深度介入东亚经济一体化进 程 在东亚经济一体化快速推进的严峻形势下, 曾作为“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发 起者之一的美国明确表示将加入 TPP,并于 2009 年 11 月 14 日正式宣布美国将加入 TPP。2010 年 3 月,美国、澳大利亚、秘鲁、越南和原来四国协 定成员国共 8 国开始了多边谈判。2010 年 10 月, 马来西亚正式参加谈判。2011 年 11 月 10 日,日 本决定加入 TPP 谈判 [37]。11 月 14 日,加拿大和 墨西哥加入。2012 年 3 月 9 日,TPP 第 11 轮谈判 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结束,成员国就削减关税、知 识产权等 20 多个领域制定具体规则进行了磋商。 论美国东亚经济一体化战略的调整与日本的战略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