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鳳海汗大擊学报茘鞏 中国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 及其影响因素 郝志刚1,2 (1.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山东青岛266100;2.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摘要:采用沿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1021项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利用自相 关分析、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分析、缓冲区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中国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 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从等级和类型结构看,等级分布呈金字塔结构,类型以民 俗和传统技艺类为主。从总体空间分布看,陆岛空间上沿大陆海岸线60km内带状分布为主,北纬 30度附近岛屿分布为辅;海域空间上以东海海域为中心,向南北两側海堿递减;南北空间上南多北 少。从区域分布看,省域空间以浙、闽、鲁、粤、苏为“第一梯队”,其他沿海地区为“第二梯队”。从空 间集散特征看,我国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上呈集聚分布,总体上形成了2个高密度核心区(舟 山群岛核心区和温台核心区)、1个次密度核心区(莆泉核心区)。从时空演化规律看,主要形成于 宋元明清时期;空间分布范围在波动中扩大;重心均位于南方地区,呈“南北—南—北”的移动走 向;空间方向基本呈东北—西南方向。海岸线、沿海地形地貌、气候、岛屿、海洋历史是影响海洋非 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空间分布;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K9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5X(2020)020041-14 DOl:10.16497/j.cnk.1672335X.202002005 中国是一个负陆面海、陆海兼备的国家,拥有32000km的海岸线和广阔的海域空间,产生了数量众 多、海洋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信俗、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相继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海航道更路经、渔民开洋谢洋节、徐福东渡传说、海洋号子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还有数量众多的海洋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遗产是我国沿海先民开发利用海洋的“活”的体现,蕴含着独 特的历史、文化、科技、艺术、经济等价值。在当前陆海统筹发展与海洋强国建设战略背景下,开展海洋 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文简称“海洋非遗”)的保护、利用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多将海洋非遗纳入到海洋文化遗产的整体框架下进行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遗产的价值与 评估、保护与开发、25规划与管理等方面。国内研究相对较为具体,主要内容涉及海洋非遗的特 征、价值、保护与利用⑩等方面;研究视角大多基于民俗学、社会学、旅游学、创意学等领域,研究 区域以浙江、闽台、2山东、13广西、1上海1等地区为主缺乏从地理学视角对全国范围的整体性 收稿日期:2019-102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国家海洋战略背景下的南海海洋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15YCX850004);国家 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海洋文化理论体系研究”(128ZD1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郝志刚(1980),男,山东莱芜人,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博土研究生,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专业方向 为海洋文化资源与海洋文化产业发展
2020年第2期 郝志刚:中国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分析。事实上,由于海洋非遗依托海洋空间环境形成,具有有别于陆地的显著的空间属性与特征,探究 海洋非遗的空间分布规律对于海洋非遗的保护、规划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研究借助GIS 空间分析方法对我国海洋非遗项目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探究,并探讨影响空间分布的原因,旨在为我国 海洋非遗的保护、利用以及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鉴于海洋非遗是依托海洋这一独特地理环境形成的,其数据选取以沿海地区(指有海岸线的省、自 治区和直辖市1)已公布的国家级、省级、市级三级非遗名录(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 省未统计在内)为基础。国家级项目数据来自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省级(包括自治区 级)、市级(包括直辖市级)项目数据来自各级人民政府官方网站,部分批次市级非遗数据未查到(包括儋 州第二、三批,钦州第一、三批,丹东第四批,葫芦岛第九批,阳江第三批,湛江第二批)。截止时间为 2018年6月,数据筛选时间为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 数据处理步骤:1以区县为基本空间统计单元,按照不同区县同一项目拆分统计、重复项目最高级 合并统计、扩展项目分别统计的标准,对海洋非遗项目进行拆分与合并,共获得海洋非遗项目1021项 2、将海洋非遗项目抽象为点要素,并在 Excel软件中建立包括项目名称、级别、类型、批次、公布时间、省 份、地市、区县、临海、岛屿、经纬度、历史时期等基本字段的数据表。其中经纬度数据通过百度地图拾取 坐标系统(http://api.mapbaiducom/lbsapi/getpoint/)和Googleearth数字地球软件获取。3、以 ArcgIs10.1为平台,将数据表导人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1:400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立中国海 洋非遗空间数据库,以此为基础对海洋非遗进行空间分析。沿海地区DEM数据(90m)和气候区划数 据来自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http://www.resdc.cn/)空间分析使用的沿海地区海岸 线长度数据来源于文献,海岸地貌类型数据来源于文献 (二)研究方法 1、自相关分析 全局空间自相关:判断区域内海洋非遗在空间上是否具有集聚特征通常采用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全局空间自相关可以衡量不同区域之间整体上的空间关联与空间差异,常采用全局莫兰指数( Global Moran's i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v(x;-x)(x-x) I=1 (≠1)s=1∑(x-x2 公式中n为城市数量,w为空间权重矩阵,x;、x为i城市和j城市海洋非遗的数量,x为均值。 局部空间自相关:全局莫兰指数虽从整体上判断海洋非遗的分布状态是集聚或离散,但未能揭示局 部的空间异质性。因此需要利用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 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LlSA) 来分析局部的空间差异性,可采用局部莫兰指数( Anselin Local moran'SI来计算。计算公式2为 I 当I;大于0,表明该空间单元与邻域空间单元呈现高一高(HH)或低一低(LL)的属性相似性,当 I1小于0,代表该空间单元与邻域空间单元呈现高一低(HL)或低一高(LH)的属性差异性 2、核密度估计 核密度估计(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KDE)是根据输入要素计算整个区域的数据聚集状况,重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3月 点反映一个核对周边的影响程度。这种方法在分析和显示点数据时尤其有用。2其公式为: f(x)=∑k( 其中,x-x;为估计点x到已知x;点的距离,k为核函数,h为带宽。KDE估计中,带宽h的确定或 选择对于计算结果影响很大,随着h的增加,空间上点密度的变化更为光滑,但会掩盖密度的结构;h减 小时,估计点密度变化突兀不平。2 3、标准差椭圆 标准差椭圆( Standard Deviational Ellipse,SDE)以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的平均中心为中心,分别计 算其在X方向和Y方向上的标准差,以此定义包含要素分布的椭圆的轴。2可以描述不同历史时期我 国海洋非遗的空间分布离散程度与趋势。计算方法2如下 SDE= SDE,= n ,x、y为要素i的坐标,X、Y为要素的平均中心。 、结果与分析 )结构特征 、级别结构特征 表1中国不同级别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统计 33 4.31 河北 2.35 天津 163 福建 19.59 广东 广西 3.43 31,54 53.8 从总体等级结构看,我国三级海洋非遗等级分布呈金字塔结构,即级别越高,海洋非遗的数量越低 其中,市级海洋非遗项目占到总量的一半以上,达到53.87%,其次为省级,比重为31.54%,国家级海洋 非遗比重为14.59%。这种趋势有利于低一级项目成功申报为高一级项目。20从各省的等级结构看,辽 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六省份均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金字塔结构;广东、广西市级海洋非遗数量 较少,未来应增加相应级别海洋非遗的数量;天津、上海的直辖市级非遗作为市级非遗对待,致使两个直 辖市省级海洋非遗项目数量为0;海南由于省管县体制加上部分地市非遗名录缺失导致其市级海洋非 遗为0 2、类型结构特征
2020年第2期 郝志刚:中国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民问文学 传统音乐 传统医药 传统舞蹈 传统技艺 传统戏剧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一总量一国家级一省级一市級 1中国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结构 对海洋非遗项目类型结构的分析以国发(2008)19号文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类型的划分为依 据统计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总体上看,民俗类和传统技艺类项目数量均超过200项,分别为281项 和244项,占比分别为27.52%和23.9%,其次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和传统美术类,数量分 别为168项、94项、84项、76项,占比分别为16.45%、9.21%、8.23%、7.44%,传统体育、曲艺、传统戏 剧传统医药类项目数量较少,分别为40项、18项、15项、1项,四类合计占比低于10%。 具体到各级别,国家级项目中,民俗类海洋非遗最多,达到了40项,占国家级海洋非遗总量的 26.85%。其次为传统技艺、传统音乐、传统美术、民间文学以及传统舞蹈类,数量分别为22项、22项 18项、17项、16项,占比分别为14.77%、14.77%、12.08%、11.41%、10.74%。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 育、传统医药类项目数量较少,分别为7项、5项、2项、0项,总占比低于10%。省级项目中,民俗和传统 技艺类项目数量均超过50项,分别为92项、68项,分别占省级海洋非遗总量的28.57%、21.12%。其 次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类,数量分别为44项、33项、31项、27项,占比分别为 13.66%、10.25%、9.63%、8.39%,传统体育、曲艺、传统戏剧、传统医药类项目较少,分别为18项、5 项、4项、0项,总占比低于10%。市级项目中,传统技艺和民俗类项目数量最多,分别为154项、149项 占市级海洋非遗项目总量的28%、27.09%。其次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类,数量 分为107项、39项、37项、31项,占比分别为19.45%7.09%、6.73%、5.64%。传统体育、曲艺、传统戏 剧传统医药类项目数量较少,分别为20项、8项、4项、1项,合计占比仅为6% 因此,无论从整体上还是从各级别海洋非遗项目来看,我国海洋非遗项目基本形成了以民俗类、传 统技艺类为主,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和传统美术为次,传统体育、曲艺、传统戏剧以及传统医药 类项目稀缺的相似结构特征 二)总体空间分布特征 从陆地与岛屿空间分布看,沿海地区陆地空间海洋非遗数量为735项,占总量的71.99%,进一步通过 缓冲区分析显示,有683项分布于距大陆海岸线60km的带状区域内(图2a),占陆地海洋非遗总量的 92.93%。岛屿上分布的海洋非遗数量为286项,占总量的28.01%,且集中分布在北纬30度附近区域 我国海洋非遗表现为沿大陆海岸线60km带状分布为主、北纬30度附近岛屿分布为辅的整体空间格局。 从所属近海海域(台湾岛以东海域未统计在內)看,东海海域海洋非遗数量最多,为487项,占总量 的47.7%;其次为黄海、南海海域,数量分别为237项、191项,占比分别为23.21%和18.71%;渤海作 为黄河、辽河、海河三大水系汇聚的半封闭型内海,受大陆的影响强烈,海洋非遗数量最少,为106项,占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3月 比仅为10.38%。我国海洋非遗整体呈现出以东海海域分布为中心,向南北两侧海域递减的特点 从南北方分布看(北方沿海地区包括辽宁、河北、天津、山东,南方沿海地区包括江苏、上海、浙江、福 建、广东、广西、海南),我国南北方海洋非遗数量分别为778项、243项,占比分别为76.2%、23.8%,表 现出南多北少的分布特点 三)省域空间分布特征 通过对沿海省份海洋非遗的数量统计与可视化处理,得到海洋非遗的省域分布图(图2b)。从省域 总量分布看,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江苏五省海洋非遗数量均在100项以上,分别占总量的25.66%、 19.59%、15.77%、12.83%、9.79%,五省海洋非遗总占比达到83.64%成为海洋非遗的高值分布省 份;其他省份的海洋非遗数量均在50项以下,占比均低于5%,构成我国海洋非遗的低值分布省份。总 体上来看,我国海洋非遗省域空间上形成了两级阶梯分布。从三级海洋非遗在各省的分布来看(图 2b),国家级海洋非遗各省均有分布,其中,数量最多的为广东,共30项,其次为福建、山东、浙江、江苏 数量均在10项以上,五省合占国家级海洋非遗总量的81.21%数量较少的为辽宁、河北、天津、广西, 数量均在5项以下,其中最少的为广西,共2项。省级海洋非遗中排名前五位的依次为浙江、福建、广 东、山东、江苏,数量均在30项以上,五省合占省级海洋非遗总量的84.47%,数量较少的为辽宁、河北 上海、天津,数量均在10项以下。广西自治区级海洋非遗数量达到了19项,占广西海洋非遗总量的 54.29%。市级海洋非遗排名前两位的依次为浙江、福建,数量均在100项以上,合计占比为49.45%, 其次为山东、江苏、广东,数量均在45项以上,合计占比为34.36%,五省合占83.82%。市级海洋非遗 数量较少的为上海、广西、河北、天津,数量均在20项以下,海南市级非遗数量为0。总体上,浙江、福 建、山东、广东、江苏五省为省域海洋非遗分布的“第一梯队”,其他地区为“第二梯队”。三级海洋非遗在 省域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保持一致。 总体分布图 h.省域分布图 图2不同尺度下中国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 (四)空间集聚分析 1、空间自相关性分析 使用 ArcGIS对市域数据计算全局莫兰指数,我国海洋非遗全局莫兰指数为0.310329,远大于预期 指数,整体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Z值为3.106196,表明我国海洋非遗在市域空间上表现为集聚分 布的特征。进一步使用 ArcgIs对上述数据计算局部莫兰指数,如图3a所示,浙江沿海中南部(包括宁 波市、台州市、温州市三市)、福建沿海中部(包括泉州市、莆田市两市)、胶东半岛北部(烟台市)为我国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