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交通政务门户网站建设全面推进, 逐步扩大了行政许可网上受理和政策法规等政务信息服务,逐步深化 和丰富了出行信息服务,得到用户的好评,部网站在政府政务网站评 比中名列前茅 ——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全面启动。交通运输部网站提供 了全国路况快讯、公路气象预报、航道通告、海事气象等信息服务。 在全国23个省(区、市)组织实施了交通信息化示范工程和推广工 程,推动了各省级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 ——公路同城、异地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和港口客运联网售票系统 在部分城市得到应用,方便了公众购票。 部分地区建设了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在提高物流效率、降低 运输成本、提升服务质量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依托交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试点工程建设,重点整合和 共享了交通运输行业公益性、基础性、增值性科技信息资源,并面向 社会和行业提供了交通科技信息服务 —依托交通统计信息系统工程建成了交通统计数据电子图书 馆和统计信息数据库,提高了交通统计工作的服务水平。 (三)加强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管理服务系统建设,市场监管能 力明显增强。 加强了公路水路运输经营业户、从业人员、营运车辆、船舶等重
4 ——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交通政务门户网站建设全面推进, 逐步扩大了行政许可网上受理和政策法规等政务信息服务,逐步深化 和丰富了出行信息服务,得到用户的好评,部网站在政府政务网站评 比中名列前茅。 ——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全面启动。交通运输部网站提供 了全国路况快讯、公路气象预报、航道通告、海事气象等信息服务。 在全国 23 个省(区、市)组织实施了交通信息化示范工程和推广工 程,推动了各省级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 ——公路同城、异地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和港口客运联网售票系统 在部分城市得到应用,方便了公众购票。 ——部分地区建设了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在提高物流效率、降低 运输成本、提升服务质量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依托交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试点工程建设,重点整合和 共享了交通运输行业公益性、基础性、增值性科技信息资源,并面向 社会和行业提供了交通科技信息服务。 ——依托交通统计信息系统工程建成了交通统计数据电子图书 馆和统计信息数据库,提高了交通统计工作的服务水平。 (三)加强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管理服务系统建设,市场监管能 力明显增强。 加强了公路水路运输经营业户、从业人员、营运车辆、船舶等重
要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并在公路水路建设和运输市场监管信息化应用 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市场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 ——通过部省道路运输信息系统联网试点工作,已有28个省 (区、市)实现了部省联网,初步建立了全国道路运输经营业户、从 业人员和营运车辆基础数据库,为实现全国范围道路运输信息共享和 业务协同奠定了基础。 全国27个省(区、市)开发应用了省级统一的道路运政管 理系统,并由原有单一许可办证功能向运政协同管理延伸;全国|C 卡道路运输电子证件的应用试点工作逐步开展;道路运输移动稽查系 统在部分地区得到应用,有效提高了执法效率 ——组织开展了水路运政管理系统的升级改造工作,并在各省 (区、市)逐步推广应用,初步实现了对水路运输企业、船舶、航线 的信息化管理;通过海事信息一、二期工程和船舶、船员“一卡通” 工程建设,规范了全国船舶管理和船员管理业务 ——组织开发了部级公路水路建设市场诚信及工程质量信息服 务系统和公路及水运工程评标专家管理系统,部分省市开展了公路水 路建设市场、运输市场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对加强工程管理,维护市 场秩序,规范市场经营行为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加强交通安全监管和应急系统建设保障能力明显提高 运用船舶自动识别、船舶交通管理、全球卫星定位、低极轨道搜 救卫星、高频、甚髙频、卫星通信、视频监控等多种技术,加强了对
5 要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并在公路水路建设和运输市场监管信息化应用 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市场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 ——通过部省道路运输信息系统联网试点工作,已有 28 个省 (区、市)实现了部省联网,初步建立了全国道路运输经营业户、从 业人员和营运车辆基础数据库,为实现全国范围道路运输信息共享和 业务协同奠定了基础。 ——全国 27 个省(区、市)开发应用了省级统一的道路运政管 理系统,并由原有单一许可办证功能向运政协同管理延伸;全国 IC 卡道路运输电子证件的应用试点工作逐步开展;道路运输移动稽查系 统在部分地区得到应用,有效提高了执法效率。 ——组织开展了水路运政管理系统的升级改造工作,并在各省 (区、市)逐步推广应用,初步实现了对水路运输企业、船舶、航线 的信息化管理;通过海事信息一、二期工程和船舶、船员“一卡通” 工程建设,规范了全国船舶管理和船员管理业务。 ——组织开发了部级公路水路建设市场诚信及工程质量信息服 务系统和公路及水运工程评标专家管理系统,部分省市开展了公路水 路建设市场、运输市场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对加强工程管理,维护市 场秩序,规范市场经营行为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加强交通安全监管和应急系统建设,保障能力明显提高。 运用船舶自动识别、船舶交通管理、全球卫星定位、低极轨道搜 救卫星、高频、甚高频、卫星通信、视频监控等多种技术,加强了对
公路水路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的监测监控,交通运输安全监管与应急 反应能力显著增强。 ——以国家公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中心建设为依托,初步实现了 对全国部分重点公路路段的视频图像、交通流数据的接入,路况阻断 信息的汇总分析和气象对区域路网的影响分析,为跨省市公路交通突 发事件的协调处置奠定基础。 ——依托上海世博会入沪营运车辆联网联控专项工程,重点营运 车辆动态监管的试点地区已经扩大到30个省(区、市),车辆范围由 长途客运、危险品运输车辆逐步向旅游包车、重型载货汽车、半挂牵 引车等重点营运车辆延伸,初步建立了全国重点营运车辆动态信息交 换平台。 -覆盖全国沿海和重要内河水域的船舶自动识别岸基网络系 统基本建成,包括132座基站和22个中心,实现了300总吨以上船 舶的有效监控;基本实现全国沿海和长江干线多种安全和遇险通信方 式的连续覆盖;建成了52个船舶交通管理中心、202个雷达站;沿 海重要港口进港航道、重点码头和内河重点航段的视频监控系统基本 建立;整合了雷达、船舶自动识别、卫星定位、视频监控、海岸电台 和卫星通信等监控和通信手段,提高了船舶日常监管和应急处置能 力。 完成了海事应急辅助指挥系统试点工程、中国船舶远程识别 与跟踪工程建设,提高了水上安全监督管理水平和应急反应能力 海事卫星通信建设成效显著,在海上遇险救助、处置重大突
6 公路水路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的监测监控,交通运输安全监管与应急 反应能力显著增强。 ——以国家公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中心建设为依托,初步实现了 对全国部分重点公路路段的视频图像、交通流数据的接入,路况阻断 信息的汇总分析和气象对区域路网的影响分析,为跨省市公路交通突 发事件的协调处置奠定基础。 ——依托上海世博会入沪营运车辆联网联控专项工程,重点营运 车辆动态监管的试点地区已经扩大到 30 个省(区、市),车辆范围由 长途客运、危险品运输车辆逐步向旅游包车、重型载货汽车、半挂牵 引车等重点营运车辆延伸,初步建立了全国重点营运车辆动态信息交 换平台。 ——覆盖全国沿海和重要内河水域的船舶自动识别岸基网络系 统基本建成,包括 132 座基站和 22 个中心,实现了 300 总吨以上船 舶的有效监控;基本实现全国沿海和长江干线多种安全和遇险通信方 式的连续覆盖;建成了 52 个船舶交通管理中心、202 个雷达站;沿 海重要港口进港航道、重点码头和内河重点航段的视频监控系统基本 建立;整合了雷达、船舶自动识别、卫星定位、视频监控、海岸电台 和卫星通信等监控和通信手段,提高了船舶日常监管和应急处置能 力。 ——完成了海事应急辅助指挥系统试点工程、中国船舶远程识别 与跟踪工程建设,提高了水上安全监督管理水平和应急反应能力。 ——海事卫星通信建设成效显著,在海上遇险救助、处置重大突
发事件、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通信保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五)加强信息化发展条件建设,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理念显著提升,组织机构逐步健全,标准规 范相继岀台,运行机制在探索中取得积极进展,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 息化发展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交通政务内网、政务外网、行业专网的架构基本形成,行业 专网联通了部与41个省厅级单位、90多个大中型港口以及190多个 政务信息报送单位。 ——信息化规划与制度建设不断推进。19个省(区、市)制定 并实施了地方交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陆 续制定了交通信息化建设、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和规范。 ——交通数据中心建设初见成效。初步构建了部省两级交通数据 中心框架,形成了一批行业基础数据库,数据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交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组织机构初步建立,90%的省级交 通运输主管部门设立了信息化组织管理机构,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人 员结构合理性有所改善,专业化水平逐步提升 ——信息化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制订了交通信息化标准建设方 案,颁布了交通基础数据元集、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总体框架等一系列 标准规范和指南。 “十一五”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十
7 发事件、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通信保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五)加强信息化发展条件建设,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理念显著提升,组织机构逐步健全,标准规 范相继出台,运行机制在探索中取得积极进展,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 息化发展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交通政务内网、政务外网、行业专网的架构基本形成,行业 专网联通了部与 41 个省厅级单位、90 多个大中型港口以及 190 多个 政务信息报送单位。 ——信息化规划与制度建设不断推进。19 个省(区、市)制定 并实施了地方交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陆 续制定了交通信息化建设、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和规范。 ——交通数据中心建设初见成效。初步构建了部省两级交通数据 中心框架,形成了一批行业基础数据库,数据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交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组织机构初步建立,90%的省级交 通运输主管部门设立了信息化组织管理机构,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人 员结构合理性有所改善,专业化水平逐步提升。 ——信息化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制订了交通信息化标准建设方 案,颁布了交通基础数据元集、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总体框架等一系列 标准规范和指南。 “十一五”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十
五”交通运输跨区域、跨部门信息化综合应用发展奠定了基础,但 信息化整体水平还不能适应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需要。一是信息化 发展尚未覆盖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全局,信息化与业务管理和服务的 融合不足,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髙,信息资源共享水平较低,动 态信息采集能力相对薄弱,尚未在规范业务、流程再造等方面实现深 化应用,对行业发展的贡献程度有待提升。二是信息化整体效益和规 模效益尚未得到充分发挥,部省、地区、部门间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平 衡,缺乏行业综合性、区域性带动项目,发展合力有待加强。三是信 息化发展环境建设相对滞后,法规、机制、资金、人才等制约信息化 发展的瓶颈仍未得到有效缓解。四是信息化发展中政府引导与市场驱 动结合不足,电子商务与物流信息化集成发展程度不高,行业资源和 社会公共资源的整合兼容不足,信息服务领域产业化发展仍然任重道 二、“十二五”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需求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引发社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 革。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做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 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交通运输 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破解交通运输业发展难 题、促进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提升交通运输管理能力和 服务水平的重要抓手。信息化不仅将覆盖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全局, 同时也将成为交通运输运行管理和社会公共服务的关键载体
8 二五”交通运输跨区域、跨部门信息化综合应用发展奠定了基础,但 信息化整体水平还不能适应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需要。一是信息化 发展尚未覆盖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全局,信息化与业务管理和服务的 融合不足,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信息资源共享水平较低,动 态信息采集能力相对薄弱,尚未在规范业务、流程再造等方面实现深 化应用,对行业发展的贡献程度有待提升。二是信息化整体效益和规 模效益尚未得到充分发挥,部省、地区、部门间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平 衡,缺乏行业综合性、区域性带动项目,发展合力有待加强。三是信 息化发展环境建设相对滞后,法规、机制、资金、人才等制约信息化 发展的瓶颈仍未得到有效缓解。四是信息化发展中政府引导与市场驱 动结合不足,电子商务与物流信息化集成发展程度不高,行业资源和 社会公共资源的整合兼容不足,信息服务领域产业化发展仍然任重道 远。 二、“十二五”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需求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引发社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 革。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做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 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交通运输 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破解交通运输业发展难 题、促进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提升交通运输管理能力和 服务水平的重要抓手。信息化不仅将覆盖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全局, 同时也将成为交通运输运行管理和社会公共服务的关键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