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注释 (1)Die Entstehung des Neuen:Studien zur Strukiur der Wissenschafis-geschichte (Frankfurt,I977)。此书包括克鲁格教授的一篇序言。改为炎文本时, 我把序言中针对德国读者的一小部分内容取消了。我还把未发表 过的论文“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关系”和“客观性、价值判断和理论 选择”经过凝练润色后补充进去。前者现在又加了一段新的结束 语,在没有读到注7所引的那本书以前,我可能不会搞成这样的形 式。 (2)对这个问题的史多讨论,见T.S.Kuhn,“Notes on Lakatos'”,Boston Studies in Philosophy of Science 8(1971):137-146. 3) Herhert Butterfield,Origins of Modern Science,1300-1800 (London, 1949),p.1.巴特菲尔德对初期近代科学转化的理解向我·样,受到 亚历ll大·柯瓦雷(Alexandre Koyre)的巨大影响,特别是他的《伽利略 研究》(Etudes galieennes,Paris,1939)。 (4)由于被委任为哈佛研究院初级研究人员,我第一次获得了一段进行 白我教育的时间。没有这段时间,我怀疑我是否真能转到科学史方 而来。 (5)The Copernican Revolution:Planetary Astronomy in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Thought (Cambridge,Mass.,1957). (6)1961年初我完成《结构》的初稿以后,接着就写了一篇文章以参加罗 年在牛津召开的会议,以后几年中即一直以此义为《必要的张力》 The Essential Tension)的修订稿。此文发表于A.C.Crombie,ed., Scientific Change(London and New York,l963),pp.347一69,标题是: “The Function of Dogma in Scientific Research'”。同“The Essential Tension'” (可以方便地从C-W.Taylor and F.Baom,eds.,Scientific Creativity: Its Recognition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1963],pp.341-54) 比较,可以清楚看出我扩展范式观念的速度和程度。这样扩展的结 果,使这两篇文章似乎提山了不同的观点,这完全是我始料未及的。 7)Wolfgang Stegmuller特别成功地从困境中找到一条出路。在他的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Theories,trans.W.Wohlhueter (Berlin, Heidelberg and New York,1976),pp.170-80的“What Is a Paradigm?”. 节中,他讨论了这个术语的三种意义,第二种意义即他所谓“类Ⅱ”, Y III
必 准确地抓住了我原米的意图。 (8) 《对范式的再思考》是为参加1969年3月召开的·个会议而准备的。 要 写完以后,在L.Lakatos and A,Musgrave,eds.,Criticism and the Growth of Knowledge(Cambridge,1970)的a最后一章“Reflections on My Critics,”一文中,我回倾了某些类似的根据。最后还是在1969年,我 的 又写了《结构》第2版外加的一章。 (9)关于这种批语的最著名文章,当推S.B.Barnes and R.G.A.Dolby, 张 "The Scientific Ethos:A Deviant Viewpoint,"Archives Europeennes de sociologie11(1970):3-25.此后这种批评就纷至沓来了,特别见之于 力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前Science Studies)杂志。 (10)以前的说法见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2nded.· (Chicag0,1970),pp.152一56,167一70.这些段落同1962年的第1 版完全样。 托马斯·库恩 纪树立译范岱年校 Y IV
录 目 录 《北京大学科技哲学丛书》总序…………………… 吴国盛(1) 序言 托马斯·库恩(1) 【编史学研究 第一章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关系………………… (3) 第二章物理学发展中的原因概念………… (20) 第三章物理科学发展中的数学传统与实验传统 (30) 第四章能量守恒作为同时发现的一例… (65) 第五章科学史… (106) 第六章历史和科学史的关系……… (127) Ⅱ元历史研究 第七章科学发现的历史结构……… (163) 第八章测量在现代物理科学中的作用…… (176) 第九章必要的张力:科学研究的传统和创新 (222) 第十章思想实验的作用………………… (236) 第十一章发现的逻辑还是研究的心理学… (262) 第十二章对范式的再思考……… (287) 第十三章客观性、价值判断和理论选择 (312) 第十四章论科学和艺术的关系………………… (331) 索引………… (344) 泽后记……………………………… 范岱年(371) 1
「编史学研究
第 章 第一章 学 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关系 科 学 1968年3月1日在密执安州立大学所作的伊森堡讲演,以 前没有发表过;1976年10月改定。 学 的 系 今天要我来讲的题目是科学史和科学哲学之间的关系。这 个题目对我来说比对其他大多数人,不仅更深刻地牵涉到个人, 也具有更深刻的思想意义。我是以一个科学史工作者的身份在 这里讲话的。我的大部分学生都是历史学家,不是哲学家。我 是美国历史学会的会员,不是哲学学会会员。但是,我从大学一 年级最初接触哲学开始,在以后差不多十年中,哲学一直是我的 主要业余爱好,而且还常想用哲学去代替那个我惟一说得上受 过专门训练的领域即理论物理学而成为我的专业。直到1948 年前后为止,我始终没有对历史或科学史发生过丝毫兴趣。当 时对我来说,正像对今天大多数科学家和哲学家一样,历史学家 无非是这样一种人:收集和证实过去的事实,然后按编年顺序加 以排列。显然,编写编年史对一个主要关心演绎推理和基本理 论的人米说,不可能有什么吸引力。 接下去我又要问:对于历史学家作为编牛史家的形象,为什 么哲学家和科学家现在又特别感到兴趣呢?它那种持久而有选 择性的吸引作用,既不是由于偶然的巧合,也不是由于历史的本 性,这正说明它特别有启发性。但我这里主要还是谈我的经历。 4我终于迟迟地从物理学和哲学转到历史,是因为我发现:科学一 经接触历史的原始材料似乎就成了另一种事业,既不同于科学 教学中所暗示的,也不同于对科学方法的标准哲学说明中所明 说的。我不胜惊讶地发觉,历史对于科学哲学家、也许还有认识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