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网络结构范型下的 社会治理协同创新 范如国 摘要: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开放演化、具有耦合作用和适应性的复杂网络系 统,社会治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环境和社会事物的复杂性和不确 定性,传统由政府主导的线性管理模式不能对复杂社会问题给出有效的解释和应对 方案,有必要引入新的管理范式,即复杂科学管理范式。复杂系统理论与社会治理 具有内在的契合性,能够揭示社会治理复杂性产生的内在机理及其规律。复杂系统 理论表明,越是复杂的系统,系统协调的要求越高,协同效应也就越显著。复杂社 会网络系统所具有的小世界、无标度、社团结构、偏好连接及虚实“二相”性拓扑 结构范型,对社会治理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需要分析社 会系统的复杂网络结构及其特征,建立社会治理的协同创新机制和制度安排,展开 协同社会治理。复杂系统理论为研究社会治理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具有重要 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复杂网络社会治理协同创新 作者范如国,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武汉430072)。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 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 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必须“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② 本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异质性主体行为的产业集群低碳演化模型及其 仿真研究”(批准号71271159)的资助。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一在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4页。 ②《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 49页。 ·98 ?1994-201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复杂网络结构范型下的 社会治理协同创新 范 如 国 摘 要:社会本质 上 是 一 个 开 放 演 化、具有耦合作用和适应性的复杂网络系 统,社会治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环境和社会事物的复杂性和不确 定性,传统由政府主导的线性管理模式不能对复杂社会问题给出有效的解释和应对 方案,有必要引入新的管理范式,即复杂科学管理范式。复杂系统理论与社会治理 具有内在的契合性,能够揭示社会治理复杂性产生的内在机理及其规律。复杂系统 理论表明,越是复杂的系统,系统协调的要求越高,协同效应也就越显著。复杂社 会网络系统所具有的小世界、无标度、社团结构、偏好连接及虚实 “二相”性拓扑 结构范型,对社会治理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需要分析社 会系统的复杂网络结构及其特征,建立社会治理的协同创新机制和制度安排,展开 协同社会治理。复杂系统理论为研究社会治理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具有重要 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复杂网络 社会治理 协同创新 作者范如国,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武汉 430072)。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 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①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 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必须 “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② · 89 · ① ② 本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基于异质性主体行为的产业集群低碳演化模型及其 仿真研究”(批准号71271159)的资助。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4页。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 49页
复杂网络结构范型下的社会治理协同创新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反映出我国社会治理顶层设计理 念的巨大创新。社会治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加强社会治理,注重社 会治理的系统性、复杂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建立完善的社会治理格局,创新社 会治理机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加强当前中国社会建设 的当务之急。 实践证明,在我国社会全面转型以及社会治理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协作要 求都极为广泛的情况下,传统的社会管理理论已不能对复杂的社会治理问题提供 有效的解释和调控措施,所提出的应对之策也常常治标不治本。当代社会治理已 突破传统的线性模式,走向网络化治理形态,呈现出网络化、多样化、自组织的 特征,社会治理需要从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向复杂科学管理范式转变。因此,认 真研究社会系统的种种复杂性特征,以系统性、复杂性思维和复杂网络方法对社 会治理的机理、组织和控制等问题进行新的思考和把握,必须从影响社会治理的 基础性、全局性、根本性问题入手,创新社会治理的机制,避免单凭经验所产生 的盲目性和风险。 复杂系统理论是研究系统复杂性及非线性关系,以系统的网络化结构为分析基 础的整体性科学。把复杂系统理论引入社会治理分析框架,是近年来国内外管理学 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显著趋势。①在我国,运用复杂科学理论研究突发事件的应对机 制问题,②将复杂社会网络理论引入群体性事件生成机理的研究,发现在群体性事 件生成演化过程中存在着复杂的人群网络结构,③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研究。不难 发现,复杂系统理论与社会治理具有内在的契合性,能够揭示社会治理复杂现象的 内在规律性,有助于辨识社会治理复杂性形成的真正原因和机制,为社会治理提供 新的研究范式。此外,关于社会治理,国内外的研究大都是在单一学科领域中展开, 且各领域的研究成果之间相互独立、互不借鉴,缺乏从多学科交叉角度展开的分析, 导致共性的成果难以形成。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试图超越现有社会治理的研究现 状,运用复杂性科学、协同学、管理学、博弈论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通过构建一 种整合的、多学科交叉的理论框架,揭示社会系统的本质特征,对中国社会治理的 主要问题及其协同创新机制展开分析。 D Luis A.Nunes Amaral and Brian Uzzi,"Complex Systems-A New Paradigm for the Integrative Study of Management,Physical,and Technological Systems ,"Management Science,vol.53,no.7,2007,pp.1033-1035. ②李明强、张凯、岳晓:《突发事件的复杂科学理论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5年第6期。 ③汪大海、何立军、玛尔哈巴·肖开提:《复杂社会网络:群体性事件生成机理研究的新 视角》,《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第7期。 ·99· ?1994-201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虽然 只 有 一 字 之 差,但反映出我国社会治理顶层设计理 念的巨大创新。社会治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加 强 社 会 治 理,注 重 社 会治理的系统性、复杂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建立完善的社会治理格局,创 新 社 会治理机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加强当前中国社会建设 的当务之急。 实践证明,在我国社会全面转型以及社会治理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协作要 求都极为广泛的情况下,传统的社会管理理论已不能对复杂的社会治理问题提供 有效的解释和调控措施,所提出的应对之策也常常治标不治本。当代社会治理已 突破传统的线性模式,走向网络化治理形态,呈 现 出 网 络 化、多 样 化、自 组 织 的 特征,社会治理需要从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向复杂科学管理范式转变。因 此,认 真研究社会系统的种种复杂性特征,以 系 统 性、复杂性思维和复杂网络方法对社 会治理的机理、组织和控制等问题进行新的思考和把握,必须从影响社会治理的 基础性、全局性、根本性问 题 入 手,创新社会治理的机制,避免单凭经验所产生 的盲目性和风险。 复杂系统理论是研究系统复杂性及非线性关系,以系统的网络化结构为分析基 础的整体性科学。把复杂系统理论引入社会治理分析框架,是近年来国内外管理学 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显著趋势。① 在我国,运用复杂科学理论研究突发事件的应对机 制问题,② 将复杂社会网络理论引入群体性事件生成机理的研究,发现在群体性事 件生成演化过程中存在着复杂的人群网络结构,③ 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研究。不难 发现,复杂系统理论与社会治理具有内在的契合性,能够揭示社会治理复杂现象的 内在规律性,有助于辨识社会治理复杂性形成的真正原因和机制,为社会治理提供 新的研究范式。此外,关于社会治理,国内外的研究大都是在单一学科领域中展开, 且各领域的研究成果之间相互独立、互不借鉴,缺乏从多学科交叉角度展开的分析, 导致共性的成果难以形成。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试图超越现有社会治理的研究现 状,运用复杂性科学、协同学、管理学、博弈论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通过构建一 种整合的、多学科交叉的理论框架,揭示社会系统的本质特征,对中国社会治理的 主要问题及其协同创新机制展开分析。 · 99 · 复杂网络结构范型下的社会治理协同创新 ① ② ③ LuisA.NunesAmaralandBrianUzzi,ComplexSystems—A New Paradigmforthe IntegrativeStudyofManagement,Physical,andTechnologicalSystems,"Management Science,vol.53,no.7,2007,pp.1033-1035. 李明强、张凯、岳晓: 《突发事件的复杂科学理论研究》, 《中 南 财 经 政 法 大 学 学 报》 2005年第6期。 汪大海、何立军、玛尔哈巴·肖开提:《复杂社会网络:群体性事件生成机理研究的新 视角》,《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第7期
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 一、新中国社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管理。通过长期探索和实践,我 国已建立了社会管理工作领导体系,确立了社会管理组织网络,制定了社会管理基 本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 局。改革开放30多年来,面对经济体制和社会转型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的深刻调 整,我国社会管理在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等方面仍存在很多不足,亟待 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和确保社会长治久安 的现实需要。 (一)对社会治理理念认识不准确 首先,把社会治理等同于政府管理。社会治理是一个多主体协同管理过程,绝 不只是政府一家的事。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 现了复杂化、多元化的社会阶层和纷繁复杂的利益诉求,政府管理过程中存在大量 公权力触及不到的角落,在某些领域的管理绩效上存在“政府失灵”的现象;其次, 把社会治理的目标简单化为维稳。当前,中国社会处于一个矛盾多发期,存在各种 利益冲突和价值碰撞,一些人把社会治理的目标取向简化为维稳,单纯强调公众行 为和思想上的服从,而忽视了对社会多元价值理念的尊重、对多样化利益诉求的倾 听、对不同行为模式的引导、对社会整体功能的优化。由于社会的整体功能没有得 到优化,协同推进的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仍然不断地“涌现”; 最后,把社会治理的综合目标简化为富民惠民的单一指标,认为只要GDP上去了, 社会就稳定了,凡事都可以通过经济手段来化解。这一片面认知导致对公众除经济 权益以外的文化、环境、知情、公平等多种基本权益的关注不足,加之社会管理手 段缺乏创新和现代管理认知水平的差距,容易成为引发社会矛盾的潜在“蝴蝶”。 (二)社会治理结构不合理 首先,社会治理的主体结构单一。社会治理的广泛性、复杂性和独特性,决定 了需要动员多元化的社会力量多层次协同发挥功能,政府虽然发挥着主导作用,但 无法替代其他社会主体所具备的独特功能;其次,社会治理的组织结构不科学。现 行中国社会治理的组织结构方式主要表现为部门分割、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缺乏 协调,相同性质的社会事务被分置于不同的部门之中,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相互 推诿,容易形成执法真空,协调门槛高,治理成本大;同时,地方政府部门在横向 上隶属于相应层级的政府,纵向上又分属于不同上级主管单位,形成中国社会组织 结构系统特有的“条”、“块”分形(Fractal)现象,这种分形结构造成了社会治理 ·100· ?1994-201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一、新中国社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管理。通过长期探索和实践,我 国已建立了社会管理工作领导体系,确立了社会管理组织网络,制定了社会管理基 本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 局。改革开放30多年来,面对经济体制和社会转型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的深刻调 整,我国社会管理在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等方面仍存在很多不足,亟待 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和确保社会长治久安 的现实需要。 (一)对社会治理理念认识不准确 首先,把社会治理等同于政府管理。社会治理是一个多主体协同管理过程,绝 不只是政府一家的事。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 现了复杂化、多元化的社会阶层和纷繁复杂的利益诉求,政府管理过程中存在大量 公权力触及不到的角落,在某些领域的管理绩效上存在 “政府失灵”的现象;其次, 把社会治理的目标简单化为维稳。当前,中国社会处于一个矛盾多发期,存在各种 利益冲突和价值碰撞,一些人把社会治理的目标取向简化为维稳,单纯强调公众行 为和思想上的服从,而忽视了对社会多元价值理念的尊重、对多样化利益诉求的倾 听、对不同行为模式的引导、对社会整体功能的优化。由于社会的整体功能没有得 到优化,协同推进的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仍然不断地 “涌现”; 最后,把社会治理的综合目标简化为富民惠民的单一指标,认为只要 GDP上去了, 社会就稳定了,凡事都可以通过经济手段来化解。这一片面认知导致对公众除经济 权益以外的文化、环境、知情、公平等多种基本权益的关注不足,加之社会管理手 段缺乏创新和现代管理认知水平的差距,容易成为引发社会矛盾的潜在 “蝴蝶”。 (二)社会治理结构不合理 首先,社会治理的主体结构单一。社会治理的广泛性、复杂性和独特性,决定 了需要动员多元化的社会力量多层次协同发挥功能,政府虽然发挥着主导作用,但 无法替代其他社会主体所具备的独特功能;其次,社会治理的组织结构不科学。现 行中国社会治理的组织结构方式主要表现为部门分割、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缺乏 协调,相同性质的社会事务被分置于不同的部门之中,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相互 推诿,容易形成执法真空,协调门槛高,治理成本大;同时,地方政府部门在横向 上隶属于相应层级的政府,纵向上又分属于不同上级主管单位,形成中国社会组织 结构系统特有的 “条”、 “块”分形 (Fractal)现象,这种分形结构造成了社会治理 · 001 · 中国社会科学 2014年第4期
复杂网络结构范型下的社会治理协同创新 机构的低水平重复、边界模糊不清、行政效率不高及“条”、“块”之间的冲突。 (三)社会治理方式选择不科学 多元化的社会治理,需要采用多样化的社会治理方式和手段。当今中国,社会 治理以国家主导型为主,市场管理和社会自治模式为辅,社会自治模式非常薄弱, 仍主要以行政权威管制为主。把社会治理等同于社会控制,认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 理就是要加强对社会的管制,一旦遇到社会矛盾和突发事件,存在习惯性地采取捂、 瞒、压等方式与现象,简单地对待社会矛盾和社会分歧的疏解,社会治理呈现出就 事论事、事后弥补的特点,缺乏持久性、系统性和未雨绸缪的“预防型”思维。 (四)社会治理机制构建不完备 当前,在我国经济、法律、行政和思想等不同领域的各种社会治理方法,之所 以存在着不管用、不顶用、不会用和不够用的尴尬局面,与社会治理模式单一、社 会治理协同机制缺乏不无关系。现行中国社会治理的动力机制、激励机制、利益平 衡机制、信息交互机制、协同机制构建不完备,相对缺乏系统有效的综合协调,已 成为制约社会各领域进行有效治理的重要因素。 (五)社会治理技术手段落后 社会治理离不开多元主体之间及时有效的信息传递和信息交互,离不开信息系 统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目前,我国社会治理所需的信息网络还很不完备,信息 收集、检测、评估的技术还很落后,政府部门不能快速掌握情况及时应对,这严重 妨碍了政府对社会治理工作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严重制约了政府 对诸如群体性事件、大气雾霾、社会舆情等社会问题的有效管理。 由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原有的社会管理存在上述诸多问题,因此我们不能按照主 观预期来治理社会。相反,面对实践中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或错误,今天人们越来 越认识到,传统的社会管理必须顺应现实国情的需要和时代要求,及时向现代社会 治理转型,社会治理的相关研究亦应该从系统理论出发,注重社会治理的系统性、 复杂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只有从系统方法出发所得到的结论,才能为中国社会建 设总体格局中的社会治理实践提供具有现实性、合理性和说服力的分析框架。 二、社会是适应协同的复杂网络结构系统 社会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社会保障和 公共安全等多层次领域。作为人们依据一定关系联结而成的集合,社会是一个具有 整体性、动态性、层次性和适应性的复杂网络系统,对社会这一本质特征的科学认 ·101· ?1994-201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机构的低水平重复、边界模糊不清、行政效率不高及 “条”、“块”之间的冲突。 (三)社会治理方式选择不科学 多元化的社会治理,需要采用多样化的社会治理方式和手段。当今中国,社会 治理以国家主导型为主,市场管理和社会自治模式为辅,社会自治模式非常薄弱, 仍主要以行政权威管制为主。把社会治理等同于社会控制,认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 理就是要加强对社会的管制,一旦遇到社会矛盾和突发事件,存在习惯性地采取捂、 瞒、压等方式与现象,简单地对待社会矛盾和社会分歧的疏解,社会治理呈现出就 事论事、事后弥补的特点,缺乏持久性、系统性和未雨绸缪的 “预防型”思维。 (四)社会治理机制构建不完备 当前,在我国经济、法律、行政和思想等不同领域的各种社会治理方法,之所 以存在着不管用、不顶用、不会用和不够用的尴尬局面,与社会治理模式单一、社 会治理协同机制缺乏不无关系。现行中国社会治理的动力机制、激励机制、利益平 衡机制、信息交互机制、协同机制构建不完备,相对缺乏系统有效的综合协调,已 成为制约社会各领域进行有效治理的重要因素。 (五)社会治理技术手段落后 社会治理离不开多元主体之间及时有效的信息传递和信息交互,离不开信息系 统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目前,我国社会治理所需的信息网络还很不完备,信息 收集、检测、评估的技术还很落后,政府部门不能快速掌握情况及时应对,这严重 妨碍了政府对社会治理工作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严重制约了政府 对诸如群体性事件、大气雾霾、社会舆情等社会问题的有效管理。 由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原有的社会管理存在上述诸多问题,因此我们不能按照主 观预期来治理社会。相反,面对实践中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或错误,今天人们越来 越认识到,传统的社会管理必须顺应现实国情的需要和时代要求,及时向现代社会 治理转型,社会治理的相关研究亦应该从系统理论出发,注重社会治理的系统性、 复杂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只有从系统方法出发所得到的结论,才能为中国社会建 设总体格局中的社会治理实践提供具有现实性、合理性和说服力的分析框架。 二、社会是适应协同的复杂网络结构系统 社会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社会保障和 公共安全等多层次领域。作为人们依据一定关系联结而成的集合,社会是一个具有 整体性、动态性、层次性和适应性的复杂网络系统,对社会这一本质特征的科学认 · 101 · 复杂网络结构范型下的社会治理协同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 识是我们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理论基础。 (一)社会是一个复杂适应性系统 社会是一个由人类个体构成、开放耗散、具有适应性和自组织能力的复杂适应 性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CAS)。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指 出:“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 有机体。”①这里,有机体暗含着社会是一个系统的意涵。 同自然系统相比,社会系统主要由具有目的性与主动性的适应性主体 (Adaptive Agent)构成,适应性主体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发展和演化 的基本动因。在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的提出者霍兰(John H.Holland)看来,适应 性产生复杂性。②社会系统的演化,如新社会层次的产生、创新的出现等等,都是在 适应性基础上的涌现。当社会条件、利益机制等发生变化时,现有的社会系统不能适 应这些变化了的条件要求,开始远离平衡态,处于不断的裂变、冲突、协调、重构之 中,社会系统形成耗散结构,自组织地产生出社会结构的分岔(Bifurcation)、社会行 为的混沌(Chaos)与分形(Fractal)等复杂性特征。社会的复杂适应性特征,使 得社会治理必须充分考虑人的适应性及环境条件对社会治理行为的深刻影响。 在社会系统中,存在着不断适应环境的行为过程和功能机制,如学习效应、协 同机制。随着时空的变化,社会系统的结构、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都会发生适应 性改变,社会系统内部呈现出复杂的非线性演化和转型,转型意味着系统要素的重 组,系统稳定性的重建。非线性主要表现为“蝴蝶效应”(Butterfly Effect)、多值 响应(Multiple Response)、自组织临界(Self-organized Critical)等特征。“蝴蝶效 应”又称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表现为系统初始条件的细微差异可能被迅速放大 为系统的巨大输出。系统的任何一个环节或因素处置不当,都可能会释放出“蝴蝶 效应”,导致系统危机或涌现出新的系统特征。非线性作用通过社会的复杂网络结构 传播,产生诸如社会聚集、谣言等现象,涌现出复杂的社会宏观行为。 (二)社会是一个协同的复杂系统 协同思想源远流长。l977年,德国学者哈肯(Hermann Haken)对协同问题进 行了系统研究。他提出“协同学”(Synergetics)理论,③用以反映复杂系统与子系 统间的协调合作关系。哈肯认为,“协同”是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中具有差异性的组 分之间相互协调、补充,自组织地产生出系统的有序时空结构和功能,或从一种有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0一13页。 ②约翰·H.霍兰:《隐秩序一适应性造就复杂性》,周晓牧、韩晖译,上海:上海科技 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12页。 ③哈肯:《高等协同学》,郭治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87页。 。102· ?1994-201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识是我们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理论基础。 (一)社会是一个复杂适应性系统 社会是一个由人类个体构成、开放耗散、具有适应性和自组织能力的复杂适应 性系统 (ComplexAdaptiveSystem,CAS)。马 克 思 在 《资 本 论》第一版序言中指 出:“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 有机体。”① 这里,有机体暗含着社会是一个系统的意涵。 同自然 系 统 相 比, 社会系统主要由具有目的性与主动性的适应性主体 (AdaptiveAgent)构成,适应性主体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发展和演化 的基本动因。在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的提出者霍兰 (JohnH.Holland)看来,适应 性产生复杂性。② 社会系统的演化,如新社会层次的产生、创新的出现等等,都是在 适应性基础上的涌现。当社会条件、利益机制等发生变化时,现有的社会系统不能适 应这些变化了的条件要求,开始远离平衡态,处于不断的裂变、冲突、协调、重构之 中,社会系统形成耗散结构,自组织地产生出社会结构的分岔 (Bifurcation)、社会行 为的混沌 (Chaos)与分形 (Fractal)等复杂性特征。社会的复杂适应性特征,使 得社会治理必须充分考虑人的适应性及环境条件对社会治理行为的深刻影响。 在社会系统中,存在着不断适应环境的行为过程和功能机制,如学习效应、协 同机制。随着时空的变化,社会系统的结构、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都会发生适应 性改变,社会系统内部呈现出复杂的非线性演化和转型,转型意味着系统要素的重 组,系统稳定性的重建。非线性主要表现为 “蝴蝶效应” (ButterflyEffect)、多值 响应 (MultipleResponse)、自组织临界 (Self-organizedCritical)等特征。“蝴蝶效 应”又称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表现为系统初始条件的细微差异可能被迅速放大 为系统的巨大输出。系统的任何一个环节或因素处置不当,都可能会释放出 “蝴蝶 效应”,导致系统危机或涌现出新的系统特征。非线性作用通过社会的复杂网络结构 传播,产生诸如社会聚集、谣言等现象,涌现出复杂的社会宏观行为。 (二)社会是一个协同的复杂系统 协同思想源远流长。1977年,德国学者哈肯 (HermannHaken)对协同问题进 行了系统研究。他提出 “协同学”(Synergetics)理论,③ 用以反映复杂系统与子系 统间的协调合作关系。哈肯认为,“协同”是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中具有差异性的组 分之间相互协调、补充,自组织地产生出系统的有序时空结构和功能,或从一种有 · 201 · 中国社会科学 2014年第4期 ① ②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0—13页。 约翰·H.霍兰: 《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周晓牧、韩晖译,上海:上海科技 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12页。 哈肯:《高等协同学》,郭治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