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表达出来。因此,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也离不开思维,思维活动的成果一思想内容是语言的意义,离开了思想内容,语言成了毫无意义的声音,一也就不成其为语言了。总之,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它随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语言不是经济基础,不是上层建筑,而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具有社会性和全民性。三、现代汉语的形式(一)口语人们口头上应用的语言,具有口语的风格,但受时空限制。(二)书面语用文字写下来的语言,在口语基础上形成的。产生于文字出现之后,比口语更规范。(三)文学语言经过加工、规范的书面语。以书面语的产生为先决条件,比一般书面语更丰富,更有表现力。1.文学语言的两种形式(1)文学语言的书面形式:主要指文学作品、政论、科学论著、法令文牌等使用的语言形式。(2)文学语言的口头形式:主要指讲演、报告、教学、广播说唱中使用的语言形式。2.文学语言与书面语、口语的关系(1)文学语言主要是由书面语直接加工规范而来的。(2)文学语言是以口语为源泉的。口语是加工提炼并不断发展文学语言的重要依据。(3)文学语言要对书面语和口语发挥极大的影响,引导民族共同语朝更完善更统一的方向发展。这里所说的口语和书面语是就语言的表达方式而言的,不同于语言词汇本身的语体色彩。随着人们交际的范围、目的、对象的不同,人们使用的语言材料在功能上出现了分化。把同功能的词汇、语法方面的语言现象归为一体,就出现了语体。语体反映的是词汇与其交际场合的关系。口头表达可以说出具有书面语色彩的词语,书面表达也可以写出具有口语色彩的词语。四、汉语的地位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悠久、发展水平最高的语言之一历史悠久:与人类文明四大策源地分别相应的语言有古埃及语、巴比伦语、古印度语、华夏语(上古汉语),前三种语言早已消亡,只有华夏语发展成为现代汉语。1.现代汉语的国内地位汉语是我国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说汉语的人占全国人口的95%。今天,5
5 并表达出来。因此,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也离不开思维,思维活动的成果 ——思想内容是语言的意义,离开了思想内容,语言成了毫无意义的声音, 也就不成其为语言了。 总之,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它随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社会的发展而发 展。语言不是经济基础,不是上层建筑,而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具有社 会性和全民性。 三、现代汉语的形式 (一)口语 人们口头上应用的语言,具有口语的风格,但受时空限制。 (二)书面语 用文字写下来的语言,在口语基础上形成的。产生于文字出现之后,比 口语更规范。 (三)文学语言 经过加工、规范的书面语。以书面语的产生为先决条件,比一般书面语 更丰富,更有表现力。 1.文学语言的两种形式 (1)文学语言的书面形式:主要指文学作品、政论、科学论著、法令文 牍等使用的语言形式。 (2)文学语言的口头形式:主要指讲演、报告、教学、广播说唱中使用 的语言形式。 2.文学语言与书面语、口语的关系 (1)文学语言主要是由书面语直接加工规范而来的。 (2)文学语言是以口语为源泉的。口语是加工提炼并不断发展文学语 言的重要依据。 (3)文学语言要对书面语和口语发挥极大的影响,引导民族共同语朝 更完善更统一的方向发展。 这里所说的口语和书面语是就语言的表达方式而言的,不同于语言词汇 本身的语体色彩。随着人们交际的范围、目的、对象的不同,人们使用的语 言材料在功能上出现了分化。把同功能的词汇、语法方面的语言现象归为一 体,就出现了语体。语体反映的是词汇与其交际场合的关系。口头表达可以 说出具有书面语色彩的词语,书面表达也可以写出具有口语色彩的词语。 四、汉语的地位 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悠久、发展水平最高的语言之一。 历史悠久:与人类文明四大策源地分别相应的语言有古埃及语、巴比伦 语、古印度语、华夏语(上古汉语),前三种语言早已消亡,只有华夏语发展 成为现代汉语。 1.现代汉语的国内地位 汉语是我国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说汉语的人占全国人口的 95%。今天
现代汉语不仅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交际工具。2.现代汉语的国际地位(1)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除了中国,汉语还分布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这是就汉语的使用人数而言的,就语言流通地域的广泛程度而言,汉语不及英语。(2)汉语与越南语、日本语、朝鲜语的关系尤为特殊,这些语言都吸收过汉语中大量的词,甚至在汉语的词的基础上产生了许多新词。在语言交流中,汉语对上述语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3)汉语是联合国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另五种为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在国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影响在日益扩大。(4)国际汉语热,很多留学生在中国学习汉语。3.现代汉语的语际地位在语言的谱系分类中,一般认为汉语为汉藏语系的典型代表,与印欧语系并列成为语言的两大语系。五、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共同语就是一个民族全体成员通用的语言。方言就是民族语言的地方分支,是局部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语言。方言是形成共同语的基础,作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的方言就叫做基础方言。1.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在近代汉语的基础上形成的。汉族早在先秦时代就存在着古代汉民族共同语。其别称分别为:春秋一雅言汉代一一通语明代一一官话辛亥革命一一国语新中国成立一一普通话由于口语发展快,书面语文言文已经脱离口语了。在唐宋时代产生了“白话”文,唐变文,宋话本,元曲,明清小说等白话作品推动了白话文的流行。五四运动后掀起了“白话文运动”,动摇了文言文的统治地位,白话文最后在书面上取代了文言文。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金元以来,北京成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京话作为官府通用语言传到全国各地,成为“官话”:同时白话文学作品对非北方方言区产生了重要影响。五四后掀起了“国语运动”,在口语方面加强了北京话的代表性,使北京语音成为全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因此,可以说白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书面形式的来源,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官话”是共同语口头形式的源头。五四运动以后,书面语和口语相结合,就形成了今天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2.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定义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6
6 现代汉语不仅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交际 工具。 2.现代汉语的国际地位 (1)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除了中国,汉语还分布在新加 坡、马来西亚等地。这是就汉语的使用人数而言的,就语言流通地域的广泛 程度而言,汉语不及英语。 (2)汉语与越南语、日本语、朝鲜语的关系尤为特殊,这些语言都吸收 过汉语中大量的词,甚至在汉语的词的基础上产生了许多新词。在语言交流 中,汉语对上述语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汉语是联合国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另五种为英语、法语、俄语、 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在国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影响在日益扩大。 (4)国际汉语热,很多留学生在中国学习汉语。 3.现代汉语的语际地位 在语言的谱系分类中,一般认为汉语为汉藏语系的典型代表,与印欧语 系并列成为语言的两大语系。 五、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共同语就是一个民族全体成员通用的语言。方言就是民族语言的地方分 支,是局部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语言。方言是形成共同语的基础,作为民族共 同语的基础的方言就叫做基础方言。 1.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 在近代汉语的基础上形成的。汉族早在先秦时代就存在着古代汉民族共 同语。其别称分别为: 春秋——雅言 汉代——通语 明代——官话 辛亥革命——国语 新中国成立——普通话 由于口语发展快,书面语文言文已经脱离口语了。在唐宋时代产生了“白 话”文,唐变文,宋话本,元曲,明清小说等白话作品推动了白话文的流行。 五四运动后掀起了“白话文运动”,动摇了文言文的统治地位,白话文最后 在书面上取代了文言文。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金元以来,北京成为 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京话作为官府通用语言传到全国各地,成 为“官话”;同时白话文学作品对非北方方言区产生了重要影响。五四后掀 起了“国语运动”,在口语方面加强了北京话的代表性,使北京语音成为全 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 因此,可以说白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书面形式的来源,以北京话为代 表的北方“官话”是共同语口头形式的源头。五四运动以后,书面语和口语 相结合,就形成了今天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2.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定义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
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六、现代汉语的特点现代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相比有许多显著的特点。(一)语音方面总体特点:音节界限分明,乐音较多,加上声调高低变化和语调的抑扬顿挫,因而具有音乐性强的特点。1.没有复辅音无论在音节的开头、中间还是结尾,都没有几个辅音连在一起的现象。ng、sh、zh、ch、er都只是一个辅音。而英语中却有辅音相连的情况,如sport.2.元音占优势汉语音节中可以没有辅音,但不能没有元音,每个音节至少有一个元音,最多可以包含三个元音,有的音节只由元音构成。另外,以元音结尾的音节较多,能出现在音节末尾的辅音只有n和ng。3.音节整齐简洁多数音节辅音在前,元音在后,音节结构整齐简洁,音节数目较少。4.有声调轻声是在一定场合失去了原声调。声调的辨义作用非常重要,声调可以使一个个的音节界限分明,又富于高低升降的变化,形成汉语音乐性强的特殊风格。(二)词汇方面1.单音节语素多,双音节词占优势汉语词汇在发展中逐渐双音节化,据统计《现代汉语词典》(1978版)共收词条5万多个,其中双音节词约4万个。(1)双音节词产生途径:古汉语中的单音节词有的被双音节词代替,如冠一—帽子、目一一眼晴;有的多音节短语被缩简为双音节词,如外交部长一一外长、高等学校一一高校;创造新词也多为双音节的,如弱智、网民。(2)词语双音化的原因:单音节词造成大量同音词,双音节有助于避免大量同音词的出现:单音词往往是多义词,语义难定,双音节词表义准确,细腻:双音节词读起来有乐感,轻重间形成一种节,悦耳动听。词语双音节化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但有负面影响,如重名现象等。2.构词广泛运用词根复合法语言中词汇的构成方法有三种:复合法、派生法、减缩法。汉语中有意义的单音节都能充当词根语素,词缀语素少而且造词能力较弱,因此汉语中运用复合法组合词根语素构成合成词的情况比较多。汉语中派生法不占主要地位,在英语中却很重要,如care、careful、carefully。3.同音语素多这个特点使汉字长期适应于汉语。7
7 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六、现代汉语的特点 现代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相比有许多显著的特点。 (一)语音方面 总体特点:音节界限分明,乐音较多,加上声调高低变化和语调的抑扬 顿挫,因而具有音乐性强的特点。 1.没有复辅音 无论在音节的开头、中间还是结尾,都没有几个辅音连在一起的现象。 nɡ、sh、zh、ch、er 都只是一个辅音。而英语中却有辅音相连的情况,如 sport。 2.元音占优势 汉语音节中可以没有辅音,但不能没有元音,每个音节至少有一个元音, 最多可以包含三个元音,有的音节只由元音构成。另外,以元音结尾的音节 较多,能出现在音节末尾的辅音只有 n 和 nɡ。 3.音节整齐简洁 多数音节辅音在前,元音在后,音节结构整齐简洁,音节数目较少。 4.有声调 轻声是在一定场合失去了原声调。声调的辨义作用非常重要,声调可以 使一个个的音节界限分明,又富于高低升降的变化,形成汉语音乐性强的特 殊风格。 (二)词汇方面 1.单音节语素多,双音节词占优势 汉语词汇在发展中逐渐双音节化,据统计《现代汉语词典》(1978 版) 共收词条 5 万多个,其中双音节词约 4 万个。 (1)双音节词产生途径:古汉语中的单音节词有的被双音节词代替, 如冠——帽子、目——眼睛;有的多音节短语被缩简为双音节词,如外交部 长——外长、高等学校——高校;创造新词也多为双音节的,如弱智、网民。 (2)词语双音化的原因:单音节词造成大量同音词,双音节有助于避 免大量同音词的出现;单音词往往是多义词,语义难定,双音节词表义准确, 细腻;双音节词读起来有乐感,轻重间形成一种节奏,悦耳动听。 词语双音节化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但有负面影响,如重名现象等。 2.构词广泛运用词根复合法 语言中词汇的构成方法有三种:复合法、派生法、减缩法。汉语中有意 义的单音节都能充当词根语素,词缀语素少而且造词能力较弱,因此汉语中 运用复合法组合词根语素构成合成词的情况比较多。汉语中派生法不占主要 地位,在英语中却很重要,如 cɑre、cɑreful、cɑrefully。 3.同音语素多 这个特点使汉字长期适应于汉语
(三)语法方面总体特点:汉语缺乏形态,即缺乏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如“我”无论做主语还是宾语,词形都不变化。现代汉语总体上呈现出分析型语言的特点。1.汉语表达语法意义的手段不大用形态,主要用语序和虚词(1)词序不同,语法意义和关系不同。如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开花了、花开了。(2)虚词不同,语法关系和语气不同。如我的弟弟、我和弟弟,吃饭了/吧/吗。(3)虚词有无,语法意义不同。如活了八十了、活了八十2.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原则基本一致无论语素组成词,词组成短语,或者短语组成句子,其语法结构关系大体一致,都有主谓、动宾、补充、偏正、联合五种基本语法结构关系,如“地震”、“身体健康”、“火车开动了。”都是主谓结构。英语中,句子中动词用限定形式,同主语在人称、性、数方面保持一致,而短语是另一套原则,动词用非限定形式,如haveagoodtime;gowithsb。3.词类和句法成分关系复杂汉语中词具有多功能性,词类和句子成分的关系比较复杂,某一类词往往不只充当某一种句子成分,而是可以充当多种句子成分。如汉语中的名词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状语,有时做谓语,这和英语中的名词功能有很大区别。印欧语中没有与汉语相对应的动补结构、主谓谓语句等。4.量词和语气词十分丰富数词和名词、动词结合时,一般都要在数词的后面加上相应的量词,而且量词的使用情况很复杂。汉语中有丰富的语气词,表示各种语气的细微差别。英语语气词很少,有量词,但主要是度量衡量词,而汉语量词最多的就是非度量衡量词和临时量词。就文字而言,汉语是世界上唯一的几千年来都一直使用表意文字的语言。汉字具有在书面上区别汉语众多同音词的作用。汉字具有超时空性,它能书写语音差别极大的古今汉语、方言和外族语言。七、现代汉语方言方言:俗称地方话,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它不是独立于民族语言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而只是局部地区人们使用的语言变体。汉语方言是汉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分支。(一)方言成因方言是语言分化的结果,造成语言分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1.经济和交通不发达,地区之间的人们往来甚少,相互隔绝的情况比较严重。2.由于某种历史或政治的原因,以地区为单位的社会集体在政治、经济8
8 (三)语法方面 总体特点:汉语缺乏形态,即缺乏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如“我”无 论做主语还是宾语,词形都不变化。现代汉语总体上呈现出分析型语言的特 点。 1.汉语表达语法意义的手段不大用形态,主要用语序和虚词 (1)词序不同,语法意义和关系不同。如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开花 了、花开了。 (2)虚词不同,语法关系和语气不同。如我的弟弟、我和弟弟,吃饭 了/吧/吗。 (3)虚词有无,语法意义不同。如活了八十了、活了八十。 2.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原则基本一致 无论语素组成词 ,词组成短语,或者短语组成句子,其语法结构关系 大体一致,都有主谓、动宾、补充、偏正、联合五种基本语法结构关系,如 “地震”、“身体健康”、“火车开动了。”都是主谓结构。英语中,句子中动词 用限定形式,同主语在人称、性、数方面保持一致,而短语是另一套原则, 动词用非限定形式,如 hɑve ɑ good time;go with sb。 3.词类和句法成分关系复杂 汉语中词具有多功能性,词类和句子成分的关系比较复杂,某一类词往 往不只充当某一种句子成分,而是可以充当多种句子成分。如汉语中的名词 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状语,有时做谓语,这和英语中的名词功能有 很大区别。印欧语中没有与汉语相对应的动补结构、主谓谓语句等。 4.量词和语气词十分丰富 数词和名词、动词结合时,一般都要在数词的后面加上相应的量词,而 且量词的使用情况很复杂。汉语中有丰富的语气词,表示各种语气的细微差 别。英语语气词很少,有量词,但主要是度量衡量词,而汉语量词最多的就 是非度量衡量词和临时量词。 就文字而言,汉语是世界上唯一的几千年来都一直使用表意文字的语 言。汉字具有在书面上区别汉语众多同音词的作用。汉字具有超时空性,它 能书写语音差别极大的古今汉语、方言和外族语言。 七、现代汉语方言 方言:俗称地方话,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它不是独立于民族语言之外 的另一种语言,而只是局部地区人们使用的语言变体。汉语方言是汉民族共 同语的地域分支。 (一)方言成因 方言是语言分化的结果,造成语言分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经济和交通不发达,地区之间的人们往来甚少,相互隔绝的情况比较 严重。 2.由于某种历史或政治的原因,以地区为单位的社会集体在政治、经济
等方面形成分裂局面。(二)方言和共同语的关系统一的民族共同语,不是若干方言的合,而是在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作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的方言就叫做基础方言。以哪个方言为基础方言不是有某些人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由某个方言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它的内部结构的发展情况决定的。只有在社会中所处地位最重要、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方言,才能成为基础方言。1.从方言角度说(1)方言作为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具有不同于民族共同语的语言特征,但内部发展规律却要服从于民族共同语。(2)方言是在某种社会隔离情况下产生的,随着国家的统一和科学文化的普及,总要在某一方言的基础上形成民族共同语。方言是民族共同语形成的基础。2.从共同语角度说(1)民族共同语形成后,其他方言都从属于民族共同语,同时共同语不排斥其他方言的有用成分,而要从其他方言吸取有用成分来丰富自己。(2)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和推广,不等于能很快消灭方言,但方言总是要向民族共同语集中发展的。共同语促使地域方言向它靠拢,对方言的发展起到一种制约作用。汉语进入现代汉语阶段,形成了民族共同语,这并不是说在这个阶段汉语内部已经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方言分歧已不复存在。事实上,在民族共同语形成以后,方言分歧仍未彻底消除,今天多种方言仍与民族共同语并存。(三)现代汉语方言1.北方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使用人口约占汉族人口的73%,是现代汉语中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种方言。次方言:东北、华北方言(京津辽吉黑鲁冀豫等):西北方言(陕晋甘青宁蒙等):西南方言(川云贵鄂等):江淮方言(皖苏等)。佳木斯人和昆明人,西北玉门人和南京人都可以自由交谈,覆盖面如此广阔的地域方言,世界上罕见,这是北方方言成为共同语基础方言的根本原因。2.吴方言:以苏州话为代表,分布手上海、江苏和浙江大部分地区,便用人口占7.2%。明清时期由于弹词、昆曲和小说使苏州话扩大了影响,成为吴方言的代表。而近年来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使得上海话的影响日益扩大,所以有人认为上海话是吴方言的代表。3.湘方言:以长沙话为代表,分布于湖南省大部分地区,使用人口占3.2%。4.赣方言:以南昌话为代表,分布于江西省大部分地区,使用人口占3.3%。9
9 等方面形成分裂局面。 (二)方言和共同语的关系 统一的民族共同语,不是若干方言的糅合,而是在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 成的,作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的方言就叫做基础方言。以哪个方言为基础方 言不是有某些人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由某个方言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以及 它的内部结构的发展情况决定的。只有在社会中所处地位最重要、影响最大、 最有代表性的方言,才能成为基础方言。 1.从方言角度说 (1)方言作为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具有不同于民族共同语的语言特 征,但内部发展规律却要服从于民族共同语。 (2)方言是在某种社会隔离情况下产生的,随着国家的统一和科学文 化的普及,总要在某一方言的基础上形成民族共同语。方言是民族共同语形 成的基础。 2.从共同语角度说 (1)民族共同语形成后,其他方言都从属于民族共同语,同时共同语 不排斥其他方言的有用成分,而要从其他方言吸取有用成分来丰富自己。 (2)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和推广,不等于能很快消灭方言,但方言总是 要向民族共同语集中发展的。共同语促使地域方言向它靠拢,对方言的发展 起到一种制约作用。 汉语进入现代汉语阶段,形成了民族共同语,这并不是说在这个阶段汉 语内部已经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方言分歧已不复存在。事实上,在民族共同 语形成以后,方言分歧仍未彻底消除,今天多种方言仍与民族共同语并存。 (三)现代汉语方言 1.北方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使用人口约占汉族人 口的 73%,是现代汉语中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种方言。 次方言:东北、华北方言(京津辽吉黑鲁冀豫等);西北方言(陕晋甘青 宁蒙等);西南方言(川云贵鄂等);江淮方言(皖苏等)。 佳木斯人和昆明人,西北玉门人和南京人都可以自由交谈,覆盖面如此 广阔的地域方言,世界上罕见,这是北方方言成为共同语基础方言的根本原 因。 2.吴方言:以苏州话为代表,分布于上海、江苏和浙江大部分地区,使 用人口占 7.2%。明清时期由于弹词、昆曲和小说使苏州话扩大了影响,成为 吴方言的代表。而近年来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使得上海话的影响日益扩大, 所以有人认为上海话是吴方言的代表。 3.湘方言:以长沙话为代表,分布于湖南省大部分地区,使用人口占 3.2%。 4.赣方言:以南昌话为代表,分布于江西省大部分地区,使用人口占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