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七市(州)2017届高三毕业生第一次联合调考(3月联考) 本试题卷共10页,22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品和人品 肖瑞峰 我们经常说两句话,“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中国古代传统诗论习惯 于将诗品与人品相联系,以为人品决定诗品,诗品出于人品,因而总是强调“有 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才有第一等真诗”。 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文如其人”确实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是一种 史实,但我要向大家揭示的另一史实是,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也不难找到“言 非心声”的例证,在一些诗人那里,诗品和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选无 法契合的。如果坚持认为“诗品醇者,人品必正”,显然是一种罔顾文学史实的 想当然的误判 提及“诗品”,熟悉中国文学史的很容易联想到梁代钟嵘和唐代司空图的两部同 名著作,所谓“品”,是就区分诗歌的不同风格、境界而言的,可以理解为类别。 今天我们讨论的“诗品”,有别于钟嵘、司空图的指称,指的是诗的品质、品格 和品味;与此相应,所谓“人品”指的是人的品行、品性、品德。人们常常将诗 品与人品相提并论。二者之间确实有密切的联系,但却不能等同,也无法对应。 它们呈现出的是若即若离、错综复杂的双边关系。 主张诗品与人品相统一,是追求诗歌理想与人格之美彼此契合的集中反映。在这 方面最简明的一个论断就是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倡言:“诗品出于人品。” 最早将诗品与人品联系在一起的是先秦时期的“诗言志”思想。所谓“诗言 志’’是指诗应当抒写人的情志,应当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外在表现。这实际上已 涉及到“文如其人”和“言为心声”的命题。“文如其人”这一命题,可以追溯 至汉代扬雄的《法言·问神》、梁代刘勰的《文心雕龙·体性》。但从现存的文献 看,明确表述“文如其人”这一命题的是苏轼的《答张文潜书》:“子由之文实 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 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这段话是苏轼评论他弟 弟的。后人都认为三苏里面最有才气的是苏轼而不是苏辙。在苏轼的眼里,弟弟 的文章超过了他,而世人不理解。 后来表达类似“文如其人”的观点就太多了,比如徐增《而庵诗话》里提到,诗 是人心灵的一种外化表现,见诗如见其人。验之创作实践,在中国诗歌史上,确 实有许多诗人的诗品与人品是统一的,和谐的,读其诗,可以推知其人;反之, 观其人,亦可想见其诗。比如李白,文如其人的典型代表:比如刘禹锡,中国古 典诗歌中不屈的典型。 在中国诗歌史上,“言非心声”的情况也很多。相当一部分诗人的诗品与人品其 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 诗品高洁,而人品卑劣。读其诗,分明为志士仁人;观其行,显然是无耻败类。 西晋诗人潘岳,后世称他潘安,是少有的美男子代表。他在作品《闲居赋》中 描述自己对功名的蔑视之情。但现实是,权贵贾谧手下有二十四个谄友,排在首 位的就是潘安。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畏敌如虎,丧权辱国,但是读他的诗
湖北省七市(州)2017 届高三毕业生第一次联合调考(3 月联考) 本试题卷共 10 页,22 题。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诗品和人品 肖瑞峰 我们经常说两句话,“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中国古代传统诗论习惯 于将诗品与人品相联系,以为人品决定诗品,诗品出于人品,因而总是强调“有 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才有第一等真诗”。 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文如其人”确实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是一种 史实,但我要向大家揭示的另一史实是,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也不难找到“言 非心声”的例证,在一些诗人那里,诗品和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选无 法契合的。如果坚持认为“诗品醇者,人品必正”,显然是一种罔顾文学史实的 想当然的误判。 提及“诗品”,熟悉中国文学史的很容易联想到梁代钟嵘和唐代司空图的两部同 名著作,所谓“品”,是就区分诗歌的不同风格、境界而言的,可以理解为类别。 今天我们讨论的“诗品”,有别于钟嵘、司空图的指称,指的是诗的品质、品格 和品味;与此相应,所谓“人品”指的是人的品行、品性、品德。人们常常将诗 品与人品相提并论。二者之间确实有密切的联系,但却不能等同,也无法对应。 它们呈现出的是若即若离、错综复杂的双边关系。 主张诗品与人品相统一,是追求诗歌理想与人格之美彼此契合的集中反映。在这 方面最简明的一个论断就是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倡言:“诗品出于人品。” 最早将诗品与人品联系在一起的是先秦时期的“诗言志”思想。所谓“诗言 志’’是指诗应当抒写人的情志,应当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外在表现。这实际上已 涉及到“文如其人”和“言为心声”的命题。“文如其人”这一命题,可以追溯 至汉代扬雄的《法言•问神》、梁代刘勰的《文心雕龙•体性》。但从现存的文献 看,明确表述“文如其人”这一命题的是苏轼的《答张文潜书》:“子由之文实 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 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这段话是苏轼评论他弟 弟的。后人都认为三苏里面最有才气的是苏轼而不是苏辙。在苏轼的眼里,弟弟 的文章超过了他,而世人不理解。 后来表达类似“文如其人”的观点就太多了,比如徐增《而庵诗话》里提到,诗 是人心灵的一种外化表现,见诗如见其人。验之创作实践,在中国诗歌史上,确 实有许多诗人的诗品与人品是统一的,和谐的,读其诗,可以推知其人;反之, 观其人,亦可想见其诗。比如李白,文如其人的典型代表;比如刘禹锡,中国古 典诗歌中不屈的典型。 在中国诗歌史上,“言非心声”的情况也很多。相当一部分诗人的诗品与人品其 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 诗品高洁,而人品卑劣。读其诗,分明为志士仁人;观其行,显然是无耻败类。 西晋诗人潘岳,后世称他潘安,是少有的美男子代表。他在作品《闲居赋》中, 描述自己对功名的蔑视之情。但现实是,权贵贾谧手下有二十四个谄友,排在首 位的就是潘安。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畏敌如虎,丧权辱国,但是读他的诗
《题金山》却是豪气万丈:“屹然天立镇中流,弹压东南二百州。狂虏来临须破 胆,何劳平地战貔貅。”俨然以御敌英雄自命。这可归因于人格的二重性:内心 深处未必无意御敌,却因懦弱自私故而终不敢御敌。 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尽管“言非心声”的现象并不罕见,也许永远无 法杜绝,但我们仍然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 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我们有理由强调:欲醇诗品,先正人品。只 有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才能真正提升诗的品质、品格和品 位,达到诗品与人品的完美融合。要正诗品就要像孟子说的,养吾浩然之气。 (节选自《浙江人文大讲堂》有删改) 1.根据文本,下列选项中无法说明“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才有第一等 真诗”的一项是 A.对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历程做一个全面的考察,“文如其人”确实比较普遍, 这是一种史实 B.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倡言:“诗品出于人品。”可见主张诗品与人品相 统一,是追求诗歌理想与人格之美彼此契合的集中反映。 C.诗的品质、品格和品位不断提升,人的品行、品性、品德也会不断提升。 D.要达到诗品和人品的完美融合,就要像孟子说的,养浩然之气。 2.下列选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如其人”“言为心声”等由来已久的说法,说明我们一直在倡导诗品与 人品的统一。 B.世人以为苏轼的才气胜于苏辙,苏轼却认为苏辙的文章超过了他,苏辙其文 如其为人,诗品和人品达到了统 C.李白、刘禹锡的“文如其人”和潘安、赵构的“言非心声”形成了对 比,说明了“诗品与人品”并不能完全相统一。 我们只要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 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就可以杜绝“言非心声”的现象。 3.综观全文,下列理解和分研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品与人品是可以统一的,这是对诗歌理想与人格之美彼此契合的追 求 B.诗品与人品也有割裂、背离、无法契合的情况,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 活严重脱节的现象。 C.诗人尽量达到诗品与人品的完美结合,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加 强道德修养,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 D.诗品出于人品。诗如其人,从作品中就足见其人的品质、德行,有了 好的人品,就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樊锦诗:敦煌的女儿 雷媛 岁的樊锦诗,已经在敦煌待了52年,和她的前辈还有很多同事一样 从满头青丝待到了一头白发。就像今天的敦煌研究院是中国石窟保护研究事业发 展的一个缩影,樊锦诗是“莫高窟人”的杰出代表
《题金山》却是豪气万丈:“屹然天立镇中流,弹压东南二百州。狂虏来临须破 胆,何劳平地战貔貅。”俨然以御敌英雄自命。这可归因于人格的二重性:内心 深处未必无意御敌,却因懦弱自私故而终不敢御敌。 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尽管“言非心声”的现象并不罕见,也许永远无 法杜绝,但我们仍然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 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我们有理由强调:欲醇诗品,先正人品。只 有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才能真正提升诗的品质、品格和品 位,达到诗品与人品的完美融合。要正诗品就要像孟子说的,养吾浩然之气。 (节选自《浙江人文大讲堂》有删改) 1.根据文本,下列选项中无法说明“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才有第一等 真诗”的一项是: A.对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历程做一个全面的考察,“文如其人”确实比较普遍, 这是一种史实。 B.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倡言:“诗品出于人品。”可见主张诗品与人品相 统一,是追求诗歌理想与人格之美彼此契合的集中反映。 C.诗的品质、品格和品位不断提升,人的品行、品性、品德也会不断提升。 D.要达到诗品和人品的完美融合,就要像孟子说的,养浩然之气。 2.下列选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如其人”“言为心声”等由来已久的说法,说明我们—直在倡导诗品与 人品的统一。 B.世人以为苏轼的才气胜于苏辙,苏轼却认为苏辙的文章超过了他,苏辙其文 如其为人,诗品和人品达到了统一。 C.李白、刘禹锡的“文如其人”和潘安、赵构的“言非心声”形成了对 比,说明了“诗品与人品”并不能完全相统一。 D.我们只要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 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就可以杜绝“言非心声”的现象。 3.综观全文,下列理解和分研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品与人品是可以统一的,这是对诗歌理想与人格之美彼此契合的追 求。 B.诗品与人品也有割裂、背离、无法契合的情况,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 活严重脱节的现象。 C.诗人尽量达到诗品与人品的完美结合,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加 强道德修养,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 D.诗品出于人品。诗如其人,从作品中就足见其人的品质、德行,有了 好的人品,就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樊锦诗:敦煌的女儿 雷媛 77 岁的樊锦诗,已经在敦煌待了 52 年,和她的前辈还有很多同事一样, 从满头青丝待到了一头白发。就像今天的敦煌研究院是中国石窟保护研究事业发 展的一个缩影,樊锦诗是“莫高窟人”的杰出代表
懂得樊锦诗的人都清楚,她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守护敦煌,保护文物, 把莫髙窟完完整整地传下去。有人说,樊锦诗要把莫髙窟藏在保险柜里才放心 她苦笑,“我是要保,保是第一要紧的事情。但我更要扬,敦煌是人类的敦煌, 要让人类了解。敦煌历史文化只有为人们欣赏,才能让人们热爱敦煌文化艺术, 自觉地保护敦煌石窟” 作为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深感肩上的重担,丝毫不敢懈怠。她带头参 与科研,与国际上优秀的文物保护机构合作,不断将先进的保护理念和技术引入 敦煌遗产保护,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的保护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在敦煌 的52年,保护是她最重视的工作,所取得的成果也最为丰硕。从壁画病害防治 到崖体加固,从环境监测到风沙治理,在敦煌遗产保护的各个领域,樊锦诗和敦 煌研究院的保护工作者一起,不断探索创新,攻克难题。在她的带领下一,敦煌 遗产保护翻开了新篇章,走上了科学保护之路。在她的倡导和推动下,《敦煌莫 高窟保护条例》和《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先后公布实施。 在同行眼里,樊锦诗不单单是一位出色的文物保护专家和遗产管理专家, 还是一名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的敦煌学者。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樊锦诗的 带领下,敦煌硏究院全体科硏人员在石窟考古、佛教美术、文献硏究等很多领域 都取得了新成果,敦煌研究院已经成为国际敦煌学研究的最大实体硏究院,“敦 煌在中国,敦煌学研究在国外”的历史已不复存在。她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 结合洞窟中的供养人题记、碑铭和敦煌文献,完成了敦煌莫髙窟北朝、隋、唐代 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断代,揭示了各个时期洞窟发展演变的规律和时代特征, 先后撰写了《莫髙窟北朝洞窟分期》、《莫髙窟隋代泂窟分期》等论文。这些敦 煌石窟分期断代的学术成果,不仅确定了洞窟本身的时代,而且为敦煌石窟的各 项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公认和采纳。她主持的《敦煌石 窟考古全集》第一卷的出版,将敦煌石窟考古带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国学大师、 香港大学教授饶宗颐先生称此考古报告“既真且确,精致绝伦,敦煌学又进一境, 佩服之至”。 实现“数字敦煌”之前,坚持走国际合作之路的樊锦诗也曾体味了“孤 立”。从20世纪80年代起,敦煌研究院在全国文物界首开国际合作先河,先后 和日本、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的一些文物保护和研究机构开展合作。为 此,有人说她崇洋媚外,也有人告她的状,说在和日本人合作中让日本人把我们 的东西拿走了……时间证明,这种国际合作之路使敦煌研究院与世界平等对话成 为现实。正如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所长苏伯民所言,如今的我们与国外文物研 究机构在思想、技术、研究方面的差别在缩小,“这说明我们在进步,大家已经 能够在一个思路、语境下工作。不像过去,人家说什么,我们就只能做什么” 如今,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多年的国际合作保护,使敦煌研究院吸取了国 际上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引进了国外先进的仪器设备, 建起了一流的保护实验室,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青年业务骨干,学到了国外先进 的保护科学技术和工艺。国际合作保护使敦煌硏究院逐步与国际接轨,达到新的 高度,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合作的成功典型。 陈寅恪先生曾痛心疾首地悲叹:“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地也。”看到 今天的敦煌,老先生若九泉之下有知,当转悲为喜。 (摘自《新华文摘》2016年第4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懂得樊锦诗的人都清楚,她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守护敦煌,保护文物, 把莫高窟完完整整地传下去。有人说,樊锦诗要把莫高窟藏在保险柜里才放心。 她苦笑,“我是要保,保是第一要紧的事情。但我更要扬,敦煌是人类的敦煌, 要让人类了解。敦煌历史文化只有为人们欣赏,才能让人们热爱敦煌文化艺术, 自觉地保护敦煌石窟”。 作为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深感肩上的重担,丝毫不敢懈怠。她带头参 与科研,与国际上优秀的文物保护机构合作,不断将先进的保护理念和技术引入 敦煌遗产保护,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的保护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在敦煌 的 52 年,保护是她最重视的工作,所取得的成果也最为丰硕。从壁画病害防治 到崖体加固,从环境监测到风沙治理,在敦煌遗产保护的各个领域,樊锦诗和敦 煌研究院的保护工作者一起,不断探索创新,攻克难题。在她的带领下一,敦煌 遗产保护翻开了新篇章,走上了科学保护之路。在她的倡导和推动下,《敦煌莫 高窟保护条例》和《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先后公布实施。 在同行眼里,樊锦诗不单单是一位出色的文物保护专家和遗产管理专家, 还是一名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的敦煌学者。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在樊锦诗的 带领下,敦煌研究院全体科研人员在石窟考古、佛教美术、文献研究等很多领域 都取得了新成果,敦煌研究院已经成为国际敦煌学研究的最大实体研究院,“敦 煌在中国,敦煌学研究在国外”的历史已不复存在。她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 结合洞窟中的供养人题记、碑铭和敦煌文献,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唐代 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断代,揭示了各个时期洞窟发展演变的规律和时代特征, 先后撰写了《莫高窟北朝洞窟分期》、《莫高窟隋代洞窟分期》等论文。这些敦 煌石窟分期断代的学术成果,不仅确定了洞窟本身的时代,而且为敦煌石窟的各 项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公认和采纳。她主持的《敦煌石 窟考古全集》第一卷的出版,将敦煌石窟考古带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国学大师、 香港大学教授饶宗颐先生称此考古报告“既真且确,精致绝伦,敦煌学又进一境, 佩服之至”。 实现“数字敦煌”之前,坚持走国际合作之路的樊锦诗也曾体味了“孤 立”。从 20 世纪 80 年代起,敦煌研究院在全国文物界首开国际合作先河,先后 和日本、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的一些文物保护和研究机构开展合作。为 此,有人说她崇洋媚外,也有人告她的状,说在和日本人合作中让日本人把我们 的东西拿走了……时间证明,这种国际合作之路使敦煌研究院与世界平等对话成 为现实。正如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所长苏伯民所言,如今的我们与国外文物研 究机构在思想、技术、研究方面的差别在缩小,“这说明我们在进步,大家已经 能够在一个思路、语境下工作。不像过去,人家说什么,我们就只能做什么”。 如今,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多年的国际合作保护,使敦煌研究院吸取了国 际上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引进了国外先进的仪器设备, 建起了一流的保护实验室,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青年业务骨干,学到了国外先进 的保护科学技术和工艺。国际合作保护使敦煌研究院逐步与国际接轨,达到新的 高度,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合作的成功典型。 陈寅恪先生曾痛心疾首地悲叹:“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地也。”看到 今天的敦煌,老先生若九泉之下有知,当转悲为喜。 (摘自《新华文摘》2016 年第 4 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她守护国宝41年,从青春少女到满头华发,她有愧于家庭、有愧于孩 子,也怠慢了自己。但却用41年的守望告诉世人,她无愧于敦煌! ②“数字敦煌”概念由敦煌硏究院院长樊锦诗在上世纪80年代末提出, 就是将数字技术引入敦煌石窟保护,将洞窟、壁画、彩塑及与敦煌相关的文物加 工成高智能数字图像,汇集成电子档案,以利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的思路。利用 敦煌数字档案开发出数字电影,数字电影能使敦煌艺术走出莫高窟,做到使游客 在窟外看窟。这还有利于减轻漏窟的开放压力和增加洞窟的承载量。事实已证明, 这一概念的提出无疑是史无前例的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樊锦诗带头参与科硏,不断将先进的保护理念和技术引入敦煌遗产保 护,在她的带领下,敦煌遗产保护翻开了新篇章,走上了科学保护之路。 B.作为“莫高窟人”的杰出代表,樊锦诗把敦煌文物保护作为永恒的任 务,觉得遗产保护更重于敦煌文化,因为弘扬文化只是手段,遗产保护才是最终 目的。 C.樊锦诗当年“数字敦煌”的构想和坚持走国际合作之路都遭到了“孤 立”,但最终时间证明,樊锦诗是成功的。 D.“数字敦煌”就是将数字技术引入敦煌石窟保护,具有永久保存、永 续利用的特点。 5.文章题为“樊锦诗:敦煌的女儿”,樊锦诗为敦煌做岀了哪些贡献?请结合 材料简要分析。(4分) 6.文章最后一段话语意丰厚,如何理解当年陈寅恪先生的悲和“看到今天敦煌” 的转悲为喜?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武生 张国平 剧团虽属三流,演员们待遇也不髙,但有它在毕竟是个寄托,现在突然散 了,便仿佛一座靠山蓦然坍塌了。出门时拿走了一把刀,侯三演的是武生,那把 道具刀已陪伴他多年。 侯三的老婆是一家超市的财务主管,自从她从收银员升为财务主管后,她 的脸顿然肿得不行,对侯三指桑骂槐,剧团解散的事让她知道了,准又一阵狗血 喷头。得尽快找份工作,这样才能堵住她的嘴。理清了思路,侯三提刀回家。 哟,长出息了?想杀人呀?老婆看到侯三手里那把明闪闪的刀,口气里满 是不屑。 我的祖奶奶,借八个胆我也不敢动你一指头啊。侯三说,刚接了一个新角 色,拿回家练练 练个屁!你看看你,有蹬三轮的挣钱多不?侯三被老婆一下噎住了。每提 到钱,侯三便像撒气的皮球,再没舞台上那份豪情了。 去招聘市场,侯三看到一块牌子,顿时兴奋了,牌子上写:招聘保安。可 人家不要侯三,说是专解决下岗职工的。侯三的剧团虽不算草班儿,但也未正式 纳编,侯三没有下岗证。侯三灵机一动说,我是唱武生的,会翻跟头。侯三便 阵前空翻又一阵后空翻,将跟头翻得如旋风。人家还是摇头,上面有政策,我们 说了不算呀。侯三没辙了,一脸惆怅
①她守护国宝 41 年,从青春少女到满头华发,她有愧于家庭、有愧于孩 子,也怠慢了自己。但却用 41 年的守望告诉世人,她无愧于敦煌! ②“数字敦煌”概念由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在上世纪 80 年代末提出, 就是将数字技术引入敦煌石窟保护,将洞窟、壁画、彩塑及与敦煌相关的文物加 工成高智能数字图像,汇集成电子档案,以利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的思路。利用 敦煌数字档案开发出数字电影,数字电影能使敦煌艺术走出莫高窟,做到使游客 在窟外看窟。这还有利于减轻漏窟的开放压力和增加洞窟的承载量。事实已证明, 这一概念的提出无疑是史无前例的。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樊锦诗带头参与科研,不断将先进的保护理念和技术引入敦煌遗产保 护,在她的带领下,敦煌遗产保护翻开了新篇章,走上了科学保护之路。 B.作为“莫高窟人”的杰出代表,樊锦诗把敦煌文物保护作为永恒的任 务,觉得遗产保护更重于敦煌文化,因为弘扬文化只是手段,遗产保护才是最终 目的。 C.樊锦诗当年“数字敦煌”的构想和坚持走国际合作之路都遭到了“孤 立”,但最终时间证明,樊锦诗是成功的。 D.“数字敦煌”就是将数字技术引入敦煌石窟保护,具有永久保存、永 续利用的特点。 5.文章题为“樊锦诗:敦煌的女儿”,樊锦诗为敦煌做出了哪些贡献?请结合 材料简要分析。(4 分) 6.文章最后一段话语意丰厚,如何理解当年陈寅恪先生的悲和“看到今天敦煌” 的转悲为喜?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武生 张国平 剧团虽属三流,演员们待遇也不高,但有它在毕竟是个寄托,现在突然散 了,便仿佛一座靠山蓦然坍塌了。出门时拿走了一把刀,侯三演的是武生,那把 道具刀已陪伴他多年。 侯三的老婆是一家超市的财务主管,自从她从收银员升为财务主管后,她 的脸顿然肿得不行,对侯三指桑骂槐,剧团解散的事让她知道了,准又一阵狗血 喷头。得尽快找份工作,这样才能堵住她的嘴。理清了思路,侯三提刀回家。 哟,长出息了?想杀人呀?老婆看到侯三手里那把明闪闪的刀,口气里满 是不屑。 我的祖奶奶,借八个胆我也不敢动你一指头啊。侯三说,刚接了一个新角 色,拿回家练练。 练个屁!你看看你,有蹬三轮的挣钱多不?侯三被老婆一下噎住了。每提 到钱,侯三便像撒气的皮球,再没舞台上那份豪情了。 去招聘市场,侯三看到一块牌子,顿时兴奋了,牌子上写:招聘保安。可 人家不要侯三,说是专解决下岗职工的。侯三的剧团虽不算草班儿,但也未正式 纳编,侯三没有下岗证。侯三灵机一动说,我是唱武生的,会翻跟头。侯三便一 阵前空翻又一阵后空翻,将跟头翻得如旋风。人家还是摇头,上面有政策,我们 说了不算呀。侯三没辙了,一脸惆怅
这时被人拍了一掌,侯三回头看到一个很阔的人正对他微笑。那人问,找 工作?侯三点头。那人说,除了跟头你还会什么?侯三说,会武功。那人说,耍 一套看看。侯三便打了一套拳,虎虎生风。 那人便说,就跟我干吧。不过是试用,试用期内这个数。那人伸两个指头。 百元?太少了。侯三说。那人说,不是二百,是两千。那人见侯三吃惊 得张大了嘴巴,就说,过了试用期,就是这个数。那人伸出一个巴掌。侯三做梦 也想不到会有这么优厚的待遇,笑得嘴角咧到了耳朵上。于是那人便成了侯三的 老板。 有天老板让侯三坐他的车办事,还没到地方便被人截住,侯三迷迷糊糊被 几个彪形大汉绑架了。侯三虽有些功夫,但恶虎难抵群狼,侯三被推进黑乎乎的 地窖。 说,你们老板住哪里?怎么联系?侯三被打得遍体鳞伤,遭人盘问。侯三 的嘴上像沾了封条,一个字也不说。反复多次,侯三死去活来,愣是没吐一个字 那帮人恼羞成怒,将侯三关在地窖里,一连三天不给饭吃也不给水喝。地窖里阴 冷潮湿,侯三昏死过去。 侯三看到地窖口闪进一道亮光,朦胧中下来一个人。侯三吃惊,下来的是 老板。侯三胆怯地说,你也被抓了?不是我说出去的。老板笑了,说,你小子够 意思,安心养伤吧。侯三问,你怎么知道我被藏在这儿?老板说,以后你就明白 了。那天侯三突然看到一个绑架他的人,才明白,原来是老板考验他。妈的!侯 三咽了口吐沫。 一天老板问,你表现很好,有什么困难需要我解决?侯三便说,家有老母一人独 居。老板说,请来嘛。侯三苦笑,老婆不孝顺,不让老人来。老板脸一沉说,休 了她。侯三说,我哪敢啊 看你那点出息。老板说,这好办,等你试用期满,安排套房子,把老人接来住。 侯三没想到老板这么仁慈,感激得差点跪下。 这天侯三陪老板出门,老板一脚踏坏了一卖艺瞎子的二胡。瞎子死抱老板的腿不 放,非让老板赔。老板很没面子,对侯三吼,踢翻他!侯三见瞎子可怜,便掏钱, 却被老板打在地上。老板说,我是随便赔钱的人?踢翻他!一分钱也不给。侯三 犹豫着不肯动手。 老板失望地过来拍侯三的肩膀,又掏出一沓钱说,你可以走了。为什么?侯三吃 惊。老板说,你考试不合格。这就让我走?侯三不肯。老板把钱一塞说,拿钱走 人 妈的。侯三接过钱朝瞎子走去。侯三把钱塞在瞎子衣兜里,拍他肩膀说,伙计, 拿着。 侯三转身离去,头仰的老高。 (有删改) 7.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侯三所在的剧团只是三流,他在剧团的收入也不高,剧团的突然散了,使他 失去的生活的寄托,如果不尽快地找到新的职业,肯定会被老婆骂个狗血喷头 B.侯三因为惧怕老婆,剧团解散自己下岗的事瞒着老婆;去招聘市场找工作也 只能背着老婆;即使被老板高薪试用的好消息也不敢告诉老婆, C.侯三生性懦弱,老婆骂他,他只能笑脸相迎;老婆不孝顺老母,他也不敢说 什么;瞎子找老板赔钱,老板让他踢翻瞎子,他也犹豫着不动手
这时被人拍了一掌,侯三回头看到一个很阔的人正对他微笑。那人问,找 工作?侯三点头。那人说,除了跟头你还会什么?侯三说,会武功。那人说,耍 一套看看。侯三便打了一套拳,虎虎生风。 那人便说,就跟我干吧。不过是试用,试用期内这个数。那人伸两个指头。 二百元?太少了。侯三说。那人说,不是二百,是两千。那人见侯三吃惊 得张大了嘴巴,就说,过了试用期,就是这个数。那人伸出一个巴掌。侯三做梦 也想不到会有这么优厚的待遇,笑得嘴角咧到了耳朵上。于是那人便成了侯三的 老板。 有天老板让侯三坐他的车办事,还没到地方便被人截住,侯三迷迷糊糊被 几个彪形大汉绑架了。侯三虽有些功夫,但恶虎难抵群狼,侯三被推进黑乎乎的 地窖。 说,你们老板住哪里?怎么联系?侯三被打得遍体鳞伤,遭人盘问。侯三 的嘴上像沾了封条,一个字也不说。反复多次,侯三死去活来,愣是没吐一个字。 那帮人恼羞成怒,将侯三关在地窖里,一连三天不给饭吃也不给水喝。地窖里阴 冷潮湿,侯三昏死过去。 侯三看到地窖口闪进一道亮光,朦胧中下来一个人。侯三吃惊,下来的是 老板。侯三胆怯地说,你也被抓了?不是我说出去的。老板笑了,说,你小子够 意思,安心养伤吧。侯三问,你怎么知道我被藏在这儿?老板说,以后你就明白 了。那天侯三突然看到一个绑架他的人,才明白,原来是老板考验他。妈的!侯 三咽了口吐沫。 一天老板问,你表现很好,有什么困难需要我解决?侯三便说,家有老母一人独 居。老板说,请来嘛。侯三苦笑,老婆不孝顺,不让老人来。老板脸一沉说,休 了她。侯三说,我哪敢啊。 看你那点出息。老板说,这好办,等你试用期满,安排套房子,把老人接来住。 侯三没想到老板这么仁慈,感激得差点跪下。 这天侯三陪老板出门,老板一脚踏坏了一卖艺瞎子的二胡。瞎子死抱老板的腿不 放,非让老板赔。老板很没面子,对侯三吼,踢翻他!侯三见瞎子可怜,便掏钱, 却被老板打在地上。老板说,我是随便赔钱的人?踢翻他!一分钱也不给。侯三 犹豫着不肯动手。 老板失望地过来拍侯三的肩膀,又掏出一沓钱说,你可以走了。为什么?侯三吃 惊。老板说,你考试不合格。这就让我走?侯三不肯。老板把钱一塞说,拿钱走 人。 妈的。侯三接过钱朝瞎子走去。侯三把钱塞在瞎子衣兜里,拍他肩膀说,伙计, 拿着。 侯三转身离去,头仰的老高。 (有删改) 7.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A.侯三所在的剧团只是三流,他在剧团的收入也不高,剧团的突然散了,使他 失去的生活的寄托,如果不尽快地找到新的职业,肯定会被老婆骂个狗血喷头。 B.侯三因为惧怕老婆,剧团解散自己下岗的事瞒着老婆;去招聘市场找工作也 只能背着老婆;即使被老板高薪试用的好消息也不敢告诉老婆。 C.侯三生性懦弱,老婆骂他,他只能笑脸相迎;老婆不孝顺老母,他也不敢说 什么;瞎子找老板赔钱,老板让他踢翻瞎子,他也犹豫着不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