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七市(州)教科研协作体2015年4月高三联合考试 语文 、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崛(je)起霎(sha)时编纂(zuan)安步当(dang)车 B.瘦削(xue)叱咤(zha)忖度(duo)正襟(jn)危坐 C.臧否(pi)躯壳(qio)殷(yin)红风驰电掣(che) D.剽(biao)悍蜷(quan)曲翘(qiao)首力能扛(gang)鼎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沉湎谜团不记前嫌原形毕露 B.赝品销赃沸反盈天雕梁画栋 C.青睐崩盘骄生惯养钟鸣鼎食 D.缱绻蜂涌衔冤负屈锚铢必较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上得武当,只见小小的殿宇,的院子里分散着几株用石坛围起的大树。洁净 无尘。这时候,云影微破,秋天金黄色的太阳光洒了下来,穿过翠柏的枝叶,留 下了满庭的日影。 ②鉴于露天焚烧秸秆污染大气环境、引发的交通事故,2015年2月,省十二届 人大三次会议髙票通过决定,自5月起全省范围内禁止露天焚烧秸秆。此举借鉴 荆州“禁烧”的成功经验,百姓呼声打造“湖北蓝”。 A.宁静稀朗惨不忍睹响应 B.肃静稀疏惨绝人寰响应 肃静稀朗惨绝人寰顺应 D.宁静稀疏惨不忍睹顺应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自中央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不少地方纷纷做出“改正会风,削 减会山”的表态,但记者查阅后发现,一些部门的会议费不仅没有下降,反而“逆 势上扬”。 B.我国最近公布的一批日本侵华历史档案,包括书证、图片和战犯供状的视频, 通过媒体传播,有的对日本战争罪行痛斥批判,也有的静观不语,但不论何种反 应,都承认那就是事实。 C.《中国青年报》发表评论指出,习近平总书记颇为亲切地规劝年轻人“别熬 夜”,主要是告诫他们,要想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必须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比 如作息习惯。 D.按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的《湖北省全民阅读促进办法》(草案)规定,我省 拟在孔子诞辰日(每年9月28日)开展全民阅读专项活动,与世界读书日一起, 成为我省第二个全民阅读日。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意思是在三者之中 “人和”是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正是从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出发, 孟子得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 B.《红楼梦》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深刻地展现了当 时贵族大家庭内部和外部的种种矛盾冲突,小说中“情重愈斟情”的感伤与“忽 喇喇似大厦倾”的末世感两相映衬,极大地提高了作品的艺术容量
湖北省七市(州)教科研协作体 2015 年 4 月高三联合考试 语文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 15 分,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崛(jué)起 霎(shà)时 编纂(zuǎn) 安步当(dānɡ)车 B.瘦削(xuē) 叱咤(zhà) 忖度(duó) 正襟(jīn)危坐 C.臧否(pǐ) 躯壳(qiào) 殷(yīn)红 风驰电掣(chè) D.剽(biāo)悍 蜷(quán)曲 翘(qiáo)首 力能扛(ɡānɡ)鼎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沉湎 谜团 不记前嫌 原形毕露 B.赝品 销赃 沸反盈天 雕梁画栋 C.青睐 崩盘 骄生惯养 钟鸣鼎食 D.缱绻 蜂涌 衔冤负屈 锚铢必较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上得武当,只见小小的殿宇, 的院子里分散着几株用石坛围起的大树。洁净 无尘。这时候,云影微破,秋天金黄色的太阳光洒了下来,穿过翠柏的枝叶,留 下了满庭 的日影。 ②鉴于露天焚烧秸秆污染大气环境、引发 的交通事故,2015 年 2 月,省十二届 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决定,自 5 月起全省范围内禁止露天焚烧秸秆。此举借鉴 荆州“禁烧”的成功经验, 百姓呼声打造“湖北蓝”。 A.宁静 稀朗 惨不忍睹 响应 B.肃静 稀疏 惨绝人寰 响应 C.肃静 稀朗 惨绝人寰 顺应 D.宁静 稀疏 惨不忍睹 顺应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自中央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不少地方纷纷做出“改正会风,削 减会山”的表态,但记者查阅后发现,一些部门的会议费不仅没有下降,反而“逆 势上扬”。 B.我国最近公布的一批日本侵华历史档案,包括书证、图片和战犯供状的视频, 通过媒体传播,有的对日本战争罪行痛斥批判,也有的静观不语,但不论何种反 应,都承认那就是事实。 C.《中国青年报》发表评论指出,习近平总书记颇为亲切地规劝年轻人“别熬 夜”,主要是告诫他们,要想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必须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比 如作息习惯。 D.按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的《湖北省全民阅读促进办法》(草案)规定,我省 拟在孔子诞辰日(每年 9 月 28 日)开展全民阅读专项活动,与世界读书日一起, 成为我省第二个全民阅读日。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意思是在三者之中, “人和”是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正是从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出发, 孟子得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 B.《红楼梦》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深刻地展现了当 时贵族大家庭内部和外部的种种矛盾冲突,小说中“情重愈斟情”的感伤与“忽 喇喇似大厦倾”的末世感两相映衬,极大地提高了作品的艺术容量
C.《家》中写学生与军人的冲突风潮平息后,觉慧被祖父关在家里,每日只能 看报纸消磨时间,但他不敢反抗祖卫的命令,还是呆在家里 D.泰戈尔是印度诗人、作家,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我们学过他的小说《素芭》。 泰戈尔笔下的素芭,是一个勤劳善良、聪颖的姑娘,她不会说话,却善于用眼睛 与大自然、与人、与动物进行交流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孟子是个讲“逻辑”的人吗 韩振华 众所周知,孟子具有“舍我其谁”的道义担当,其“好辩”固然出于“圣人之 徒”之身份自觉与“欲正人心,息邪说,诅波行,放淫辞”的考虑,但对于论辩 本身而言,“初衷”的正当并不能保证“方法”的得当。那么,孟子除了是一个 “喜好”论辩的人,是否也是一个“善于”辩论、“长干”说服的人?换句话说 在与他人争辩时,孟子是个讲逻辑的人吗?如果不是,那么能否说孟子是一个擅 长诡辩、狡辩,或者惯以气势压人的论辩者? 对于笃信孟子学说的人来说,以上问题或许多余:即便孟子之后的读者并非出于 儒学阵营,但倘若他对儒学经典的诠释历史有些了解,恐怕这些并非笃信孟子学 说的读者也会偏向孟子这一边。笔者以为,之所以会如此,《孟子》接受语境的 变迁,以及《孟子》文本的编撰形态,是两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首先,从《孟子》诠释史来看,其诠释语境发生过巨大的改变。《汉书·艺文志》 置《孟子》于“诸子略”之中,说明它最初仅是一部子书,虽然汉人那里有可能 已被用作辅助儒家“五经”的“传”,但毕竟还没有取得“经典”的地位。到中 唐时,韩愈在《原道》等著作中多有推崇,《孟子》的地位才得到提升;五代蜀 主孟昶命人刻儒家“十一经”,包括《孟子》在内,则是《孟子》首次跻身诸经 之列。之后,发动“熙宁变法”的王安石进一步推崇孟子,至南宋朱熹将《孟子》 编入“四书”,《孟子》的“经典”地位获得最终确立。简而言之,今人是将《孟 子》视为一部儒家“经典”来看待的,经典诠释的语境使得读者以一种追寻“微 言大义”的、掘宝探秘式的心境来面对这部“经书”,这种与信仰过度纠缠的心 境当然利于开显《孟子》的“隐晦言说”,但也易于遮蔽《孟子》文本具有的某 些瑕疵 其次,《孟子》一书编撰者的立场,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后人对于孟子的态度和 倾向。历史与记忆的回溯往往也是一种“过滤”和“重构”,记述者有意或无意 的增删、文本的编排方式都影响着读者的接受效果。就孟子与告子的论辩而言, 《孟子》一书中呈现出来的告子言论总是极为简约的,只是发挥着辅助调节性的 功能,告子的真实理念、言论因为缺乏除《孟子》之外其他文本的支撑,而处于 历史的晦暗之中。因此,后人对孟子与告子(以及其他对话者)的信息了解是不 对称的。如《孟子·告子》中记载的每一场孟、告论辩,都是以告子一些极为简 化的、呈守势的话为开始的,又都以孟子的雄辩的反驳作为收煞,不过,倘若那 些论辩果真发生过,最后告子是否真的都因为被驳倒而哑口无言呢?是否可以换 个角度,努力去补足告子的辩文呢? 与国内学界不同,海外汉学界的《孟子》研究和理解在接受语境上更少传统经典 诠释的牵绊;在面对《孟子》文本时,西方学者更能从一种“旁观者”的视角来 审视、考究每一场论辩的推进过程。尤有进者,在西方逻辑学、修辞学、语义学 的影响下,西方学者往往更敏感于论辩过程中的逻辑推进与语义变异。事实上
C.《家》中写学生与军人的冲突风潮平息后,觉慧被祖父关在家里,每日只能 看报纸消磨时间,但他不敢反抗祖卫的命令,还是呆在家里。 D.泰戈尔是印度诗人、作家,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我们学过他的小说《素芭》。 泰戈尔笔下的素芭,是一个勤劳善良、聪颖的姑娘,她不会说话,却善于用眼睛 与大自然、与人、与动物进行交流。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 9 分,共 3 小题,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6-8 题。 孟子是个讲“逻辑”的人吗? 韩振华 众所周知,孟子具有“舍我其谁”的道义担当,其“好辩”固然出于“圣人之 徒”之身份自觉与“欲正人心,息邪说,诅诐行,放淫辞”的考虑,但对于论辩 本身而言,“初衷”的正当并不能保证“方法”的得当。那么,孟子除了是一个 “喜好”论辩的人,是否也是一个“善于”辩论、“长干”说服的人?换句话说, 在与他人争辩时,孟子是个讲逻辑的人吗?如果不是,那么能否说孟子是一个擅 长诡辩、狡辩,或者惯以气势压人的论辩者? 对于笃信孟子学说的人来说,以上问题或许多余;即便孟子之后的读者并非出于 儒学阵营,但倘若他对儒学经典的诠释历史有些了解,恐怕这些并非笃信孟子学 说的读者也会偏向孟子这一边。笔者以为,之所以会如此,《孟子》接受语境的 变迁,以及《孟子》文本的编撰形态,是两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首先,从《孟子》诠释史来看,其诠释语境发生过巨大的改变。《汉书·艺文志》 置《孟子》于“诸子略”之中,说明它最初仅是一部子书,虽然汉人那里有可能 已被用作辅助儒家“五经”的“传”,但毕竟还没有取得“经典”的地位。到中 唐时,韩愈在《原道》等著作中多有推崇,《孟子》的地位才得到提升;五代蜀 主孟昶命人刻儒家“十一经”,包括《孟子》在内,则是《孟子》首次跻身诸经 之列。之后,发动“熙宁变法”的王安石进一步推崇孟子,至南宋朱熹将《孟子》 编入“四书”,《孟子》的“经典”地位获得最终确立。简而言之,今人是将《孟 子》视为一部儒家“经典”来看待的,经典诠释的语境使得读者以一种追寻“微 言大义”的、掘宝探秘式的心境来面对这部“经书”,这种与信仰过度纠缠的心 境当然利于开显《孟子》的“隐晦言说”,但也易于遮蔽《孟子》文本具有的某 些瑕疵。 其次,《孟子》一书编撰者的立场,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后人对于孟子的态度和 倾向。历史与记忆的回溯往往也是一种“过滤”和“重构”,记述者有意或无意 的增删、文本的编排方式都影响着读者的接受效果。就孟子与告子的论辩而言, 《孟子》一书中呈现出来的告子言论总是极为简约的,只是发挥着辅助调节性的 功能,告子的真实理念、言论因为缺乏除《孟子》之外其他文本的支撑,而处于 历史的晦暗之中。因此,后人对孟子与告子(以及其他对话者)的信息了解是不 对称的。如《孟子·告子》中记载的每一场孟、告论辩,都是以告子一些极为简 化的、呈守势的话为开始的,又都以孟子的雄辩的反驳作为收煞,不过,倘若那 些论辩果真发生过,最后告子是否真的都因为被驳倒而哑口无言呢?是否可以换 个角度,努力去补足告子的辩文呢? 与国内学界不同,海外汉学界的《孟子》研究和理解在接受语境上更少传统经典 诠释的牵绊;在面对《孟子》文本时,西方学者更能从一种“旁观者”的视角来 审视、考究每一场论辩的推进过程。尤有进者,在西方逻辑学、修辞学、语义学 的影响下,西方学者往往更敏感于论辩过程中的逻辑推进与语义变异。事实上
自西方学院派汉学奠基伊始,汉学家们就对孟子论辩的逻辑性问题多有论列。笔 者的意图并非在引西学之长,济国学之缺,而是期望从一个特别的角度,揭示《孟 子》文本的复杂性,丰富国人对于《孟子》、对于西学的认识,由此加强与国际 学界交流、对话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以此促进自身的理论反思和方法自觉,对 自身哲学、思想和学术的建构与创新发挥镜鉴和启示之功。 (本文有删改) 6.关于“并非笃信孟子学说的读者也会偏向孟子这一边”原因的表述,下列理 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于笃信孟子学说的人来说,孟子除了是一个“喜好”论辩的人,也是一个 “善于”辩论、“长于”说服、讲逻辑的人。 B.《孟子》接受语境的变迁和《孟子》文本的编撰形态,会让并非出于儒学阵 营、并非笃信孟子学说的读者偏向孟子这一边。 C.经典诠释的语境使得读者以一种追寻“微言大义”的、掘宝探秘式的心境来 面对《孟子》,而完全遮蔽《孟子》文本的瑕疵。 D.《孟子》一书的编撰者有意或无意的增删、文本的编排方式都影响着读者的 接受效果,决定了读者对于孟子的态度和倾向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子》的诠释语境发生过巨大的改变,它最初是一部子书,在受到韩愈、 孟昶、王安石、朱熹等人的推祟之后才逐渐确立“经典”地位。 B.就孟子与告子的论辩而言,告子言论在《孟子》中只发挥着辅助调节性的功 能,只有极为简约的呈现,读者不清楚告子的真实理念、言论。 C.《孟子》中记载的每一场论辩,都是以孟子的论辩对手的一些极为简化的、 呈守势的话为开始的,又都以孟子的雄辩的反驳结束 D.相较国内学界,西方学者更能从“旁观者”的视角来审视、考究《孟子》中 论辩的推进过程,更敏感于论辩过程中的逻辑推进与语义变异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论辩而言,“初衷”的正当比“方法”的得当重要。也就是说,只要具 有“舍我其谁”的道义担当,辩论可以不讲逻辑 B.儒学阵营的学者笃信孟子学说,认为孟子是个讲逻辑的人。其它阵营的学者 则认为孟子擅长诡辩、狡辩,惯以气势压人。 C.后人对孟子与告子的信息了解是不对称的,我们如能换个角度,努力去补足 告子的辩文,就会发现告子并非被驳倒而哑口无言。 D.作者介绍西方汉学家们就对孟子论辩的逻辑性问题的论列,能丰富国人对于 《孟子》的认识,促进自身的理论反思和方法自觉 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访徐福墓记 黎庶昌 纪伊,日本南海也。斗入海中,号为多佳山水处;与大和国中隔大山;纪伊在其 南,大和在其北。大和者,神武天皇始都之檻原也。由大和出纪伊,多险绝难行 非五七日不至;而海道一日夜可达。纪伊有那智瀑,高百余丈;自海中望之,如 白霓下垂,以此名尤著。其地今属和歌山县牟娄郡;当上古未立郡时,概称熊野 云。熊野三山:曰那智,曰本宫,曰新宫:新宫近海,徐福墓在新宫下
自西方学院派汉学奠基伊始,汉学家们就对孟子论辩的逻辑性问题多有论列。笔 者的意图并非在引西学之长,济国学之缺,而是期望从一个特别的角度,揭示《孟 子》文本的复杂性,丰富国人对于《孟子》、对于西学的认识,由此加强与国际 学界交流、对话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以此促进自身的理论反思和方法自觉,对 自身哲学、思想和学术的建构与创新发挥镜鉴和启示之功。 (本文有删改) 6.关于“并非笃信孟子学说的读者也会偏向孟子这—边”原因的表述,下列理 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于笃信孟子学说的人来说,孟子除了是一个“喜好”论辩的人,也是一个 “善于”辩论、“长于”说服、讲逻辑的人。 B.《孟子》接受语境的变迁和《孟子》文本的编撰形态,会让并非出于儒学阵 营、并非笃信孟子学说的读者偏向孟子这一边。 C.经典诠释的语境使得读者以一种追寻“微言大义”的、掘宝探秘式的心境来 面对《孟子》,而完全遮蔽《孟子》文本的瑕疵。 D.《孟子》一书的编撰者有意或无意的增删、文本的编排方式都影响着读者的 接受效果,决定了读者对于孟子的态度和倾向。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子》的诠释语境发生过巨大的改变,它最初是一部子书,在受到韩愈、 孟昶、王安石、朱熹等人的推祟之后才逐渐确立“经典”地位。 B.就孟子与告子的论辩而言,告子言论在《孟子》中只发挥着辅助调节性的功 能,只有极为简约的呈现,读者不清楚告子的真实理念、言论。 C.《孟子》中记载的每一场论辩,都是以孟子的论辩对手的一些极为简化的、 呈守势的话为开始的,又都以孟子的雄辩的反驳结束。 D.相较国内学界,西方学者更能从“旁观者”的视角来审视、考究《孟子》中 论辩的推进过程,更敏感于论辩过程中的逻辑推进与语义变异。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论辩而言,“初衷”的正当比“方法”的得当重要。也就是说,只要具 有“舍我其谁”的道义担当,辩论可以不讲逻辑。 B.儒学阵营的学者笃信孟子学说,认为孟子是个讲逻辑的人。其它阵营的学者 则认为孟子擅长诡辩、狡辩,惯以气势压人。 C.后人对孟子与告子的信息了解是不对称的,我们如能换个角度,努力去补足 告子的辩文,就会发现告子并非被驳倒而哑口无言。 D.作者介绍西方汉学家们就对孟子论辩的逻辑性问题的论列,能丰富国人对于 《孟子》的认识,促进自身的理论反思和方法自觉。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34 分,共 7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访徐福墓记 黎庶昌① 纪伊,日本南海也。斗入海中,号为多佳山水处;与大和国中隔大山;纪伊在其 南,大和在其北。大和者,神武天皇始都之橿原也。由大和出纪伊,多险绝难行, 非五七日不至;而海道一日夜可达。纪伊有那智瀑,高百余丈;自海中望之,如 白霓下垂,以此名尤著。其地今属和歌山县牟娄郡;当上古未立郡时,概称熊野 云。熊野三山:曰那智,曰本宫,曰新宫;新宫近海,徐福墓在新宫下
余以七月二十四日,自神户 乘商船抵三轮崎登岸,入山行十余里至其 地。新宫人士导而前,复逾一山,得平田八九顷,禾苗盈望,福墓在其中央。循 田棱数百武至墓所,面山背海,仅余荒土一丘未垦耳;纵横可四五丈,无所谓冢 有古树二株为记。墓前一碑,题“秦徐福之墓”,传为朝鲜人书,元文元年,新 宫藩主水野氏所立。元文元年,当中国乾隆元年也。碑左右积竹筒百余,中插花 朵树枝,新宫人尝祈祷于此,以此为献。旁有二十余冢,各距数十百步,传为福 之亲近,陵夷仅存其七,余见者才二墓。东北又数百步为神仓山,山麓有飞鸟祠; 福祠在其旁,久圮,故址犹可辨识。 返至新宫神社,观所谓福之遗物,事甚荒渺不足道。独古老传言:“福始至时, 尚在新宫东北七里许,海岸名秦须,地尤狭隘,后乃徙此。”其言至足信。以余 游历所经,见日本平原广泽甚多,福胡为而独取此?岂当日风漂所至,无暇细择 欤?抑将以近其国都欤?非可得而详已。 福之子孙:或言多姓秦,今皆分散各处,维新后悉易他姓;或言藤泽驿福冈平 郎,为福之后人,尝有赠物寄新宫神社;或言有徐某在和歌山县充医士;皆疑莫 能明。 方秦始皇之遣福入海求神仙也,岂意其止往不来。及福挟童男女三千人以至,亦 欲广强支庶,贻之无穷:今二千一百余年间,而族姓无一存者。古与今相续,其 事大抵如是也!然而人之欲为福而犹不止者,则又何也? 光绪十六年八月,归后十日记 【注】①作者时任大清国驻日公使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上古未立郡时,概称熊野云概:一律, B.循田棱数百武至墓所循:沿着 C.地尤狭隘,后乃徙此徙:迁移 D.抑将以近其国都欤抑:抑制 10.下列各组语句,全都可以充当“徐福东渡并滞留日本”这种说法的证据的 组是(3分) ①新宫近海,徐福墓在新宫下。 ②入山行十余里至其地。 ③余见者才二墓。 ④或言藤泽驿福冈平一郎,为福之后人。 ⑤山麓有飞鸟祠 ⑥古与今相续,其事大抵如是也!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⑤⑥D.③④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纪伊,属日本的南海道,出入纪伊的陆路十分凶险,但走海路比较方便。纪 伊山水绮丽,那智瀑布蔚为壮观;在新宫山,尚有徐福墓的遗迹。 B.徐福是在地域狭小的秦须登陆的,是后来才搬到如今的所在地;作者认为日 本的平原广泽非常多,至于徐福为什么选如此狭小的地方登陆,是不得而知的。 C.徐福墓就在一片平坦的农田中央,面对着山,背靠着海,也没有什么坟冢, 只用二棵古树做着标记,其墓碑是纪伊藩主水野氏主持修建并题写碑名。 D.徐福的后人现今都分散在日本各地,本来大多姓秦,但明治维新后,都改成 了他姓;如今依然有一些后人赠送物件给保存有徐福遗物的新宫神社
余以七月二十四日,自神户 乘商船抵三轮崎登岸,入山行十余里至其 地。新宫人士导而前,复逾一山,得平田八九顷,禾苗盈望,福墓在其中央。循 田棱数百武至墓所,面山背海,仅余荒土一丘未垦耳;纵横可四五丈,无所谓冢, 有古树二株为记。墓前一碑,题“秦徐福之墓”,传为朝鲜人书,元文元年,新 宫藩主水野氏所立。元文元年,当中国乾隆元年也。碑左右积竹筒百余,中插花 朵树枝,新宫人尝祈祷于此,以此为献。旁有二十余冢,各距数十百步,传为福 之亲近,陵夷仅存其七,余见者才二墓。东北又数百步为神仓山,山麓有飞鸟祠; 福祠在其旁,久圮,故址犹可辨识。 返至新宫神社,观所谓福之遗物,事甚荒渺不足道。独古老传言:“福始至时, 尚在新宫东北七里许,海岸名秦须,地尤狭隘,后乃徙此。”其言至足信。以余 游历所经,见日本平原广泽甚多,福胡为而独取此?岂当日风漂所至,无暇细择 欤?抑将以近其国都欤?非可得而详已。 福之子孙:或言多姓秦,今皆分散各处,维新后悉易他姓;或言藤泽驿福冈平一 郎,为福之后人,尝有赠物寄新宫神社;或言有徐某在和歌山县充医士;皆疑莫 能明。 方秦始皇之遣福入海求神仙也,岂意其止往不来。及福挟童男女三千人以至,亦 欲广强支庶,贻之无穷;今二千一百余年间,而族姓无一存者。古与今相续,其 事大抵如是也!然而人之欲为福而犹不止者,则又何也? 光绪十六年八月,归后十日记。 【注】①作者时任大清国驻日公使。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当上古未立郡时,概称熊野云 概:一律, B.循田棱数百武至墓所 循:沿着 C.地尤狭隘,后乃徙此 徙:迁移 D.抑将以近其国都欤 抑:抑制 10.下列各组语句,全都可以充当“徐福东渡并滞留日本”这种说法的证据的一 组是(3 分) ①新宫近海,徐福墓在新宫下。 ②入山行十余里至其地。 ③余见者才二墓。 ④或言藤泽驿福冈平一郎,为福之后人。 ⑤山麓有飞鸟祠。 ⑥古与今相续,其事大抵如是也!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③④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纪伊,属日本的南海道,出入纪伊的陆路十分凶险,但走海路比较方便。纪 伊山水绮丽,那智瀑布蔚为壮观;在新宫山,尚有徐福墓的遗迹。 B.徐福是在地域狭小的秦须登陆的,是后来才搬到如今的所在地;作者认为日 本的平原广泽非常多,至于徐福为什么选如此狭小的地方登陆,是不得而知的。 C.徐福墓就在一片平坦的农田中央,面对着山,背靠着海,也没有什么坟冢, 只用二棵古树做着标记,其墓碑是纪伊藩主水野氏主持修建并题写碑名。 D.徐福的后人现今都分散在日本各地,本来大多姓秦,但明治维新后,都改成 了他姓;如今依然有一些后人赠送物件给保存有徐福遗物的新宫神社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潼 (1)福祠在其旁,久圮,故址犹可辨识。(3分)潼 (2)岂当日风漂所至,无暇细择欤?(3分)潼 (3)方秦始皇之遣福入海求神仙也,岂意其止往不来。(3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3分) 唐人柳宗元称:“世言段太尉,大抵以为武人,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非也其为人 姁姁常低首拱手行步言气卑弱人视之儒者也。遇不可,必达其志,决非偶然者。 宗元不妄许人,谅其然邪,非孔子所谓仁者必有勇乎?(选自《新唐书卷七十 八·段秀实传》) 14.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词二首 秦观 其 云惹低空不肯飞,班班红叶欲辞枝 秋光未老仍微暖,恰似梅花结子时。 其二 无数青莎绕玉阶,夕阳红浅过墙来 西风莫道无情思,未放芙蓉取次开 (1)整组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概括。(4分) (2)这组诗的语言风格是“清新妩丽”,请以第一首为例作简要分析。(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5个小题,如超过5个,按所答 的前5个小题计分)(5分)潼 (1)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阳楼记》 (2)亦余心之所善兮, (屈原《离骚》) (3)风急天高猿啸哀,。(杜甫《登高》) (4)悟已往之不谏,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潼 (5)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_。(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6)_,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潼 (7)人生如梦,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潼 (⑧)_,老鱼跳波瘦蛟舞。(李贺《李凭箜篌引》)潼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正能量小姐 辉姑娘 正能量小姐是我的一位朋友。我很喜欢与她聊天,如果很重要的客户与她同时约 我吃饭,我必然推辞客户而选她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1)福祠在其旁,久圮,故址犹可辨识。(3 分) (2)岂当日风漂所至,无暇细择欤?(3 分) (3)方秦始皇之遣福入海求神仙也,岂意其止往不来。(3 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 6 处)(3 分) 唐人柳宗元称:“世言段太尉,大抵以为武人,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非也其为人 姁姁常低首拱手行步言气卑弱人视之儒者也。遇不可,必达其志,决非偶然者。” 宗元不妄许人,谅其然邪,非孔子所谓仁者必有勇乎? (选自《新唐书卷七十 八·段秀实传》) 14.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秋词二首 秦观 其一 云惹低空不肯飞,班班红叶欲辞枝。 秋光未老仍微暖,恰似梅花结子时。 其二 无数青莎绕玉阶,夕阳红浅过墙来。 西风莫道无情思,未放芙蓉取次开。 (1)整组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概括。(4 分) (2)这组诗的语言风格是“清新妩丽”,请以第一首为例作简要分析。(4 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 5 个小题,如超过 5 个,按所答 的前 5 个小题计分)(5 分) (1)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阳楼记》) (2)亦余心之所善兮, 。 (屈原《离骚》) (3)风急天高猿啸哀, 。 (杜甫《登高》) (4)悟已往之不谏,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6) ,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7)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8) ,老鱼跳波瘦蛟舞。(李贺《李凭箜篌引》)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 20 分,共 4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6-19 题。 正能量小姐 辉姑娘 正能量小姐是我的一位朋友。我很喜欢与她聊天,如果很重要的客户与她同时约 我吃饭,我必然推辞客户而选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