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 2016届高三2月联考 语文试题 命题学校:龙泉中学命题人:王凌昊、张湘涛、李俊涛、余行福审题人:游君 本试卷共8页,总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典籍中,“天下”一语自先秦发轫,迄于明清,世代沿用,屡见不鲜。 作为一个具有久远生命力的词语,它既有其一以贯之的基本词义,又伴随历史的演进而被赋 予新的内涵 在中国古代,“天下”一词貝有深邃的文化内涵,其间所反映的人文情怀尤其值得注意。 先秦时期,“民”的因素已经被引入到“天下”的意义中。如《论语》中的“颜渊问仁”,子 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孟子》中论 述“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这里的“天下”是天下之人的意思,亦即天下的百姓。 更为典型的是《孟子梁惠王下》的记载,齐宣公问孟子:“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日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这里的“天下”无疑应当理解为“百姓”或“民众”,是我国古代“民本”思想 所体现的以百姓为天下的观念 这种思想发展至北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吟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天下”一词的人文观念继续向前拓展。《岳阳楼记》所用“天下”一语,读者于其后可以 强烈地感受到呼之欲出的“百姓”二字。身为北宋名臣,目睹日渐加深的内忧外患,国家命
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 2016 届高三 2 月联考 语 文 试 题 命题学校:龙泉中学 命题人:王凌昊、张湘涛、李俊涛、余行福 审题人:游君 本试卷共 8 页,总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典籍中,“天下”一语自先秦发轫,迄于明清,世代沿用,屡见不鲜。 作为一个具有久远生命力的词语,它既有其一以贯之的基本词义,又伴随历史的演进而被赋 予新的内涵。 在中国古代,“天下”一词具有深邃的文化内涵,其间所反映的人文情怀尤其值得注意。 先秦时期,“民”的因素已经被引入到“天下”的意义中。如《论语》中的“颜渊问仁”,子 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孟子》中论 述“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这里的“天下”是天下之人的意思,亦即天下的百姓。 更为典型的是《孟子·梁惠王下》的记载,齐宣公问孟子:“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这里的“天下”无疑应当理解为“百姓”或“民众”,是我国古代“民本”思想 所体现的以百姓为天下的观念。 这种思想发展至北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吟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天下”一词的人文观念继续向前拓展。《岳阳楼记》所用“天下”一语,读者于其后可以 强烈地感受到呼之欲出的“百姓”二字。身为北宋名臣,目睹日渐加深的内忧外患,国家命
运、民生艰难毎每牵动范仲淹的思绪,他还在《奏上时务疏》中不厌其烦地阐述:“以德服 人,天下欣载;以力服人,天下怨望。”“勿为苛酷,示天下之慈也”“不兴土木,示天下之 俭”“舍一心之私,从万人之望,示天下之公"。可以看出,“天下”一语固有的地域概念, 已经明确地向人文领域拓展,这里的“天下“更多抒发的是种强烈的忧国情怀和以天下为 己任的政治抱负,是一种自觉的主体意识。 风俗文明概念的引入,是“天下”一词向人文领域拓展的最重要表现,这是由顾炎武的 《日知录》来宣告完成的。《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代表作,该书卷十三以整整一卷的篇幅 对历代人心风俗演变进行总结,极具探讨价值。其《正始》一条中有“亡国与亡天下奚辨” 的史料,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篇。文中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日易 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故知保天下 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篇 文字中所用“天下”一语,其内涵已经远远逾越“易姓改号”的历代王朝更迭,而是同“仁 义充塞”“率兽食人”“人将相食”紧密联系在一起。何谓“仁义充塞”“率兽食人″“人将相 食”?在顾炎武的笔下,就是明清易代酿成的道德沦丧、文化断裂及文明破坏造成的杀戮横 行、相互残害。显然,《日知录正始》中所用“天下"一语,已经不再为旧有的地域概念所 能容纳,它讲的是数千年的古国文明,是中华民族深厚而久远的文化传承、价值追求。因此, 《日知录正始》发出的呐喊,尤其是“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的大声疾呼,不唯在 当时激起共鸣,到了晚清,又经学人的改造,成为掷地有声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个 字。 (节选自杨艳秋《地域空间与文化情 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典籍中,“天下”一词的内涵不断得以拓展,逐渐由一种地域
运、民生艰难每每牵动范仲淹的思绪,他还在《奏上时务疏》中不厌其烦地阐述:“以德服 人,天下欣载;以力服人,天下怨望。”“勿为苛酷,示天下之慈也”“不兴土木,示天下之 俭”“舍一心之私,从万人之望,示天下之公”。可以看出,“天下”一语固有的地域概念, 已经明确地向人文领域拓展,这里的“天下”更多抒发的是一种强烈的忧国情怀和以天下为 己任的政治抱负,是一种自觉的主体意识。 风俗文明概念的引入,是“天下”一词向人文领域拓展的最重要表现,这是由顾炎武的 《日知录》来宣告完成的。《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代表作,该书卷十三以整整一卷的篇幅, 对历代人心风俗演变进行总结,极具探讨价值。其《正始》一条中有“亡国与亡天下奚辨” 的史料,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篇。文中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 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 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篇 文字中所用“天下”一语,其内涵已经远远逾越“易姓改号”的历代王朝更迭,而是同“仁 义充塞”“率兽食人”“人将相食”紧密联系在一起。何谓“仁义充塞”“率兽食人”“人将相 食”?在顾炎武的笔下,就是明清易代酿成的道德沦丧、文化断裂及文明破坏造成的杀戮横 行、相互残害。显然,《日知录·正始》中所用“天下”一语,已经不再为旧有的地域概念所 能容纳,它讲的是数千年的古国文明,是中华民族深厚而久远的文化传承、价值追求。因此, 《日知录·正始》发出的呐喊,尤其是“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的大声疾呼,不唯在 当时激起共鸣,到了晚清,又经学人的改造,成为掷地有声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个 字。 (节选自杨艳秋《地域空间与文化情 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典籍中,“天下”一词的内涵不断得以拓展,逐渐由一种地域
概念而发展成了一种具有人文内涵的概念 B.先秦时期,“民”的因素被引入到“天下”的意义中,在《论语》《孟子》中,有 时“天下”就是“百姓”或“民众”的意思。 C.自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吟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我们就 可强烈地感受到“天下”中那呼之欲出的“百姓”的内涵了 D.在顾炎武笔下,“天下”一语,已经远远突破了地域概念的内涵,变成了数千年的 古国文明,是中华民族深厚而久远的文化传承、价值追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将“天下”注入“百姓”或“民众”的内涵,表达的是以百姓为天下的观念,这是 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一种具体体现 B.《岳阳楼记》所用“天下”一词,是对“天下”人文观念的进一步拓展,更多抒发 的是一种强烈的忧国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是一种自觉的主体意识。 C.风俗文明概念,也是“天下”一词中的人文内涵,它是对其人文内涵的进一步拓展 表现,这是由顾炎武的《日知录》来宣告完成的。 D.明清易代酿成的道德沦丧、文化断裂及文明破坏造成的杀戮横行、相互残害,在顾 炎武看来,这就是改朝换代、国家灭亡的具体表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记载:“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这里的 “天下”,就已经体现出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B.在传统文化典籍中,所谓“王者”、“贤者”,都应当是以“天下之人”为“天下”, 能够让百姓心服,乐民之所乐,忧民之所忧的人。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谓“匹夫”的“责”在于坚守我们民族深厚而久远的 文化传承、价值追求,而并不包括为某家某姓去守护权力 D.从先秦到明清,在我国传统文化典籍中,“天下”这一概念的内涵不断拓展,不仅 仅是中华民族语文修辞的发展,更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不断升华。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 曰:“汤、武非受命,乃弑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 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 命为何?”黄生日:“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 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 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弑而何也?”辕固生日:“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 非邪?”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遂 罢。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概念而发展成了一种具有人文内涵的概念。 B.先秦时期,“民”的因素被引入到“天下”的意义中,在《论语》《孟子》中,有 时“天下”就是“百姓”或“民众”的意思。 C.自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吟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我们就 可强烈地感受到“天下”中那呼之欲出的“百姓”的内涵了。 D.在顾炎武笔下,“天下”一语,已经远远突破了地域概念的内涵,变成了数千年的 古国文明,是中华民族深厚而久远的文化传承、价值追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将“天下”注入“百姓”或“民众”的内涵,表达的是以百姓为天下的观念,这是 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一种具体体现。 B.《岳阳楼记》所用“天下”一词,是对“天下”人文观念的进一步拓展,更多抒发 的是一种强烈的忧国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是一种自觉的主体意识。 C.风俗文明概念,也是“天下”一词中的人文内涵,它是对其人文内涵的进一步拓展 表现,这是由顾炎武的《日知录》来宣告完成的。 D.明清易代酿成的道德沦丧、文化断裂及文明破坏造成的杀戮横行、相互残害,在顾 炎武看来,这就是改朝换代、国家灭亡的具体表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记载:“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这里的 “天下”,就已经体现出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B.在传统文化典籍中,所谓“王者”、“贤者”,都应当是以“天下之人”为“天下”, 能够让百姓心服,乐民之所乐,忧民之所忧的人。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谓“匹夫”的“责”在于坚守我们民族深厚而久远的 文化传承、价值追求,而并不包括为某家某姓去守护权力。 D.从先秦到明清,在我国传统文化典籍中,“天下”这一概念的内涵不断拓展,不仅 仅是中华民族语文修辞的发展,更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不断升华。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 曰:“汤、武非受命,乃弑.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 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 命为何?”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 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 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 ...,非弑而何也?”辕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 非邪?”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遂 罢。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固日:“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日:“安 得司空城旦[】书乎?”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 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居顷之,景帝以固为廉 直,拜为清河王太傅。久之,病免。 令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日固煮罢归之时固九十余矣固之征也薛 人公孙弘亦征,侧目而视固。固日:“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自是之后,齐 言《诗》皆本辕固生也。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 (选自《史 记儒林列传》) 【注】司空,管理囚徒的官;城旦,秦、汉时一种筑城的劳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已九十余矣 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毀固/囗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 C.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日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 D.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为“四书五 经”。 B.子杀父曰“弑父”,臣杀君曰“弑君”,黄生认为汤、武弑君而取得天下,是犯上作乱。 C.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天子朝见群臣,皆南面而坐,“践南面”就是指登上天子之 位 D.征,指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汉代选拔人才的形式主要是科举和征 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辕固生治学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不同意黄生提出的汤、武得天下是弑君的说法, 认为汤、武是顺应天下人心而诛杀桀、纣,所以是秉承天命而得到天下。 B.辕固生善于辩论。他以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的例子反驳黄生,得到了景帝的赞同」 景帝调停说,吃肉不吃马肝不能算不懂味道,学者不谈论汤、武受命的事情不算是 愚蠢 C.辕固生敢于直言。窦太后喜欢《老子》,辕固生却说《老子》不过是普通人的言论 触怒了太后,被罚到猪圈里去刺杀猪,后经景帝暗中帮助才摆脱困境 D.辕固生治学求真务实。他教导公孙弘,务必以正直的学问论事,不要用邪曲之说去 迎合世俗,后来齐人学习和研究《诗经》都以辕固生的见解为依据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5分) 答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固曰:“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 得司空城旦【注】书乎?”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 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居顷之,景帝以固为廉 直,拜为清河王太傅。久之,病免。 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固之征也,薛 人公孙弘亦征,侧目而视固。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自是之后,齐 言《诗》皆本辕固生也。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 (选自《史 记·儒林列传》) 【注】司空,管理囚徒的官;城旦,秦、汉时一种筑城的劳役。 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 B.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 C.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 D.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为“四书五 经”。 B.子杀父曰“弑父”,臣杀君曰“弑君”,黄生认为汤、武弑君而取得天下,是犯上作乱。 C.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天子朝见群臣,皆南面而坐,“践南面”就是指登上天子之 位。 D.征,指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汉代选拔人才的形式主要是科举和征 辟。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辕固生治学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不同意黄生提出的汤、武得天下是弑君的说法, 认为汤、武是顺应天下人心而诛杀桀、纣,所以是秉承天命而得到天下。 B.辕固生善于辩论。他以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的例子反驳黄生,得到了景帝的赞同, 景帝调停说,吃肉不吃马肝不能算不懂味道,学者不谈论汤、武受命的事情不算是 愚蠢。 C.辕固生敢于直言。窦太后喜欢《老子》,辕固生却说《老子》不过是普通人的言论, 触怒了太后,被罚到猪圈里去刺杀猪,后经景帝暗中帮助才摆脱困境。 D.辕固生治学求真务实。他教导公孙弘,务必以正直的学问论事,不要用邪曲之说去 迎合世俗,后来齐人学习和研究《诗经》都以辕固生的见解为依据。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5 分) 答:
(2)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居顷之,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5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 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注】①李邕,唐代书法家,曾仼渝州刺史。李白游渝州时谒见李邕,因不拘俗礼,放言高 论,使李邕不悦,对李白颇为怠慢。李白临别寄赠《上李邕》,以抒心志。②宣父,唐朝统 治者给孔子的封号。 8.前四句描绘“大鹏”运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样的形象?李白笔下的“大鹏”与庄 子《逍遥游》中的“大鹏”,象征意义有何不同?(5分) 答: 9.最后两句,李白用孔子“后生可畏”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意思?有何用意?体现了李白 什么样的个性?(6分) 答
(2)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居顷之,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5 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上李邕① 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②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注】①李邕,唐代书法家,曾任渝州刺史。李白游渝州时谒见李邕,因不拘俗礼,放言高 论,使李邕不悦,对李白颇为怠慢。李白临别寄赠《上李邕》,以抒心志。②宣父,唐朝统 治者给孔子的封号。 8. 前四句描绘“大鹏”运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样的形象?李白笔下的“大鹏”与庄 子《逍遥游》中的“大鹏”,象征意义有何不同?(5 分) 答: 9. 最后两句,李白用孔子“后生可畏”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意思?有何用意?体现了李白 什么样的个性?(6 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