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七校(荆州中学、襄阳五中、襄阳四中等)2016-2017学年高一下期中联 考 命题学校:襄阳五中命题人:李锡林赵春燕李清宇汤玲审题人:刘秀芬 刘梅英 考试时间:2017年4月18日9:0011:30 分数:150分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刺绣 ①目前传世最早的剌绣,为湖南长沙楚墓中出土的战国时期的两件绣品。观其针 法,完全用辫子股针法(即锁绣)绣成于帛和罗上,针脚整齐,配色清雅,线条 流畅,将图案龙游凤舞、猛虎瑞兽表现得自然生动、活泼有力,充分显示出楚国 刺绣艺术之成就。汉代绣品,在敦煌千佛洞、河北五鹿充墓、内蒙古北部地方、 新疆的吐鲁番阿斯塔那北古墓中皆有出土,尤其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大 批种类繁多而完整的绣品,更有助于了解汉代刺绣风格。从这些绣品看,汉绣图 案主题多为波状之云纹,翱翔之凤鸟、奔驰之神兽,以及汉镜纹饰中常见之带状 花纹、几何图案等。刺绣新采用的底本质材,则为当时流行的织品,如织成“延 年益寿大宜子孙”、“长乐光明”等吉祥文字之丝绸锦绢。其技法以锁绣为主, 将图案填满,构图紧密,针法整齐,线条极为流畅。 ②东晋到北朝的丝织物,出土于甘肃敦煌以及新疆和田、巴楚、吐鲁番等地,所 见残片绣品无论图案或留白,整幅都用细密的锁绣全部绣出,成为满地施绣的特 色。传世及出土的唐代刺绣,与唐代宗教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有不少唐绣 佛像,如大英博物馆藏有东方敦煌千佛洞发现之绣帐灵鹫山释迦说经图,日本奈 良国立博物馆所藏释迦说法图等,都与当时对佛教隆盛的信仰有直接关联。此时 刺绣技法仍沿袭汉代锁绣,但针法已开始转变,以平绣为主,并采用多种不同针 法,多种色线。所用绣底质料亦不限于锦帛和平绢。刺绣所用图案,与绘画有密 切关系,唐代绘画除了佛像人物,山水花鸟也渐兴盛。因此佛像人物,山水楼阁, 花卉禽鸟,也成为刺绣图样,构图活泼,设色明亮。使用微细平绣之绣法,以各 种色线和针法之运用,替代颜料描写之绘画形成一门特殊的艺术,也是唐绣独特 的风格。至于运用金银线盘绕图案的轮廓,加强实物之立体感,更可视为唐代刺 绣的一项创新。 ③唐以前之绣品,多为实用及装饰之用,刺绣内容与生活上的需要和风俗有关 宋代刺绣之作,除为实用品外,尤致力于绣画。自晋唐以来,文人士大夫嗜爱书 法并及于绘画,书画乃当时最高的艺术表现,至宋更及于丝绣,书画风格直接影 响到刺绣之作风。为使绣品达到书画之传神意境,绣前需先有计划,绣时需度其 形势,乃趋于精巧。构图必须简单化,纹样的取舍留白非常重要,与唐代无论有 无图案之满地施绣截然不同 ④元代绣品传世极少,台湾故宫博物院仅有一幅作品,由作品观之,仍承继宋代 遗风。元人用绒稍粗,落针不密,不如宋绣之精工。元代统治者信奉喇嘛教,刺 绣除了作一般的服饰点缀外,更多的则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被用于制作佛像, 经卷,幡幢,僧帽,以西藏布达拉宫保存的元代《刺绣密集金刚像》为其代表, 具有强烈的装饰风格。山东元代李裕庵墓出土的刺绣,除各种针法外,还发现了
湖北省七校(荆州中学、襄阳五中、襄阳四中等)2016-2017 学年高一下期中联 考 命题学校:襄阳五中 命题人:李锡林 赵春燕 李清宇 汤玲 审题人:刘秀芬 刘梅英 考试时间:2017 年 4 月 18 日 9:00~11:30 分数:150 分 第 I 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刺绣 ①目前传世最早的刺绣,为湖南长沙楚墓中出土的战国时期的两件绣品。观其针 法,完全用辫子股针法(即锁绣)绣成于帛和罗上,针脚整齐,配色清雅,线条 流畅,将图案龙游凤舞、猛虎瑞兽表现得自然生动、活泼有力,充分显示出楚国 刺绣艺术之成就。汉代绣品,在敦煌千佛洞、河北五鹿充墓、内蒙古北部地方、 新疆的吐鲁番阿斯塔那北古墓中皆有出土,尤其 1972 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大 批种类繁多而完整的绣品,更有助于了解汉代刺绣风格。从这些绣品看,汉绣图 案主题多为波状之云纹,翱翔之凤鸟、奔驰之神兽,以及汉镜纹饰中常见之带状 花纹、几何图案等。刺绣新采用的底本质材,则为当时流行的织品,如织成“延 年益寿大宜子孙”、“长乐光明”等吉祥文字之丝绸锦绢。其技法以锁绣为主, 将图案填满,构图紧密,针法整齐,线条极为流畅。 ②东晋到北朝的丝织物,出土于甘肃敦煌以及新疆和田、巴楚、吐鲁番等地,所 见残片绣品无论图案或留白,整幅都用细密的锁绣全部绣出,成为满地施绣的特 色。传世及出土的唐代刺绣,与唐代宗教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有不少唐绣 佛像,如大英博物馆藏有东方敦煌千佛洞发现之绣帐灵鹫山释迦说经图,日本奈 良国立博物馆所藏释迦说法图等,都与当时对佛教隆盛的信仰有直接关联。此时 刺绣技法仍沿袭汉代锁绣,但针法已开始转变,以平绣为主,并采用多种不同针 法,多种色线。所用绣底质料亦不限于锦帛和平绢。刺绣所用图案,与绘画有密 切关系,唐代绘画除了佛像人物,山水花鸟也渐兴盛。因此佛像人物,山水楼阁, 花卉禽鸟,也成为刺绣图样,构图活泼,设色明亮。使用微细平绣之绣法,以各 种色线和针法之运用,替代颜料描写之绘画形成一门特殊的艺术,也是唐绣独特 的风格。至于运用金银线盘绕图案的轮廓,加强实物之立体感,更可视为唐代刺 绣的一项创新。 ③唐以前之绣品,多为实用及装饰之用,刺绣内容与生活上的需要和风俗有关。 宋代刺绣之作,除为实用品外,尤致力于绣画。自晋唐以来,文人士大夫嗜爱书 法并及于绘画,书画乃当时最高的艺术表现,至宋更及于丝绣,书画风格直接影 响到刺绣之作风。为使绣品达到书画之传神意境,绣前需先有计划,绣时需度其 形势,乃趋于精巧。构图必须简单化,纹样的取舍留白非常重要,与唐代无论有 无图案之满地施绣截然不同。 ④元代绣品传世极少,台湾故宫博物院仅有一幅作品,由作品观之,仍承继宋代 遗风。元人用绒稍粗,落针不密,不如宋绣之精工。元代统治者信奉喇嘛教,刺 绣除了作一般的服饰点缀外,更多的则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被用于制作佛像, 经卷,幡幢,僧帽,以西藏布达拉宫保存的元代《刺绣密集金刚像》为其代表, 具有强烈的装饰风格。山东元代李裕庵墓出土的刺绣,除各种针法外,还发现了
贴绫的作法。它是在一条裙带上绣出梅花,花瓣是采用加贴绸料并加以缀绣的做 法,富有立体感。 ⑤明代刺绣始于嘉靖年间上海顾氏露香园,以绣传家,名媛辈出,世称顾绣。顾 绣深通六法,远袭唐宋用头发刺绣之真传。顾绣针法,继承了宋代最完备的绣法, 并加以变化而运用,可谓集针法之大成。用线仍多数用平线,有时亦用捻线,丝 细如发,针脚平整,而所用色线种类之多,则非宋绣所能比拟。同时又使用中间 色线,借色与补色,绣绘并用,力求逼真原稿。又视图案所需,可以随意取材, 不拘成法,真草、暹罗斗鸡尾毛,薄金、头发均可入绣,即此可知顾绣有极其巧 妙精微之刺绣技术 ⑥清代刺绣除了御用的宫廷刺绣,在民间先后出现了许多地方绣,著名的有鲁绣、 粤绣、湘绣等、京绣、苏绣、蜀绣等,各具地方特色。苏、蜀、粤、湘四种地方 绣,后又称为“四大名绣”,其中苏绣最负盛名。苏绣全盛时期,流派繁衍,名 手竞秀,刺绣运用普及于日常生活,造成刺绣针法的多种变化,绣工更为精细, 绣线配色更具巧思。所作图案多为喜庆、长寿、吉祥之意,尤其花鸟绣品,深受 人们喜爱,享有盛名的刺绣大家相继而出,如丁佩、沈寿等. (选自 《中国刺绣文化》,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战国时期楚国刺绣针法为锁绣,针脚整齐,配色清雅,线条流畅;图案有龙 游凤舞,猛虎瑞兽;绣材为帛和罗 B、湖南长沙楚墓中出土的战国时期的两件绣品说明战国时期的绣品是目前传世 最早的绣品,代表了战国时期刺绣艺术的最高水平 C、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绣品,更有助于了解汉代刺绣风格。汉绣图案较 之战国刺绣更为丰富,除了龙风瑞兽,还有波状云纹、几何图形、带状花纹等。 D、汉绣针法以锁绣为主,在绣品上还可以织上“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长乐 光明”等吉祥文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东晋的绣品,整幅都用细密的锁绣全部绣出,成为满地施绣的特色。唐代刺 绣也有满地施绣的特色。 B、唐代刺绣技法仍沿袭汉代锁绣,但针法已开始转变,以平绣为主,并采用多 种不同针法,多种色线。所用绣底质料亦不限于锦帛和平绢。 C、唐代刺绣图案与绘画有密切关系。佛像人物,山水楼阁,花卉禽鸟,都成为 刺绣图样,构图活泼,设色明亮。 D、体现唐代刺绣独特风格的因素有:佛像的运用,各种色线和针法的运用,实 用性及装饰性,运用金银线盘绕图案的轮廓,加强实物的立体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刺绣构图简单,纹样的取舍留白非常重要,追求意境,书画风格直接影 响到刺绣的风格。 B、西藏布达拉宫保存的元代《刺绣密集金刚像》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具有强 烈的装饰风格。 C、明代刺绣中的顾绣针法完备而多变,用线多为平线,所用色线种类丰富,又 视图案所需,随意取材,还首次将头发作为色线进行刺绣。 D、苏绣在清代地方绣中最为有名。它针法多变,绣工精细,配色巧妙。图案多 为喜庆、长寿、吉祥之意,尤其花鸟绣品,深受人们喜爱。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贴绫的作法。它是在一条裙带上绣出梅花,花瓣是采用加贴绸料并加以缀绣的做 法,富有立体感。 ⑤明代刺绣始于嘉靖年间上海顾氏露香园,以绣传家,名媛辈出,世称顾绣。顾 绣深通六法,远袭唐宋用头发刺绣之真传。顾绣针法,继承了宋代最完备的绣法, 并加以变化而运用,可谓集针法之大成。用线仍多数用平线,有时亦用捻线,丝 细如发,针脚平整,而所用色线种类之多,则非宋绣所能比拟。同时又使用中间 色线,借色与补色,绣绘并用,力求逼真原稿。又视图案所需,可以随意取材, 不拘成法,真草、暹罗斗鸡尾毛,薄金、头发均可入绣,即此可知顾绣有极其巧 妙精微之刺绣技术。 ⑥清代刺绣除了御用的宫廷刺绣,在民间先后出现了许多地方绣,著名的有鲁绣、 粤绣、湘绣等、京绣、苏绣、蜀绣等,各具地方特色。苏、蜀、粤、湘四种地方 绣,后又称为“四大名绣”,其中苏绣最负盛名。苏绣全盛时期,流派繁衍,名 手竞秀,刺绣运用普及于日常生活,造成刺绣针法的多种变化,绣工更为精细, 绣线配色更具巧思。所作图案多为喜庆、长寿、吉祥之意,尤其花鸟绣品,深受 人们喜爱,享有盛名的刺绣大家相继而出,如丁佩、沈寿等。 (选自 《中国刺绣文化》,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战国时期楚国刺绣针法为锁绣,针脚整齐,配色清雅,线条流畅;图案有龙 游凤舞,猛虎瑞兽;绣材为帛和罗。 B、湖南长沙楚墓中出土的战国时期的两件绣品说明战国时期的绣品是目前传世 最早的绣品,代表了战国时期刺绣艺术的最高水平。 C、1972 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绣品,更有助于了解汉代刺绣风格。汉绣图案较 之战国刺绣更为丰富,除了龙凤瑞兽,还有波状云纹、几何图形、带状花纹等。 D、汉绣针法以锁绣为主,在绣品上还可以织上“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长乐 光明”等吉祥文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东晋的绣品,整幅都用细密的锁绣全部绣出,成为满地施绣的特色。唐代刺 绣也有满地施绣的特色。 B、唐代刺绣技法仍沿袭汉代锁绣,但针法已开始转变,以平绣为主,并采用多 种不同针法,多种色线。所用绣底质料亦不限于锦帛和平绢。 C、唐代刺绣图案与绘画有密切关系。佛像人物,山水楼阁,花卉禽鸟,都成为 刺绣图样,构图活泼,设色明亮。 D、体现唐代刺绣独特风格的因素有:佛像的运用,各种色线和针法的运用,实 用性及装饰性,运用金银线盘绕图案的轮廓,加强实物的立体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代刺绣构图简单,纹样的取舍留白非常重要,追求意境,书画风格直接影 响到刺绣的风格。 B、西藏布达拉宫保存的元代《刺绣密集金刚像》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具有强 烈的装饰风格。 C、明代刺绣中的顾绣针法完备而多变,用线多为平线,所用色线种类丰富,又 视图案所需,随意取材,还首次将头发作为色线进行刺绣。 D、苏绣在清代地方绣中最为有名。它针法多变,绣工精细,配色巧妙。图案多 为喜庆、长寿、吉祥之意,尤其花鸟绣品,深受人们喜爱。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池莉:用作品传递温暖 作为新写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人物和读者非常喜爱的女作家,从上世纪80年代末 至今,池莉一直在小说的世界里“精耕细作”。她的作品在改革开放宏大的时代 背景中,以汉口作为叙事场域,努力构建属于自己的“文学之城” 1957年,池莉出生在武汉市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幼年时,爸爸经常教她 背唐诗宋词,进行古典文学的熏陶。她则模仿古人的样子,摇头晃脑地吟诗,逗 得街坊邻居哈哈大笑。上小学后,她对阅读产生了莫大的兴趣,尽管认得的字有 限,可常常翻箱倒柜找书读, 作为城市知识青年,在农村插队的两年,池莉把一些有意思的人和事,详详 细细地写在日记本里。池莉迷恋阅读,勤于练笔,这为日后小说创作埋下了伏笔。 诗歌是文学的桂冠。1976年,池莉作为最后一批工农兵学员,被推荐到武汉冶 金医学专科学校医学专业学习深造。可是她很快就发现,对于医学她并没有太大 的兴趣,而文学才是她心中追逐的梦想。大二时,她提笔写了一首《雷锋颂歌》, 在学校诗赛中引起轰动。不久后,池莉的这首小诗,发表在《武钢文艺》杂志。 虽然只是几行字的小诗,但是不经意中照亮了池莉的文学星空。此后,她常常写 诗,还给各文学杂志编辑老师写信,求教写作技巧。几年下来,陆陆续续在《长 江文艺》、《芳草》等文学期刊发表了诗歌。 3年后,池莉毕业分配到武汉钢铁厂职工医院当医生。医生是很多人都羡慕 的稳定职业,然而,池莉却想彻底放弃医学,当一名真正的作家。1982年,她 最终决定辞职,去武汉大学中文系进修 在珞珈山下美丽的武汉大学校园,池莉重新成为一名大学生。在读书方面,她制 定了严密的计划,从中国古典文学到西方现代文学,都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 阅读,并记下了大量的阅读笔记 1986年,结束进修后,池莉来到位于汉口的《芳草》杂志社担任文学编辑。全 新的职业,激发了她的创作热情。此时的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已经拉开,她也 不满足于发表几首小诗,而是想以小说的形式反映火热的生活,描绘这个转型的 时代 刚开始写小说时,池莉以为小说就是讲一个精彩好看的故事,没想到写完第 遍,就觉得非常别扭,于是耐心地改了写,写了改,反反复复无数遍。1987 年,池莉发表了第一部中篇小说《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这部小说原汁原味 地表现了汉口市民的百态生活。池莉也一夜成名。这是她根本没有想到的,她只 是说:“我从小在汉口生活、学习、工作,对这里充满感情,我有责任写好这座 城。 也就是从这部小说开始,池莉几乎所有的小说中,都以汉口作为小说故事的 地域场景,努力探寻城市文学创作之道。20多年里,池莉接二连三地创作了《烦 恼人生》《不谈爱情》《来来往往》《生活秀》《所以》《她的城》等等中长篇 小说。每一部小说问世,都会成为文学界的关注焦点。 对于作家而言,创作小说必然有着特定的地域场景,池莉则把汉口作为小说 世界的精神领地。两江交汇的汉口,是武汉三镇中的繁华之地,见证了中国近现 代史的沧桑巨变。池莉孜孜不倦地观察汉口、书写汉口,对汉口的市民生活、风 土人情饱含爱意。她小说中的汉口,有光荣与梦想、有庸俗与丑恶、有热情与泼 辣、有善良与怜爱,而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以各自的喜怒哀乐,从不同的维度叙 述汉口、解读汉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池莉:用作品传递温暖 作为新写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人物和读者非常喜爱的女作家,从上世纪 80 年代末 至今,池莉一直在小说的世界里“精耕细作”。她的作品在改革开放宏大的时代 背景中,以汉口作为叙事场域,努力构建属于自己的“文学之城”。 1 957 年,池莉出生在武汉市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幼年时,爸爸经常教她 背唐诗宋词,进行古典文学的熏陶。她则模仿古人的样子,摇头晃脑地吟诗,逗 得街坊邻居哈哈大笑。上小学后,她对阅读产生了莫大的兴趣,尽管认得的字有 限,可常常翻箱倒柜找书读。 作为城市知识青年,在农村插队的两年,池莉把一些有意思的人和事,详详 细细地写在日记本里。池莉迷恋阅读,勤于练笔,这为日后小说创作埋下了伏笔。 诗歌是文学的桂冠。1976 年,池莉作为最后一批工农兵学员,被推荐到武汉冶 金医学专科学校医学专业学习深造。可是她很快就发现,对于医学她并没有太大 的兴趣,而文学才是她心中追逐的梦想。大二时,她提笔写了一首《雷锋颂歌》, 在学校诗赛中引起轰动。不久后,池莉的这首小诗,发表在《武钢文艺》杂志。 虽然只是几行字的小诗,但是不经意中照亮了池莉的文学星空。此后,她常常写 诗,还给各文学杂志编辑老师写信,求教写作技巧。几年下来,陆陆续续在《长 江文艺》、《芳草》等文学期刊发表了诗歌。 3 年后,池莉毕业分配到武汉钢铁厂职工医院当医生。医生是很多人都羡慕 的稳定职业,然而,池莉却想彻底放弃医学,当一名真正的作家。1982 年,她 最终决定辞职,去武汉大学中文系进修。 在珞珈山下美丽的武汉大学校园,池莉重新成为一名大学生。在读书方面,她制 定了严密的计划,从中国古典文学到西方现代文学,都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 阅读,并记下了大量的阅读笔记。 1986 年,结束进修后,池莉来到位于汉口的《芳草》杂志社担任文学编辑。全 新的职业,激发了她的创作热情。此时的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已经拉开,她也 不满足于发表几首小诗,而是想以小说的形式反映火热的生活,描绘这个转型的 时代。 刚开始写小说时,池莉以为小说就是讲一个精彩好看的故事,没想到写完第 一遍,就觉得非常别扭,于是耐心地改了写,写了改,反反复复无数遍。1987 年,池莉发表了第一部中篇小说《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这部小说原汁原味 地表现了汉口市民的百态生活。池莉也一夜成名。这是她根本没有想到的,她只 是说:“我从小在汉口生活、学习、工作,对这里充满感情,我有责任写好这座 城。” 也就是从这部小说开始,池莉几乎所有的小说中,都以汉口作为小说故事的 地域场景,努力探寻城市文学创作之道。20 多年里,池莉接二连三地创作了《烦 恼人生》《不谈爱情》《来来往往》《生活秀》《所以》《她的城》等等中长篇 小说。每一部小说问世,都会成为文学界的关注焦点。 对于作家而言,创作小说必然有着特定的地域场景,池莉则把汉口作为小说 世界的精神领地。两江交汇的汉口,是武汉三镇中的繁华之地,见证了中国近现 代史的沧桑巨变。池莉孜孜不倦地观察汉口、书写汉口,对汉口的市民生活、风 土人情饱含爱意。她小说中的汉口,有光荣与梦想、有庸俗与丑恶、有热情与泼 辣、有善良与怜爱,而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以各自的喜怒哀乐,从不同的维度叙 述汉口、解读汉口
池莉的小说中,尤为关注汉口女性瞬息万变的情感世界。汉口女性不像北京女性, 也不像上海女性。她们好客、热情,有时像男性那么利落豪爽。若有朋自远方来, 她们会请客人下馆子,买最好的酒菜招待。即便家里不宽裕,也要打肿脸充胖子 汉口女性脾气火爆,说话大大咧咧,但也不乏女性之柔情 池莉小说中的汉口女性是可爱的,也是值得爱的,那种小机巧、小暧昧、小情调 小快活,富有生命的活力。她的作品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地域风格,总是描述那些 看似琐碎的城市世俗生活,字里行间充满烟火气。乐于在城市底层人物身上挖掘 真善美,巧妙传递生活的正能量,这是池莉小说具有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 (作者陈华文,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池莉之所以选择通过以小说的形式来反映生活,与当时国家正处在改革开放 的初期的社会大环境是有一定关系的,她被认为是新写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人物, 受到了很多读者的喜爱。 B、《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这部小说的迅速写成、出版和销售,对池莉的激 励作用也很大,使她追求文学之梦的愿望更加强烈。 C、出生于普通工人家庭的池莉,文学之路也并非坦途,也经历了很多失败的尝 试,但她凭着对文学的满腔热情,依靠自身的不懈努力,最终成为了一位知名作 家 D、池莉对生活有着敏锐的观察力,能理性客观看待事物,她对于汉口这个城市 的叙写,基本上不带入个人主观情感。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池莉从知青回城之后,是如何一步步走上文学之路并 成名的?(4分) 6.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池莉的小说创作有哪些鲜明的特点。(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北望长城外 张承志 穷庄稼汉们仗着铁木泥瓦手艺,硬是敢桦木平车、枣木扁担,装着家伙妻 小,穿过夯土坑塌的长城口子,闯到人生语异的关外。在输出的移民中,每三五 十年,又总能冒出一些个侠肝义胆、身怀绝技的人物来,众口流传,十分神奇 在S旗一带,阳原丁二哥,就是这么一位颇有名气的人物。那年我刚从财贸专科 学校毕业,分配到S旗工作。一路上,听得“阳原丁二”这个名字,总被那些赶 大车的、打井的、做蒙镶的、干泥水活儿的,还有公出的干部、伤了筋骨的病人 念叨。打井的说:“算咱爷们倒霉,跟着瞎头儿跑东跑西,一冬一口干井。要能 请阳原丁二哥定个井位,嘿!”胳膊脱臼的蒙民说:“走遍全旗也没治好。要是 找见阳原丁二哥早就不受这份罪了。”大车把式骂蒙镶银匠:“你砸了个小银耳 环,坑人家一两银子!真黑心!阳原丁二哥给我小舅子本家的赵四伯打那银铃铛 不要钱还贴了一片银叶子哪!
池莉的小说中,尤为关注汉口女性瞬息万变的情感世界。汉口女性不像北京女性, 也不像上海女性。她们好客、热情,有时像男性那么利落豪爽。若有朋自远方来, 她们会请客人下馆子,买最好的酒菜招待。即便家里不宽裕,也要打肿脸充胖子。 汉口女性脾气火爆,说话大大咧咧,但也不乏女性之柔情。 池莉小说中的汉口女性是可爱的,也是值得爱的,那种小机巧、小暧昧、小情调、 小快活,富有生命的活力。她的作品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地域风格,总是描述那些 看似琐碎的城市世俗生活,字里行间充满烟火气。乐于在城市底层人物身上挖掘 真善美,巧妙传递生活的正能量,这是池莉小说具有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 (作者陈华文,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池莉之所以选择通过以小说的形式来反映生活,与当时国家正处在改革开放 的初期的社会大环境是有一定关系的,她被认为是新写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人物, 受到了很多读者的喜爱。 B、《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这部小说的迅速写成、出版和销售,对池莉的激 励作用也很大,使她追求文学之梦的愿望更加强烈。 C、出生于普通工人家庭的池莉,文学之路也并非坦途,也经历了很多失败的尝 试,但她凭着对文学的满腔热情,依靠自身的不懈努力,最终成为了一位知名作 家。 D、池莉对生活有着敏锐的观察力,能理性客观看待事物,她对于汉口这个城市 的叙写,基本上不带入个人主观情感。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池莉从知青回城之后,是如何一步步走上文学之路并 成名的?(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6.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池莉的小说创作有哪些鲜明的特点。(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北望长城外 张承志 穷庄稼汉们仗着铁木泥瓦手艺,硬是敢桦木平车、枣木扁担,装着家伙妻 小,穿过夯土坑塌的长城口子,闯到人生语异的关外。在输出的移民中,每三五 十年,又总能冒出一些个侠肝义胆、身怀绝技的人物来,众口流传,十分神奇。 在S旗一带,阳原丁二哥,就是这么一位颇有名气的人物。那年我刚从财贸专科 学校毕业,分配到S旗工作。一路上,听得“阳原丁二”这个名字,总被那些赶 大车的、打井的、做蒙镶的、干泥水活儿的,还有公出的干部、伤了筋骨的病人 念叨。打井的说:“算咱爷们倒霉,跟着瞎头儿跑东跑西,一冬一口干井。要能 请阳原丁二哥定个井位,嘿!”胳膊脱臼的蒙民说:“走遍全旗也没治好。要是 找见阳原丁二哥早就不受这份罪了。”大车把式骂蒙镶银匠:“你砸了个小银耳 环,坑人家一两银子!真黑心!阳原丁二哥给我小舅子本家的赵四伯打那银铃铛, 不要钱还贴了一片银叶子哪!
其实,他并没有什么绝招,更没有丁点儿文化。他只有一条,就是会干,肯干。 任何又累又脏的营生,一到他手里,马上就冒出无数的讲究、典故、门道,成了 比秀才写字、闺女绣花还有规矩的一套本事。 比如说,我就亲眼见过他的这么一回 九六七年公社盖配种站。房框已然立起,但还缺五张苫顶的条笆。老兽 医请来五个柴沟堡北边来闯坝后的编笆匠人。领头的是黑胡汉子,他伸开五指: “五十块一天。不用下手一一祖传手艺,恕不外传。”老兽医忙问几天交活,他 说:“芨草笆,活细,七八天吧。”嗬,整个基建队停工,还得一天五十块钱供 着他们。当时,我押着几车砌井的石头,来到喇嘛庙背后打井的土坡,顺口把这 事说了说。丁二哥听罢,扯着我来到了兽医站。 老兽医正和柴沟堡匠人讨价还价。丁二哥蹲在那帮子乐得自在的基建队里 搭话了:“喂,请问老兄,您们几位几天编一张笆?” “几天?那得看活儿、看料、看饭食、看老天爷赏的脸色儿。这芨芨草得 一根根插,一趟趟编—一不像叉腿吹牛皮,比撤泡尿还痛快。”黑胡子出口不逊。 丁二哥站了起来。看得出,他是生气了。他说,“老兄,八成您是看准了 我们这儿没笆卖吧?” 那黑胡子更硬:“嫌贵嫌慢,您就另请髙明。要不就坐上五天汽车半天火 车下柴沟堡买去!谁叫这块宝地光养丫头片子,看不见个能吃能做的男子汉呢!” 丁二哥“唰”地脱光了膀子,大吼起来:“好小子,就凭你这一句话!” 他手臂一挥,“给我码草!老子明天不拿出这五块笆给你看,就他妈的撕下这身 皮苫房顶!” 刹时间,丁二哥骂着吼着,在草垛泥房框子前疾速地起了五个笆头。平时 吊儿郎当的基建队员们在丁二哥的吼叫声中,把一束束草插在茬口子上。丁二哥 弯着腰,侧着步,灵巧的手指飞梭似地拨着推着。老兽医目瞪口呆;五个匠人冷 冷瞅着。活儿,愈干愈快,几十个下手也步步加紧。直直立起的草束,风轮般划 过弧线,唰唰倒下。太阳西沉了,镇上传来妇女们吃鸡唤猪的叫声。丁二哥吼道: “没种的回屋睡去!阳原丁二这一宿撂在这儿了!”黑胡子一听,变了脸色。眼 神一递,五条大汉全溜了。 第二天早晨,五块崭新的芨芨草笆像金黄的粮食囤子一样,笔挺地立成 排 不过俗话说得好:墙里开花墙外红。阳原丁二的名声也只是在外头叫得响。 在我们赛淖儿公社,人们却对他不大恭敬,习以为常。甚至,似乎人们还有点欺 负他。比如说吧,这地方三教九流、蒙汉两族、干部知青,只要觉得肚子饿了 就卡在那母鸡回窝时分来到他的两间小土屋里,扯天扯地,扯谁家狗崽会抓狐狸, 直扯到丁二哥搬出一笼热腾腾的小米干饭或是莜面猫耳朵。再有,就是敲着窗 框子,直着嗓脖叫唤:“丁二哥!马绊断啦。您给接上!”“丁二哥!灶火倒烟 您帮忙盘一个!”事事理所应当,人人心情坦然 赶上谁家娶媳妇,就更离不开丁二哥了。事先不用请,上房泥,打方砖地 拉水,掌勺一一丁二哥全包了。看热闹的还凑趣说:“丁二哥,往后捎着点儿。 光棍儿可别往前凑,别吓着新媳妇 人们为什么敢对这么一位名人放肆呢?除了外乡、本土本不是一支,再加 丁二哥本人心宽意大;另外,他阳原老家成份是富农,这一点兴许是个主要原因 从打我来到赛淖儿,他已经常常在时冷时热的运动集会上胸佩白布条儿,听阵子 批判
其实,他并没有什么绝招,更没有丁点儿文化。他只有一条,就是会干,肯干。 任何又累又脏的营生,一到他手里,马上就冒出无数的讲究、典故、门道,成了 比秀才写字、闺女绣花还有规矩的一套本事。 比如说,我就亲眼见过他的这么一回: 一九六七年公社盖配种站。房框已然立起,但还缺五张苫顶的条笆。老兽 医请来五个柴沟堡北边来闯坝后的编笆匠人。领头的是黑胡汉子,他伸开五指: “五十块一天。不用下手——祖传手艺,恕不外传。”老兽医忙问几天交活,他 说:“芨草笆,活细,七八天吧。”嗬,整个基建队停工,还得一天五十块钱供 着他们。当时,我押着几车砌井的石头,来到喇嘛庙背后打井的土坡,顺口把这 事说了说。丁二哥听罢,扯着我来到了兽医站。 老兽医正和柴沟堡匠人讨价还价。丁二哥蹲在那帮子乐得自在的基建队里 搭话了:“喂,请问老兄,您们几位几天编一张笆?” “几天?那得看活儿、看料、看饭食、看老天爷赏的脸色儿。这芨芨草得 一根根插,一趟趟编——不像叉腿吹牛皮,比撤泡尿还痛快。”黑胡子出口不逊。 丁二哥站了起来。看得出,他是生气了。他说,“老兄,八成您是看准了 我们这儿没笆卖吧?” 那黑胡子更硬:“嫌贵嫌慢,您就另请高明。要不就坐上五天汽车半天火 车下柴沟堡买去!谁叫这块宝地光养丫头片子,看不见个能吃能做的男子汉呢!” 丁二哥“唰”地脱光了膀子,大吼起来:“好小子,就凭你这一句话!” 他手臂一挥,“给我码草!老子明天不拿出这五块笆给你看,就他妈的撕下这身 皮苫房顶!” 刹时间,丁二哥骂着吼着,在草垛泥房框子前疾速地起了五个笆头。平时 吊儿郎当的基建队员们在丁二哥的吼叫声中,把一束束草插在茬口子上。丁二哥 弯着腰,侧着步,灵巧的手指飞梭似地拨着推着。老兽医目瞪口呆;五个匠人冷 冷瞅着。活儿,愈干愈快,几十个下手也步步加紧。直直立起的草束,风轮般划 过弧线,唰唰倒下。太阳西沉了,镇上传来妇女们吃鸡唤猪的叫声。丁二哥吼道: “没种的回屋睡去!阳原丁二这一宿撂在这儿了!”黑胡子一听,变了脸色。眼 神一递,五条大汉全溜了。 第二天早晨,五块崭新的芨芨草笆像金黄的粮食囤子一样,笔挺地立成一 排。 不过俗话说得好:墙里开花墙外红。阳原丁二的名声也只是在外头叫得响。 在我们赛淖儿公社,人们却对他不大恭敬,习以为常。甚至,似乎人们还有点欺 负他。比如说吧,这地方三教九流、蒙汉两族、干部知青,只要觉得肚子饿了, 就卡在那母鸡回窝时分来到他的两间小土屋里,扯天扯地,扯谁家狗崽会抓狐狸, 一直扯到丁二哥搬出一笼热腾腾的小米干饭或是莜面猫耳朵。再有,就是敲着窗 框子,直着嗓脖叫唤:“丁二哥!马绊断啦。您给接上!”“丁二哥!灶火倒烟。 您帮忙盘一个!”事事理所应当,人人心情坦然。 赶上谁家娶媳妇,就更离不开丁二哥了。事先不用请,上房泥,打方砖地, 拉水,掌勺——丁二哥全包了。看热闹的还凑趣说:“丁二哥,往后捎着点儿。 光棍儿可别往前凑,别吓着新媳妇!” 人们为什么敢对这么一位名人放肆呢?除了外乡、本土本不是一支,再加 丁二哥本人心宽意大;另外,他阳原老家成份是富农,这一点兴许是个主要原因。 从打我来到赛淖儿,他已经常常在时冷时热的运动集会上胸佩白布条儿,听阵子 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