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看来’爻义的变仁复杂多端’神秘莫测’是象数的简单公式难于推测和表薤的。他 也列举了三种主要类形:一是卦体与爻义虽相同·有时又相反如≡履卦卦象为乾上兑下 乾为刚,兑为柔。可是六三爻辞说:“武人为于大君。六三居柔兑之体,其志又在刚武 这就是体与情反,“质与愿违。二是卦中的刚柔二爻虽然相异,有时又相通。譬如恒卦 卦象为震上巽下·震为刚,巽为柔·刚柔相应而和顺。三是刚柔二爻既相吸引又相互排斥。 如睽卦,六三爻与上九爻相应’虽远而互相吸引等等 他的“卦变说”还是不能解释全部的卦爻辞乂趣·于是·他又提出了“适时说”。他在 《周易略例明卦适变通爻》中说 夫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者也。夫时有泰否·故用有行藏。卦有大小·故辞有险易 时之制,可反而用也。一时之吉,可反而凶也。故卦以反对,而爻亦皆变°是故用无常道 事无轨度,动静屈伸,难变所适·故名其卦·则吉凶从其类;存其时·则动静应其用。寻名 以观其吉凶,举时以观其动静,则一体之变·由斯见矣 大意是说:爻的特点是因时间的不同而变化有顺利的时候也有不顺利的时候所以 在学易的时候·要知进退之理。卦有讲大事·也有讲小事的。卦辞中有告诫危险之辞·也有 平易的话喻时间不同倛其用法就不一样咭卦在不顺利的时候使用可能会得出凶险的结果 反之亦然°所以,对卦的使用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说法,要因当时的条件而定。王弼的这 解说·就捋卦爻辞解释得越发神秘玄乎了 王弼以自己的一爻为主说丶爻变说丶适时说而取代孟京易学的互体丶卦气·卦变丶纳甲 等说,表面上看是对象数学派的彻底否定,而实质上,他的这一套学说何尝不也是象数学派 的方法。没有卦爻象丶卦爻数也就没有所谓爻位丶卦义丶时变。而且·最键的是,寻找所 谓“体例”而解卦正是象数学派的显著特征。如果说孟京易学是互体不通用卦变·卦变不通 用五行。王弼的体例不也是一爻为主不通用爻变’爻变不通用适时。适时说是个万能药,是 块遮羞布·任何解不通的卦都可以用时间不对来解释。要说王弼的这一套与孟京易学有什厶 不同的话,不过是他的这一套更具灵活性罢了。他指责孟京易学存象亡意·而提出得意亡象 的原则,不过是给自己的想象留了更足的空间。而以“体例”的方法解易仍然是继承象数学 派的衣钵。而且他的所谓得意亡象的灵活运用·从此捋易学引向了神秘的深渊·给人们的随 意想象提供了理论支持,从而使易学可以更加远离经文本义 王弼易学与汉易的区别除了其“体例”有所不同外,最大的不同还在于他以《易传》的 基本观点解易。如他对八卦的解释以乾为健坤为顺;震为威惧;巽为申命;坎为险陷;离 为丽;艮为止;兑为悦等。对六十四卦及其卦爻辞的解释以屯卦为天地造始之时义;以蒙卦 为蒙昧之义:以需卦为饮食宴乐之义以讼卦为听讼之义∶以师卦为兴役动众之义等等。他 的这种观点来源于《易传》中的《序卦传》和《杂卦传》。又如他对乾卦的解释,以初九为 隐居不仕;九二为出潜离隐·其徳普施·虽非君位·有君之德;九三为居上不骄在下不忧 因时而惕·不失其几;九四为近乎尊位·欲进其道·近乎在下,非跃所及;九五为居人君之 位,位以德兴,德以位序,以至德而处盛位;上九为失去贤人的哺助等。这是在《文言传 基础上的进一步发挥。 王弼接受《易传》取义的方式解易·表面看来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但他的易学观点又 与《易传》的易学观点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他以老庄的玄学取代了孔子的立德思想 譬如,王弼在注坤卦六二爻辞:“直丶方丶大·不习,无不利”时说 居中得正·极于地质’任其自然而物自生,不假修营而攻自成·故不习焉而无不利。 大意是说∶坤卦六二爻居下卦之中位而当位·符合地柔顺的美徳·是顺其自然而生化繁 演,不用人作为就会自然成功的象征·所以有“不习,无不利”的爻辞。而《文言传》的解 周易正读
周易正读 30 在他看来,爻义的变化复杂多端,神秘莫测,是象数的简单公式难于推测和表述的。他 也列举了三种主要类形:一是卦体与爻义虽相同,有时又相反。如履卦,卦象为乾上兑下。 乾为刚,兑为柔。可是六三爻辞说﹕“武人为于大君。”六三居柔兑之体,其志又在刚武, 这就是体与情反,“质与愿违。”二是卦中的刚柔二爻虽然相异,有时又相通。譬如恒卦, 卦象为震上巽下,震为刚,巽为柔,刚柔相应而和顺。三是刚柔二爻既相吸引又相互排斥。 如睽卦,六三爻与上九爻相应,虽远而互相吸引等等。 他的“卦变说”还是不能解释全部的卦爻辞义趣,于是,他又提出了“适时说”。他在 《周易略例·明卦适变通爻》中说: “夫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者也。夫时有泰否,故用有行藏。卦有大小,故辞有险易。 一时之制,可反而用也。一时之吉,可反而凶也。故卦以反对,而爻亦皆变。是故用无常道, 事无轨度,动静屈伸,难变所适,故名其卦,则吉凶从其类﹔存其时,则动静应其用。寻名 以观其吉凶,举时以观其动静,则一体之变,由斯见矣。” 大意是说﹕爻的特点是因时间的不同而变化,有顺利的时候,也有不顺利的时候,所以, 在学易的时候,要知进退之理。卦有讲大事,也有讲小事的。卦辞中有告诫危险之辞,也有 平易的话。而时间不同,其用法就不一样。吉卦在不顺利的时候使用可能会得出凶险的结果, 反之亦然。所以,对卦的使用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说法,要因当时的条件而定。王弼的这一 解说,就将卦爻辞解释得越发神秘玄乎了。 王弼以自己的一爻为主说、爻变说、适时说而取代孟京易学的互体、卦气、卦变、纳甲 等说,表面上看是对象数学派的彻底否定,而实质上,他的这一套学说何尝不也是象数学派 的方法。没有卦爻象、卦爻数也就没有所谓爻位、卦义、时变。而且,最关键的是,寻找所 谓“体例”而解卦正是象数学派的显著特征。如果说孟京易学是互体不通用卦变,卦变不通 用五行。王弼的体例不也是一爻为主不通用爻变,爻变不通用适时。适时说是个万能药,是 块遮羞布,任何解不通的卦都可以用时间不对来解释。要说王弼的这一套与孟京易学有什么 不同的话,不过是他的这一套更具灵活性罢了。他指责孟京易学存象亡意,而提出得意亡象 的原则,不过是给自己的想象留了更足的空间。而以“体例”的方法解易仍然是继承象数学 派的衣钵。而且他的所谓得意亡象的灵活运用,从此将易学引向了神秘的深渊,给人们的随 意想象提供了理论支持,从而使易学可以更加远离经文本义。 王弼易学与汉易的区别除了其“体例”有所不同外,最大的不同还在于他以《易传》的 基本观点解易。如他对八卦的解释以乾为健;坤为顺;震为威惧;巽为申命;坎为险陷;离 为丽;艮为止;兑为悦等。对六十四卦及其卦爻辞的解释以屯卦为天地造始之时义;以蒙卦 为蒙昧之义;以需卦为饮食宴乐之义;以讼卦为听讼之义;以师卦为兴役动众之义等等。他 的这种观点来源于《易传》中的《序卦传》和《杂卦传》。又如他对乾卦的解释,以初九为 隐居不仕;九二为出潜离隐,其德普施,虽非君位,有君之德﹔九三为居上不骄,在下不忧, 因时而惕,不失其几﹔九四为近乎尊位,欲进其道,近乎在下,非跃所及﹔九五为居人君之 位,位以德兴,德以位序,以至德而处盛位﹔上九为失去贤人的哺助等。这是在《文言传》 基础上的进一步发挥。 王弼接受《易传》取义的方式解易,表面看来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但他的易学观点又 与《易传》的易学观点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他以老庄的玄学取代了孔子的立德思想。 譬如,王弼在注坤卦六二爻辞﹕“直、方、大,不习,无不利”时说﹕ “居中得正,极于地质,任其自然而物自生,不假修营而攻自成,故不习焉而无不利。” 大意是说:坤卦六二爻居下卦之中位而当位,符合地柔顺的美德,是顺其自然而生化繁 演,不用人作为就会自然成功的象征,所以有“不习,无不利”的爻辞。而《文言传》的解
释是 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居子敬以直內,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直、方丶大 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 大意是说:“直”,是说正直。“方”,是说适宜地处置事物。君以恭敬之心使其内心正 直·用合适的方法来丛理事务·确立了敬和义这两个原则·他的道德就会得到民众的响应而 不孤立了。“直、方丶大,不习无不利”的爻辞就是说,人这样做了,则没有人怀疑他行为 的高尚和正确了 王弼是以老子“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先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的无为 而治的思想解释爻辞·而孔子的《易传》是以修身丶立德丶治国丶平天下的有为而治的思想 解释爻辞·这应该是王弼易学与孔子的〈易传》思想非常不和谐的地方σ换句话说·王弼继 承了《易传》注重卦爻辞义理而理解《周易》的方法·但他所理解的义理是老庄的哲学思想 而不是孔子的儒家学说。 比较王弼易学和《易传》及汉易的异同是非常有趣的。他一方面高举反对象数学派的旗 帜弓一方面又继承了汉易以体例解易的方法堤出一爻为主说◇变说和适时说的新体例 取代孟京易学的互体说丶卦气说丶卦变说丶纳甲说的旧体例。他一方面遵循《易传》以义理 解经的原则·另一方面又抽取了《易传》的脊梁骨一一儒家思想·而植人老庄的学说。他究 竟属于象数派,还是义理派呢?其实,他什么派都不是,他的易学观点是捋《易传》的特点 与汉易象数学派的方法及老庄哲学嫁接后的杂交品种。《四库提要》作者捋王弼易学视为义 理学派的始祖·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认识。错误的根源在于,作者捋《易传》视为《周易》经 文的一部分·而以狭义的易学概念在划分。如果我们依从广义的易学概念,捋《易传》从《易 经》中分离出来,那么,毫无疑问地《易传》才是义理学派的源头,孔子才是义理学派的祖 师爷。王弼易学不过是学了一点皮毛而已,他只学了《易传》解经的形式,而偷换了其中的 精神,又渗杂进象数学派的手法 王弼不仅不是义理学派的创始人’连大徒弟都算不上。大徒弟是汉人费直。《汉书·儒林 传》载:费直的易学“长于卦筮·亡章句·徒以《彖》丶《象》丶《系辞》十篇文言解说上、下 经。费直是秦汉以来完全以《易传》文意解释《周易》经文的第一人。只因为费直的观点 在汉朝没能压倒孟京易学·其著娏又大多失传·才让王弼捡了个义理学派创始人的便宜。 旦我们用广义易学的概念划分易学派别·就应当捋王弼为《易传》错戴的这顶祖师爷的帽子 还给孔子·摘掉帽子后的王弼易学只是一个奇怪的杂交品种·这个品种的新东西只有他依自 己的联想发明的那一套毫无用处的捋人导向神秘之路的所谓体例。 四库提要》作者认为王弼之后的义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胡援丶程颐和李光丶杨万里 胡援本人无著作传世·只有其门人根据他的讲迹所作的记录编写的《周易口义》。程颐的著 作有《程氏易传》·其书模仿王弼《周易注》·只注释《周易》经文和《彖》丶《象》丶《文言〉 三传。胡程二人的易学观点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基本上继承了王弼的解易方法;二是竭力 排斥王弼易学中的老庄思想·而坚持以儒家学说特别是《四书》中的观点解释《周易》经 传·并由此推出理或天理为其易学的最高范畴·来解释《周易》的法则;三是提出“体用一 源·显微无间”的解易原则·以体和用·微和显的矢系解释义理与象数的系;四是提岀“随 时取义”说’使其对《周易》经传文的解释较王弼的“得意忘象”说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捋 他们的易学观点与《易传》的易学观点丶王弼的易学观点和汉易象数学派的观点进行比较 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三句话一是更接近于《易传》的观点;二是有调和象数丶义理二派的倾 向∶三是对《周易》经文的解释更随意,更自由。或者说,胡程二人的易学除了他们在脱离 经文的前提下,而自由发挥的理学体系外,没有超出《易传》以来各派易学观点的内容。而 他们的自由发挥,离《周易》本义越来越远 周易正读
周易正读 31 释是: “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居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直、方、大, 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 大意是说﹕“直”,是说正直。“方”,是说适宜地处置事物。君以恭敬之心使其内心正 直,用合适的方法来处理事务,确立了敬和义这两个原则,他的道德就会得到民众的响应而 不孤立了。“直、方、大,不习无不利”的爻辞就是说,人这样做了,则没有人怀疑他行为 的高尚和正确了。 王弼是以老子“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先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的无为 而治的思想解释爻辞,而孔子的《易传》是以修身、立德、治国、平天下的有为而治的思想 解释爻辞,这应该是王弼易学与孔子的《易传》思想非常不和谐的地方。换句话说,王弼继 承了《易传》注重卦爻辞义理而理解《周易》的方法,但他所理解的义理是老庄的哲学思想, 而不是孔子的儒家学说。 比较王弼易学和《易传》及汉易的异同是非常有趣的。他一方面高举反对象数学派的旗 帜,另一方面又继承了汉易以体例解易的方法,提出一爻为主说、爻变说和适时说的新体例, 取代孟京易学的互体说、卦气说、卦变说、纳甲说的旧体例。他一方面遵循《易传》以义理 解经的原则,另一方面又抽取了《易传》的脊梁骨——儒家思想,而植入老庄的学说。他究 竟属于象数派,还是义理派呢?其实,他什么派都不是,他的易学观点是将《易传》的特点 与汉易象数学派的方法及老庄哲学嫁接后的杂交品种。《四库提要》作者将王弼易学视为义 理学派的始祖,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认识。错误的根源在于,作者将《易传》视为《周易》经 文的一部分,而以狭义的易学概念在划分。如果我们依从广义的易学概念,将《易传》从《易 经》中分离出来,那么,毫无疑问地《易传》才是义理学派的源头,孔子才是义理学派的祖 师爷。王弼易学不过是学了一点皮毛而已,他只学了《易传》解经的形式,而偷换了其中的 精神,又渗杂进象数学派的手法。 王弼不仅不是义理学派的创始人,连大徒弟都算不上。大徒弟是汉人费直。《汉书·儒林 传》载﹕费直的易学“长于卦筮,亡章句,徒以《彖》、《象》、《系辞》十篇文言解说上、下 经。”费直是秦汉以来完全以《易传》文意解释《周易》经文的第一人。只因为费直的观点 在汉朝没能压倒孟京易学,其著述又大多失传,才让王弼捡了个义理学派创始人的便宜。一 旦我们用广义易学的概念划分易学派别,就应当将王弼为《易传》错戴的这顶祖师爷的帽子 还给孔子。摘掉帽子后的王弼易学只是一个奇怪的杂交品种,这个品种的新东西只有他依自 己的联想发明的那一套毫无用处的,将人导向神秘之路的所谓体例。 《四库提要》作者认为王弼之后的义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胡援、程颐和李光、杨万里。 胡援本人无著作传世,只有其门人根据他的讲述所作的记录编写的《周易口义》。程颐的著 作有《程氏易传》,其书模仿王弼《周易注》,只注释《周易》经文和《彖》、《象》、《文言》 三传。胡程二人的易学观点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基本上继承了王弼的解易方法﹔二是竭力 排斥王弼易学中的老庄思想,而坚持以儒家学说,特别是《四书》中的观点解释《周易》经 传,并由此推出理或天理为其易学的最高范畴,来解释《周易》的法则﹔三是提出“体用一 源,显微无间”的解易原则,以体和用,微和显的关系解释义理与象数的关系;四是提出“随 时取义”说,使其对《周易》经传文的解释较王弼的“得意忘象”说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将 他们的易学观点与《易传》的易学观点、王弼的易学观点和汉易象数学派的观点进行比较, 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三句话:一是更接近于《易传》的观点﹔二是有调和象数、义理二派的倾 向;三是对《周易》经文的解释更随意,更自由。或者说,胡程二人的易学除了他们在脱离 经文的前提下,而自由发挥的理学体系外,没有超出《易传》以来各派易学观点的内容。而 他们的自由发挥,离《周易》本义越来越远
李光丶杨万里为南宋人他们的易学突出特点是“引史证经”。这个引史证经不是说从 周易》形成时的历史环境中去探讨《周易》本义·而是在解释经文时引古今王朝兴替的历 史事件·来证明义理学派的儒理是正确的。如杨万里释乾卦卦象说 “《杂卦》日乾健’《说卦》日乾刚,又日乾为天为君。故君德体天·天德主刚。风霆烈 日·天之刚也°刚明果断·君之刚也°君维刚则勇于进德·力于行道,明于见善,决于改过 主善必坚,去邪必果,建天下之大公,以破天下之众私·声色不能惑·小人不能多·阴柔不 能奷矣。故亡汉不以成哀而以孝元’亡唐不以穆敬而以文宗。不刚健之时也啪然强足拒谰 强明自任,岂刚也哉。 乾卦卦象就是那六阳爻组成的一个简单的卦杨万里头头是道的讲解有什么依据?只有 他自己知道。至于《周易》作者的本义如何?他是不管的·尽情地发挥他所信奉的儒家学说 就是了。李杨的易说是彻头彻尾的附会·没有任何学术价值。 综观义理学派的流变·不外乎三个特点:一是源于《易传》:二是杂于象数和老庄;三 是脱离《周易》经文而自由发挥·而且时间越晚,发挥得越充分 以上是依《四库提要》作者的分类对易学各派的简斌。二千多年来·易学著迒及派别众 多,可以有不同的分类。《四库提要》的分类未必正确,但却是最具代表性的,也是当代易 学引用较多的一种。要全面详细地对各派评遽,不是本篇的任务。我们的简遽只想说明一个 问题·这就是历代易学的硏究不仅没有超出《易传》对《周易》的理解,而且是越来越随意 地解释《周易》原文以至于易学的发展不是让人们越来越深刻·越来越正确地了解《周易》 而是使得人们的观点距离《周易》本义越来越遥远·以至于当代的易学桪《周易》原文视同 糟粕垃圾一样 四库提要》以来’易学观点又有了很大的发展。我们可以捋近现代易学特点归纳为三 个主要特点:一是疑古;二是彻底否定《周易》原文的价值;三是肯定《易传》及易学中的 义理学派对《周易》的自由发挥而形成的哲学思想。 现代易学界普逼认为:《周易〉及《易传》的作者不可能是文王丶孔子等个人·而应是 一个广大的集体唭创作不应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完成而应该是在漫长的实践中逐步形成 周易》卦画及卦爻辞则是来源于筮辞·是从殷周积累的大量筮辞中挑选整理岀来的。其创 作目的是便于算命时检查,作为判断吉凶的依据,是逃信的产物。而《易传》的作者通过对 筮法以及卦爻象和卦爻辞的解释’捋古代的占筮升华为哲学典籍·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等 等。现代易学的这些特点正是从孔子《易传》开始曲意解经以来·历代大师们“得意忘象” 随时取义”的必然结果。这个结果就导致了一个有非常有趣的现象,这就是:当代易学界 赞赏《易传》的思想,而《易传》视《周易〉为宝贝·《周易》在当代易学中又被看得一钱 不值。《易传·系辞》说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伦天地之道。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 占·是以君子捋有为也·捋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 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 “子日: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 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 “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言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 神 在孔子的眼中,《周易》如同钻石丶金子般闪亮,但在今人眼中,《周易》却成了一堆死 骨朽木·在今人眼中闪光的是孔子及其为首的儒家思想。这种状况有如那则买椟还珠的古老 周易正读
周易正读 32 李光、杨万里为南宋人,他们的易学突出特点是“引史证经”。这个引史证经不是说从 《周易》形成时的历史环境中去探讨《周易》本义,而是在解释经文时引古今王朝兴替的历 史事件,来证明义理学派的儒理是正确的。如杨万里释乾卦卦象说﹕ “《杂卦》曰乾健,《说卦》曰乾刚,又曰乾为天为君。故君德体天,天德主刚。风霆烈 日,天之刚也。刚明果断,君之刚也。君维刚则勇于进德,力于行道,明于见善,决于改过, 主善必坚,去邪必果,建天下之大公,以破天下之众私,声色不能惑,小人不能多,阴柔不 能奸矣。故亡汉不以成哀而以孝元,亡唐不以穆敬而以文宗。皆不刚健之时也。然强足拒谏, 强明自任,岂刚也哉。” 乾卦卦象就是那六阳爻组成的一个简单的卦,杨万里头头是道的讲解有什么依据?只有 他自己知道。至于《周易》作者的本义如何?他是不管的,尽情地发挥他所信奉的儒家学说 就是了。李杨的易说是彻头彻尾的附会,没有任何学术价值。 综观义理学派的流变,不外乎三个特点﹕一是源于《易传》﹔二是杂于象数和老庄﹔三 是脱离《周易》经文而自由发挥,而且时间越晚,发挥得越充分。 以上是依《四库提要》作者的分类对易学各派的简述。二千多年来,易学著述及派别众 多,可以有不同的分类。《四库提要》的分类未必正确,但却是最具代表性的,也是当代易 学引用较多的一种。要全面详细地对各派评述,不是本篇的任务。我们的简述只想说明一个 问题,这就是历代易学的研究不仅没有超出《易传》对《周易》的理解,而且是越来越随意 地解释《周易》原文,以至于易学的发展不是让人们越来越深刻,越来越正确地了解《周易》, 而是使得人们的观点距离《周易》本义越来越遥远,以至于当代的易学将《周易》原文视同 糟粕垃圾一样。 《四库提要》以来,易学观点又有了很大的发展。我们可以将近现代易学特点归纳为三 个主要特点:一是疑古﹔二是彻底否定《周易》原文的价值﹔三是肯定《易传》及易学中的 义理学派对《周易》的自由发挥而形成的哲学思想。 现代易学界普遍认为:《周易》及《易传》的作者不可能是文王、孔子等个人,而应是 一个广大的集体。其创作不应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完成,而应该是在漫长的实践中逐步形成。 《周易》卦画及卦爻辞则是来源于筮辞,是从殷周积累的大量筮辞中挑选整理出来的。其创 作目的是便于算命时检查,作为判断吉凶的依据,是迷信的产物。而《易传》的作者通过对 筮法以及卦爻象和卦爻辞的解释,将古代的占筮升华为哲学典籍,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等 等。现代易学的这些特点正是从孔子《易传》开始曲意解经以来,历代大师们“得意忘象”, “随时取义”的必然结果。这个结果就导致了一个有非常有趣的现象,这就是﹕当代易学界 赞赏《易传》的思想,而《易传》视《周易》为宝贝,《周易》在当代易学中又被看得一钱 不值。《易传·系辞》说: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伦天地之道。”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 占。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 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 “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 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 “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言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 神。” 在孔子的眼中,《周易》如同钻石、金子般闪亮,但在今人眼中,《周易》却成了一堆死 骨杇木,在今人眼中闪光的是孔子及其为首的儒家思想。这种状况有如那则买椟还珠的古老
的成语故事。楚人卖珠’郑人却只欣赏他装珠的木匣子。《周易〉就是那颗被今人退还的没 有了木匣子的可怜宝珠。从政治丶历史丶文化的角度来审视,今人对《易传》及易学的肯定 可能也没有大错。但如果仅仅从学术的闰度来看历代易学随意解经以迎合政治需要的作法 无疑是错误的。这正是造成今人否定《周易》原文价值的原因,也正是《周易》千百年来读 不懂的又一大原因 周易正读
周易正读 33 的成语故事。楚人卖珠,郑人却只欣赏他装珠的木匣子。《周易》就是那颗被今人退还的没 有了木匣子的可怜宝珠。从政治、历史、文化的角度来审视,今人对《易传》及易学的肯定 可能也没有大错。但如果仅仅从学术的角度来看,历代易学随意解经以迎合政治需要的作法 无疑是错误的。这正是造成今人否定《周易》原文价值的原因,也正是《周易》千百年来读 不懂的又一大原因
第二章正确的读《易》方法 《周易》读不通、看不懂的原因很多,以上列举的只是最重要的几条。从中我们可以看 出,问题主要出在我们对《周易》的认识和学习态度及方法上。捋《周易》神秘化、政治化 是认识和态度问题。三《易》不分,经、传、学不分,片面地理解《周易》是方法问题。要 读懂《周易》·我们必须纠正这些问题。要纠正几千年来的错误认识和方法·看趄来很难 其实非常简单,只需要我们做到两点就行了。一是以平常心读易;二是捋《周易》置于其形 成的历史背景中去解读 以平常心读易 历代易学有二个的大毛病:一是捋《周易》神秘化;二是捋《周易》政治仁。象数学派 倾向于前者’义理学派倾向于后者。以《周易》行占卜、算命等方术,及当代有些人以计算 机丶生命科学等现代理论解释《周易》原理·都是捋《周易〉神秘化的表现·是非理性的 是反科学的。而义理学派从孔子《易传》以来就有曲意解经的倾向·后世诸儒无不是捋其作 为政治的大棒在使用。他们的所谓“得意忘象”·得的是自己的意·忘的是《周易》本来的 象。以平常心读《易〉就是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消除这两种容易捋人导向歧途的心态 以平常心读《易》首先要求我们捋作者看成是平常的人,捋《周易》看成是平常的书 不要作神通想吣周易》作者可能是有很高智慧的丶很强能力的丶很大权力的人类中的精英 豪杰类人物·但他一定是人而不是神。他一定也要吃饭丶要喝水丶要生病丶要蹲茅膀φ他 定呼不了风·唤不了雨·驱不了神·赶不了鬼。他不可能全知全能,他不可能连几千年后的 今天的科学家们都还在努力探讨,仍未辨明的生命的奥秘丶宇宙的奧秘丶人类起源的奥秘在 他的时代就已经了然于胸。他不可能知道电灯丶基因、计算机……。他的思维方式不可能脱 离其时代特征而存在。只有捋作者看成是平常的人·才能视《周易》为平常的书。三《易》 的存在本身也说明《周易》只能是平常的书·因为·如果《周易》是在《连山易》《归藏易 基础上改编而成的·那么≮易》本身就应该是有缺点和错误需要不断完善的咖果说三《易 分别表遽了不同的内容,那么,三《易》也就都是有一定局限性的,不可能包罗万象。所以 周易》虽然可能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可能是一本有着特殊用途的书·但不可能是先知先 觉丶无所不通的天书·它只能是其时代的产物·只能是如《诗》·书》《礼》《乐》《春秋 样普通的书 以平常心读《易》·还要求我们去除功利的思想。要求我们不要因为功利的原因捋自己 的观点强加给《周易》·不要把《周易》当枪使。古代的儒家学者们喜欢扮演王者之师的角 色·而为了说服王者赞同自己的观点,往往打着古代圣贤的旗号说自己的道理,以死人压活 人拉大旗作虎皮这正是不同的时期产生了不同的易学观点的主要原因以平常心读《易》 就是要纠正这一不正常的学风°我们要老老实实地丶逐字逐句地去分析·研究、·解读《周易 原文。或者说·我们要以《周易》正文为硏究的唯一标准·对历代大儒丶名土丶专家丶学者 们为功利的原因而对《周易》所作的高谈阔论一律存疑。要捋《周易》这部争论了几千年而 仍无结论的古书·当成是从没有被发现过,从没有被研究过的·刚刚从古墓中挖掘出来的珍 贵文物一样来谨慎对待而不要桪其看成是可以任人随意捏玩的橡皮泥。 以正确的历史观读易 对文物进行考证,首先是要捋其置于其形成的历史背景中去研究,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要 周易正读
周易正读 34 第二章 正确的读《易》方法 《周易》读不通、看不懂的原因很多,以上列举的只是最重要的几条。从中我们可以看 出,问题主要出在我们对《周易》的认识和学习态度及方法上。将《周易》神秘化、政治化 是认识和态度问题。三《易》不分,经、传、学不分,片面地理解《周易》是方法问题。要 读懂《周易》,我们必须纠正这些问题。要纠正几千年来的错误认识和方法,看起来很难, 其实非常简单,只需要我们做到两点就行了。一是以平常心读易﹔二是将《周易》置于其形 成的历史背景中去解读。 一、以平常心读易 历代易学有二个的大毛病﹕一是将《周易》神秘化﹔二是将《周易》政治化。象数学派 倾向于前者,义理学派倾向于后者。以《周易》行占卜、算命等方术,及当代有些人以计算 机、生命科学等现代理论解释《周易》原理,都是将《周易》神秘化的表现,是非理性的, 是反科学的。而义理学派从孔子《易传》以来就有曲意解经的倾向,后世诸儒无不是将其作 为政治的大棒在使用。他们的所谓“得意忘象”,得的是自己的意,忘的是《周易》本来的 象。以平常心读《易》就是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消除这两种容易将人导向歧途的心态。 以平常心读《易》,首先要求我们将作者看成是平常的人,将《周易》看成是平常的书, 不要作神通想。《周易》作者可能是有很高智慧的、很强能力的、很大权力的人类中的精英、 豪杰类人物,但他一定是人而不是神。他一定也要吃饭、要喝水、要生病、要蹲茅房。他一 定呼不了风,唤不了雨,驱不了神,赶不了鬼。他不可能全知全能,他不可能连几千年后的 今天的科学家们都还在努力探讨,仍未辨明的生命的奥秘、宇宙的奥秘、人类起源的奥秘在 他的时代就已经了然于胸。他不可能知道电灯、基因、计算机……。他的思维方式不可能脱 离其时代特征而存在。只有将作者看成是平常的人,才能视《周易》为平常的书。三《易》 的存在本身也说明《周易》只能是平常的书。因为,如果《周易》是在《连山易》《归藏易》 基础上改编而成的,那么,《易》本身就应该是有缺点和错误需要不断完善的。如果说三《易》 分别表述了不同的内容,那么,三《易》也就都是有一定局限性的,不可能包罗万象。所以, 《周易》虽然可能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可能是一本有着特殊用途的书,但不可能是先知先 觉、无所不通的天书,它只能是其时代的产物,只能是如《诗》、《书》、《礼》、《乐》、《春秋》 一样普通的书。 以平常心读《易》,还要求我们去除功利的思想。要求我们不要因为功利的原因将自己 的观点强加给《周易》,不要把《周易》当枪使。古代的儒家学者们喜欢扮演王者之师的角 色,而为了说服王者赞同自己的观点,往往打着古代圣贤的旗号说自己的道理,以死人压活 人,拉大旗作虎皮,这正是不同的时期产生了不同的易学观点的主要原因。以平常心读《易》, 就是要纠正这一不正常的学风。我们要老老实实地、逐字逐句地去分析、研究、解读《周易》 原文。或者说,我们要以《周易》正文为研究的唯一标准,对历代大儒、名士、专家、学者 们为功利的原因而对《周易》所作的高谈阔论一律存疑。要将《周易》这部争论了几千年而 仍无结论的古书,当成是从没有被发现过,从没有被研究过的,刚刚从古墓中挖掘出来的珍 贵文物一样来谨慎对待,而不要将其看成是可以任人随意捏玩的橡皮泥。 二、以正确的历史观读易 对文物进行考证,首先是要将其置于其形成的历史背景中去研究,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