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时算赶。人们通常使用狭义的易学概念’最具代表性的是《四库全书目录提要》所说 “《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汉儒言象 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京焦·人于机祥;再变而为陈丶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 用;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丶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丶杨万里,又 参证史事,《易》遂日后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 及天文丶地理丶乐律丶兵法丶韵学丶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故《易》 说愈繁呋六十四卦大象皆有君子以字倛其爻象则多戒占者怪圣人之情见乎词矣棋其系谓《易 一端,非其本也 作者捋易学分成象数丶义理二类,这种描代表了近丶现代易学界的主流观点·依其表 迹,历代易学的主要派别和流传为 象数学派:汉儒一一京房丶焦延寿一一陈抟丶邵雍 义理学派∶王弼一一胡瑗丶程颐一一李光丶杨万里 我们现在就依这种分类来简其特征·看易学的主流学派是如何学《易》·如何解经的 、象数学派 象和数在易学中常常连用其实象和数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像是形状数是数目和计算 譬如一个人,男丶女丶老丶少丶美丶丑丶胖丶瘦……等原因而表现出来的形状特点就是象。 而与其相貌特征有尖的数字·如身高丶三围丶年龄等数字及推算这些数字的方法就是数。世 界有形状的万事万物都有象有数,《周易》这本书也不例外。传统观点认为《周易》的象包 含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易中的八卦、六十四卦及三百八十四爻的形状·称为卦象、爻 象。如为卦象·为爻象;二是指八卦所象征的事物ν如乾卦象征天ν坤卦象征地’兑卦象征 泽·震卦象征雷·坎卦象征水·离卦象征火·巽卦象征风’艮卦象征山等;三是指卦丶爻辞 中所说的具体事物·如乾卦卦辞中提到的龙’坤卦卦辞中提到的牝马等等。这三层含义统称 为易象。 易有象也有数,易数也有三层含义:一是一卦中各爻属性的数,一共有六丶七、八九 四个数阳爻为奇数阴爻为偶数大数为老,小数为少,所以这四个数分别表示为少阳七 老阳九·少阴六老阴八;二是表示爻位顺序的数。一卦由六爻组成,其排列顺序为由下向 上数,初爻称初,依次而上分别称为二丶三、四、五、上,这种顺序标示了爻的变仁规律 三是表示占筮求卦的方法’也即通过对揲蓍过程中蓍草数量的计算推导出所需要的卦象 前面我们说过,易有四个基本要素∶卦象丶卦变丶卦辞丶卦序·而所谓象数学派就是注 重于对《易》的卦象丶卦变的硏究·以其所理解的道理而推导人事吉凶的学术派别。这个派 别的代表人物有汉代的孟喜、京房丶焦延寿,宋代的陈抟丶邵雍等人 孟喜丶京房丶焦延寿都是汉代易学的代表人物。其中焦延寿的著娏已经失传·而孟喜和 京房的易学观点被易学界称为孟京易学,属于汉代的官方易学,也就是被官方认可和提倡, 并授于博士·立于学官的传授系统·相当于现在国立学校的正规教材。据司马迁和班固在《史 记》《汉书》中记载:秦始皇焚书·《易》因其为卜筮之书而得以幸免·故先秦易学的传授并 未中断。这条传承系统是:孔子传《易》于商翟·翟传楚人轩臂子弘·弘传江东人矫子庸疵 疵传燕人周子家竖,竖传淳于人光子乘羽,羽传齐人田何°田河就是汉初经学兴赶时的易学 大师,他传易于丁宽丶服生、杨何等人。丁宽传易于田王孙,田传于施仇、孟喜、梁丘贺 孟喜传于焦延寿·焦传给京房。施仇丶孟喜丶梁丘京房四家易学被选为官方教材 汉官方易学大师们的著迹大多失传,部分零星的保存在后人的辑录中,只有京房的《京 周易正读
周易正读 25 之时算起。人们通常使用狭义的易学概念,最具代表性的是《四库全书目录提要》所说﹕ “《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汉儒言象 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京焦,入于机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 用﹔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 参证史事,《易》遂日启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 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故《易》 说愈繁。夫六十四卦大象皆有君子以字,其爻象则多戒占者,圣人之情见乎词矣,其系谓《易》 之一端,非其本也。” 作者将易学分成象数、义理二类,这种描述代表了近、现代易学界的主流观点,依其表 述,历代易学的主要派别和流传为: 象数学派:汉儒——京房、焦延寿——陈抟、邵雍 义理学派:王弼——胡瑗、程颐——李光、杨万里 我们现在就依这种分类来简述其特征,看易学的主流学派是如何学《易》,如何解经的。 1、象数学派 象和数在易学中常常连用,其实象和数的含义是不一样的,象是形状,数是数目和计算。 譬如一个人,男、女、老、少、美、丑、胖、瘦……等原因而表现出来的形状特点就是象。 而与其相貌特征有关的数字,如身高、三围、年龄等数字及推算这些数字的方法就是数。世 界有形状的万事万物都有象有数,《周易》这本书也不例外。传统观点认为《周易》的象包 含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易中的八卦、六十四卦及三百八十四爻的形状,称为卦象、爻 象。如为卦象,为爻象﹔二是指八卦所象征的事物,如乾卦象征天,坤卦象征地,兑卦象征 泽,震卦象征雷,坎卦象征水,离卦象征火,巽卦象征风,艮卦象征山等﹔三是指卦、爻辞 中所说的具体事物,如乾卦卦辞中提到的龙,坤卦卦辞中提到的牝马等等。这三层含义统称 为易象。 易有象也有数,易数也有三层含义﹕一是一卦中各爻属性的数,一共有六、七、八、九 四个数,阳爻为奇数,阴爻为偶数,大数为老,小数为少,所以这四个数分别表示为少阳七、 老阳九、少阴六、老阴八;二是表示爻位顺序的数。一卦由六爻组成,其排列顺序为由下向 上数,初爻称初,依次而上分别称为二、三、四、五、上,这种顺序标示了爻的变化规律﹔ 三是表示占筮求卦的方法,也即通过对揲蓍过程中蓍草数量的计算推导出所需要的卦象。 前面我们说过,易有四个基本要素:卦象、卦变、卦辞、卦序,而所谓象数学派就是注 重于对《易》的卦象、卦变的研究,以其所理解的道理而推导人事吉凶的学术派别。这个派 别的代表人物有汉代的孟喜、京房、焦延寿,宋代的陈抟、邵雍等人。 孟喜、京房、焦延寿都是汉代易学的代表人物。其中焦延寿的著述已经失传,而孟喜和 京房的易学观点被易学界称为孟京易学,属于汉代的官方易学,也就是被官方认可和提倡, 并授于博士,立于学官的传授系统,相当于现在国立学校的正规教材。据司马迁和班固在《史 记》《汉书》中记载:秦始皇焚书,《易》因其为卜筮之书而得以幸免,故先秦易学的传授并 未中断。这条传承系统是:孔子传《易》于商瞿,瞿传楚人轩臂子弘,弘传江东人矫子庸疵, 疵传燕人周子家竖,竖传淳于人光子乘羽,羽传齐人田何。田河就是汉初经学兴起时的易学 大师,他传易于丁宽、服生、杨何等人。丁宽传易于田王孙,田传于施仇、孟喜、梁丘贺。 孟喜传于焦延寿,焦传给京房。施仇、孟喜、梁丘、京房四家易学被选为官方教材。 汉官方易学大师们的著述大多失传,部分零星的保存在后人的辑录中,只有京房的《京
氏易传》得以完整地保留下来。现捋保留于唐僧一行《卦议》中的孟喜易学和京房易学各摘 录一段以说明汉易象数学派的特点其中孟喜易学可以作为《四库提要》中所说“汉易”的 代表,京房易学可作为“一变而为京焦”的代表,是“汉易”的变异。 唐僧一行在《卦议》中引孟喜易说有如下一段: 自冬至初,中孚用事。一月三策,九、六、七、八,是为三十。而卦以地六,侯以天 五。五六相乘,消息一变。十有二变’而岁复初。坎丶震、离丶兑,二十四气,次主一爻 其初则二至二分也 大意是说:“一年的趄点为冬至日,从冬至日到初候,由中孚卦的卦变来演示。一月的 日数,等于筮法中九六、七、八之数的总合·也就是三十天,而一卦有六爻,代表地数 一候为五天·象征天数五。五六相乘,为三十天,等于月相盈亏的一个周期。一年经过十 次这样的变化就完成了一年春丶夏丶秋丶冬的变化周期而重新回到冬至点’开始新的循环变 化°坎卦丶震卦离卦、兑卦代表了二十四节气,每一爻代表一个节或者气。这四 卦的初爻分别代表了冬至日、春分日、夏至日和秋分日 从这段表迹及《卦议》中引用的孟喜易学其它章句,我们可以看出,孟喜易学有如下特 点:一是注重于卦象的硏究而不解释《周易》卦爻辞;二是以阴阳之气的变仁来解释卦象 或者说桪卦象看成是演义天文丶气象的符号;三是提出了以《周易》卦序完全不同的卦序系 统,这个卦序系统包括以中孚卦开头的六十四卦周年卦序;以坎丶震、离丶兑四卦 卦象排列的二十四节气卦序及以重复丶临、泰丶大壮丶共丶乾丶垢丶遁丶罪 否丶观丶重剥丶坤十二卦排列的十二月卦序。这三个卦序形成一个组合系统,相当于我 们现在的日丶月丶季。或者说’孟喜易学的基本特点就是以卦解释天体的运行规律·也就是 古人所说的天道。 京房易学得以完整地保存在《京房易传》中我们摘录其解释乾卦中的一段如下 乾。纯阳用事·象配天·属金·与坤为飞伏居世。易云:用九·见群龙无首·吉。九 三,三公为应肖。乾乾夕惕之忧。甲壬配外內二象·积算赶巳,巳火至戌辰土·周而复始 五星从位赶镇星·参宿从位趄壬戌。建子起潜龙·建巳至极主亢位·配于人事为首,为君 父,于类为马,马为龙。降五行类六位·居西北之分野·阴阳相战之地。易》云:战于乾。 天六位·地六气°六象六包·四象分万物阴物阴阳无差,升降有等,人事吉凶,见乎其象 造化分乎有无。六位纯阳·阴象其中,阳为君,阴为臣·阳为民·阴为事·阳实阴虚,明暗 之象,阴阳可知。水配位为循福德·木人金乡居宝贝,土临内象为父母,火来四上嫌相敌 金人金乡木渐微,宗庙上建戌亥乾本位,阳极阴生,八卦例诸 从这段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京房易学有如下特点:一是以阴阳、五行解释卦的属性; 二是捋乾卦卦爻辞中的“龙”释为马·释为东方七宿的象·而所谓“潜”丶“亢”等语则释为 是对东方苍龙七宿在不同时间里所处不同位置的表:三是提出了八宫说·建立了新的卦 序。其八经卦的重卦顺序定为:三乾丶玉震丶三坎丶三艮丶王坤丶三巽丶三离丶三兑,每 宫卦统率七个卦·如≡乾宫所属依次为≡垢丶≡遁丶罪否丶罪观、剥、垂晋丶噩大有等 四是其释卦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占筮的应用·就是为了预测人事的吉凶。如他本人说 的“人事吉凶,见乎其象。一部《京氏易传》就是为了明象。所以,他在书中为了说明这 个象·而发明和使用了大量的占筮术语,如“木入金乡”、“阳为君,阴为臣”等,还有他八 宫说的所谓“飞伏”“应世”“游魂”“归魂”“纳甲”“五行六位”“龙德”“虎刑”“天官”“地 官”等概念和体例。这些体例的应用非常复杂·三言两语难于说清楚·故这里不一一解释 在此只想说明一点·就是∶他的这些体例灵活多变·随意性强·是为了占筮时自圆其说而发 明的·没有任何科学的依据,也不可能“应验”。所以,西汉之后就受到了易学界的猛烈攻 击而逐渐消亡。也正因为此’《四库提要》作者才说:“一变而为京焦”’捋其视为汉易象数 周易正读
周易正读 26 氏易传》得以完整地保留下来。现将保留于唐僧一行《卦议》中的孟喜易学和京房易学各摘 录一段以说明汉易象数学派的特点,其中孟喜易学可以作为《四库提要》中所说“汉易”的 代表,京房易学可作为“一变而为京焦”的代表,是“汉易”的变异。 唐僧一行在《卦议》中引孟喜易说有如下一段﹕ “自冬至初,中孚用事。一月三策,九、六、七、八,是为三十。而卦以地六,侯以天 五。五六相乘,消息一变。十有二变,而岁复初。坎、震、离、兑,二十四气,次主一爻。 其初则二至二分也。” 大意是说:“一年的起点为冬至日,从冬至日到初候,由中孚卦的卦变来演示。一月的 日数,等于筮法中九、六、七、八之数的总合,也就是三十天,而一卦有六爻,代表地数六。 一候为五天,象征天数五。五六相乘,为三十天,等于月相盈亏的一个周期。一年经过十二 次这样的变化就完成了一年春、夏、秋、冬的变化周期而重新回到冬至点,开始新的循环变 化。坎卦、震卦、离卦、兑卦代表了二十四节气,每一爻代表一个节或者气。这四 卦的初爻分别代表了冬至日、春分日、夏至日和秋分日。” 从这段表述及《卦议》中引用的孟喜易学其它章句,我们可以看出,孟喜易学有如下特 点:一是注重于卦象的研究而不解释《周易》卦爻辞﹔二是以阴阳之气的变化来解释卦象, 或者说将卦象看成是演义天文、气象的符号﹔三是提出了以《周易》卦序完全不同的卦序系 统,这个卦序系统包括以中孚卦开头的六十四卦周年卦序;以坎、震、离、兑四卦 卦象排列的二十四节气卦序及以复、临、泰、大壮、夬、乾、姤、遁、 否、观、剥、坤十二卦排列的十二月卦序。这三个卦序形成一个组合系统,相当于我 们现在的日、月、季。或者说,孟喜易学的基本特点就是以卦解释天体的运行规律,也就是 古人所说的天道。 京房易学得以完整地保存在《京房易传》中,我们摘录其解释乾卦中的一段如下﹕ “乾。纯阳用事,象配天,属金,与坤为飞伏居世。易云:用九,见群龙无首,吉。九 三,三公为应肖。乾乾夕惕之忧。甲壬配外内二象,积算起巳,巳火至戌辰土,周而复始。 五星从位起镇星,参宿从位起壬戌。建子起潜龙,建巳至极主亢位,配于人事为首,为君、 父,于类为马,马为龙。降五行类六位,居西北之分野,阴阳相战之地。《易》云﹕战于乾。 天六位,地六气。六象六包,四象分万物,阴物阴阳无差,升降有等,人事吉凶,见乎其象, 造化分乎有无。六位纯阳,阴象其中,阳为君,阴为臣,阳为民,阴为事,阳实阴虚,明暗 之象,阴阳可知。水配位为循福德,木入金乡居宝贝,土临内象为父母,火来四上嫌相敌, 金入金乡木渐微,宗庙上建戌亥乾本位,阳极阴生,八卦例诸。” 从这段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京房易学有如下特点:一是以阴阳、五行解释卦的属性; 二是将乾卦卦爻辞中的“龙”释为马,释为东方七宿的象,而所谓“潜”、“亢”等语则释为 是对东方苍龙七宿在不同时间里,所处不同位置的表述﹔三是提出了八宫说,建立了新的卦 序。其八经卦的重卦顺序定为﹕乾、震、坎、艮、坤、巽、离、兑,每一 宫卦统率七个卦,如乾宫所属依次为姤、遁、否、观、剥、晋、大有等﹔ 四是其释卦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占筮的应用,就是为了预测人事的吉凶。如他本人说 的“人事吉凶,见乎其象。”一部《京氏易传》就是为了明象。所以,他在书中为了说明这 个象,而发明和使用了大量的占筮术语,如“木入金乡”、“阳为君,阴为臣”等,还有他八 宫说的所谓“飞伏”“应世”“游魂”“归魂”“纳甲”“五行六位”“龙德”“虎刑”“天官”“地 官”等概念和体例。这些体例的应用非常复杂,三言两语难于说清楚,故这里不一一解释, 在此只想说明一点,就是:他的这些体例灵活多变,随意性强,是为了占筮时自圆其说而发 明的,没有任何科学的依据,也不可能“应验”。所以,西汉之后就受到了易学界的猛烈攻 击而逐渐消亡。也正因为此,《四库提要》作者才说﹕“一变而为京焦”,将其视为汉易象数
学派的变异·并在编辑《四库全书》时捋《京氏易传》编人旁冂左道的数术类·而不是六经 之首的《易》类 汉易的主流观点是孟京易学而据司马迁和班固在《史记》和《汉书》中的记载·孟京 易学是孔子易学的延续,中间又幸免于秦火之乱,按说孟京易学与孔子的《易传》所持观点 应大致相同,但如果我们捋两者进行比较,就会发现两者差异甚大。首先,《易传》注重于 对《周易》卦爻辞的研究’而孟京易学矣注的是卦爻象丶卦爻数的研究;其次,《易传》以 伦理道徳等人事规律解《易》·而孟京易学以天文丶历法丶阴阳丶五行等自然规律解易;其 三,《易传》解易的目的是为了人文教化,而孟京易学解易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占筮的应用· 孟京易学及先秦易学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呢?传统的观点认为这是因为京房之学学于 隐士的原因·这种解释完全不能服人·因为孟喜易学与京房易学无实质性差别·汉易的基本 特征就是说于“象数”"。要理解这个冋题,只能回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寻找原因。 春秋之际,《周易》由王室流入民间之初,因为史官的正确讲解,《周易》的使用还是基 本符合其正常功用的·也就是《系辞》所说:“《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 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大家各取所需·《左传》中的实例就是其反 映。战国时期·天下混乱·社会呼唤文明与秩序·故有了儒家提倡伦理道徳的学说’易传》 应运而生·秦始皇依赖法家的思想用武力统一中国后·为了进一步统一人民的思想而铲除法 家之外的学说·故有焚书坑儒之举·埋几个好对帝王政治指手画脚的儒家人物以警示他人。 《周易》虽然得以幸免·但幸免的理由是如《汉书》所说:“及秦禁学·易为筮卜之书,独 不禁·故传授者不绝也。因为捋其视为占筮之书才躲过秦火之灾。或者说·秦始皇允许《周 易》存在·但并不是说可以对其随意讲解。譬如儒家的《易传》及其类似的解说就万万行不 通。它只能是有条件地以占筮的面目而存在。“传授者不绝”其传授的只能是占筮的功能和 方法。这点正是汉朝经学被分为今文学派和古文学派,官方易学和民间易学的原因 我们在前面说过,孟京易学属于官方易学,是汉易的主流学派。还有一个学派就是以 费直为代表的民间易学官方易学和民间易学分属于儒家经学系统中的今文学派和古文学派 所谓“今文”就是两汉时通行的文字一一隶书●所谓“古文”就是秦汉以前通行的文字 古文大篆嘣者是两汉经生抄写的本子后者是古代遗留下来的本子种本子有一些出人 西汉经师各信从其所据本·故产生了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个派别。孟京易学属于汉代大儒 董仲舒所倡导的今文经学系统·而以费直为代表的民间易学属古文经学系统。据《汉书·儒 林传》载∶费直的易学:“长于卦筮·亡章句·徒以《彖》丶《象》丶《系辞》十篇文言解说上 下经。也就是说·费直是以《易传》文意解释经文·而不讲卦气说和阴阳灾异。古文经学 的传授系统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因其所据经文为古文·故可以视为先秦的传本。今文经学的 传承系统有明确的记载嫩也应看成是孔子学说的延续咖果我们不怀疑古人的品徳哪么 两者的区别就只能用受到秦政压迫而变异来解释。对于《周易》来说·在秦政的压迫下·它 所具有的四条圣人之道,也就因此只剩下了一条最后的占筮之道可以对传授者开放。由此 我们似乎可以得出结论说:孟京易学是对《周易》的片面理解。但这个结论还是下得太早 因为我们稍加分析就会进一步发现,孟京易学与《周易》的差异也是很大的 我们知道,《周易》有四个基本要素,这就是卦爻辞丶卦爻象丶卦爻变和卦爻序。我们 在前面也分析过,《周易〉《连山易〉《归藏易》的区别应该是卦爻辞和卦序这两个要素的不 同。而孟京易学的两个最显著特点就是不诠释《周易》卦爻辞和依据以《周易》不同的卦序 解释易理。这二个基本特点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说明《周易》卦序及卦爻辞不适合于占 筮的运用;二是说明孟京易学根本就不是在说《周易》。他们不是说《周易》又是在说什么 呢?我们注意到一个显著的矛盾·那就是:一方面孟京易说的解易方法丶目的丶体例与《易 传》差异很大·另一方面,孟京易学所提出来的新卦序本于天文丶历法丶阴阳、五行,却又 周易正读
周易正读 27 学派的变异,并在编辑《四库全书》时将《京氏易传》编入旁门左道的数术类,而不是六经 之首的《易》类。 汉易的主流观点是孟京易学,而据司马迁和班固在《史记》和《汉书》中的记载,孟京 易学是孔子易学的延续,中间又幸免于秦火之乱,按说孟京易学与孔子的《易传》所持观点 应大致相同,但如果我们将两者进行比较,就会发现两者差异甚大。首先,《易传》注重于 对《周易》卦爻辞的研究,而孟京易学关注的是卦爻象、卦爻数的研究﹔其次,《易传》以 伦理道德等人事规律解《易》,而孟京易学以天文、历法、阴阳、五行等自然规律解易﹔其 三,《易传》解易的目的是为了人文教化,而孟京易学解易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占筮的应用。 孟京易学及先秦易学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呢?传统的观点认为这是因为京房之学学于 隐士的原因,这种解释完全不能服人,因为孟喜易学与京房易学无实质性差别,汉易的基本 特征就是说于“象数”。要理解这个问题,只能回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寻找原因。 春秋之际,《周易》由王室流入民间之初,因为史官的正确讲解,《周易》的使用还是基 本符合其正常功用的,也就是《系辞》所说:“《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 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大家各取所需,《左传》中的实例就是其反 映。战国时期,天下混乱,社会呼唤文明与秩序,故有了儒家提倡伦理道德的学说,《易传》 应运而生。秦始皇依赖法家的思想用武力统一中国后,为了进一步统一人民的思想而铲除法 家之外的学说,故有焚书坑儒之举,埋几个好对帝王政治指手画脚的儒家人物以警示他人。 《周易》虽然得以幸免,但幸免的理由是如《汉书》所说:“及秦禁学,易为筮卜之书,独 不禁,故传授者不绝也。”因为将其视为占筮之书才躲过秦火之灾。或者说,秦始皇允许《周 易》存在,但并不是说可以对其随意讲解。譬如儒家的《易传》及其类似的解说就万万行不 通。它只能是有条件地以占筮的面目而存在。“传授者不绝”,其传授的只能是占筮的功能和 方法。这点正是汉朝经学被分为今文学派和古文学派,官方易学和民间易学的原因。 我们在前面说过,孟京易学属于官方易学,是汉易的主流学派。还有一个学派,就是以 费直为代表的民间易学。官方易学和民间易学分属于儒家经学系统中的今文学派和古文学派。 所谓“今文”就是两汉时通行的文字——隶书。所谓“古文”就是秦汉以前通行的文字—— 古文大篆。前者是两汉经生抄写的本子,后者是古代遗留下来的本子。两种本子有一些出入, 西汉经师各信从其所据本,故产生了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个派别。孟京易学属于汉代大儒 董仲舒所倡导的今文经学系统,而以费直为代表的民间易学属古文经学系统。据《汉书·儒 林传》载﹕费直的易学:“长于卦筮,亡章句,徒以《彖》、《象》、《系辞》十篇文言解说上 下经。”也就是说,费直是以《易传》文意解释经文,而不讲卦气说和阴阳灾异。古文经学 的传授系统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因其所据经文为古文,故可以视为先秦的传本。今文经学的 传承系统有明确的记载,故也应看成是孔子学说的延续,如果我们不怀疑古人的品德,那么, 两者的区别就只能用受到秦政压迫而变异来解释。对于《周易》来说,在秦政的压迫下,它 所具有的四条圣人之道,也就因此只剩下了一条最后的占筮之道可以对传授者开放。由此, 我们似乎可以得出结论说﹕孟京易学是对《周易》的片面理解。但这个结论还是下得太早, 因为我们稍加分析就会进一步发现,孟京易学与《周易》的差异也是很大的。 我们知道,《周易》有四个基本要素,这就是卦爻辞、卦爻象、卦爻变和卦爻序。我们 在前面也分析过,《周易》《连山易》《归藏易》的区别应该是卦爻辞和卦序这两个要素的不 同。而孟京易学的两个最显著特点就是不诠释《周易》卦爻辞和依据以《周易》不同的卦序 解释易理。这二个基本特点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说明《周易》卦序及卦爻辞不适合于占 筮的运用﹔二是说明孟京易学根本就不是在说《周易》。他们不是说《周易》又是在说什么 呢?我们注意到一个显著的矛盾,那就是﹕一方面孟京易说的解易方法、目的、体例与《易 传》差异很大,另一方面,孟京易学所提出来的新卦序本于天文、历法、阴阳、五行,却又
是可以从《易传》中找到依据的。如《易传》说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伦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一阴一阳之谓道 “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之善配至德。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是 故法象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 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孟京易学中的这个矛盾很难解释,只有当我们捋古人所说的《易》理解为是包含《连山 易》《归藏易〉《周易〉三易在內的古《易》的统称·而不是《周易》的专称时·才可以很好 地解决这个矛盾。那样的话,《易传》可能就是以《周易》为主释《易》·而孟京易学可能是 以《连山易》或者《归藏易》释易。换句话说·孟京易学所说的卦序可能是《连山易》或《归 藏易》的卦序。而实际上·古书中多提《易》而不是《周易》·传统易学一般捋其等同于《周 易》《易经》,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连山易》和《归藏易》的存在。我的这个观点能否成立? 《连山易》《归扫藏易》的真实面目是怎样的?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我们捋在以后作专题 研究·这里无法展开讨论。在此·我们只说明一点:由于以孟京易学为代表的所谓汉易象数 学派·对《易》的解释是依据以《周易》不同的卦序·又不释经文,那么,他们的易学观点 就不是局部地丶片面地理解《周易〉的冋题·而是·他们说的根本就不是《周易》。或者说 他们说的可能是《连山易》可能是《归藏易》·也可能是他们自己发明的乱七八糟的易·但 绝不是《周易 孟京易学因其以《周易》经文本义不符·且神秘而繁杂·东汉时就逐渐为费直的民间易 学所取代。魏唐时代也均是以王弼的义理学派为易学主流派别。直到宋朝·象数学派才又得 以显露头角·这就是以北宋初年的华山道士陈抟及继承人邵雍为代表的易学派别。《四库提 要》作者所说:“再变而陈邵务穷造仁。就是指这个派别。这个派别的基本特征有二个 一是以各种图式解说《周易》原理。这些图式主要有河图丶洛书丶伏羲八卦次序图丶伏義八 卦方位图、伏義六十四卦次序图伏義六十四卦方位图丶太极图、无极图等。正因为他们以 各种图式解释《周易》原理·故又被称为图书之学。这些图式看起来很复杂·其实分析一下 这些图书的原理·以孟京易学大同小异·都是捋卦看成是演义天地自然规律的符号·都是讲 阴阳丶五行丶时间、方位·都不讲《周易》卦爻辞,也都不同于《周易》卦序,它们与孟京 易学所不同的仅仅是卦序的略为变动和表迹方式不一样。换句话说·陈抟·邵雍的易学不过 是对孟京易学的图形化。除了卦序上的略为变动外·其基本原理没有超出汉易的范围。这也 是后人捋之归入象数学派的原因,所以《四库提要》作者将其视为孟京易学的变异。这个学 派的第二个特点是尽量迴避和排除阴阳灾异说和天人威应说。或者说·他们在继承和发扬孟 京易学时抛弃了已成为义理学派攻击目标的迷信部分。但同时·邵雍又提出了一个以天人威 应说相似的皇极经世图。这个图捋六十四卦卦序图和其制定的古代历史年表相参照,以说明 人类历史演变过程。 分析以陈抟和邵雍为代表的宋易图书学派可以看出·不论是以图形取代文字表遽·还 是以皇极经世图取代天人威应丶阴阳灾异说·都只是汉易的变异。没有什么新内容·而我们 已经做出了孟京易学不是解释《周易》的结论·所以,我们在此不一一分析陈邵易学 2、义理学派 “义”是意义。“理”是道理。义和理无形无象,不能单独存在·需要通过文字或者图 形的表遽才能显现岀来所以·象数和乂理是同一事物的两面。譬如对乾坤两卦的理解·取 周易正读
周易正读 28 是可以从《易传》中找到依据的。如《易传》说﹕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伦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一阴一阳之谓道” “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之善配至德。”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是 故法象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 “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孟京易学中的这个矛盾很难解释,只有当我们将古人所说的《易》理解为是包含《连山 易》《归藏易》《周易》三易在内的古《易》的统称,而不是《周易》的专称时,才可以很好 地解决这个矛盾。那样的话,《易传》可能就是以《周易》为主释《易》,而孟京易学可能是 以《连山易》或者《归藏易》释易。换句话说,孟京易学所说的卦序可能是《连山易》或《归 藏易》的卦序。而实际上,古书中多提《易》而不是《周易》,传统易学一般将其等同于《周 易》《易经》,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连山易》和《归藏易》的存在。我的这个观点能否成立? 《连山易》《归藏易》的真实面目是怎样的?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我们将在以后作专题 研究,这里无法展开讨论。在此,我们只说明一点:由于以孟京易学为代表的所谓汉易象数 学派,对《易》的解释是依据以《周易》不同的卦序,又不释经文,那么,他们的易学观点 就不是局部地、片面地理解《周易》的问题,而是,他们说的根本就不是《周易》。或者说 他们说的可能是《连山易》,可能是《归藏易》,也可能是他们自己发明的乱七八糟的易,但 绝不是《周易》。 孟京易学因其以《周易》经文本义不符,且神秘而繁杂,东汉时就逐渐为费直的民间易 学所取代。魏唐时代也均是以王弼的义理学派为易学主流派别。直到宋朝,象数学派才又得 以显露头角,这就是以北宋初年的华山道士陈抟及继承人邵雍为代表的易学派别。《四库提 要》作者所说﹕“再变而陈邵,务穷造化。”就是指这个派别。这个派别的基本特征有二个: 一是以各种图式解说《周易》原理。这些图式主要有河图、洛书、伏羲八卦次序图、伏義八 卦方位图、伏義六十四卦次序图、伏義六十四卦方位图、太极图、无极图等。正因为他们以 各种图式解释《周易》原理,故又被称为图书之学。这些图式看起来很复杂,其实分析一下 这些图书的原理,以孟京易学大同小异,都是将卦看成是演义天地自然规律的符号,都是讲 阴阳、五行、时间、方位,都不讲《周易》卦爻辞,也都不同于《周易》卦序,它们与孟京 易学所不同的仅仅是卦序的略为变动和表述方式不一样。换句话说,陈抟、邵雍的易学不过 是对孟京易学的图形化。除了卦序上的略为变动外,其基本原理没有超出汉易的范围。这也 是后人将之归入象数学派的原因,所以《四库提要》作者将其视为孟京易学的变异。这个学 派的第二个特点是尽量迴避和排除阴阳灾异说和天人感应说。或者说,他们在继承和发扬孟 京易学时抛弃了已成为义理学派攻击目标的迷信部分。但同时,邵雍又提出了一个以天人感 应说相似的皇极经世图。这个图将六十四卦卦序图和其制定的古代历史年表相参照,以说明 人类历史演变过程。 分析以陈抟和邵雍为代表的宋易图书学派,可以看出,不论是以图形取代文字表述,还 是以皇极经世图取代天人感应、阴阳灾异说,都只是汉易的变异。没有什么新内容,而我们 已经做出了孟京易学不是解释《周易》的结论,所以,我们在此不一一分析陈邵易学。 2、义理学派 “义”是意义。“理”是道理。义和理无形无象,不能单独存在,需要通过文字或者图 形的表述才能显现出来。所以,象数和义理是同一事物的两面。譬如对乾坤两卦的理解,取
象说以乾为天为阳。坤为地·为阴。而取义说以乾为刚健’坤为柔顺乾之所以有刚健之 义,坤之所以有柔顺之义·就是因为日月五星等天体的运行规律周而复始·从不间断’且威 力强大。就是因为地能顺承天体的运动而生化万物,这就是“理”。义理学派应该就是注重 于发掘《周易》卦名丶卦爻辞及卦爻象中所蕰涵的意乂和道理的学术派别α四库全书提要》 作者捋这个派别创始人确定为魏时的王弼·继承者确定为宋朝的胡瑗丶程颐·南宋的李光 杨万里 王弼是魏山阳人·据《魏志·钟会传》记载·他是一个“神童”·聪明过人·能言善辩。 才十岁的时候·就特别喜欢老子的著作·在他短短二十四年的人生历程中·既注释《老子》, 又注释《周易》,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他的易学著作有《周易注》和《周易略例》。前者 是对《周易》和《彖传》《象传》·《文言传》三传的注释,后者是讲他对《周易》体例的理 解。他的易学观点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有意排斥取象说,与汉易中的象数学派相对立 是以《易传》的基本观点解易·继承了费直的易说;三是他排斥象数之学和继承费直的易学 都不彻底。如他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说 “是故触类可为其象,合义可为其征。义苟在健,何必马乎?类苟在顺,何必牛乎?爻 苟合顺,何必坤乃为牛?义苟应健人,何必乾乃为马?而或者定马于乾,案文责卦,有马无 乾,则伪说滋慢,难可纪矣。互体不足·遂及卦变·变又不足·推致五行。一失其原·巧愈 弥甚。纵复或值,而义无所取。盖存象忘意之由也。忘象以求其意,义斯见矣 大意是说:世界万物可以分成许多不同的类别·而每一个类别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 是义理·所以·人们接触这些事物时’就能按其特征联想到它的相貌·知道了它的义理也就 可以明了它的特征。对卦爻象而言,也是如此,只要是属于柔顺的东西就是一类·不一定非 要捋坤和牛联在一起·只要是属于刚健的东西就是一类,不一定非要捋乾和马联系在一趄。 但汉易象数学派却是如此解卦·所以’当看到无乾象之卦却有马象之辞时’为了解释通顺 就生岀种种伪说加以附会·先以互体解卦ν解不通就用卦变说解释·卦变说解不通·就用五 行学说·结果是从一开始就失去了其本义。故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理论,虽然偶然有巧合相和 之时·但没有任何意义φ这就是汉儒象数学派存象忘意的原因。只有不管卦象而求其蕴义 卦中的本义才会显现出来 从这些表遽看起来·王弼反对汉易象数学派的旗帜好像是非常鲜明的·但他在驳斥象数 派的互体丶卦气丶卦变丶纳甲和阴阳灾异等学说的同时,又提出了一套自己的新学说来替代 汉易的方法。这就是“一爻为主说”丶“爻变说”和“适时说”。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 会发现·他的这套学说并没有脱离象数学派的解易方法。王弼在《周易略例下》中说 凡彖者通论一卦之体者也。一卦之体’必由一爻为主,则指明一爻之美,以统一卦之 义,《大有》之类也。 意思是说,全卦意义是由其中的一爻之义决定的。至于是那一爻,他提出了三种判断方 法:一是比较卦辞和爻辞·用辞相同或相近的那一爻就是主爻。如屯卦·卦辞有“利建侯 初九爻辞中亦有“利建侯”,所以,屯卦初九爻为主爻。二是取居中位之爻为主爻。《周易 六十四卦均为复卦由上下两经卦组成其中第二·五两爻分别为上下经卦的中位他在《略 例明象》中说:“故六爻相错,可举一以明也●刚柔相乘,可立主以定也。是故杂物撰德 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莫之备矣。三是取一卦之中阴阳爻象最少者为主爻。他在《明象 中说:“夫少者多之所贵也,寡者众之所宗也。一卦五阳而一阴,则一阴为之主矣。五阴而 阳,则一阳为之主矣。 以上是王弼的“一爻为主说”。一爻为主说并不能完全解释卦辞的取义·于是他又提出 爻变说”·他在《略例》中说 夫爻者何也?言乎变者也变者何也?情伪之所为也。夫情伪之动,非数之所求也 周易正读
周易正读 29 象说以乾为天,为阳。坤为地,为阴。而取义说以乾为刚健,坤为柔顺。乾之所以有刚健之 义,坤之所以有柔顺之义,就是因为日月五星等天体的运行规律周而复始,从不间断,且威 力强大。就是因为地能顺承天体的运动而生化万物,这就是“理”。义理学派应该就是注重 于发掘《周易》卦名、卦爻辞及卦爻象中所薀涵的意义和道理的学术派别。《四库全书提要》 作者将这个派别创始人确定为魏时的王弼,继承者确定为宋朝的胡瑗、程颐,南宋的李光, 杨万里。 王弼是魏山阳人,据《魏志·钟会传》记载,他是一个“神童”,聪明过人,能言善辩。 才十岁的时候,就特别喜欢老子的著作,在他短短二十四年的人生历程中,既注释《老子》, 又注释《周易》,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他的易学著作有《周易注》和《周易略例》。前者 是对《周易》和《彖传》、《象传》、《文言传》三传的注释,后者是讲他对《周易》体例的理 解。他的易学观点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有意排斥取象说,与汉易中的象数学派相对立﹔二 是以《易传》的基本观点解易,继承了费直的易说﹔三是他排斥象数之学和继承费直的易学 都不彻底。如他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说﹕ “是故触类可为其象,合义可为其征。义苟在健,何必马乎?类苟在顺,何必牛乎?爻 苟合顺,何必坤乃为牛?义苟应健人,何必乾乃为马?而或者定马于乾,案文责卦,有马无 乾,则伪说滋慢,难可纪矣。互体不足,遂及卦变,变又不足,推致五行。一失其原,巧愈 弥甚。纵复或值,而义无所取。盖存象忘意之由也。忘象以求其意,义斯见矣。” 大意是说:世界万物可以分成许多不同的类别,而每一个类别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 是义理,所以,人们接触这些事物时,就能按其特征联想到它的相貌,知道了它的义理也就 可以明了它的特征。对卦爻象而言,也是如此,只要是属于柔顺的东西就是一类,不一定非 要将坤和牛联在一起,只要是属于刚健的东西就是一类,不一定非要将乾和马联系在一起。 但汉易象数学派却是如此解卦,所以,当看到无乾象之卦却有马象之辞时,为了解释通顺, 就生出种种伪说加以附会,先以互体解卦,解不通就用卦变说解释,卦变说解不通,就用五 行学说,结果是从一开始就失去了其本义。故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理论,虽然偶然有巧合相和 之时,但没有任何意义。这就是汉儒象数学派存象忘意的原因。只有不管卦象而求其蕴义, 卦中的本义才会显现出来。 从这些表述看起来,王弼反对汉易象数学派的旗帜好像是非常鲜明的,但他在驳斥象数 派的互体、卦气、卦变、纳甲和阴阳灾异等学说的同时,又提出了一套自己的新学说来替代 汉易的方法。这就是“一爻为主说”、“爻变说”和“适时说”。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 会发现,他的这套学说并没有脱离象数学派的解易方法。王弼在《周易略例下》中说﹕ “凡彖者通论一卦之体者也。一卦之体,必由一爻为主,则指明一爻之美,以统一卦之 义,《大有》之类也。” 意思是说,全卦意义是由其中的一爻之义决定的。至于是那一爻,他提出了三种判断方 法:一是比较卦辞和爻辞,用辞相同或相近的那一爻就是主爻。如屯卦,卦辞有“利建侯”。 初九爻辞中亦有“利建侯”,所以,屯卦初九爻为主爻。二是取居中位之爻为主爻。《周易》 六十四卦均为复卦,由上下两经卦组成,其中第二、五两爻分别为上下经卦的中位。他在《略 例·明象》中说﹕“故六爻相错,可举一以明也。刚柔相乘,可立主以定也。是故杂物撰德, 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莫之备矣。”三是取一卦之中阴阳爻象最少者为主爻。他在《明象》 中说﹕“夫少者多之所贵也,寡者众之所宗也。一卦五阳而一阴,则一阴为之主矣。五阴而 一阳,则一阳为之主矣。” 以上是王弼的“一爻为主说”。一爻为主说并不能完全解释卦辞的取义,于是他又提出 “爻变说”,他在《略例》中说﹕ “夫爻者何也?言乎变者也。变者何也?情伪之所为也。夫情伪之动,非数之所求也